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需要读的书单问答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jacksenlaw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关于教师需要读的书单问答(共含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jacksenlaw”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关于教师需要读的书单问答

篇1:关于教师需要读的书单问答

答青年语文教师十问(9)

写给胆敢读书的教师

问:梁老师,作为教师,需要读哪些书,能否给开个书单?

答:

这个话题,我已经很长时间不谈了,因为我觉得没啥可说的。至于说书单,百度一下,很多名师有建议,都比我高明,可以参考。

我只想问:你敢读书吗?

我曾开玩笑地对一位年轻教师说,最好不要读书,因为读书之后,就会懂很多东西,懂很多东西后思考,思考之后就会痛苦。哲人有云: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鲁迅先生说,人最大的痛苦就在于梦醒了无路可走。万一读书了之后,学会“质疑”和“思考”,这不是自寻烦恼么?干脆啥也不懂,倒也没有痛苦。你可以埋头苦干,还可以成为“劳模”、“踏踏实实的老黄牛”,只是,不要伤害到别人就可以了。

这当然是说笑话。作为教师,读书还是有必要的。

中国是一个讲究经世致用的过度,什么事儿都要问问“是否有用”。读书,也不例外除了自娱自乐的消遣而外,在我看来,教师读书的最大“用”莫过于提高品位:做人的品位和做教育的品位。当然,你要是问我“品位值几个钱”,或者打算笑话读书人的“痴”,像孔乙己一样迂腐穷酸,或者问我:教师读书“能提高考试分数吗”?(虽然两者有关系,但我很讨厌把两者扯在一起,甚至认为有因果关系。)那么,就可以不必往下看了。

首先看做人的品位。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有云:“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人与人之间审美情感的区别,一是有无,二是高下。教师也是如此。有的教师爱读经典作品,对经典美极其熟悉,表明他们有很高的审美情感;反之,只读通俗作品甚至是庸俗作品,年深日久,势必造成审美情趣的低下,精神境界低下。

余秋雨在《阳关雪》一文的开头,就讲了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场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游。”以古鉴今,似乎还有一些道理。

朋友谢云(网名“江湖一刀”)曾开玩笑说,觉得自己现在越来越好看了,因为读书了。事实上,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精神长相,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要不然,怎么一下子就能从万千人中辨别出“读书人”呢。岁月让我们容颜变老,阅读却使我们青春依旧。原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先生说:“读经典是‘磨性子’,也是思想爬坡,虽然有些难和累,但每上一个高度,都能有所收获。”

阅读品位高,必将导致“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也是我“不敢主张”教师读书的原因。我见过很多读书多的人,奉行“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道听途说的不说”,特立独行,自己的头脑中装着自己的思想,爱独立思考,往往不受待见,因为你将享受“不合群”的称呼,甚至被打为“另类”。有一次参与招聘,一位应聘老师在面试时说自己如何酷爱读书,希望将来能带着孩子一起阅读。事后,其中参加招聘的一位领导说:“我这里不需要读书的,只需要听话肯干的”。这话当中,连一个“人”字也没有,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而且把“读书”与“听话肯干”看作了对立面,这样的环境,的确令人不寒而栗,是可忍孰不可忍?

当然,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

一个不读书的人,也许可以“混”到一官半职,他的同事、学生、领导,不会因他而有幸福感,相反,会导致倒退,因为他只会蛮干瞎指挥,让“群众”干得很苦很累。二十多年前一位领导,曾在酒后对我说,“你读书多有什么用,我不读书,但你还不照样受我管?”是的,不读书并不影响考试成绩,也不影响仕途政绩,不影响颐指气使,如果用经济杠杆来衡量,更是一件不符合市场规律的事儿,因为你的投入未必就有高额的利益回报。

因此,我再次啰嗦地问你:是否有足够的勇气,愿意为此而承担风险?

再看做教师的品位。

无数优秀教师的成功都告诉我们一个真理,爱读书的教师,会自然形成一种气场,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我身边就有好几位这样的老师,一举手一投足,就能看出他(她)读过书,学生非常喜欢与敬重。有几位身在官场的朋友,彼此因为爱读书而有许多共同语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一起交流的时候,他们从不说“我昨天跟某某局长一起喝酒”之类的话题,而是“最近读了什么书,颇有感触”,令人肃然起敬。这就是品位。

真正酷爱读书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老师,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极其深远的,他们不世故世俗,心远地自偏,少了很多的尔虞我诈,蝇营狗苟,他们做人简单,心性纯良,从容生活,平淡是真。

读什么呢?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有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教师至少要读三种经典书:

