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高粱新品种(系)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论文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loverose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甜高粱新品种(系)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论文(共含4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overose”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甜高粱新品种(系)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论文

篇1:甜高粱新品种(系)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论文

甜高粱新品种(系)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论文

高粱[Sorghumbicolor(L.)Moench.]是世界五大谷类作物之一,也是中国最早栽培的禾谷类作物之一。甜高粱是粒用高粱的一个变种,甜高粱除具有普通高粱的一般特征外,其茎秆中还含有大量的汁液和糖分,其籽粒可食用、饲用、酿酒,茎秆可饲用、制糖、酿酒、做饮料、提炼酒精等,秆渣还可制纸、制板、人造纤维等。甜高粱作为一种新兴的饲料、糖料、能源作物,极具开发价值[1-4]。

聚类分析方法在研究作物品种资源的差异和分类方面已有不少应用,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分析评价方法[5-7]。作物生物学性状的聚类分析是其种质资源u价的重要方面[8-9]。表型性状的调查测定相对简单、易操作,而且更直观,是种质资源研究的最基本方法,也是分类不可缺少的重要依据之一[10-11]。将差异显著的N个性状变换为既不具相关性又能反映原来多个性状主要信息的综合指标进行聚类分析,进而比较亲本间的遗传差异,达到归类使用的目的[12-13]。本研究通过甜高粱新品种(系)在全国不同生态环境下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品质性状的表现,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它们之间的量化关系,从而对各个参试品种(系)进行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为甜高粱新品种(系)的推广、高产高效栽培、品种的改良、品质的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供试甜高粱材料为―全国高粱品种区试能源青贮组区试参试品种(系)。编号1~15的名称依次为辽甜14-1、中科甜5号、311A/LTR108、辽甜14-2、辽甜6号、辽甜14-3、吉甜杂2号、辽甜15-1、3436A×Pi57、辽甜15-2、科甜5号、154A3×Pi571、辽甜15-4、晋甜1401、辽甜15-3。试验分别安排在江苏盐城、内蒙古赤峰、内蒙古通辽、山西晋中、安徽蚌埠、湖南长沙、河南郑州、山东济南、吉林公主岭、吉林吉林、辽宁沈阳、甘肃平凉、辽宁朝阳、河北石家庄14个试点进行。均采用直播的方式,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行长5m,小区面积不少于15m2。收获时,去掉两侧边行(两侧各1行),收中间数行计产,收获面积不少于10m2,密度75000株/hm2。栽培管理略高于当地一般水平。

考察植株性状有株高X1(cm)、茎粗X2(cm)、分蘖数X3(个)、生育期X4(d)、倾斜率X5(%)、倒折率X6(%)、穗长X7(cm)、穗粒质量X8(g)、千粒质量X9(g)、育性X10(%)、鲜质量产量X11(kg/hm2)、籽粒产量X12(kg/hm2)、茎秆含糖锤度X13(%)、茎秆出汁率X14(%)、丝黑穗病接种发病率X15(%)共15个。

1.2方法

采用变异系数、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多元方差分析方法[6]进行分析,以期找出具有生物学及专业意义的统计参数,为甜高粱新品种(系)进行综合评价并制定性状改良决策,为适应沿海滩涂饲料化利用提供有益的信息。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软件[14]。

2结果与分析

2.1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品质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变异系数是测定作物各性状受一定环境条件影响发生变异程度的一个指标,它能反映出作物性状遗传的基本动态。甜高粱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品质性状的平均值与变异系数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丝黑穗病接种发病率变异系数最大,高达127.47%;其次是育性,为74.94%。由此可见,供试甜高粱品种(系)抗病性和育性具有较丰富遗传多样性,改良空间较大。平均生育期132.3d,变异系数3.75%;茎秆出汁率平均为47.8%,变异系数3.91%,表明这2个性状受外部环境因素及栽培条件的影响较小,主要受遗传因子支配。其他性状的变异系数依次为株高<穗长<茎秆含糖锤度<鲜质量产量<籽粒产量<分蘖数<千粒质量<茎粗<倾斜率<穗粒质量<倒折率。

