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建筑设计有哪些建议?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ref888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住宅建筑设计有哪些建议?(共含7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ref88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住宅建筑设计有哪些建议?

篇1:住宅建筑设计有哪些建议?

住宅建筑设计有哪些建议?

针对住宅建筑存在的问题,结合细部的设计原则,根据实践经验住宅建筑设计采用如下的方法,可使住宅建筑更适合于居住,

1.套型的功能空间分离

居住水平的提高,反映在居民功能上的一大特征,就是功能空间专用程度的提高,功能空间的专用程度越高,功能的使用质量也就越高。文明的分室标准要求是食寝分离,起居与主卧室分开,工作同学习空间独立。 公私分离。就是把家庭生活空间分为私密区和公共区,把卧室、工作室、专用卫生间等私密性要求高的房间划分为私区,把起居室、餐厅、厨房、公用卫生间、门厅等划分为公区,按公私分离原则进行生活行为单元组合设计。 餐寝分离、居寝分离。将用餐功能从卧室分离出来,同时又将起居功能从卧室分离出来,

起居、进餐、就寝分离,在面积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设置专用的餐厅。也可将用餐空间附带在起居空间内,或附带在厨房内形成餐室厨房,也可附带在门厅内。

2.平面布局面的多元性、变异性和差异性

居住者层次不同,审美意向和价值取向不同,家庭结构各异,对住宅要求就不同;同一居住者不同时期对空间的使用也有不同的要求与选择,因此,在住宅建筑设计时,除了提供丰富多样的套型平面外,同时也要求住宅的平面布局能适应这种变异性和差异性。“部分灵活”的单元大开间,虽有固定的厨房、卫生间、入口和单元的形状,但可划分成不同的平面布局,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

3.厨、卫布局完善合拍

厨房是家务劳动集中的地方,是否适用不仅取决于有一定的使用面积,而且也取决于形状和尺寸是否适合布置设备及操作。根据洗、切、烧的操作过程,厨房的台面呈L型及H型柜式布置较合理,并要求有足够长的台面能置放电饭煲、微波炉等家电。卫生间应随套型面积的扩大也相应增加,一般卫生间有浴缸、坐便器(马桶)、洗脸盆(池)等。盥洗室分设后上部空间可设吊柜,也可与厨房入口结合,留出一个完整的墙面作为用餐空间。

篇2:住宅建筑设计原理

1.居住区按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小区、组团。

居住区:10000~16000户,3000~50000人。

居住小区:3000~5000户,10000~15000人。

组团:300~1000户,1000~3000人

2.住宅设计一般以套型为单位进行。

3.住宅底层严禁布置火灾危险性甲乙类物质的商店,不应布置产生噪声的娱乐场所

4.地下室、贮藏室等房间的最低净高不应低于2.0米

5.室内坡道水平投影长度超过15米时,宜设休息平台

6.外墙内保温所占面积不计入使用面积;烟道、风道、管道井不计入使用面积;阳台面积不计入使用面积;壁柜应计入使用面积

7.旋转楼梯两级的平面角度不大于10度,且每级离内侧扶手中心0.25处的踏步宽度要大于0.22米

8.室内台阶宜150×300;室外台阶宽宜350左右,高宽比不宜大于1:2.5

9.住宅公用楼梯踏步宽不应小于0.26m,踏步高度不应大于0.175m

10.住宅梯段宽度不应小于1.1m(6层及以下一边设栏杆的可为1.0m),净空高度2.2m

11.梯扶手高度0.9m,水平段栏杆长度大于0.5m时应为1.05m

12.住宅套内楼梯梯段的最小净宽两边墙的0.9m,一边临空的0.75m。住宅室内楼梯踏步宽不应小于0.22m,踏步高度不应小大0.20m

13.门洞共用外门宽1.2m,户门卧室起居室0.9m,厨房0.8m,卫生间及阳台门0.7m,所有门洞高为2.0m

14.住宅层高不宜高于2.8m

15.卧室起居室净高≥2.4m,其局部净高≥2.1m(且其不应大于使用面积的1/3)

16.利用坡顶作起居室卧室的,一半面积净高不应低于2.1m。利用坡顶空间时,净高低于1.2m处不计使用面积;1.2--2.1m计一半使用面积;高于2.1m全计使用面积

