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枣核》 3(共含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BC”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学目标]
1、掌握朴实的叙述表现人物深沉感情的方法。
2、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 导入
1、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2、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作者怎样用一个老新闻记者的眼光,冷静客观地审视美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及其心态,以及发展与扭曲相交织所带给我们思考的现实。
二、 教师放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思考:边读边思考,全文贯穿的一条线索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三、分析课文,理解思路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是枣核
2、理清段落,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⑴学生围绕段落、文章结构提纲进行阅读讨论。⑵学生发言交流。
第一部分(1)写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第二部分(2―4)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
第三部分(5―10)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
第四部分(11)提示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索要枣核起笔,开篇设个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却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直到踏访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结构精巧还表现在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几枚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布胡同”那座小院将同“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藉。读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板书设计:
这个星期,我读了一篇名叫《枣核》的文章,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作者儿时的伙伴托他带两颗枣核到国外去,虽然不知道干什么,但是还是带了。到了友人家,发现是因为友人在国外定居了,思念家乡于是就在自己家后面弄了一个小花园,里面有假山,垂柳,睡莲池。其实就是北海公园的缩影。而那些枣核则是她思念家乡的枣树,刻意托作者带来的。
读了这篇文章,我就在思考,或许,文中老人的家就是个微型的中国。在那里,垂柳、睡莲池假山还有未长成的枣树都是她绵绵思乡情意的寄托。“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念越切。”这是那位老人的心里话,说得真好。海外漂荡的人儿,在家庭和睦、事业有成之时,回首往事,炽热的思乡情怀怎能不犹然而生?我们知道,在那些海外游子的心中,始终有一个位置是不可取代的,在那里,装的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
对于游子来说,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都不会磨灭他这种思乡之情,爱国之心。故乡永远是他们心中不变的牵挂,最能触动他们心底最脆弱的心弦,无论多么遥远,无论离开多少年,故乡永远是游子们心中永恒的烙印;无论国籍是否改变,乡音永远是游子们最熟悉的语言。
几枚小小的枣核告诉我们,即便是在海外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游子们的心目中,让他们魂牵梦萦、无限牵挂的还是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祖国。读完萧乾的《枣核》,我被深深地打动了,小小枣核饱含着浓浓乡情,不是游子,实在难以体会!但同时我也觉得枣核里的浓浓乡情也折射出游子们漂泊海外的深深遗憾DD他乡虽好,终非故乡,思念可以排解内心一时的寂寞,却不能抚慰心灵长久的孤独。如果游子们能早日回到祖**亲的怀抱,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祖国的大地上,辛勤地工作、快乐地生活,那该有多好啊!
一、依据课标,理念课题内容
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古往今来,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人类崇高而美好的情感之一。
《枣核》选自《美国点滴》,作者萧乾,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本文通过一位“旧时同窗”,现在的“美籍华人”异常想念旧时院里子的枣树,想在后花园试种几棵的叙写,表现了广大海外华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赞颂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高度向心性和凝聚力的伟大民族。枣核是全文的线索,思恋故土,思恋祖国是全文的感情线索。
二、纵横联系,明确教学目标
萧乾的《枣核》以“枣核”为线索,采用以小见大、以物传情的手法,写了一个美籍华人要几颗故乡的枣核试种,以寄托思乡之情的故事,反映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民族意识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民族。
1、了解作品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倾听作者抒发的爱国主义心声。
2、诵读、品味作品中精警、含蓄的语句,深入体会海外华人故土的依恋之情。
3、学习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及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突出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饱含深情的语言,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这情。
2、教学难点: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四、情感互动,注意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枣核(1)
1、自己导入:我先朗诵一首诗,如果有知道这首诗的同学,可以和我一起朗读:《月之故乡》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有没有同学知道这首诗的意思?
(引导学生: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家乡的感情。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诗人难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自己思念家乡的感情)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他(她),也会有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2、作者简介
萧乾(1910-),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原名萧秉乾,曾用名萧若萍。1935年6月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39年赴英讲学,开始了7年的欧美生活,其间创作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南德的暮秋》及《美国之行》等优秀特写。建国后任英文《人民中国》副总编辑,后调任《译文》编委及编辑部副主任、《文艺报》副总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等职。1979年8月,年近古稀的萧乾,应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作家创作计划”主持人聂华苓夫妇的邀请,踏上赴美旅途,参加30年来大陆与台湾及中美作家之间的首次文学交流活动,并应邀到一些大学作巡回讲学,历时4个月。1980年完成《美国点滴》,课文即出自于此。
3、整体感知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并完成2个任务。
(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圈点勾画,利用页下注和手头资料(包括词典)解决疑难字词。
(引导学生:同窗离开故土50余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枚生枣核给他试种。表达了身在异国,心系故土之情。)
(学生作的圈点,自己排难解疑。)
4、认读识记
萧乾(qián) 蹊跷(qī qiāo) 嫣红(yān) 坳(ào) 篱笆(lí ba)
5、研读课文,结构梳理
(1)具体说来,文章共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情是如何融为一体的?
