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行》原文、翻译、注释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liutao19830301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长干行》原文、翻译、注释(共含8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iutao19830301”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长干行》原文、翻译、注释

篇1:《长干行》原文、翻译、注释

长干行

作者:唐·李益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

湘潭几日到,妾梦越**。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渺渺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

鸳鸯绿浦上,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馀,颜色桃花红。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篇2:《长干行》原文、翻译、注释

1、忆妾深闺里:妾一作“昔”。

2、沙头:沙岸上。风色:风向。

3、下:一作“在”。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市。

4、发:出发。扬子:扬子渡。

5、湘潭:泛指湖南一带。

6、淼淼:形容水势浩大。

7、浮云骢:骏马。西汉文帝有骏马名浮云。

8、兰渚:生有兰草的小洲。

9、翡翠:水鸟名。“好乘”四句:一作“北客至王公,朱衣满汀中。日没来投宿,数朝不肯东”。

篇3:《长干行》原文、翻译、注释

想当初我以前未出闺时,根本不知烟尘为何物;可嫁给长干的.男人后,却整日在江岸沙头上等候良人船回的消息。五月南风吹动的时候,想你正下巴陵;八月西风吹起的时候,想你正从扬子江出发。来亦悲,去亦悲,因为总是见面少而别离多啊?什么时候到湘潭呢?我在睡梦里也随君渡水越江而去。昨天夜里来了一阵狂风,将江边的大树都吹倒了。望着烟波洁渺的大江,夫君你现在究竟在什么地方?我将乘坐浮云骢,与你相会在兰渚东。鸳鸯嬉戏在绿蒲池上,翡翠鸟儿绣在锦屏当中。自顾自怜才十五岁多,面容正如桃花一般嫣红。哪里想到嫁为商人妇,既要愁水又要愁风,天天过着异地相思担惊受怕的别离生活。

篇4:《长干行》唐诗原文注释及鉴赏

《长干行》唐诗原文注释及鉴赏

《长干行》原文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诗文解释】

我的头发刚刚盖过额头,在门前折花做游戏。

你骑着竹马过来,把弄着青梅,绕着床相互追逐。

我们同在长干里居住,两个人从小都没什么猜忌。

十四岁时嫁给你作妻子,害羞得没有露出过笑脸。

低着头对着墙壁的暗处,一再呼唤也不敢回头。

十五岁才舒展眉头,愿意永远和你在一起。

常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怎么能想到会走上望夫台。

十六岁时你离家远行,要去瞿塘峡滟滪堆。

五月水涨时,滟滪堆不可相触,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传到天上。

门前是你离家时徘徊的足迹,渐渐地长满了绿苔。

绿苔太厚,不好清扫,树叶飘落,秋天早早来到。

八月里,黄色的蝴碟飞舞,双双飞到西园草地上。

看到这种情景我很伤心,因而忧愁容颜衰老。

无论什么时候你想下三巴回家,请预先把家书捎给我。

迎接你不怕道路遥远,一直走到长风沙。

【词语注释】

初覆额:指幼小时头发刚刚盖着前额。

剧:游戏。

竹马:以竹竿当马骑。

床:庭院中的井床,即打水的辘轳架。

同居:同住在。

无嫌猜:没有嫌疑猜忌之心。

始展眉:意谓情感在眉宇间显露出来。

抱柱信:用《庄子·盗拓》记尾生等候相约女子不来,坚守信约,抱桥柱被水淹死典。

滟滪堆:瞿塘峡口的一块巨大礁石。

行迹:指丈夫出门时留下的足迹。

蝴蝶黄:据说春天多彩蝶,秋天多黄蝶。

感此:指有感于蝴蝶双飞。

坐:因。

早晚:何时。

书:信。

不道远:不说远,即不辞远的意思。

长风沙:地名,距金陵七百里,水势湍险。

【诗文赏析】

本诗描写了一位少妇的爱情和离别的故事。抒写了少妇对出外经商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表现了少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全诗细腻婉转,缠绵感人。细腻缠绵的描述笔法,配合着徐缓和谐的音节和形象化的语言,完整、创造性地刻画了一幅生活图景。诗中通过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和心理活动,描写了女主人公的性格发展过程。

创作背景

此诗为李白初游金陵时所作,时间在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秋末之后不久。长干,是地名,在今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秦淮河南。乐府旧题有《长干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二载有古辞一首,五言四句,写一位少女驾舟采菱、途中遇潮的情景。与李白同时的崔颢有《长干曲四首》,崔国辅有《小长干曲》,也都是五言四句的小乐府体,所描绘的都是金陵男女青年的生活场景。这些诗歌内容都较简单。李白《长干行》的篇幅加长了,内容也比较丰富。

