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身边的扶贫故事主题征文(共含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benking”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只有把群众当亲人,设身处地为民解忧,做好每一件实事,才能真正赢得民心。
今年4月份,我挂任__县__乡__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长、第一书记。来之前,我对这个村子做了一些了解,对帮扶的难度心里有了个谱。但驻村不久的一天,我们就被一群村民围到村室,有拿着手机录像的,有推搡争吵的,有指着我的鼻子撂狠话的。原来,他们反映的是7年前村里一条拟建未建道路的问题,怀疑有人把钱挪走了。通过咨询县、乡相关部门以及村留档资料,证实这条路并未纳入建设计划,不存在挪用问题。弄清了真相,村民们逐渐散去。但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村民对完善基础设施的渴求。
__村辖14个自然庄,除几条“村村通”主干道外,几乎所有自然庄内道路都不通,断桥、深坑、路面鼓起比比皆是,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一遇下雨,村民们一不小心就会翻车,工作队到村没多长时间,就有好几次摔进泥坑里,队员们也被摔伤。村民的期盼连着我们的心,工作队积极协调交通部门,将村民多年呼吁的一条断头路纳入建设计划,同时争取农发项目,一并解决道路、桥梁建设,村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情况将会很快改观。
农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如何培育出支柱产业来,一直是工作队思考的问题。5个多月来,工作队走过村里的每一个河流沟渠、连片地块、废弃村庄,认真研究论证,一个以大棚草莓基地、桑蚕示范带为主体,美丽乡村、休闲观光为两翼的“金__计划”初具雏形。工作队引来蚌埠一家公司,建设了近50亩的大棚草莓基地。为了大棚建设,工作队无数次起早摸黑,大棚钢管无法进入基地,就找来铁锨垫土修路……有人问,累么?在草莓大棚建起来,第一株草莓落地那一刻,所有的委屈和疲惫都烟消云散。
在各方支持下,村里引进了第一家外来项目秋实草业,村民的玉米秸秆可以送到基地青贮;第一间就业扶贫车间开工,贫困群众可以在家门口就业;第一批反季节大棚建成,村民们春节前就能吃到甜甜的草莓。未来还会有第一个桑蚕产业带、第一个美丽乡村点……这些变化的背后,是社会各方的努力。
有人说,基层苦,是他们没有体会帮助群众的那种乐,和百姓处久了,就不想走了。我已经把__当成了第二故乡,即使前路荆棘,我也会像禾苗一样深深扎进这片泥土里!
他是一个坚强的孩子。天资聪颖,品学兼优,他曾怀抱着各种各样彩色泡泡一样美丽的梦想,在漫长的求学途中,不断的努力着,拼搏着。虽然他的家境很差,生活在一个六口人的大家庭里,祖父母长年抱病在身,母亲一边伺候二老,一边照顾弟兄俩上学,仅靠父亲打工得来的微薄薪水过日子,但他却始终如一,不抛弃,不放弃,一心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
或许是天妒英才,命运跟这个仅十来岁的小男孩儿开了个天大的玩笑。10月,他被查出患有一型糖尿病,因起病比较急剧,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否则将危及生命。定期的检查与治疗,昂贵的仪器和药物等各项费用使这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困难,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病魔来袭时,曾经乐观开朗的他瞬间沉默了下来,为了不再拖累家人,他几次三番的想到了轻生,绝食,跳楼,半夜出逃……一次次的自我放弃,一次次被老师和父母救回。看到曾经那么优秀懂事的孩子变成如今这副模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心痛,他的家人更是心在滴血。
然而,大家并没有放弃他。每天课余时间,班主任带领着班里学生轮流到他家陪他说话聊天,给他讲各种宽心的话语,校领导也多次家访,给予他精神与心灵上的安慰,并不时地在生活中予以关照,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大家的鼓励与帮助下,他渐渐的走出了阴影,直面现实,积极治病,如今依然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样,高高兴兴上学,开开心心回家,并在小升初考试中考取了县重点中学。
每一个生命都是造物主的精心制作,人只有常怀一颗感恩的心,不抛弃,不放弃,才能活出自我,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出彩!
