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凤凰鸟的传说历史典故(共含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a147444609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凤凰鸟的传说历史典故
听老人们讲,古代有凤凰鸟,那是既美丽又聪明的鸟,可有谁见过呢?
还真的有人见过,而且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史书记载。《前汉书、昭帝纪): “三年……冬十月,凤凰集东海,遣使者祀其处。”。这是说,昭帝始元三年,也就是公元前84年的冬天十月里,有许多凤凰聚集在东海岸边的山上,皇帝认为这是了不起的祥瑞征兆,专门派使臣到海边祭祀。
传说凤凰老家就在东海岸边连云港云台山脉的凰窝山上。而有史以来,这里的地名、山名就叫做凰窝、凰窝山,民间还—直流传着许许多多龙凤呈样的爱情故事,亦真亦幻,神奇曼妙,动人心弦。这更加印证了连云港凰窝山就是凤凰栖息的地方。
凤凰自古就是人们的图腾崇拜物,后来传说其幻化成神鸟不胫而走。凤凰从品性到形状,高度地综合了鸟类的特征,是鸟类之王。鸟类像人们对自己的兄长那样,尊敬、拥护,爱戴、敬畏凤凰。人们还赋于她聪颖的智慧、崇高的'思想和优良的品质。她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支,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扮演着一个集德、义、礼、仁、信于一体的圣物的角色,承载了相当深厚的文化寄托,是天下太平、百姓幸福的标志,是纯洁爱情、美满姻缘的像征,是世间美好的吉祥物。连云港人为有凰窝而自豪,为有凤凰而骄傲。连云港也因凰窝而传扬四海,也因凤凰而闻名遐迩。
我久闻凰窝山之名,读了民初张学瀚,“凰窝仿佛桃源境,赏月看花且诵经。”的诗句后,常神往到凰窝山—游,领略它的山海风貌,特别是那一个个美丽动人的龙凤传说,更添了寻秘探幽的情趣。今年“端午节”,我应邀参加中国华文作家协会古典文学创作研讨会,和海内外作家齐聚高公岛风景游览区采风。
游凰窝山不是作家们的初衷,他们最有兴致的是要寻觅龙凤传说,更想—睹凤凰仙女蔚云的娇容。我们登上108级“拜风梯”,在气喘吁吁中终于看到了“栖凤亭”,是传说中凤凰栖息的地方。在此不远处立有一尊青铜凤凰像,这就是人们仰慕的凤凰仙女蔚云。这地方叫“丹凤朝阳台”,是凤凰仙女蔚云眺望情郎妙臣的地方。相传玉龙太子妙臣回到大海后,蔚云思君心切, 飞来这里,面对大海,望眼欲穿,日出也等,星夜也等,希望有一天,希望下一个雨季能与心上人欢聚。
研究古典文学的作家们为了探究龙凤的爱情故事,还特别绕有情趣地游览了凰窝山之胜景“三潭飞雪”,龙凤的爱情故事就是由此而来。它在龙潭涧中游,是传说中玉龙太子妙臣顺着龙潭洞从东海来到凰窝山与凤凰仙女蔚云相会的地方。相传东海龙王敖广的儿子妙臣气宇轩昂,智慧超群,他在—次海边游玩时,恰巧看到山崖上姿容温雅的凤凰仙女蔚云,那天然的风韵和美貌深深吸引了他,她也脉脉含情地凝视。然而天上海中无法相聚,蔚云执着地飞遍千山万水衔来树枝草木,在高高的山谷中筑起一道大坝,蓄水积流。有志者事竟成。在又—个雨季来临时,天水浩荡,冲出的水流在山谷中形成一条弯弯的
河流汇人大海。妙臣望着澎湃的涧水,万分激动,顺流而上。 初次上山的妙臣在大涧的第一潭“蛤蟆塘”急切地想见蔚云。可怎么也见不着。身后只传来几声蛙鸣,正所谓“鸟飞林愈静。蝉呜山更幽”。妙臣赶紧来到第二潭“小花鞋”。他看到一少女在哭泣,听说洗衣不小心冲走了“小花鞋”,就游到海边为她找回了“小花鞋”。姑娘深表爱意,可妙臣想着蔚云,毅然回绝。就在这时,姑娘变成了蔚云,妙臣欣喜若狂。原来姑娘在考验妙臣哩。后来这地方就叫“小花鞋”了。在此喜结良缘的妙臣与蔚云幸福欢乐,便携手相拥上了第三潭“玉龙潭”。这里飞花溅雪,薄雾浸衣,景色尤佳,成为龙凤经常嬉戏游乐的地方。“三潭飞雪”是一处胜景。山石奇状异形。涧水奔流湍涌,激溅的浪花如漱玉喷珠飞雪漫天。民初乡土诗人在此留下了摩崖石刻,张学瀚诗云:“山势崔巍列画屏,龙潭飞雪遍珑玲……”张恩沛诗云:“为爱仙源水—方,龙潭幽曲午风凉……泉声遥接潮声壮,添助波澜稳助航。”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凰窝山是凤凰栖息过的地方,是龙凤呈样的乐园。清代诗人王士任诗云:“应是蓬莱原不远,探幽何必到三峰。”我觉得揽胜蓬莱,只能使人望洋兴叹,而凰窝山那迷人的仙境,神奇的传说,以至于静穆、幽雅和秀美,真正地堪比蓬莱、方丈和瀛州三神山。
