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两部式题(共含10篇),欢迎大家收藏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吾非才女”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模拟上下车的'情景,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3。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 重点: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难点:获得感性体验。 教具:电脑、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口算卡片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小朋友门坐过公交车吗?汽车每到一站就会有上上下下的人,请看大屏幕:(电脑显示) 车上原来有2人,到站了,先上去了一个人,又上去了4个人,一共有几人?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回答:一共有7人。先算2+1=3,再算3+4=7。列式为:2+1+4。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互说。 继续演示:这时车上有7人,又到了一站,上来了2人,下去了3人,该怎样列式计算? 列式为:7+2-3=6 还可以怎样列式?(7-3+2=6) 2。试一试 用自己的文具盒模拟汽车,用圆片代替乘客,教师说出各种情况,学生当小司机,模拟一次,列出正确的算式 3。摆一摆 同桌两人一组,用圆片互相摆,一人摆,一人列式,然后交换角色练习。 (三)课堂作业 1。7+2-8 8-8+4 10-4+2 10-8+5 10-7-3 3+5+1 2+7+1 6-3+7 3+5-6 2. 2+2+2+2+2 9-2-2-2-2 (四)总结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希望继续努力。 两部式数学题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模拟上下车的情景,使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两部式题。 3。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两步式题运算顺序的'感性体验。 重点: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含义。 难点:获得感性体验。 教具:电脑、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口算卡片 (二)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小朋友门坐过公交车吗?汽车每到一站就会有上上下下的人,请看大屏幕:(电脑显示) 车上原来有2人,到站了,先上去了一个人,又上去了4个人,一共有几人?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回答:一共有7人。先算2+1=3,再算3+4=7。列式为:2+1+4。 教师板书:两部式题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同桌互说,小学数学教案《两部式题》。 继续演示:这时车上有7人,又到了一站,上来了2人,下去了3人,该怎样列式计算? 列式为:7+2-3=6 还可以怎样列式?(7-3+2=6) 2。试一试 用自己的文具盒模拟汽车,用圆片代替乘客,教师说出各种情况,学生当小司机,模拟一次,列出正确的算式 3。摆一摆 同桌两人一组,用圆片互相摆,一人摆,一人列式,然后交换角色练习。 (三)课堂作业 1。7+2-8 8-8+4 10-4+2 10-8+5 10-7-3 3+5+1 2+7+1 6-3+7 3+5-6 2. 2+2+2+2+2 9-2-2-2-2 (四)总结 同学们的表现都很棒,希望继续努力。 比喻式议论文题如何编写论点 一、比喻式话题或文题的几种形式。 1、比喻式话题或者可以看成是比喻式话题的三种形式: ⑴话题或引语明确提出要把话题所给事物当作喻体来写文章。 例如江苏省高考作文话题: 古人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来形容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小到学习生活,大到事业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以此为话题,写篇800字以内的文章,题目自拟,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文体不限。 ⑵引子的材料或引语中暗示可以把话题当作比喻式话题。 有些话题。没有明确给出比喻式的话题,但是从考题引子的导引语中或材料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出题者用意在于启迪考生把话题当作比喻式话题来写。这时你根据出题者的提示作进一步联想来写议论文或者议论性散文,就更容易成功出彩。 《dp》例《/dp》阅读下面的作文考题,而后按照考题后面的训练题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唐朝的刘禹锡写过一首《昏镜词》诗。诗的小引说:一位制镜的工匠在店铺里摆了十几面铜镜求售,其中只有一面磨得清晰光亮,其余九面都是昏暗模糊。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镜的昏明如此悬殊?