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马范文雷同(共含20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小刺胃”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雷同的典籍出处
雷同这个词语的'出处是《礼记》,《礼记》中记载的内容体现出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政治、教育等多方面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汇编。
在《礼记·曲礼上》中有:“毋剿说,毋雷同。”郑玄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
另外这个词语在《后汉书》中也曾出现,在《后汉书·桓谭传》有这样的语句:“略雷同之俗语,详通人之雅谋。”
关于GER雷同作文处理问题
ETS在GRE作文评分部分讨论到独立智力活动的问题: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Activity. Essay responses on the Analytical Writing section will be reviewed by ETS essay-similarity-detection software and by experienced essay readers during the scoring process. In light of the high value placed on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activity within United States graduate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ETS? reserves the right to cancel test scores of any test taker when there is substantial evidence that an essay response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any of the following:
由此可见,GRE的雷同处理将包括软件的使用和阅卷员审核两部分.那么软件这一部分来讲,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主要是针对背诵范文的考生,运用计算机的范文数据库检测答卷中是否有某一段文字为抄袭.在计算机防止抄袭的工作中,做得比较好的是turnitin。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网站了解全球最先进的计算机反抄袭技术也不过就是文字段落的配对.而对付阅卷员,则需要更加仔细的'避开以下ETS所列出的雷区:
Text that is similar to that found in one or more other GRE essay responses
这里讲的就是你的文字和其他考生的文字很接近.相信这项检查将由计算机完成,其原理和turnitin相同.要避免这一点关键是不要背范文,以及要自己来写.有同学会问如果句式一样、内容不同行不行,我的看法是可以,因为你的句子不会和数据库中其他同学任何一个句子相似.
Quoting or paraphrasing, without attribution, language that appears in published or unpublished sources
这里提到的是学术写作中的一个经典问题,就是引述别人的文字时,需要指明这是原作者的工作,而不能将别人的工作据为己有.这里强调的是语言,因此只要每一句话都是你自己造的就不会有这个问题.如果是引用别人的话,就注明出处即可.第二项也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完成一部分,比如将一些名人名言录入数据库.
3) Unacknowledged use of work that has been produced through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s without citation of the contribution of others
这一项指的是在作文中使用了和别人合作的成果而未能引述他人的贡献.比如说考生A和考生B在讨论题库的过程**同想出了某个思路,那么两个考生在考试中使用这个思路时都必须引述另一个考生也参与了这个思考的事实.我想这条规则主要是针对考生在作文中重复使用相同的思路和例证.其实,ETS并没有禁止使用别人的东西,而只是强调用了别人的东西,一定要记得给别人相应的credit.
Essays that are submitted as work of the examinee when the words have, in fact, been borrowed from elsewhere or prepared by another person.
注意本项和第三项的关键词有区别,第三项用的是work,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涵盖的内容包括文章的思路、例证等;而本项的关键词是words,实际上就是text,这一点和第一项是一致的.第一项强调的是和其他考生的雷同而本项则是和其他已发表文章的雷同.
写求职信如何避免雷同
在求职信正式发送之前,给身边的人看一下,这也是求职信撰写中一个重要技巧,目的是避免歧义的产生,让求职信更好的传达出你所要传达的讯息。
不少单位的人事部门负责人反映,现在求职信中最常见的问题是“千人一面”。
网络给求职提供了更多的方便,但面对着互联网上成千上万的职位,有的求职者采用了“天女散花”式发求职信的方式,事实上它的命中率很低。这种千篇 一律没有任何针对性的求职信,招聘人员看得太多了。另外,求职信的个性化也很重要。有的求职信没有任何豪言壮语,也没有使用任何华丽的'词汇,却使人读来觉得亲切、自然、实实在在,
那么写求职信应注意什么呢?首先,求职信要短,一定要引人入胜,记住你只有几秒钟吸引你的读者继续看下去。在求职信中要重点突出你的背景材料中与未来雇主最有关系的内容。通常招聘人员对与其企业有关的信息是最敏感的了,所以你要把你与企业和职位之间最重要的信息表达清楚。
其次,求职者要言简意赅,切忌面面俱到。求职信的功用只是为你争取一个参加面试的机会,你不要以为凭一封求职信就可以找到一份你满意的工作,而且这种错误的心态会使你写的求职信罗嗦。招聘人员工作量很大,时间宝贵,求职信过长会使其效率大大降低。
再者,求职信不宜有文字上的错讹。一定要注意措辞和语言,写完之后要通读几遍,精雕细琢,切忌有错字、别字、病句及文理欠通顺的现象发生。否则,就可能使求职信带来更为负面的影响。
(作者:赵晓华 曹敬男)
雷同的应聘简历让招聘官难以选择,泛滥的促销经验又让招聘官无比失望,众多招聘企业不解:这些大学生真的就一样平凡?难道就找不到令人眼前一亮的求职简历?
