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赤壁的故事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红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火烧赤壁的故事(共含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红叶”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火烧赤壁的故事

篇1:火烧赤壁的故事

三国时期,曹操、孙权和刘备三个人的力量最大。后来,曹操统一了北方,刘备就决定和孙权一起对抗曹操。为了继续扩大地盘,曹操带领二十万大军攻打孙权。

孙权听说曹操率领几十万大军前来,顿时慌了手脚。诸葛亮安慰他说:“曹操虽然士兵多,可是这里面有七八万是刚投降的士兵,他们不一定真心服从曹操。而曹操原来的士兵都是在北方操练,并不熟悉水战。所以,您根本不用担心。”诸葛亮的话让孙权看清了眼前的情况,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随后,他派大将周瑜带领三万士兵和刘备一起对抗曹操。

曹操的军队到达南方后,在赤壁一带安顿下来。这时候,因为曹操的军队刚到南方,很多士兵都水土不服,生病了。曹操只想快点打败对手,根本没考虑到士兵的身体状况,他命令军队严密防守,随时准备和周瑜的军队开战。

北方的士兵常年在陆地上,不熟悉水性,在船上也很难自由行走。江面上还经常有狂风,风吹得船左右摇晃,很多士兵都晕船,哪里还有力气去打仗。

这时,有人建议把船用铁索拴住,上面钉上结实的木板,组合成一条很大的船。人在上面走,就像走在平地上一样。

曹操觉得这个办法很好,赶紧命令手下去做。

听说曹军把战船连了起来,诸葛亮心里高兴极了!他兴奋地对周瑜说:“曹操这次怎么也不会想到,把战船连起来只会让他败得很惨。”周瑜也高兴地哈哈大笑。

原来,两人一听到曹操把战船连起来的消息,就同时想到了用火攻的方法来对付曹军。

诸葛亮和周瑜一直按兵不动,曹操还以为他们害怕了,渐渐放松了警惕。

这天夜里,江上刮起了东南风。周瑜的手下黄盖假装投降曹操,驾驶着十艘装满灌了油的柴草的战船,靠近了曹操的军队。快接近曹操的大军时,黄盖立刻点燃了十艘战船上的柴草,在东风的帮助下,火苗迅速大了起来。这十艘战船被风吹响曹操军队所在的地方。

曹军的战船因为锁在一起,短时间内来不及解开,不一会儿就被烧成了一片火海。最后,在亲信的保护下,曹操才算逃出了火海。

篇2: 火烧赤壁的故事

曹操统一北方后,继续派兵南下,进攻刘表和孙权。

这时,刘表刚死,继位的.次子刘琮被曹军的气势吓破了胆,立即派人求降。驻守在樊(fán)城(今湖北襄樊)的刘备听说曹操大军南下,急忙撤退。曹操亲自率兵追赶,在长坂(bǎn)坡(今湖北当阳东北)大败刘备,刘备只得退到夏口(在今湖北武汉),曹军依然紧追不舍,形势万分危急。

诸葛亮推荐刘备与孙权联合,凭借长江天险,共同抵抗曹军。刘备采纳了这个推荐,并派诸葛亮去见孙权。

孙权对曹操大军南下早已坐立不安,他也有联合刘备抗曹的想法,但是孙刘两军加起来兵力也但是三五万,他担心自己不是号称八十万人马的曹军的对手,因此一向拿不定主意。

诸葛亮一见到孙权,就挑明了来意:“将军,曹操已经攻下了荆州,立刻就要进攻东吴了。将军您是准备投降还是准备抵抗呢我们刘将军身为宗室后代,是决不肯向曹操低头投降的。”

他仿佛一眼看穿了孙权的顾虑,又一针见血地指出:“刘将军虽然在长坂坡战败了,但还有水军二万。而曹军虽然兵力远远多于我们,但它从北方远道而来,已经十分疲惫,况且根本不熟悉水战,只要孙刘两军同心协力,是必须能打败曹操的。”

诸葛亮的一席话最后打消了孙权的顾虑。他立刻召集部下,共同讨论对付曹操的办法。

恰在这时,曹操送来了战书,威胁说将率八十万人马与孙权决一胜负。孙权看后十分不安,部下中有人开始主张投降,孙权举棋不定,就把大将军周瑜召回商量。

周瑜一开口就很坚定,他说:“曹操名为汉朝丞相,实际上是十足的奸贼,我们怎能向他投降”

之后,他分析道:“曹操号称八十万人马,其实只有二十万,他这是在虚张声势,况且其中还有不少是荆州一仗中被打败后收编的荆州兵卒,他们跟曹操并不是一条心,所以,我们没理由害怕。何况两军比较,我们还有许多有利的地方。首先,曹军习惯于陆上作战,但此刻要和我们打水仗,他们弃长取短,犯了兵家的大忌。其次,曹军初到南方,定会水土不服而发病,战斗力必然大大削弱。将军只要给我数万精兵,我定能战胜曹军!”

