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踏莎行,踏莎行李廷忠,踏莎行的意思,踏莎行赏析(共含9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SKE48松井玲奈”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暮,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赏析:
春寒料峭,杜鹃啼血,当得凄迷二字,孤馆紧闭,更显得愁情
深重,被锁于眉间压在心关。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似
无聊之问,实则心中已是凄苦重重愁怨一日九回肠,深得东坡赞赏。
1踏莎行·心儿寿诞(七部韵)
文/白山黑水
雪送康祥,心儿寿诞。友朋欢聚屏前见,
吟诗作赋诉衷肠。
欢欢喜喜聊佳缘。
歌唱悠扬,女中硬汉,为人友善人人赞。
多群交往苦同甘,欢欣笑语同声叹。
——————————————
2踏莎行(三部韵)
文/白山黑水
月暗星稀,孤身独倚,心情烦闷无人理。
屏前漫步诉离心,痴心一片情难止。
人去难留,情深依始。一人在外全家意。
辛辛苦苦打工求,个中滋味谁人记?
————————————————
3踏莎行(三部韵)
文/白山黑水
天有阴晴,人离悲喜,一人在外家家是。
秋收春种一人提,心酸苦乐何人记。
故土难离,情深不已,临行有语从何起。
车前招手举频频,回头一顾离愁里。
——————————————————
4踏莎行(四部韵)
文/白山黑水
北雁南飞,莺莺细语。
月圆之夜难离去。
回头三顾步依依,悲悲切切人难去。
离后衣衫,离时妆具,思人睹物时时觑。
家乡皓月冷冬寒,回归之日何时聚。
————————————————
5踏莎行(四部韵)
文/白山黑水
情似蚕丝,人如杨絮,空楼独守徒相觑。
一江春水向东流,何时得与离人叙。
睹物思人,盈盈泪注,星稀月暗无人诉。
孤楼独守断肝肠。何期月下人团聚。
——————————————————
6踏莎行·苦吟(八部韵)
文/白山黑水
瑞雪飘飘,河封冬到。欢欢喜喜迎猴啸。
早行上网报平安,晚归辞赋篇篇妙。
苦战公关,诗词赋告。苦吟平仄看谁俏。
偶赢诗友赞声高,鲜花拍手人人道。
——————————————————
7踏莎行·晋级感怀
文/白山黑水
风雨羊年,迎新辞旧,是良是莠谁优秀。
地摊摆起赛威风,证书齐亮看谁厚?
胜者风光,败何伤酒?人生欲望何时够?
酸甜苦辣喜悲甜,高高兴兴明天奏。
——————————————————
踏莎行诗歌集锦
1踏莎行·心儿寿诞(七部韵)
雪送康祥,心儿寿诞。友朋欢聚屏前见,
吟诗作赋诉衷肠。
欢欢喜喜聊佳缘。
歌唱悠扬,女中硬汉,为人友善人人赞。
多群交往苦同甘,欢欣笑语同声叹。
2踏莎行(三部韵)
月暗星稀,孤身独倚,心情烦闷无人理。
屏前漫步诉离心,痴心一片情难止。
人去难留,情深依始。一人在外全家意。
辛辛苦苦打工求,个中滋味谁人记?
