通过对日本和服的研究看待日本文化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亲亲蝴蝶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通过对日本和服的研究看待日本文化(共含5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亲亲蝴蝶”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通过对日本和服的研究看待日本文化

篇1:通过对日本和服的研究看待日本文化

通过对日本和服的研究看待日本文化

摘要: 提起日本、日本文化,绝大多数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身着华丽和服的美丽日本女人优雅的身影。要深入理解和服的魅力,须从和服的演变、和服的种类、适宜场合,以及和服折射出的日本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进一步了解日本文化。

关键词: 和服的演变; 和服的种类; 和服的家纹; 日本文化

“和服”指的是日本传统民族服装,因为大多数日本人都属于大和民族,又因为日本文化中有很深的“和”观念,因此被命名为和服,它与日本人的生活和文化息息相关,下面简单介绍和服的演变、种类、家纹,从而进一步了解日本文化。

一、和服的演变

和服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 3 世纪左右,据《魏志・倭人传》中记载: “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须量体裁衣。”这便是和服的雏形了。大和时代,倭王曾三次派遣使节前往中国,带回大批汉织,吴织以及擅长纺织、缝纫技术的工匠,将中国的服饰风格传入日本,应神天皇时代,推古天皇模仿隋唐的服装,制定了冠服和朝服。奈良时代,唐王赠与来中国的遣唐使大量朝服。由于都是贵族服饰,非常精美、华丽,深受日本人的欢迎,次年,天皇下令,日本举国上下全穿模仿隋唐式样的服饰。

在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人都穿和服,但在明治维新之后,上层社会中的男士开始流行穿西服,也就是俗称的“洋服”。1923 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时,日本妇女因穿和服行动不便在地震中招受不幸,此后,日本妇女才逐渐改穿套裙或其他服装。不过和服在今天仍是日本人的最爱,无论是在节日庆典、毕业典礼、婚礼、葬礼或是在庆祝儿童的“七五三”等重大场合之上,身着传统和服的人随处可见。

二、和服的种类以及适宜穿着的场合

和服的种类繁多,基本分为便服和礼服两种。男式和服款式较少,颜色单调,多以深色为主。女式和服款式多样,色彩艳丽,穿戴烦琐,需别人帮忙完成。此外,根据参加的场合不同,和服的颜色,样式等也有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浴衣: 是棉质材料的简化版和服,它是安土桃山时代浴后流行穿着的“汤帷子”。由于轻便凉快,很适合浴后、室内、夏季炎热时作为休闲服饰穿着,很受平民的喜爱,因此演变成现在的“浴衣”。

留袖和服: 主要分为黑留袖和色留袖。以黑色为底色,染有五个花纹,在和服前身下摆两端印有图案的叫“黑留袖”,为已婚女性礼服。在其他颜色的面料上印有三个或者一个花纹,下摆有图案,从下摆、左前袖左肩到领子展开后是一幅图画的,叫“色留袖”,又称“访问和服”,没有已婚和未婚之分。

主要是女性在参加亲戚的婚礼和正式的仪式、典礼、晚会等场合时穿的和服。

振袖和服: 又称长袖礼服,根据袖的长短,分为“大振袖”、“中振袖”和“小振袖”,其中最常见的是中振袖,通常是未婚女性所穿,但由于此和服给人一种时尚的感觉,现在已婚妇女穿中振袖和服的也越来越多。

主要是女性在参加成人仪式、毕业典礼、晚会、访友等场合时穿的和服。

花嫁衣裳( 婚服) : 是结婚时穿的礼服。日本的婚礼形式分为传统的神前婚礼和西洋婚礼,花嫁衣裳是神前婚礼穿着的礼服,也是和服中最为华丽的服饰,色调以红白为主。

男式和服: 以染有花纹的外褂和裙为正式礼服,除了黑色以外,其他染有花纹的外褂和裙子也作为简单礼服随意搭配。

三、和服上的图案反映出的.家纹文化

家徽在日语中称为“家纹”。它是日本家族世代相传的一种图案化徽号,是家族的标志。家纹最早出现于平安时代,当时贵族为了显示自己的特殊地位及家世,从当时流行的花、鸟、鱼、虫、孔雀、蝴蝶、牡丹、唐草、团扇、乌龟等图案中挑选自己喜爱的图案,装饰在自家的车、家具、服装上。之后由于某一家族反复使用固定的图案,久而久之该种图案成为了该家族的标志即家纹。