2.2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表2显示,株高(X1)与生育期(X4)、鲜质量产量(X11)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倒折率(X6)呈显著负相关;茎粗(X2)与千粒质量(X9)呈显著负相关;分蘖数(X3)与丝黑穗病接种发病率(X15)呈极显著正相关;生育期(X4)与倒折率(X6)呈极显著负相关,与丝黑穗病接种发病率(X15)呈显著负相关,与鲜质量产量(X11)呈极显著正相关;倒折率(X6)与鲜质量产量(X11)呈显著负相关;穗粒质量(X8)与籽粒产量(X12)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秆含糖锤度(X13)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质量(X9)与丝黑穗病接种发病率(X15)呈显著负相关;鲜质量产量(X11)与茎秆出汁率(X14)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余性状之间呈正或负相关性但均不显著。由此可见,这些性状间存在着正负、强弱相关错综复杂的关系,致使它们提供的相关信息出现重叠,不易寻求其简明的变化规律,所以须进行主成分分析,以便找出影响各个性状的主成分。

2.3主成分分析

利用表2中得到的相关系数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提取前5个主成分,其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5.442%,已代表所考查性状的绝大部分相关信息。由相关系数矩阵的`前5个特征值及相应的特征向量计算所得的主成分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

这些载荷表示该因子对变量的影响程度,如株高性状值=0.706f1-0.241f2+0.543f3+0.153f4+0.202f5;茎粗性状值=0.213f1+0.089f2+0.452f3-0.745f4-0.382f5等。共同度表示所选主成分对变量方差的贡献率,其数值大小表明所选主成分能反映该变量变异信息的多少。因此从表3可以看出,共同度最小的为倾斜率(59.9%),其次是穗长(696%)、茎秆出汁率(70.6%)、茎秆含糖锤度(77.8%),其余各性状的共同度均超过80%,表明所选的5个主成分能较好地反映这些性状所包含的相关信息。

基于求得的主成分载荷矩阵(表3)及各性状的标准化值,按式F=A×Z[其中F、A、Z依次为主成分得分、载荷矩阵参试品种(系)的因子得分值、样本矩阵的标准化]计算各参试品种(系)的主成分得分,结果见表4。

2.4聚类分析

根据所选15个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性状,对15个区试品种(系)进行聚类。首先利用主成分将15个性状在保留它们变异总信息量85.442%的前提下浓缩为5个主成分,再将所选各性状进行标准化,进一步利用5个主成分和各性状的标准化值计算供试品种(系)相对应于第1、第2、第3、第4、第5主成分上的得分,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聚类[品种间相似性尺度用闵式(minkowski)距离P表示,P=15,聚类方法用离差平方和表示],系统聚类结果如图1所示。结果表明,15品种(系)可以聚为四大类。第Ⅰ类包括辽甜14-1、辽甜6号、辽甜14-3、3436A×Pi57、辽甜15-2、科甜5号、辽甜15-4;第Ⅱ类包括154A3×Pi571、晋甜1401;第Ⅲ类仅为311A/LTR108、辽甜14-2、辽甜15-3;第Ⅳ类包括中科甜5号、吉甜杂2号、辽甜15-1。

2.5判别分析

为了验证上述聚类分析结果的准确合理性,基于聚类结果,以5个主成分作为判别变量,采用一般判别分析方法,建立判别函数(表5)。根据判别函数,对参试品种(系)重新判别归类,判别结果见表6。结果发现,类别Ⅰ共有7个品种(系),用判别函数回代分类,与实际相符也是7个品种(系),没有错分,判别的准确率为100%;同样类别Ⅱ、类别Ⅲ、类别Ⅳ判别的准确率也均为100%。由此可见,上述聚类分析结果准确可靠。

2.6不同类型品种(系)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品质性状的多元方差分析

由表7可以看出,第Ⅰ类7个品种(系)的平均株高中等,为353.2cm;茎粗为2.3cm;分蘖数中等,为1.3个;生育期中等,为132.5d;倒折率中等,为16.2%;穗粒质量最高,为67.7g;千粒质量中等,为27.5g;鲜质量产量中等,为73636.5kg/hm2;籽粒产量最高,为4318.5kg/hm2;茎秆含糖锤度最低,为16.4%;茎秆出汁率中等,为47.2%;丝黑穗病接种发病率较低,为7.1%,对于这类品种(系)应重点改良茎秆含糖锤度、鲜质量产量等方面,同时提高抗倒伏性,以满足市场需求。

