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决定一生:蒙台梭利幼儿英才教育的秘密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谚静茵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岁决定一生:蒙台梭利幼儿英才教育的秘密(共含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谚静茵”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三岁决定一生:蒙台梭利幼儿英才教育的秘密

篇1:三岁决定一生:蒙台梭利幼儿英才教育的秘密

三岁决定一生:蒙台梭利幼儿英才教育的秘密

基本资料三岁决定一生:蒙台梭利幼儿英才教育的秘密 作者: (意)蒙台梭利(Montessori,M.)著 出版社: 出版年: 09月第1版 页数: 定价: 23.80 装帧: ISAN: 内容简介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一种全面提升儿童素质,发展儿童潜能的教育方法。本书分为“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教育法”和“儿童之家的教育”三篇进行介绍。书  目:举报失效目录 超星 上篇 童年的秘密1.新生儿2.婴儿的精神生活3.婴儿的啼哭4.儿童智力发展的绝佳机会――敏感期5.有吸收力的心理6.关注儿童的秩序敏感期7.儿童的智力是如何发展的8.儿童生长的障碍9.学步的儿童10.儿童手的活动11.儿童活动的节奏12.儿童的语言13.运动与儿童14.暗示对儿童的影响15.儿童的爱16.儿童的品格17.儿童的性格18.儿童的工作需要19.童年隐藏着未来的命运20.儿童的权利中篇 蒙台梭利教育法1.儿童教育的思考2.教育方法的`思考3.如何教育娇生惯养的儿童4.发挥儿童的想象力5.培养儿童的注意力6.对儿童进行意志教育7.如何培养儿童的智力8.儿童心理歧变谁之过9.把成人推上被告席10.教师的精神准备11.教师的准备工作(一)12.教师的准备工作(二)13.如何对待儿童的错误14.为儿童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下篇“儿童之家”的教育1.“儿童之家”开学典礼上的讲话2.“儿童之家”的教育方法3.建立纪律的方法4.授课的技巧5.实际生活练习6.儿童的膳食安排7.肌肉训练的方法8.自然教育的方法9.体力劳动10.感觉训练11.以感觉训练进行智力教育12.阅读和书写的教学方法13.数学启蒙14.提供教材的阶段和练习顺序15.再谈建立纪律的方法附录:蒙台梭利生平与著作年表 1

篇2: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的教育家,她的教育思想提倡以儿童为中心,在多样化的教具操作中和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孩子自我教育,混龄教育是其明显的特点。所谓混龄教育,就是将年龄在3到6岁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班级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混龄班就象一个小小的社会缩影,它更接近真实的社会生活,让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学会理解、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快乐的情绪和自信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混龄教育加强了幼儿间的交往,为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阶段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蒙台梭利博士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指出,3"5岁是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关键期,5岁是幼儿由生理性需要向社会性需要发展的关键期。如果我们抓住了孩子生理、心理上的敏感期,提供孩子适当的环境,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混龄的教育模式提供了一种让幼儿能和不同年龄同伴交往的环境。在混龄班中,幼儿既可以和同龄幼儿交往,又可以选择不同年龄的幼儿交往。幼儿在交往中喜欢同龄伙伴,因为他们发展水平相近,心理需求相似,语言表达能力基本处于同一阶段,比较容易沟通。年龄小的幼儿希望和比自己年龄大的同伴交往,他们认为年龄大的幼儿比自己的能力强,是自己心中的“英雄”,这样的崇拜、羡慕,产生了交往的原动力。年龄大的幼儿也喜欢与年龄小的幼儿交往,幼儿的心理中有被肯定、被承认的需求,这种需求仅仅通过成人的评价并不能够满足,他们更喜欢同伴间的赞扬、肯定、追随,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还有心理和行为上的承认;同年龄小的幼儿交往,充分的展示了自我;同时也付出了爱,懂得如何关心幼小,照顾、帮助别人。幼儿通过接触更多不同的人、不同年龄和能力的伙伴,学会了彼此观察,互相学习,在充分表现自己能力特点的同时,进行学习和模仿。如:混龄班幼儿在玩滑梯的时候会一个一个地自觉排好队,不推不挤。因为大孩子已经养成谦让、照顾年龄小的孩子的品质,而小的孩子也在向大的孩子学习。我们对混龄班3-6岁幼儿社交能力的研究证明,实验班幼儿社交能力优秀率达54,良好率达41,中等率为5;而对比班为优秀率35,良好率50,中等率15。显而易见,混龄教育促进幼儿社交能力的提高和良好人际交往方式的增长,明显优于同龄班。