(2)文章以“枣核”为题好在什么地方?
(与学生互动学生: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引导学生:枣核是全文的线索,用枣核设置悬念,用枣核推进悬念,用“枣核”揭示悬念。枣核将海外游子之心与吾乡吾土紧紧连在一起,枣核虽小,在文中起到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6、布置作业
(1)找一篇具有以小见大、以某物作为线索之特点的文章,与之比较。
(2)诵读课文,品味语言的精妙。
7、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枣核(2)
1、自己导入:《枣核》是一篇朴实中见深情,平淡中显奇妙的华人思乡文章。这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学生听)
2、互动研究
(1)提问这篇文章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但却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你们快速通读课文,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苦的情感的词语,体会妙处所在。
(与学生讨论:殷切、托、劈头、感慨良深、那是……开、挑选、买、拉、堆。语言朴实,透过这些字词却能体现出友人思乡之情。)
(2)“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说明了什么?
(与学生互动: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等无法取代的乡土之恋,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的伟大所在。)
(3)研读5——10段,品析下列问题。
“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摸可感,生动具体感人。课文中从哪几方面来写它的呢?
(与学生互动:文章是用中国化的景物、独特的人物语言,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了,我们分析课文时是恰好相反,是透过具体的描写,来得出概念。)
文中写“美丽的山城”、“漂亮的小楼”、“精致的花园”、“美满的家庭”,是不是离题了?如没离题,叙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与学生互动:不仅没离题,而且起到了突出主题的作用,因为照理说越是家庭事业如意,越应该无忧无虑,心满意足,这样就更反衬了美籍华人朋友思乡之苦之切。)
(4)体会下面几段话中加黑的词语对表现中心思想的作用。
①、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
(与学生互动:“再三”,表达出索取生枣核心情之急切,表现出思乡之心切。“生”,为是了试种。)
②、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与学生互动:“殷切”,表达心情的急切与真诚;“托”,表达对枣核的珍惜程度;“珍珠玛瑙”,通过比喻加深了贵重的程度。)
③、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与学生互动:“几十里外”,老同窗不怕路途遥远;“论公斤买下”,老同窗不惜重金购置;“一块块亲手”,老同窗对此事的重视与认真。总之,表现了老同窗依恋故土的深情。)
(5)找出本文的中心句
(激励学生回答:作品的末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抒发了绵绵无尽的思乡之情,可以用这句话概括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探究练习。
(2)归纳“语言朴实但饱含感情的语言”的常用方法。
4、教学反思
七、作业处理
重点词语在第一课时导入介绍完作者及通读全文后督促学生熟读识记。探索练习在课后进行。其它的具体在教学过程中应情况而定。
八、板书设计
作品标题、作者简介、识记词语、文章划分等主要内容。
九、教具准备
课题教案、说课稿、教材、辅助教材、白纸钢笔等。
《枣核》教案设计
八上第二单元第六课《枣核》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而准确生动语言;体会精巧的构思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营造氛围,深情导入。 播放《我的中国心》渲染气氛。 师:“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一曲《我的中国心》拨动多少身在他乡的游子依恋故土的情愫,又惹起多少处在异国的华人思念祖国的情怀。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现代作家萧乾先生的《枣核》,感受海外游子的真情。 二、朗读课文,感受情意。 师:同学们,课文读了吗? 师:好,老师想请同学们带着一个问题来再次朗读课文,好不好? (投影:读读想想:试着给课文另拟一个标题,并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说明理由。) (学生朗读、思考、交流、回答) 师:肯定学生的答案,从课文的内容和情感两方面感知文章内容。 (板书:枣核 海外游子 思乡爱国) 师:对。文章借一颗枣核表现了海外游子思乡爱国的情感。同学们的理解很正确,题目也很有创意。不过,老师想请同学们想一想作者用看似十分普通的“枣核”两字为题,有些什么用意? (学生思考、回答) (解决:枣核为什么是线索?找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 师追问:同窗好友让我带枣核有何用意?(试种枣树)试种枣树又有什么用意?(寄托思乡之情) 师:对呀,小小的枣核寄托的却是思乡爱国的博大情怀,这种写法其实就叫――(以小见大 板书:小 大) 师归纳:是的,情因枣核生,事因枣核起,文因枣核成。本文以“枣核”为标题,内容上:枣核是情感的凝聚点,以它为题生动形象。结构上:“枣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凭借它串联文章的材料,推动情节的发展,思路清晰。手法上:以小见大。以此为题可谓“妙哉”。 教师小结:同学们,题好一半文,解读题目往往是读懂文章的关键所在。你学会了吗? 三、品味语言,体悟情怀。 师:同学们,课文以一颗枣核抒写了同窗好友对故土的深深思念之情,下面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课文,从字里行间搜寻这种思念的深沉和执着。 (投影:细读课文,找出表现旧时同窗对故土强烈而深沉的思念的词句,尝试用下列句式作些赏析: “我认为最能表现强烈的思乡之情的词语(或句子)是 因为 。”) (学生品词析句 ) 教师点拨析词的方法:删除法、替换法 重点句子引导感情朗读(情境感――想像你就是文中老人,进入时空境界,深情地朗读。) (指名读、尝试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穿插进行) 教师小结:同学们,“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刚才大家入情入心的朗读、品味让我们深深体会到思乡情感的浓烈。其实文章中除了这些融注深情的句子外,还有许多句子值得玩味。 师问:文中有一处概括了我的旧时同窗在美国的生活状态,在哪里?(学生寻,教师点拨)她的家庭和事业“如意” 吗?文中写了吗?“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文中提了吗? 