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赤壁赋注释内容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houch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高一赤壁赋注释内容(共含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ouch”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高一赤壁赋注释内容

篇1:高一课文赤壁赋内容赏析

高一课文赤壁赋内容赏析

赤壁赋

壬(rén)戌 (xū)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ǎo) 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zhú)舻(lú)千里,旌(jīng)旗蔽空,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áo)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í)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zhǔ)。寄蜉(fú)蝣(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ù)。哀吾生之须臾(yú),羡长江之无穷。挟(xié)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zhǎn)更酌 (zhuó)。肴(yáo)核既尽,杯盘狼籍(jí)。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

(1)这篇散文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2)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岁在壬戌。

(3)既望:过了望日,即农历十七日。望,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4)徐:舒缓地。

(5)兴:起,作。

(6)属:通“嘱(zhǔ )”,倾注,引申为劝酒。

(7)明月之诗:《诗经·陈风·月出》有“舒窈纠兮”之句,故称“明月之诗”、“窈窕之章 ”,与下注释相同。

(8)窈窕之章:《月出》诗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窈纠”同“窈窕”。

(9)少焉:不一会儿。

(10)斗牛:斗、牛,星宿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11)白露横江:白茫茫的水气。横江:笼罩江面。

(1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纵:任凭。一苇:像一片苇叶那么小的船,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如:往,去。凌:越过。万顷:形容江面极为宽阔。茫然,旷远的样子。

(13)冯虚御风:(像长出羽翼一样)驾风凌空飞行。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御。

(14)遗世独立:超越尘世,独自存在。

(15)羽化而登仙:道教把成仙叫作“羽化”,想长了翅膀一样,认为成仙后能够飞升。登仙:登上仙境。

(16)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舷,船的两边。

(17)桂棹(zhào)兮兰桨:用桂树木做的棹、用木兰做的船桨,棹,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

(18)击空明兮溯流光:船桨拍打着月光浮动的清澈的水,溯流而上。溯:逆流而上。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动清澈的.江水。

(19)渺渺兮予怀: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渺渺,悠远的样子。

(20)美人:代指有才德的人。古诗文多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21)倚歌而和(hè)之:合着节拍应和。倚:依,按 和:同声相应。

(2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倾诉。怨:哀怨。慕:眷恋。

(23)余音:尾声。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24)缕:细丝。

(25)舞幽壑之潜蛟:幽壑: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使深谷的蛟龙感动得起舞。

(26)泣孤舟之嫠(lí 离)妇:使孤舟上的寡妇伤心哭泣。孤居的妇女,在这里指寡妇。白居易《琵琶行》写孤居的商人妻云:“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里化用其诗。

(27)愀(qiǎo 巧)然:忧郁的样子

(28)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危坐:端坐。

(29)何为其然也:曲调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30)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

(31)夏口:地名,故城在今湖北武昌的西面。

(32)武昌:今湖北鄂城县。

(33)缪:通“缭”盘绕。

(34)郁:茂盛的样子。

(35)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周郎:周瑜二十四岁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

(3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以上三句指建安十三年刘琮率众向曹操投降,曹军不战而占领荆州、江陵。方:当。荆州:辖南阳、江夏、长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带。江陵:当时的荆州首府,今湖北县名。

(37)舳舻(zhú lú 逐卢):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38)酾(shī 师)酒:斟酒。

(39)横槊(shuò 硕):横执长矛。

(40)侣鱼而友麋鹿:把鱼虾、麋鹿当做好友。:伴侣,这里用作动词。麋(mí):鹿的一种。

(41)扁(piān 篇)舟:小舟。

(42)匏(páo 咆)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

(43)寄:寓托。

(44)蜉蝣:一种昆虫,夏秋之交生于水边,生命短暂,仅数小时。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45)渺沧海之一粟:渺:小。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46)须臾:片刻,时间极短。

(47)长终:至于永远。

(48)骤:屡次。

(49)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

(50)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斯:此,指水。

(51)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52)卒:最终。消长:增减。长:增长

(5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语气副词。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5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zàng ):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

(55)适:享用。

(56)更酌:再次饮酒。

(57)肴核既尽:荤菜和果品。既:已经。

(58)狼籍:通“藉”,凌乱。

(59)枕藉:相互枕着睡觉。

(60)既白: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友人乘船在赤壁下面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月出》中有“舒窈纠兮”的句子,“窈纠”同“窈窕”)。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缓慢地在斗宿和牛宿之间移动。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江面反射的月光与天际相连。我们任凭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越过浩荡渺远的江面。多么广阔浩瀚呀,像是在天空中驾风遨游,不知船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然恍惚呀,我们好像独立长空,遗弃尘世,飞天成仙了。

