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蜀川与蜀州辨考-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异文证释(共含6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独木桥”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内容提要 初唐王勃名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有“蜀川”作“蜀州”的异文,向无善解。至有以“蜀州”指四川为解者,实不可从。揆诸史实,蜀州之设置较晚,在王勃死后十年方才有之;而蜀川之设置较早,在东汉安帝时期。故王勃诗题,有作“蜀川”的道理,而无作“蜀州”的可能。
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此诗题目又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又作《杜少府之任蜀州》 ① ,这几个诗题异文以何为正?从理论上说,这首诗的标题只能有一个是正确的,而不可能几个都是正确的。通常唐诗选本或教材都注诗题一作什么,而不说明原由或考证来历等。沿袭一久,积重难返,后来的文史读物甚至教科书对王勃此诗题即使有说明解释的,也往往难以见到较为中肯而且妥帖的疏理。顷见一种中学语文教材选入王勃此诗,其题目亦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注释云:“蜀州,今四川。” ② 未知有何根据?故关于此诗标题所涉及的地名歧说,不仅属于一般的文史知识问题,还关乎义务教育常识的正误问题。今不揣浅陋末学,据读书所及,略加考证,申述鄙见。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题异文中涉及“蜀川”、“蜀州”两个地名,判断其正误的基本前提是:蜀川、蜀州分别是何时设置,何时使用?作为王勃诗题目中的地名,则其地名必须在王勃生前已经开始设置并使用,则方有可能为作者写入诗题,否则就不可能是作者所定的诗题而是后人掺和甚至篡改的结果了。陈寅恪先生在其《读〈哀江南赋〉》中谈到为古文索解时说:“解释词句,徵引故实,必有时代限断。然时代划分,于古典甚易,于‘今典'则难。盖所谓‘今典'者,即作者当日之时事也。故须考知此事发生必在作此文之前,始可引之,以为解释。否则虽似相合,而实不可能。” ③
一 蜀川设置于东汉,用于王勃以前
蜀川一名,起初是一个县名,始设置于汉朝。据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七十四《眉州》载:“蜀川县在川中心,《舆地志》云:‘后汉安帝(刘祜,公元107—125年在位)置。易州广汉、嘉州,是为三蜀。嘉州见在川中,故名蜀川。'” ④ 按乐史所载,似“蜀川”一名其地理范围就是指宋朝时嘉州(治今四川乐山市)之地。蜀本为独立王国,秦灭蜀,改置为蜀郡,郡治即在嘉州,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十一《剑南道上·成都府》:“秦惠王元年,蜀人来朝。八年,因五丁伐蜀,灭之,封公子通为蜀侯,于成都置蜀郡,以张若为守,因蜀山以为郡名也。始皇三十六郡,蜀郡不改。其理(胡案:郡理即郡治,唐人避高宗李治讳改治为理)本在青衣江,今嘉州龙游县界。汉高帝王蜀,分蜀置广汉郡。” ⑤ 综合李吉甫与乐史的记载来看,所谓“蜀川”就是指蜀郡,后来分置为蜀郡、嘉州和广汉三郡,合称“三蜀”,可指蜀中。犹如古代习惯上以吴兴(治今浙江湖州)、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和常州合称“三吴”,以泛指“吴中”。“三蜀”的治所本在嘉州,后移到成都。青衣江、嘉州龙游县界即在嘉州,因嘉州位于川中心,故称这一属于现代地理学上四川盆地的中心地带为“蜀川”。则“蜀川”的核心乃是“三蜀”。