要读文史哲经典——跳出教育看教育,摆脱匠气,增益灵气。

要读教育心理学经典——使得我们的教育行为和观念,符合一定的科学规律,而不是蛮干,少一些粗野的戾气,少一些急功近利,少一些世故庸俗。

要读一些学科教学经典——让我们的教学有品质。

有一些所谓的推进阅读的“举措”常常令人匪夷所思:教师要靠名人来开列书单,教师读书要靠行政来考评。做教师的原本读书就该像呼吸一样自然,做学生读书的楷模,所谓身先垂范,不过是常识而已。可是,现在教别人读书的人,如果自己都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读书竟然要搬出某个名人来劝导,甚至以行政推动,考核评估。岂非咄咄怪事?我一直对“建设书香校园”之类的口号反感。书香,原本就应该是学校的雅指,没有书香,还能称为学校吗?过去,民间把上学这些事儿,就直接称之为“去读书”,足以说明一切。

不读书的板子也不能完全打在教师身上。的确,有时非不为,乃不能也。目前很多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繁重负担裹夹之中,各种杂务纠缠之中,各种活动安排得密不透风的状态之中,已经精疲力竭,一天的辛苦工作后,回到家里,饭也懒得烧,自己的老人和孩子都疏于照顾,老师想读书心有余而力不足。就像大家都知道锻炼身体很重要,但种种工作负担压得老师们连喘息的时间也没有,根本就没有时间去锻炼。所以,要想让教师们能读书,最好能给老师们一些自由的时间,让老师们的生活能够稍微优雅从容些,不要只是在疲于奔命中凄惶度日。

当然,所有的理由都可能不是理由。正如我们常对学生讲“没有苦不苦,只有爱不爱”。书,自然还是要读的。人们常说,一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作为老师,应该有这种自省、自知意识。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伴随着读书而度过、而发展、而超越的。自古以来,读书的名言不胜其数,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汉代刘向的那句:“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

虽然现在身上还有无数个“愚”,但我坚信并且欣慰的是,因为读书,我已经少了一些愚昧。年轻时,没有好好读书,这是我常常想起的痛。愿与你共勉!

篇2:关于教师课文解读的问答

答青年语文教师十问(6)

不要证明教师自己的解读

问:

听有些名师的课,我发现一个现象,有的老师对文本的解读的确算得上是“独特”“个性”,有的甚至算得上惊世骇俗,石破天惊。可是,我也很疑惑。那些解读是老师在认真钻研之下的一些个人见解,不是学生的,也不是学生在老师的“教”之下而学会自己解读的,距离学生很远很远,老师在上课来证明自己解读的正确性。这样的做法好吗?

答:

这种情况,确实我也看到过。一节课,就是老师带着自己的解读来“教学”,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在“证明”老师的解读如何独树一帜,与众不同。教师的解读有了充分预设,把自己的解读强加给学生,只不过穿新鞋走老路,形式上有所变化,是传统教学“满堂灌”的变式而已。比如,有教师把某个文本解读为某一个“主题”,然后,整个这节课就是带着学生一起为达到自己的解读而卖力地证明,不达目标不罢休,实在是费力不讨好,甚至会令人厌烦。

这是一种“假教学”。

教师主动进行文本解读,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我认为,教学情境中的文本解读,必须要关注到文本和学情两个方面,这就是所谓的“教学解读”。

我们知道,文本具有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前者是作品与生而来的,为所有读者而准备的,通行于文学理论研究与富有文学素养的读者中(不排除学生中少数具有较高文学素养者,但毕竟是个例)。而文本的教学价值,则是在教学情境之下、也就是新课标所强调“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一个“工具”,是为学生的,是为学语文的,适用于教学。教师把文艺理论视域下的文本解读不经转化而直接搬到课堂中来,显然是好东西放错了地方——如果,教师的解读也是好东西的话。

任何解读都与读者的文化素质、生活阅历、理论修养、阅读视野等方面有直接联系。一般而言,教师闻道在先,阅读面、知识面、生活阅历都比学生有优势,解读文本也会有一定的优势,这也是教学之所以存在的前提,否则,就不需要教师的教了。加之,教师在上课,尤其是公开课之前,会做大量的备课,借助于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他人的解读文字,或者有自己的解读技巧,从而会形成自己的想法,原本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请注意,这些想法,是基于教师个人的,也许高屋建瓴,也许有深度,也许独具慧眼,也许见他人之未见。别忘了,我们是在上语文课,是在教学生学语文,而不是把学生当作百家讲坛的观众和听众,笑一笑,鼓鼓掌,“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学生阅读时就没有这么奢侈了,且不说有老师上课根本就不给学生读书时间,课文仅仅是扫描一下,就马上带着学生一路狂奔,绝尘而去,飞到文本以外去“拓展延伸”了。就算是给学生读书,可能就只是上课前几分钟才粗略浏览一下文章,或者在上课时,随着老师的“教”而慢慢地走进文本。更兼有的文章篇幅比较长,读一遍文章还需要很长时间,有的文章诘屈聱牙,说不定还要陌生的字词、难以理解的语句需要解决。学生在短短几分钟内“裸读”,文本的陌生,阅读方法的阙如,旁征博引、拓展延伸的虚无,学习自然是踯躅蹒跚,走马观花,跌跌撞撞,冒冒失失,深一脚浅一脚。如此状态下,学生想读通读懂,想有个人的解读,实在是缘木求鱼。这就是我们要关注的学情。