这时候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道:“桂树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桨)划破月光下的轻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贤人(宋神宗)啊,他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与苏轼同游的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凄切,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能使深渊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我忧愁凄怆的样子,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友人说:“(曲调)为什么会这样(悲伤)?”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面对江面斟酒,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砍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羡慕它们什么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景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共同享用。”

友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天空已经亮了。

篇2:高一赤壁赋文言知识内容

一词多义

1、望:

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状语后置)

托遗响于悲风(给)

7、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通假字

1、举酒属客 (“属”通“嘱”,致意,此处引申为“劝酒”) 注:{高中课本上没有标明“属”通“嘱”}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 乘)

3、山川相缪(“缪”通“缭” 盘绕,环绕)

4.杯盘狼籍 (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注:人教版中为“樽”

6.扣舷而歌之 (扣通“叩”,敲打)

古今异义

1、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事物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越过。

今义:欺辱,欺侮。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辽阔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今义:儿子。

5、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1.驱牛相斗比胜负的游戏。 2.相斗的牛。 3.挑逗牛与牛或牛与人相斗。

词类活用

1、歌:歌窈窕之章(名作动,歌咏)

2、羽:羽化而登仙(名作状,像长了翅膀似的)

3、歌:扣舷而歌之(名作动,唱歌)

4、空明:击空明兮溯流光(形作名,月光下的清波)

5、舞:舞幽壑之潜蛟(使动,使……起舞)

6、泣:泣孤舟之嫠(lí)妇(使动,使……哭泣)

7、正:正襟危坐(名作动,整理,端正)

8、南、西:乌鹊南飞……西望夏口(名作状,朝南、往南;朝西,往西)

9、下:下江陵(名作动,攻下)

10、东: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向东进军)

11、渔樵: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①名词作动词,打渔砍柴 ②可以认为无活用,渔、樵本身就为动词)

12、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13、.舳舻(连接)千里:(省略谓语)

14、白:不知东方之既白(形作动,天色发白,天亮)

特殊句式

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装句)

游于赤壁之下 (状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 (谓语省略,省略句)

而又何羡乎! (宾语前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状语后置(被动句)