日本家纹种类繁多,多数选材于自然现象、动物、植物、文字、花纹等。如银杏、松、竹、柏、日、月、云、霞、凤凰、鹿、鹤、雁、雀、水、百、万、山、川、林等比较温和典雅的图案,体现了日本人的自然观。和服中所用纹章的个数一般为五纹、三纹,或一纹三种,五纹用于最正式的黑留袖、振袖、黑羽织等礼服,一般( 除了黑色) 的男女和服都用三纹; 一纹用于最简单的和服。

日本家纹就如同中国的家谱象征着家世。同时,家纹作为“社会统一的主要力量”的家族意识的一种强化手段,对家族成员具有约束作用。因为一般家族成员要佩戴自家家徽,通过有家徽的衣服或使用绘有家徽的什物便可知对方的家族。因此家族成员为避免因个人行为不端而玷污家族的名誉,处处特别小心谨慎,遵守家规。由此可见,日本是一个家族意识很强的民族。

四、从和服中解析出的日本文化

( 一) 从和服的演变可以看出日本人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并改造成自己独特的文化

公元 8 世纪,中国的唐装传入日本,日本天皇下诏宣布,全国人民的服饰都要以唐朝的样式加工,并把当时的和服称为“唐花”、“唐草”、“唐锦”等,然后根据自己民族的喜好,在和服上刺绣植物、自然物等,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又如: 日本根据中国的汉子创造了日本假名,根据法语、英语等创造了外来语―――片假名,经过改造成为自己的语言。

( 三) 从和服的外观、结构可以看出日本人内敛、矜持、

含蓄的性格特征

和服的穿法比较复杂,不同的和服有不同的穿法,同时

还要注意腰带的形式、特征、质地和性能,以及附件物品的搭配,层层叠叠要穿上好多件,然后从头到脚配上装饰品陪衬,在走路时,步幅要小而平稳,衣袖不能晃动,要轻轻摆动,在坐车时,把包和其他物品放在座位上,然后坐时要坐座位的一半,腰要挺直,微微前倾,脚尖着地,不能让腰带接触椅背,以免变形,在下车时,要确认衣服的整齐后下车。处处体现一种束缚的感觉,正好与日本人性格中的内敛、含蓄、矜持相呼应。

以上就和服的演变、和服的种类及适宜场合、和服的家纹文化以及从和服折射出的日本文化等方面进行综述,希望对和服文化感兴趣的爱好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晋茶,范云霞.浅谈日本的和服文化[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

[2]张华.和服―――日本文化的农缩[J]科技信息: 高校讲台,,( 34) : 197.

[3]姜丽. 和服中的中国元素浅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1)

篇2:日本和服有哪些文化历史

和服是中国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后经过发展改进成为日本传统服装,所谓和服文化也是根据唐时期文化演变而成,不论是坐姿或站姿,都需经由完整的学习训练,而成为内外在兼具的完美礼仪。

和服是日本人的传统民族服装,也是日本人最值得向世界夸耀的文化资产。和服的穿著巧技,乃是随著时代的风俗背景,琢磨考验,蕴育而生。高雅而优美的图案,源自於日本民族对於山水的欣赏及对於风土的眷恋,乃至於对人本精神与情境的细腻感受。

和服不仅融合了优雅气度与深层内敛之本质,更反应了穿著之人的“心”与“动”。每一套优美的和服,都经精心裁制,讲究穿著时的每一个细节及步骤。因此,不论是坐姿或站姿,都需经由完整的学习训练,而成为内外在兼具的完美礼仪。和服又有另外一个名称叫“赏花幕”,因为和服的图案与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体意象,当人们穿著和服走动时,会因为晃动而使得和服如同一块动态的画布。