我于10月被选派到__市__镇__村担任第一书记。来村之前,我一直思考几个问题:驻村为什么?在村干什么?离村留什么?三年下来,__村着力打造和形成了“可持续的发展平台、立得住的主导产业、不返贫的精准成效,带不走的工作队伍”。我感到,选派到村是我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年来,我们深感紧盯党建,把稳引领发展的“方向盘”是核心。村党总支抓实党建强组织,让“红旗飘起来(旗帜引领)、喇叭响起来(宣传政策)、干部动起来(热情服务)、精准扶贫要强起来(构建体系)”,村里开始“每周工作有计划、每天为民有值班、每事服务有记录、每人活动有手册”,“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成为__村干部的内在自觉。在此基础上,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最多跑一趟”,通过切实的为民服务,提升党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抓实产业扶贫的“牛鼻子”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依靠__现有的资源禀赋,围绕湿地和现代农业做文章。12月两湾国家湿地公园(试点)获批,为__村的精准扶贫搭建了国字号、可持续、绿色化、信息化、生态牌的鼎力载体。在此基础上,谋划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20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为__村投资带动和就业拉动开辟了全新的发展路径。在打造“一村一品”产业上下真功。探索现代林业发展和设施农业扶贫基地建设,积极扶持两湾家庭农场、众建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因户因人精准施策,帮助其实现“脱贫不返贫”。
当好选派帮扶的“孺子牛”是基础。作为第一书记,我们深知一天到晚坐在办公室,是干不好基层工作的;脚上沾的泥土有厚度,落实工作才会有力度。坚持一线抓落实,带头用“眼”和“脚”,去发现问题、去推动工作、去服务群众、去促进发展。工作队在田间地头围绕群众的关键小事(就业、低保、危房、黑户、贷款、资助等)四处奔忙、无怨无悔,目的就是让群众看得见变化、获得到实惠。坚持学习用老百姓的话,讲他们能听懂的政策。
“脚下沾着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激情”。这三年,村里鞋柜中磨坏的布鞋、皮鞋算起来有30多双,写满的工作日志和一天不曾间断记录的效率手册有厚厚一摞,每天更新发布的工作微博、微信信息有近三千条,手机通讯录的贫困户电话存了近百个。
“扶贫小白”幸福扶贫路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全国上下都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回望自己两年的扶贫路,有辛酸、有泪水、有感动、有幸福,与结对帮扶贫困户共同向前奔跑的点点滴滴已凝结成深深记忆。
“半路出家”,扶贫小白上路
7月,我来到重庆市璧山区广普镇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由于一位同事工作调动原因,马鞍村2户贫困户镇级帮扶人员出现空缺,而我还正好没有结对帮扶对象,镇里就安排这2户贫困户由我来对接帮扶。207月15日,这个日子我记忆犹新,这是我第一次跟着马鞍村欧主任去入户走访。在去的路上,我感到彷徨和忐忑,惴惴不安地跟在欧主任后面。“廖大姐,这是你的新镇级帮扶责任人。”欧主任向贫困户介绍我。“对,您可以叫我小刘,以后就由我来帮扶您了。”我拘谨地向贫困户作自我介绍。廖大姐很热情地招呼我和欧主任到家里坐,“家里乱,希望你们不嫌弃。”从交谈中我了解到,廖大姐家里4口人,由于女儿患有大病,只能靠老两口种粮食、打零工来维系生计,生活非常困难。一个小时的交谈,廖大姐的热情让我们从互不相识的“陌生人”变成逐渐熟识的朋友,打消了我在来时路上的种.种顾虑,也看到了贫困户对基层扶贫工作人员的信任。