二、混龄教育对幼儿“兄友弟恭”、社会伦理情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中国家庭特有的“四二一”结构,幼儿缺乏交往对象,缺少良好的交往环境,独生子女往往存在任性、自私、独立性差等个性问题。蒙台梭利认为:“独生子女并不是被宠坏了,而是他们缺乏玩伴”。混龄班的活动为独生子女创造了一种类似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机会。年龄大的幼儿为自己能够照顾弟弟妹妹自豪,认为照顾弟弟妹妹是自己的一种责任,并且乐此不疲。在混龄班中,经常能看到年龄大的孩子帮助和影响着比他小的弟弟妹妹。如:新生刚入园时,都有一段适应时期,同龄小班来的都是新生,孩子们在离开父母的伤感情绪中相互影响,在开学的前一两周,常常是哭声一片。而混龄班中只有一部分是新生,其他都是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生活的老生,新生常被老生愉快的情绪所感染,而且得到他们的.照顾,很快就适应了园内的生活。从中不同年龄幼儿享受到不同的乐趣,弥补了独生子女缺乏异龄儿童交往环境的缺陷,有效地抑制自私、任性、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交往能力低等不良特征的产生。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幼儿在交往中表现出较高的自觉性,同时逐步学会理解和帮助他人。

三、混龄教育更强调尊重儿童成长步调,最大限度的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

蒙台梭利说:“适度的教育只有一种,那就是尊重儿童成长的自然速度的教育”。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主要特色,就是真正地实践了以孩子生命力为活动中心的教育目标。混龄教育形式,因不同年龄段幼儿心理和生理发展明显的差异性,更加要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全面细致的了解每个幼儿的情况,组织各项活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简言之,蒙氏教学方法的根本精神就是依照人类成长的自然法则,用科学的方法了解孩子各阶段的心理(生理)成长变化情形及其需要,而给予适当的帮助,以启发或诱导其心智体能的有效活动,让他们发展成未来最有用、最有效率和最幸福的人。

每个幼儿在发展的方向、起点、进度及最终达到的水平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个性上也有较大的差异。蒙氏混龄教学以分组、个别的形式,打破了传统教育齐步走、一刀切教育模式,使教师有较多地观察了解每个幼儿行为表现和个性特点,从而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和方案,因人而异、循序渐进的实施教育。教师更注重活动的过程,并努力接纳和发展每一幼儿独特价值,给予适当的个别指导和评价,为幼儿提供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最大可能,也为每个幼儿自身潜能的充分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蒙台梭利教具由易到难,体现着不同的难度。不同年龄的幼儿

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进行自主选择。如粉红塔这一感官教具,它适用于3岁左右的幼儿,完成从大到小的排序,感知大小的初步目标。当幼儿能力有了发展后,也可以尝试摆出各种变式,交错叠起或水平摆开;4岁左右的幼儿操作粉红塔,可以用投影板控制他的操作。根据投影的大小找出配对的粉红塔,或根据粉红塔大小找出投影板;5岁左右的幼儿还可以边操作边配上汉字卡;大、小、最大、最小等,强化幼儿感觉训练,认识汉字,同时丰富幼儿的比较级和最多级的概念。老师把握好这一教具不同的教育功能,更有针对性的观察和协助幼儿进行工作,幼儿根据自我发展的法则安排活动的内容及进度,不必和别人比较依靠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学习,他们可以体验到坚持克服困难实现目的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产生积极愉快情感体验,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自信心、自主性不断增强。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蒙台梭利混龄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人类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社会关注,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教育更应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加强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篇3:蒙台梭利教育对幼儿数学思维养成的延续作用论文

蒙台梭利教育对幼儿数学思维养成的延续作用论文

摘 要:蒙台梭利数学教育注重幼儿数学思维的同时,又重视幼儿自身的价值,对其数学逻辑思维的养成具有科学的指导价值。她的教育理念在幼儿进入小学阶段后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儿童数学思维能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幼儿;数学;思维;蒙台梭利