日本和服文化—和服的种类

和服的种类很多,不仅有男女和服之分,未婚,已婚之分,而且有便服和礼服之分。男式和服款式少,色彩较单调,多深色,腰带细,穿戴也方便。女性和服款式多样,色彩艳丽,腰带宽,不同的和服腰带的结法也不同,还要配不同的发型。已婚妇女多穿“留袖”和服,未婚小姐多穿“振袖”和服。此外,根据拜访、游玩和购物等外出的目的不同,穿着和服的图样、颜色、样式等也有所差异。

1、留袖和服

女性参加亲戚的婚礼和正式的仪式,典礼等时穿的礼服。以黑为底色,染有五个花纹,在和服前身下摆两端印有图案表示已婚妇女使用叫“黑留袖”和服。另外其它颜色的面料上印有三个或一个花纹且下摆有图案的叫“色留袖”和服。

2、振袖和服

未婚小姐的第一礼服,根据袖子长度分为“大振袖”,“中振袖”和“小振袖”。其中穿得最多的是“中振袖”。例如:成人仪式,毕业典礼,宴会,晚会,访友等场合。因为这种和服给人一种时尚的感觉,所以已婚妇女穿“中振袖”的时候也越来越多。

3、访问和服

整体上染上图案的和服从下摆,左前袖,左肩到领子展开后是一幅图画,近年来作为最流行的简易礼装而大受欢迎。开学仪式,朋友的宴会,晚会,茶会等场合都可以穿,并且没有年龄和婚否的限制。

4、小纹和服

一般作为日常的时髦服装,整体上染有碎小花纹,很适合用于练习穿着,约会和外出购物的场合。如果是年轻的女性,也可以用于半正式的晚会。

5、男式和服

男子和服以染有花纹的外褂和裙为正式礼装。除了黑色以外其它染有花纹的外褂和裙子也只作为简易礼装,可以随便进行服装搭配。

6、素色和服

这是一种单色和服(除黑色以外),如果染有花纹可以作礼服,如果没有花纹则作日常时装服。

7、付下和服

袖子,前后身,领子的图案全是自下而上的方向印染的和服总称。比访问和服更轻便舒适。

日本和服文化—和服的'配件

配件:和服之美,除了袷、带、结的组合外,和服的配件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和服的配件主要有带扬、带缔、带板、带枕、伊达缔、腰纽、胸纽、比翼等。另外还有与和服配套的内衣,穿和服时、进行美容时的一些辅助用具以及鞋和其他附属品。

1、带扬和带缔是和服整装中十分重要的小配件。带扬的作用除了在制作带结是能够固定和包覆带枕外,而且在装饰上也严格要求与和服、和服带配套。带扬的材料一般选用纺绸、绫、绉织物等,上面装饰扎染纹样、友禅染、小纹、刺绣图案或者是色无地。带缔起着系结和服带结的作用,有绳带、编织带、绗缝带之分。有一种绗成圆筒形的带子称为丸绗带,是礼服上专用的带缔。还有一种掺和金银丝的绳带也是平常用于正式礼服和便礼服的带缔。一般来说,带缔厚实的宽带比窄幅带的价格高,所以窄幅带缔一般只用在浴衣上面。

2、带板是置于带子前方,防止带子起皱的一种整形用的配件,宽度比带子窄一些。

3、带枕是制作太鼓的带山和塑造变化带结造型时用的,大的很大,但一般都是选用标准形的。

4、伊达缔,是系在和服领窝以下的胸口位置,以防止穿着走样的一种和服配件。伊达缔一般选用质地较薄的博多织物。

5、腰纽、胸纽,是和服着装时用于比试和服的长度,或者作为胸口的假纽之用。

6、比翼,是留袖上的一种特定的装饰,为的是让和服两层缝合能看得出来。比翼规定装饰在袖口、领、衽以及从腋下到袖下的开口部分。丧服不能用比翼。

篇3:日本的土族语言文化研究

日本的土族语言文化研究

本文综述了日本学术界对我国甘青地区土族语言文化的研究情况.他们主要研究了土族语言的不同方言,土族格赛尔及其词汇,正字法;土族语言能够维持的社会原因;民间故事类型,民族服饰等.

