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选择的路》教学实录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冲动惩罚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未选择的路》教学实录(共含1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冲动惩罚”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未选择的路》教学实录

篇1:《未选择的路》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 多层面颂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自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理解诗歌的大意,思考选择对于人生的意义。

2, 比较朗读优美的语句,通过鉴赏语句,来欣赏诗歌。

3, 通过对不同的形象的分析认识,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通过美读和分析语句来领悟诗歌主旨。思考选择对于人生的意义。

[教学难点]

了解并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并学习有象征手法的诗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导入环节]

师:同学们能否来描述老师出示的两幅画片?

周晓燕:这是二条不同的路,一条是宽广的大道,两旁是笔直的水杉,远处是绿色的田野,还有各种花;另一条是长满灌木的小路,前方都是杂树看不清楚。

师:对于周晓燕同学的描述,哪位同学愿意评价?

董超:周晓燕同学比较准确地概述了两条路的特点,但是作为描述,还应该有些生动的词语,比如“绿色的原野”可以说“田野像绿色的大绒毯,上面点缀着粉红色的小花。”结尾“看不清楚”也可以改成“似乎很神秘”,这样更有吸引力。

师:对于董超同学的建议,周晓燕同学有什么看法。

周晓燕:他补充得很好,尤其“神秘”两个字,的确引人注意。

师:“神秘”很多人都喜欢探索,但神秘事物有许多危险。常常有人走了会后悔。请听诗歌《未选择的路》,来看看作者的选择和反思。

[初读阶段目标:剖析主题] 层递式提问,引起学生看屏幕,通过麦克风感受朗读。

师:同学们能谈谈,通过学习本诗歌,你希望得到什么。

任燕:我听不懂这首诗讲什么?我想知道主题。

黄杰:是作者的两条路写得好还是周晓燕和董超说得好?

颜建英:这个“路”到底是什么“路”?这样的写法,我们上册在哪里学过?

任燕:走一条路就走一条,干嘛还要改日再见?还要叹息? 袁湘芬:《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态度乐观向上,这首诗的态度是什么?

黄晓燕:走条路需要这么复杂吗? (教师等待一分钟,没有新问题出现)

师:黄晓燕同学很坦率,这一条路为什么这么复杂?

生:(杂乱)也许路上有陷阱,路上有地雷,要么路越走越难走……

师:同学们很风趣,我们小时候听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这里的路指得是读书之路,难道路非得指眼前的路吗?

颜建英:路,可以指“人生之路”!

生(杂):“人生之路,贝贝起步。”

师:好的,广告词都进来了,孩子从小健康,走人生之路才有实力,如果你的人生之路面临选择,比如上“重高”还是“普高”,你会怎么办呢?

陆芳敏:这很难,我想上重高,可按成绩却只能进普高啊!

师:陆芳敏的难处大家有同感吗?

生(杂):有,还有比如以后工作等等的选择都会很难。

师:那么,现在理解作者为什么小“路”大作吗?

生:理解,因为这是“人生之路”。

师:谁能告诉任燕同学,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汤小锋:人生之路很难走,所以要慎重的选择。

徐彬:人生之路一旦选定,就没有后悔药可以买了。

黄杰:人生有一条道路,不能回头。

师:那么作者所说的改日再见,看起来不可能?

生(杂乱):当然,所以他要叹息了。

袁湘芬:作者不能走回头路,感到可惜,所以诗人的态度是忧愁的。

师:那让我们一起怀着忧愁的态度颂读诗歌,品味作者对读者的劝诫吧! (齐读诗歌,教师对颂读进行短评)

精读阶段(目标):欣赏语句]

师:同学们读到荒草萋萋时,我想到了黄杰同学说“谁写得更好!”的问题。大家能否摘取关于路的描写,来比较鉴赏一下。 (学生五分钟比较自读;自读结束后,可以各抒已见)。

周晓燕:作者写大路用了“消失丛林深处”、“延绵无尽头”,我觉得比我有味道,写小路用了“萋萋”、“幽寂”、“诱人”、“美丽”,更写出小路荒凉,比我好。

徐芳:你太谦虚了,我觉得大路还是你写得形象,作者虽然突出了“路长”,却写得没有吸引力,要是大路荒凉,我还不想走呢! (大家笑,有短暂的互相评论,教师鼓励大家相互驳斥。)

师:徐芳同学看不起大路,可作者却念念不忘大路。他怎么说来着?