知不可乎骤得——倒装

固一世之雄也 “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非”为标志的判断句

(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省略句

(其声)舞幽壑之潜蛟 省略句

篇3:高一屈原离骚原文注释内容

注释

高阳:颛顼之号。

苗裔(yì):苗,初生的禾本植物。裔,衣服的末边。此苗裔连用,喻指子孙后代。

朕:我。

皇考:对亡父的尊称。

摄提:太岁在寅时为摄提格。此指寅年。

贞:正。

孟:开始。

陬(zōu):正月。

庚寅(gēng yín):指庚寅之日。古以干支相配来纪日。

降:降生。

揆(kuí):推理揣度。

肇(zhào):开始。

锡(cì):通“赐”。

名:命名。

字:表字,这里活用作动词,起个表字。

内美:内在的美好品质。

重(chóng):再。

扈(hù):楚方言,披挂。

江离芷:均为香草名。

纫(rèn):草有茎叶可做绳索。

秋兰:香草名。即泽兰,秋季开花。

汩(gǔ):水疾流的样子,此处用以形容时光飞逝。

不吾与:宾语前置,即“不与吾”,不等待我。

搴(qiān):拔取。

揽(lǎn):采摘。

宿莽:草名,经冬不死。

忽:迅速的样子。

代序:指不断更迭。

惟:思虑。

迟暮:衰老。

抚:趁。

此度:指现行的政治法度。

骐骥(qí jì):骏马。

道:通“导”,引导。

三后:夏禹商汤周文王。

固:本来。

申椒菌桂:均为香木名。

蕙(huì)茝(chǎi):均为香草名。

耿介:光明正大。

遵道:遵循正道。

猖披:猖狂。

捷径:邪道。

偷乐:苟且享乐。

幽昧(mèi):黑暗。

殃(yāng):灾祸。

败绩:喻指君国的倾危。

踵武:足迹,即脚印。

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

齌(jì)怒:暴怒。

謇謇(jiǎn jiǎn):形容忠贞直言的样子。

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故言。

正:通“证”。

期:约定。

羌:楚语,表转折,相当于现在的“却”。

成言:诚信之言。

既:本来。

数化:多次变化。

滋:栽种。

树:种植。

亩(mǔ):二百四十步为亩。

畦(qí):五十亩为畦。

留夷揭车:均为香草名。

冀(jì):希望。

峻:长。

刈(yì):收获。

萎:枯萎。

绝:落尽。

芜(wú):荒芜。

秽(huì):污秽。

竞:并。

羌(qiāng):楚人语气词。

兴:生。

忽:急。

驰骛(wù):乱驰。

冉冉(rǎn rǎn):渐渐。

英:花。

苟:确实。

信姱(kuā):诚信而美好。

练要:心中简练合于要道。

掔(qiān):持取。

贯:拾取。

矫:举起。

索:草有茎叶可做绳索。此作动词,意为搓绳。

纚纚(xǐ xǐ):长而下垂貌。

法:效法。

周:合。

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投江而死。

民生:万民的生存。

艰:难。

修姱(kuā):洁净而美好。

谇(suì):进谏。

替:废。

纕(xiāng):佩带。

申:重复。

悔:怨恨。

灵修:指楚怀王。

众女:喻群臣。

谣:诋毁。

诼(zhuó):诽谤。

偭(miǎn):违背。

改:更改。

错:通“措”,措施,指先圣之法。

绳墨:正曲直之具。

曲:斜曲。

周容:苟合取容,指以求容媚为常法。

侘傺(chà chì):失志貌。

流亡:随水漂流而去。

此态:苟合取容之态。

不群:指不与众鸟同群。

前世:古代。

异道:不同的道路。

屈:委屈。

尤:过错。

攘:除去。

诟(gòu):耻辱。

伏:通“服”,保持,坚守。

厚:厚待。

相道:观看。

延:长。

回:调转。

行迷:指迷途。

步:徐行。

皋(gāo):水边高地。

止息:休息一下。

尤:罪过。

修吾初服:指修身洁行。

制:裁制。

芙蓉:莲花。

不吾知: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不了解我。

苟:如果。

高:指帽高。

陆离:修长而美好的样子。

芳:指芬芳之物。

惟:通“唯”,只有。

游目:纵目瞭望。

往观:前去观望。

缤纷:极言多。

章:明显。

民生:人生。

常:恒常之法。

犹:尚且。

惩:惧怕。

女嬃(xū):屈原的姐姐。

婵媛(chán yuán):牵挂。

申申:反反复复。

婞(xìng)直:刚正。

羽之野:羽山的郊野。

博謇:过于刚直。

姱(kuā)节:美好的节操。

盈室:满屋。

判:区别。

众:众人。

云:助词,无实义。

朋:朋党。

茕(qióng):孤独。

前圣:前代圣贤。

喟:叹息声。

济:渡过。

就:靠近。

启:禹之子。夏朝的开国君主。

《九辩》《九歌》:相传是启从天上偷带到人间的乐曲。

夏康:启子太康。

图:图谋。

五子:指夏康等兄弟五人。

用:因此。

羿:指后羿。

封狐:大狐。

鲜:少。

浞(zhuó):寒浞,羿相。

浇(ào):寒浞之子。

强圉(yǔ):强壮多力。

不忍:不能加以克制。

日:天天。

用夫:因此。

夏桀(jié):夏之亡国之君。

辛:殷纣王之名。

菹醢(zū hǎi):肉酱,名词动用,指剁成肉酱。

用而:因而。

俨(yǎn):庄严。

莫差:没有丝毫差错。

授:任用。

颇:倾斜。

私阿:偏私。

错:置。

茂行:美好的德行。

下土:天下。

瞻前而顾后:观察古往今来的成败。

相观:观察。

非义:不行仁义。

非善:不行善事。

阽(diàn):临危,遇到危险。

览:反观。

量:度。

前修:前贤。

曾:屡次。

当:遇。

茹(rú):柔软。

浪浪:泪流不止的样子。

敷(fū):铺开。

中正:治国之道。

驷:驾车。

上征:上天远行。

发轫(rèn):出发。

苍梧:舜所葬之地。

县圃(pǔ):神山,在昆仑山之上。

灵琐:神之所在处。

令:命令。

羲和:神话中的太阳神。