关于凤凰的历史典故
1.梧桐栖凤
梧桐为树中之王,相传是灵树,能知时知令。《闻见录》:“梧桐百鸟不敢栖,止避凤凰也”。作为百鸟之王的凤凰身怀宇宙,非梧桐不栖。《魏书·王勰传》“凤凰非梧桐不栖”凤凰择木而栖,后比喻贤才择主而恃。
2.得凤之象
传说中凤凰死后还会再生,相传能知天下治乱兴衰,是中国历史上王道仁政的最好体现,是乱世兴衰的晴雨表,成为神学政治的“形象大使”,古人曾分出五个等级,以凤凰的五种行止标志政治上的清明程度,于是历代帝王都把“凤鸣朝阳”“百鸟朝凤”当成盛世太平的象征。
3.凤求凰
西汉辞赋作家司马相如贫困之时,到四川临邛寻访好友县令王吉,时有当地首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在卓王宴会上当众弹奏琴曲《凤求凰》,以此挑动卓文君。后比喻男女相爱男子追求女子,也象征对美满幸福的姻缘向往和歌颂。
4.凤鸣铿锵
春秋战国时期,陈国大夫懿氏占卜把女儿嫁给陈历公之子陈敬仲,他的妻子占卦,曰:“吉,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锵锵,……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见《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和鸣,即雄雌声音相和,响亮和谐,在此言夫妻必能和洽,后世强大无比。
5.百鸟朝凤
黄帝即位,天下一统。他看见一只带有五彩翎毛的大鸟在天空翱翔,而数不清的奇珍异鸟围着它翩翩起舞。黄帝知道,这只大鸟就是凤凰,也是他想看到的瑞象—百鸟朝凤。
6.凤鸣岐山
《国语·周语上》上就有周朝兴起之时,有凤凰一类的鸟在陕西岐山上鸣叫的记载。而西周晚期的《诗经·大雅·卷阿》也有句曰:“凤凰于飞,亦傅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岗。”也是讲凤鸣岐山之事,因此西周之时将凤鸟视为神奇的`吉祥生物,器物之上重凤鸟纹。
7.凤毛麟角
“凤毛麟角”,常用作比喻难得的杰出人才或其他稀世珍宝。《世说新语·容止》:东晋将军桓温也以“凤毛”一语称赞丞相王导的第五子王敬伦:“敬伦风姿似父。桓公望之曰:‘大奴固有凤毛。’”麟,麒麟,传说中的神兽。“麟角”,和凤毛一样,也形容少而珍贵。现常用来比喻难得的杰出人才或其他稀世珍宝。
8.凤凰来仪
古代用以比喻吉祥的征兆和祥瑞的感应。《汉书·王莽传上》:“甘露从天下,醴泉自地出,凤凰来仪,神爵降集。”《尚书·益稷》:“《萧韶》九成,凤凰来仪”。
9.吹箫引凤
春秋时代,秦穆公费尽心思为女儿弄玉物色足以匹配的如意郎君,某日弄玉梦见一少年骑凤吹箫,秦穆公乃派人寻找吹箫少年,知吹箫少年名叫萧史。秦穆公非常欣赏萧史的才华,便把弄玉许配给他。萧史和弄玉婚后幸福美满,因萧史是天上神仙,不能长留人间,于是萧史乘龙,弄玉跨凤,双双飞上天去。后以“吹箫引凤”来喻示着箫管乐律方面的极致,后引申至“筑巢引凤”,用于创造条件纳贤聚士。
10.凤止阿房
前秦当初几乎统一了北方,吞并前燕后,燕国主无奈下只有把自己的妹妹清河公主和弟弟慕容冲做为礼物送入宫。二人同时被苻坚所纳,宠冠后庭,王子落难成娈童。后经王猛劝谏将慕容冲送出宫外做了平阳太守,前秦建元十九年,前秦于淝水之战大败。384年,慕容冲之叔父慕容垂在河北叛变,此时慕容冲在河东起兵,后与慕容泓一同入长安。慕容泓被杀,慕容冲被拥护。385年,慕容冲即位于阿房,恰巧阿房处处都是梧桐翠竹。传说中的凤皇看到梧桐,常落下来休憩,食竹填腹。于是,有歌谣传唱:“凤皇凤皇止阿房”。而慕容冲这位绝世帅哥的小字,唤作“凤”。之后,慕容冲攻陷长安,苻坚在逃跑中被叛臣所杀,慕容冲终洗刷了自己毕生耻辱。