第Ⅱ类2个品种(系)的平均株高中等偏下,为339.8cm;茎粗最细,为2.1cm;分蘖数最少,为1.2个;生育期中等,为133.5d;倒折率中等偏低,为13.4%;穗粒质量中等,为59.2g;千粒质量最高,为31.5g;鲜质量产量中等,为75916.5kg/hm2;籽粒产量中等,为3853.5kg/hm2;茎秆含糖锤度最高,为18.6%;茎秆出汁率最低,为46.9%;丝黑穗病接种发病率最低,为0.4%,属优质品种(系)。对此类品种(系),应重点提高产量。

第Ⅲ类3个品种(系)的平均株高最高,为364.1cm;茎粗为2.3cm;分蘖数中等,为1.3个;生育期最长,为137.8d;倒折率最低,为13.2%;穗粒质量最低,49.5g;千粒质量最低,为23.7g;鲜质量产量最高,为83698.5kg/hm2;籽粒产量最低,为3448.5kg/hm2;茎秆含糖锤度较高,为17.4%;茎秆出汁率最高,为50.3%;丝黑穗病接种发病率中等,为128%,这类品种(系)产量、品质结合性较好。

第Ⅳ类3个品种(系)的平均株高最低,为324.3cm;茎粗中等,为2.2cm;分蘖数最多,为1.5个;生育期最短,为125.3d;倒折率最高,为21.2%;穗粒质量中等,为58.3g;千粒质量中等偏低,为25.1g;鲜质量产量最低,为70098.0kg/hm2;籽粒产量中等偏低,为3612.0kg/hm2;茎秆含糖锤度中等偏低,为16.9%;茎秆出汁率中等,为470%;丝黑穗病接种发病率最高,为43.2%,属低产低质品种(系),且易倒伏。对这类品种(系)除着重提高产量外,同时加强品质改良。

3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对能源青贮组区试新品种(系)株高、茎粗、分蘖数、生育期、倾斜率、倒折率、穗长、穗粒质量、千粒质量、育性、鲜质量产量、籽粒产量、茎秆含糖锤度、茎秆出汁率、丝黑穗病接种发病率共15个数量性状进行研究,经主成分分析归属于5个主成分,其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5.442%。主成分分析对这15个错综复杂关系的性状进行了有效降维,能够准确反映原性状的主要信息。在此基础上计算各品种(系)在主成分上的得分值,据此进行聚类分析,同时对聚类结果进行判别分析,验证聚类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在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将15个区试甜高粱品种(系)聚为四大类,第Ⅰ类包括辽甜14-1、辽甜6号、辽甜14-3、3436A×Pi57、辽甜15-2、科甜5号、辽甜15-4,这类品种(系)鲜质量产量中等偏低,茎秆含糖锤度低,较易倒伏,抗病性较好;第Ⅱ类包括154A3×Pi571、晋甜1401,这类品种(系)鲜质量产量中等,茎秆含糖锤度和抗病性好,属中产优质品种(系);第Ⅲ类仅为311A/LTR108、辽甜14-2、辽甜15-3,这类品种(系)鲜质量产量高,茎秆含糖锤度和抗病性较好,属产量、品质结合性较好的品种(系);第Ⅳ类包括中科甜5号、吉甜杂2号、辽甜15-1,这类品种(系)鲜质量产量低,易倒伏,茎秆含糖锤度偏低,丝黑穗病接种发病率高,属低产低质品种(系)。

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被广泛用于研究种质资源间的亲缘关系,但由于是通过利用生物学性状的途径进行的,而生物学性状个体量纲不一致,因此在利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时,须对数据先进行标准化,再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否则可能得出错误结论[15]。

本研究甜高粱生物学性状数据来源于国家区域试验,由于这些性状不是在同一时期内测定,并且表型性状容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变动,因此有其不足之处,可能难以详细准确地阐明品种(系)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卢庆善. 甜高粱[M]. 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刘晓辉,高士杰,杨 明,等. 浅谈甜高粱的利用价值[J]. 种子,,25(9):98-99.

[3]曹文伯. 我国甜高粱种质资源鉴定及利用概况[J]. 植物遗传资源科学,,2(1):58-62.

[4]张丽敏,刘智全,陈冰纾等. 我国能源甜高粱育种现状及应用前景[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7(6):76-82.

[5]张彩英,张丽娟,段会军,等. 大豆种质资源的分类鉴定研究[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4(1):33-37.

[6]高 进,蔡立旺,宋锦花,等. 早熟棉花品种产量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28(6):2425-2431.

[7]冯国郡,李宏琪,叶 凯,等. 甜高粱种质资源在新疆的多样性表现及聚类分析[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2,13(3):398-405.