崦嵫(yān zī):神话中日所入之山。

漫漫:路遥远的样子。

修远:长远。

咸池:日浴处。

扶桑:日所拂之木。

若木:日所入之处的树木。

逍遥:自由自在的样子。

相羊:徘徊。

前:在前面。

后:在后面。

先戒:在前面警戒。

雷师:雷神。

飞腾:腾空而飞。

日夜:指日夜兼程。

飘风:旋风。

帅:率领。

离合:忽散忽聚。

斑:文彩杂乱,五彩缤纷。

帝:天帝。

阊阖(chāng hé):天门。

(ài ài)暧暧:昏暗的样子。

结:编结。

溷(hùn)浊:混乱污浊。

蔽:掩盖。

白水:神话中的水名。

绁(xiè):拴,系。

反顾:回头望。

高丘:高山。

春宫:东方青帝的居舍。

琼(qióng)枝:玉树的花枝。

荣华:花朵。

可诒(yí):可以赠送。

丰隆:云神。

宓(fú)妃:神女,伏羲氏之女。

结言:约好之言。

謇(jiǎn)修:伏羲氏之臣。

离合:言辞未定。

纬繣(wěi huà):不相投合。

次:住宿。

濯发:洗头发。

保:依仗。

淫游:过分的游乐。

虽:诚然。

改求:另外寻求。

览相观:细细观察。

周流:周游。

瑶台:以玉砌成的台。

有娀(sōng):传说中的上古国名。

鸩(zhèn):鸟名。

鸣逝:边叫边飞。

佻(tiāo):轻浮。

犹豫:拿不定主意。

自适:亲自去。

受诒:指完成聘礼之事。

远集:远止。

浮游:漫游。

及:趁着。

有虞(yú):传说中的上古国名。

理弱:指媒人软弱。

导言:媒人撮合的言辞。

嫉贤:嫉妒贤能。

称恶:称赞邪恶。

闺中:女子居住的内室。

哲王:明智的君王。

怀:怀抱。

终古:永久。

琼茅:灵草。

筳(tíng):小竹片。

灵氛:传说中的上古神巫。

信修:诚然美好。

九州:泛指天下。

女:美女。

勉:努力。

释:舍弃。

何所:何处。

故宇:故国。

昡曜(yào):惑乱浑浊。

察:明辨。

民:指天下众人。

党人:朋党之人。

服:佩用。

览察:察看。

珵美:即“美珵”,美玉。

粪壤:粪土。

申椒:申地之椒。

巫咸:古神巫。

夕降:傍晚从天而降。

怀:馈。

百神:指天上的众神。

并迎:一起来迎接。

皇:皇天。

吉故:明君遇贤臣的吉祥故事。

矱(yuē):度。

合:志同道合的人。

挚(zhì):伊尹名。

咎繇(jiù yáo):夏禹之臣。

苟:如果。

用:凭借。

操:持,拿。

用:重用。

吕望:指吕尚。

举:举用。

宁戚:春秋时卫人,齐桓公认为贤人,以他为卿。

该:周详。

晏:晚。

未央:未尽。

鹈鴂(tí jué):鸟名,即伯劳。一说杜鹃。

为之:因此。

偃蹇(yǎn jiǎn):盛多美丽的样子。

薆(ài):遮蔽。

谅:信。

折:摧毁。

变易:变化。

茅:比喻已经蜕化变质的谗佞之人。

直:竟然。

他故:其他的理由。

害:弊端。

无实:不结果实。

委:丢弃。

得:能够。

椒(jiāo):楚大夫子椒。

樧(shā):茱萸。

干进:求进。

务入:钻营。

祗(zhī):散发。

揭车与江离:比喻自己培育的一般人才。

兹佩:喻指屈原的内美与追求。

历兹:到如今这一地步。

芳菲菲:指香气浓郁。

沬(mèi):消失。

和调度:指调节自己的心态,缓和自己的心情

自娱:自乐。

聊:姑且。

求女:寻求志同道合的人。

方:正。

上下:到处。

吉占:指两美必合而言。

历:选择。

羞:通“馐”,指美食。

琼爢(mí):玉屑。

飞龙:长翅膀的龙。

象:象牙。

离心:不同的去向。

远逝:远去。

邅(zhān):楚地方言,转向。

晻蔼(ǎn ǎi):旌旗蔽日貌。

鸣:响起。

天津:天河的渡口。在东极萁斗之间。

西极:西方的尽头。

翼:古代一种旗帜。

翼翼:和貌。

流沙:指西极,其处流沙如水。

赤水:出昆仑山。

容与:游戏貌。

麾(huī):指挥。

西皇:帝少嗥。

艰:指路途艰险。

腾:飞驰。

不周:山名,在昆仑西北。

西海:神话中西方之海。

屯:聚集。

轪(dài):车轮。

婉婉:在前进时蜿蜒曲折的样子。

委蛇(wēi yí):旗帜飘扬舒卷的样子。

志:通“帜”,旗帜。

弭(mǐ)节:放下赶车的马鞭,使车停止。

神:神思,指人的精神。

邈邈(miǎo miǎo):浩渺无际的样子。

假日:犹言借此时机。

皇:天。

赫戏:形容光明。

旧乡:指楚国。

仆:御者。

怀:思。

蜷(quán)局:卷屈不行貌。

乱:终篇的结语。

已矣:绝望之词,谓“算了吧”。

国无人:国家无人。

足:足以。

为:实行。

居:住所,这里是指一生所选择的道路和归宿。

篇4:高一赤壁赋欣赏相关内容

欣赏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此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第三段写客的回答,表现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把人类社会同宇宙自然对立起来,又把个体的人同社会整体加以分割,那当然看不到全部历史舞台上威武雄壮剧的持续演出,也看不到人类虽然依赖自然但更有改造自然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就是悲观厌世或消极出世思想的认识论根源。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惘。苏轼也是如此。客的回答,其实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思想感情的一个方面。《念奴娇》词不也说“人生如梦”么?而这样的思想感情,作为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却被苏轼结合着景物地点的特征,从历史到现实,从具体到一般,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现出来,使读者一点也不感到任何枯燥的说教意味。