明洪武三年,朱元璋下令:异地移民,移民垦荒,官兵帮助政府移民。
有刘氏叔侄从山西洪洞带一对凤凰鸟,鸡鸣启程,日暮投宿,到河北内丘凤凰村落户垦荒。路上有2名士兵抬鸟护驾,临行时当地知县吩咐说:“此乃稀世神鸟,价值连城,理应高抬高敬!”士兵每经一地令村官屯长派民工遇山开路,遇水架桥。凤凰大悦,开屏示好。一天只开一次,展开时达360度,像十五的月亮圆而亮,颜色五彩缤纷,形态奇特整齐,使人赏心悦目,好运连连。路上士兵借机对民工宣传:“谁看凤凰开开屏,谁家庄稼不生虫。”当年,果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无虫害。
又走一段,士兵又喊:“看看凤凰开开屏,瞎子也能见光明,拐子不拐路也平。”有人在旁边不信说:“那是绝对不可能!”结果瞎子拐子竟然实现梦想,一传十,十传百,消息像插上了翅膀飞快传开。
又走了一程,士兵又喊:“谁见凤凰开开屏,儿女双全保证行!”善男信女们天生迷信,兵爷一说,更加相信了,一路上大家边走边唱: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缘不成婚。
看看凤凰开开屏,一双儿女进家中。
金山银山有虽好,儿女亲情最可靠。
天也灵,地也灵,心悦诚服还愿情。
凤凰鸟到了河北内丘凤凰村以后,如愿以偿的人家,送全猪供,放鞭炮,烧花红。有钱人家还愿时,抛金如土,最大金额善款者被刻在石碑上居头名,凤凰鸟声威更大了。后来渐渐形成内丘凤凰台每年正月初九凤凰会,连唱三天大戏,为凤凰鸟庆功。
事越大,士气越高涨,有人敲着锣喊:“谁见凤凰开开屏,谁做买卖谁兴隆,当官断案有远见、无冤情。”当时来凤凰村赶会的人山人海。人多需求多,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干买卖公买公卖就发财。凤凰村开设旅店、饭店、车马店,百货店,热心迎来三江客,笑颜送走四海宾,财源滚滚,日进斗金。
民声传入官府,知县也来查民情,此时一张氏来到此处,见自己庄稼被众人踩烂,要求刘氏叔侄赔偿。刘氏说,要多少赔多少。张氏借机要鸟,双方争执吵闹。
知县查明事因后,就地开庭“跪下,大胆刁民,给钱不要,要神鸟,岂有此理!重打五十,押入大牢。”
张氏连连求饶申辩:“我们是附近村民,不是歹人,这么好的鸟担心刘氏过于繁忙,照顾不周,恐有失误。愿与他们共结同心,轮流养护,祈福为民!”
知县转怒为喜:“免刑、赐坐!”接着问:“什么村的?”“沙坨村。”“沙坨村就是沙堆村,不好听!你姓什么?”“姓张。”“村名就叫张夺吧。”村民说:“沙陀变张夺,可喜又可贺。”从此凤凰村南多了一个张夺村,明朝更名至今,有资可查。
一看凤凰鸟的威力这么大,知县都替它说话,于是有歹心人想夜间偷袭去掏凤凰鸟蛋。心里想着“掏到凤凰蛋,天上下雪变白面,三妻四妾围着转。”不料,凤凰鸟早有准备,让歹人未掏到,那歹人美梦破灭心里恨凤凰鸟,就点火去烧凤凰。凤凰是神鸟,自知与此地缘分已尽,不能不离开。凤凰浴火,涅槃重生,飞走了。从此,内丘徒有凤凰台,不见凤凰鸟。
传说中有一种永生不死的鸟,它们的名字叫凤凰。凤凰之所以不死,是因为它们在烈火中燃烧自己获得重生。
相传在盘古开天地以后,女娲便开始造人。她把黄泥仿照自已的模样,造出了一对男女,把剩下的泥土捏成了雌鸟和雄鸟,叫凤和凰,让它们把吉祥传递给人间。
依照女娲的旨意,凤凰变沧海为桑田,化荒芜为绿洲,每到一处,都把人间装点得七彩斑斓。不但有威武雄壮的大山,也有安然流淌的河流,有炊烟袅袅的村庄。它们最后来到了西双版纳。
凤凰见这里还是一片苍茫,于把它们翅膀一挥,一座座高山拔地而起,海洋消失后留下了长长的澜沧江。与此同时,各种炽烈岩浆与巨石把周边的村庄层层淹没。凤凰看见这惨状后,默默地流下了眼泪,它们站在最高的玉龙山上,祈求天神解救人间。不料被玉帝发现,责备凤凰处事不力,造成了人间疾苦,惩罚它们务必扑灭熊熊的火焰。
于是凤凰用娇小的身躯扑向了火山之中。大火无情地燃烧着,凤凰奋力地扑打着翅膀,它们试着用泪水浇灭燃烧的火团。火焰掠过它们憔悴的双眼,炽烤着美丽而娇嫩的翅膀。大火燃烧了七七四十九天后,凤凰的哀鸣唤来了风神与雨神的相助,火山最终熄灭了。
