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西安事变》电影观看心得(共含5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憶凡”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这个星期天,我观看了一部电影《西安事变》。它讲述了西安事变这一爱国户外的起因,经过、结果,让我更加的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局势。
西安事变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原先是日本侵略有预谋制造的,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侵略东北,他们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而这件事变的真相在战后才被揭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杀掉共产党。只是出于这一目的,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电给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仅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平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可是当时中国还有局部的抗战力量。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沦陷以后,日本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博仪,在长春建立起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从此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又出现了西安事变。
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民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的红军。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局面而内战一齐,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趁,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记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发奋。蒋介石被迫理解“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了蒋介石,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西安事变》电影观看心得3
剧中表述: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南京政府后,被蒋介石封为陆海空军的副总司令。不料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奉命带兵撤出东北,使东北沦陷。在北平休养期间张学良得知自我被民众称为“不抵抗将军”,决定觐见蒋介石并提出抗日的请求,但狡猾的蒋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避抗日不谈……
1935年,革命苏区四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布了《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不久“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进入新的高潮。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在西北担负“剿共”任务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厌恶内战。在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在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两军首领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与共产党红军发生联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础。蒋介石对张、杨围剿红军很不放心。他除了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继续进攻红军外,并于1936年10月间,特意飞到西安催逼张、扬二人围剿红军。12月4日再次飞到西安,进一步要挟张、杨:“如不实力“剿共”,即将张、杨两部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张、杨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遭到蒋介石的加以拒绝。张、扬两位爱国将领遂毅然决定实行兵谏。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介石卫队交火。蒋介石听到枪声,在卫士护卫下仓皇越后窗逃走,爬上山坡隐蔽。被张学良的卫队搜索发现后捕获。与此同时,杨虎城部下将留居城中的蒋介石高级党、政、军官员陈诚等十余人拘押,邵元冲在逃跑时被击身亡。张、杨于12日当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杨分任正、副委员长。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释放救国会领袖及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自由,实行孙中山遗嘱,召集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结抗日大计。
顿时,全国形势十分紧张。国内亲日派活动上蹿下跳,美英派则进取斡旋,战与和命系一悬。中共中央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在共产党和张、扬爱国将领的进取努力下,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介石被迫理解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但遭软禁而结束。此后,国共内战大体停止,第二次国共合作也初步构成。所以张、杨二人的功劳天地可鉴,共产党的民族大局眼光也值得肯定,蒋介石当时的态度转变也是应当予以肯定的。有了内部的团结,才有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心!
多年以后,张学良曾说过:“西安事变是逼出来的。蒋介石当年骂我对‘一二九’学生游行没有用机枪镇压。说我是:‘两面人’。我对蒋介石机关枪不打日本侵略者而打学生的讲话气得满脸通红。并暗下决心:‘要给蒋老头子教训教训!’”。“西安事变”后,蒋被逼答应要与共产党合作抗日时,张学良还重提当年日本人想挟他做“东北土皇帝”。他对日本人说:“你忘了我是中国人啊!”张学良一再表示:“作为中国人谁也不愿意看到祖国的分裂。”同时,张学良也在这次谈话中强烈地表达了反内战的立场。他说:“我就是要中国停战,不要打仗。我实在是反对内战,反对透了。”
在西安事变之后几十年间,张学良一向坚持:“作为一个军人,我是应当被枪毙;可是依我的良心,我没有做错!”也正是由于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解决,最终结束了十年内战,实现了国内和平,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动了全民的抗日战争,并坚持了八年直至胜利。
周恩来总理对张学良的评价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世代功与过,自有民众论说。张学良和杨虎城二位将军促成抗日统一战线的功绩不可泯灭!
这周末和朋友一起去看了电影《八佰》,在之前没做过任何功课的情况下,到了才知道讲的是战争片,而且是很沉重的片子——八百壮士。
影片中有几处剧情另我颇为感动,尤其是欧豪饰演的端午一角,由起初的想活下来,想当逃兵,到后来的英勇护旗,他那句“飞机被我们打跑了!”是发自内心的呐喊,令我的内心触动,也是因端午的蜕变,他在弟弟小湖北心中的形象才变成了一个身披战袍,骑着白马的英雄。
影片中还有一处,是战士们争先身捆炸药包,跳下楼以身炸敌人的一幕幕,此时,对面租界里姚晨实验的角色(忘记了名字叫啥)含泪喊道:“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引起我诸多感想,真的是国人胆怯懦弱吗?回忆起,八国联军侵华时,仅不到两万外军,面对我国16万清军,只死伤几人就能获得“满载而归”,真的是我国人无能?懦弱?胆怯吗?远非如此,武器——实乃我国人之硬伤!骑兵、弓箭对战枪弹、飞机,战果可想而知啊!所以,也不怨士兵们胆怯,实在是曾经的代价太大,心中的恐惧太深;也不怨我国的创造力不行,实在是没有充足的时间去等创新,武力装备急需啊!