这个地名,王勃不仅用之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中,还在《思春赋 并序 》中用及。据其序云:“咸亨二年(公元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旅寓巴蜀。浮游岁序,殷忧明时,坎?圣代。九陇县令河东柳太易,英达君子也,仆从游焉。高谈胸怀,颇泄愤懑。……屈平有言,目极千里伤春心,因作《春思赋》。庶几乎以极春之所至,析心之去就云尔。”其赋中写道:“若夫年临九域,韶光四极。解宇宙之严气,起亭皋之春色。况风景兮同序,复江山之异国。感大运之虚盈,见长河之纡直。蜀川风候隔秦川,今年节物异常年。” ⑥ 又据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百十五《舆地考》:“至东魏将侯景以河南地降,逆乱相寻,有名无实。及景平后,江北之地,悉陷高齐;汉川、蜀川,没于西魏。” ⑦ 汉川指“蜀川”与“秦川”之间的汉中,故蜀川指蜀中的成都平原是顺理成章的。
另一方面,唐朝文人提到蜀川地名的诗文,也可作为当时蜀川在社会生活中使用情况的旁证。如与王勃生活时代基本相同的蜀人陈子昂(公元661—7)《上蜀川安危事三首》:“臣伏见四月三十日敕废同昌军,蜀川百姓,每见免五十万丁运粮,实大苏息。然松、茂等州诸羌首领二十年来利得此军财帛粮饷,以富己润屋。今一旦停废,失其大利,必是勾引生羌,诈作警问,以恐动茂、翼等州,复使国家征兵镇守。若松茂等州无好都督,则此诈必行,旦夕警问必有发者。一发已后,警动蜀州。朝廷不知,征兵赴救。兵至贼散,靡弊更甚。”“蜀中运粮既停,百姓更无重役。”“蜀中诸州百姓所以逃亡者,实缘官人贪暴,不奉国法,典吏游容。因此侵渔剥夺既深,人(胡案:人本作民,因避唐太宗讳改)不堪命,百姓失业,因即逃亡。凶险之徒,聚为劫贼。” ⑧ 其所述“松茂”等州正在“蜀州”西北面,今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境内,为当时西北诸羌进攻蜀川的必经之地。又所谓“警动 蜀州”而致朝廷徵兵赴救者,因蜀州正当松茂等州与蜀川心脏成都的中间,一旦有失,必然危及全蜀。陈氏又有《上蜀川军事》一文,内有:“臣伏见剑南诸州缘通轨军屯在松潘等州,千里运粮,百姓困弊。臣不自恤,窃为国家惜之。” ⑨ 此文《四库全书》题作《上蜀中军事》。综上所述,陈子昂文中“蜀川”所指范围指剑南诸州,即唐朝剑南道所辖西川节度使管辖范围,与其文中“蜀中”之概念大致相当。
以上诗文所及蜀川,均指“三蜀”。正史中也可提供例证,如《旧唐书·地理志》维州下:“(维州)垂拱三年又为正州,天宝元年改为维川郡,乾元元年复为维州。上元元年后,河西陇右州县皆陷吐蕃,赞普更欲图蜀川,累急攻维州不下,乃以妇人嫁维州门者,二十年中生二子。及蕃兵攻城,二子内应,城遂陷。” ⑩ 维州辖境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当时处于汉蕃相持地域。《旧唐书·毕构传》:“顷之,复授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充剑南道按察使。所历州府,咸著声绩。在蜀中尤革旧弊,政号清严。睿宗闻而善之,玺书劳曰:‘……卿孤洁独行,有古人之风。自临蜀川,弊化顿易。'” 11 《旧唐书·文宗纪》载太和三年“丙申,西川奏南诏蛮入寇”,“十二月丁未朔,南蛮逼戎州。遣使起荆南、鄂、岳、襄、邓、陈、许等道兵赴援蜀川” 12 ,《旧唐书·哀帝纪》载唐末西川叛乱,“丙寅,(朱)全忠继至。壬申,匡凝牙将王建武遣押牙常质以荆南降,言权知荆南军府事赵匡凝今月十一日弃城上峡奔蜀川。” 13 由于“蜀川”在蜀之中心,故其含义在“三蜀”之基础上,可寓指“蜀中”,也即可泛指蜀地。故王勃诗题“蜀川”乃是用习称,指“三蜀”之地。杜少府即是到“蜀川”某县担任县尉之人,所指亦当为具体的地区,而非泛指蜀地。王诗中“风烟望五津”是指“蜀川”的腹地,向引《华阳国志》“其大江自湔堰下至犍为有五津,始曰白华津,二曰万里津,三曰江首津,四曰涉头津,五曰江南津”为解,此五津分布于从灌县(今都江堰市)到犍为的岷江各大渡口,正好贯串了蜀川的心脏地带。近人考证诗题中的杜少府即杜甫之祖父杜审言,其所任之地为通义(今四川眉山)县尉,则与蜀川之范围吻合。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选入王勃此诗,在诗的解题中说“蜀川,犹言蜀地” 14 ,乃是以泛指的“蜀川”来解释王勃诗中的“蜀川”。亦殆是前述义务教育教科书中以“蜀州”为指四川解者之所本。
二 蜀州是唐朝武则天垂拱二年设置,时王勃已死十年
蜀川这一地名上文作了粗略钩稽,可以大致了解王勃诗题“蜀川”的梗概。但是这还要考察在唐朝前后蜀中有无设置过“蜀州”这样的行政区划。
