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甲午中日战争》观看心得精选(共含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芒果雪山”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向以来,我以为甲午中日海战当时的中国战败,是单纯的因为国力不支造成的,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才明白事实的真相。战争已过去了一百多年后的这天,这部电影又将这次战争史诗般的再次展此刻国人眼前,好像在诉说着一个永远不变的真理;“落后保守就会被动挨打!”
当时的清政府耗资数百万两白银打造的北洋水师,规模庞大,实力雄厚,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从北洋水师新购买铁甲战舰到日本访问之威风,到不到一年的甲午海战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不光是因为日本的强势崛起,关键是当时的清政府被外强中干、回光返照的“同治中兴”所迷惑,政策上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政治上腐败堕落,贪官横行,再加上贪图享乐、混蛋无比的慈禧太后只顾为自我准备六十寿诞的大肆祝贺,不惜动用北洋水师的超多军费修建“颐和园”挥霍无度,致使北洋水师的战舰弹药装备严重不足,甚至有八艘战舰上仅仅仅有三枚炮弹。
再看日本,当时的明治天皇英明决策、锐意改革,对内推行“明治维新”增强国力,实行军国主义,对外不断扩张,侵略掠夺朝鲜和中国。战争中作战的的双方,一方是准备充分、蓄谋已久、凶狠残忍、阴谋狡诈,具有“武士道”精神的日本侵略者,一方是缺乏警惕、准备不足、仓促应战、战略失误的腐败透顶的清朝政府。更让人可恨的是,在战斗的最关键时刻,一边是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邓世昌、丁汝昌,一边却是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方伯谦、赵怀业,而朝堂之上更是投降派、主和派当权误国,跪地求饶,人心惶惶。这样的战争,其实结果谁胜谁负早就命中注定,签署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也实属被逼无奈。
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却仍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前车之鉴”也时刻提醒着我们必须要吸取教训!就像周恩来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我们一齐努力把美丽中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国富而民强,让东方巨龙早日腾飞,让伟大的中华民族昂首屹立在世界之巅!
《甲午中日战争》
清朝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联的对象,就是近代著名的民族英雄——邓世昌!自古以来,牺牲在战场上,一向是爱国军人引以为自豪的志向。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永远有那么一大批人,他们明明白死亡在眼前,但他们为了民族的存亡、国家的荣誉,依然视死如归,勇敢赴难,彰显了中华儿女的民族气节和拳拳的爱国之心。邓世昌就是这样一位令人倾佩的人。
他是资质聪颖勤奋好学的人。从小他便进入了教会学校。师从欧洲人学习英语,数学。他理解本事很强,学业上提高很快。外国教师都对他赞赏有加。这也为他在之后的船政学堂学习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做了很好的铺垫。在船政学堂之时,他更是奋发图强,深得外教好评。扎实地掌握了驾驶舰艇技术以及管理船舰的高超技能。所以在黄浦海战中,临危不乱。
他是为数不多睁眼看世界的人。因为他好学,在英国接舰的日子里,他利用各种机会,游历英国的著名工业城市,看到了机器大生产的宏伟场面,参观了英国海军主要基地,并了解了每一种战舰配置与功能,领略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的力量。他研究了英国皇家海军的训练项目,感受到了中国与英国的巨大差距,并在回国后,立即制定新的作战方针。
他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人。黄海大战的那一天,为了掩护中舰,他命令
“致远号”横在中舰前,应对日本的挑衅,他顽强斗争,浴血奋战,奋勇杀敌。日兵惧怕,纷纷向“致远舰”开炮。在遭受重创,没有弹药的情景的紧急情景下,他命令士兵将“致远舰”冲向敌人的主舰“吉野号”,选择择了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方式,在“致远舰”被击沉后,他毫不犹豫地跳进了茫茫大海,以身殉国。
古人说“读书能够医愚,读书能够励志”,读了《甲午海战》一书,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没有读这本书前,我一向以为,邓世昌是那种很勇猛的将领,不怕流血,无畏死亡。读书后明白了,他是一位很有才华,很有远见卓识的将领。心中对这位民族英雄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他的学识对他以后的人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丰富的知识使他有了精忠报国的志向和过人的胆实。看到邓世昌和全体战士,冒着枪林弹雨,驾驶残舰,撞向敌人,心中真是荡气回肠,真想跟着这位大将,手持钢刀,冲上敌舰,屠尽倭寇。
一百多年已过去,我们不能忘却黄海中留下的那六百多名将士的忠骨,怀念那伴随大潮起落的壮烈英雄。二十一世纪的今日,我辈也要饱读诗书,掌握现代化科技,以知识为力量,奋发图强,为了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有所担当,以慰英魂!
