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泥点晾干的哲理故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当时的月亮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先把泥点晾干的哲理故事(共含5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当时的月亮”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先把泥点晾干的哲理故事

篇1:先把泥点晾干的哲理故事

先把泥点晾干的哲理故事

德国军队向来以纪律严明著称。

在一本德国老兵的回忆录中,我发现他们有一条耐人寻味的军规:一名士兵可以检举同伴的错误,被检举人有权反驳。但如果长官发现检举和反驳的士兵曾在近期发生过冲突,那么两人都会受罚。发生过冲突的人至少要等一周,等情绪完全冷静下来后,才可以告对方的状。

读研究生时,我的导师吉纳教授也经常告诫我们,不要一时冲动,成了情绪的'奴隶。

有一年圣诞节,她送给我的礼物是一只咖啡杯,上面印着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发脾气是值得赞扬的,如果你能做到:在适当的场合,向正确的对象,在合适的时刻,使用恰当的方式,因为公正的理由而发脾气。”

毕业后的一个雨天,我回系里探望吉纳教授,正赶上一名学生有急事要找教授,吉纳让我在外面的小客厅等她一会儿,小客厅和吉纳的办公室只隔了薄薄的一道装饰墙,屋里的对话不时传进我的耳朵。那位同学声音激动。

原来其他实验室的一名研究生出言不逊,当众讽刺他理论过时,见解平庸,令他大为恼火。他不知道是该直接找那个学生论个明白,还是应该找对方的教授评理,他这次来,就是要征求吉纳教授的意见。

“年轻人,”我听见吉纳教授慢条斯理地说,“有时候,别人的言行是很难理解的。如果你不介意,让我给你一个小建议。批评和侮辱,跟泥巴没什么两样,你看我大衣上的泥点,就是今早过马路时溅上的。如果我当时立即抹去,一定会搞得一团糟,所以我把大衣挂到一边,专心干别的事,等泥巴晾干了再去处理它,就非常容易了。瞧,轻轻掸几下就没事了。”

好恰当的比喻!老教授的处世智慧令人叹服。

那个聪明的学生也顿时醒悟,连连道谢,吉纳教授最后说:“我年轻时不善于控制情绪,深受其害,慢慢地我发现,最好的办法是先把让我恼火的事搁在一边,晾一会儿,等我冷静下来后,再去对付它们。如果你现在就去质问他,你会更生气,矛盾会更严重。我建议你等情绪的水分都蒸发掉了,再来想这件事。到那时,如果你还打算讨伐他,请来找我,不过晾干水分后,你也许会发现那泥点也淡得找不到了!”

篇2:泥的故事哲理故事

泥的故事哲理故事

泥问佛祖:“我以全部的生命滋养荷,荷高贵美丽,享尽人间一切荣华富贵,而我却饱受讥嘲冷落,我不嫉妒、不为自己抱屈吗?”

佛祖说:“从来没有做母亲的嫌弃女儿出众,也从来没有做父母的嫉恨儿子的成就超过自己。爱里没有包容,爱就不完全了。”

泥又问佛祖:“与荷相比,她有美丽的外形,有芬芳的气息,有亭亭的风姿。古今中外,多少骚人墨客吟诗作词颂赞她,多少画家、艺人描绘她,多少人欣赏她,多少人喜爱她,而我呢?我什么都没有。”

佛祖说:“你错了,你有荷全部生长的经历。她的萌芽新生,你分享她的期望;她的青涩岁月,你体会她的`苦闷;她的含羞待放,你分担她隐藏的心事;她的风华绝代,你默享她的荣誉和掌声;她的饱满圆熟,你们一同欢呼丰收的喜悦;一直到她枯残死亡,你仍为她担负哺育下一代的责任。你知道吗?你们所有的了解,不过是荷外在的形象,而你却拥有她整个生命!”

泥再一次问佛祖:“我委身在地,无声无息,受人践踏,又无华彩的外衣,我不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吗?”

佛祖说:“真正的智慧在于隐藏,真正的才华在于沉默。你让花草树木蓬勃生长,供应她们成长的养分,你无穷的生命力还不够显现吗?”