八成应届毕业生简历雷同
与往年相比,今年大学生的简历更加“精炼”,但简历内容却太雷同,个人资料、学习经历、实践经历等千篇 一律,
一位招聘经理翻开一叠简历说,这些简历都太草率,内容千人一面,除了基本信息,看不到兴趣专长、工作经历等求职者特点。
纳杰人才职业指导师刘翠认为,大学生简历不必太过复杂,但必须要结合企业特点,把自己的特长、优势详细注明,这样才会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工作经验成为第一道坎
缺乏工作经验,仍是应届毕业生求职的拦路虎,
武汉的几个大型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几个问题就是,“学什么专业的?”、“有没有工作经验?”“在什么地方做过?”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通常在这些问题过后就被刷掉了。
武汉科技学院的陈玲在大学期间做过的兼职种类至少十几种,她在服装城卖过小饰品,在家电商场做过短期促销、在广告公司当过业务经理,这些工作经历对她求职帮助很大。
六成以上都以促销为经验
纳杰人才的调查发现,有六成以上的应届毕业生的简历,工作经验都以促销为主,大多是发传单、做促销、当家教、卖电脑,还有的去做礼仪小姐。多数招聘经理认为这只是一种肤浅的社会实践,并没有真正和专业联系起来。但也有企业招聘官认为,做促销虽然工作零散,但每天都要面对各种情况、各样顾客,非常锻炼人。
职业指导师建议,要想越过经验门槛,应届大学毕业生开始找工作时,不要太计较薪水的多少,而应该更多地去考虑如何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工作实践的训练,逐步发展自己。
如何避免GRE作文雷同
一、绝对不能照抄原文
在语言上可以使用一些范文的句式,但是绝对不能照抄原文,而是要换掉一些关键词。或者如果要借用关键词,则必须使用别的句式。
二、在观点上要具有洞察力,要有自己的原创特色
观点是GRE作文考试的核心内容,考察考生能否对一个issue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并最终提出一个有层次的观点。有了原创观点就不用担心雷同。我这样说也许有有点像让快饿死的人去吃肉粥。如果真的要借鉴范文观点,我建议应该尽可能做一些调整,以避免第二个雷区。或者干脆在文中讲明这个思路是借鉴了哪一本参考书的。美国人对真小人比对伪君子要宽容。
三、可以引用范文例证
在例证方面,使用范文用过的例证没有问题,哪怕用那些被判雷同的例证也没问题。例证是人类的共同知识,谁都可以使用,关键是我们不能用和范文作者同样的思路和语言来诠释例证并展开类似的论证。
因此,越是耳熟能详的例证如牛顿与苹果树、爱迪生孵蛋,要写出原创的内容就越困难,雷同的危险就越大。
四、在结构上可以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
比如把北美范文用在120题的结构和破题策略用在210题上。
GRE issue写作范文:技术影响之旅游
题目:
Because of television and worldwide computer connections, people can now become familiar with a great many places that they have never visited. As a result,tourism will soon become obsolete.
由于电视和全球范围内的计算机网络,人们现在可以熟悉很多以前从未涉足过的地方。其结果就是使得旅游变得过时了。
正文:
Will the widespread television and computer connections dampen people’ enthusiasm for tourism? The speaker claim that the prospect would be that tourism will soon become obsolete, but I seriously doubt it. In my point of view, although television and computer connections provide people alternatives of viewing the world without stepping out of their homes, these modern conveniences kindle more people’s tourism lust.
Admittedly, television and computer connections do slow down some people’s interest in tourism. By viewing the vivid description of certain tourist attractions with detailed illustration provided by television and computers, it makes the once illusionary picture of staying at home and traveling around the world become a possible scenario that everybody can get accessed to. What is more, due to the fast-rhythm modern life,except during vacations, people can hardly afford time to travel around whenever they want. Thus, television problems and computer network become effective substitutes.But I by no means agree that tourism will become obsolete. Daily empirical evidences show us that instead of becoming out of date with all the programs focusing on places of interest, tourism is prospering unprecedented. According to statistical study, the global revenue brought out by tourism has amount to one third of the total and this trend tends to increase gradually and at the same time, traveling expenditure for individual household has account for the biggest spending next to food and accommodation. The main causes underlying this trend lies in two aspects.
For one thing, psychological research shows that human beings are sensible animals whose curiosity can only be satisfied with all the five sensation being obtained, such as touch, taste, hearing smelling and view. Although it is possible for human to view beautiful pictures, listen people’s voices, or understand the weird customs, when it comes to other sensations, televisions and computers can hardly fulfill their task comparing with people’s direct experience of being in that place. Consider, for example,food has constituted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and how it is possible for us to have a bite of the tasty food of Peking duck, Italian noodles or Japanese sushi. Nothing would be more valuable than surfing in the sea, lying on the beach to enjoy the sunshine, smell the fragrant earth in the California coastline. The above examples best illustrate why with all the convenience of staying home and approach to several nations in a few hours still cannot satisfy peoples’ lust for traveling.