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第三十一《剑南道上·成都府·蜀州》载:“《禹贡》梁州之域。秦灭蜀,为蜀郡。在汉为郡之江原县也。李雄据蜀,分为汉原郡,晋穆帝改为晋原郡。后魏平蜀后,移犍为郡理此东三十里,因省晋原郡以并之,仍于此西十里立多融县,取旧郡名也。隋开皇三年改属益州,皇朝初因之,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晋原等四县属蜀州。” 15 又《旧唐书·地理志》:“蜀州,垂拱二年分益州四县置。天宝元年改为唐安郡,乾元元年复为蜀州也。领县四,户五万六千五百七十七,口三十九万六百九十四。至京师三千三百三十二里,至东都三千一百七十二里。” 16 据此,唐朝蜀地的行政建置中的确有一个蜀州,管县四个:晋原、青城、新津、唐兴。这一块地方在今天四川省会成都以西的新津到郫县青城山一带,州治晋原即今四川崇州市,紧靠蜀地中心城市成都,也算得上蜀地的中心地带了。只是“蜀州”与“蜀川”并非改名而成。这与唐朝西川节度使境内其他行政建置改川为州者不同,如维川之改为维州,泸川之改为泸州,静川之改为静州 17 。
“蜀州”出现于唐人诗文也在王勃之后。唐人诗文中写到蜀州的,在王勃之前者无;除王勃的这首诗外,都在王勃之后。如唐朝著名诗人高适就曾经担任过蜀州刺史,其友人杜甫作有《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开文书帙中,捡所遗忘,因得故高常侍适。往居在成都时,高任蜀州刺史,人日相忆见寄诗,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自枉诗已十余年,莫记存没。又六七年矣,老病怀旧,生意可知……”诗中有句云:“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 18 杜甫又有《送张十二参军赴蜀州因呈扬五侍御》 19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等诗 20 ; 自居易有《唐东都奉国寺禅德大师照公塔铭并序》:“大师号神照,姓张氏,蜀州青城人也。” 21 杜牧《马迥除蜀州别驾等制》 22 ;晚唐杜光庭《蜀州孟驸马就衙设消灾迁拔黄?道场词》等 23 ,这些都清楚而有力地证明:蜀州的设置晚于王勃,唐人诗文中出现“蜀州”没有早于王勃的应当不是偶然的现象,王勃诗题中的“蜀州”是不正常的.。前文所引陈子昂《上蜀川安危事》的写作时间在“圣历元年”即公元6,故文中不仅出现“蜀川”,而且出现了“蜀州”,这就符合历史,不致乖戾。
“蜀川”是一个设置于东汉安帝时期的县,虽然可以用作“蜀”的泛称,但其范围是以四川盆地的中心区域“三蜀”为主;“蜀州”是一个唐朝垂拱二年设置的州名,位置在成都的西侧,其历史远不如蜀川悠久。考王勃卒于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6年),《旧唐书·王勃传》载:“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为《采莲赋》以见意,其辞甚美。渡南海,堕水而卒,时年二十八。” 24 而蜀州是在垂拱二年设置的,王勃卒年早于蜀州设置的时间。换言之,王勃卒后十年唐朝方才设置了蜀州。则王诗题中不当出现“蜀州”字样,哪有预先使用十年以后设置的州郡名字的?而数百年来流传甚广的《唐诗三百首》陈婉俊补注:“蜀州:《舆地志》:‘崇庆州,唐名蜀州。'”虽未以“蜀州”来泛指蜀地,也是明显的失考。即以设置于王勃身后十年的蜀州作为其诗题,是违背历史常识的。所以从上述的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初唐诗人王勃的名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正确的。其诗题一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蜀州”异文是因为“蜀州”、“蜀川”字形相近而产生的讹变,亦有后人改动的可能,在王勃作此诗的时候尚无此州名。陈婉俊补注中提到王勃诗题“旧本俱作《杜少府之任蜀川》”,也可说明此诗题的异文是后人改动所存留的痕迹。
三 释蜀州为蜀地之因由于混淆概念