泥笑了……

篇3:人生一团泥哲理故事

人生一团泥哲理故事

一座大山上有个小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徒弟。

这天,来了一个达官贵人,为小庙捐了很多财物。他在庙里住了一段时间,得到了老和尚和小徒弟的热情接待。他告辞後不久,又来了一个书生。

这书生表衫褴褛,面黄肌瘦,饿得晕倒在庙门外。老和尚见了,叫小徒弟将他扶进庙里,同样吩咐端上最好的茶,准备最好的斋饭。

小徒弟心里嘀咕起来——上次那位达官贵人,为庙里捐了那么,多的财物。自然有资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斋饭;如今,一个不知哪儿来的“叫花子”,师父还如此厚待他,难道师父是老糊涂了?

书生住在庙里的那段时间,小徒弟没给他好脸色看,有时候趁着师父不注意。就端出已经馊掉的斋饭,还不给他吃饱。

书生告辞後,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个菩萨,放在庙堂正中,对小徒说是庙里新近请的菩萨。

小徒弟每天都很认真地给菩萨上香,对着菩萨叩头,虔诚地念经。

一个月後,老和尚又将那泥菩萨削琢成一只猴子放在庙堂当中。小徒弟发觉菩萨变成了一只猴子,吓了一跳,几天都没去上香。老和尚问:“怎么不去上香了?”“师父,那菩萨变成一只猴子了。”小徒弟回答。

老和尚拿过那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萨又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小徒弟的面前。小徒弟愣愣地望着师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头上敲了一下,慢慢念经,不再理他。

这一敲打,使小徒弟顿悟过来。他说:“师父,我明白了。其实每个人的生命就像这团泥,都是一样的,只是塑造了不同的表象而已。而我之所以对前面的迭官贵人谦恭对後面书生无礼,都是因为被其表象所迷惑啊。”

老和尚笑了:“其实,认识那平平淡淡却奇妙得可以捏塑出无尽形象的生命之泥,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所在。”

篇4:生命好比一团泥哲理故事

生命好比一团泥哲理故事

一座大山上有个小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徒弟。

这天,来了一个达官贵人,为小庙捐了很多财物。他在庙里住了一段时间,得到了老和尚和小徒弟的热情接待。他告辞后不久,又来了一个书生。

这书生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饿得晕倒在庙门外。老和尚见了,马上叫小徒弟将他扶进庙里,同样吩咐奉上最好的茶,准备最好的斋饭。

小徒弟心里嘀咕起来:上次那位达官贵人,为庙里捐了那么多的财物,自然有资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斋饭。如今,一个不知哪儿来的“叫花子”,师父还如此厚待他,难道师父是老糊涂了?

书生住在庙里的那段时间,小徒弟没给他好脸色看,有时候趁着师父不注意,就端出已经馊掉的斋饭,还不给他吃饱。

书生告辞后,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个菩萨,放在庙堂正中,对小徒说是庙里新近请的菩萨。

小徒弟每天都很认真地给菩萨上香,对着菩萨叩头,虔诚地念经。

一个月后,老和尚又将那泥菩萨雕成一只猴子放在庙堂当中。小徒弟发觉菩萨变成了一只猴子,吓了一跳,几天都没去上香。老和尚问:“怎么不去上香了?”

“师父,那菩萨变成一只猴子了。”小徒弟回答。

老和尚拿过那猴子,再次雕琢,一尊菩萨又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小徒弟的面前。小徒弟愣愣地望着师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头上敲了一下,慢慢念经,不再理他。

这一敲打,使小徒弟顿悟过来。他说:“师父,我明白了。其实每个人的生命就像这团泥,都是一样的,只是塑造了不同的表象而已。而我之所以对前面的达官贵人谦恭对后面书生无礼,都是因为只看到了这一层吧。”

老和尚笑了:“其实,认识那平平淡淡却奇妙得可以捏塑出无尽形象的生命之泥,才算是认识了最真实的人生。”