周瑜斩钉截铁的一番话使孙权最后下了决心,他表示与曹操势不两立。第二天,孙权就任命周瑜为大都督,与刘备水军会合,共同抵抗曹军。

孙刘联军和曹军先头部队在赤壁(今湖北武汉赤矶山)相遇。这时,曹军中已有不少士兵因水土不服得了病,双方初次交战,曹军就吃了败仗,被迫退回长江北岸,而孙刘联军占据了长江南岸,两军隔江对峙(zhì)。

曹军的北方兵一点儿都不识水性,船一晃就晕船呕吐,生起病来,曹操一向为此事发愁。之后,他采纳了谋士的推荐,把战船用铁环连在一齐,铺上木板,船身就稳定多了,不但人能够在上面走路,还能够骑马。曹操认为这是渡江的好办法,却没料到已经中了周瑜的“连环计”,因为这样一来,战船的目标很大,行动不便。

黄盖向周瑜推荐:“此刻敌众我寡,宜速战速决。我们能够利用连环战船难以解开的弱点,用火攻对付曹军。”

这一推荐和周瑜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周黄二人进行了周密的策划,制造一幕“苦肉计”的活剧。

第二天,周瑜召集部下议事,黄盖故意当众提议:要么立刻进攻,要么趁早投降。周瑜大怒,要把黄盖拉出去斩首示众。在众将士的一再劝阻下,周瑜才免黄盖一死,但五十军棍直打得黄盖皮开肉绽,几次昏死过去。

几天后,黄盖派人给曹操送去密信,表示愿意投降曹军。曹操原本疑虑重重,等听到奸细报告了黄盖被痛打的经过,这才信以为真,就与黄盖约定了暗号。

火攻的前期工作都已准备停当,只差东风了。当时正值隆冬十一月,西北风刮得“呜呜”作响,这种风向只会将火烧到自己船上,周瑜整天愁眉不展。

一日,周瑜急火攻心,口吐鲜血,不省人事,众将士急得乱作一团。诸葛亮笑着送来药方,上面只有十六个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他还煞有介事地说自己能借来东风,甚至还说出了具体的时间。

周瑜虽然将信将疑,但还是吩咐黄盖悄悄地准备了二十艘大船,船头密布铁钉。船内装满芦苇干柴,浇上油,再用布幕盖严实,插上军旗。又准备了一些轻快小船拴在船尾。

一切布置妥当,只等东风刮起。诸葛亮定下的那天最之后了,但是直到天色微明,依旧微风不动。一向到三更时分,忽然风声大作,旌(jīng)旗飘动。周瑜立刻命令六支兵马按照预先部署开始行动,又令黄盖派人送信给曹操,说今夜将坐送粮船前来投降。

东南风刮得越来越急,黄盖率领的大船扯满了风帆,乘着东风飞速向江北的赤壁驶去。船队驶到江心,黄盖命令士兵高喊:“黄盖来降!”

曹营中的士兵听到喊声,纷纷出来观看。曹操有个部下起了疑心,对曹操说:“这些船看上去很轻,开得又快,不像是吃水深的运粮船,恐怕其中有诈。”曹操猛然醒悟,下令不要让来船靠近。

但是,一切都晚了。黄盖高声下令:“点火!”刹那间,所有的战船同时点着了火,就像二十条火龙,乘着风势直闯曹军水寨,船头的铁钉一下子牢牢地插在曹军的船只上。曹军船只都是用铁环连在一齐的,火势立刻蔓延开来,眨眼功夫成了一片火海,而且越烧越旺,一向烧到了岸上。曹军士兵不是被烧死,就是掉进江中淹死。

周瑜看到赤壁上空火光冲天,明白黄盖已经得手,立刻率兵杀了过去,一时杀声震耳欲聋。曹军早已无力抵抗,曹操带着残兵败将狼狈而逃,孙刘联军穷追猛打,直打得曹军大败。

赤壁一战之后,曹操、孙权、刘备各霸一方,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构成。

篇3: 火烧赤壁的故事

东南风最后刮起来了,周瑜一声令下,黄盖带着二十条运粮食的船,向北岸驶去。船内装满了干柴,而且都浇上了油。

曹操远远的看见黄盖的船队开过来,以为黄盖来投降了,高兴得哈哈大笑起来:“有黄盖帮我,周瑜这次死定了。”

曹操的谋士对他说:“船队看起来很轻,不像是运粮食的船呀。可能黄盖来投降是假的。”

曹操连忙传令,叫黄盖把船停在江里,不能靠岸。

但是已经晚了,黄盖大力一挥,二十条船一齐点起火来。

火船乘着东南风像飞箭一样一向闯入曹军水寨。

很快,整个水寨火光通天,把江水都映红了。

曹操回头一看,陆上的军营也是一片大火。

原先,周瑜事先派出六路步兵,放火阻断了曹操的后路。

这时,曹操的大船也起火了。黄盖驾着小船追过去,大叫:“曹操往哪里逃?”曹操的大船行动不方便,眼看黄盖就要追上来,把曹操急坏了。

正在这时,张辽带了一对小船靠近曹操的大船。

张辽拉开弓,一箭正好射中黄盖,黄盖中箭掉到江里,这才就了曹操一命。

后面的船队急忙划过来救起黄盖,但是曹操已经逃上岸了。

篇4:火烧赤壁的故事

火烧赤壁的故事

曹操平定北方以后,公元2,率领大军南下,进攻刘表。他的人马还没有到荆州,刘表已经病死。他的儿子刘琮听到曹军声势浩大,吓破了胆,先派人求降了。这时候,刘备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市)驻守。他听到曹操大军南下,决定把人马撤退到江陵(今湖北江陵)。荆州的百姓听说刘备待人好,都宁愿跟着他一块撤退。

曹操赶到襄阳,听说刘备向江陵撤退,又打听到刘表在江陵积了大批军粮,怕被刘备占去,亲自率领五千轻骑兵追赶刘备。刘备的人马带了兵器、装备,还有十几万百姓跟着他,每天只能行军十几里。曹操的骑兵一天一夜就赶了三百多里,很快就在当阳长坂坡(今湖北当阳县东北)追上了刘备。刘备的人马,被曹操的骑兵冲杀得七零八乱,还亏得张飞在长坂坡抵挡了一阵。刘备、诸葛亮才带着少数人马摆脱追兵。但是往江陵的路已经被曹军截断,只好改道退到夏口(在今湖北武汉市)。