观看电影甲午中日战争感想心得4
这是一部故事片,讲述了1894年大清国与日本国在黄海上发生的一场大海战。结果,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区区一个小岛国,却能够杀死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大清国与日本国,同样的爱国,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一个胜利,一个失败。为什么呢因为大清国在国家的体质上,早已经输给了日本。
船能够漂在水上是因为水的浮力正托浮着它,而水也能够变成浪花把船打翻。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民就是水,船便是政府,人民能够把政府高高托起,但人民也能够让政府灭亡。在影片中,日本,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民治维新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礼貌冲击的背景下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并且提倡“礼貌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这次改革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可是也使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对亚洲邻国造成了沉重的灾难。而大清国,皇帝驾崩,新一任皇帝是谁由不得老百姓们去选择,必须由皇帝的儿子去继承。
也许,日本的首相比大清国的皇帝更爱自我的祖国,也许,日本的首相比大清国的皇帝更爱自我的人民。影片中,日本的首相一天吃一顿饭,剩下的钱便拿去买先进的武器,用来与敌人抗衡,而大清国的慈禧太后,却为了给自我过一个六十大寿而把本应当去买武器的钱拿去修颐和园。看看颐和园里的石船吧,它是用大清国战士们的鲜血换来的。看看那具有嘲讽意义的清澈的湖水吧,它是用中国的尊严换取的。
日本的人民看到中国人就打,因为他们有着岛国精神,因为他们明白中国人是他们的敌人。虽然他们与__的行为没什么两样,可是,至少他们爱国,他们团结一致。
可是,如果没有慈禧太后的话,就没有中华明族的崛起,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这,也许正是历史车轮的运转。
观看电影甲午中日战争感想心得5
周一观看了电影《甲午海战》,一时间好像穿越了百余年时光,回顾一番中国人被鞭打的历史,颇有感触。
1894年7月25日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开端,直至一年后《马关条约》的签订,随着辽东半岛被无情地割让,三千万两白银交付给了日本,中华民族面临着史上最严峻的危机。
中国历来地理位置就相对封闭,北部西伯利亚是荒芜地区,西边沙漠和高原阻隔着欧洲大陆的礼貌,南部的海峡难以穿越。中国所以不受干扰地享受着自我礼貌的发展,但也圈住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认知。清朝甚至“闭关锁国”,不接纳外来的先进的事物,却固守着迂腐的观念。封闭是可怕的,他盘踞在统治者的心里,落后的只会更加落后。
那么,中国人想过要改吗是的,以往的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北洋水师的成立是标志性的成功。而清朝晚期早已劣迹斑斑,那时的中国早就杂草丛生。科学技术的更新只是件华丽的衣裳,而中国的制度不改,又怎样面向世界官僚腐败的现象不杜绝,又怎样迎接外来侵略者的挑战慈禧愚昧至极,挪用海军军费只为建自我的颐和园,安享晚年和大清王朝的灭亡相比,究竟哪个更重要北洋海军战败,天降大雪,颐和园里的那艘石头做的精致的船真是个极大的讽刺。
海上的战争是一扇门,败了,就推开了中国受外来侵略者的凌辱,关上了统治者做的关于天朝的梦。
中国的梦早该醒了。敲碎梦境的,是日本这个极富野心的民族,他们用接近残忍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一切。如今我们谴责日本人的罪行,同时也悔恨当时中国的落后。历史证明,落后,是要挨打的!
钓鱼岛问题曾一度被搁置,此刻却被日本再度抛出。无论这是国家利益的抢夺,中日友好局面的破坏,还是丑陋的党派政治斗争,甲午海战中日本窃据的钓鱼岛,21世纪的中国绝对不会有半步退让!
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全世界人民有目共睹的。中国的崛起,是庞大的经济增长数字,是中国能够与世界首脑平起平坐,是美国在称霸道路上意识到了“中国威胁”。
如果说以往的中国不够强大,对抗外来侵略时失败了,而此刻日本再次显现出这种占有的野心的时候,中国用最坚决的语气说不!因为我们有实力应对肆意的侵犯,也丝毫不畏惧!
学生姓名__________ 课 型:________备课日期_______ 上课日期________ 第7课 甲午中日战争【学习目标】1、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内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2、通过对洋务运动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辨证发展的看待历史事物的方法。【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导入新课】本单元的标题是近代化的探索,所谓近代化是指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自学指导】一、洋务运动的兴起1、什么是洋务派?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
2、洋务运动的起止时间?主要代表人物?
