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曲突徙薪的故事(共含7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unter80”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注音】qū tū xǐ xīn
【出处】《汉书·霍光传》:“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解释】曲:弯;突:烟囱;徙: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用法】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防患未然、未雨绸缪
【反义词】临渴掘井
【年代】古代
【例句】各单位要认真落实防火措施,~,消除隐患。
成语“曲突徙薪”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户人家建了一栋房子,许多邻居和亲友都前来祝贺,人们纷纷称赞这房子造得好,主人听了十分高兴。但是有一位客人,却诚心诚意地向主人提出:“您家厨房里的烟囱是从灶膛上端笔直通上去的,这样,灶膛的火很容易飞出烟囱,落到房顶上引起火灾。您最好改一改,在灶膛与烟囱之间加一段弯曲的通道(即“曲突”,突:烟囱)。这样就安全多了。”顿了一顿,这个客人又说:“您在灶门前堆了那么多的柴草,这样也很危险,还是搬远一点好。”(即“徙薪”,徙:移动,搬迁;薪:柴草。)
主人听了以后,认为这个客人是故意找茬出他的洋相,心里非常不爽。当然,也就谈不上认真考虑和采纳这些意见了。
过了几天,这栋新房的厨房失火,左邻右舍,齐心协力,拼命抢救,才把大火扑灭了。主人为了酬谢帮忙救火的人,专门摆了酒席,并把被火烧伤的人请到上座入席。惟独没有请那位提出忠告的人。这就叫作:焦头烂额座上宾,曲突徙薪靠边站。
这时,有人提醒主人:“您把帮助救火的人都请来了,可为什么不请那位建议您改砌烟囱、搬开柴草的人呢?如果您当初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就不会发生这场火灾了,
现在,是论功而请客,怎么能不请对您提出忠告的人,而请在救火时被烧伤的人坐在上席呢?”主人听了以后,恍然大悟,连忙把当初那位提出忠告的人请来。
——《汉书·霍光传》
【求解驿站】把烟囱改为弯曲的,把灶旁的柴草移开。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
【活学活用】如果懂得~的道理,许多灾难都可以避免。
【妙语点拨】故事中的主人即便是对火灾隐患缺乏基本的防范常识,在有识之士提出警示和忠告后也应当有所提防,但是火灾还是发生了。试想,如果主人听从忠告,很可能就避免了火灾,也用不着众人相救和杀牛置酒了。故事中的“主人”,现实中不乏其例,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并非祸由天降,而是由来已久,逐渐积累而酿成的。如果“主人们”在有识之士提出各种安全建议和措施后,及时处理,完全可以把隐患扼杀在萌芽之中,避免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近义】防患未然
【反义】临渴掘井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为弯曲的,把灶旁的柴草移开。比喻事先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
古时候,有一户人家建了一栋房子,许多邻居和亲友都前来祝贺,人们纷纷称赞这房子造得好。主人听了十分高兴。但是有一位客人,却诚心诚意地向主人提出:“您家厨房里的烟囱是从灶膛上端笔直通上去的,这样,灶膛的火很容易飞出烟囱,落到房顶上引起火灾。您最好改一改,在灶膛与烟囱之间加一段弯曲的通道(即“曲突”,突:烟囱)。这样就安全多了。”顿了一顿,这个客人又说:“您在灶门前堆了那么多的柴草,这样也很危险,还是搬远一点好。”(即“徙薪”,徙:移动,搬迁;薪:柴草。)
主人听了以后,认为这个客人是故意找茬出他的洋相,心里非常不爽。当然,也就谈不上认真考虑和采纳这些意见了。
过了几天,这栋新房的厨房失火,左邻右舍,齐心协力,拼命抢救,才把大火扑灭了。主人为了酬谢帮忙救火的人,专门摆了酒席,并把被火烧伤的人请到上座入席。惟独没有请那位提出忠告的人。这就叫作:焦头烂额座上宾,曲突徙薪靠边站。
这时,有人提醒主人:“您把帮助救火的人都请来了,可为什么不请那位建议您改砌烟囱、搬开柴草的人呢?如果您当初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就不会发生这场火灾了。现在,是论功而请客,怎么能不请对您提出忠告的人,而请在救火时被烧伤的人坐在上席呢?”主人听了以后,恍然大悟,连忙把当初那位提出忠告的人请来。
【成语】曲突徙薪
【拼音】qū tū xǐ xīn
【简拼】qtxx
【近义词】防患未然
【反义词】临渴掘井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解释】曲:弯;突:烟囱;徒: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事先预防
【例子】曲突徙薪广恩泽,愿亟靖海安天骄。(清・黄遵宪《福州大水行同张樵野丈龚蔼人丈作》)
【英文翻译】bend the chimney and remove the fuel to prevent a possible fire
【成语故事】从前有个人去拜访他的朋友,看见朋友家的烟囱竖在灶前,灶前还堆着不少干柴,就建议主人把烟囱改成弯曲的,把干柴移开。主人没有采纳。不久真的发生火灾,幸亏邻居及时救火。主人杀牛来谢这些邻居,邻居说该请的是那位提意见的人。
【成语正音】曲,不能读作“qǔ”;徙,不能读作“tú”。