曹操占领了江陵,继续沿江向东进军,很快就要到夏口了。诸葛亮对刘备说:“形势紧急,我们只有向孙权求救一条路了。”正好孙权怕荆州被曹操占领,派鲁肃来找刘备,劝说他和孙权联合抵抗曹军。诸葛亮就跟鲁肃一起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去见孙权。诸葛亮见了孙权,说:“现在曹操攻下了荆州,马上就要进攻东吴了。将军如果决心抵抗,就趁早同曹操断绝关系,跟我们一起抵抗;要不然,干脆向他们投降,如果再犹豫不决,祸到临头就来不及了。”孙权反问说:“那么,刘将军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严肃地说:“刘将军是皇室后代,才能盖世,怎么肯低三下四去投降曹操呢?”孙权听诸葛亮这么一说,也激动地说:“我也不能象江东土地和十万人马白白地送人。不过刘将军刚打了败仗,怎么还能抵抗曹军呢?”诸葛亮说:“您放心吧,刘将军虽然败了一阵,但是还有水军二万。曹操兵马虽然多,远道追来,兵士也已经精疲力尽。再说,北方人不习惯水战,荆州的人对他们不服。只要我们协力同心,一定能够打败曹军。”孙权听了诸葛亮的一番分析,心里挺高兴,就立刻召集部下将领,讨论抵抗曹操的.办法。正在这时候,曹操派兵士下战书来了。那信上说:“我奉大汉皇帝的命令,领兵南征。现在我准备了水军八十万,愿意和将军较量一番。”

孙权把这封信递给部下看,大伙儿看了都刷地变了脸色,说不出话来。张昭是东吴官员中资格最老的。他说:“曹操用天子的名义来征讨,我们要抵抗他,道理上输了一着。再说,我们本来想靠长江天险,现在也靠不住了。曹军占领了荆州,又有上千艘战船,他们水陆两路一起下来,我们怎么也抵挡不了,我看只好投降。”张昭这一说,马上有不少人附和。只有鲁肃在旁边冷眼旁观,一声不吭。孙权听着听着,觉得不是滋味,就走出屋子,鲁肃也跟着出来。孙权拉着鲁肃的手,说:“你说说,该怎么办呢?”鲁肃说:“刚才张昭他们说的话全听不得。要说投降,我鲁肃可以投降,将军就不可以。

因为我投降了,大不了回老家去,照样跟名士们交往,有机会还可以当个州郡官员。将军如果投降,那么江东六郡全都落在曹操手里,您上哪儿去?”孙权叹了口气说:“刚刚大家说的,真叫我失望。只有你说的才合我的心意。”散会以后,鲁肃劝孙权赶快把正在鄱阳的大将周瑜召回来商量。周瑜一到柴桑,孙权又召集文武官员讨论。周瑜在会上慷慨激昂地说:“曹操名为汉朝丞相,其实是汉室奸贼。这次他自己来送死,哪有投降他的道理。”他给大家分析了曹操许多不利条件,认为北方兵士不会水战,而且老远赶到这陌生地方,水土不服,一定会生病。兵马再多,也没有用。孙权听了周瑜的话,胆也壮了。他站起来拔出宝剑,“豁”的一声,把案几砍去一角。他严厉地说:“谁要再提投降曹操,就跟这案桌一样。”当天晚上,周瑜又单独去找孙权,说:“我已经打听清楚。曹操兵马号称八十万,这是虚张声势,其实只不过二十几万,其中还有不少是荆州兵士,不一定真心替他打仗。您只要给我五万精兵,我保管把他打败。”

第二天,孙权任命周瑜为都督,拨给他三万水军,叫他同刘备协力抵抗曹操。周瑜领兵进军,在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和曹军前哨碰上了。果然不出周瑜所料,曹军兵士很多人不服水土,已经得了疫病。双方一交锋,曹军就打了败仗,被迫撤退到长江的北岸。周瑜率领水军进驻南岸,和曹军隔江遥遥相对。正像周瑜预料的那样,曹操的北方来的兵士不会水战,他们在战船上,遇到风浪颠簸就受不了。后来,他们把战船用铁索拴在一起,船果然平稳不少。周瑜的部将黄盖看到这个情况,向周瑜献个计策,说:“敌人兵多,我们兵少,拖下去对我们不利。现在曹军把战船都连接在一起,我看可以用火攻办法来打败他们。”

周瑜觉得黄盖的主意好,两人还商量好,让黄盖派人送了一封信给曹操,表示要脱离东吴,投降曹操。曹操以为东吴将领害怕他,对黄盖的假投降,一点也没怀疑。黄盖叫兵士偷偷地准备好十艘大船,每艘船上都装着枯枝,浇足了油,外面裹着布幕,插着旗帜,另外又准备一批轻快的小船,拴在大船船尾上,准备在大船起火时转移。隆冬的十一月,天气突然回暖,刮起了东南风。当天晚上,黄盖带领一批兵士分乘十条大船,驶在前面,后面跟随着一批船只。船队到了江心,扯满了风帆,像箭一样驶向江北。曹军水寨的将士听说东吴的大将来投降,正纷纷挤到船头看热闹。没想到东吴船队离开北岸约摸二里光景,前面十条大船突然同时起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十条火船,好比十条火龙一样,闯进曹军水寨。那里的船舰,都挤在一起,又躲不开,很快地都延烧起来。一眨眼工夫,已经烧成一片火海。水寨烧了不算,岸上的营寨也着了火,曹军一大批兵士被烧死了;还有不少人被挤在江里,不会泅水,马上淹死了。周瑜一看北岸起火,马上带领精兵渡江进攻。他们把战鼓擂得震天响。北岸的曹军不知道后面有多少人马进攻,吓得全部崩溃。