工匠解释说:并不是不能把所有的镜子都磨得一样光亮,问题是买镜的人十中有九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镜,因为清晰光亮的镜子能照见无论多么细小的瑕疣,绝大多数人用这样的镜子会感到不自在。 刘禹锡所说的镜似乎不是单指用来照脸面、照身影的日常用具。小自单个的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离不开“镜”;“镜”也无处不在,有明镜,也有昏镜。 制镜、售镜自有目的;买镜、用镜大有讲究。请就“买镜”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5、不少于800字。6、不得抄袭。 (湖北卷高考作文试题) 〖训练题〗 1.下面是根据话题“买镜”拟定的几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你认为其中哪一项不合考题要求的项目?为什么? A、中心论点: 明镜照己,昏镜照人。 分论点: Ⅰ、要买明镜照己,注意发现瑕疵,去除污点。 Ⅱ、要买昏镜照人,重在观赏全貌,忽略细节。 B、中心论点: 要买明镜,时时正己。 分论点: Ⅰ、明镜促你去污除垢,净化灵魂。 Ⅱ、昏镜使你藏污纳垢,丑化形象。 C、中心论点: 小事往往能见大节,我们必须重视小事和细节。 分论点: Ⅰ、如何买镜虽是小事,但可反映人的心态:买昏镜者缺乏自信心,买明镜者最有自信。 Ⅱ、小事不可忽视。对自己,修养品行慎言慎行。 Ⅲ、小事也要重视。对他人,听其言观其行。 D、中心论点: 当官就要买来明镜,高悬明镜。 分论点: Ⅰ、明镜高悬,就能照出妖魔,为民除害。 Ⅱ、明镜高悬,就能照出美丑,任人为贤。 E、中心论点: 高悬明镜,察古观今,光照前程。 分论点: Ⅰ、以历史为镜,就能把握现实。 Ⅱ、以现实为镜,就能规划未来。 问题2:以上几组论点,哪一项不需要用比喻论证法可以写,但难以写成立意较深刻的文章?哪一项可以不用比喻论证可以写成立意较深刻的文章?为什么?你认为就这一话题编写论点,不用比喻论证法好些吗?为什么? 《dp》解题分析《/dp》 1.考题引语的故事说“买镜的人十中有九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镜”,这显然是夸张的说法,目的在于凸现故事的寓意,而且提示语中说“刘禹锡所说的镜似乎不是单指用来照脸面、照身影的日常用具。小自单个的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离不开‘镜’;‘镜’也无处不在,有明镜,也有昏镜。” 可见出题者的用意是启迪考生把“买镜”当作比喻式话题写文章的。 但是作为话题作文,引语的提示语或故事材料都可以用,也可以都不用,只要能够围绕话题就行。而上面的几组论点除了C项以外,都能围绕话题“买镜”编写,都合乎考题要求。 C项只是把买镜当作引子,引出“小事往往能见大节,我们必须重视小事和细节。”的中心论点,其分论点二和三所论与“镜子”的原意、引申义及其比喻义都无关,与“买镜”也不相关,其论述都已经离开了“买镜”话题范围。 《dp》答案《/dp》C。 2. 《dp》答案提示《/dp》 A项可以不把话题当作比喻式话题来写作。 因为A项的分论点所说的“污点”和“全貌”,如果用的是基本义,那么照出“污点”和“全貌”是真正的镜子的功能。但是如果不用比喻论证法来写,那么文章只能议论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美和不苛求他人的外表缺憾。这样的写法,立意就难以深刻。如果把A项当作比喻式话题,用“瑕疵”和“污点”来比喻小缺点和错误,用“全貌”比喻大局或主要部分,那么就可以议论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中心论点,这种立意就相对深刻了。 这种话题,更适合于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来写文章。因为这样可以实题虚作,拓宽思路,而且考题的引语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启迪,便于我们选择论题和写文章。如果实题实作,那么因为事情太小,可供人产生类比联想的空间就变得很小,思路难以拓开。 ⑶话题的题面没有引语,其题干(即话题)是一个具体名词的考题。 这种题型,如“路”、“风”、“门”,如果要写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一般把它当作比喻式话题来写作更容易写好。如“人生之路”、“谈追星风”、“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这些论题,都是基于把话题当作比喻式的话题而确立的。 2、比喻式命题或半命题议论性文章的几种形式。 ⑴题目是出现比喻词的比喻(明喻或用“是”“变成”的暗喻)。 此类题目也很多,如“母爱如水”、“希望是一盏明灯”“ 如水”(如可以在填空线上填写“自由”“坚韧”)、“责任如 ”(如可以在填空线上填写“山”“天”)等。 ⑵题目是没有出现比喻词的暗喻。 如“理想的阶梯”、“点燃希望的火把”、“让 的光辉照耀我们前进”(如填空线上可以填上“理想”“信念”“知识”)等。 ⑶命题作文的题目由一些具体名词或具体名词加上“的联想”“的随想”等词语组成。 如果命题作文的题目只出现一个具体名词,如“路”“窗户”“脸”“风”等,而且没有指定文体,那么可以做散文、记叙文,有些这样的题目也可以把文题当作一个比喻来做议论性文章。 如果题目有“联想”、“随想”等,如 “路的联想”、“圆的随想”则一定要写议论性文章,而且也可以把题目当成比喻来写议论性文章。 二、比喻式话题或文题编写议论性文章的一般形式。 1、与一般的议论性文章论点编写方法相同,但要在文章结束时运用比喻句照应话题和文章题目。 《dp》例《/dp》 题目:让理想的光辉照耀我们前进 中心论点:一个人只有树立伟大的理想,才能排除万难,取得进步。 分论点: Ⅰ、伟大的理想鞭策人们刻苦学习,格物致知,增长才干。 Ⅱ、伟大的理想促使人们勤奋工作,百折不挠,获得成功。 理想是火把,能够温暖我们的心房,驱散失望的阴影,融化困难的冰川。 