生(齐读):啊,留下一条路等到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师:走了一条自己选择的路,为什么又留恋另一条路呢?

董丽丽:也许作者选择的小路走得并不顺利,所以他觉得还是大路好。

范佳:那也不见得,或许大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呢?

卓俊义:得不到的东西,你会认为它总是好的,所以后悔也是很正常的。

何杰: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

师:那么如何减少选择后的后悔呢?

生(杂乱):选择的时候要尽量慎重,一旦选定,就要坚定不移。

黄杰:既然选择要慎重,那么作者为什么反而选择难走的路呢?

董慰强:因为小路神秘,富有吸引力,而作者喜欢曲折的人生。

[延展读(目标):学习象征手法]

师:说得好,大路可以指平坦的人生,小路可以指曲折的人生。这样的方法,我们以前学过什么?它叫作什么? 生:(大部分齐答)《在山那边》、《柴藤萝瀑布》、《行道树》,叫作“象征”手法。

师:(屏幕出示象征的定义)“象征”――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事理的方法。比如“红花”象征“光荣”,“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松柏”象征坚强勇敢。“象征”和“比喻”的区别在于,“比喻”着眼于相似点,而“象征”侧重于本质上的联系。例如“红花”可以象征光荣,但“红花”不能象“光荣”。 (屏幕出示四幅图画:梅花、宝剑、火炬、长城,请同学脱口而出象征意义)。

师:刚才同学们例举了许多象征意义,可见一个事物可以拥有多个象征义,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千万不能拘泥。

姚佳(问):写诗歌用象征有什么好处呢?

师:这个问题不好答,同学配合我一下,把“路”全都改成“人生选择”,把“荒凉”“萋萋”改成“人生路上的艰难”、“挫折”,再读读诗歌,谈谈感受行吗? (生改读课文,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改,但是要求换入象征义) 师:读后感受如何?

生(杂乱):太噜嗦,而且像讲道理,不像诗歌。

师:能用平常我们讲的文学用语来表达吗?

袁湘芬:如果直接讲道理,不含蓄,不简洁,不优美。

师:对于她的'说法,大家怎么看?

生:就是我们要说的。

师:这也是我要回答大家的。谢谢袁湘芬同学帮助我解答问题。

生:我们写作时怎么来运用象征呢?

师:当然是“学写”啦!

生:笑。

师:我们顺着作者的话题,请同学分别来写走大路和走小路的感受和结果,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一段小散文,然后通过对擂来决定走大路,还是走小路。 (生用5―8分钟来写,师循环,偶尔应学生要求指导。)

姚佳:我走小路,我是这样写的:我越走越艰难,小路上满是陷阱和小山,我一次次地跌倒又起来,但我决不后悔最初的选择。

沈丽:我也走小路,小路上有刺、有蛇、有灾难,我精疲力竭却不能回头,人们啊,走路时一定要小心,别像我那样,遭遇痛苦。

邹利民:我走大路:大路平平坦坦,春风和和暖暖,但我觉得无聊,因为没有挑战。

董超:大路一望无限,前途平步青云,我庆幸我的选择,人生才会一帆风顺。

黄杰:我反对董超的看法:“梅花香从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若要人生有作为,崎岖小路搏一回。” (下课铃响起)

师:(总结)无论是小路还是大路,老师相信同学们都会走得很精彩。“行路难,行路难”,然而“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同学们充满勇气走下去,天堑都会变通途。

作业:1、运用象征手法写200字。 2、完成语文作业本。

[附课后小结]

一, 学生评议[选择了三个层次的同学]

陆芳敏:我觉得讨论的太多,诗歌读得还不够,像昨天《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节课就背出来了。

袁湘芬:我喜欢讨论,这样气氛好,而且很有人生意义。

范佳:我认为口头讨论太多,同学不一定会写,最后的写小诗,应该让大家四人组交流一下。 (师插入:因为时间问题,所以就不安排了)

任建娥:读自己的诗歌在早自修也可以进行啊,我觉得不用为了追求完全,而太简单的结束最后的写作。

庞小洁:听得很懂了,很想讨论,不过怕说不好,你总是叫举手的同学,下次能不能叫不举手的同学? (师:尽量满足你的要求)

黄杰:换语句读很好,很有趣味。

胡挺:听是听懂了,不过写不出来,能不能再指导怎么写诗。 (师:指导可以,但是你必须自己写) 大家笑,结束课后反映。

二, 教师的小结:

优点: 因为采取了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兴趣比较高,参与面相对较广。在教学时气氛比较民主,基本上能让学生讲自己的话。教学中采用了换读法,和看图当堂写作,学生感到学法上比较新颖,领悟知识较为自然。讨论时教师的转引环节处理得自然,学生没有生硬的感觉。主题探讨上,深入浅出,联系生活,有实际的意义。在人文性的处理上比较到位。

不足: 1. 对于朗读缺乏必要的指导,朗读流于表面,而没能达成深入的效果。 2. 讨论的环节中,时间较长,压缩了其它的时间。 3. 对于语文程度相对较弱的同学,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展现机会。 4. 写作环节结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实现。 5. 课堂过分追求完善,而忽视了课堂的实效。

篇2: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关于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一)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未选择的路》是七年级下册课文中的一首诗歌。它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表面平易,而实际上却蕴含深邃的哲理;表面看上去似乎倾诉个人经历,而实际上却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共同的感受。

本首诗学习安排了一课时,全诗一共四节。第一节:他站在人生的路口上,他两条都想去,他看一条路到尽头。第二节:他选择人少的一条路,这条路充满挑战。第三节:他想留下一条路改日再来走,但路很长很长。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来了。第四节:他回忆他的往事,又想起了那片森林,未选择的那条路。这首诗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与我们上册课本中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一样。在这一点上,让学生好好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山”与“海”的象征意义,学生就更容易理解。

作者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诗还注意引起人们的联想,把理性与不情感融于一首短诗之中,深化了这首诗的意蕴,给人以丰富的'启迪。诗人是通过优美的意境创造和浓郁的抒情表达把哲理隐含其中并传递给我们读者的。

但有一点,学生可能不大理解,即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这样能引起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索,所以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一点。另外,这也是为了深化文章主题。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从本诗的学习中,学生认识到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二)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初一新教材中,第10课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我与学生共同学习,学习过程中有许多问题让我不明白。这首诗歌所揭示怎样的道理,诗歌描述了在人生之路的选择中,面对两条路,他选择了一条人迹更少的路。那条路芳草凄凄,十分幽静,诱人美丽。应该是一条非常美好的路,也就是说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可是诗歌的结尾怎么又去怀恋另外一条路呢?自己选择好的路就应该执著用心的去走好。可是,很多年以后却将回顾并叹息往事,好像对自己人生选择并不满意,就像是我们所说的见异思迁,心猿意马,得陇望蜀,不专注不专一的表现。那么作者到底要表现一种怎么样的生活态度呢?这真是一种令人费解。在教学参考资料中,我查找,选择这篇文章作为初中学生的典范教材是为了告知学生什么,资料上告诉我们,我们对待人生路的选择要慎重。人生的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只能选择一条,所以要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那诗歌中又说,他不只是说选择了本来很美的一条了,可是却对另一条很留恋,这就是他的正确选择么,而这些又怎么作诗歌的主要思想呢?为了推测它更深层的理解和所要表达的寓意。我继续去读资料,好像其中又告诉我们,诗人这样表达好像有着一种很惆怅的感觉,那就是它真实的生活感受,不满足自己已经选择的美好,而去留恋没有选择的,所以惆怅。这是什么思想,文中说,诗歌好像是要表达生活的真实和复杂,就是真实的生活就是诗歌中所描述的样子,我们不要避讳,只是因为真实,所以要写,可是这是一个人阴暗的一面,为什么要这里歌颂。

人生的路有好多条,我们不可能每一条都要走过,可是在人生的这一条路上,我们的生活会分为好几个阶段,如果划分开的话,我们也可以说走过好多条,经历过好多真实又复杂的路,那么作者未选择的路其实是可以再走的,就是走过那条他选择好的路以后,也许有失落和怅惘,可是他可以在这以后再走一下那未选择的路,人生也许就没有什么更多的叹息了。如果还要去思考那些根本没有能够可能的千万条路,那就是思想上的问题了,

我又考虑到是否这里便有一种中外思想的碰撞,外国人的外向,中国人的内敛,使得在选择思考方面有差别。我们在平时接受的正规的传统的教育,是否就是认识到教材就是要贯穿正统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反映复杂真实就是不好了呢。可是编书的又怎么认识的,至少不是为了真实吧,那么外国人的思想的外向是否就暗藏在这篇文章呢,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样好像更加深了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我们应该整整认识到生活的复杂,并且把它反映在诗歌或者我们的思想中,而不管什么文学样式了。《未选择的路》让我们留恋和向往,那么我们又怎么样的选择呢?