篇5:犯点傻的哲理故事

马新朝和马萧萧父子在小城开了家服装店。

起初,生意说不上好,但亦能勉强维持。父子俩守着这家服装店,倒也自在。

一天,有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走进服装店。

“老板,这件西装是前天我过生日,儿子特意买来送给我的'。今天试穿才发现,袖口有点破了,你能帮我换一件吗?”老人从手提袋里掏出一件西装,递给正在经营生意的马萧萧。

刚要递出,老人忽然想起什么,又把手缩了回来。他再次查看那个袖口,发现只是脱了点线,简单缝几针就好,犯不着麻烦店里,便红着脸说:“其实也无大碍,算了,还是不换了。”

马萧萧松了口气。

老人转过身子,正要出店。马新朝却直奔过来。

“老人家,您来这里也不容易。让我看看您的西装?”马新朝温和地招呼老人。

“线头脱了,说明还是有问题。”看过那件西装,马新朝毅然吩咐马萧萧说,“你立马领老人家去换,一定要选好的,尽量让老人家满意。”说完,便把老人的西装轻轻放进衣柜。

老人换好西装,笑呵呵地走了。

马萧萧却撅着嘴,愁眉不展。

“爸,别人都准备走了,你干吗还追上去,非得给他换呢?”

马新朝微微一笑:“老人家既然来了,为什么不让他满意而归?虽然那西装只有很小很小的问题,又不是我们的问题!”

“不是我们的问题?”马萧萧大惊。

“是啊!”马新朝有意从衣柜里取出那件西装,“你看,我们没卖过这种品牌吧?”他翻出西装的吊牌,让马萧萧看个明白。

这不看不打紧,一看,马萧萧更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爸,我明白了,那老人压根儿不是我们的顾客,他的西装根本就不是我们出售的。既然如此,你干吗还佯装不知,一定要我给他调换?这不是犯傻吗?”

“不错!”马新朝依然微微一笑,“生意人犯点傻,也许能凝聚人气和财气哩!不信你等着瞧,老人家甚至老人家一家子都可能成为咱服装店的常客呢!”

“父亲邪了!”马萧萧心想,头禁不住摇得像风中的树叶。

可出乎意料,第二天,那老人就急急忙忙地来了。

“老板,真不好意思,只怪我看走了眼。我的西装是儿子在新汇服装店买的,你这是新江服装店。而且,你换给我的西装,牌子比我那件好多了。所以……”老人一进门就忙不迭地道歉。

马萧萧十分惊喜,准备取出那件西装和老人调换。正要去开衣柜,马新朝又满面春风地走过来。

马新朝朝马萧萧一摆手,然后转向那老人:“老人家,换了就换了,何必反反复复?只要您满意,我们就高兴。不要再把这事放在心上,回去吧,就当我们交个朋友。好吗?”

老人一愣:“这……”

“不好吗?”马新朝十二分的诚恳。

老人感激不尽地走了。

马萧萧又是一头雾水。

“爸,人家发现不是我们的问题,都主动上门道歉了,你干吗还劝人家不换?我们不是眼睁睁地吃大亏了?你为什么一再地犯傻呀?”马萧萧几乎发怒了。

马新朝依然心平气和:“我说过,犯点傻能凝聚人气和财气。也许,老人家和老人家一家子还真能成为我们的常客哩!不信,你等着瞧。”

马萧萧觉得滑稽,便用一种异样的眼光打量着父亲。

说来也怪,一周后,那老人又兴冲冲地来了,而且带着自己的三个儿女。

这回,不只那老人,连老人的三个儿女也二话不说,每人买了一套西装,都是名牌,还不和店里讨价还价。

马萧萧服了。

自此,新江服装店的生意越做越大、越来越红火。

马新朝过世后,马萧萧做起服装店的老板。他也学着当年父亲的口吻,对儿子马先发说:“生意人犯点傻,也许能凝聚人气和财气哩!不信,你等着瞧!”

哲理故事感悟

哲理故事:相互信任

哲理故事:痴人说梦

等价交换哲理故事

哲理故事:再试一次

哲理故事:平等

哲理故事-长篇

一步一个脚印哲理故事

礼物哲理故事

教育哲理故事

先把泥点晾干的哲理故事(共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先把泥点晾干的哲理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