“政策落实”,扶贫成效初显
“小刘,花椒长虫了怎么办?”“小刘,医保报账你帮我看看”“小刘,帮我联系一下收购公司呀”,通过几个月的扶贫工作,我和贫困户熟络起来了,他们有事也会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我进行问询。6月左右,在完成花椒收获出售后,廖大姐告诉我,她想要再发展一些养殖业,只靠花椒种植无法实现增收。正在我帮廖大姐思考如何发展养殖业时,工作总结范文区里下发文件,给每一户贫困户分配了5000元产业发展基金,基于此契机,我帮廖大姐家购买了50只鸡、50只鸭和一些饲料,围起了圈养的栅栏,看着送上门的鸡、鸭,廖大姐显得非常高兴,“有了这些鸡、鸭就多了一些希望,日子也是越来越有盼头了。”目前,廖大姐家种植了花椒、粮食,养起了鸡、鸭,产业发展得有模有样,20收入2万多元。除此之外,医疗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等政策一一得到落实,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自立自强”,致富指日可待
今年5月10日,我又一次来到廖大姐家中。“廖大姐,你又新养了小鸡呀”,我看到家门口正在活蹦乱跳的几十只小鸡仔便问道。“这不是你去年送来的那些鸡嘛,我寻思着用下的蛋孵化点小鸡,自己试着养,扩大一下规模”,廖大姐乐呵呵地说。我看着这些“小家伙”,突然心里一热,一时间百感交集。廖大姐家,从以前的土瓦房,到现在新修建的安全住房;从我刚来时的泥泞小路,到现在已经入户的四好公路;从最开始的单一种植,到现在鸡、鸭、鹅、猪等多种类养殖,一切正在变得越来越好。而我,也从最开始满怀疑惑的“扶贫小白”逐渐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扶贫干部,并为能帮贫困户脱贫奔小康感到幸福。我想,这一切离不开扶贫政策的扶持,离不开扶贫干部的心血,更离不开贫困户自己的内生动力。
像廖大姐家一样走在脱贫致富路上的家庭还有很多,像我一样奔走在田间地头忙扶贫的基层扶贫干部也有很多,我们,都在为了“脱贫路上不落一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共同目标而不懈努力,相信付出一定有回报,只要我们一直保持奔跑,一定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孙老师,太感谢了,这回我和两个娃娃不用租房住了,感谢政府感谢你们”。
竹毫村破岩组村民杨小八在电话里满怀激情,用浓重的苗音汉话这样对我说,而且重复了好几遍,电话里的声音因激动变得沙哑而颤抖。
8月20日,杨小八的新建房最后一扇窗子玻璃安装完毕,自此,坐落于竹毫村破岩组他老屋基上60平米的新房子正式修建完成,村民杨小八一家三口也有了固定的“窝”。
20初,我到竹毫村在下组排查中,发现了在破岩组上破岩寨子中有一间不起眼的小茅屋。
通过了解,这间茅屋是村民杨小三为其在外打工的弟弟杨小八搭建来放置东西的,还准备用于杨小八的两个孩子放假时临时居住,获悉这一情况,我与村委的同志到杨小三家与其座谈,向其宣传了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严禁其用于人员居住,只能堆放搁置家具物品,并打电话给远在河南开封务工的杨小八,对其进行政策宣传。
回村后,迅速组织召开村级工作会,商量解决办法。经过商议,决定先把该户具体情况向镇政府作报告,同时,到宗地孩子租住的地方和孩子的外婆王周香家(宗地镇猛坑村黑关组)了解具体情况。
宗地镇党委书记姚华杰、镇长李树华获悉这一情况后高度重视,立即赶到现场走访查看,并迅速安排分管住房安全工作的王勇副镇长制定建设计划,拨出专项资金,确定工程队着手规划建设。