前文已经阐述了“蜀川”是从川中心地带而得出的通称,并由此而作为泛指蜀地。其所指范围大约与“蜀中”一语相当。但到后代,由于历史的变迁,行政区划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对于这两个地名所指的范围逐渐模糊。唐朝垂拱二年所设置的“蜀州”就地域范围而言乃是“蜀川”即三蜀的一部分,两者的关系属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用逻辑学中的欧拉图表示如下:(图略)
因此客观上也存在“蜀州”即在“蜀川”内,即“蜀州”与“蜀川”的一部分重叠,以“蜀州”来取代“蜀川”是不错的条件。加上前述蜀境内有若干州名即以“某川”改为“某州”而成者,故亦易造成“蜀州”也是“蜀川”改成的思维惯性。而且还因为蜀川与蜀州形近易误,经常不能注意到“蜀川”、“蜀州”历史建置的先后,其范围大小的不同。若不求甚解,乃至以“蜀州”当作“蜀川”,释为“今四川”这样的结果。揆诸历史文献,“蜀川”从主要指“三蜀”,到泛指“蜀”,可以释为指“今四川”,故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以“蜀地”释“蜀川”,对于“蜀川”的解读犹可接受,因其无伤大雅。但“蜀州”无论如何也不可等同于“蜀川”,也释为“今四川”。这两者真应了一句成语“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近人或以“蜀川”为“蜀州”,复以“蜀州”为“眉州”之讹,虽不能说没有道理,然迂回改字,故所不取。
陈寅恪先生说:“夫解释古书,其谨严方法,在不改原有之字,仍用习见之义。故解释之愈简易者,亦愈近真谛。” 25 此言移用于解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题异文,亦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注释
①《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3月版,第166页;《王子安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版,四库唐人文集丛刊本;《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2月新一版,第184页;蘅塘退士编,陈婉俊补注《唐诗三百首》卷五,中华书局1959年9月版,第2页。
②《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版,第157—159页。 ③《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初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6月版,第234页。
④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6月版,第409—609页。
⑤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6月版,第765页。
⑥清董诰等纂《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792—793页。
⑦元马端临《文献通考》,中华书局1986年9月版,第2469页。
⑧⑨清董诰等纂《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941页。
⑩11《二十五史·旧唐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第3684、3851页。
12 13《二十五史·旧唐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第3548、3582页。
14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月版,第7页。
15《元和郡县图志》下册,中华书局1983年6月版,第775页。《旧唐书·地理志》成都府条亦载:“隋蜀郡。武德元年改为益州,置总管府,管益、绵、陵、遂、资、雅、嘉、泸、戎、会、松、翼、嶲、南、宁、昆、恭十七州。益州领成都、雒、九陇、郫、双流、新津、晋原、青城、阳安、金水、平泉、玄武、绵竹等十三县。垂拱三年置彭、蜀二州。”与垂拱二年设置蜀州相差一年,或“三年”为“二年”之误耶?