理想是明灯,能够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理想是星星,能够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即使我们达不到星星所处的位置,但靠着星星的指引,我们也走了很长的一段路。 让理想的光辉永远照着我们前进吧! 这种写法,就能够用我们平时所掌握的议论文一般模式来写有一定难度的文章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在首尾两段用比喻句照应话题或文题。写法与此相似,就不再举例说明。 2、运用比喻句编写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照应题目,并且把中心论点放在引论中。 《dp》例《/dp》 题目:母爱如水 中心论点:母爱如水。 分论点: Ⅰ、母爱如水,它能承载你人生之舟,驰向正确的方向。 Ⅱ、母爱如水,它能洗去你心中的污点,净化你的心灵。 Ⅲ、母爱如水,清澈见底,不参杂一丝杂念。 这种写法,注意每段照应题目,以免不慎离题,而且使文章更有节奏感,更有文采。 3、开篇写事、写物,引出比喻式的中心论点照应题目,再用这个比喻作为每段的小结和全文的结束语。 《dp》例《/dp》 我七岁的时候,有一次过节,大人们给我的衣袋里塞满了铜币。我立刻向一家卖儿童玩具的店铺跑去。半路上,我却被一个男孩吹哨子的声音吸引住了,于是我用所有的铜币换了他这个哨子。回到家里,我非常得意,吹着哨子满屋子转,却打扰了全家人。我的哥哥、姐姐和表姐们知道我这个交易后,便告诉我,我为这个哨子付出了比它原价高四倍的钱。他们还告诉我,用那些多付的钱,我不知道可以买到多少好东西。大伙儿都取笑我傻,竟使我懊恼得哭了。回想起来,那只哨子给我带来的悔恨远远超过了给我的快乐。 不过,这件事情后来却对我很有用处,它一直保留在我的记忆中。因此,当我打算买一些不必要的东西时,我便常常对自己说,不要为哨子花费太多,于是便节省了钱。我长大了走进社会,观察人们的作为,感到我遇到的很多很多的人,他们都为了一个哨子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当我看见一个人过分热衷于猎取恩宠荣禄,把自己的光阴牺牲在侍候权贵、谋求接见之中,为了得到这种机会,他不惜牺牲自己的自由、品德甚至于自己的朋友,我便对自己说,这个人为他的哨子付出了太高的代价。 当我看见另一个人醉心于名望,无休止地投身于政界的纷扰之中,却忽视了自己的事,我说,他的确也为了他的哨子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如果我听说有个守财奴为了积累财产,宁愿放弃各种舒适的生活、为别人做好事的一切乐趣、同乡们对他的尊重,以及慷慨无私的友谊的快乐,我说,可怜的人啊,为了你的哨子,你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当我遇到一个寻欢作乐的人,他不愿使自己在精神或命运方面得到一切可赞美的`改善,而仅仅为了达到肉体上的享受,为了这种需求,损坏了自己的身体,我就说,误入歧途的人啊,你真是有福不享自找苦吃;为了你的哨子,你付出了太高的代价啊。 当我看到一个人沉迷于外表,或者是漂亮的装束、讲究的住宅、上等的家具、精致的设备,这一切都远远超出了他的收入的水平,为了得到这一切,他借债,最后以被投进监狱而告终,我说,天啊!为了他的哨子,他付出了太高太高的代价。 当我看到一个漂亮温顺的姑娘相信对方的甜言蜜语而嫁给一个生性恶劣、人面兽心的丈夫,我说,多么遗憾呀,她为了一个哨子付出了太高的代价。总之,我认为,他们所遭受的人类极大的悲苦都是由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做出了错误的估价而造成的,都是为了他们的哨子付出了太高的代价。 以上范文结构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引论。 1. 叙述作者小时用高价买了一个不值钱的哨子而被人取笑的故事。 2. 引出中心论点:“不要为哨子花费太多”。 第二部分:本论——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 1. 总说:很多人都为了一个“哨子”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2. 分说:概述略举几个事例,说明“为哨子花费太多”的害处,并用议论照应总说。 ① 举 “过分热衷于猎取恩宠荣禄”而浪费光阴的事例——议论:“这个人为他的哨子付出了太高的代价。” ② 举 “醉心于名望”却忽视了自己事情的事例——议论:“他的确也为了他的哨子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③ 举守财奴“为了积累财产”而放弃生活乐趣和为人尊严的事例——议论:“可怜的人啊,为了你的哨子,你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④ 举为寻欢作乐而损坏身体的事例——议论:“为了你的哨子,你付出了太高的代价啊。” ⑤ 举沉迷于外表或豪华生活而借债以致犯罪的事例——议论:“为了他的哨子,他付出了太高太高的代价。” ⑥举漂亮温顺的姑娘轻信甜言蜜语而嫁给人面兽心的丈夫的事例——议论:“她为了一个哨子付出了太高的代价。” 第三部分:结论。 他们所遭受的人类极大的悲苦都是由于他们对事物的价值做出了错误的估价而造成的,都是为了他们的哨子付出了太高的代价。 ——篇末暗示了“哨子”的比喻义:比喻人们因为错误估价而付出太高代价去追求的事物。 《dp》编写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部分总结语《/dp》 归根结底,编写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首先是深化立意的训练。明代王夫之说得好:“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常言道: “将帅无能,累死三军。”