曹操拖着残兵败将向华容(今湖北潜江县西南)的小路上逃跑。那条小路全是水洼泥坑,骑兵没法通过。曹操赶忙命令老弱兵士找了一些稻草铺路。他带着骑兵好容易才通过,可是那些填铺稻草的兵士,却被人马踩死了不少。刘备和周瑜一起,分水陆两路紧紧追赶,一直追到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江陵),曹操的几十万大军战死的加上得疫病死的,损失了一大半。曹操只好派部将曹仁、徐晃、乐进分别留守江陵和襄阳,自己带兵回到北方去了。

篇5:火烧赤壁的故事

火烧赤壁的故事

曹操平定北方以后,公元208年,率领大军南下,进攻刘表。他的人马还没有到荆州,刘表已经病死。他的儿子刘琮听到曹军声势浩大,吓破了胆,先派人求降了。这时候,刘备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市)驻守。他听到曹操大军南下,决定把人马撤退到江陵(今湖北江陵)。荆州的百姓听说刘备待人好,都宁愿跟着他一块撤退。

曹操赶到襄阳,听说刘备向江陵撤退,又打听到刘表在江陵积了大批军粮,怕被刘备占去,亲自率领五千轻骑兵追赶刘备。刘备的人马带了兵器、装备,还有十几万百姓跟着他,每天只能行军十几里。曹操的骑兵一天一夜就赶了三百多里,很快就在当阳长坂坡(今湖北当阳县东北)追上了刘备。刘备的人马,被曹操的骑兵冲杀得七零八乱,还亏得张飞在长坂坡抵挡了一阵。刘备、诸葛亮才带着少数人马摆脱追兵。但是往江陵的路已经被曹军截断,只好改道退到夏口(在今湖北武汉市)。

曹操占领了江陵,继续沿江向东进军,很快就要到夏口了。诸葛亮对刘备说:“形势紧急,我们只有向孙权求救一条路了。”正好孙权怕荆州被曹操占领,派鲁肃来找刘备,劝说他和孙权联合抵抗曹军。诸葛亮就跟鲁肃一起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去见孙权。诸葛亮见了孙权,说:“现在曹操攻下了荆州,马上就要进攻东吴了。将军如果决心抵抗,就趁早同曹操断绝关系,跟我们一起抵抗;要不然,干脆向他们投降,如果再犹豫不决,祸到临头就来不及了。”孙权反问说:“那么,刘将军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诸葛亮严肃地说:“刘将军是皇室后代,才能盖世,怎么肯低三下四去投降曹操呢?”孙权听诸葛亮这么一说,也激动地说:“我也不能象江东土地和十万人马白白地送人。不过刘将军刚打了败仗,怎么还能抵抗曹军呢?”诸葛亮说:“您放心吧,刘将军虽然败了一阵,但是还有水军二万。曹操兵马虽然多,远道追来,兵士也已经精疲力尽。再说,北方人不习惯水战,荆州的人对他们不服。只要我们协力同心,一定能够打败曹军。”孙权听了诸葛亮的一番分析,心里挺高兴,就立刻召集部下将领,讨论抵抗曹操的办法。正在这时候,曹操派兵士下战书来了。那信上说:“我奉大汉皇帝的命令,领兵南征。现在我准备了水军八十万,愿意和将军较量一番。”

孙权把这封信递给部下看,大伙儿看了都刷地变了脸色,说不出话来。张昭是东吴官员中资格最老的。他说:“曹操用天子的名义来征讨,我们要抵抗他,道理上输了一着。再说,我们本来想靠长江天险,现在也靠不住了。曹军占领了荆州,又有上千艘战船,他们水陆两路一起下来,我们怎么也抵挡不了,我看只好投降。”张昭这一说,马上有不少人附和。只有鲁肃在旁边冷眼旁观,一声不吭。孙权听着听着,觉得不是滋味,就走出屋子,鲁肃也跟着出来。孙权拉着鲁肃的手,说:“你说说,该怎么办呢?”鲁肃说:“刚才张昭他们说的话全听不得。要说投降,我鲁肃可以投降,将军就不可以。

因为我投降了,大不了回老家去,照样跟名士们交往,有机会还可以当个州郡官员。将军如果投降,那么江东六郡全都落在曹操手里,您上哪儿去?”孙权叹了口气说:“刚刚大家说的,真叫我失望。只有你说的才合我的心意。”散会以后,鲁肃劝孙权赶快把正在鄱阳的大将周瑜召回来商量。周瑜一到柴桑,孙权又召集文武官员讨论。周瑜在会上慷慨激昂地说:“曹操名为汉朝丞相,其实是汉室奸贼。这次他自己来送死,哪有投降他的道理。”他给大家分析了曹操许多不利条件,认为北方兵士不会水战,而且老远赶到这陌生地方,水土不服,一定会生病。兵马再多,也没有用。孙权听了周瑜的话,胆也壮了。他站起来拔出宝剑,“豁”的一声,把案几砍去一角。他严厉地说:“谁要再提投降曹操,就跟这案桌一样。”当天晚上,周瑜又单独去找孙权,说:“我已经打听清楚。曹操兵马号称八十万,这是虚张声势,其实只不过二十几万,其中还有不少是荆州兵士,不一定真心替他打仗。您只要给我五万精兵,我保管把他打败。”

第二天,孙权任命周瑜为都督,拨给他三万水军,叫他同刘备协力抵抗曹操。周瑜领兵进军,在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和曹军前哨碰上了。果然不出周瑜所料,曹军兵士很多人不服水土,已经得了疫病。双方一交锋,曹军就打了败仗,被迫撤退到长江的北岸。周瑜率领水军进驻南岸,和曹军隔江遥遥相对。正像周瑜预料的那样,曹操的北方来的兵士不会水战,他们在战船上,遇到风浪颠簸就受不了。后来,他们把战船用铁索拴在一起,船果然平稳不少。周瑜的部将黄盖看到这个情况,向周瑜献个计策,说:“敌人兵多,我们兵少,拖下去对我们不利。现在曹军把战船都连接在一起,我看可以用火攻办法来打败他们。”