师:生活优裕家庭幸福,多好啊,可是却说“心上总像点缺什么”,你觉得我的老同学还“缺点什么” ?(对,缺故乡的温暖,缺心灵的归宿,国外再好也不能弥补长期远离故乡的'缺憾。时光流逝却没有淡忘故乡,生活美满却不能替代乡情,这种感情该有多深啊!) 师:读文章要从无意之中寻有意,无情之中探有情,这样才能真正读懂文章,体会深意。 师:来看开头: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师问:提到枣核的用途,为何没有点明?(学生思考) 教师归纳:设置悬念的写法,能吸引读者,积蓄情感,使思乡之情在行文中得以突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由此看来,一篇美文既要有精妙动情的语言,还要有精巧缜密的构思。 三、改写结尾,升华情感。 师:同学们,一篇好文章,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 师:(齐读结尾)同学们,结尾写得怎么样?(好,画龙点睛,深化主题,感情强烈)老师也赞同同学们的意见,不过还有一点个人的看法,觉得结尾虽然感情强烈,但显得直白了些。这可能是因为作者长期从事记者工作形成的写作习惯有关。其实文学之美贵在含蓄,我们来试试看,能不能为文章写个更含蓄些的结尾。(投影:试写结尾:一、写景式结尾。“听着她的话语,我仿佛看到一棵枣树正在微风中轻舞枝叶……”二、点题式结尾。“枣核是一根线,它把痴情的思念和故乡连在一起。枣核是一泓清泉,它滋润了离乡人干涸的心田。”)请同学们,选择一种格式试写一个结尾。 (学生书写交流) 师:同学们的领悟力真强,写出了引人遐想、令人心动、让人回味的结尾。谢谢同学们的精彩表现,下课。 (本人泰州优质课评比教案)【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
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我的中国心》导入。
教师: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的,会唱的同学一起来试试啊(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学生回答后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1.教师: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
2.教师:正音(学生回答)
三、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教师: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学生再默读课文后回答]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板书:带枣核、托在掌心、种枣树] 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四、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
1.教师: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教师: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明确: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板书: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
3.教师: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殷切(第三段) 劈头(第七段)
(引导学生体会)
4.教师小结:通过老人这番朴实的话语,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在想家了。真是: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板书:抒发殷殷思乡之情]
五、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1.教师: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
(调动学生去体验老人的感情)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教师: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
(学生齐读8--10段后讨论)
3.教师:(学生回答后归纳)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板书:栽杨柳、种睡莲、堆假山、种枣树]
4.教师:我不知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
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
睡莲池--草坪中央
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5.教师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明确: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板书: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六.总结
1.教师: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
明确:(学生齐读末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第二课时
一. 回忆上节课内容
二. 分析课题:
教师: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明确: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的思考;反映生活,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加以表现,有时不妨就用一个小小的物件,以小见大)
三.揣摩下列语句,口答括号中的问题。
1.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如改为“他放在手中,像比什么都贵重”,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如“劈头”换成“突然”,句意有什么变化?)
4.“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如删去加点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并释疑:
教师:课文讲到这儿,看看通过刚才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培养读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个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并对其中的精彩句段体味、赏析)
★ 枣核说课稿
★ 枣核教案
★ 《枣核》教案3
★ 《枣核》教学方案
★ 《枣核》导学案
★ 《枣核》续写作文
★ 枣核语文备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