写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也同理,“意”这一“统帅”首先通过审题和布局做好“战略部署”,而后统率材料、言语等“各路大军”去夺取辉煌战果,如果没有拟好论点就下笔千言,那是没有选好文章的主帅,就匆忙调集语言之将和文字之兵。那岂不 “累死”“语言材料的大军”? “帅胜则文胜,帅败则文败。” 让我们记住王夫之这一经典名言,精选文章的主帅,来统领语言材料之大军,使我们的文章在高考的硬仗中胜出吧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例2、例3,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十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小括号及其作用,了解带小括号式题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2.加强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学生准备小圆片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9+3 4+3 7+5 12-7 14-5 2.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答案. 3+5+7 5+4-3 10-2+5 师:“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以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很多朋友,如100以内的数、加号、减号等,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吗?” 生:“想!” 师:“这位朋友就是小括号.”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小括号”,并用红粉笔在后面书写( ),接着让学生用手指书空2遍. 师:“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那么小括号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2.认识小括号及作用. 师:“有一天小兔和小狗到小熊家去做客,它俩刚一进门,小熊就高兴地说:“你们来得真好!快帮我算算盘里一共有多少块糖?”小熊指着盘里的糖说:“这里有黄色的2块,绿色的3块,红色的7块,你们想想该怎样算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块糖?” 师:“请同学们也来帮小熊算算好吗?拿出准备好的圆片,在桌上摆一摆,猜猜小兔和小狗是怎样算的?” 生①:“先把黄、绿两种圆片相加,再加红色圆片.” 生②:“先把红、绿两种相加,再加黄色圆片.” 师:“这两个同学谁做得对?” 生:“都对.” 师:“他们都做对了,只是方法不同,那么怎么区别他们的做法呢?谁有好办法?” (教师故做无可奈何的样子.) 师:“这就需要我们的好朋友小括号来帮忙.它的作用就是把先算的部分括起来.” 电脑出示将两组先算的部分用括号括起来.电脑反复闪烁小括号的位置,强调小括号的作用. (2+3)+7=12 2+(3+7)=12 师:“谁能说说这两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想一想,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师:以后,先算的部分在前面,括号就可以省略.例如(2+3)+7=12的括号就可以省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例2、例3,完成“做一做”和练习十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小括号及其作用,了解带小括号式题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2.加强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学生准备小圆片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 9+3 4+3 7+5 12-7 14-5 2.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答案. 3+5+7 5+4-3 10-2+5 师:“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师:“以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很多朋友,如100以内的数、加号、减号等,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吗?” 生:“想!” 师:“这位朋友就是小括号.”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小括号”,并用红粉笔在后面书写( ),接着让学生用手指书空2遍. 师:“小括号的作用可大了,它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那么小括号到底有什么作用呢?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2.认识小括号及作用. 师:“有一天小兔和小狗到小熊家去做客,它俩刚一进门,小熊就高兴地说:“你们来得真好!快帮我算算盘里一共有多少块糖?”小熊指着盘里的糖说:“这里有黄色的2块,绿色的3块,红色的7块,你们想想该怎样算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块糖?” 师:“请同学们也来帮小熊算算好吗?拿出准备好的圆片,在桌上摆一摆,猜猜小兔和小狗是怎样算的?” 生①:“先把黄、绿两种圆片相加,再加红色圆片.” 生②:“先把红、绿两种相加,再加黄色圆片.” 