3、洋务运动的口号前期:后期: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1、以“_____________”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列举:2、以“__________”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列举:3、筹划海防。
筹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支海军。4、创办新式学堂。(1)原因:(2)宗旨:(3)作用:(4)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学堂是什么?三、洋务运动的评价
精讲透析【思维拓展】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何在?【当堂训练】同步训练【学习心得】第12课和你、八国联军侵华
△课标要求:
列举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日本和八国联军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①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根本原因
②朝鲜爆发农民起义——导火线
2、经过:
①爆发: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日军占领平壤
黄海战役——日军控制权
辽东战役——日军制造了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
3、结果:中国惨败;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加深了
↓
内容 影响
割三地:、列岛、半岛 中国领土损失严重,刺激了列强的野心
赔两亿:白银2亿两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
开四埠:、沙市、苏州、杭州 列强进一步深入中国
许设厂:允许日本在设厂 严重阻碍了中国发展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掀起狂朝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借口:镇压运动
2、经过: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中国军民英勇抗击(之战,迫使八国联军退回)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慈禧携光绪仓皇出逃→慈禧在出逃途中下令镇压并部署与联军→八国联军与清军共同镇压义和团(中外反动势力再次,镇压人民反抗)
3、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19xx年)
↓
内容 影响
赔款:白银两 加重了的负担
设立 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
拆毁,允许 清朝腹地置于列强控制之下
禁止人民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
改总理衙门为 列强以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阶段 标志
开始形成 战争(或的签订)
程度加深 战争(或和的签订)
大大加深 战争(或的签订)
完全形成 战争(或的签订)
△随堂练习——《全品》第12课“典题探究”(见《全品》第12课,略)
△作业:《全品》课时作业(十二)
教学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日本对朝鲜的侵略。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战争的爆发;战争的两个阶段-平壤战役和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及结果。《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2.通过学习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到:中日甲午战争是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争夺殖民地高潮这一背景下爆发的,日本得到了西方列强的支持,它是日本统治者推行扩张政策、蓄谋侵略中国的一个步骤;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腐败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通过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和学习日军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侵略性,激发学生对侵略暴行的愤恨,树立报效祖国的志向。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马关条约》的签订不仅使列强获得了在华建厂权,而且,大额的战争赔款和“赎辽费”迫使清政府与列强签订具有很强政治奴役性的借款协定。由此,列强不仅实现了对华资本输出的愿望,还进一步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和中国的惨败,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国一事被列强提上日程,很快地,列强在中国掀起了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重点分析
本课重点是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是日本政府推行扩张政策和长期以来蓄谋侵略中国的必然结果。19世纪70年代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各列强都想在中国获得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和利益。因此,他们为了各自的侵略目的,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他们的态度与目的不仅有利于日本实施其侵略计划,而且,也影响了《马关条约》内容的执行。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是重点。《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日本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付沉重枷锁,是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极严重的步骤,学习这一内容,将会帮助学生理解《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的严重性。所以《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本课又一重点。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来,学生对此不易理解。学生在理解条约的一影响时,很难将条约的签订与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成以资本输出为主的特点联系起来,而资本输出将进一步加强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加深被掠夺地区的殖民地化。所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影响,教师适当介绍日本经济发展情况和“大陆政策”,使学生认清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甲午战争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使学生理解列强为何对日本侵华会采取纵容或默许的态度,分析列强“调停”的目的及失败的原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中的两段引文、甲午战争前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的命令、李鸿章和慈禧在战争爆发后的政策,预测甲午战争战局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政治制度的落后、清廷的腐败是中国战败的关键。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分析三个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课内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讨论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引导学生就本课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或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理解这些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马关条约》的影响
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手段:教学用具: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flash动画;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分析的综合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中国近代史知识回答:近代侵略中国最凶恶的国家是哪一国家?回忆边疆新危机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情况。由此,导入新课。
二、战争爆发的背景
引导学生回忆日本何时以何种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带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日本资本主义制度的特点、日本自然环境等因素,分析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中存在的困难。教师利用史料让学生分析日本统治集团采取的解决方式并简要介绍其“大陆政策”。
教师提供的史料:
“全皇国为一大城,则若虾夷(北海道)、吕宋、台湾、满清、朝鲜、皆皇国之屏藩也。虾夷业已从事开拓,满清可交,朝鲜可伐,吕宋、台湾可垂手而得矣。”
引导学生回忆此时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形势,阅读书中提到的各列强欲通过日本侵华获得的利益,使之理解为何西方列强采取纵容或默许态度。并分析列强“调停”的本质和“调停”失败的原因。
强调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设下圈套,欲促成中日冲突。朝鲜东学党起义成为中日甲午战争的导火线。
让学生阅读书中有关“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引文、“礼部右侍郎志锐的奏折”的引文、有关李鸿章对驻朝清军统帅的命令的补充材料、战争爆发后慈禧的态度、李鸿章的政策,由学生预测战局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清廷的腐败必将导致战争的失败。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利用《甲午战争》flash动画讲解战争经过,并在讲解过程中介绍清政府对敌进攻策略的错误判断。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回答:李鸿章是如何将其避战求和的.政策贯彻与战争的始终的,这一政策的执行,对战争有什么影响?