篇3:《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初一新教材中,第10课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我与学生共同学习,学习过程中有许多问题让我不明白。这首诗歌所揭示怎样的道理,诗歌描述了在人生之路的选择中,面对两条路,他选择了一条人迹更少的路。那条路芳草凄凄,十分幽静,诱人美丽。应该是一条非常美好的路,也就是说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可是诗歌的结尾怎么又去怀恋另外一条路呢?自己选择好的路就应该执著用心的去走好。可是,很多年以后却将回顾并叹息往事,好像对自己人生选择并不满意,就像是我们所说的见异思迁,心猿意马,得陇望蜀,不专注不专一的表现。那么作者到底要表现一种怎么样的生活态度呢?这真是一种令人费解。在教学参考资料中,我查找,选择这篇文章作为初中学生的典范教材是为了告知学生什么,资料上告诉我们,我们对待人生路的选择要慎重。人生的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只能选择一条,所以要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那诗歌中又说,他不只是说选择了本来很美的一条了,可是却对另一条很留恋,这就是他的正确选择么,而这些又怎么作诗歌的主要思想呢?为了推测它更深层的理解和所要表达的寓意。我继续去读资料,好像其中又告诉我们,诗人这样表达好像有着一种很惆怅的感觉,那就是它真实的生活感受,不满足自己已经选择的美好,而去留恋没有选择的,所以惆怅。这是什么思想,文中说,诗歌好像是要表达生活的真实和复杂,就是真实的生活就是诗歌中所描述的样子,我们不要避讳,只是因为真实,所以要写,可是这是一个人阴暗的一面,为什么要这里歌颂。

人生的路有好多条,我们不可能每一条都要走过,可是在人生的这一条路上,我们的生活会分为好几个阶段,如果划分开的话,我们也可以说走过好多条,经历过好多真实又复杂的路,那么作者未选择的路其实是可以再走的,就是走过那条他选择好的路以后,也许有失落和怅惘,可是他可以在这以后再走一下那未选择的路,人生也许就没有什么更多的叹息了。如果还要去思考那些根本没有能够可能的千万条路,那就是思想上的问题了,

我又考虑到是否这里便有一种中外思想的碰撞,外国人的外向,中国人的内敛,使得在选择思考方面有差别。我们在平时接受的正规的传统的教育,是否就是认识到教材就是要贯穿正统的积极向上的思想反映复杂真实就是不好了呢。可是编书的又怎么认识的,至少不是为了真实吧,那么外国人的思想的外向是否就暗藏在这篇文章呢,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样好像更加深了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我们应该整整认识到生活的复杂,并且把它反映在诗歌或者我们的思想中,而不管什么文学样式了。《未选择的路》让我们留恋和向往,那么我们又怎么样的选择呢?

篇4: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 日 第1课时

课题 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说出诗人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人生哲理。

2、能力目标: 能说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2、学习象征的表现手法,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教学难点

1、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

课型 阅读课 主要教法 诵读法、研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板书设计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设想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课后小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一、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漫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说到路, 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吗?是的。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柳永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这样看来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也有着特别的意蕴。那么,他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 听教师讲述思考 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3、全诗共4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内容。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4、诗人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一旦选定了绝无重走之机,所以,必须慎重;人生的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慎重的思 朗读全诗思考问题讨论交流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概括小节内容 把握标题的深层含义了解什么是象征手法,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培养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活动意图

三、研读赏析:四、课堂小结: 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是重点却放在了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是舍弃。然而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人们常用“想当年我要是……现在就会怎样怎样了” 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这样使这首诗增加了忧郁的情绪。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 阅读思考讨论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附参考资料:

周国平谈《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在一首著名的诗中叹息:林中路分为两股,走上其中一条,把另一条留给下次,可是再也没有下次了。因为走上的这一条路又会分股,如此至于无穷,不复有可能回头来走那条未走的路了。

这的确是人生境况的真实写照。每个人的一生都包含着许多不同的`可能性,而最终得到实现的仅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可能性被舍弃了,似乎浪费掉了。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遗憾。