风雨连续地下了九九八十一天。天晴后,相继赶来的人们没有找到凤凰的踪影。只见凤凰倒下的地方,化作了茸茸的玉龙雪山,天空里多出了一朵朵洁白的云彩,一条七色的彩虹在挂在了温暖的阳光下,一颗颗翠绿的茶树正在盎然地生长着。
后来人们才知道,凤凰已升天而去,它们把美好和吉祥留给了人间。为了人间不再有疾苦,留下了茶树。人们把茶树细心地呵护着,在每年的春天摘下最脆嫩的叶芽放在水里煮开而饮,以治疗各种虫伤和疾病。芬芳的茶香引来了远方的孔雀,它们知道凤凰的故事后,每年的春天都来这里朝拜凤凰,都会停留下来帮助这里的人们。
于是每当风雨过后,美丽的西双版纳的天空都会挂满七彩和祥云,那就是凤凰留给人间最美好的祝福。
一、电母基本介绍
电母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雷公 的助手。雷公是司雷之神,属阳,故称公。电母是司掌 闪电之神,属阴,故称母,又称“金光圣母 ”或“朱佩娘 ”。电母主要掌管闪电。雷电崇拜,起自上古。
二、电母概述
电母是从雷神 信仰中分化出来的,早期雷神兼管雷电,据《十驾斋养新录 》引《管辂 别传》,则当时已经有“雷公电父”之称了。后来,按照人们阴阳对立男女配对的心理特征,电父摇身一变成为女性,电母之称至迟出于宋代,苏轼有诗云“麾驾雷车呵电母”,《元史 》云“电母旗,画神人为女人形”,明代都昂用易经理论来解释,说“易离为电,为中女阴也,而电出地之阴气,故云母”。神怪小说中都有闪电神(《封神演义 》中说是金光圣母 )、闪电娘子(《西游记 》)之说,《搜神大全》则说天大笑时开口流光为闪电。除了一般职务之外,据说当雷公与电母吵架的时候,天上也会雷电交加。除此关于电母的来历又有诸神传说 。《铸鼎余闻》云:致道观雷部 前殿,列电母秀使者,名文英 。元代军中有电母旗。《元史·舆服志》称:电母旗,其上形象为:画神人为女人形,衣朱裳 白裤,两手运光。电母形象还出现在《西游记》和《封神演义》等小说中,后者称其为金光圣母。明代余象斗 《北游记 》又称电母为朱佩娘娘,雷神曾给予她两面雷电镜,为雷神打人时照明。清代黄斐默《集说诠真》载,清代中国民间将电母塑成容貌端雅的女子,两手各执一镜,号为电母秀天君。其形象应与明代小说有关。总之电母为雷神属部神,与雷神相配,中国民间信仰中多与其他气象神合祀。兰州金天观 中设有雷坛,专门供奉雷祖 ,左右分列十大雷神、雷公、电母、风伯 、雨师 恃立其下。
三、电母历史传说
在往昔雷鸣时,是不先发出电的。它击死人的时候,又不十分审慎,猛然地隆然一声,就把人击死了。后来错击死了一位好人,这个人,是个很有孝心的寡妇 。这个寡妇,丈夫早死,既无儿子,家里又贫,堂上只有一个老姑,她很孝顺服侍着老姑度日,不肯改嫁。
电母有一次,她的老姑病了,很想食肉。但是她哪里有钱去买肉孝敬她呢?她左思右想,就想起古时有“割腕供姑”的事,她也就毅然地把手股上的肉割下来,煮熟去孝敬她的老姑。可是她的老姑哪里能够吃得下这坚韧的手股肉呢?她还不知体谅她媳妇的孝顺,反而以为她的媳妇不孝敬,把买来的好肉留起来自己吃,将那近皮的肉煮来孝敬她。她就叫骂起来,还请了五雷要将她的媳妇打死。怎知五雷真正应命了,猛然地一声,把她的媳妇打死了。将殓,才发现她的媳妇的股上割下一块肉,尚有血疤,她这时才猛醒反悔。然而人已被击死,又无法可叫她活过来。她就啼哭哀求着雷公,度她的媳妇超生,而雷公也后悔自己的不审慎,听了那老妇人的一面之词,竟错击死好人。于是雷公就奏了玉皇,请命将这个寡妇,赐为电母。在它未发雷之前,电母可以放光,先明亮世间的善恶,以明黑白,以免再错击人。所以现今呜雷的时候,先有电光闪一闪,就是这回事了。
凤凰和麻雀的历史典故
凤凰和麻雀的历史典故
百鸟之中,凤凰最美。可也怪,它偷偷娶了个最丑的乌鸦做老婆,这还不要紧,那乌鸦还挺厉害,遇事凤凰不能作主,都得乖乖地听老婆的指示和吩咐。
这一天,吃罢早饭,乌鸦没事就飞到大树上观赏大自然的风景,忽然之间,它发现在蔚蓝辽阔的天幕下,衣着五光十色的群鸟,正展翅比翼翱翔在乌鸦的顶头上空,轻歌慢舞,自由自在。
乌鸦嫉妒的很,进而气愤不过,用眼轻蔑地向空中扫了一眼,然后一脑扎入洞中恼羞成怒地冲着凤凰说:
“你还是个鸟王!哼!都把我气死了,成天只知道呆在洞里,也不出去看看,那些比你丑的鸟都能腾空翔飞,看它们多神气!”