思想内容

这首诗爱情叙事诗以商妇独白自述的手法,反映古代商人妻子的生活与情感。第一首诗描绘了商妇各个生活阶段的各个生活侧面,展现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塑造出了一个对理想生活执着追求和热切向往的商贾思妇的艺术形象;第二首诗从商妇望夫不归说起,一层一层,直到自怜自恨而止,抒写了她对远出经商的丈夫的挚爱和思念,凄切幽怨,缠绵感人。全诗熔叙事、状景、抒情于一炉,形象鲜明饱满,风格深沉柔婉。

鉴赏

诗人李白写过许多反映妇女生活的作品,《长干行二首》就是其中杰出的诗篇。它以一位居住在长干里的商妇自述的口气,叙述了她的爱情生活,倾吐了对于远方丈夫的殷切思念。它塑造了一个具有丰富深挚的情感的少妇形象,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

这是两首爱情叙事诗。第一首诗对商妇的各个生活阶段,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侧面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运用形象,进行典型的概括,开头的六句,婉若一组民间孩童嬉戏的风情画卷。“十四为君妇”以下八句,又通过心里描写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小新娘出嫁后的新婚生活。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更以浓重的笔墨描写闺中少妇的离别愁绪,诗情到此形成了鲜明转折。“门前迟行迹”以下八句,通过节气变化和不同景物的描写,将一个思念远行丈夫的少妇形象,鲜明地跃然于纸上。最后两句则透露了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阕诗的不少细节描写是很突出而富于艺术效果的。如“妾发初覆额”以下几句,写男女儿童天真无邪的游戏动作,活泼可爱。“青梅竹马”成为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又如“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写女子初结婚时的羞怯,非常细腻真切。诗人注意到表现女子不同阶段心理状态的变化,而没有作简单化的处理。再如“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八月胡蝶黄,双飞西园草”,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思妇内心世界深邃的感情活动,深刻动人。

第二首诗与第一首诗同是写商妇的爱情和离别的诗。第二首诗恰似第一首诗中的少妇风尘仆仆地划着小船来到长风沙的江边沙头上等候久别的丈夫。此诗在描述女子情感脉络上非常细密柔婉,像是山林中的清泉涓涓流畅而又还回曲折,给读者留下数不清的情韵,把少妇的闺怨描写得淋漓酣畅。这首诗中,诗人用“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两句便将女主人公的身世交代得清清楚楚。“五月南风兴”以下四句交代了诗中丈夫的行踪。“昨日狂风度,吹折江头树”则表现了她对夫婿安危的深切关怀,最后,“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江。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以少妇感怀身世的方式将满腔离愁别恨渲染得恰到好处。这首诗将南方女子温柔细腻的感情刻画得十分到位。全诗感情细腻,缠绵婉转,步步深入,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隽永,也属诗歌艺术的上品。

但是,与第一首诗相比起来,第二首诗显得要稍逊一筹。第二首诗与其他描写闺怨题材的诗一样,是从少妇时期入手, 而第一首诗却别出心裁,偏偏从童年时期的两小无猜写起,李白在此诗中打破了陈规,自出机杼。它通过描绘出的一副副生活场景 ,精心渲染环境气氛,使得人物性格更加生鲜自然,显示出完整性和独创性。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几乎显示了女主人公的一部性格发展史。这些是第二首诗所没有达到的艺术高度。

透过第一首诗典型化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典型的商人小妇形象。这就是典型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赞美这首诗是最贴切不过了,相形之下,第二首诗略显平庸,一则在于它的遣词用句没有前者的创新性,二者它的叙述方式没有摆脱掉其他相同题材诗歌的影子。它更加注重愁怨的描写,而第一首的最后两句“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则带有一丝脱离封建礼教的解放色彩。因此,第一首诗塑造的人物更加鲜明饱满,更令读者喜爱。

《长干行二首》的风格缠绵婉转,具有柔和深沉的美。商妇的爱情有热烈奔放的特点,同时又是那样地坚贞、持久、专一、深沉。她的丈夫是外出经商,并非奔赴疆场,吉凶难卜;因此,她虽也为丈夫的安危担心,但并不是摧塌心肺的悲恸。她的相思之情正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这些内在的因素,决定了作品风格的深沉柔婉。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篇5:李白的《长干行》原文及翻译