但是,真的浪费掉了吗?如果人生没有众多的可能性,人生之路沿着唯一命定的轨迹伸展,我们就不遗憾了吗?不,那样我们会更受不了。正因为人生的种种可能性始终处于敞开的状态,我们才会感觉到自己是命运的主人,从而踌躇满志地走自己正在走着的人生之路。绝大多数可能性尽管未被实现,却是现实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是它们给那极少数我们实现了的可能性罩上了一层自由选择的光彩。这就好像尽管我们未能走遍树林里纵横交错的无数条小路,然而,由于它们的存在,我们即使走在其中一条上也仍能感受到曲径通幽的微妙境界。

回首往事,多少事想做而未做。瞻望前程,还有多少事准备做。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态,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如果一个人感觉到活在世上已经无事可做,他的人生恐怕就要打上句号了。当然,如果一个人在未完成的心态中和死亡照面,他又会感到突兀和委屈,乃至于死不瞑目。但是,只要我们认识到人生中的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无论死亡何时到来,人生永远未完成,那么,我们就会在生命的任何阶段上与死亡达成和解,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也保持着超脱的心境。

篇5:未选择的路的教学反思

未选择的路的教学反思

《未选择的路》是七年级下册课文中的一首诗歌。它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表面平易,而实际上却蕴含深邃的哲理;表面看上去似乎倾诉个人经历,而实际上却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共同的感受。

本首诗学习安排了一课时,全诗一共四节。第一节:他站在人生的路口上,他两条都想去,他看一条路到尽头。第二节:他选择人少的一条路,这条路充满挑战。第三节:他想留下一条路改日再来走,但路很长很长。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来了。第四节:他回忆他的往事,又想起了那片森林,未选择的那条路。这首诗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与我们上册课本中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一样。在这一点上,让学生好好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山”与“海”的象征意义,学生就更容易理解。

作者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诗还注意引起人们的联想,把理性与不情感融于一首短诗之中,深化了这首诗的意蕴,给人以丰富的启迪。诗人是通过优美的意境创造和浓郁的抒情表达把哲理隐含其中并传递给我们读者的。

但有一点,学生可能不大理解,即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这样能引起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索,所以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一点。另外,这也是为了深化文章主题。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从本诗的学习中,学生认识到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篇6:《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关于象征的知识。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名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领悟了如何面对误解和挫折的哲理。那么,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品读《未选择的路》(板书课题)说到路,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走来走去脚下踏的不就是路吗?是的。然而我们可曾思索过:这路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教师适时补充。)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的录音,让学生标出朗读的停顿,然后让学生自由读。

停顿示例:

2、学生朗读展示。

3、整体把握,理解诗意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李白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感慨;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想法。

2、字词预习:给下列生字注音

弗(fú)涉足(shè)伫立(zhù)萋萋(qī)幽寂(yōujì)延绵(yánmián)

1)全诗共四个诗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小节的意思(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小结: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惆怅―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⑵《未选择的路》中,“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这是一种怎样的表现手法?你还学过使用这种手法的课文吗?(适当讲解象征与比喻的不同)

(3)这首诗引起了你哪些思考?让学生发言。

例如: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三、合作探究,深入学习(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1、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

2、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3、诗人为何把诗题取名为“未选择的路”?

4、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四、拓展延伸,总结反思

1、抄读汪国真的《生活》一诗。请回答,你最喜欢哪一首诗,并简述你的理由。

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选择了清醒/也就选择了糊涂/你征服了别人/也就被别人征服/你赢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你拥抱了晨钟/怎么可能拒绝暮鼓

2、总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

五、作业

1、练笔:请同学分别写出走大路或走小路的感受和结果,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一段小散文。200字左右。

2、阅读:课后搜集并阅读弗罗斯特的诗。

提示:人生之路;象征手法;《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纸船》等。

知识链接: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篇7:《未选择的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

2、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并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这两首诗;

2、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诗歌中优美精炼的语言,并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些歌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这样的叮咛和嘱咐。(板书课题)

二、学海拾贝

※我们应该怎样阅读诗歌呢?

(教师向学生介绍阅读诗歌的“四步”阅读法:一读,二品,三诵,四背。)

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这一环节主要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涵的道理和表现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三、学海导航

(一)读

1、让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首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思考以下问题: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1>你了解诗人普希金吗?你的同桌知道吗?问问他,互相交流一下看法。

<2>诗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出这样的不朽诗篇的?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归纳总结。

(二)品

1、教师示范朗读这首诗,学生边听边品味,之后回答以下问题:

<1>这首诗是用什么口吻写给那些受生活欺骗的人的?