忽略了文本和学情两个要素,所有的教学解读,都是无中生有,空穴来风。此时,老师的解读,再舌绽莲花,吐沫横飞,也不过是教师个人的独舞和炫技。

我们上课,不是为了把教师的解读,变个花样塞给学生,以展示教师个人才华,而是要带着学生走进文本,去学习阅读。要教给学生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教师的标新立异,振振有词,固然可能会博人眼球,但换来的可能是学生的懵懵懂懂,不知所云;热热闹闹的背后,落下一地鸡毛。

尤其是,把老师的个人解读强加给学生,也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个性化的解读,不可避免的带有片面性,甚至老师也会有误读。有人曾说“所有的解读,都是误读”。话虽刻薄,不无道理。再说了,同样水平的人面对同样的问题,往往也会见仁见智的,甚至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因而,语文教学时,不要轻易地把自己的解读强加给学生,不能钳制学生的思维,正如新课标中所强调的那样,“不以教师的解读代替学生的解读”。应该在尽可能多占有素材的前提下,选择适合学生的解读,尤其是那些已经得到公认的一致的说法,与学生分享,或者,积极创设氛围、条件,为学生通过自己的解读得到自己的认知提供必要的支撑,读出自己——即使不完美也是有价值的。一些偏激尖刻的说法、观点,只言片语的感慨,剑走偏锋的见解,“语不惊人死不休”,是否能登堂入室,要谨慎对待,切勿以奇谈怪论、插科打诨来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

尽管有些老师看上去能“弯下腰倾听学生”,貌似有些“对话”,其实还是预设过强的“主题先行”,是温柔的强暴。学生只能在老师的所谓的“启发诱导”之下,亦步亦趋地走一步再走一步。请君入瓮,大概如此。

从教师的“解读”变成学生的“解读”,才是语文课应有之义。王荣生教授说,语文教师的使命在于“学生不喜欢的要使他喜欢,学生不懂的要使他懂,学生读不好的要使他读好”,对我们应有启发意义。

我所说的“不要证明教师自己的解读”,并非说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解读呈现给学生。教师完全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与学生一起来交流碰撞,但永远不要越俎代庖、欲盖弥彰。也就是说,教师的说法,是“仅此一说”而已。

李镇西老师拿“食物喂养”比喻课堂教学的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填鸭式”,教师觉得食物对学生有营养,于是,便不择手段地满堂灌,唯恐学生吃不饱,而全然不顾学生是否有食欲,也不管学生是否消化不良;当然,也有“高明”的教师,他会将食物先咀嚼得很细碎,然后一点一点地喂学生。第二种是“诱导式”或叫“启发式”,教师不是直接将食物灌输给学生,而是把食物摆在学生面前,然后以各种美妙的语言让学生明白眼前的食物是多么富有营养,激发其食欲,使他们垂涎三尺,最后争先恐后地自己动手来取食物,再狼吞虎咽地吃下去。第三种是“共享式”或叫“分享式”,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快朵颐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他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在愉快的共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在他看来,以上三种“进餐”方式,分别形象地代表了课堂教学中三种师生关系模式:教师绝对权威而学生绝对服从;教师在行动上似乎并不专制但思想上却分明是学生的主宰;师生平等和谐,教师在保持其教育责任的同时又尊重学生,围绕学习和学生设计,把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和学生一起进步。

分享,比灌输更重要。

篇3:读《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后感--教育需要激情

读《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后感--教育需要激情

读《影响教师一生的好习惯》后感--教育需要激情

今天,读到《精神饱满地投入每一天》这篇文章,给我的启发很大。教育需要激情,我们每个教师都应在这希望的季节把活力的种子撒播到学生和周围人的身边,精神饱满的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

良好的精神面貌体现了我们教师的魅力。教学需要激情,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没有激情的课堂平平淡淡。有了激情,学生们的情绪将受到感染,身心振奋;有了激情,教学活动就能生动、形象,富有情感性,增强教学效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新学期,用自己饱满的热情,影响每个学生精神振奋的投入到学习中。(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教师应该怎样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呢?文中这样告诉我们: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高度的敬业精神、责任感和事业心,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情绪特征,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豁达的胸怀和真诚的`态度,广泛的兴趣和坚定的自信心。新时代的教师应当崇尚美,力求教育智慧的优化,教育人格的丰满,努力完善自身的精神面貌,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每天的工作中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让我们精神饱满的投入到每一天的工作中,带着对职业的执着和投入,相信自己的能力,将工作做得更好。

读诵金刚经问答

关于教师课文解读的问答

晒书单作文范文

初中必读书单资料

时间管理励志书单TOP10

生活艺术书籍畅销书单

山中问答体会

山中问答 李白

搞笑脑筋急转弯问答

CAD十个问答

关于教师需要读的书单问答(精选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关于教师需要读的书单问答,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