该村民组因地处边远,山高路陡,材料运输和施工都极为困难,再加上工程量很小,没有一家队伍愿意接手,后经过镇领导多方协调,从镇里一个较大工程工地找来了“接单人”,并立下“军令状”进场施工。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竹毫村前沿作战队始终坚持每天到现场办公,协调建材的顺畅运输和施工用水用电以及民工的生活保障事宜,镇危改办时常派专人现场监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经过两个月的建设,工程如期完工交付。为确保两个孩子尽早搬进入住,我还协调了床、凳、衣柜、生活用品,并及时接通了水电,硬化了房前入户路。
8月30日,杨小八的兄长杨小三年年纪较大,不会讲汉话,接过新房的钥匙时,激动的用苗话连声说到:“感谢镇里村里的关心,我兄弟在得远,要过年才能回来,我代表他谢谢你们了,我帮他招呼好房子,待他回来,一定请领导们来家啰糯务酒(吃饭喝酒)……”,随行的村干部翻译给大家听后,我让村干部告诉他:“不是谢我们,要谢共产党,是党的政策好,我们破岩组的苗族百姓才有好房住、才有好水喝、才有好路走”,随后,在新房门前,我拨通了杨小八的电话,出现了文中开始的一幕。
我叫刘荣鑫,现任丙妹镇归林村同步小康驻村第一书记,是一名90后中共党员。
6月23日,我荣幸成为脱贫攻坚这场无硝烟战争中的一名排头兵,成为归林村脱贫攻坚指挥所第九网格网格员。
我连夜收拾行装,奔赴归林村。夜里,初夏气息渐浓,县城华灯璀璨,但蜿蜒崎岖的山路上空,却群星点点,静谧安宁,一个半小时后,我到达归林村。月色朦胧,偶尔传来远处的狗吠声,此时已入深夜,漆黑一片,唯有不远处亮着一盏明黄色的灯,借着洒下的月光,我到达指挥所报道,所里的同志还在挑灯夜战。我揣着感动与激动的心情开启了归林村脱贫攻坚驻村工作新 篇章。
三个月后,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获得组织信任的同时,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作为一名90后,因工作经验不足而辜负组织重托。面对村里人口众多、自然寨分散、工作调度困难等情况,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
有挑战才有机遇,有压力才有动力。209月,正是住房安全保障攻坚战任务重、时间紧的关键期,作为第一书记,应首当其冲。那段时间,白天动员整治、晚上失眠想对策成了常态化。我们和村民在寒风中搬砖运瓦,汗水打湿了衣衫,我们的付出,终于换来了群众的理解与认可,顺利完成125户人畜混居整治,在公益性岗位和“一帮六宣”等工作相互推进下,村容寨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提升。
蓦然回首,归林已不再是当初模样,产业利益链接入股分红、持续组织化劳务输出、扶贫产业壮大发展……群众收入翻了一番。
归林的深夜,狗吠依旧,月色依然,但道路两侧灯火通明,中国贸促会帮扶的54盏太阳能路灯在绽放光彩,又是一番新农村景象。
归林的清晨,村寨初醒,阳光初露,房前房后响起阵阵水流声,中国贸促会帮扶的人畜饮水提升新建蓄水池贡献新生力量,确保群众生活生产用水不愁。眺望归林的远处,朝晖洒下,梯田“羞了”脸庞,那是杭州萧山帮扶“度量坡”农田灌溉工程带来了生机。俯瞰归林,年初撒下的秋英花种,已经争相绽放,开满山间。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艰苦奋斗,不负时代;不忘初心,不辱使命,高举旗帜,砥砺前行。我要以行动彰显90后青年的热血与激情,以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把脱贫攻坚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全,将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伟大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我叫张运典,是德江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去年3月7日,我背负着组织重托和群众期盼,被选派到德江县稳坪镇铁坑社区驻村扶贫。此时距离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不足两年时间,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压力重重。