<2>对于这些人,诗人提出了怎样的叮咛和嘱咐?

<3>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交流,教师加以引导、肯定、补充。

(三)诵、背

1、设问: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那么,怎样用我们的有声语言读好这首诗呢?你认为应突出哪几个方面呢?

2、学生相互交流,教师肯定、鼓励、或引导、补充。

<1>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劝说语气。

<2>注意停顿、重音、语速的快慢。

※教师进行朗读指导点拨。

3、试读评价

按照刚才的交流,请你来试读一遍课文,可找三四名同学与教师共同点评,最后评出最好的一个领读。

4、设问:

通过对这首诗的朗读,现在再回顾这首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得出答案,加深理解)

5、背诵全诗。

四、迁移积累

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

五、作业

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回顾上节课的诗歌阅读方法。

二、导入《未选择的路》新课。

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板书课题)

三、自主实践,小试牛刀。

1、教师引导学生“读”。

2、“品”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以下问题:

<1>诗中的“路”有两层含义,你能说出来吗?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文学创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象征,在文学作品中,明写此事物,借此事物暗示彼事物。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3>诗中明确写了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为什么还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读了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全诗5小节,每小节的大意是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其实未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立的选择;人生的道路可能布满荆棘,困难重重,但只要不懈努力、奋斗、拼搏,一定会有自己的人生之路的;人生路上有无数次的跌倒、失败,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心儿永远向往着美好的未来,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人生之路是跋涉者探索之路,其乐无穷;人生中有无数次的选择,充满挑战和机遇,应把握机遇,随时迎接挑战。

<4>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什么呢?(“路”象征着人生之路事业和前途,“荒草”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艰苦、曲折、坎坷。“足迹”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落叶”可理解为在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坎坷

※教师引导,点拨,归纳。

3、“背”、“诵”

四、朗读迁移、鉴赏诗歌。

致恰达耶夫普希金

爱情、希望、默默的荣誉――时刻听候祖国的召唤。我的朋友,让我们用满腔

哄骗给我们的喜悦短暂,我们忍受着期待的煎熬,壮丽的激情报效祖国!

少年时代的玩耍已经消逝,切盼那神圣的自由时刻来到同志啊!请相信空中升起如同晨雾,如同梦幻:正像风华正茂的恋人,一颗迷人的幸福之星,

可是一种愿望还在胸中激荡,等待忠实的幽会时分。俄罗斯会从睡梦中惊醒,我们的心焦灼不安,趁胸中燃烧着自由之火,并将在专制制度的废墟上

我们经受着宿命势力的重压,趁心灵向往着荣誉之歌,铭刻下我们的姓名!

读后思考: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可是一种愿望还在胸中激荡”中的“一种愿望”指的是什么?

篇8: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本首诗歌的教学我精心分析了教材和学生思维特点设计了教学环节,力求按照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安排教学程序。本篇文章内容属于人生哲理诗,相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难懂,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应该慎重,不能随波逐流,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因此,我在教学中吸取以前教学的经验教训,首先在导入上改变了以往的思路。我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走路”的故事,如果你行进在路上正好遇到了岔路口,你该怎样走?你必须得选择一条,当你选择了一条在走的过程中遇到了磨难,你有什么想法?学生答:“会想到自己选错了道路,会特别留恋另一条未选择的路。会调转头重新选择”然后,我又讲道:“有两条道路,一条平顺,一条充满荆棘,你会选择哪条?”学生答:“充满荆棘的,因为他充满了挑战,可以磨练自我。”接着我就给与他们的回答以肯定,顺势引入今天的课文,“其实人生道路的选择未必不是这样,一旦选择绝无回头的机会,因为时间已经过去。所以选择时要慎重。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风雨会不期而至,你必须勇敢的面对。而且你的人生道路只有你能做主,不能随波逐流。”其次我没有去讲解,而是让他们去一遍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主题思想,学生能在朗诵中体味诗中所蕴涵的感情。第三,我让他们展开讨论,人生道路如何选择?引导他们开始能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能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最后,我结合上一首诗歌《假如生活会欺骗了你》设计了一个问题,抓住两首诗的主旨写一段人生的哲理:学生很容易就写出来了。“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相信美好的未来在向我们招手。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我们要慎重的做出自己的选择,因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路就在脚下。”这些环节的设置,真正落实了三维目标。