幼儿期是人类数学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表明:22个月左右是幼儿掌握初级数概念的关键期,2.5岁左右是幼儿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岁左右是幼儿数组成及加法学习的关键期,3岁以后,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5岁以后,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所以3-6岁是幼儿数学思维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对幼儿实施适时的数学教育,有利于每个幼儿的数学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数学教育在蒙氏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与传统的数学教学法有很大的不同。蒙台梭利数学教学法是让幼儿在生活与操作中自然地认知数学,不仅为其奠定稳定的数理基础,且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蒙台梭利博士认为,数学应该是一连串的逻辑性思考与串联,经过比较、分类与归纳,找出其间的相关性,并借助计算方法 得到理想的答案。即数学教育不仅仅是提高幼儿运算速度与计算能力,关键是使幼儿掌握科学思维方法。为其进入小学后的数学思维养成起到延续性的作用。

一、蒙台梭利教育法对幼儿数学思维养成的特点

蒙氏教育的经典是数学教育,特点是运用可操作的学具锻炼幼儿数学逻辑思维;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利用极具诱惑力的环境吸引幼儿动手操作、感知数学概念。

1.思维方法的科学性。大多数人认为数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抽象、难学,尤其是对低年龄(或不“入门”)的孩子更是难上加难,甚至感到是痛苦的事。对此,蒙台梭利博士认为“令孩子觉得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并不是数学抽象的问题,而是大人们提供的方法问题”。即教学方法的问题,如何引导孩子对数学产生兴趣、自然而然地走向数学之路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以具体、简单的实物为起点,让孩子在动手操作中通过实物的多与少、大与小,自然而然地联想出具体与抽象之间的关系,强调“循序渐进”的法则,激发孩子的数学心智,让孩子感到数学是有趣的。

2.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蒙氏数学教育自成体系,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认识到综合操作的法则,把学习数学的过程进行合理的分解,促使幼儿逐步地接受、不断地向纵深发展,扎扎实实地掌握数学知识。

3.学具的可操作性。蒙台梭利强调“教学方法必须以孩子发展为中心,利用孩子的.感觉和动作学习数学,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真正理解数的内涵”。蒙氏数学学具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素材和教具,教孩子从生活中认识和掌握数学知识。其学具特点:(1)从真实的数量认识着手。(2)重视数量、数字、数词三者之间的关系。(3)重视“0”的概念及十进制的计算。等都是按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而开发的学具,幼儿按照规则操作通过感官感知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知识,锻炼数学思维能力,体现以幼儿为本、操作性强。

4.教学方法的实用性。蒙氏教育的特色是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幼儿的发展阶段和年龄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配合恰当的学具,使教学过程和手段更加优化,从而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具体方法有:(1)将抽象的数学教育形象化、具体化、活动化和游戏化,以形成孩子对数学的初步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2)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对孩子进行数、量、形、时间、空间的教育,使孩子形成初步的计算能力和几何概念以及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能应用10以内的分解与组合。(3)对孩子进行数学关系的教育。通过有目的的数学教育,使孩子掌握基本的数学关系,掌握分类、排列、组合、一一对应、测量等基本常识;使孩子认识一定量的数字和数学符号等。(4)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利用玩具和游戏寓教于乐,是幼儿最容易接受、最乐于参与的一种学习模式。(5)利用“三阶段教学法”对具体的例子进行“名称练习”,即名称与实物一致,找出与名称对等的实物,记忆名称与实物。

二、蒙台梭利教育对幼儿数学逻辑思维养成的延续性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是建立在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幼儿期正是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蒙台梭利数学教育抓住幼儿发展的关键期、以游戏为切入点,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习惯,并为小学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其数学逻辑思维得以延续。

1.数学概念与数运算的延续。知识积累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逐步认知的过程。数学知识的积累过程也一样。自进入学校后数学学习的内容就逐步显现出抽象、复杂的特征,每个新知识都是在前一个内容基础上进行。新知识中的难点来自于概念的具体化、数运算的抽象化。

2.数学逻辑思维的延续。数学特有的精确性、抽象性、逻辑性可以帮助幼儿概括地认识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幼儿获得一种思维方式,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幼儿的思维和智力得到较快的发展,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正体现出蒙氏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思维能力的训练。掌握数量关系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同步增长,同时也是幼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发展的过程。

3.数学学习习惯的延续。“三岁看到大,七岁看到老”,中国民间的这句俗语蕴含了非常深刻的内涵。三岁到七岁之间恰好是学前期,这个阶段是幼儿养成习惯的关键期,而习惯的好坏可以感染他的一生。每个家长都期待自己的孩子在健康快乐成长的同时又能有好的学习成绩。众说周知,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事半功倍、不好的学习习惯却事倍功半,所以学习习惯的好坏是影响孩子成绩的一个主要因素。蒙氏数学教育强调秩序性、系统性、完整性、精确性,这恰恰是养成学习习惯的一个好开端,对日后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起到铺垫的作用。

蒙台梭利数学教育对幼儿数学思维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凤兰.0~3岁婴儿智能开发与训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第1版),,2.