作 者:钟进文 ZHONG Jin-wen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北京,100081 刊 名:青海民族研究  PKU英文刊名: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 QINGHAI 年,卷(期): 18(1) 分类号:H2 关键词:甘青地区   土族   语言和文化  

篇4:通过日本民族对植物的独特情怀看日本人的民族精神文化论文

通过日本民族对植物的独特情怀看日本人的民族精神文化论文

摘要:自古以来,日本民族就与植物有着不可分割的独特情缘。在稻作文化中可以看到日本民族纤细的性格特点、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对祖先的感恩之情。在花道中,可以看到日本民族那种特有的执着信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在日本的茶道中,可以领悟到日本民族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爱的精神。

关键词:日本民族;水稻;花道;茶道;民族精神

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选择与吸收的民族。自古以来就与植物有着不可分割的独特情缘的日本民族,把来自古代中国的稻、花、茶转化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并形成特有的民族精神。

一、稻作文化

日本属于海洋性气候,降雨量充足,空气湿润。这种气候环境适宜水稻的种植。日本属稻作文化圈,历代日本人在湿润的环境中以顽强的忍耐力和精细的技术从事水稻的栽培,并形成了对水稻的特殊感情。

水稻栽培自古以来是在以耕地共有和为保全耕地而集体协作完成灌溉土木工程的基础上形成的农业共同体的集团生活。在同一片水域,村落居民的命运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生死与共。在村落的共同生活中,协作、团结、和睦的精神受到推崇,进而也就形成了日本人的集体团结主义意识。新田开发是一项极其艰难的工作,而这极其艰难的工作如果成功,那么以后每年都可以在相同的水田里种植水稻了。于是在日本,对祖先崇拜的思想也一直存在。

二、花道

花道起源于中国佛教的供花,宋元时代传入日本,到东山时代即十五世纪发展成花道。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有插花的习惯,他们热爱花的美丽,随着时间的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它是日本文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日本人爱花,一般日本人家庭的客厅都会摆有一瓶经过精心挑选的鲜花,给人一种赏心悦目、清新别致的感觉。

插花的种类繁多,有立花、生花等。室町时期到战国时期,产生了立花,主要装饰在壁龛、起居室、百宝格上。立花很重视阴阳调和和体现季节感,也表现出端正的符合信仰的姿态。立花可以构成一个立体的圆形的花型,这种圆形在花道中称之为“圆相”。“圆相”在禅宗中又是指作为悟道的对象而表现出来的“圆”,而且以“圆”来表示人与生俱来的心灵的平等,也就产生了人们所追求的人际关系的“和”。

生花是在装饰于壁龛处的投入插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一定形式的插花法,其理论核心认为草木的自然生长蕴含着自己的尊严,它代表了宇宙和自然界。江户后期产生象征天、地、人三才的生花。

三才又称三财,是指宇宙生成的三种基本资财———天、地、人。它是生花的'世界观。它将引导部分视为天(高的部分),将顺从部分视为地(低的部分),将这两者调和的部分视为人(居于中间保持高低调和的部分),并确定役枝(花枝的主要部分)。三才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精神,突出了人在天地中的核心地位或主体地位,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 花道要求从事插花的人身心和谐、有礼、无邪念,不可三心二意。插花要求人们理解善良的心,因为插花是表现人的心灵的东西,要用心去体会花道中的“静、雅、美、真、和”的意境。插花和樱花一样表现宇宙之美,即使是瞬间也要把它的美丽展示给别人,体现了日本人特有的执着的信念和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精神。

三、茶道

“茶道”一词沿用汉字,这词最早见于《封式闻见纪》,原指茶技而言。弘仁年间(810~824年)形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黄金时代,学术界称其为“弘仁茶风”,此阶段称作茶道发展的起源阶段。

茶道通常被认为是日本艺术的最高代表,是日本民族精神的象征。茶道文化倡导人们通过学习来净化心灵,磨练意志,提高品行,增强责任感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以达到思想境界升华的最终目的。茶道的深刻内涵是:“和、静、清、寂”。“和”是和睦、和谐、和平之意,让人们永远保持和睦相处。“敬”是心灵的诚实,互相尊敬,不分身份高低。“清”是洁净、清幽,是对身体及周围一切事物都要求洁净和美好的一种渴求。“寂”是静寂,倡导无论世俗如何的不稳定,也要求人们如终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去面对一切。