长干行

李白

长干行原文:

其一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其二

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思君下巴陵。

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见少离别多。

湘潭几日到,妾梦越**。

昨夜狂风度,吹折江头树。

淼淼暗无边,行人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佳期兰渚东。

鸳鸯绿蒲上,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红。

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长干行字词解释:

⑴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下篇一作张潮。黄庭坚作李益诗。

⑵床:井栏,后院水井的围栏。

⑶长干里:在今南京市,当年系船民集居之地,故《长干曲》多抒发船家女子的感情。

⑷抱柱信:典出《庄子·盗跖篇》,写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

⑸滟滪堆:三峡之一瞿塘峡峡口的一块大礁石,农历五月涨水没礁,船只易触礁翻沉。

⑹天上哀:哀一作“鸣”。

⑺迟行迹:迟一作“旧”。

⑻生绿苔:绿一作“苍”。

⑼蝴蝶来:一作“蝴蝶黄”。清王琦《李太白文集注》云:“杨升庵谓蝴蝶或白或黑,或五彩皆具,唯黄色一种至秋乃多,盖感金气也,引太白‘八月蝴蝶黄’一句,以为深中物理,而评今本‘来’字为浅。琦谓以文义论字,终以‘来’字为长。”作‘黄’字亦有道理。

⑽早晚:多早晚,犹何时。三巴:地名。即巴郡、巴东、巴西。在今四川东部地区。

⑾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的长江边上,距南京约700里。

⑿忆妾深闺里:妾一作“昔”。

⒀沙头:沙岸上。风色:风向。

⒁下:一作“在”。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市。

⒂发:出发。扬子:扬子渡。

⒃湘潭:泛指湖南一带。

⒄淼淼:形容水势浩大。

⒅浮云骢:骏马。西汉文帝有骏马名浮云。

⒆兰渚:生有兰草的小洲。

⒇翡翠:水鸟名。“好乘”四句:一作“北客至王公,朱衣满汀中。日没来投宿,数朝不肯东”。

背景:

此诗为李白初游金陵时所作,时间在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秋末之后不久。长干,是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中华门外秦淮河南。乐府旧题有《长干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二载有古辞一首,五言四句,写一位少女驾舟采菱、途中遇潮的情景。与李白同时的崔颢有《长干曲四首》,崔国辅有《小长干曲》,也都是五言四句的小乐府体,所描绘的都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男女青年的生活场景。这些诗歌内容都较简单。李白《长干行》的篇幅加长了,内容也比较丰富。

篇6:李白的《长干行》原文及翻译

其一

我的头发刚刚盖过额头,便同你一起在门前做折花的游戏。你骑着竹马过来,我们一起绕着井栏,互掷青梅为戏。我们同在长干里居住,两个人从小都没什么猜忌。十四岁时嫁给你作妻子,害羞得没有露出过笑脸。低着头对着墙壁的暗处,一再呼唤也不敢回头。十五岁才舒展眉头,愿意永远和你在一起。常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怎么能想到会走上望夫台?十六岁时你离家远行,要去瞿塘峡滟滪堆。五月水涨时,滟滪堆不可相触,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传到天上。门前是你离家时徘徊的足迹,渐渐地长满了绿苔。绿苔太厚,不好清扫,树叶飘落,秋天早早来到。八月里,黄色的蝴碟飞舞,双双飞到西园草地上。看到这种情景我很伤心,因而忧愁容颜衰老。无论什么时候你想下三巴回家,请预先把家书捎给我。迎接你不怕道路遥远,一直走到长风沙。

其二

想当初我以前未出闺时,根本不知烟尘为何物;可嫁给长干的男人后,却整日在江岸沙头上等候良人船回的消息。五月南风吹动的时候,想你正下巴陵;八月西风吹起的时候,想你正从扬子江出发。来亦悲,去亦悲,因为总是见面少而别离多啊?什么时候到湘潭呢?我在睡梦里也随君渡水越江而去。昨天夜里来了一阵狂风,将江边的大树都吹倒了。望着烟波洁渺的大江,夫君你现在究竟在什么地方?我将乘坐浮云骢,与你相会在兰渚东。鸳鸯嬉戏在绿蒲池上,翡翠鸟儿绣在锦屏当中。自顾自怜才十五岁多,面容正如桃花一般嫣红。哪里想到嫁为商人妇,既要愁水又要愁风,天天过着异地相思担惊受怕的`别离生活。

长干行赏析:

诗人李白写过许多反映妇女生活的作品,《长干行二首》就是其中杰出的诗篇。它以一位居住在长干里的商妇自述的口气,叙述了她的爱情生活,倾吐了对于远方丈夫的殷切思念。它塑造了一个具有丰富深挚的情感的少妇形象,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

这是两首爱情叙事诗。第一首诗对商妇的各个生活阶段,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侧面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运用形象,进行典型的概括,开头的六句,婉若一组民间孩童嬉戏的风情画卷。“十四为君妇”以下八句,又通过心里描写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小新娘出嫁后的新婚生活。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更以浓重的笔墨描写闺中少妇的离别愁绪,诗情到此形成了鲜明转折。“门前迟行迹”以下八句,通过节气变化和不同景物的描写,将一个思念远行丈夫的少妇形象,鲜明地跃然于纸上。最后两句则透露了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阕诗的不少细节描写是很突出而富于艺术效果的。如“妾发初覆额”以下几句,写男女儿童天真无邪的游戏动作,活泼可爱。“青梅竹马”成为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又如“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写女子初结婚时的羞怯,非常细腻真切。诗人注意到表现女子不同阶段心理状态的变化,而没有作简单化的处理。再如“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八月胡蝶黄,双飞西园草”,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思妇内心世界深邃的感情活动,深刻动人。

第二首诗与第一首诗同是写商妇的爱情和离别的诗。第二首诗恰似第一首诗中的少妇风尘仆仆地划着小船来到长风沙的江边沙头上等候久别的丈夫。此诗在描述女子情感脉络上非常细密柔婉,像是山林中的清泉涓涓流畅而又还回曲折,给读者留下数不清的情韵,把少妇的闺怨描写得淋漓酣畅。这首诗中,诗人用“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两句便将女主人公的身世交代得清清楚楚。“五月南风兴”以下四句交代了诗中丈夫的行踪。“昨日狂风度,吹折江头树”则表现了她对夫婿安危的深切关怀,最后,“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江。那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以少妇感怀身世的方式将满腔离愁别恨渲染得恰到好处。这首诗将南方女子温柔细腻的感情刻画得十分到位。全诗感情细腻,缠绵婉转,步步深入,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隽永,也属诗歌艺术的上品。

但是,与第一首诗相比起来,第二首诗显得要稍逊一筹。第二首诗与其他描写闺怨题材的诗一样,是从少妇时期入手, 而第一首诗却别出心裁,偏偏从童年时期的两小无猜写起,李白在此诗中打破了陈规,自出机杼。它通过描绘出的一副副生活场景 ,精心渲染环境气氛,使得人物性格更加生鲜自然,显示出完整性和独创性。一连串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几乎显示了女主人公的一部性格发展史。这些是第二首诗所没有达到的艺术高度。

透过第一首诗典型化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典型的商人小妇形象。这就是典型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赞美这首诗是最贴切不过了,相形之下,第二首诗略显平庸,一则在于它的遣词用句没有前者的创新性,二者它的叙述方式没有摆脱掉其他相同题材诗歌的影子。它更加注重愁怨的描写,而第一首的最后两句“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则带有一丝脱离封建礼教的解放色彩。因此,第一首诗塑造的人物更加鲜明饱满,更令读者喜爱。

《长干行二首》的风格缠绵婉转,具有柔和深沉的美。商妇的爱情有热烈奔放的特点,同时又是那样地坚贞、持久、专一、深沉。她的丈夫是外出经商,并非奔赴疆场,吉凶难卜;因此,她虽也为丈夫的安危担心,但并不是摧塌心肺的悲恸。她的相思之情正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这些内在的因素,决定了作品风格的深沉柔婉。

作者资料:

李白(701-762),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汉族,祖籍陇西成记(今甘肃天水)。一说出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一说即出生于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篇7:《长干行》崔颢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

《长干行》是唐代诗人崔颢的组诗作品。这组诗以男女对话的形式,描写了采莲女子与青年男子相恋的过程:两人偶然水上相逢,初不相识,女子却找出话头和对方攀谈,终于并船而归。诗中描绘船家少女的大胆和聪慧,憨厚如实的语言维妙维肖,非常可爱。这四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

作品原文

长干曲四首⑴

君家何处住⑵?妾住在横塘⑶。停船暂借问⑷,或恐是同乡⑸。

家临九江水⑹,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

下渚多风浪⑺,莲舟渐觉稀。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⑻。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词句注释