周瑜觉得黄盖的主意好,两人还商量好,让黄盖派人送了一封信给曹操,表示要脱离东吴,投降曹操。曹操以为东吴将领害怕他,对黄盖的假投降,一点也没怀疑。黄盖叫兵士偷偷地准备好十艘大船,每艘船上都装着枯枝,浇足了油,外面裹着布幕,插着旗帜,另外又准备一批轻快的小船,拴在大船船尾上,准备在大船起火时转移。隆冬的十一月,天气突然回暖,刮起了东南风。当天晚上,黄盖带领一批兵士分乘十条大船,驶在前面,后面跟随着一批船只。船队到了江心,扯满了风帆,像箭一样驶向江北。曹军水寨的将士听说东吴的大将来投降,正纷纷挤到船头看热闹。没想到东吴船队离开北岸约摸二里光景,前面十条大船突然同时起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十条火船,好比十条火龙一样,闯进曹军水寨。那里的船舰,都挤在一起,又躲不开,很快地都延烧起来。一眨眼工夫,已经烧成一片火海。水寨烧了不算,岸上的营寨也着了火,曹军一大批兵士被烧死了;还有不少人被挤在江里,不会泅水,马上淹死了。周瑜一看北岸起火,马上带领精兵渡江进攻。他们把战鼓擂得震天响。北岸的曹军不知道后面有多少人马进攻,吓得全部崩溃。

曹操拖着残兵败将向华容(今湖北潜江县西南)的小路上逃跑。那条小路全是水洼泥坑,骑兵没法通过。曹操赶忙命令老弱兵士找了一些稻草铺路。他带着骑兵好容易才通过,可是那些填铺稻草的兵士,却被人马踩死了不少。刘备和周瑜一起,分水陆两路紧紧追赶,一直追到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江陵),曹操的几十万大军战死的加上得疫病死的,损失了一大半。曹操只好派部将曹仁、徐晃、乐进分别留守江陵和襄阳,自己带兵回到北方去了。

拓展:

1、隋朝故事:隋炀帝与杨柳

在扬州的树木中,唯柳树最出名,于是人们说杨柳是隋炀帝赐的姓。

其实植物中的杨柳并不是从隋炀帝开始的,原因是杨柳本属杨柳科,杨与柳同属并科。

为何将柳和杨与隋炀帝相联系,并有隋炀帝赐姓杨柳这一说呢。这是因为当时隋炀帝确实大力提倡种柳,说隋炀帝开凿成运河,宫内大臣请隋炀帝允许在堤坝上栽种柳树。当时这一位大臣陈述栽柳树好处:一是柳树长成,树根则四处伸展,可保护河堤;二是背纤的妇女可得树阴遮阳;三是牛羊可吃树的枝叶。隋炀帝听后大喜,广向民间诏柳,规定凡进献柳树的都给予奖励。老百姓积极性比较高,纷纷进献柳树。隋炀帝亲自种一棵,群臣一起种植。隋炀帝御笔赐垂柳姓杨,称杨柳。

2、隋朝故事:隋炀帝与石狮子守门

据民间传说,在隋炀帝登基时,文武百官前来朝贺,百鸟齐鸣,百兽跪拜,就是狮子没有来。隋炀帝大怒,便派人专捉狮子,满朝文武没有一个敢去捉。

这时来了一个和尚拜见隋炀帝,表示愿意去深山把狮子捉来。和尚用五色绸缎扎了一个大彩球,来到深山用彩球去引逗狮子,狮子见了就跟和尚跑,和尚一直把狮子引到隋炀帝面前,和尚叫狮子表演一段滚绣球。隋炀帝高兴地说;“就叫狮子给我看守宫门吧。”狮子不满他暴虐昏庸,只守了一天,在晚上就逃走了。

隋炀帝大怒,传下圣旨,召来数名工匠,命令刻两只狮子,放在金殿门口,叫他永远跑不掉。此后,各个朝代都用石狮把守宫门、寺院、府第、牌坊等,相传至今。

3、隋朝故事:杨广拉旱船

隋朝末年,昏君杨广,杀父药兄,奸嫂欺妹,不顾百姓死活,整天吃喝玩乐,无恶不作。

有年夏天,扬州琼花开放,洁白如玉,几十里能闻见香味。这个事一传十,十传百,一时轰动全国,很快传到隋炀帝耳里,隋炀帝一边选美女,一边想到扬州看琼花。隋炀帝走到商丘,嫌马车坐着不舒适,就改花样要坐船。在这平原旱地上咋能行船呢?他就下令三天内造好龙船,找来香油和菽子,选美女百名,分成十几批,每批十二人轮流拉着他。

抓来的美女批着轻纱,拉着沉重的龙船,走到溜滑的香油拌菽子铺成的路上,走一步摔一跤,摔倒了起来再走,不知走了多少天,来到了一个集镇。就在这个时候,探马来给隋炀帝报信:“扬州的琼花已经败了。”停了一阵子,又有人给他报信说:反王作乱。隋炀帝大吃一惊,随即回京平乱。他临走也没忘记作恶,把所有美女和龙船一把大火烧掉。这就是相传有名的杨广拉旱船。

4、隋朝故事:马虎子的传说

在扬州一带,“马虎子”是大人吓唬孩子的一大法宝,每当小孩哭闹,大人就会说:“不要闹,不要吵,马虎子来了!”有时,大人还屏气禁声,瞪眼张嘴,装出恐怖的表情,甚至把自己的脸一抹,装成凶恶的“马虎子”样子,往往便能把小孩镇住,立刻止哭止闹。