日本茶道的茶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大家共有的。茶道的核心便是茶的集会。茶道不追求物质享受,而是通过茶的集会———茶会,让人们远离浮躁,陶冶情操,培养高雅的审美观,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内心深处变得融洽起来。茶道展现了日本人高度的生存智慧,从日本茶道的精神实质可以看出它是在追求人与人平等相爱和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的一种精神。

参考文献:

[1](苏)佛·普罗宁可夫.日本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2]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3]佟君.日本花道中的插花与中国古代三才阴阳思想[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5).

[4]蔡毅.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M].北京:中华书局,.

[5]杨曦.关于日本的茶道文化探析[J].法制与社会,2008.

[6]冯芗.浅谈茶道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J].东方论坛,.

篇5:日本大木雅夫对比较法思想史的研究的论文

日本大木雅夫对比较法思想史的研究的论文

大木雅夫是现代日本著名的比较法学家。在中国,学界将其与达维德、茨威格特、康斯坦丁内斯库等比较法执牛耳者并列。在亚洲,甚至在西方世界,他的研究也是较早、较知名的,特别是在致力于东西法文化的比较哲学及比较法学观、东西制度文化比较的专门研究上。有感于日本比较法教材的阙如,大木雅夫在充分汲取西方比较法精粹、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了初名为“比较法讲义”的文本,此后整理成书,即为《比较法》。

大木教授显然采取的是将比较法视为相对独立学科的“仅此一次、独一无二”的个别事件描述的历史观。对于历史的描述,时段划分的做法既存在诸多缺陷但又不得不为之。为了克服单一的考古性质的学科历史考究,在各个时间段的描述、阐明上,大木不得不采取“原理”或“时代特征”的相对模糊化处理。正如茨威格特所说,比较法的历史,实则是一部学说史。大木教授按照该种进路开始进入比较法思想史的研究。

古希腊的梭伦立法是比较法前史中重要的一环。在大型立法活动之前其都进行了广泛的制度考察,在游历、学习、采风后比较综合,最终产生直接的法律秩序建构之结果。这据说对亚里士多德和后世罗马商业习惯法的产生有着较为明显的方法引导。直至公元 3 世纪前后,专门的比较法作品诞生了,即《摩西律法与罗马法汇编》。大木说,“教会法的编纂既表明了一种可与罗马法相匹敌的法律的诞生,又标志着比较法活动的开始”.

自然法的时代思潮总是借助于笛卡尔及其几何学建构。理性与一致性权威造就了自然法,造就了人类的科学激进主义。整个科学包括伦理学(如斯宾诺莎)、政治学(如霍布斯)的结构,都是在精密的几何学-数学意义上实现的,理性就是建构,理性就是法、就是衡量标准。在教育传播上,因欧洲多国“自然法讲座或课程”的设置,存有跨国界研究的大同主义倾向,但在理性统治一切的世纪,国家间法律的比较,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幼稚行径。

在理性时代,受到学界挑战的思潮有两股:一股曰经验还原主义,一股曰社会人文主义。经验与社会理论者都厌恶理性的一致性和齐声高和。经验的进路在哲学上根本反对认识事物之“顺次序”意识,而转向以特殊性考察为前提的'一般化归宿:培根宣告科学“对任何人开放”,以“知识就是权力”的口号表明了知识本身的世俗化,进而个殊化;莱布尼茨则走得更远,他的整个哲学均是一种“调和哲学”,明确了将自然法与实定法调和适用的目标,否认自然法的终极权威以摆脱单一的束缚的经院主义桎梏。在“法的剧场”计划中,他的比较法思想简直一览无余。