更为重要的是苏轼同样结合着景物、地点的特征,同样用诗一般的语言,批评了客的回答,表现了苏轼当时思想感情的另一个主导方面,全文至此遂以“苏子曰”开始而进入第四段。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因为客曾表示“羡长江之无穷”,又希望“抱明月而长终”,所以苏轼还是拾取眼前景物,从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里的月亮说起:“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这一句仿佛京剧行腔中的“导板”,将引出一节精彩的唱段,而那种疑问式的语调则又表明客其实不能从江水、月亮得出关于短暂与永恒这一哲学范畴的正确认识。关于江水,苏轼认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意思是江水不舍昼夜地滔滔流去,作为某一段江水,确乎从这里消失了,而作为整个江水,则始终长流不绝,因此可以说“未尝往也”。关于月亮,苏轼认为“盈虚者如披,而年莫消长也”,意思是月亮有时圆满,有时缺损,但它缺了之后又恢复圆,这样周而复始,终究无所增减,因此可以说“莫消长也”。列举江水、月亮说明去留、增减的辩证关系,作者再归纳到一般的认识原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就是说,变与不变,无论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岂但人生百年,顷刻即逝,就是向来认定的天长地久,其实也是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保持常态;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宇宙万物固然无穷无尽,其实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因此,对人生而言,那天地宇宙万事万物,“而又何羡乎?”自然也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前人说过“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恰好切合苏轼眼前的景物,“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他正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这,又回到了“乐”字上来。?

文章写了主客对话,表达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最后以第五段作结。第五段写客被苏轼说服了,满面春风,换却愁颜。“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这次更加欢快,不免开怀畅饮,直到“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客解决了思想问题,心情舒畅,无所忧虑,于是同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跟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一枕好睡醒来了,一宿晚景过去了,一次赤壁之游结束了,一篇《赤壁赋》也随之收尾了。而读者则在经历了一番江上月夜泛舟,听取了一场关于宇宙人生的对话之后,却还久久地沉浸在作者优美笔调所表现的诗一般的意境之中。

苏轼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只能说包含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不能认为是科学的,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而相对主义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煞事物与量的实际界限。同时,苏轼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固然表现了他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于所追求的理想的坚持,身处逆境依然那么豁达、开朗、乐观、自信,但也表现了他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往往包含着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从流连光景中寻求精神寄托。所以他在“而又何羡乎”一句之后,掉转笔锋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非但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反倒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受,从中得到乐趣。

这篇赋在艺术手法上有如下特点: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后赤壁赋全文注释

高一赤壁赋学案

前赤壁赋原文注释及翻译

《赤壁赋》

高一语文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难点

高一语文赤壁赋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赤壁赋翻译

《赤壁赋》读书笔记

赤壁赋苏轼

苏轼 赤壁赋

高一赤壁赋注释内容(精选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高一赤壁赋注释内容,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