1624《二十五史·旧唐书》,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年12月版,第3681、4078页。
17《元和郡县图志》,中华书局1983年6月版,第766—767页。
181920清杨伦《杜诗镜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版,第1005—1006、52、339—340页。
212223《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版,第3073、3441、4319页。
25陈寅恪:《蓟丘之植植于汶篁之最简易解释》,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62页。
【年代】:唐
【作者】: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内容】: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作者】:
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注释】:
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辅:护卫。
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赏析】: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唐代/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⑷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译文】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赏析】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
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喻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颔(hàn)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诗人劝慰友人:我和你都是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离别乃常事,何必悲伤呢?此次友人孤身前往蜀地,远走天涯,举目无亲,更觉惆怅,作者在这里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藉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惜别之中显现诗人胸襟的阔大。
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把前面淡淡的伤离情绪一笔荡开。诗人设想别后:只要我们声息相通,即使远隔天涯,也犹如近在咫尺。这与一般的送别诗情调不同,含义极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界限的哲理,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因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足见情深意长,同时,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这首诗四联均紧扣“离别”起承转合,诗中的离情别意及友情,既得到了展现,又具有深刻的哲理、开阔的意境、高昂的格调,不愧为古代送别诗中的上品。
【鉴赏】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在赏析这首千古流传的送别诗之前,还是先来了解一下诗人王勃的生平事迹吧!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孙。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为沛王府修撰。曾漫游蜀中。补虢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父王福畤官雍州司功参军,因受连累,贬谪边地。勃渡海省亲,溺水,惊悸而死,年仅二十七岁。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王勃出身文学世家,年少得志,位卑才高,遭遇悲惨,英年早逝。在四杰中,年龄最小,才气最高,成就较大,有《王子安集》二十卷。
这首诗是王勃供职长安时,送别友人杜少府所作。以往的送别诗文都是伤感的,南北朝时期的`江淹写过一篇有名的抒情小赋《别赋》。开篇即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结篇还说:“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有别必怨,有怨必盈,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可谓至理名言,道出了古人离别的普遍感受。此诗却一变悲苦缠绵,而为高远阔达。那么我们现在具体赏析这首诗吧,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教!
首联采用对照的的手法把京城长安与蜀川,也就是把送行饯别的地方与友人即将前去的地方并列联系起来。同时,又是一实一虚对照,京城长安是实在的地方,蜀川却是想象中的地方。这两个本来没有关系的地方因为两人之间的感情和关系而发生了联系。虽然只是对两地形貌的描绘,却暗含送别之意,惜别之情。
颔联从首联的物转到了人的身上,点明两人之间情谊更深层次的缘由。同是为了做官而远离家乡,远游四方的人。离乡背井,本来就有一层别离的愁绪,再加上如今好友要离别而去,这一去可能再也见不到面,想到这里,如何不让人惆怅和依恋呢?这一段情,这一时刻,是多么令人不忍和伤感啊!
颈联突然一转,自我开解,将离别的愁绪放在一边,任它随风飘去。情绪由伤感变得豪迈。只要是真正的朋友、知己,暂时的别离不是问题。别离只会增强彼此之间的友谊。只要真情在,就算是远在天涯海角也不能割断和冲淡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就像在自己身边一样,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更何况是长安和蜀川这么近的距离呢?这两句气势豪迈,真是囊括宇宙,包举宇内。此刻诗人的情感波澜壮阔,一扫离别的阴霾,传唱千古。