“马虎子”也有说成“麻胡子”的,它的来历有这样一段传说:隋炀帝手下有一名大将叫麻祜,也就是麻叔谋。隋炀帝为开凿东京洛阳至扬州的运河,任命麻叔谋为开河督护。麻叔谋残暴酷虐,验收工程时,用铁脚木鹅测量水深,遇到搁浅,就认为民工对隋炀帝不忠,即施酷刑。河开成,共死去民工二百五十多万人,沿河两岸遍地见尸。

更为残忍的是,麻叔谋因为患病,常以小孩蒸食。每天要吃一个。他的部下便偷盗了乡间小儿换取赏赐。附近的吃光了,麻叔谋就命他的部下到外地去偷,当时,附近村庄接连丢失小儿达数百名,到处可以听见失去孩子的母亲的哭声。于是,当地凡是有小孩的人家,都特别制了一个大木柜子,用铁皮裹封,夜里就把小孩藏在柜中,用大锁锁牢,而且全家人点着蜡烛轮班看守。到天亮打开柜子若小孩还在,全家老幼一齐庆贺。即使如此,丢失小儿的事件仍不断发生。

沿岸百姓对麻叔谋又恨又怕,因为麻叔谋是大胡子,人们就给他起了个绰号“麻胡子”。久而久之,“麻胡子”成了恶魔的代名词,大人小孩闻声惊惧。麻叔谋本名麻祜,因孩童口齿不清,“麻胡子”后来就讹成了“马虎子”。

5、隋朝故事:隋炀帝下扬州看琼花的传说

隋朝扬州东门外有一座小村落,村里住着一位老妈妈,老妈妈有一位俊俏端正、聪明伶俐的女儿叫芍药。村子里还住着一位憨厚善良的小伙子,名字叫观郎。芍药和观郎,两小无猜,相濡以沫,终于再乡亲们的撮合和老妈妈的应允下订了亲,就等着来年春天办喜事了。

一天,观郎和芍药正在河边散步,突然见到一只白鹤被箭射伤后跌落再水面挣扎。他二人赶紧跳下水去把白鹤救上岸,带回家替它包扎伤口。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白鹤很快就养好了伤,重新飞上了天。白鹤走的时候,还特意调过头来感激地对观郎连叫三声。

春天来了,观郎和芍药在一个明媚的日子又来到河边,悄悄地商量着结婚事宜。突然从天上飞来一只美丽的白鹤,翩翩地歇落在二人面前,一转眼白鹤又变成了一位鹤发童颜、慈祥可亲的老翁。他二人正在惊诧时,老翁开口说道:“好心的孩子们啊,我是西天瑶池的鹤仙,谢谢你们救了我孩子的性命。在你们喜庆的日子即将来临的时候,我带来一粒仙花种子,作为礼物送给你们吧。”说完老人又化作仙鹤远飞而去。观郎鹤芍药高高兴兴地把种子捧回家中,然后又认认真真地把花种种在一座高高的土台上。说也奇怪,花种种下只一夜就开始发芽,没几天就长成一株又高又大的花树,树上结满了美丽的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光彩夺目,香气四溢,吸引了四乡八邻们前来观看。观郎和芍药看到此花像宝玉一样珍贵,于是就给花树起名叫琼花。

扬州有个美丽的姑娘叫芍药,又有株美丽的花树叫琼花,信息传遍大江南北,也传进了皇宫,隋炀帝听到后,既想选美又想看花,于是决定平地开河,千里载舟下扬州。为开河调用了数万民夫,也把观郎抓去为龙舟背纤,沿途歌舞升平,饮酒作乐,百姓苦不堪言。到了扬州,隋炀帝即派人抓来老妈妈和芍药姑娘,威逼老妈妈送芍药姑娘入宫,还强要芍药姑娘带他去看琼花,老妈妈和芍药不从,隋炀帝残忍地将老妈妈杀害。

待到隋炀帝一行到了土台前,琼花却突然凋谢了。隋炀帝气得拔剑欲砍琼花,琼花树突然放出万道光芒,刺瞎了隋炀帝随从的眼睛。接着,天上飞来一只白鹤驼起芍药姑娘飞向天空。隋炀帝吓得连夜逃回城里。

没过多久,观郎聚集了一些开运河的苦工,投奔了瓦岗军。他带着一支人马赶回城里,把隋炀帝和大臣们杀了。后来,人们看见白鹤又飞来,把观郎带到西方去了。

从那时起,人们常想起美丽的琼花,想起这段故事,就把长琼花的土台子唤作琼花台,把芍药住过的地方唤作芍药巷;把观郎救过白鹤的地方唤作观巷街;把观郎和芍药共同住过的村子唤作芍药观。

6、隋朝故事:隋文帝徐陵妙答

陈国(为隋以前周代诸侯国)散骑常侍(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的官)徐陵出访隋国。

隋文帝正在洛阳,赶忙选派朝官中机敏善辩者去接待。当时初夏已热。徐陵是陈地来的南方使者,隋官中有—人以此戏说徐陵道:“今天天气真热哪,大概是徐常侍带来的吧?”

徐陵笑答:“太妙了,想不到我到洛阳,使你们懂得了寒暑。”从官无对。

徐陵这年已75岁,又一官问他:“徐常侍高龄多少?”想以此发挥作些文章。

徐巧妙答道:“小于如来5岁,大于孔子2年。”众人都笑,隋文帝为朝官中无人能对深感耻辱。

7、隋朝故事:隋炀帝陆地行舟的故事

隋炀帝是个昏君,他欺母戏妹,很是昏庸荒淫,他下扬州是为了看琼花,这琼花就是他的妹妹,他这样荒淫,所以才会暴死外地。

隋炀帝下扬州的过程中,出了很多鬼点子。从京城到扬州有一段没有水路,必须走陆路,但是他觉得坐车不舒服,还是要坐船。怎么办呢?他就叫沿途的州府派出许多老百姓,用黄豆子铺在大道上,隋炀帝的龙船在黄豆上航行。