3踏莎行(三部韵)
天有阴晴,人离悲喜,一人在外家家是。
秋收春种一人提,心酸苦乐何人记。
故土难离,情深不已,临行有语从何起。
车前招手举频频,回头一顾离愁里。
4踏莎行(四部韵)
北雁南飞,莺莺细语。
月圆之夜难离去。
回头三顾步依依,悲悲切切人难去。
离后衣衫,离时妆具,思人睹物时时觑。
家乡皓月冷冬寒,回归之日何时聚。
5踏莎行(四部韵)
情似蚕丝,人如杨絮,空楼独守徒相觑。
一江春水向东流,何时得与离人叙。
睹物思人,盈盈泪注,星稀月暗无人诉。
孤楼独守断肝肠。何期月下人团聚。
文/白山黑水
人静更深,孤身寒驻。离情难诉无眠度。
屏前敲键字难寻,搜肠刮肚词难悟。
双鬓寒霜,青春不驻,无成一事忙忙渡。
夕阳西下更光辉,老当益壮何难误。
《踏莎行》阅读赏析
《踏莎行》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这首出自南宋诗人吕本中的《踏莎行》写的比较委婉,这种词没有朦胧美,而是晦涩。朦胧美如雾中之花,纱后之女,初看不清楚,细辨可见其形态,这种境界给人一种含蓄美。这首词的'题旨全靠最后一句到今犹恨轻离别点出。
词的上片以似与不似写梅与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梅花与飞雪同时的情景之下,写梅往往说到雪,以雪作背景。正因为梅与雪同时,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之处,诗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因而本词中词人写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拔起一笔:似和不似都奇绝。似是言色,不似则言香。朦胧月色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这确实是种奇妙的境界。
词的下片则点明词人心事的由来: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原来是去年梅花开放时节,曾同情人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与情人离别了,风物依旧,人事已非,怎么能不触景生情!词到结句时才点明词人为什么别来频醉频醒,是为了轻离别的恨。
整首词先设下重重迷障,层层云翳,然后驱雾排云,露出了本意这样使读者从深深的困惑中明白过来,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见雪兴怀,睹梅生情,登楼抒感,对月寄慨,把离别恨委婉道出,有着一种朦胧美。这种朦胧美不同于明快之美,但也不是晦涩。
黄庭坚 踏莎行
踏莎行①
临水夭桃②,倚墙繁李。长杨风掉青骢尾③。尊中有酒且酬春,更寻何处无愁地。 明日重来,落花如绮④。芭蕉渐展山公启⑤。欲笺心事寄天公,教人 长对花前醉。
注释:
①清黄苏《蓼园词选》:“辞旨浓郁。结二句虽近纤新,而辞旨亦自沉郁有致。”
②夭桃:美盛的桃。《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毛传》:“夭夭, 其少壮也。”
③长杨:垂杨。 青骢:马毛之青白色相杂者。《说文》段注:“白毛与青毛相间, 则为浅青,俗所为葱白色。”
④绮:织素为文曰绮。
⑤山公居:晋山涛为吏部尚书时,凡用人行政,皆选向皇帝密启。涛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见《晋书》本传。此喻展开的芭蕉如奏章启事。
翻译:
明天再来(喝酒),落花会象白色的织素一样,芭蕉展开就像当年山涛公展开的奏折一样。想要把心事写信告诉苍天,让人在花前喝酒长醉。
踏莎行简介:
踏莎行,词牌名,亦称《踏雪行》;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各三仄韵,前后阕开始两句例用对仗。又有《转调踏莎行》,双调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韵。
踏莎行格式由来:
文人士大夫素有“曲觞流水”、宴饮作乐的传统——那本是春日里上巳节的祈福活动,祭祀已毕,人们环绕水畔而坐,将盛有美酒的酒器放在水面随水漂流,漂到谁面前停下,那人便将酒饮干。这一习俗兴起于魏晋,经唐宋不衰。
这种春游方式传至北宋,除了饮酒,往往还需吟诗答对,所吟诵的题目大多为春日景致。溪水边春草融融,杂花散乱,轮到寇准饮酒吟诗了,寇准望着水边柔美的鲜嫩青草,脑海中浮现出唐朝诗人韩翃“踏莎行草过春溪”的.诗句,于是借着相似的意境吟道:“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春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相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词句毫不晦涩,不但描绘春光景色,也隐隐带有对于某位女子的思念,这样略显香艳的语句,正是宴饮时最能挑动气氛的。不但有文字,寇准同时也创作了曲调。当乐工问起这段词调的名字时,寇准欣然将之命名为“踏莎行”——词牌《踏莎行》的格式便由此确立下来。
作者: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释:
津渡:渡口。
可堪:那堪。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幸自:本自,本来是。
为谁:为什么。
鉴赏:
本篇为词人被贬谪郴州途中抒写羁旅愁情之作。词人在政治上屡遭挫折与打击,导致生活一再变动和颠簸,这彻底毁灭了一个有远大理想抱负的词人。希望破灭后的他,感到前途渺茫,心情随之跌入低谷,从此不再对未来充满信心。这首词形象地刻画了词人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谪而产生的不满之情。结合词人的遭遇和词中所反映的情绪,此词比一般的羁旅相思之作表达了更为深厚的感情,是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词的上片描绘寒夜独居孤馆的凄迷萧瑟冷落孤寂的情景,景中见情。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楼台在漫天迷雾中消隐,渡口在朦胧月色中迷茫难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对句工整,互文见义,情景交融。下片抒写远贬异乡的愁恨,表现了失意人内心的凄苦和哀怨,流露出词人对现实政治的强烈不满。“郴江”乃本词点睛之笔。词人用托兴的手法,把感情寄托在郴江和湘江上,发出了对自己不公平命运的痛切呼号,见者潸然。
