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的评课稿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tftx8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踏莎行的评课稿(共含8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tftx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踏莎行的评课稿

篇1:踏莎行的评课稿

踏莎行的评课稿

一、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清晰:

(一)、通过反复美读词作,引导学生体会作品表达出的离愁别绪。

(二)、赏析手法、品味语言。

(三)、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教学方法和重难点处理

对于诗词教学,朗读法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本课也是如此。但本课的五遍朗读没有流于形式,而是始终与文本的分析紧密结合在一起。第一边朗读侧重于整体情感的把握,当然,这遍朗读的效果是一般的,因为学生的注意力还停留在字音字形上。于是,教师再带领同学找出了“词眼”之后,再次朗读词作,学生的情感明显充沛了。之后的二遍朗读,都是在具体分析了景物、动作,揣摩了情感之后进行的。一遍读上片,侧重对早春景物的品析;一遍读下片,侧重于对人物神态、动作的体会。二遍读完,学生已经在教师的引领下很好的沉浸到了作品的意境中去,教学的难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很好地突破了。但是教师没有就此结束朗读,最后引领学生从音韵、格律上去体味美感,突出了“叠词”在听觉上的审美体验,那么在这样对字词的细致分析中,教学重点也得以突出。

三、教学过程

这堂课的导入将词放在了整个古典诗歌的背景中去分析。注意到了其与诗的关系。提示同学注意词与诗的不同之处。这一点我认为很重要,从传统观点来看,诗侧重于言志、词侧重于抒情。二者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词在刚产生的时候,基本以歌席酒筵、离愁别绪为主要的吟咏对象,这与诗歌侧重表现个人意志、胸襟抱负有很大的不同。从词的体式来说,调式丰富、长短灵活,也更有利于抒发细腻、曲折的个人情感,因此教师提到“最动人”“最具抒情色彩”,可谓一语中的。接下来,教师指出北宋早期的词作以晏欧为代表,点出了本词作者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本课的导入虽然平实、简短,但句句到位。始终把词这一文体及作者放在整个诗歌史的背景中进行介绍,使学生有了宏观的把握。简明扼要。

下面通过五次朗读,解读词作。

第一遍朗读,初步体会情感。

由于本词中直接出现了“离愁”的字样,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这一情感。但教师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启发学生认识到这样最能表现作品中心的词语就称作“词眼”,这也就提示学生,作品的一切景物、手法都是为表现这一情感服务的,对于这一情感的揣摩,成为本课的一条主线。

第二遍朗读,将体会到的情感融入朗读过程中,学生逐渐进入情境。

第三遍朗读。这边朗读结合了具体形容词和动词的分析,落实了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这个环节,体会了江南早春的独特景象及送别的场景,对词的表现手法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四遍朗读。侧重对人物神态的揣摩。学生积极性很高,品读也很到位。

最后,教师还设置了讨论环节来品析词语,那么在前面环节中没有发言的同学有了展示的机会,有很多的新的观点,活跃了课堂氛围。

四、教学效果

本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主要表现在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学生由于沉浸到词作缠绵悠远的.离愁当中,对于关键字词产生了很多独到的见解。虽然解读的思路是教师预设的,但是学生的答案和思维却是动态生成的。教师也没有硬把学生束缚在固定的思维模式下。因此学生对“残”“细”“熏”“暖”“摇”等形容词、动词的分析精彩纷呈,参与度很高。

二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词作的赏析基本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品读为主,特别是朗读法的运用。使得所有同学都在知识、方法、情感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的提问并没有局限于基础好的同学,我也看到很多思路不是很开阔的同学,但是他们都在老师的灵活启发下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五、教师基本功

本堂课的教师普通话标准,教态自然,与同学交流平等亲切。板书字迹清晰、内容简介、脉络清晰。从学生反映来看,教师的教风得到了认可。

六、不足与建议

第一点,师生略显紧张,在分析下阕“语淡情深”的特点时,学生没有完全领悟,以教师的讲解为主。

第二点,教师把词作放在词史的背景下去考察,那么个人认为应该点出本词在北宋早期词作中的代表意义,那就是以描写酒筵歌席的场景及抒发离愁别绪为主的选材抒情特点。

篇2: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暮,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赏析: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春寒料峭,杜鹃啼血,当得凄迷二字,孤馆紧闭,更显得愁情

深重,被锁于眉间压在心关。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似

无聊之问,实则心中已是凄苦重重愁怨一日九回肠,深得东坡赞赏。

篇3:踏莎行诗词

1踏莎行·心儿寿诞(七部韵)

文/白山黑水

雪送康祥,心儿寿诞。友朋欢聚屏前见,

吟诗作赋诉衷肠。

欢欢喜喜聊佳缘。

歌唱悠扬,女中硬汉,为人友善人人赞。

多群交往苦同甘,欢欣笑语同声叹。

——————————————

2踏莎行(三部韵)

文/白山黑水

月暗星稀,孤身独倚,心情烦闷无人理。

屏前漫步诉离心,痴心一片情难止。

人去难留,情深依始。一人在外全家意。

辛辛苦苦打工求,个中滋味谁人记?