龙船是很大的,也蛮漂亮的,插了许多旌旗。隋炀帝挑了一千多名美女去拉纤,每个美女之间还夹着一个男仕,让他们一起拉纤。他让美女都把脸朝向龙船,就是让她们背着拉纤。男仕的脸不许朝向龙船,就是让他们朝前拉纤。隋炀帝看了非常高兴,就用刀子把纤绳一割,拉纤的人全部倒下了。男仕全都趴到了美女身上,隋炀帝看了高兴得哈哈大笑。

8、隋朝故事:麻胡子 吃伢子

相传,隋炀帝要到扬州来看琼花。走京城到扬州有几千里,就是说这个河也就要挖上几千里,这几千里的河要多少人挖啊?他就征上几十万的民工,叫手下的一个大将军麻叔谋当大总管。这几十万人都归他管。麻叔谋长得一副凶相,不光是一脸的横肉,还有一脸的兜腮胡子,胸口都长了毛。光是样子凶就罢了,待人还真凶,杀人不眨眼。他看到那个不顺眼,上去就是几鞭子,你不要看这几鞭子,只要被他的鞭子掸到,就是一个大口子,顿时就血洒洒的。

麻叔谋还有一个坏病,无荤不下饭,天天要吃肉,还只吃羊肉,旁的什么肉都不吃。一开始还有羊,后来羊就越来越少,什么事呢?一来到了南方人家不养羊,二来劳力都被弄去开河了也没得人养。没得羊肉吃,就人肉代,这个人肉还要嫩的,嫩的人肉那就是伢子的肉。这人肉一吃就吃上了瘾,据说伢子的肉比羊肉好吃。这一来一天就要吃一个伢子。

伢子更不好找,哪家肯把自己生养的伢子给他吃呢?麻叔谋有办法,就叫他的部下出去去偷。左近的吃光了,就到外地去偷,偷不成就抢。这一来,老百姓都很惊慌,一到晚上都把小伢子囥藏来,关照伢子不能则声。伢子一出声就没命了,大人只要说一声“麻胡子来了”,伢子就不敢则声了。假如小伢子不睡觉,只要说“麻胡子”来了,小伢子就吓得赶快闭上眼睛睡觉了。

怎么又叫麻胡子的呢,我前头说唻,麻叔谋不是一脸的大胡子嘛,老百姓背后叫“麻胡子”。久而久之,“麻胡子”又喊成了“麻虎子”,一直到现在,扬州人吓伢子,还不离的用到这“麻胡子”。

9、隋朝故事:隋文帝饮茶治头痛

杨坚(541年-6),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北周武帝时袭爵隋国公,大定元年(581年)代周称帝,国号“隋”,改元开皇,是为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隋朝大军渡过长江天险,攻占陈都建康(今南京),俘获后主陈叔宝,陈朝灭亡。至此,西晋末年以来延续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宣告结束,这是隋文帝的一大历史功绩。

茶之行世,常以廉俭为本。而据史籍记载,隋文帝勤于政务,自奉甚俭,茶却也侍于左右。《隋书》中曾记有一个颇为怪诞的事:某夜,随文帝做了个恶梦,梦见有位神人把他的头骨给换了,梦醒以后便一直头痛。后来遇一僧人,告诉他说:“山中有茗草,煮而饮之当愈。”隋文帝服之以后果然见效。因为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所以当时人们竞相采啜,并有一赞云:“穷春秋,演河图,不如载茗一车。”意为做人苦心钻研孔子的《春秋》,殚精竭虑去演绎谶书《河图》--想出人头地--还不如有许多茶喝来得快活。

南朝齐武帝也是一个尊茶的君主,并明文规定天下无论贵贱,有祭奠必须供茶,但因南齐地偏南方,其上行下效的影响和成效却远不如隋文帝。隋文帝一统天下,结束了南北朝长期的对峙局面,南北的饮茶等风俗文化才得以迅速交融。而且以他帝王之尊而嗜茶(《隋书》的记载过于神化),于是普天之下(尤其是黄河流域)茶不再被卑视为“酪奴”。从茶文化角度来看,隋文帝同样立有一大历史功绩,尽管他当时对饮茶未必自觉,对其历史功绩也未必有意识。

10、隋朝故事:“雷击三塘”的传说

作为“隋炀帝陵”所在地的槐泗一带,流传着许多有关隋炀帝的故事。传得最多、最神奇的当推“雷击三塘”的故事了。

据传说,由于隋炀帝的荒淫残暴,天理不容,致使死于宇文化及叛乱的隋炀帝几无葬身之地。当下葬于迷楼北侧的今平山乡荷叶村的荷叶地时,突然暴雨倾盆,电闪雷鸣。一声惊雷将坟墓劈开,炀帝被抛尸在外,墓地也被击成一个深塘,此谓“上雷塘”。此后,又将他改葬于雷塘桥东,今平山乡丁魏小杨庄旁“雷塘埂”的南闸窝,又是一阵惊雷,墓地又成了一个大塘,此谓“中雷塘”。再后,改葬至今槐子村和槐二村交界处“官埂塘”的北闸窝,惊雷再起,墓地再成一塘,此谓“下雷塘”,这令主持葬礼的隋左武卫将军陈秣实在为难。最后将其改葬于今维扬区城北乡综合村的“铁佛寺”,因雷不打佛,隋炀帝才有了停尸之所。

隋朝灭亡以后,大唐开国。唐太宗李世民既是隋炀帝的姨表侄,又是隋炀帝的女婿(萧后之女是唐太宗的宠妃),他登基为帝后,才将隋炀帝迁葬至今槐泗镇槐二村的徐庄,即现在的“隋炀帝陵”。此处墓地几经荒芜,直至清朝的阮元与扬州知府伊秉绶共同主持维修,重新立碑,并由伊秉绶题写了“隋炀帝陵”碑文。