尾联由颔联的豪迈变得细腻,由高昂到舒缓。诗人劝慰朋友杜少府不要因离别而伤悲,不要想青年男女离别时泪痕点点,别泪沾巾。暂时的别离,不是永远的离开,还有相聚的时刻。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带着美好的回忆离开,期待相聚的美妙。这是诗人对朋友杜少府的叮咛和关爱,也是自己真情的自然流露,是那么细腻和柔情。
总的来说,此诗一洗南朝齐梁的温婉绮丽,雕琢刻镂之风,雄浑豪迈,自然朴实,是一种新的风格的尝试,开启有唐一代诗歌的盛大气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律。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王勃诗鉴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王勃初仕于长安时期的作品,格调高昂,情感浓烈,充满着青春勃发的活力。在送别诗中,它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更是世代相传的佳句,古往今来,不知抚慰了多少离人,激励过多少志士。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律”点出诗人送别的地点长安,友人赴任的地方是西川。从繁华的京都向西南方远望,只能看到烟尘雾霭迷漫,引人遐想。在“风烟”后“五律”前置一“望”字,使句势流走,气韵流长,缱绻之情充盈字里行间。这联诗的宏伟寥阔意境,形成一种特殊的送别氛围,既不同于“风萧萧兮易水寒”那样的悲壮苍凉;又不同于“携手上河梁”,“徘徊蹊路侧”那样的凄怆犹疑;更不同于“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那样的悱恻缠绵。它所映衬的人物是洒脱的,而又略带乐观的憧憬。
自古人生伤离别,诗人们更是感慨良多,但在这里年轻的诗人能以豁达乐观的心态对待现实。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正是描写两位挚友依依惜别之情的。诗人向朋友倾诉说:我心中的苦涩滋味是和你一样的。可是我们都是漂泊在外求功名的人,岂能不四处游走呢!弦外之音,似乎是:我们为事业,分别在所避免,应当努力克制自己的感情。这话说得很自然,情意也很真切。
而真正脍炙人口,振奋人心的是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豪迈宏放的诗句,赞颂了人间坚不可摧的友谊。知音者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即使千山万水难以遮拦。这富有哲理意味的诗句,闪烁着永不磨灭的理性的光辉,使诗人与挚友的情感得到升华,引起世人的共鸣。曹子建《赠白马王彪》诗有云:“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王勃这联诗化用此诗,而更显自然流畅。
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说在临别之际,不应当学习儿女之态,哭哭啼啼多难为情!此话既是对朋友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共沾巾”三字,表明双方情谊深厚,难舍难分。
这是一首内容健康、形式整齐的五言律诗,平仄协调,对仗工稳。颔联采用流水宽对,更显自然活脱。全篇句句在叙事,而又句句有情。诗人以朴实、洗练的语言,表达出真实、自然、亲切、豪爽的感情。
林庚先生评价这首诗说:“开始把诗歌导向典型洗练;技巧声色都结合在思想感情的表现上。这就是统一南北文风的具体发展。”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大历以还,易空疏而难典赡;景龙之际,难雅洁而易浮华。盖齐、梁代降,沿袭绮靡,非大有神情,胡能荡涤。唐初五言律,惟王勃“送送多穷路”、“城阙辅三秦”等作,终篇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译文一: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能望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像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像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译文二: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译文三:
雄伟的长安城有辅佐的三秦,
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
因为都是离家在外做官之人。
只要四海之内有一知己朋友,
纵使远在天涯也如就在近邻。
不要因为我们就要离别两地,
就像普通儿女一样泪湿衣襟。
赏析
一望而知,这是一首送别诗,是王勃在长安任朝散郎时写的,而且还是一首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送他的杜姓朋友从长安(西安)到蜀地(四川)做官,这位朋友对长安留恋难舍,王勃写了这样一首诗来送他。诗写得很好,以至于这杜姓朋友的名字都被人们忘记了,这首诗却依然被人们传诵。
第一、二句:写长安的地势形貌,也写了分手的地点,写诗人和友人时而回望长安,又时而翘首蜀地。交代送别地点和前往地;
第三、四句:诗人直接议论,有已有彼,恳切真挚;
第五、六句:设想别后的情境。从眼前别绪转思别后之情;
第七、八句:又回到眼前,说不要在分手地,以泪水告别。全诗以送别不必伤别作结,描写跌宕豪放的离别之情。因而此诗变哀怨为开朗,把离情别绪写得豪迈昂扬。
城阙护卫着长安城,风烟迷茫着五津渡口,现在我与你的离别之意,都还同是因各方面原因来做官的。虽然你到风烟迷茫的五津渡口——蜀地上任做官,我还在长安,相隔千山万水,但是一想起咱们的音容、情义,心里就会得到安慰,好比邻居一样。你我分别了,在这分别的歧路上,我知道你我的心情都是难过的,但是尽管再难过,再伤心,我们大丈夫人,可不能象孩子们一样流涕滴来告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