The second deep-rooted reason for the prospering of tourism is actually achieved in some sense by the wide spreading of televisions and computer connection. People were reluctant to leave their home and travel in other courtiers for the concern of safety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adaptation. Thanks to all the television programs available, we come to realize how to socialize with local people, deal with cultural shock and arrange our trips from the guidance of those programs. For example, we observe an increasing willingness in recent years for Americans to travel to north-east Asia or Africa instead of clustering to European countries what they consider close in culture and secure both mentally and physically. Having a net friend you get to know on the Internet deepens our understanding about another culture that we never encounter before and this in turn, stimulate our desire and curiosity to experience by our own in that place.
To sum up, I agree with the speaker to certain extent that television and computer connection make it possible for people to sit at home and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But by going too far to claim that tourism will become obsolete is against the empirical observation in our daily life as well as fact that the first-hand experience arouses psychological enjoyment. In addition, by familiar ourselves with foreign culture through Internet and television programs diminish our sense of insecurity and cultural gap brought out by total blindness and ignorance about another nation and thus shed light on our curiosity as well as the willingness to explore.
GRE写作官方题库高频ARGUMENT题目满分范文分享:dean at Buckingham College
GRE作文官方题库ARGUMENT题目:
The following appeared in a memo written by a dean at Buckingham College:
“To serve the housing needs of our students, Buckingham College should build a new dormitory. Buckingham’s enrollment is growing and, based on current trends, should double over the next fifty years, thus making existing dormitories inadequate. Moreover, the average rent for an apartment in our town has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Consequently, students will find it increasingly difficult to afford off-campus housing. Finally, an attractive new dormitory would make prospective students more likely to enroll at Buckingham.”
【满分范文赏析】
In this memo a dean at Buckingham College recommends that in order to meet expected enrollment increases the college should build an additional dormitory. To support this recommendation the dean points out that rental rates for off-campus apartments have been increasing, thus making it more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afford this housing option. The dean also points out that a new dormitory would attract prospective students to the college. This argument is problematic in several respects.
【本段结构】
本段采用了标准的Argument开头段结构,即C—E—F的开头结构。段落首先概括原文的Conclusion,接下来概括原文为支持其结论所引用的一系列evidence,最后给出开头段到正文段的过渡句,指出原文的Flaw,即其在多个方面存在问题。
【本段功能】
本段作为Argument开头段,具体功能就在于发起攻击并概括原文的结论,即Buckingham学院应新建一栋宿舍楼以应对预期的注册学生数目增长。本段接下来分布列举了原文为支持其结论所引用的证据——校外公寓的房租在增长以及一栋新的宿舍楼将吸引未来的学生来到学院。这些信息的归纳为正文段中即将进行的具体攻击作铺垫。
A threshold problem with the argument involves the statistical reliability of the reports about off-campus rental rates. The dean indicates only that “student leaders” reported these statistics; the dean provides no information about how these students collected their data. It is entirely possible that the report was based on an insufficiently small sample or a sample that was unrepresentative of the town’s overall student rental market.
【本段结构】
本段采用了标准的Argument正文段结构,即:概括第一个逻辑错误的错误类型和其在原文中出现的位置,接下来给出合理的理由和他因来反驳原文。
【本段功能】
本段作为正文第一段,攻击原文中出现的第一个重要逻辑错误——调查类错误。原文的开端问题涉及到其关于校外房租的报告的统计学可靠性。院长仅指出这些统计数据是由“学生领袖”提供的,并没有针对这些数据是如何收集的提供更多信息。该报告完全可能是基于一个不充分的小样本或一个不能代表该市总体学生租房市场的样本得到的。
Secondly, the dean assumes that this current trend in rental rates will continue in the future; yet the dean offers no evidence to substantiate this assumption. These rates are a func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and it is entirely possible that construction of apartment houses will increase in the future, thereby reducing rental rates along with the need for an additional dormitory. Without considering this possible scenario, the dean cannot justifiably conclude that an additional dormitory is needed to meet future demand.
【本段结构】
本段采用了标准的Argument正文段结构,即:概括第二个逻辑错误的错误类型和其在原文中出现的位置,接下来给出合理的理由和他因来反驳原文。
【本段功能】
本段作为正文第二段,攻击原文中出现的第二个重要逻辑错误——错误假设。
原文中,院长假设目前房租的趋势将在未来延续,但他并未提供证据证明此假设。
房租是供求量的函数,公寓住房的建设在未来完全可能增加,从而将使房租连同对一栋额外宿舍楼的需求一起降低。本段最后指出如果没有考虑这一可能情景,院长不能有理由地推断学院需要一栋额外的宿舍楼以应对未来的需求。
Thirdly, the dean assumes that as enrollment increases the demand for student housing will also increase. While this might be the case, the dean ignores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increased enrollment will be the result of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tudents commuting to Buckingham from their parents’ homes. This scenario, if true, would render the dean’s argument for building a new dormitory untenable.