乌鸦见凤凰不吭声,就伸出长长的黑咀,在凤凰耳边嘀咕了一阵。凤凰象往常一样,照老婆的话行事。
第二天,凤凰下了一道命令:召集天下群鸟,要一个个把翅膀剪掉,省得他们再在鸟王头上耀武扬威!
众鸟听说鸟王有令,不到一顿饭的功夫,先后都来了,鹔鸠刚落地,孔雀又来了,那边,百灵鸟、鸽子、猫头鹰,还有家鸡……一个接一个地来了。这时乌鸦拖着肥胖的身子,代替凤凰点名查到,结果,众鸟都在,就是麻雀没来,大伙举目四望,就是不见麻雀踪影,乌鸦在凤凰耳边嘟哝了几句,然后高声说:“不等它了,我们开会吧!”
凤凰照着乌鸦的吩咐向大家训了话,然后动手剪翅膀。众鸟一听要剪翅膀,都吓得心惊肉跳,尽管一股劲地向后挤,挤来挤去,凤凰一手抓住家鸡,只听“咔嚓”一声,一对翅膀落了地。正在这时,只听见天那边,传来了“唧唧喳喳”的叫声,大伙一哄嚷起来:
“呵!麻雀来了,麻雀来了!”
凤凰一见麻雀,大发雷霆,冲着就问:“你这小东西,竟敢违抗鸟王之令,为什么迟到了?”
“我……”麻雀低着头慢慢地回答:“禀告鸟王,我在路上有事,耽误了时间!”
“什么事?”乌鸦抢先追问,那付气势凶凶的样子简直把麻雀一口要吞下去似的。
麻雀说:“路上有两个人在争咀,后来越吵越凶,争的不可开交,就打起架来了。一问,原来是这么回事:一个说‘晴天比阴天多,白天比晚上多’,可另一个偏说不是,非认定‘阴天比晴天多,晚上比白天多’不可”。
“那你怎么回答的呢”?凤凰问。
“我回答说:‘晚上比白天多’。”
“那为什么呢?”众鸟插咀问起来。
“白天,就是出太阳的时间,如果把阴天加上夜晚,岂不是晚上比白天多!”
“就这事,也不该迟到!”乌鸦还是不肯饶恕麻雀,马上又追问了一句。
“不,还有!”麻雀赶忙申述:“走不多远,又遇见一件事,一大堆人,看小俩口子在吵咀,只听那男的说:‘世界上男的比女的多’,‘不’,女的马上反驳:‘世界上女的比男的多’,男的'不依,女的更不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服不了谁,争得脸红脖子粗,差点扭打起来!”“那么,你是怎样解释的呢?”这回,凤凰好奇地追问。
“我对他们说:‘世界上女的多,男的少!’”
“那为什么呢?”凤凰十分不明,奇怪的问。
“这个嘛!”麻雀瞟了凤凰一眼,意味深长地说:“本来世界上,有一男就有一女,可是,现在有很多男人光听女人的话,自己没有主意,受女人的摆布,分派惯了,结果,也就成了女的,所以我说世界上,女人比男人多!”
凤凰一怔,禁不住脸上一阵发热,半天说不出话来,两眼瞪得圆圆的,它恍然大悟,自己遇事失了主意,只受乌鸦老婆的吩咐,干了许多蠢事,当即就叫众鸟回去,自己一气也钻进了洞,空场上只剩下剪了翅膀的家鸡,拖着肥胖的屁股,来回不安地走着,它恼恨凤凰,可更讨厌乌鸦!从此,鸡就飞不上天了。
历史典故:月老的传说
月老的神话传说
唐朝时候,有一为名叫韦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里。
一天晚上,韦固在街上闲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一各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里翻一本又大又厚的书,而他身编则放着一个装满了红色绳子的大布袋。
韦固很好奇的过去问他说:“老伯伯,请问你在看什么书呀!”