遥观古今,只有正确的领导统治,上下一心,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电影八佰观看心得8
今年暑期档有一部大热影片——《八佰》,听说好评连连,妈妈迫切地在上映一周后就带我去观影了。一开始并不热衷的我,看完以后深受触动。
这是一部讲述淞沪会战末时在上海四行仓库,国军顽强抵御敌军的一场战斗。是以微弱的420多名士兵以少敌多对抗30万日军倭寇的惨烈战争。然而为了壮大声势,迷惑敌军,当时的团长对外宣称抵抗士兵有800余人,这也是《八佰》这部影片的由来——不是“八百”,而是“八佰”!
这样人数悬殊的战斗无疑是十分艰难的。其中有一个片段是最让观众震撼的:有重要人物要与仓库里的指挥官通话,有人捐了电话线却苦于无法送进仓库,爱国人士排队主动请缨跑过桥送电话线,然而无一例外都被日军射杀于桥上,这时看赌场的刀子自报姓名,冒着敌军的枪林弹雨,跑上桥,拾起前面英雄掉落的电话线向桥那头跑去,一枪,他倒下……又站起来跑出去,接二连三的子弹飞射而来,他无处躲避,两枪,三枪,他已经跑到桥那头,用尽最后力气将电话线抛向仓库,最后倒下……那边的战士终于顺利拿到电话线。仅仅是为了一通电话,仅仅为了跑过一座桥,就是数条人命……我的耳边一片沉寂,还有隐隐的啜泣声……
我没有生活在那样的年代,无法感同身受。但是这部影片让我知道今天的和平安宁来之不易,没有战争不惨烈,没有牺牲不让人痛心,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少年儿童一代要了解历史,好好学历,走科技强国的道路!少年强则国强!
《攀登者》所表现的“攀登精神”,是我们最应该发扬的精神,攀登者们背着重重的行囊,,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前进的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要学习“攀登精神”就要坚忍不拔,不懈追求理想。攀登者们为了登上珠穆朗玛峰,能够始终如一地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行。在理论的学习上,更需要有这种不懈怠的精神,能够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不断地扩大自己理论知识的“容量”,能够通过“求甚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态度去深入学习,才能够学有所成,让自己的政治方向更坚定。
要学习“攀登精神”就要心胸坦荡,主动自我革命。攀登者们每向前一步,都在皑皑白雪中留下一串足迹,他不隐瞒自己走过的弯路,犯过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党员干部能够主动地进行自我革命,不怕揭短亮丑,要敢于向自己“开刀”,才能够真正地找出差距,找准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靶向治疗”。
要学习“攀登精神”就要勇往直前,超越自我。攀登者们虽然会遇到重重困难。但是他们总是以一种向上的姿态积极前行。在工作中,也需要这种不断攀登的精神,能够“真刀真枪”地整改问题,能够不断地超越自我、完善自我,一步一个脚印把工作做实做好。
我们要学习“攀登精神”,心存伟大信念,坚定自我目标,以踏实、刻苦的方式去认真落实每一个要求,做细每一个目标,始终把“为民”当成身体的一部分,向着理想一步一步往前爬,用行动诠释坚守的信念。
电影《攀登者》中有人问吴京饰演的方五洲:人为什么要登山?登山能解决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吗?
方五洲回答:几亿人民只能想着吃饭这点问题,我们这个民族又有什么希望呢?