【本段结构】
本段采用了标准的Argument正文段结构,即:概括第三个逻辑错误的错误类型和其在原文中出现的位置,接下来给出合理的理由和他因来反驳原文。
【本段功能】
本段作为正文第三段,攻击原文中出现的第三个重要逻辑错误——因果类错误。在原文中,院长假设对学生住房的需求会随着注册学生数目的增加而提高。虽然事实可能的确如此,院长忽视了注册学生数目的增加将由走读生数目的增加而导致这一可能性。如果此情景成立,院长对于修建新宿舍楼的论证将是站不住脚的。
Yet another problem with the argument involves the dean’s final claim that an attractive new dormitory would attract prospective students to Buckingham. Even assuming students in fact choose colleges on this basis, by relying on this evidence the dean essentially provides an argument against building the new dormitory. If an attractive new dormitory would increase demand for dormitory space, this fact would only serve to undermine the dean’s conflicting claim that the new dormitory would help meet increasing demand for dormitory space.
【本段结构】
本段采用了标准的Argument正文段结构,即:概括第四个逻辑错误的错误类型和其在原文中出现的位置,接下来给出合理的理由和他因来反驳原文。
【本段功能】
本段作为正文第四段,攻击原文中出现的第四个重要逻辑错误——矛盾假设。院长在原文中最后声明一栋新的宿舍楼将吸引未来的学生来到Buckingham学院。即使假设学生们的确以此为依据选择学校,院长基于此证据本质上提出了一个反对修建新宿舍楼的论断。如果一栋吸引人的新宿舍楼将提高对住宿空间的需求,院长关于新宿舍楼将帮助应对住宿空间需求的提高这一矛盾的论断将被削弱。
小故事大道理之小鹿和小马
(大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骄傲,否则会很惨!)
动物王国要举行跑步比赛,小动物们都争先恐后地去报名,有些小动物太小,就兴冲冲地来观看比赛。小鹿安吉拉和小马凯特也来报名。
比赛开始了,观众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它们讨论着谁是这场赛事的冠军。比赛终于开始了,小鹿安吉拉以飞的速度向前跑去,遥遥领先,得了第一。站在领奖台上,它既高兴又骄傲。
从此以后,小鹿安吉拉不再跑步,吃了就睡,睡了就吃。
一天早上,小马凯特跑到小鹿家门前叫道:“安吉拉,我们一起去晨跑吧。“
“不要叫嘛,吵醒了我,还打扰了我的美梦。”小鹿安吉拉不高兴地说。
“哎呀,不要再磨磨蹭蹭的了,快点了,我等你。”小马又喊道。
“你自己跑吧,今年我拿了第一,明年也照样能拿第一!”小鹿安吉拉伸了个懒腰,满不在乎地说。
“那可不一定!”小马凯特不服气地说。
小鹿似乎恼怒了,它蛮横无理地大声说:“你算什么东西,根本不配和我一起跑步!”
小马争辩道:“不要吵了,我们还是友好相处吧,说到跑步,也不见得我比你差,再说……”
“住嘴!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跟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给我滚开,滚得远远的,别让我再见到你!”小鹿安吉拉这回真的生气了。
小马不再理会小鹿,也不叫它起来跑步了。就这样,一日复一日,小鹿安吉拉已经胖得不成样子了。而小马凯特却每天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一匹健壮的好马。
第二年的跑步比赛开始了。小鹿一进场,观众们立刻大吃一惊,原来小鹿太胖了,走起路来像个笨重的肉球,不再和以前一样轻巧,活跃了。当小马胸有成竹地踏入赛场时,四面八方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发令员的一声令下,运动员们跑了起来,小鹿安吉拉因为太胖,才一抬腿就摔了个嘴啃泥,引得大家捧腹大笑。小马凯特最后获得了胜利。抱着奖杯,小马凯特兴奋地对大家说:“不管是谁,都不能骄傲自满,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一定会更加努力练习,不让大家失望!”小鹿安吉拉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灰心丧气地离开了。
今天小马和小猪一起要去森林里玩。
小马兴致勃勃的来到了小猪家。他按了小猪家的门铃说:“小猪,该走拉。”小猪说:“马上来。”小马心想:小猪一定是睡过头了正在家里匆匆忙忙地准备呢。他一边说一边笑。小猪神采奕奕地出来了,说:“我们可以走了吗?”小马笑着说:“可以了。”小马和小猪的历险从此开始了!
走到一半他们发现通往森林的桥断了。“一定是昨天那场倾盆大雨给弄坏的。”小马自言自语的说着。小马和小猪在绞尽脑汁地想着办法。突然,小马灵机一动,看到那边树上有树藤,他说:“我们爬树藤过去吧。”小马他们先把藤拧成一条绳子,再把这条绳子缠在他们身上,然后就像嫦娥奔月一样飞了过去。他们一起喊:“真刺激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废。
逃家小马
三年级言语思维班 吴欣桐
从前有一匹小马,他很想离家出走。有一天,它对妈妈说:“我要跑走啦!”