[8]陈常理,骆霞虹,廖球林,等. 农家红花油茶种质产量和果实性状主成分聚类分析及综合评价[J]. 浙江农业学报,2015,27(11):1882-1888.

[9]邵初阳,何晓兰,徐照龙,等. 甜高粱种质资源多样性及主要农艺参数聚类分析[J]. 江苏农业学报,2015,31(5):984-994.

篇2:基于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的江西省城市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基于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的江西省城市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为了评价江西省城市生态环境状况,选用了城市人口密度、人均居住用地面积等18个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初步认为环境保障因子、生活影响因子、水资源协调因子、生活空间因子、市政公益因子是影响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因子;11个城市的'生态环境评价结果是:九江市为Ⅰ类城市,新余市、萍乡市、宜春市为Ⅱ类城市,赣州市、上饶市、南昌市为Ⅲ类城市,吉安市、景德镇市、抚州市、鹰潭市为Ⅳ类城市.

作 者:吕爱清 杜国平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江西,宜春,336000 刊 名:宜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CHUN COLLEGE 年,卷(期): 31(6) 分类号:X8 关键词:生态环境   综合评价   城市   江西  

篇3:基于专业评价的艺术类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论文

基于专业评价的艺术类本科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论文

艺术专业评价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艺术学院的各个专业有更好的发展,因此,艺术设计学院未来的专业设置及研究方向是改革首要研究的内容。从专业设置和专业发展的角度来探讨当前艺术设计学院专业发展的现状,保持专业特殊性,并提出专业设置的内部发展和外部延伸;其次是集中在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方面,探讨教师专业如何发展才能促使未来教师培养和相关专业进修,使专业建设更加完善。再次是对本科院校具体专业设置和发展的现状及未来深入规划研究,以及从招生就业及专业与市场化接轨的角度分析普通高校中本科艺术设计专业具体教学评价内容设置的合理性与适用性。

1艺术专业评价应当包含的几大要素

第一,艺术专业评价的目的使各个不同的艺术专业自身发展符合专业学科的发展规律,艺术专业人才培养适应社会职业的需要。

第二,艺术专业评价并不仅仅对已有专业的质量评价,而且应当包括艺术专业设置审批、专业发展的评价、专业人才适应性评价的整套程序,并为专业学位的授予提供质量依据和保证。

第三,艺术专业评价客体是专业、学科、系所,一方面评价专业自身发展的内外部因素的支持,如教学设施的达标、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对该专业的支持等等因素;另一方面着重强调被评相关艺术专业的教学品质(包括专业学科发展要求和社会职业取向)。因此艺术类专业评价的实质在于构成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否符合专业学科发展规律和专业人才的社会需要。

第四,由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要具备学科和职业双重属性,所以专业评价过程的专家构成应当包括设计学专业学科同行专家、通识课程的基础类专业的学科专家、需要从业资格证的执业类专业的行业专家、应用型专业的就业单位专家。本课题的研究要探讨艺术专业评价应该从艺术专业自身建设和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两个方面针对本科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学院所开设的相关专业进行评价,以促进艺术专业目前的教学质量及未来艺术专业发展及教学导向。提高艺术专业的教学质量并适用于社会的发展趋势,同时,艺术专业评价要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艺术专业通识课程构成的基础类专业、需要从业资格证书的艺术类专业和艺术实际应用型专业都要形成及完善各自的艺术专业评估体系,以确保本科艺术各专业发展符合自身预先制定的教学目标及专业教学培养模式。

2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分析专业评价结果的差异

主体差异:评价主体的差异是影响评价质量的`人的因素。评价主体指在专业评价活动中的组织者、实施者。通常认为评价主体专指评价专家。其实,从评价实践分析,评价活动的主体应包括评价的参与者和受评专业的组织者。但目前艺术专业评价是利用网络资源平台进行评价,专家并不入校,使得专业评价中主体差异的比例在缩小。

客体差异:评价客体的差异是影响评价质量的条件因素。评价客体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专业办学特点不同导致的差异;二是专业类别不同导致的差异;三是办学基础条件不同导致的差异。

3艺术专业基于专业评价具体的改革研究方法及实施计划

根据客体差异所出现的结果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完善补足,例如教学基本条件的不足可根据每年教务处下达的实验设备申报,在申报过程中尽量争取实验设备的份额,增大投入,完善基础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可根据不同专业进行教师合理调整,可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调入新的师资力量来充实当前的师资队伍。艺术专业评价的过程主要还是要针对专业指标体系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对于不同艺术专业的评估不应采用统一的模式。