17.放家具墙面长3m,无直接采光的厅面积不应大于10m2

18.厨房面积ⅰ、ⅱ≥4m2;ⅲ、ⅳ≥5m2。住宅厨房的操作面净长度应不小于2.1米。

19.厨房净宽单面设备不应小于1.5m;双面布置设备间净距不应小于0.9m

20.住宅套型共分四类使用面积分别为34、45、56、68m2

21.单人卧室≥6m2;双人卧室≥10m2;兼起居室卧室≥12m2;

22.卫生间面积三件3m2;二件2~2.5m2;一件1.1m2

23.厨房、卫生间净高2.2m

24.厨房、卫生间的楼地面标高应略低于走道标高,并应有不小于0.5%的坡度坡向地漏或地沟。

25.住宅楼梯窗台距楼地面净高度低于0.9米时,不论窗开启与否,均应有防护措施

26.阳台栏杆净高1.05m;中高层为1.1m(但要≤1.2;杆件净距≤0.11)。

27.无外窗的卫生间应设置防回流构造的排气通风道、预留排气机械的位置。厨卫门应在下部设置≥0.02㎡的固定百叶,或距地≥30mm的缝隙。

28.每套应设阳台或平台、应设置晾衣设施、顶层应设雨罩;阳台、雨罩均应作有组织排水;阳台宜做防水;雨罩应做防水

29.起居室、卧室、厨房应直接采光,卧室、起居室采光系数≥1,窗地比1:7;梯间分别为0.5、1:12。

30.卧室、起居室、明卫的通风开口面积≥该房间地板面积的1/20。厨房≥1/10,且≥0.6㎡。

31.采用自然通风的卧室,通风开口面积与该房间地板面积之比不应小于1/20。

32.寒冷、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的住宅,西面应采取遮阳措施。

33.严寒地区的住宅出入口,各种朝向均应设防寒门斗或保温门。

34.严寒、寒冷地区的建筑体形系数≤0.3。

35.设置电梯的住宅公共出入口,当室内外有高差时,应设轮椅坡道和扶手。

36.住宅建筑中不宜设置的附属公共用房有锅炉房、变压器室、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商店。但有厨房的饮食店可设。

37.跃层指套内空间跨跃两楼层及以上的住宅

38.在坡地上建住宅,当建筑物与等高线垂直时,采用跌落方式较为经济

39.住宅建筑工程评估指标体系表中有一级和二级指标

40.7层及以上、入口地面大于16米的住宅必须设电梯

41.地震区的住宅结构宜采取纵横墙混合承重的布置方式

42.套内入口过道净宽不宜小于1.2m;通卧室、起居室的过道1m;通辅助房的过道0.9m

43.套内吊柜净高不应小于0.4m;壁柜净深不宜小于0.5m。

44.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厅)内的允许噪声级(a声级):昼间不应大于50db;夜间不应大于40db。住宅分户墙和楼板的计权空气声隔声量不应小于40db;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压级宜小于或等于75db。

篇3:住宅建筑设计相关论文

住宅建筑设计相关论文

摘要: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引入自然风方式加强人与自然的联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降低能源消耗,并使人类与自然相近、相亲、相融。

关键词:自然通风;住宅建筑;布局

引言

风环境是空气气流在建筑内外空间的流动状况及其对建筑使用的影响。风环境是建筑环境设计的一项主要内容,在以往建筑物理的研究发展中,风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在自然环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自然通风与人体舒适度的联系、与建筑节能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并且逐步被反映到建筑设计的实践中来,尤其是在住宅建筑设计中。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考虑,风环境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机械通风是指利用机械通风设备实现室内空气的流通,相对于自然通风来讲,机械通风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其应用范围也仅局限在建筑物内部,而且还会产生噪音,在带来舒适的同时,对自然环境又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自然通风是指大自然中的空气通过住宅组群和住宅内各个功能空间自由流动。自然通风可以加速空气的流动,带来清凉,带走污染,尤其在炎热的夏季,能够改善局部气候。因此从健康与节能的角度来讲,自然通风具有更积极的意义。

在进行建筑设计规划时,不同的建筑形式和组合会产生不同的通风效果,通过科学的建筑群布局,合理的室内功能空间组合,使自然空气能够在室内外以最畅通的方式流动,从而实现最佳的自然通风效果。