————————————————

3踏莎行(三部韵)

文/白山黑水

天有阴晴,人离悲喜,一人在外家家是。

秋收春种一人提,心酸苦乐何人记。

故土难离,情深不已,临行有语从何起。

车前招手举频频,回头一顾离愁里。

——————————————————

4踏莎行(四部韵)

文/白山黑水

北雁南飞,莺莺细语。

月圆之夜难离去。

回头三顾步依依,悲悲切切人难去。

离后衣衫,离时妆具,思人睹物时时觑。

家乡皓月冷冬寒,回归之日何时聚。

————————————————

5踏莎行(四部韵)

文/白山黑水

情似蚕丝,人如杨絮,空楼独守徒相觑。

一江春水向东流,何时得与离人叙。

睹物思人,盈盈泪注,星稀月暗无人诉。

孤楼独守断肝肠。何期月下人团聚。

——————————————————

6踏莎行·苦吟(八部韵)

文/白山黑水

瑞雪飘飘,河封冬到。欢欢喜喜迎猴啸。

早行上网报平安,晚归辞赋篇篇妙。

苦战公关,诗词赋告。苦吟平仄看谁俏。

偶赢诗友赞声高,鲜花拍手人人道。

——————————————————

7踏莎行·晋级感怀

文/白山黑水

风雨羊年,迎新辞旧,是良是莠谁优秀。

地摊摆起赛威风,证书齐亮看谁厚?

胜者风光,败何伤酒?人生欲望何时够?

酸甜苦辣喜悲甜,高高兴兴明天奏。

——————————————————

篇4:踏莎行诗歌

踏莎行诗歌集锦

1踏莎行·心儿寿诞(七部韵)

雪送康祥,心儿寿诞。友朋欢聚屏前见,

吟诗作赋诉衷肠。

欢欢喜喜聊佳缘。

歌唱悠扬,女中硬汉,为人友善人人赞。

多群交往苦同甘,欢欣笑语同声叹。

2踏莎行(三部韵)

月暗星稀,孤身独倚,心情烦闷无人理。

屏前漫步诉离心,痴心一片情难止。

人去难留,情深依始。一人在外全家意。

辛辛苦苦打工求,个中滋味谁人记?

3踏莎行(三部韵)

天有阴晴,人离悲喜,一人在外家家是。

秋收春种一人提,心酸苦乐何人记。

故土难离,情深不已,临行有语从何起。

车前招手举频频,回头一顾离愁里。

4踏莎行(四部韵)

北雁南飞,莺莺细语。

月圆之夜难离去。

回头三顾步依依,悲悲切切人难去。

离后衣衫,离时妆具,思人睹物时时觑。

家乡皓月冷冬寒,回归之日何时聚。

5踏莎行(四部韵)

情似蚕丝,人如杨絮,空楼独守徒相觑。

一江春水向东流,何时得与离人叙。

睹物思人,盈盈泪注,星稀月暗无人诉。

孤楼独守断肝肠。何期月下人团聚。

篇5:踏莎行诗词

文/白山黑水

人静更深,孤身寒驻。离情难诉无眠度。

屏前敲键字难寻,搜肠刮肚词难悟。

双鬓寒霜,青春不驻,无成一事忙忙渡。

夕阳西下更光辉,老当益壮何难误。

篇6:《踏莎行》阅读赏析

《踏莎行》阅读赏析

《踏莎行》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这首出自南宋诗人吕本中的《踏莎行》写的比较委婉,这种词没有朦胧美,而是晦涩。朦胧美如雾中之花,纱后之女,初看不清楚,细辨可见其形态,这种境界给人一种含蓄美。这首词的'题旨全靠最后一句到今犹恨轻离别点出。

词的上片以似与不似写梅与雪交相辉映的奇绝之景。梅花与飞雪同时的情景之下,写梅往往说到雪,以雪作背景。正因为梅与雪同时,加之梅花与雪花有相似之处,诗人便常常将它们联系起来。梅花和雪花形相似、色相近,而质相异,神相别,因而本词中词人写了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之后,即拔起一笔:似和不似都奇绝。似是言色,不似则言香。朦胧月色之中,雪白梅洁,暗香浮动,这确实是种奇妙的境界。

词的下片则点明词人心事的由来: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原来是去年梅花开放时节,曾同情人共赏梅花,南楼之月可作见证,而今与情人离别了,风物依旧,人事已非,怎么能不触景生情!词到结句时才点明词人为什么别来频醉频醒,是为了轻离别的恨。