,铁坑社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0户701人,贫困发生率为20.64%,属国家三类贫困村。我具体负责铁坑社区最边远的关林洞组包组工作和3户贫困户的帮扶任务。
当时,该组通组公路正在修建,车开不进组,我不得不步行。因路途远,很多时候中午不能回攻坚队,也因为这一点,与群众接触更多,彼此熟悉得更快。当然,与群众彼此熟悉的同时,一件件实事、难事也要让群众满意。刚到关林洞时,得知叶先强患脑溢血瘫痪在床,家庭极为困难。我向县红十字会争得了元的救助资金,并动员其易地搬迁至大龙居住。
我的帮扶户张月梅患有高血压病,儿子外出务工,独自一人生活。我每周都要到门上看她两次以上,为争取政策扶持。她逢人便说我对她很好,经常买一些水果、零食放在家里,我一去就往我怀里揣。张月梅老人把我当成她最亲的人,一有人提起我,她都会插上一句:“县人大派来的张主任好!有事找他准没有问题……”
当然,驻村工作也遇到一些困难。年6月,我上门督促黄某某清扫卫生。黄某某表示不理解:“我生活几十年都是这样过,现在是什么政策呀,反正我不习惯……”没办法,我只能自己动手为其整理卫生。后来,再为其修建卫生厕所,并厚着脸皮多次上门与其谈心、讲道理。现在,黄某某也成了我在关林洞组最好的朋友,事事都找帮忙,听我意见。
如今,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的补短板中,我把群众存在的问题一一上报,并得到实施。先后投入资金近18万元,解决了群众的关心的难点问题,确保整组达到了脱贫标准。关林洞组群众与全国人民一样如期实现了脱贫,无脱贫易致贫户、无脱贫不稳定户,全部消除致贫风险。
我叫朱前伦,是瓮安县天文镇乌江村龙井湾组的一个普通农民,一家四口住在几间木结构的老房子里。2014年,在政府扶贫政策的支持和扶贫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的生活迎来了转机。
我住的老房子年代久远,只能勉强遮风挡雨,有时候外面下大雨,屋子里就漏小雨,房屋台阶上角已经长起了青苔,有时候下雨天一个不注意就容易摔跤。我家门口也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晴天在上面跑起来是尘土飞扬,雨天又变得泥泞不堪,出门深一脚浅一脚十分不方便。
成了建档立卡户之后,我的帮扶人陈应同志就十分积极地联系我们,将我们家纳入入户道路硬化项目,在政府的牵头出资下,没多久施工队就上门了。施工队效率很高,不久后我家门口就有了一条平平整整的入户道路,送施工队走的时候我一直在不停地说谢谢,现在家里的老人出门也放心了,我雨天扛着东西走在上面也方便许多。
2016年,陈应推荐我参加了雨露计划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在专家的指导下学习养殖技术,2020年我参加了政府扶持的烤烟种植项目,家庭收入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2018年,我家作为重点帮扶对象,政府还对我家的老房子实施了房屋美化,我家住了十多年的老房子经过捡瓦、装板、喷漆、刮瓷等一系列整修,原本住着不安心的老房子也有了新面貌,居住环境好了,住在里面每天都是乐呵呵的。政府的帮扶同志还经常上门帮我们打扫卫生、收拾房屋,甚至帮着我一起下地做农活,让我感到十分的温暖。
我们家里经济条件不好,还要供孩子读书,以往全靠种地挣点钱,生活困难,平时都是能省则省,家里也是逢年过节才舍得买点肉。
成为建档立卡户之后,政府不仅给我们派发了食用油、大米和猪肉,陈应同志还积极帮我们争取符合条件的扶持项目,教育资助、参合资助、扶贫分红……我家实实在在地从扶贫政策中得到了好处,孩子的教育也有了政府的资金扶持,现在孩子在贵州读研,我经常跟他说要好好念书,多学本事,不仅是要自己出息,还要回报政府的帮助,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