1.理利用风压和热压实现自然通风

建筑物中的自然通风,关键在于室内、外空气之间存在着压力差。形成空气压力差的原因有二:一是热压作用;另一个是风压作用(图1)。

1.1利用风压实现自然通风

风压是指空气流受到阻挡时产生的静压。在具有良好外部风环境的地区,风压可作为实现自然通风的主要手段。当风吹过建筑物时,由于建筑物的阻挡,迎风面气流受阻,静压增高;侧风面和背风面将产生局部涡流,静压降低。这样便在迎风面与背风面之间形成压力差,室内外的空气在这个压力差的作用下由压力高的一侧向压力低的一侧流动。(图2)

另外,伯努利流体原理显示,流动空气的压力随其速度的增加而减小,从而形成低压区。根据这种原理,可以在建筑中局部留出横向的通风通道,当风从通道吹过时,会在通道中形成负压区,从而带动周围空气的流动,这就是管式建筑的通风原理。通风的管式通道要在一定的方向上封闭,而在其他方向开敞,从而形成明确的通风方向。这种通风方式可以在大进深的建筑空间中达到较好的通风效果。

1.1利用热压实现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的另一原理是利用建筑内部空气的热压差——即通常讲的“烟囱效应”来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由于建筑物内外空气的温度差产生了空气密度的差别,于是形成压力差,驱使室内外的空气流动。室内温度高的空气比重小而上升,并从建筑物上部风口排出,这时会在低密度空气原来的地方形成负压区,于是,室外温度比较低而比重大的新鲜空气从建筑物的底部被吸入,从而室内外的空气源源不断地进行流动。

2.自然通风在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影响自然通风的因素对于建筑本身而言,有建筑物的高度、进深、长度和迎风方位;对于建筑群体而言,有建筑的间距、排列组合方式和建筑群体的迎风方位;对于住宅区规划而言,有住宅区的合理选址以及住宅区道路、绿地、水面的合理布局等,以便达到最佳的通风效果。以下就几方面加以说明。

2.1建筑物的朝向

要确定建筑物的朝向,不但要了解当地日照量较多的方向,还要了解当地风的相关特性,包括冬季和夏季主导风的方向、速度以及风的温度。每一个地区有自己风的特点,由于建筑物迎风面最大的压力是在与风向垂直的面上,因此,在选择建筑物朝向时,应尽量使建筑主立面朝向夏季主导风向,而侧立面对着冬季主导风向;南向是太阳辐射量最多的方向,加之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主导风向都是南或南偏东,故无论从改善夏季自然通风、调节房间热环境,还是从减少冬季、夏季的房间采暖空调负荷的角度来讲,南向都是建筑物朝向最好的选择。而且选择南向这样的朝向也有利于避免东、西晒,两者都可以兼顾。对于那些朝向不够理想的建筑,就应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上述两方面问题。

2.2建筑物的间距

建筑物南北向日照间距较小时,前排建筑遮挡后排建筑,风压小,通风效果差;反之,建筑日照间距较大时,后排建筑的风压较强,自然通风效果愈好。所以在住宅组团设计中,加大部分住宅楼的间距,形成组团绿地,对改善绿地下风侧住宅的自然通风,有较好的效果,同时还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和交流的场所。

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时候,尽量加大山墙的间距。因为室外气流吹过呈行列式布局的建筑群时,在建筑物的山墙之间将形成一条空气射流。当采用错列式布置方式,可以利用住宅山墙间的空气射流,改善下风方向住宅和自然通风,效果显著。山墙间距的大小,取决于住宅间距。住宅间距越大,山墙的间距也应越大,以便使足够的空气射流能吹到后排住宅上。过小的住宅楼山墙间距,对消防、绿化和道路交通有不利的影响。

2.3建筑群的布局

建筑群的布置和自然通风的关系,可以从平面和空间两个方面来考虑。

(一)从平面规划的角度来分析,建筑群的布局有行列式、周边式和散点式。行列式是最基本的建筑群布局,是条式单元住宅或联排式住宅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方式,其布局包含并列式,错列式和斜列式;并列式布局发生错动,从而形成错列式和斜列式以及周边式的布局。

从图4可看出并列式的建筑布局虽然由于建筑群内部的流场因风向投射角不同而有很大变化,但总体说来受风面较小;错列和斜列可使风从斜向导入建筑群内部,下风向的建筑受风面大一些,风场分布较合理,所以通风好。