师:“这两个同学谁做得对?” 生:“都对.” 师:“他们都做对了,只是方法不同,那么怎么区别他们的做法呢?谁有好办法?” (教师故做无可奈何的样子.) 师:“这就需要我们的好朋友小括号来帮忙.它的作用就是把先算的部分括起来.” 电脑出示将两组先算的部分用括号括起来.电脑反复闪烁小括号的位置,强调小括号的作用. (2+3)+7=12 2+(3+7)=12 师:“谁能说说这两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想一想,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师:以后,先算的部分在前面,括号就可以省略.例如(2+3)+7=12的括号就可以省略. 教师指导学生读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师:“以后看到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看这道题.” 出示例3:15-(6+2)=? ①请同学读题.想想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等于几?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算?以后看到算式里有小括号应该怎样算? ②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一个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③做下面各题,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12-5+4= 14-9-3= 12-(5+4)= 14-(9-3)= 三、应用新知 1.看图计算. 2.对比练习. ①练习十三第1题. 13-4+5= 7+7-6= 13-(4+5)= 7+(7-6)= 让学生仔细观察上、下两个算式找出相同和不同. 师:计算加减两步式题,要认真看清算式里有没有括号,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没有括号,就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②下面3题,哪题先算“4+6”?为什么? 13-4+6 13-(4+6) 4+6-5 3.游戏. ①摘红花. 计算横行和竖行每三个数的`和,谁先算出得数,并说出用哪种方法简便,就摘下红花. ②找朋友. 发给学生一张写有算式的卡片,算出得数.得数相等的就是一对好朋友.例如: 15+4-2 12+(11-9) 9+(10-1) 18-(4+6) 7+(3+4) 10-(15-13) 4.在适当的位置添上小括号使等式成立. 14-9-3= 79-8+1=70 四、小结 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小括号的作用,以及在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板书设计 : 小括号( ) 例2:○○ ○○○ ○○○○○○○ └───┘ │ 例3:15-(6+2)= 5 │ 想:先算6加2得8; └───────┘ 再算15减8得7. (2+3)+7=12 一个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 ○○○ ○○○○○○○ │ └─────┘ │ 10 └──────┘ 12 2+(3+7)=12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按照“实物→图形→算式→结论→运用”这个思路进行,把重点放在理解小括号的产生及作用上. 1.采用设疑激趣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结构.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在教学中根据儿童的好奇心,以给儿童介绍新朋友的形式出示课题,使学生对本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例2,“如何用算式来表示第二种算法时”使学生产生疑惑,这时教师巧妙引出小括号,说明小括号的作用.这样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对小括号的作用产生深刻印象. 2.精心设计练习,增强新知清晰度、稳定性. 学生获取新知是有一个过程的,掌握新知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以增强新知清晰度、稳定性. 在对比练习中,每组算式的数字和运算符号完全一样,只是一道题中多了一个小括号,所以计算顺序和答案不一样.从而加深学生对小括号作用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审题的习惯. 为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设计了摘红花、找朋友等游戏.他们要用灵活的思维,快速的反应及全体同学共同合作完成.这种手、眼、脑多种器官共同协调活动,既巩固了新知,又可使学生变得活泼、聪明。 式题和应用题的混合练习篇2:两部式题
篇3:两部式数学题教案
篇4:比喻式议论文题如何编写论点
篇5: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篇6: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篇7:带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篇8:式题和应用题的混合练习
教学目的:通过式题和应用题的混合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学校买4个排球,一共用120元。照这样计算,买6个排球要用多少元?