整首词先设下重重迷障,层层云翳,然后驱雾排云,露出了本意这样使读者从深深的困惑中明白过来,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见雪兴怀,睹梅生情,登楼抒感,对月寄慨,把离别恨委婉道出,有着一种朦胧美。这种朦胧美不同于明快之美,但也不是晦涩。

篇7:黄庭坚 踏莎行

黄庭坚 踏莎行

踏莎行①

临水夭桃②,倚墙繁李。长杨风掉青骢尾③。尊中有酒且酬春,更寻何处无愁地。 明日重来,落花如绮④。芭蕉渐展山公启⑤。欲笺心事寄天公,教人 长对花前醉。

注释:

①清黄苏《蓼园词选》:“辞旨浓郁。结二句虽近纤新,而辞旨亦自沉郁有致。”

②夭桃:美盛的桃。《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毛传》:“夭夭, 其少壮也。”

③长杨:垂杨。 青骢:马毛之青白色相杂者。《说文》段注:“白毛与青毛相间, 则为浅青,俗所为葱白色。”

④绮:织素为文曰绮。

⑤山公居:晋山涛为吏部尚书时,凡用人行政,皆选向皇帝密启。涛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见《晋书》本传。此喻展开的芭蕉如奏章启事。

翻译:

明天再来(喝酒),落花会象白色的织素一样,芭蕉展开就像当年山涛公展开的奏折一样。想要把心事写信告诉苍天,让人在花前喝酒长醉。

踏莎行简介:

踏莎行,词牌名,亦称《踏雪行》;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双调五十八字,前后阕各三仄韵,前后阕开始两句例用对仗。又有《转调踏莎行》,双调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韵。

踏莎行格式由来:

文人士大夫素有“曲觞流水”、宴饮作乐的传统——那本是春日里上巳节的祈福活动,祭祀已毕,人们环绕水畔而坐,将盛有美酒的酒器放在水面随水漂流,漂到谁面前停下,那人便将酒饮干。这一习俗兴起于魏晋,经唐宋不衰。

这种春游方式传至北宋,除了饮酒,往往还需吟诗答对,所吟诵的题目大多为春日景致。溪水边春草融融,杂花散乱,轮到寇准饮酒吟诗了,寇准望着水边柔美的鲜嫩青草,脑海中浮现出唐朝诗人韩翃“踏莎行草过春溪”的.诗句,于是借着相似的意境吟道:“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春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相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词句毫不晦涩,不但描绘春光景色,也隐隐带有对于某位女子的思念,这样略显香艳的语句,正是宴饮时最能挑动气氛的。不但有文字,寇准同时也创作了曲调。当乐工问起这段词调的名字时,寇准欣然将之命名为“踏莎行”——词牌《踏莎行》的格式便由此确立下来。

篇8:秦观 《踏莎行》

作者: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释:

津渡:渡口。

可堪:那堪。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幸自:本自,本来是。

为谁:为什么。

鉴赏:

本篇为词人被贬谪郴州途中抒写羁旅愁情之作。词人在政治上屡遭挫折与打击,导致生活一再变动和颠簸,这彻底毁灭了一个有远大理想抱负的词人。希望破灭后的他,感到前途渺茫,心情随之跌入低谷,从此不再对未来充满信心。这首词形象地刻画了词人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谪而产生的不满之情。结合词人的遭遇和词中所反映的情绪,此词比一般的羁旅相思之作表达了更为深厚的感情,是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词的上片描绘寒夜独居孤馆的凄迷萧瑟冷落孤寂的情景,景中见情。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楼台在漫天迷雾中消隐,渡口在朦胧月色中迷茫难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对句工整,互文见义,情景交融。下片抒写远贬异乡的愁恨,表现了失意人内心的凄苦和哀怨,流露出词人对现实政治的强烈不满。“郴江”乃本词点睛之笔。词人用托兴的手法,把感情寄托在郴江和湘江上,发出了对自己不公平命运的痛切呼号,见者潸然。

本篇以景开始,即景生情,寓情于景,语言清新简练,风格婉转含蓄,凄楚感人。此外,本篇结构匀称,构思巧妙,别出心裁,同样让人赞叹。这首词上下片的字、句、平仄、韵律完全一致,下片实际上是上片的重唱,虽然看似重复,却别有一番滋味。只有细细品味,我们才能体会出这首词构思艺术的独具匠心。

黄庭坚 踏莎行

解读秦观《踏莎行》

辛弃疾《踏莎行》赏析

秦观踏莎行翻译

踏莎行原文 秦观

古诗辛弃疾踏莎行欣赏

贺铸踏莎行说课稿

晏殊《踏莎行·其一》

踏莎行翻译及赏析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踏莎行的评课稿(精选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踏莎行的评课稿,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