几经沧桑,墓又残败,墓碑断裂。经邗江区人民政府重新修缮,复制了墓碑,建了牌坊、陵门等大量设施。如今,这里已是专门的隋炀帝景区,成了人们的游览胜地。更奇特的是,新修的陵墓门阕于8月20日下午两时又遭受了雷击,好在只击毁了门阕一角。这又为人们增添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篇6:《火烧赤壁》读书笔记

在三国历史中有许多著名的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七擒孟获”等,在这些著名的战役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赤壁之战了,今天我拜读了《赤壁之战》这篇文章。赤壁之战,讲述的是孙权和刘备联军反击曹操大军的故事,最让我感动的章节是老将黄盖用苦肉计诱敌的故事。黄盖在那时已经有了白发,是一员老将,他虽然是一名强壮的将军,但是人老了身体也不好,却自荐用自己来实施苦肉计。

我对这种为国而不顾一切的精神很敬佩,也正是因为有了黄盖的舍身诱敌,曹操的大意用兵,赤壁之战才会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成功例子,黄盖在这次战役成败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像黄盖这样为国而不顾一切的人还有很多,象为新中国成立而付出生命的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等,他们都是为了国家而牺牲的。同时,我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在赤壁之战中,有些士兵从着火的船上跳下来,他们有些是身上着火,有些是被刀划伤,有些是被箭射伤,如果我是观战的人,我一定会在火光中哭泣,他们是为国而死!

他们本该好好活着的,这可恶的战争!你能说战争不残酷吗?我知道,有些人把战争看做一场游戏,视生命为草芥,死了就死了,也有人认为打仗很好玩,但其实不是这样。如果你的亲朋好友被可恶的手榴弹炸伤,自己被罪恶的子弹打伤,你就会深切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战争,不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和平,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有了和平,有了快乐,生活不就幸福了?!

是啊!在战争年代过得最开心的人莫过于高枕无忧的皇上了吧!赤壁之战,是一场血腥的战役,只要发生战役,就有无辜的生命消亡,战争是残酷的,我们应当让战争从我们的人生字典里消失,让世界充满快乐的脸,让世界没有战争!一起行动吧!

今天,我怀着沉重的心情又一次品读了《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有了更多的感伤。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读了一篇文章——《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讲述的是吴、魏两国的交锋。大家都知道曹操这人老谋深算,能文能武,特爱作诗。不过,他又是个刚愎自用、爱惜将才的人。而周瑜和黄盖就利用曹操这个性格,制定了“火烧曹营”的计策。东汉末年,魏国为了夺取江南东吴这个地方,便在赤壁和吴国交战。吴国每个人都知道敌众我寡,硬拼是没有

办法赢的。此时吴国的大将黄盖根据曹军的情况,给周瑜出了一个“火烧曹营”的计策:首先,黄盖写了一封投降的信给曹操,曹操深信不疑。第二天,他便带着兵马,出船去迎接。黄盖趁东南风很急的时候,把装有芦苇、火硝、硫硝的20条船飞快地冲向曹军。周瑜带着兵在后面跟着。到这20条船离曹军只有一千米的地方时,黄盖就叫每条船上的人将芦苇点着,一下子火便烧遍了整只船,黄盖带着兵从小船逃走。这20条船顺着东南风的方向飞速撞上了曹军的船,因他们的船用铁索连着,无法分开,而且他的兵都是北方人,不懂水性,火一眨眼便点着了曹军所有的船。这下子,那些曹兵的哭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曹操看了,慌了手脚。忽听背后鼓声震天,原来周瑜的兵马埋伏在这儿,曹操见手下的兵都丢盔弃甲,无心应战,只好从华容道逃走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周瑜和黄盖以少胜多打败了曹操,这表明了打仗不仅需要勇气,而且还需要智慧……

篇7:火烧赤壁读后感

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每当我读完一本书,就感觉迈上了一个新的阶梯,感悟出一个新的道理。读了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赤壁后,我才明白,胜不骄,败不馁的含义。

火烧赤壁讲述了在东汉末年,曹操率领80万精兵进攻东吴,孙权和刘备联合共同抗曹。周瑜黄盖演苦肉计引曹操走向了失败的第一步,庞统献连环计使曹操的战船不易移动,变成了一个活靶子。继而诸葛亮借东风,周瑜火攻曹营,使东吴取得了胜利。

曹操大败而归,其实也因为他自身的问题。如,庞统献连环计是有谋士提醒曹操,如果东吴用火攻,战船便会因为无法分散,被火烧掉。但那时曹操正因平定了北方而骄傲自满,未听进去,这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二、曹操进军过急,他虽平定了北方,但西凉太守马腾未灭,若马腾起兵,曹操的大后方就会丢失。三、曹操进军前未考虑周全,北方的兵士到南方便患病,从而使曹军的战斗力大大减弱。曹操却仍全然不顾我行我素,骄横专断。

以上几点大家可以仔细想想:如果曹操不骄傲自满,会兵败赤壁吗?如果他考虑周全一点,会败得那么惨吗?答案是否定的。

生活中处处可以看见那些一有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而在后期摔跟头的人。如我们班的小Z连考了两次第一,这成绩便让他骄傲自满起来,结果第三次他就考到了倒数,这不是曹操形象的生动写照吗?

同学们,请记住,莫让骄傲占据了你的心田,也莫让成绩迷住了你的双眼,我们要胜不骄,败不馁!

火烧赤壁故事

《火烧赤壁》读后感

《火烧赤壁》笔记经典

火烧赤壁的读后感心得体会

火烧赤壁人物介绍和成语故事

赤壁观后感

杜牧赤壁

赤壁古诗

《赤壁》教案设计

火烧圆明园读后感

火烧赤壁的故事(精选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火烧赤壁的故事,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