周边式住宅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这种布置形式形成封闭或半封闭的内院空间,风的投射面非常小,风很难导入,这种布置方式只适于冬季寒冷地区(图5);散点式住宅布局包括低层独院式住宅,多层点式及高层塔式住宅布局,散点式住宅自成组团或围绕住宅组团中心建筑、公共绿地、水面有规律地或自由布置,通风效果好(图6)。在进行建筑群规划的同时,路网的设计也同时在进行,有时方正的住宅小区地块通过改变小区道路以往“横平竖直”的规划模式,大胆采用以曲代直的规划方法,人为地创造出建筑群的不同布局方式,从而创造出“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自然通风来。同时将居住区主要道路设计主通风道,沿通风廊道流向各个住宅组团,然后再从组团内庭院空间分流到住宅,加速自然风的流动。如下图(图7),原先为中规中矩的建筑群和路网布局方式,小区规划略显呆板,行列式的建筑群布局使得小区内的自然通风分布的不够均匀,有些楼体的通风较差。通过调整路网,使得建筑布局之间不再是简单的行列关系,而是互动起来,形成组团,疏密有致,疏的地方设计成组团之间的绿化。自然风通过主干道流向各组团,又通过组团之间的绿化空间流向个住宅。从而在规划设计中,充分地利用自然风,达到节能和优化小区风环境的目的。

建筑群的布局对自然风的引入有很大影响,同时风向与建筑的关系也对自然风的引入有很大影响。风向投射角是指风向投射线与房屋墙面法线的交角,(图8)对单体建筑来讲,风向投射角愈小,对房间愈有利。但对建筑组团来讲,要考虑前排建筑形成的风影区对后排建筑的影响。(图9)比较典型的如居住小区中的住宅,一般都是平行排列的多排建筑。如果正吹,屋后的风影区较大,从而影响了自然通风效果。因此,应避免住宅长轴垂直于夏季主导风向,从而减少前排房屋对后排房屋通风的不利影响,形成很好的通风对流。一般来说,房屋与风向入射角保持30°、60°通风效果最好。

(二)从立面设计的角度来分析,应使建筑单体间高低有序。要使气流通过小区时不形成漩涡、下冲气流等不良高速气流。在建筑群体组合时,当一栋建筑远远高于其他建筑(图10)或楼间距相近的建筑群体中有两栋建筑间距突然加大(图11),这时下冲气流加大,形成高速风,造成热损失加大和居住者的不舒适。

同样,在设计时尽量避免建筑之间风的遮挡。建筑群的布局尽可能沿夏季主导风向,临近主导风向建筑宜为低层和多层,处于小区边缘,远离主导风向的建筑宜采用小高层和高层,这样一方面可以把自然风引入小区内,一方面又起到阻隔冬季东北风的作用。

3.结语

自然通风是一种廉价的生态节能技术,建筑设计者应该从建筑物的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到构造设计的整个过程中都对自然通风的可应用性和效果仔细考虑,有效地利用自然通风解决住宅中热舒适性和空气质量问题,在不增加住户投资的情况下,就能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室环境。

篇4:建筑设计指导:住宅使用面积

住宅房间实际能使用的面积,不包括墙、柱等结构构造和保温层的面积。住宅套内使用面积等于套内各功能空间使用面积之和;各功能空间使用面积等于各功能使用空间墙体内表面所围合的水平投影面积之和。套内使用面积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套内使用面积包括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卫生间、餐厅、过厅、过道、前室、贮藏室、壁柜等的使用面积的总和;

2.跃层住宅中的套内楼梯按自然层数的使用面积总和计入使用面积;

3.烟囱、通风道、管井等均不计入使用面积;

4.室内使用面积按结构墙体表面尺寸计算,有复合保温层,按复合保温层表面尺寸计算;

5.利用坡屋顶内空间时,顶板下表面与楼面的净高低于1.20米的空间不计算使用面积;净高在1.20~2.10米的空间按1/2计算使用面积;净高超过2.10米的空间全部计入使用面积;6.坡屋顶内的使用面积应单独计算,不得列入标准层使用面积和标准层建筑面积中,需计算建筑总面积时,利用标准层使用面积系数反求。阳台面积应按结构底板投影净面积单独计算,不计入每套使用面积或建筑面积内。

篇5:民用住宅建筑设计有哪些发展?

民用住宅建筑设计有哪些发展?