本篇以景开始,即景生情,寓情于景,语言清新简练,风格婉转含蓄,凄楚感人。此外,本篇结构匀称,构思巧妙,别出心裁,同样让人赞叹。这首词上下片的字、句、平仄、韵律完全一致,下片实际上是上片的重唱,虽然看似重复,却别有一番滋味。只有细细品味,我们才能体会出这首词构思艺术的独具匠心。
作者: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鉴赏:
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贬谪郴州时旅店所写。词中抒写了作者流徙僻远之地的凄苦失望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怅惘之情。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描写了词人谪居郴州登高怅望时的所见和谪居的环境,但景中有情,表现了他苦闷迷惘、孤独寂寞的情怀。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他谪居生活中的无限哀愁,他偶尔也情中带景。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夜雾笼罩一切的凄凄迷迷的世界:楼台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那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了。当然,这是作者意想中的景象,因为紧接着的两句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词人闭居孤馆,只有想象中才能看得到“津渡”。而从时间上来看,上句写的是雾濛濛的月夜,下句时间又倒退到残阳如血的黄昏时刻。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实写诗人不堪客馆寂寞,而头三句则是虚构之景了。这里词人运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为情而设,意味深长。“楼台”,令人联想到的是一种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雾吞噬了:“津渡”,可以使人产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联想,而如今朦胧夜色中迷失不见了:“桃源”,令人联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一片乐土,而如今人间再也找不到了。开头三句,分别下了“失”、“迷”、“无”三个否定词,接连写出三种曾经存过或人们的想象中存过的事物的消失,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则开始正面实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一个“馆”字,已暗示羁旅之愁。说“孤馆”则进一步点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单。而这座“孤馆”又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置身其间的词人其心情之凄苦就可想而知了。此时此刻,又传来杜鹃的阵阵悲鸣;那惨淡的夕阳正徐徐西下,这景象益发逗引起词人无穷的愁绪。杜鹃鸣声,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游子归思的意象。以少游一个羁旅之身,所居住的是寂寞孤馆,所感受的是料峭春寒,所听到的是杜鹃啼血,所见到的是日暮斜阳,此情此境,只能以“可堪”道之。
“可堪”者,岂堪也,词人这重重凄厉的气围中,又怎能忍受得了呢?王国维评价这两句词说:“少游词境最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矣。”过片“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连用两则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极写思乡怀旧之情。“驿寄梅花”,见于《荆州记》记载:“鱼传尺素”,是用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诗意,意指书信往来。少游是贬谪之人,北归无望,亲友们的来书和馈赠,实际上并不能给他带来丝毫慰藉,而只能徒然增加他别恨离愁而已。
因此,书信和馈赠越多,离恨也积得越多,无数“梅花”和“尺素”,仿佛堆砌成了“无重数”的恨。词人这种感受是很深切的,而这种感受又很难表现,故词人手法创新,只说“砌成此恨无重数”。有这一“砌”字,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这种写法,不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沉重坚实而又无法消解。
如此深重难排的苦恨中,迸发出最后二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从表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即景抒情,写词人纵目郴江,抒发远望怀乡之思。郴江,发源于湖南省郴县黄岭山,即词中所写的“郴山”。郴江出山后,向北流入耒水,又北经耒阳县,至衡阳而东流入潇水湘江。但实际上,一经词人点化,那山山水水都仿佛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这两句由于分别加入了“幸自”和“为谁”两个字,无情的山水似乎也能听懂人语,词人痴痴问询郴江:你本来生活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欢聚一起,究竟为了谁而竟自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呢?