现有指标体系注重专业建设的显性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至关重要的“隐形”成果——“学生发展”质量的评估。推进学院在多项省级、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等成果的参与,在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中考察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和研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程度,即教研或科研向教学转化的过程和效果。

依据现有专业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不同艺术专业评价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发展历史和目标定位,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这些重要区分应在专业评价指标中有充分的体现。尝试建立艺术专业以学校主导、专家评价、师生参与的新型评价机制评价方式及指标体系的优化模式。

学校发展必须依靠教师和学生,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师是专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教师在专业发展规划实施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在教学研究中形成了重要的专业改革建议,能够为专业评价提供重要的信息。

4本科艺术设计专业基于专业评价的改革及创新

第一,完善并发展艺术专业内涵建设,重视学生发展,学生选专业、调专业有依据。对大学新生而言,大学专业选择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学生在入校前对专业的了解较浅,随着学生对自己和专业的深入了解,部分学生重选专业是不可避免的,学校必须为学生提供专业发展的翔实信息,包括专业课程信息、教师教学信息、专业就业信息,这些有助于学生重选专业的准确性和学校“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的实施。

第二,专业教师发展得到积极推动,教师职业发展有规划和预期。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专业评价的稳步推进使得教师对自己的发展有稳定的预期,安心于教育教学,才能从容中道,教师在为学生规划发展蓝图的同时对自己的学术生涯的发展也应该有相应的规划。

第三,鼓励教师及学生更多参与实践教学,推动并促进获得更多的教学及科研成果,提高专业评价中的实际指标。努力参与省级、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在专业建设评价指标中考察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和研究对教育教学的影响程度,并推进教研或科研向教学转化的过程和效果。

艺术专业改革目标是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研究本科艺术专业评价具体内容的构建,与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建立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艺术设计教育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要达成深度结合,紧密结合社會需要,依托于专业评价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办学基础条件及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对照艺术专业评价的具体内容及要求,包含实际办学基础设施及条件、师资力量、专业教学成果等方面,当代艺术教育应以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为新标准,改变和激励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方式,建立一套基于创新精神、人文精神和社会应用的教学体系,在教学中完善教学基础环境、师资结构及教学条件,增加以社会发展所需的、全面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认知体系等多领域的相关教学内容,努力在本科教学中完善并推进依托于专业教学评价的艺术设计专业改革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韦剑剑.本科教学评价的后现代主义反思[D].苏州大学,.

[2]姜元杰,王忠森.艺术类本科专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时代教育,(03):112-113.

篇4:基于研究与案例教学的《医学综合评价》教改实践论文

基于研究与案例教学的《医学综合评价》教改实践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适合卫生事业管理本科的医学综合评价教学模式。方法: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结果:2005级卫生事业管理全体学生熟练掌握了综合评价的基本方法,每位同学独立完成了1篇合格的医学综合评价论文。结论: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在医学综合评价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关键词】任务驱动; 案例教学; 医学综合评价

卫生事业管理是我校2004年新开设的社会急需本科专业,医学综合评价是卫生管理本科必须掌握的核心课程内容。现有教材缺少实用案例及上机实习内容,学生学完后觉得较抽象,难以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综合评价方法有许多,一些新兴的学科方法如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理论、数据包络分析(DEA)等被引入到现代综合评价的研究中来,这为开展研究型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1 对象

选择中山大学2005级卫生事业管理本科生共30人,于2008年2月~5月进行医学综合评价教学改革实践。

2 方法

2.1 任务驱动

2.1.1 明确任务 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1],因此在教学进度表和首次上课均明确要求每位同学最终能独立完成综合评价论文;在教学中尽可能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

2.1.2 自选任务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选任务、自选课题,自主建立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独立完成综合评价论文,以达到开创研究型教学,培养创新学习的目的。让学生自己去发掘感兴趣的方向,去研究感兴趣的问题,也许他们能探索到鲜为人知的东西[2]。

2.2 案例教学

2.2.1 案例精选 充分利用网上资源,查找模糊综合评价、灰色关联分析、数据包络分析等发展的.动态和应用。入选案例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启发性、针对性、研究性和实践性。既要有实际情况的描述,又要包含一定的问题。其中精选医学综合评价案例有:《运用模糊数学进行医疗质量综合评价》、《胃癌患者心理因素的灰色综合评判》、《高血压综合防治效果评价数据包络分析法》、《基于DEA模型的艾滋病疗法有效性分析》等。