“如果你跑走了,我就去追你,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
“如果你来追我,”小马说,“我就变成一株绿绿的小草,让你找不到我。”
“如果你变成绿绿的小草,”妈妈说,“我就变成一缕缕阳光呵护你。”
“如果你变成一缕缕的阳光,”小马说,“我就变成小鸟,飞得远远的。”
“如果你变成小鸟,”妈妈说,“我就变成一棵大树,让你在我的怀里睡觉。”
“如果你变成一棵大树,”小马说,“我就变成一只小虫,钻进你的叶子里。”
“如果你变成一只小虫,”妈妈说,“我就变成啄木鸟,把你轻轻叼回家。”
“如果你变成啄木鸟,”小马说,“我就变成小帆船,游得远远的。”
”如果你变成小帆船,“妈妈说,“我就变成浪花,在湖中见到你。”
“如果你办成浪花,”小马说,“我就变成白云。”
“如果你变成白云,”妈妈说,“我就变成风,把你吹回家。”
“哦,我还是做你的小宝贝吧!”
简评:情美境美,感人至深。
玩具小马
我的奶奶家有一匹可爱的玩具小马。
它身上的毛是粉红色的,它有四条粗壮的腿,只有四个脚爪是白色的,还有一条毛茸茸的黑尾巴,它既漂亮又可爱。我真喜欢它!
我想有一匹能跑,能跳的小马,因为我的哥哥没有时间跟我玩,有了小马我就有了一个新伙伴。
我好想这样啊!
小马过河
今天,我和妈妈到口外羊饭店吃烤羊肉串。
我们点了十串羊肉串,不辣的和微辣的各五串。辣的羊肉串先烤好,我看妈妈吃着辣的羊肉串特别香,自己也很想吃,可又怕太辣。我就问妈妈:“辣不辣?如果辣的话我就不吃了。”“你这叫‘小马过河’,”妈妈说。“为什么呢?”我问。妈妈笑道:“因为小马过河时,自己不去测试河水的深度,只知道问别人。辣不辣要自己去尝一尝呀。”于是,我拿起一串辣羊肉串小心地尝了一口,哇!好辣呀!我赶紧拿起旁边的饮料“咕嘟、咕嘟”喝了几大口。我一边用手往嘴巴里扇气一边把剩下的羊肉串递给妈妈,说:“太辣了!我不吃了,妈妈你吃吧!”“不行,不能半途而废,多吃点就不怕辣了!”我只好硬着头皮又吃了一口,慢慢地我发现辣羊肉串不再是那么辣了,反倒越来越香了。
我想,在生活、学习中我可不能当遇到困难只知道问别人的小马,而要做大胆尝试、勇于克服困难的小马。
《小马过河》 之二
教学目标:
1、读课文、弄懂课后题1。
2、懂得遇到问题,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动脑筋独立思考,从实践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3、能联系上下文,弄懂下面几个词语:为难、连蹦带跳、去路、没、趟等。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妈妈说的话。
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略知一、二段
1、师讲故事的开头(即裸文一、二段),然后提问:同学们,故事讲到这儿,你觉得小马怎样?为什么?
生:我觉得它很懂事,因为它懂得帮妈妈做事。
生:我认为它是个听话的孩子。因为它一听说能帮妈妈做事,就很高兴。
二、抓中心句
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小马第几次来到河边才过了河?它是听了妈妈说的哪句话才下决心过河?用“~~~”画出来,并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中心词
1、(出示投影片),抽学生逐段读课文三、四、五、六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A、妈妈所说的“别人”在课文中指谁?
B、“别人”都是怎么说的?用“=”画出来,想一想,它们说的话对吗?
C、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小马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用“一一”画出来。
2、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3、交流讨论结果
A、学生答了1、2问后,发散:这时候,如果你是小马,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你会怎么办?
生:我会想一想它们谁说的话有道理。
生:我会自己去试一试。
B、学生答第3问,并抓重点词“立刻”、“连忙”。
四、读最后一段,体会中心句
1、听了妈妈的`话,小马是怎么做的?它实践的结果是什么?
2、(出示投影片)看图说说为什么说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3、你从老马的话中想到了什么?
生争论:妈妈的话一定是对的。
生:我想今后我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要多动脑筋想办法。
生:我会亲自动手去做一做。
生:我会去做试验,找到解决办法。
五、.总结,延伸中心句
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你遇到困难,你会怎样做?
六、续编故事
1、师讲故事的开头:过了几天,下起了大雨。大雨一下就是几天几夜,河水涨了老高。外婆打电话来找老马,说自己家被水淹了,老马听了十分着急,对小马说:”孩子,你先给外婆送点东西吧。”小马驮起面飞快地向外婆家跑去。跑着跑着,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
2、请同学们帮小马想办法,把这个故事编完整。◆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之二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美丽的草原上有两匹马。
马妈妈,四肢如霜,身披黑鬃,颈上有一圈皎洁的白毛,就像是围着一条白毛巾,那么漂亮。那小马四肢长而有力,走起路来就像踩着两对风火轮,它总爱在草地上东蹦西跳,一刻也静不下来。
马妈妈带着小马来到清澈见底的小河边,小鱼在水里尽情的游来游去。妈妈指指河的对岸说:“孩子那边的水草更肥沃,你不能老是呆在一个地方,还应该去更远的地方去开阔你的眼界啊!”