实际上是词人面对着郴江自怨自艾,慨叹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怎知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呢?词人笔下的郴江之水,已经注入了作者对自己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富有象征性,故而这结尾两句的意蕴就更深长丰富了。
此词表达了失意者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一定程度的不满。写作上,词人善用对句写景抒情。上片开头“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雾霭与月色对举,造成一种朦胧的意境,笼罩全词;下片开头亦用对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虽然表现的都是朋友的信息和寄赠这同一内容,却能造成书信往来频频不断的气势,与”砌成此恨无重数“相照应。
总之,此词以新颖细腻、委婉含蓄的手法描写了作者特点环境中的特定心绪,抒发了内心不能直言的深曲幽微的贬徒之悲,寄托了深沉哀婉的身世之感,使用写实、象征的手法营造凄迷幽怨、含蓄深厚的词境,充分体现了作者身为北宋婉约派大家的卓越艺术才能。
朝代:宋代
作者:秦观
原文:
晓树啼莺,晴洲落雁。酒旗风飐村烟淡。山田过雨正宜耕,畦塍处处春泉漫。
踏翠郊原,寻芳野涧。风流旧事嗟云散。楚山谁遣送愁来,夕阳回首青无限。
作者介绍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秦观诗文亦为北宋一大家。明胡应麟于《诗薮杂编》卷五言:“秦少游当时自以诗文重,今被乐府家推做渠帅,世遂寡称。”秦观诗感情深厚,意境悠远,风格独特,在两宋诗坛自成一家。散文以政论、哲理散文、游记、小品文最为出色。其策论文笔犀利,说理透彻,引古征今,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黄庭坚认为秦观诗只是尽情挥洒胸臆,专任自然,并未去刻意构想、苦心经营,这点颇类似李白诗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其实,秦观也并非不讲究文辞的细密精致,只是不显出过份人为的痕迹,而别以清畅流丽之态示人而已。他的“诗似小词”,若换用李清照《词论》的话,是“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纵观淮海词,则多为纯情任心之制。所以,冯煦《蒿庵论词》云:“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在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也许,正是在这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秦观词与李白诗歌的主流艺术精神是一致相通的,故也不必过为计较,他们二者在艺术风貌上凄婉绵邈和飘逸豪放的显著差异。
不言而喻,秦观词的艺术精神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如今来谈论其主流部分,但却不意味着可以以之总揽全体;从另一方面说,这种艺术精神的形成到成熟,也经历了他的整个创作生命,存在着一个不断变化而发展的过程,始终呈动态流动形状。如果将上述者置放于词史、乃至文学史的大视野中来观照,或许便能够更清晰全面地认识其意义与价值取向。
秦观在某些特定环境情势,即“淮海秦郎天下士,一生怀抱百忧中”,如忆旧、迁谪时制作的这第三种类型的词,已使原来侑饮娱兴、按拍协歌的传统价值归属摒退于很次等,甚或无相关连的幕后位置。而另外却命其担荷起诗歌在古典诗教理论里的代言情志功用,遂成为自我主体心态意绪的'特定物化形式,以之满足他叹喟命运悲剧、宣泄人生愁烦的现实精神需要。
在这里,秦观径直将个体生命存在的种种缺憾纳入词中,再也无须假助以往闺思离怨之类的惯有模式,或故为饰辞托言以求深隐婉约之姿。对于上端,他一般仅只聊借来增大词的容量与弹性,故得能在保留其主流性的本色风情韵调之际,又平添出若许的沉咽清悠意味,特见空濛隽远之致。因而向来与周邦彦一齐被推许作“词家正宗”,“大抵北宋之词,周、秦两家,皆极顿挫沈郁之妙。而少游托兴尤深,美成规模较大,此周、秦之异同也”(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他的这种艺术精神,多曾熏染影响到后来的许多词家,如李清照、姜白石,直到宋末之周密,、王沂孙、张炎等,皆缘于生平身世国运而寄慨于词,更大程度上朝向诗化的道路认同、复归,乃至逐渐衍变为长短不葺的诗,相互间益愈以辞采意格相高,更加倾注到“娱己”的旨趣。虽然他们出于各自的才情藻思,所作风格面貌多有不同,甚或成为相对独立之支派。但从总体而言,却改造、更新,或者说更大程度上发展、扩张了花间、南唐以来的传统艺术流派,使之不断勃发充溢着生命活力,不至于趋向僵枯沉晦的末路。这其间,秦观的贡献是必须给予充分肯定的。
★ 黄庭坚 踏莎行
★ 秦观踏莎行翻译
★ 踏莎行原文 秦观
★ 踏莎行翻译及赏析
★ 贺铸踏莎行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