那老人回答说:“这是一本记载天下男女婚姻的书。”
韦固听了以后更加好奇,就再问说:“那你袋子里的红绳子,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老人微笑着对韦固说:“这些红绳是用来系夫妻的脚的,不管男女双方式仇人或距离很远,我只要用这些红绳系在他们的脚上,他们就一定会和好,并且结成夫妻。”
韦固听了,自然不会相信,以为老人是和他说着玩的,但是他对这古怪的老人,仍旧充满了好奇,当他想要在问他一些问题的时候,老人已经站起来,带着他的书和袋子,向米市走去,韦固也就跟着他走。
到了米市,他们看见一个盲妇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女孩迎面走过来,老人便对韦固说:“这盲妇手里抱的小女还便是你将来的妻子。”
韦固听了很生气,以为老人故意开他玩笑,便叫佳奴去把那小女孩杀掉,看他将来还会不会成为自己的妻子。
家奴跑上前去,刺了女孩一刀以后,就立刻跑了。当韦固在要去找那老人算帐时,却已经不见他的`踪影了。
光阴似箭,转眼十四年过去了,这时韦固以找到满意的对象,即将结婚。对方是相州刺史王泰的掌上明珠,人长得很漂亮,只是没间有一道疤痕。韦固觉得非常奇怪,于是便问他的岳父说:“为什么他的眉兼有疤痕呢?”
相州刺史听了以后便说:“说来令人气愤,十四年前在宋城,有一天保母陈氏抱着他从米市走过,有一个狂徒,竟然无缘无故的刺了她一刀,幸好没有生命危险,只留下这道伤疤,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呢!”
韦固听了,愣了一下,十四年前的那段往事迅速的浮现在他的脑海里。他想:难道他就是自己命仆人刺杀的小女孩?于是便很紧张的追问说:“那保母是不是一个失明的盲妇?”(历史故事)
王泰看到女婿的脸色有意,且问得蹊跷,便反问他说:“不错,是个盲妇,可是,你怎么会知道呢?”
韦固证实了这各式时候,真是惊讶极了,一时间答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然后把十四年前在宋城,遇到月下老人的是,全盘说出。
王泰听了,也感到惊讶不已。
韦固这才明白月下老人的话,并非开玩笑,他们的姻缘真的是由神作主的。
因此夫妇两更加珍惜这段婚姻,过着恩爱的生活。
不久这件事传到宋城,当地的人为了纪念月下老人的出现,便把南店改为“订婚店”。
由于这个故事的流传,使得大家相信:男女结合是由月下老人系红绳,加以撮合的,所以,后人就把媒人叫做“月下老人”,简称为“月老”。
一、过江罗汉基本介绍
跋陀罗尊者--过江罗汉身负经卷、东渡传经 跋山涉水、普渡众生跋陀罗三字,意译是贤,但这位罗汉取名跋陀罗,是另有原因。原来印度有一种稀有的树木,名叫跋陀罗。他的母亲怀孕临盆,是在跋陀罗树下产下他的,因此就为他取名跋陀罗,并将他送去寺门出家。相传东印度群岛的佛教,最初是由钹陀罗传去的。 他由印度乘船到东印度群岛中的爪哇岛去,传播佛法,因此称之为过江罗汉 。
二、过江罗汉概括
他的一生的事迹,这位跋陀罗尊者,他的父亲叫饶桑,是释迦牟尼佛父亲净饭王的马车驾手,就是马夫,给他驾马车的。他跟一个种姓高的女人结婚,因为是净饭王的马车司机,(那时候没汽车,是马车。)所以家里也很富裕,但是他就是下面没孩子。他到处在神面前求,但是很久还是没有满愿。
有一天,净饭王的太子(就是释迦牟尼佛没成佛的时候),他降生了,这个马车的驾驶员听到占相的说,这个太子将来不是成佛就是转轮圣王。这个马车的驾驶员也很想生一个儿子,将来给悉达多太子做驾驶员。因为他是给他父亲驾马车的,因为国王生了个太子,他也希望他生个儿子,将来太子做国王的时候,给他驾马车,这样他们家里事业就不会断了。他多次地在各方面的神面前祈祷,但是还是没有效果。等到释迦牟尼佛成佛,六年了,释迦牟尼佛才回到他家里度他的家属。这个马车的驾驶员说,假使我(他没孩子嘛)死了以后,财产都归公了,充公了,因为没有后代嘛,就给公家拿去了。他想与其给充了公,倒不如自己来安排,就把他的钱都花在下一世再投生到好地方去,就供佛。他的愿就是下一辈子能够生到好地方。
三、过江罗汉历史传说
从这个尊者的一生的事迹,给我们一个教育,世间的生活再富裕,也不是很坚牢的,也是无常的。我们的很多的财产,就像毒蛇的头的影子里躲阴一样,是不坚牢的,无常的。财富本来是毒蛇,毒蛇的头下遮太阳光,是一会儿就没有的,有的人把这个东西当好事情,实际上是虚幻的。要看破财产的无常,要皈依永远安乐的佛教。