小马说:“妈妈,美丽的大草原就是我的家,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有我生长的痕迹,不管我走到哪,我都会记住您的话。”
我是一只刚刚从娘肚子里出生的小马,对着蓝天百云,我只是呆呆地望着,不曾想过自己的将来……
这个时候的我,对一却都感到极外的陌生,于是,妈妈就教我怎样驮粮食,怎样奔跑以及怎样载人。这些对我来说一点儿也不难,并且我还挺喜欢干这些工作的。
小马就这样渐渐的变成了大马。
长大后的我,格外的亲切,对身边的一却动物都是温和的,当然,对于自己的主人就越发的驯良。老板也对我很好。可是,妈妈却一味的让我学会奔跑。我不知道妈妈的用意何在?
直到有一天,主人让我单独帮他驮一大袋粮食到城里去。在路上,我不知不觉的和主人走开了,我挺害怕的,到处找主人,可是没找着。待到傍晚时分,我走进了一片漆黑的深林,。突然,前方出现了几只恶狼,我害怕了,拼命地往前跑,直到看不见它们的影子为止。
这时,我才明白妈妈为何要不断地教我怎样奔跑。
回到巢里,妈妈听了我的故事后,微微地笑了笑。“顺耳,你知道我们马除了驮粮食外,还有一个善性,那就是跑得快了。”
我明白了,也懂得了,小马是不会打架的,也是不会吃动物的,它有的是它善良的本性。
小马过河
趣读 明理 深悟――《小马过河》教学三得
一
《小马过河》一课生动有趣,对话很多,是分角色朗读的好材料。而要真正达到分角色朗读的目的,需要以读好每一个人的语言为前提。文中虽然“说”字相同,但“说”的语言与神态却不同。不同语气、神态、动作的“说”云集此课,如“连蹦带跳地说”“高兴地说”“认真地说”“叹了口气说”“难为情地说”“低下了头说”“亲切地说”;还有那些“说”的“亲戚”,如“大叫”“问道”“吃惊地问”;更有六处单一个“说”字,至于语气和神态,自己心领神会便是。于是,教学此课,便抓住不同的“说”进行教学设计,强化朗读训练。
先是让学生动笔墨读书,在文中用曲线划出各种各样的“说”,然后分组共同试读,要求入情入境,仿佛文中的角色乃自己,并以“谁读得有声有色,头饰将戴在谁的头上,角色将有谁来扮演”为“诱饵”,激发孩子读的兴趣读的水平。学生读得投入,又如“做游戏”般轻松,各种声音此起彼伏,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生读,师读,生生互读,师生互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让孩子们“读书多遍也不厌倦”。等由“读的量变”到“读的质变”后,敲定分角色朗读的人选,示范过后,再以小组形式给人人担当角色的机会,让人人过把“读”瘾。此时此刻,课堂的精彩与高潮便水到渠成。
二
《 小马过河》一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故事说明的道理则由老马一语道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从字里行间,孩子们轻易而举地悟出了“动脑筋”“去实践”的道理。等小马下了河,小心地趟到了对岸,它的体验是: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其中的“为什么”孩子竟也对答如流。
如果就以孩子“明白了什么”为目的,心里忽然觉得不甘心。新课程倡导阅读教学要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加强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沟通,注重生活体验与实践活动。我想:道理来源于生活,更要用于生活。不仅要让学生懂得道理,更要指导孩子实践道理。于是,我把问题抛向孩子: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与小马类似的事情吗?你是怎么做的?暂时的沉没过后,十几个孩子小手高举。
“我背《论语》的时候,有一个字不认识,去问爸爸、妈妈,爸爸读一个音,妈妈读一个音,我不知道谁说的对,就想:还是去查查字典吧。结果证实了妈妈读得对。”
“爸爸给我买了一辆四驱车,让我自己插起来。楼上跟我一起玩的哥哥说很好插,而表弟说很难插。到底是好插还是难插,我决定亲自试试,没想到我一会儿就插好了。”
“我与姐姐、弟弟去公园玩,在游乐场过独木桥时,弟弟说会掉下去,很危险,而姐姐说大胆走,不会有危险。虽然我很紧张,但我还是很快地跑了过去。第二次再走,我就不害怕了。”
……
孩子们举得例子虽然有点幼稚,甚至牵强附会,但我相信:“死”道理已变成了“活”道理。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孩子们已不需要“妈妈”的指点了。
三
《小马过河》是经典的童话,它包容的东西太多,孩子们从中悟得的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多层面的。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东西,给个性化的阅读交流的时间,我们才能听到“花开的声音”。于是,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童话中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东西还不止这些呢!再读读故事,有没有自己读书所得而又希望与大家共享的呢?”一石激起层层浪,孩子们又去读书思考了。不长时间的宁静之后,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
“小马很愿意帮妈妈做事,热爱劳动。”
“从小马对牛伯伯说的话,我看出小马很有礼貌。”
“虽然松鼠对小马说得不对,但它是为了小马好,它很善良,有一颗爱心。”
……
“老师,我想提个问题?”
“好啊,什么问题?”