孟德斯鸠和维科向来就被视为比较法和社会学的始祖。其共同促使自然法与体系化分道扬镳:孟德斯鸠延续了欧洲 18 世纪的风俗民族学之写作方式,在法的类型和法的影响因素的论述中走向了地方主义和个案主义。法律研究的时间、空间有限性和具体法之样态处理的孜孜不倦,正是体现了他的受制约性的民族法制独立论;维科在历史哲学的阐明中,厘清了诸神、英雄、凡人各时代之维度,在社会历史学的语境中贯穿了人文科学性的多元主义,以抵御绝对真理眷顾的“自然科学”之侵袭。他们打通了历史主义的理论脉络,由此比较法渐趋走向历史民族论,从而世界-比较主义。

历史主义的兴起正是理性主义的衰亡。由于历史的缓慢性与渐进性,在民族-法制的既有差异之承认上,历史的观点显然完成了比较法形成之第一步:须存在数个国家的法律秩序。若说政治实践及主权权威的宣扬,为国家法的分野开辟了道路,那么历史主义的个性和民族灵魂则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石。但历史主义比较解释力之巨大障碍,又反而直接促使比较法的某种停滞与方法论的阻塞。这是 18 世纪至 19 世纪历史主义方法论留下的后遗症。奇妙的是,比较法通过历史主义找到了其思想发展的重要路径,即民族法制史和民族历史学的学术共享:由于每个民族的法制都是在“无意识”中渐次形成,从而世界上“各异之法”就应必然存在。这便是历史主义与比较法研究的奇妙化合力。

由于萨维尼的历史功绩、黑格尔的国家哲学、耶林的目的式法学,自然法的余晖渐渐消退。

从反思大革命到德国人的精神自恋,欧洲的历史主义思维走向曲折又深邃。历史主义的比较法学贡献更多地表现在对历史法学的批判性理论中,如各国“比较立法”的课程称谓及遍布的杂志或机关。在拿破仑法典的巨大影响下,各国的外国法制史研究趋向对于完美法典的国内法追求,这一股洪流最终酝酿了几部伟大的法典的诞生。由此,比较法研究被涌入了普遍法时代的洪流。但很快便随着古典哲学的终结而失去理论魅力。

“世界连带关系”、“共同法论”与“狭义比较法学”构成了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重大转向。世界连带主义是指世界连带的关系时代,产生了基于世界统合的比较法思潮。共同法则是与比较法的产生直接相关,最初是法国学者萨莱伊和朗贝尔的“文明人类共同法”和“立法共同法”之产物。共同法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展而最终衰微。

大木雅夫式的比较法学术思想史研究提醒我们三个关键性逻辑:

其一,“为什么需要比较?”法学自身处于自然/社会科学范式的双重理论尴尬,加之法学历史与法学思维特征的重要属性导致比较法的产生。比较法在法学主权限制、政治属性与科学浪潮之围下达到了学科救赎功能。比较法的历史演变也告诉我们,法学必然会走由普遍到特殊再到普遍的道路,这可能是法学最基本也最具特色的学科 DNA.

其二,法政哲学的历史趋势为比较/比较法提供了方法论的可能。众所周知,近代以来,随着理性普世主义的衰微和科学主义的兴起,个性主义、多元主义甚嚣尘上。人与人的相关物的解放,构成了同样重要的一体化和多元化,理性是其发际之处。随着基督教二元主义的启蒙因子之开发,“人人平等”而后隐藏的“人人差异”开始盛行。顺承“差异→多元→比较→统一→可能特殊”的方法论路径,可能是比较法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真实写照。

其三,比较法的元问题实质上是“学科与方法之争”.比较法思想史之所以纠结难理,正是在不断处理法学学科的“共同”走向和比较法学科树立的方法特质之辩。从而,最终走向迷途。“共同法”时代之后的研究方式与作为谦抑性的“比较方法”研究之差异,构成了至少在上世纪后半叶至今的前沿性重大理论问题。这实际构成了著名的萨莱伊与达维德之争。

日本文化 研究计划书

日本动漫文化作文

浅析日本花道文化

日本餐桌礼仪文化详解

日本艺术类研究计划书范例

日本留学研究计划书范例

日本教育制度

日本饮食文化

对日本大地震的作文

对日本的印象作文

通过对日本和服的研究看待日本文化(通用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通过对日本和服的研究看待日本文化,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