[2]李鹏.蒙氏数学学具操作与幼儿加减运算的研究与反思[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4):69-71.

篇4:蒙台梭利的内隐学习观对听障幼儿康复教育的启示

蒙台梭利的内隐学习观对听障幼儿康复教育的启示

文/刘爱民 彭冬梅

摘 要:从内隐学习观的角度解读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介绍其中所蕴涵的幼儿内隐学习的外部条件、内部因素、基本原理及主要形式,并且阐述内隐学习观对听障幼儿康复教育的启示。

篇5:蒙台梭利的内隐学习观对听障幼儿康复教育的启示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提出了“内隐学习”的概念。此后,心理学家对“内隐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笔者通过研读蒙台梭利的相关教育著作,发现早在1907年蒙台梭利就看到了儿童内隐学习的优势,并运用内隐学习的基本原理对幼儿教育进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因此,笔者从该角度切入,剖析蒙台梭利幼儿教学法的精髓,从而探寻适合听障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

一、内隐学习的含义及其特征

1.内隐学习的含义

根据Reber的观点,内隐学习是一种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复杂知识的过程。其显著特点在于,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控制他们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一规则。学者Lewicki,Czyzewska和Hottman提出,内隐学习是指人们获得具体知识,但却说不出、甚至意识不到业已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学习情况。我国学者郭秀艳和杨治良认为,内隐学习是指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体验,并因之而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尽管研究者对内隐学习的描述不尽相同,但大家基本上认同内隐学习是个体在与环境接触中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的一些较为复杂知识的过程。

2.内隐学习的特征

(1)自动性

内隐学习的自动性指内隐知识是在过去的无意识学习中自动地产生的。

(2)抽象性

抽象性指内隐学习获得的是抽象的规则知识,因此能够在深层结构保持不变而表面特征不同的情景下发生迁移。

(3)抗干扰性

抗干扰性具体表现为:①年龄独立性,即内隐学习没有年龄和发展水平效应。②低变异性,即内隐加工具有较小的个体差异和总体差异。③IQ独立性,内隐学习能力与标准化的认知能力测验基本无关。

二、蒙台梭利的内隐学习观

1.幼儿内隐学习的外部条件――良好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我们的教育体系的最根本的特征是对环境的强调。”“人不是动物,而是社会产物,教育过程中个体的社会环境是家庭。如果科学教育学不能影响新一代成长的环境,那么,它寻找改良新一代教育的努力也是徒劳。”因此,蒙台梭利不仅重视“儿童之家”的环境建设,还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改善儿童的居住条件和家庭环境,指导家长科学地教育子女。

2.幼儿内隐学习的内部因素――有吸收力的心灵

“儿童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性引导他去吸收其周围的一切,而且正是这种观察和吸收使他能够使自己适应生活。他做这项工作是凭着一种只存在于儿童身上的无意识力量。”“儿童有一种能够吸收知识的心理,他们能够自己教自己。”由此,蒙台梭利儿童学习知识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观察,依靠作用于环境而获得经验,本能地从周围环境中吸取营养、获得知识。所以,幼儿的学习不是靠外在的压力,而是靠内在生命力的驱使。

3.幼儿内隐学习的基本原理――自由教育

“由于孩子生来具有的不能自足的特性以及他作为社会个体的性质,他总是被镣铐限制着自己的活动。我们必须采用以自由为基础的教育方法,来帮助孩子克服这些各式各样的束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由教育是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儿童通过内在需要的自主活动来完善自己,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蒙台梭利说:“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于是,自由活动成为蒙台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原理,因为自由活动看似儿童在玩,实际上则是儿童在快乐和满足中进行内隐学习的过程。该过程既训练了儿童各种动作的协调性,又培养了儿童生活上的独立性,同时还增强了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儿童变得自信而尊贵。