【成语辩形】徙,不能写作“徒”。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生僻
曲突徙薪的意思是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那么这个成语是出自哪里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曲突徙薪
古时候,有一户人家建了一栋房子,许多邻居和亲友都前来祝贺,人们纷纷称赞这房子造得好。主人听了十分高兴。但是有一位客人,却诚心诚意地向主人提出:“您家厨房里的烟囱是从灶膛上端笔直通上去的,这样,灶膛的火很容易飞出烟囱,落到房顶上引起火灾。您最好改一改,在灶膛与烟囱之间加一段弯曲的通道。这样就安全多了。”(即“曲突”,突:烟囱。)顿了一顿,这个客人又说:“您在灶门前堆了那么多的柴草,这样也很危险,还是搬远一点好。”(即“徙薪”,徙:移动,搬迁,薪:柴草。)
主人听了以后,认为这个客人是故意找茬出他的洋相,心里很不高兴。当然,也就谈不上认真采纳这些意见了。
过了几天,这栋新房果然由于厨房的毛病起火了,左邻右舍,齐心协力,拼命抢救,才把火扑灭了。主人为了酬谢帮忙救火的人,专门摆了酒席,并把被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请到上座入席。惟独没有请那位提出忠告的人。这就叫作:焦头烂额座上宾,曲突徙薪靠边站。
这时,有人提醒主人:“您把帮助救火的人都请来了,可为什么不请那位建议您改砌烟囱,搬开柴草的人呢?如果您当初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就不会发生这场火灾了。现在,是论功而请客,怎么能不请对您提出忠告的人,而请在救火时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人坐在上席呢?”主人听了以后,幡然醒悟,连忙把当初那位提出忠告的人请了来。
有条有理
商朝时期,国都在黄河北岸,经常遭受水灾,商汤的第9代孙子盘庚为避免水灾,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他决心迁都到黄河以南的殷地去,贵族们担心迁都会引起社会的动荡,盘庚说只要听从他的命令就会有条有理,经过努力终于迁都到殷。
有天无日
[典故出处]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元来个梁山泊有天无日。”
焦大对贾府的祖辈有救命之恩,他曾出生入死保护主子,宁可自己喝马尿。焦大因此在贾府居功自傲,经常看不起其他奴才。他骂贾蓉他们每日偷鸡摸狗,贾府扒灰养小叔子。奴才们听到这些有天没日的话,吓得魂飞魄散,急忙把他捆起来。
曲突徙薪的成语故事
词目:曲突徙薪
拼音:qū tū xǐ xīn
出处:《汉书·霍光传》
释义:原指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应防患于未然,消除产生事故的因素。先见之明,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讽刺那些不懂得防患于未然的人。
引申:世上需要救火的英雄,更需要能发现忧患于毫末、有先见之明的人,提醒世人对于警示之言不要置若罔闻。
近义词: 防患未然、未雨绸缪
反义词: 临渴掘井 [1]
同韵词: 一命归阴、淘沙得金、一掷千金、磨杵作针、如获至珍、铜臭满身、杯水车薪
成语出处
《霍光金日磾传.霍光传》:“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原文
客有过主人者,见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曰:‘曲其突,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居无几何,家果失火,乡聚里众人哀而救之,火幸息。于是杀牛置酒,燔发灼烂者在上行,余各用功次坐,而反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选自《汉书 霍光传》
译文
说有一个造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的.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重新造一个弯曲的烟囱,将柴草远远地迁移。不然的话,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摆酒来感谢他的邻人。被火烧伤的人在上位,其他的各自以功劳的大小依次坐,但是没有请说改“曲突”的那个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灾的忧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建议‘曲突徙薪’的人没有受到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被奉为上宾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注音】qū tū xǐ xīn
【出处】《汉书·霍光传》:“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
【解释】曲:弯;突:烟囱;徙: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用法】作谓语、定语
【近义词】防患未然、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反义词】临渴掘井、江心补漏
【同韵词】一命归阴、淘沙得金、一掷千金、磨杵作针、如获至珍、铜臭满身、杯水车薪
★ 故事党课
★ 对联故事
★ 名人名言故事
★ 幼儿故事
★ 励志故事
★ 故事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