以前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公案:佛跟他的弟子经过一个地方,地下有个库藏,暴露在一个荒山里边。佛经过一看:“毒蛇!”他的弟子一看:“啊呀!毒蛇!”有一个砍柴的农村人,他说山那边的库藏里佛和弟子都说是毒蛇,有什么毒蛇,我去看看。一看,这里都是金银财宝:“啊呀!这样的毒蛇给它咬死也甘心!”就很高兴,全部拿去了。有了钱当然享受,就马上盖起富丽的房子、花园,自己在里边很舒服地生活。那知道没好久,国王经过了:“哎!这里本来荒山,怎么现在这么富丽堂煌的房间、别墅、花园造起来了?”就问是什么人造的。一打听是一个农村的穷光蛋的樵夫造的。“哎!你这个钱哪里来的 ?”把他抓起来了,他说是地下发现的。“地下发现,是国王的,不是你的嘛!”要把他办了,要处死刑,杀头了。这个时候他才觉悟:“这就是毒蛇啊!”把他毒害死了,穷归穷,不会被王抓起来砍头啊!他就在临刑的时候大叫:“佛说的对啊!这是毒蛇啊!”他在大叫,国王就问他的手下:“他叫什么?”他就把这个事情告诉国王。“原来这样!”国王就把他放掉了。
这个就是说财富不是好事。跋陀罗尊者就是看破财富出家了。最后用佛教教化他的父母,使他们也看破世间,一起出家了,都成就了阿罗汉果。这既是一个看破五欲的实例,也是真正孝养父母的一个实例。
他住的地方是亚母河流洲,这是一条河,叫“亚母”就是亚母河。它的来源:来这个地方的龙在夏季有的好几个月在这地方一起游戏、娱乐的,他们就在亚母河流中间的一个岛上用珍宝造了一个很豪华的住处,每年夏天都来聚会。有一次正当很多的龙在一起集会、游戏的时候,跋陀罗尊者也很巧跑到这里来,尊者就对那些龙说法,他们都受了皈依。他们就把用宝石造的 住处供献给尊者。尊者慈悲,满他们的愿,为他们培福嘛。供养来了收下是好,让他们培福,如果你不收的话,他们培福的机会就没有了。这样就收下了。以后尊者就与他的随从(一千二百个罗汉)经常住在那里说法。这是亚母河流洲的一位尊者-跋陀罗尊者
一、尹喜基本介绍
《庄子·天下》将尹喜和老子并列,称为“古之博大真人”
尹喜,官至周代大夫,时任大散关令,后遇老子,授其千古奇书《老子五千言》即今日之《道德经》。后跟随老子西出散关,化胡西域。
二、尹喜概述
尹喜,又名尹子。古书中出现最多的记载为关令尹喜。《列子》《庄子》《吕氏春秋》等记为关尹或关尹子或尹子或为关令尹喜。列子中曾多次出现尹子与尹喜等词由此可见其名为尹喜。在东汉宫廷撰写汉书时期所收集整理的先秦古籍中明确记载为《汉书·艺文志》著录《关尹子》九篇,旧题周尹喜撰。即周朝的尹喜。
《列仙传》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陈人也。生于殷,时为周柱下史。好养精气,贵接而不施。转为守藏史。积八十余年。史记云:二百余年时称为隐君子,谥曰聃。仲尼至周见老子,知其圣人,乃师之。后周德衰,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上下二卷。老子无为,而无不为。道一生死,迹入灵奇。塞兑内镜,冥神绝涯。德合元气,寿同两仪。[2]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也记述尹喜得道经过:周代楚康王时尹喜为巨大夫,后为东宫宾友,结草为楼,仰观乾象。一日,观见东方紫气西迈天文显瑞,知有圣人当度关而 西,乃求出为函谷关令。遇老子,迎为师,拜求至道;老子因接喜玉历三十五章及道德经五千言而去。喜欣争持诵,奉行道成。
关尹一词被误读成官名是因为《国语》”敌国宾至关,尹以告,门尹除门“中关尹二字由于当时没有标点符号的误会。正式的官位称呼应该是门尹。《庄子》:门尹登桓。春秋时有门尹般、门尹且渠。
三、尹喜历史传说
相传老子骑青牛云游天下。时任函谷关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学识渊博,心藏大智,便叮嘱下属为有形貌脱俗之人,不得听任其过关。自己还派人洒扫道路,焚点香火,恭候圣人到来。老子行至函谷
关,尹喜闻讯,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礼,再三叩拜,敬请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后尹喜便托病辞官,随老子一起西行,经关中、越秦岭、沿渭水受尽千辛万苦,行至他的故乡秦州伯阳。