(2)学校买4个排球,一共用120元。照这样计算,180元可以买多少个排球?
(3)三年级同学做纸花,6个同学一共做了36朵纸花。照这样计算, ?(补充问题后再计算。)
1、教师先让学生做第(1)、(2)题,先画线段图,再解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2、做第(3)题时,教师要学生先想好后,再补充问题。做完后,让填不同问题的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所补充的问题和计算过程。
二、进行应用题的混合练习
1、做练习二十四的第11题。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2、做练习二十四的第12题。
教师让学生先读题,然后问:填表时要想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先根据“宇宙飞船3秒航行36千米”再按照空格中要填什么,把要求的问题想好,再计算。
3、做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学生独立做,教师检查指导。
三、口算和笔算练习
1、做练习二十五第9题(看卡片口算)
2、做练习二十四的第14题。
让4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算,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四、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练习二十四的第15题。
卜式传的阅读题及答案
卜式传
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自《汉书》,有删改)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使者以闻 (2)布衣草履而牧羊
(3)岁余,羊肥息 (4)上过其羊所,善之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臣生与人无争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B.以田畜为事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布衣草履而牧羊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苟,子何欲?
(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20.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2分)
21.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3分)
答案
17.(4分)(1)使……知道(2)穿着布衣(3)繁殖(4)认为……好
18.(2分)C
【A、介词,和、同/动词,参加、参与;B、动词,当作、作为/介词,替;C、全是连词,表修饰;D、助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19.(6分)(1)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苟”、省略句、宾语前置,各1分)(2)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以时”、“辄”,句意,各1分)
20.(2分)丞相认为付出后要求回报是人之常情,卜式则为国家无私付出,不求回报,所以被认为不合“人情”。
21.(3分)皇帝开始不太了解卜式的为人,接着认识到他是忠厚的长者,最后发现他有治国才能。(答对1点给1分)
即景生题巧妙过渡式开场白
一上台就开始正正经经地演讲,会给人生硬突兀的感觉,让听众难以接受。不妨以眼前人、事、景为话题,引申开去,把听众不知不觉地引入演讲之中。可以谈会场布置,谈当时天气,谈此时心情,谈某个与会者形象……例如,你可以说:“我刚才发现在座的一位同志非常面熟,好像我的一位朋友。走近一看,又不是。但我想这没关系,我们在此已经相识,今后不就可以称为朋友了吗?我今天要讲的,就是作为大家的一个朋友的一点儿个人想法。”在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如果天气阴沉沉的,你可以这样开头:“今天天气不太好,阴沉昏暗,但我们却在这里看到了一片光明。”接着转入正题,讴歌教师的伟大灵魂和奉献精神,他们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和人类的未来。
1863年,美国葛底斯堡国家烈士公墓峻工。落成典礼那天,国务卿埃弗雷特站在主席台上,只见人群、麦田、牧场、果园、连绵的`丘陵和高远的山峰历历在目,他心潮起伏,感慨万千,立即改变了原先想好的开头,从此情此景谈起:
站在明净的长天之下,从这片经过人们终年耕耘而今已安静憩息的辽阔田野放眼望去,那雄伟的阿勒格尼山隐隐约约地耸立在我们的前方,兄弟们的坟墓就在我们脚下,我真不敢用我这微不足道的声音打破上帝和大自然所安排的这意味无穷的平静。但是我必须完成你们交给我的责任,我祈求你们,祈求你们的宽容和同情……
这段开场白语言优美,节奏舒缓,感情深沉,人、景、物、情是那么完美而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据记载,当埃弗雷特刚刚讲完这段话时,不少听众已泪水盈眶。
即景生题不是故意绕圈子,不能离题万里、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否则会冲淡主题,也使听众感到倦怠和不耐烦。演讲者必须心中有数,还应注意点染的内容必须与主题互相辉映,浑然一体。
★ 两部式数学题教案
★ 题石泉兰若,题石泉兰若段成式,题石泉兰若的意思,题石泉兰若赏析
★ 幽默式广告语
★ 摘录式读书笔记
★ 抒情式开场白
★ 参与式教学
★ aabb式成语
★ abb式词语
★ 探究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