4.幼儿内隐学习的主要形式――感觉教育

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自由教育是导向,感觉教育是核心。她认为“3~7岁是儿童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由与智力相联系的感觉活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蒙台梭利经常说:“儿童是成人之父。”基于此,蒙台梭利设计了一套满足儿童自由活动的感觉训练材料供儿童工作。然而,由于内隐学习具有抽象性和迁移性的特征,所以儿童在幼年时期练就的从事复杂工作的技能技巧可以迁移到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使儿童在困难面前充满自信和活力。

三、蒙台梭利的内隐学习观对听障幼儿康复的启示

1.利用自然活动的教育作用

蒙台梭利通过参与式观察,发现幼儿每时每刻都在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营养,所以要培养听障幼儿健康快乐的心灵,发展其自然流畅的有声语言的话,自然活动是听障幼儿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就像一句英国格言所描述的一样,“我听到了,我会忘记;我看到了,我可能还记得;我做过了,我不仅记得,还会行动。”这同蒙台梭利“做中学”的内隐学习观是一致的。其主要特征是,学习的效果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或活动才能得以体现。所以,如果我们将幼儿的独立和自由视作他们的基本权利的话,就应该把听障幼儿从“牢笼”中解放出来,把自主活动的权利还给他们,为他们建设适合其年龄特征的自由活动场所,让其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成长。

2.抓住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机

蒙台梭利认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儿童具有不同的`敏感期,是儿童进行内隐学习的最佳时机,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例如,1岁以前,儿童会被漂亮的物体和鲜艳的色彩所吸引,而从第2年开始,儿童开始对细节感兴趣。孩子口头语言发展的敏感期一般是在孩子2~7岁之间,这是感知觉发展的阶段,孩子的注意力开始自觉转向外部世界,记忆力也特别的敏锐。对听障幼儿来说,术后12~24个月是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由于广东方言与普通话差别较大,听障幼儿在机构接受1~2年的康复训练后,语言能力刚刚起步,回到粤语的语言环境中,就会出现语言发展倒退的现象。根据幼儿语言学习的阶段性特点,为其提供适合听障幼儿语言学习的最佳条件是家长和专业人员的责任。

3.重视专业人员对家长的引导策略

内隐学习的一大特征是,学习的效果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或活动才能得以体现。听觉口语法康复模式的引进,把我们的康复重心从教孩子转向教家长。由于受到机构特定条件的限制,教师一般采用了正式教学的方式来演示如何完成一个学习的目标,造成家长回去后把家庭变成第二个教室,逼迫孩子被动地学习老师布置的任务,直接后果就是家长认为孩子不乖乖地坐下来学习,康复训练就没办法进行。因此,专业人员在指导家长的时候,应把重点放在如何在自然情景中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谨防家长复制教师的教学模式,抹杀了孩子的学习热情。

4.重视听障幼儿构音机制的准备工作

学者Mathews等对内隐加工和外显加工之间提出了协同效应。他们认为,学习双条件语法的理想程序是去发展一个缄默知识基础,然后再引发一个外显的任务模型。所有这些研究和建议都给我们这样的启发:教育的最大效果,往往是在那些内隐学习发生在先,而外显学习适当配合于后的情形中产生的。该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听障幼儿构音前,就应该引导幼儿进行各构音器官的协调运动,构音器官运动的准备性动作熟练掌握后就可以变成一种构音机制,虽然幼儿还没有进行正式构音,但如果他已经掌握了对于构音来说必要的动作,完成了构音所需要的灵活性机制,这是内隐学习的过程。在其构音机制的作用下,诱导听障幼儿构音,渗透外显学习的目标,这样听障幼儿就能较容易地说出准确的语音。

因此,康复工作者应该看到听障幼儿内隐学习的价值,把握内隐训练与外显学习的最佳结合点,寻找适合听障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最有效的康复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玛丽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任代文,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05.

[2]郭秀艳。内隐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

[3]郭秀艳,杨治良。内隐与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J]。心理学报,2002(4):351-356.

[4]张建玲,毛晋平。内隐学习的研究综述[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04(6):9-13.

[5]玛丽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马荣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6]玛丽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M]。祝东平,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广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

蒙台梭利经典语录

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读后感1000字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蒙特梭利教育幼儿园评语

爸爸的教育决定孩子的一生

浅谈如何运用蒙氏教育促进幼儿自律行为的发展

三岁决定一生:蒙台梭利幼儿英才教育的秘密(整理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三岁决定一生:蒙台梭利幼儿英才教育的秘密,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文章

热门推荐

HOT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