这节课的成功源于对教材文本和学生的精心分析,所以我认为:离开学情的教学是没有目的的,离开文本的教学是盲目随意的。

《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2

《未选择的路》是七年级下册课文中的一首诗歌。它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表面平易,而实际上却蕴含深邃的哲理;表面看上去似乎倾诉个人经历,而实际上却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普遍的共同的感受。

本首诗学习安排了一课时,全诗一共四节。第一节:他站在人生的路口上,他两条都想去,他看一条路到尽头。第二节:他选择人少的一条路,这条路充满挑战。第三节:他想留下一条路改日再来走,但路很长很长。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再回来了。第四节:他回忆他的往事,又想起了那片森林,未选择的那条路。这首诗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这是一种象征手法,与我们上册课本中学过的《在山的那边》《行道树》一样。在这一点上,让学生好好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如“山”与“海”的象征意义,学生就更容易理解。

作者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诗还注意引起人们的联想,把理性与不情感融于一首短诗之中,深化了这首诗的意蕴,给人以丰富的启迪。诗人是通过优美的意境创造和浓郁的抒情表达把哲理隐含其中并传递给我们读者的。

但有一点,学生可能不大理解,即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这样能引起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索,所以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这一点。另外,这也是为了深化文章主题。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从本诗的学习中,学生认识到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篇9:《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本首诗歌的教学我精心分析了教材和学生思维特点设计了教学环节,力求按照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安排教学程序。本篇文章内容属于人生哲理诗,相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难懂,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白:在面对人生选择时应该慎重,不能随波逐流,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因此,我在教学中吸取以前教学的经验教训,首先在导入上改变了以往的思路。我先给学生讲述了一个“走路”的故事,如果你行进在路上正好遇到了岔路口,你该怎样走?你必须得选择一条,当你选择了一条在走的过程中遇到了磨难,你有什么想法?学生答:“会想到自己选错了道路,会特别留恋另一条未选择的路。会调转头重新选择”然后,我又讲道:“有两条道路,一条平顺,一条充满荆棘,你会选择哪条?”学生答:“充满荆棘的,因为他充满了挑战,可以磨练自我。”接着我就给与他们的回答以肯定,顺势引入今天的课文,“其实人生道路的选择未必不是这样,一旦选择绝无回头的机会,因为时间已经过去。所以选择时要慎重。人生道路也是不平坦的,风雨会不期而至,你必须勇敢的面对。而且你的人生道路只有你能做主,不能随波逐流。”其次我没有去讲解,而是让他们去一遍遍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主题思想,学生能在朗诵中体味诗中所蕴涵的感情。第三,我让他们展开讨论,人生道路如何选择?引导他们开始能对于人生会有更多的思考,能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进而正确的选择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最后,我结合上一首诗歌《假如生活会欺骗了你》设计了一个问题,抓住两首诗的主旨写一段人生的哲理:学生很容易就写出来了。“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相信美好的未来在向我们招手。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我们要慎重的做出自己的选择,因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路就在脚下。”这些环节的设置,真正落实了三维目标。

这节课的成功源于对教材文本和学生的精心分析,所以我认为:离开学情的教学是没有目的的,离开文本的教学是盲目随意的。

篇10:未选择的路教学课件

未选择的路教学课件

未选择的路教学课件

一、教学目的.要求:

1. 学习诗人采用象征手法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2.反复诵读,背诵、默写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

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

教学课时数:

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朗读《未选择的路》导入,或可从多媒体场景——路导入。

(二)全班同学个别读、齐读,男女生分读,全体同学试背。

(三)指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四)请同学举手发言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路”的诗句、格言警句。

(五)研读课文:

1.你是怎样理解《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主题的?

2.《未选择的路》中的“路”“荒草”“足迹”象征着什么呢?

3.在《未选择的路》一诗中升华全诗旨意的诗句是: 。

4.体会诗句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试着说说你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

5.谈谈你学习这首诗的感受。

(六)作业:

1.当堂背诵、默写《未选择的路》。

2.以“路”为题,写一篇600字的文章。

篇11: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 -资料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

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资料

《未选择的`路》()。

呵,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篇12: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未选择的路教案

未选择的路阅读答案

七年级语文《未选择的路》的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未选择的路教案合集

诗《未选择的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设计

教学实录

外国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教案教学设计

未走完的路散文欣赏

走好选择的路作文

《荷塘月色》教学实录

《未选择的路》教学实录(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未选择的路》教学实录,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