让学生阅读文中关于日军在旅顺进行大屠杀的补充材料,激起学生对侵略军的愤恨。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播放有关签订《马关条约》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日方的咄咄逼人与中方的忍辱求和。
让学生回忆《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与《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对比,并逐条分析条约将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在分析条约的影响时,要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世界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特征入手分析。
四、三国干涉还辽
引导学生回忆初三世界史所学内容,俄国一直垂涎中国东北;1892年俄、法签订条约结为盟国;德国在太平洋地区占有一些岛屿,不乐见日本在远东势力的强大。使学生认识到:三国干涉日本侵占辽东半岛,其根本目的在与维护自身的在华利益。
五、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利用书中《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形势图》讲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的经过。让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台湾军民抗日斗争的补充材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分析、讨论日本发动甲午战争的根本原因、列强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态度、清政府对战争采取的政策、预测战局的发展、对比《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上述活动,提供与教学有关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日本的“大陆政策”
2.国际形势及列强的态度
3.国内形势及清政府的态度
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1.战争的爆发
2.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3.战争的两个阶段及主要战役
4.战争的性质及结果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主要内容和影响
2.三国干涉还辽
四、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全国人民反对割地议和
2. 丘逢甲、徐骧组织抗日义军
3.台湾保卫战
第三册甲午中日战争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民族,可是她却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第一次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大片领土的丧失,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今天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会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讲授新课:
一、战争的爆发:(由明治维新说起)
原因:日本 征韩侵华 蓄谋已久 (结合地理知识)
中国 灾难深重 积贫和弱
时间:1894年7月 旧历甲午年
二、战争的过程:(展示课件,通过讲解,来归纳战争的五个阶段,由学生讲述)
下面请同学们来看一下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仔细观察分析在战争中与有几个规模较大的战役:
平壤战役 左宝贵英勇献身
黄海战役 邓世昌(并所演绎出可歌可泣的悲壮)
旅顺战役 两万多中国同胞怨曲的魂灵
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
这几次战役并没有唤起清王朝的`抵抗的意志,反而加速了他们的投降,以慈禧和李鸿章为代表的投降主义者在日本帝国主义紧紧威逼之下屈服了。
1895年慈禧以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谈判,谈判的对手是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甲午战争的主要谈判者)在谈判过程中,李面对着伊藤咄咄逼人的气势,在帝国主义强盗面前,显露出了一幅卑躬屈膝的奴才嘴脸。
根据材料,表演小品:
伊藤:停战多日,期限甚促,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已备有改定条款节略。......
中堂(指李)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
李:难道不准分辩?
伊藤:只管辩论,但不能减少。
李:既知我国为难情形,则所求者,必量我力之所可为。
伊藤:时限既促,故将我所能做到者,直言无隐,以免多方辩论。
李鸿章不愧为谈判高手,1895年4月,在日本马关完全接受了日本所提出的条件,在马关条约上签字。
马关条约内容:1、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2、赔款:白银二亿两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增开通商口岸
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马关条约签订了,战争结束了,在慈禧的眼里天下又安稳太平了,于是在颐和园里搭起了天棚,享乐去了。
可是台湾人民面对着割台,面对着日本的侵略做出了什么样的回应呢?“愿从站而失台,决不拱手而让台”表达了替台湾人民的呼声,台湾人民掀起了风起云涌的反割台斗争,给日本的侵略活动的沉重的打击,但是敌人是凶残的,台湾沦陷了,但是台湾各族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播放视频)
台湾义士徐骧临终高呼:表达了人民的心声。“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
小结: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对外侵略扩张――――矛盾指向中国――――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
★ 甲午爱国诗歌
★ 甲午大海战观后感
★ 甲午风云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