1.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

对住宅所处的地方性及地域性的理解,重视本土文脉并建立公众参与的意识;结合住宅功能性及多样性的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高温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征求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别动式能源策略,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完善住宅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损害,避免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以及建材的浪费。

2.民用住宅的寿命将要大大的延长住宅的寿命

,超耐久性住宅将要大量出现超耐久性住宅将要大量出现超耐久性住宅将要大量出现超耐久性住宅将要大量出现   目前,住宅的使用寿命按其设计图纸来说一般是在50年左右,人们用几十年以至终身的积蓄来购买一栋房屋,在使用之后就要报废,这种现实的现象实在是有点不符合中国国情,所以人们很迫切的要求提高住宅的耐久性,现在超耐久型混凝土的研究正在兴起,在不远的将来有望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达到几百年以至上千年,当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就可以采用超耐久型混凝土从而大大的提高住宅的耐久性,实现我们拥有超耐久型住宅的梦想,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言而喻的。

3.民用住宅建筑的舒适性

住宅建筑的本质就是为人服务,首先就要讲舒适性,也就是说住宅建筑要寻求一种在符合购买面积,户型的基础上,使得各功能空间有合理有效的安排,各得其所,分区明确,并使各功能的空间有诗意的尺度,比例,方便家具的布置和人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相对私密性,

为满足室内环境质量,各功能空间要采光充足,通风良好,使用率高,并体现一定的艺术性和超前性。对于外部空间的环境,居民交往的空间创建也是居住舒适性的重要体现,应力求把原有的生活纳入进来,作为居民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要结构明朗,形象纲举目张,群体设计要多种围合,变化多变的私密,半私密的空间,配合如一,广场,绿地,小品,通透环廊等构成统一景观,做到安全宁静,温馨而利于交往。

4.民用宅建筑的适应性

(1)多样性,由于住宅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住宅开发建设单位要避免“贫富皆宜”的单一项目而要有一定的特殊,适合多种目标群体,赋予个性化的项目,来满足日益多样的市场需求。

(2)可变性,由于功能的多样性和技术的可行性,使居住空间的灵活可变得以实现,其可变性一般是以“户”为设计单位,按基本间定型的厨卫等定型设计。居室部分采用活动式隔断灵活分隔,即每户的平面围护结构不变,管道基本固定不动,厅室隔断按一定模数灵活不止,分户墙可以固定,也可采取取消分户墙而根据实际购买需求取舍的售楼方式。

据此,住户的室内布置就可以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设计布置一个温馨而有个性的家,如此自然提高了居住建筑的使用效率,使住宅建筑易于改造而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篇6:建筑设计指导:梯间式住宅

由楼梯平台直接进入分户门的单元式住宅称梯间式住宅。这种住宅一般一梯可以服务二至四户,其特点是平面布置紧凑,公共交通面积少,户间干扰少,但一梯服务多户时难以保证每户都有良好的朝向,且服务的户数也受到限制。目前常用的梯间式住宅有一梯二户、一梯三户、一梯四户等形式。在北方寒冷地区梯间式住宅可以适当加大进深,减少占地面积,并有利节约能源。如一梯二户梯间式住宅将楼梯间及厨房布置在北向,可以使大部分居室有好的朝向,而且每户较容易组织交通,布置房间。因此,在每户面积较大,居室较多的情况下,多采用一梯二户形式。如果每户面积较小,且为小室户户型,一般可采用一梯三户或四户形式,其楼梯的利用率较高,每户都能有好的朝向。但有些户通风条件较差,一般南方地区较少使用。一梯四户形式住宅常用于东西向,每户朝向也可以满足要求。

篇7:建筑设计的可变形态及住宅设计

建筑设计的可变形态及住宅设计

摘要:建筑形态的设计越来越不满足于现有的静态、惰性和自闭的状态,而转向追求一种动态的、可变的'建筑形态,住宅是与人的日常生活最息息相关的建筑类型,因此,设计过程中的“以人为本”显得尤为重要.可变住宅不单实现了建成前的灵活可变性,建成后还可结合实际需求的变化,在不影响原有结构的前提下灵活变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居住模式.作 者:陈继荣  作者单位:武义县建筑设计院,浙江,321200 期 刊:中国科技博览   Journal: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 年,卷(期):2010, (12) 分类号:X799.1 关键词:建筑    可变性    住宅设计   

基于BIM的绿色住宅建筑设计分析论文

建筑设计自荐信

建筑设计学习心得

建筑设计学习心得

建筑设计计划书

建筑设计专业求职信

建筑设计制图个人简历

建筑设计个人简历表格

建筑设计人员工作总结

建筑设计的论文

住宅建筑设计有哪些建议?(整理7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住宅建筑设计有哪些建议?,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