为什么要登山?往小了说,是为了宣示主权。往大了说,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决心和自尊心。这便是攀登者的攀登精神,他们永不懈怠,一往无前。党员干部应弘扬“攀登精神”,真抓实干、勇于担当,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向着山顶负重前行。
学习“攀登精神”就要打好包裹,做好准备。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国家各方面的发展给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变化需要我们时时刻刻的学习和提升来追赶。片刻的懈怠都会让自己变得“陈旧”,被抛弃在角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党员干部应以党的理论知识充实自己,以实践经验来武装自己,以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更新自己的储备,把“登山”的必备物品打好包裹,准备前行。
学习“攀登精神”就要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党员干部肩负着重担,承载着希望,这就决定了我们党员干部任务的冗杂和繁重。党员干部就应有发扬“攀登精神”,脚踏实地,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的在崎岖山路上挑着担子向上攀登。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党员干部要能吃苦、能坚持、能担当,以“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决心和勇气,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和信心,挑起大梁,穿荆度棘,向着山顶,稳扎稳打,脚踏实地。
学习“攀登精神”就要不忘初心,心无旁骛。想要登上珠穆朗玛东看西看,玩玩闹闹,高兴怎么就怎么是不现实的。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在攀登的途中,可能有很多喧嚣和浮华,有很多风景和诱惑,如果漫不经心,就有可能误入歧途,甚至可能跌入万丈深渊。党员干部应有“攀登精神”,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外界所扰,在登山路上,奋勇直前!
电影《攀登者》讲述的是两代中国早期登山者的故事。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的贡布、王富洲、屈银华三人,在队友刘连满“搭人梯”的帮助下越过了珠峰北坡最艰难的“第二台阶”,首次实现人类从北坡登顶珠峰,也是人类第一次夜间无氧登顶珠峰。然而这次登顶由于没有影像记录,不被国际登山界所承认。
十五年后,在国务院、中央军委的组织下,中国再次展开了攀登珠峰行动。七个民族的队员共四百三十四人参加了登山队,除了一百二十五位运动员外,还有科考、气象、通讯、新闻、医务等其他后勤人员。5月27日,索南罗布、罗则、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嘎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饮、潘多从北坡登顶珠峰。而且中国队为攀越“第二台阶”准备的金属梯,在下山时将其永远安放在“第二台阶”下,此后许多国家的登山家都是蹬着这个梯子攀上珠峰的,也被称为“中国梯”,而插入峰顶的红色乩标一直屹立到1982年。
试问这是什么样的精神,让这群年轻人在最美好的年华,来到这片终年积雪,空气稀薄,平均海拔8500米以上的“极端环境“?正面接下大自然的挑战,背顶着外界的质疑,抗下巨大的压力,二度登上珠峰,他们是一群真正的战士,这是攀登精神。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攀登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独自一人攀登,需要耐受孤独和寂寞;结伴而行,需要目标一致,登上山顶,如果只要有人中途退怯,不愿往前走,可能攀登就只能作罢。如果一直坚持往前攀登,跨过重重险阻,把所遇到的困难当做动力,心怀目标,奋发向上,勇往直前让自己走的更快更远更高直至山顶,攀登所受的苦难,顿时化为乌有。此刻,欣赏峰峦之美景,享受苦难之甜果,感悟人生之美好。
蝉噪林逾静,高山人更优。高山路远,能够坚持到最后很孤独,也很优秀。曾经和自己同行的人,到现在为止,逐渐减少甚至只有自己走在路上,备受孤独煎熬和考验,如王勃所言:“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但那又怎样,往回看,已经走的很远,往回走,一切都白费,或许只要在走一点点,就能遇到不同的人,看到很美的风景,就能得偿所愿,实现自我目标和价值,这样不断“欺骗”自己,让自己继续攀登,不愿放弃,磨炼出坚持不懈,敢战敢胜的精神。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岱宗之巅,可望也可及。对于攀登者而言,努力的目标明确,明白为什么努力,努力是想攀山顶,享受战胜重重困难,享受喜悦的那一刻。站在岱宗之巅很容易,战胜自己心中的那座山,需要战胜自己,锤炼出坚毅不拔、敢于斗争的精神,努力把握方向,不懈奋斗,勇往直前,披荆斩棘,踏上岱宗之巅,感受心中喜悦,无限美好。
泰山之巅,总有尽头,心中峰峦,漫长且险阻,没有边际,只能越过座座山峰,不断坚持和努力,终有收获和进步。党与国家亦如是,唯有不懈努力和坚持,经受无数考验,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始终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人民谋幸福放在心上,最终将被载入中国史册,永载辉煌。
★ 西安事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