“如果水真的很深,小马一试,结果掉进河里淹死了怎么办?”
“老马知道水不深,不会淹死,才叫小马去试的。”
---------------------------
“如果水很深,老马不知道,她叫小马去试试,小马不就淹死了吗?”
我想起了刚从网上看到的一个假设:天刚下过一场大雨,河水上涨了很多,小马又要过河,它该怎么办呢?
是该动动脑筋了。课让学生带着问号结束了。
---------------------------
小马过河
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 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小马连蹦带跳地说:“怎么不能?妈妈,我很愿意帮您做事。”老马高兴地说:“那好啊,你把这半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 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 跑着跑着,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可是离家很远了。他向四周望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小马嗒嗒嗒嗒跑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过去。”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过去。 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别过河,别过河,河水会淹死你的!”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松鼠认真地回答说:“当然啦!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好。他叹了口气说:“唉!还是回家问问妈妈吧!” 小马甩甩尾巴,跑回家去。 妈妈问:“怎么回来啦?”小马难为情地说:“有一条河挡住了去路,过……过不去。”妈妈说:“那条河不是很浅吗?”小马说:“是呀!牛伯伯也这么说。可是松鼠说河水很深,还淹死过他的伙伴呢。”妈妈说:“那么到底是深还是浅?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吗?”小马低下了头,说:“没……没想过。”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了。” 小马跑到河边,试着往前……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他顺利地过了河,把麦子送到了磨坊。 同一条河流,老牛觉得它是没不过膝盖的小溪,松鼠觉得它是深不可测的天险,而小马却觉得它不深不浅刚刚好。 如果把每一本书比作一条河流,由于年龄、经历的不同,或许有的读者像松鼠,有的读者像老牛,他们都会有各自不同的读后感受。而你就是那匹小马――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但更要亲自去体验。这个故事连小学生的都知道,这么浅显的`道理,我们大人有时却把它忘了,面对很多事,往往是偏听于一面之词,分不清黑白,妄下判断,事情做错了有挽救犹可,如果无可挽救,那可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由于你的过错,可能令别人失去的钱财,甚至生命,或者会带来人类的灾难。世上之所以会发生许多纷争,跟我们大人的无知而引起的。 这个故事它还告诉我们: 任何事情只有自己敢于大胆尝试才能明白真相。今天重新回想起这个故事,惊讶地发现小马过河成功的背后原来站着一位智慧的母亲――老马,是她巧妙地引导启发、灵活地点拔诱导、机智地释疑解惑,让天真幼稚、懵懂犹豫的小马实现了目标。1.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趟过去。”
2.松鼠认真地说:“深得很哩!昨天,我的一个小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
3.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为让学生理解上面三句话,教师采用了直观演示法。教者在一口玻璃缸里盛了适量的水当作一条河。先把老牛的'塑料平面模型放进水中,水刚没老牛的小腿。接着把松鼠的塑料平面模型放进水中,水把松鼠整个淹没了。最后把小马(背上画有半口袋麦子)的塑料平面模型放进水里,水刚没小马的大腿。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比较老牛、松鼠、小马的平面模型,明白了老牛为什么说水“浅”,松鼠为什么说水“深”,小马试了过后为什么说水不深也不浅。由此,学生懂得了做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去试一试的道理。
[评析]低年级的小学生形象思维(直观思维)占较大优势。教师能根据低年级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结合教材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这位教师的直观演示,形象生动。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情绪高涨,忽闪着眼睛,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重点、难点,创设了一个“?br />
一匹小马和马妈妈生活在草原上。那匹小马在慢慢地长大。
有一天,马妈妈想到:“嗯,这孩子已经长这么大了,也应该帮我做些事了。”
马妈妈把她的想法告诉小马,小马立刻说道:“耶!太好了,我终于可以做事了!”
小马出发了。他来到了一片森林,这森林里,他听到小鸟在唱歌。“哇――这里太美了,小鸟儿唱的歌真好听!还有这些花儿多香啊!这一切是多么迷人啊!”小马沉浸在这美景中。
接着,他来到了一条河边,看见河水撞在石头上,立刻变成一个个音符似的白菊花,那水声像是河水姑娘在谈着一曲曲美妙的曲子。小马
想:“哎呀!这里的河水好急呀,下去会不会被淹死呢?”
小马左顾右盼,看见了小兔子,便急匆匆地过去问:“小兔子,小兔子,这水深不深呀?”
小兔子听了赶紧说:“深!特别深,你可不要下去呀!”
小马没了主意:“哦……”
可小马想想,还是去问了河边吃草的老牛。老牛回答:“不深,一点也不深,你可以淌过去的。”
小马做不了决定,只好回到家,去问妈妈。妈妈:“呵呵,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自己去试试。”
小马又来到了河边,小心地走了过河。他发现:河水不浅,也不深。想过河,得亲身试试。
从前,有一个大森林,森林里面有许多的动物,大家热爱劳动、勤劳、又善良,日子过得很美好。在这一天,小马放学了,小马回到家之后,看见妈妈气喘吁吁,小马对妈妈说:“妈妈,你怎么这么累呀?”妈妈对小马说:“干活累得了。”小马听完之后,去找了手巾,递给妈妈擦汗,小马看见了房间有个大麦袋子,妈妈看见了,对小马说:“孩子,你可以把这麦送去河对岸吗?”小马对妈妈说:“可以呀!”