⑴长干曲:一作“江南曲”,一作“长干行”,属乐府《杂曲歌辞》。

⑵何处住:一作“定何处”。

⑶横塘:在今南京市西南。

⑷借问:请问,向人询问。

⑸或恐:也许。一作“或可”。

⑹九江:原指长江浔阳一段,此泛指长江。

⑺下渚:一作“北渚”。

⑻逆潮归:一作“送潮归”。

白话译文

你家住在什么地方,我家住在横塘一带。停船我来打听一下,或许我们还是同乡。

我家就临靠着九江,来去都在九江边上。我们同是长干的人,可我们从小不相识。

作品鉴赏

崔颢《长干曲四首》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下面是原中央大学教授沈熙乾先生对这组诗的赏析。

这组诗的前两首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先看第一首的剪裁: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用一个“君”字指出对方是男性。那些题前的叙事,用这种一石两卵的手法,就全部省略了。诗一开头就单刀直入,让女主角出口问人,现身纸上,而读者也闻其声如见其人,绝没有茫无头绪之感。从文学描写的技巧看,“声态并作”,达到了“应有尽有,应无尽无”,既凝炼集中而又玲珑剔透的艺术高度。

不仅如此,在寥寥二十字中,诗人仅有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船”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就称为“相和歌辞”。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江苏南京)长干里。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这三句是男主角直线条的口吻。剩下最后一句,只有五个字,该如何着墨?如用“今日得相识”之类的幸运之辞作结束,未免失之平直。诗人终于转过笔来把原意一翻:与其说今日之幸而相识,倒不如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识。“自小不相识”五字,表面惋惜当日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这一笔的翻腾有何等撼人的艺术感染力!

“长干曲”是南朝乐府中“杂曲古辞”的旧题。崔颢这两首诗继承了前代民歌的遗风,但既不是艳丽而柔媚,又非浪漫而热烈,却以素朴真率见长,写得干净健康。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自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作者简介

崔颢(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官至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古代诗人崔颢的简介

崔颢(hào)(约公元704754年),汉族,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士,以《黄鹤楼》,颇令折服。开元(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唐代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作品有《崔颢集》。

崔颢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然行履稍劣,好(艹捕)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初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崔颢曾为太仆寺丞,天宝中为司勋员外郎。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篇8:《长干曲其二》的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长干曲其二》的原文赏析及翻译注释

长干曲 其二

崔颢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诗文解释】

我家临着九江水,来往在九江边。我们虽然同是长干人,从小却没有见过面。

【词语解释】

九江:指长江下游一段。

①长干行:乐府曲名。是长干里一带的民歌,长干里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面。

②临:靠近。

③九江:今江西九江市。

④长干:地名,在今江苏江宁县。

⑤生小:自小,从小时候起。

【诗文赏析】

《长干行·家临九江水》是唐代崔颢所写的组诗《长干行二首》中的第二首,该诗以白描手法,朴素自然的语言,刻画了一对萍水相逢的男女的相识恨晚之情。

这是一首男子应答的诗,是针对着“长干行 其一”中女子的'问题而回答的。男子回答得坦率诚恳,一句“生小不相识”表面是惋惜没能青梅竹马,实际是相见恨晚心情的表现,流露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本诗与“长干行 其一”都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浪漫热烈,朴素健康,称得上上乘之作。

这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诗歌在语言上平白如话。从字面上看一览无余,是一个女子同一个男子江上偶遇的对话。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千百年来人类社会共同认同的美好的情感——深深的眷念家乡的感情让它获得了流传至今的生命力。

在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一个舟行女子只因听到乡音,觉得可能是同乡,便全然不顾忌封建礼教的拘束而停舟相问,可见其心情的急切。而迫不及待地自报家门,十分生动地表现了她盼望见到同乡的喜出望外的心情。这是因为乡音让她感到亲切,乡音让她产生要见到家乡亲人的冲动。这一切都缘于对家乡的爱恋。

男子的答话是“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话虽是出自男子之口,却是对俩人共同的飘泊生涯的叹息,是长年流落在外的无奈。这叹息也是缘于对家乡的爱恋。

诗人捕捉住一个生活场景,用白描手法抒写人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既含蓄又生动,饶有生活趣味。

长干行原翻译鉴赏

长干行散文

长干行 李白

《桃花源记》原文翻译注释

鸿门宴原文及翻译注释

无题原文及翻译注释

世说新语原文注释及翻译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及注释

孟母三迁原文及翻译注释

三峡翻译和原文注释

《长干行》原文、翻译、注释(锦集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长干行》原文、翻译、注释,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