老子和尹喜二人在伯阳龙山上筑庵讲道,一住便是好多年。老子日夜著书立德,修行练功,经常把自己的著述和所思所想讲给尹喜。老子为了使其学说得以广泛传播,将所著《道德经》授于尹喜,独自西行,不知去向。尹喜铭记师父教诲,虔心研读《道德经》五千言,能解其奥妙,释其玄理,又自著九简,名曰《关尹子》(即尹真人文始经九篇),既高深,又广大,深得历代文人所崇拜。此文以后成了道家经典之一,收录在《百子全书》之中。
一、赤松子基本介绍
相传为神农时雨师。能入火自焚,随风雨而上下。赤松子教神农氏袪病延年。他还能跳入火中去焚烧自己而无任何损害。他常常去神仙居住的昆仑山,住在西王母的石头宫殿里。他还能随着风雨忽上忽下戏耍。炎帝的小女儿追随他学习道法,也成了神仙中人,与他一起隐遁出世。到了高辛氏统治时,他又出来从当雨师布雨,现在天上管布雨的神仙仍是赤松子。赤松子洞府道场位于襄阳岘山石室。
二、赤松子概述
赤松子,又名赤诵子,号左圣。既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亦是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万世基业的中华帝师。
记载其事之典籍,当以《淮南子·齐俗》为最早,继以《列仙传》而详其事。刘安云:“今夫王乔、赤诵子,吹呕呼吸,吐故纳新,遗形去智,抱素反真,以游玄眇,上通云天。”高诱注曰:“赤诵子,上谷人也。病厉入山,寻引轻举。”《列仙传》谓:“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服水玉以教神农,能入火自烧。往往至昆仑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至高辛时复为雨师,今之雨师本是焉。”《上清太极隐注玉经宝诀》:“劫始以来,赤松子、王乔、羡门、轩辕、尹子,并受五千文隐注秘诀,勤行大道,上为真人之长者,寔要注之妙矣。”《太极真人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贤者欲修无为之大法,是经可转,及诸真人经、传亦善也。唯《道德五千文》,至尊无上正真之大经也。大无不包,细无不入,道德之大宗矣。历观夫已得道真人,莫不学《五千文》者也。尹喜、松(赤松子)、羡(羡门)之徒是也。所谓大乘之经矣。”
三、赤松子历史传说
传说
赤松子与赤须子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两位仙人,传说的发生地就在这里。相传很久以前有兄弟俩,一天弟弟在天台山放羊,遇到一位道人,道人带他到石室山,修炼四十年,其间,哥哥四处寻找,后遇见道人,知道了弟弟的去处,兄弟俩重新在天台山相聚,悲喜交加。哥问弟所放羊何在,弟弟告诉他在治岑,两兄弟来到治岑山间,弟弟挥手指向白石,叫“羊起”,顿时,漫山遍野的白羊,有几万头。此时,哥哥才知道弟弟已经成仙。兄弟俩于是一起在天台山学仙道,以松脂茯苓为食,五百年后得道成仙。弟取名赤松子,哥取名赤须子,兄弟俩在天台峰弈棋,百丹坪炼丹。一天二人来到石室山,在青霞洞天前布局弈棋,晋朝樵夫王质到山上伐木,看见俩兄弟下棋,就放下斧头在一旁观棋,有一个兄弟给他一颗像枣核一样的东西,让他含在嘴里,樵夫王质顿感清爽,不再觉得饥渴,一局棋毕,王质挑薪准备回家,却看到斧柄已经烂尽。为人间留下樵夫王质观棋烂柯的传说。此后人们将石室山又称烂柯山。
典故
赤松子赤松子相传为晋代得道成仙的皇初平。据晋葛洪《神仙传》载:丹溪人皇初平十五岁时外出牧羊,被道士携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馀年不复念家。其兄初起行山寻索,历年不得。后经道士指引于山中见之。问羊何在,初平叱白石成羊数万头。初起乃弃家从初平学道,“共服松脂﹑茯苓(fú líng),至五百岁,能坐在立亡,行于日中无影,而有童子之色。后乃俱还乡里,亲族死终略尽,乃复还去。初平改字为赤松子,初起改字为鲁班”。宋张淏《云谷杂记》卷二引作“黄初平”,并云:“今婺(wù)州金华山赤松观乃其飞升之地。”
★ 凤凰的诗句和典故
★ 闭门羹历史典故
★ 的历史典故
★ 一诺千金历史典故
★ 人琴俱亡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