2.2.2 案例讨论 开展课堂讨论,营造良好的案例学习氛围,让不同经验得到交流,实现师生互动。在讨论过程中明确了构成综合评价问题的要素,其中确立指标体系、确定各指标权重、建立数学模型这三个环节是综合评价的关键环节,并对几种综合评价方法的优缺点进行评析。

2.2.3 案例分析(总结提高) 学生撰写的论文初稿存在不少问题,可看成是不完善的案例:比如格式不符合要求、内容存在严重漏洞、论文前后提法不一致、参考文献的缺失或不规范等。有学生将某地区每年的医院总数(由于部分医院合并而减少)作为评价指标;有的叙述过于烦琐,其中1篇仅用灰色关联分析的论文字符数多达10848。对上述案例分析时同学们特别投入,教学效果很好。

3 结果

2005级卫生事业管理全体学生熟练掌握了综合评价的基本方法,全班30人,均为首次撰写论文。其中模糊综合评价法3篇、灰色关联分析法24篇、秩和比法1篇、层次分析法1篇、灰色关联与TOPSIS法1篇,合计30篇。

30篇论文没有出现雷同现象。研究对象为医疗质量、消毒质量、青年学生危险行为、大学校园环境质量、血吸虫防治、阑尾炎平均住院费用结构、知名品牌灭菌纯牛奶的质量、孕产妇保健、妇幼卫生保健、水质、水源、空气质量、环境噪声污染、计划免疫、卫生事业发展状况、卫生管理队伍的质量、食品卫生监督工作质量、门诊服务卫生系统反应性、我国保险市场区域的差异、居民吸烟情况、急诊患者满意度等。

学生撰写论文的数据来源:取自卫生部《2007中国卫生统计年鉴》6篇、国家统计局2006年统计年鉴1篇、《“十五”期间广东省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资料2篇、广州市环保局1篇、其它网上资料6篇,自测数据2篇,来自于已发表的论文12篇,其中引用已发表论文的新评价结果与原论文基本一致。

4 讨论

4.1 医学综合评价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型的教学方式, 能够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综合评价是对一个复杂系统的多个指标进行总评价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将综合评价案例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 采用教师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 通过同一案例不同综合评价方法的对比, 从而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发散式思维去思考问题, 而且在课堂上促进了学生由学到用的结合。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精神。因此, 在医学综合评价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十分必要。

4.2 实施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的优越性

以模糊综合评价、灰色关联分析、数据包络分析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建立适合卫生事业管理本科基于研究的现代综合评价学习模式。与2004级相比,2005级卫生事业管理运用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在医学综合评价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反映:“作为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对与专业相关的各方面知识都有所涉及。而当走上卫生管理岗位,总会遇到与综合评价论文有关的事宜,或读论文,或写论文。完成一篇综合评价论文,使我们从理论上学习综合评价论文变成从实践上学习,学习的深度有所增加,加上要完成论文,必须去查找资料,筛选和分析数据,这对我们提高自己的分析思考等能力都是有利的”。“每人独立完成一篇综合评价论文,对自己有很大提高帮助。首先,这篇论文是由自己一手一脚输入数据,自己分析计算,自己写出讨论,完成后觉得很有满足感。其次,独立完成这篇论文对我们以后再写其他论文有很大帮助,因为这次为我们提供了一次熟悉论文写作格式、程序的机会”。

4.3 存在问题

此次2005级卫生事业管理本科生30人中没有1人运用DEA进行综合评价,尚未对“组合评价”方法进行讨论,今后要引入综合评价方法的“两两集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在医学综合评价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为医学综合评价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参考文献】

1 方芳,郑毅,相悦丽. 任务驱动法在卫生法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8,2:94.

2 张欣荣,张川,李武宏,等. 提倡研究型教学培养学员创新能力.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12:74.

3 王红伟. 案例教学法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中医教育, 2008,27(1):41~42.

综合评价

低年级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论文

新品推广计划与方案

自我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200字

综合自我评价

学生综合评价

单位综合评价

ERP实施绩效与模糊综合评价

护士自我综合评价

甜高粱新品种(系)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论文(共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甜高粱新品种(系)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论文,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