于是,小马背着大麦高高兴兴地往河对岸走去,小马到了河对岸之后,刚要提脚过河,树上就有一条蛇爬了下来,对小马说:“小马,你要干嘛?”小马说:“我要从这里过去。”小时对小马说:“小马,不行的,这水很深,昨天就淹死了我一个朋友!”小马听了之后,很害怕,小马又犹豫了一会儿,又问了一下,说:“有这么深吗?”小蛇说:“不骗你!”
小马感到担忧和恐慌,小马转过身来的时候,看见了一只狗在吃东西,小马便跑过去问小狗,说:“小狗,小狗,那边的河水深不深?”小狗说:“不深,很浅的!一点都不深。”小马对小狗说:“谢谢你的答案。”
小马又跑到河边,又要过河,小蛇看见了,又爬了下来,大声的对小马说:“小马,你真不要命啦!”小马又开始犹豫了,小马看了看小蛇,又看了看小狗,小马使劲的思考,都想不出来,于是,小马想起了那句话,“遇到困难,要自己想办法。”小马又想了想,发现旁边有很多石头,小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小马把头扔进水里,小马往水里一看,看起来刚刚好,于是,小马下了河,发现河水不深不浅,很合适!
小马走过去之后,高高兴兴的把大麦放在河对岸里,回到家之后,小马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妈妈,小马妈妈笑这夸小马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好书不厌百回读”,我特别喜欢《小马过河》这个故事,也不知读了多少遍。或许你觉得这个故事太过小儿科了,而对我而言却意义非凡,其中蕴含的哲理,对我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故事说的是:一匹小马刚准备过河,牛大伯告诉它水很浅,完全可以蹚过去;而松鼠又说河水深不可测,会淹死人。面对两种不同的意见,小马不知所措,只好回去问妈妈。妈妈鼓励它自己去试一试,结果河水既不深也不浅,小马平安地过了河。
这不就是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听别人说,而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一想,去尝试一下,只有自己勇敢地去尝试才知道结果。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有时候却并不是那么回事,就说说我学跳大绳这件小事吧。课间,看到同学们就像小兔子一样随着绳子上下有节奏地跳跃,那么轻松、欢乐,真是羡慕极了。我来劲了!就在这时,甩过来的绳子打在一个同学的身上,她紧张地闭着眼睛,十分害怕的样子。我退缩了,再也不敢尝试去跳了。
王老师走过来,问:“想跳怎么不去跳呢?”
“我怕被绳子打到或者绊倒。”我不好意思地答道。
“绳子很轻的,即便打到也不会痛的。”
真的吗?绳子真的像王老师说的那样轻?不尝试怎么知道呢?“小马过河”的情景再次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勇敢地钻进了大绳,和同学们一起快乐地跳了起来:啊呀,大绳既不像老师说的那样轻,也不是我想象的那么重。
真好,“小马”借着《小马过河》这一法宝,又平平安安地过了一次河。
《小马过河》想必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小马的妈妈让小马去河对岸送一袋粮食,可到了河边,小马被河水拦住了去路,不知道河水的深浅,不敢过河。它从牛伯伯那里得知河水很浅,刚要过河,又被松鼠叫住了,而松鼠告诉它河水很深,这使小马左右为难,于是,它赶紧跑回家去问妈妈,妈妈让它自己去试一试,于是它试了试,河水不深也不浅,最后顺利过了河。
通过《小马过河》的故事,让我想起了我自己:有一次,爸爸和妈妈要带我去游乐园玩,我满口答应,高兴地来到了游乐园,到了后,我就傻了眼,摩天轮——不敢坐,过山车——不敢坐,疯狂摩托车—也不敢坐……我什么都不敢坐,这可怎么办啊!爸爸说:“我来保护你!”“保护我?我还没坐上去,腿已经开始发抖了,上去后,我还不得吐血啊?”我胆战心惊地说。
“什么事都要尝试!”爸爸一本正经地说。
“好吧,我试试,但是,你可要保护好我!”我鼓起勇气说。
我深呼吸几次,硬着头皮坐上了过山车,系好安全带,双手紧紧地抓住栏杆,这辆车真疯狂,一会上,一会下,我的心脏也跟着它忽上忽下……一圈下来,我感觉就像玩具一样丢来丢去,十分好玩又刺激。渐渐的我不再害怕了,车停了,我走下来,活动了下四肢,感觉没有想象的那么害怕,只不过在上面的时候有点冷,从此以后,我不再害怕坐过山车了。
通过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干什么事,都要去尝试,不要一味的去听取别人的意见,有时候,困难并没有别人说的那么夸张,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大!
★ 小马作文
★ 小马过河作文
★ 小马的作文
★ 小马过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