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剧音乐之声的观后感1000字以上(共含1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wooyi105”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Doe, a deer, a female deer. Ray, a drop of golden sun……”每当这首熟悉的歌萦绕耳畔,我总会想起《音乐之声》中玛利亚和七个孩子们玩耍的情景。
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音乐之声》这部电影吧。音乐之声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配乐和最佳音响。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玛利亚本是一个修女,可是她太热爱大自然,不适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被院长介绍去冯·特拉普上校家照看七个孩子。到了那儿,玛利亚通过努力,让孩子们接受她,并重新让那个家充满音乐和快乐。上校爱上了玛利亚,并把她娶为妻子,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是,战争来了,让这个和谐的家紧张起来。没办法,他们想到了离开奥地利。在修女们的帮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后面,躲过纳粹的追踪,然后他们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了奥地利。
《音乐之声》是一部成功的音乐剧,所以在这部影片中,诞生了许多世界名曲:《Edelweiss》、《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The Lonely Goatherd》、《So Long,Farewell》等。最著名的是《Do-Re-Mi》。
听着这一首首动听的歌儿,幻想着那一幕幕和谐美丽的场景,我的心不禁在问:是什么让孩子对玛利亚的态度有如此之大的转变呢?(从捉弄玛利亚到认玛利亚做妈妈)答案就是:爱的教育。是爱让孩子们有了这样大的变化和爱心的回报。设想:假如玛利亚也像前十二位家庭教师一样对孩子们,那么结果不难想象——她也会被赶走,成为第十三位失败的教育者。可是,她并没有那么做,相反她对于孩子充满爱心:当孩子们用癞蛤蟆和松球捉弄玛利亚时,她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理解孩子们;当丽萨从她的窗户外爬进来的时候,她不但没有责备丽萨,还为丽萨作“掩护”……她没有批评孩子们,却让孩子们一个个心怀悔意,后来竟被感动的哭了。看!这就是爱的教育!是玛利亚的努力换来了孩子们对她的依赖,上校对她的信赖以及上天对她的眷顾。如此可见,爱的教育是多么伟大!
《音乐之声》是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年轻的家庭女教师玛利亚和七个单亲孩子的鲜活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生动活泼,又充满理解与爱心的真实感人的故事。
第二次看完这部经典老电影,我依旧感受很深――特别是玛利亚的温柔、善良、热情和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借着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又了活力和欢乐,她用心地去了解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孩子们从心里接受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
玛利亚是怎么样赢得孩子们的心的呢?
她热爱生活,如她热爱歌唱废寝忘食一般。她对生活充满激情,感染了孩子们,甚至是严肃的上校,让他们重新看待这个世界,重新看待生活,对生活充满了感激和希望,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这是一个老师最难得的地方。
她宽容,幽默。初到上校家,人生地不熟。孩子们就给她下马威,在她口袋里放癞蛤蟆,说她衣服难看,长得丑,没品味,在她椅子上放坚果,她并没有生气,全当是孩子们和她交流的一种方式而已。她没有向上校告状,而是用幽默的形式化解了尴尬和矛盾,让孩子们对她产生了信任和亲切感,感受到了温暖。
她没有老师的架子,有亲和力,和孩子们做朋友,拉近了和孩子的距离。
她真心地为孩子们着想,敢于批判不合理。她不用哨子,而是努力记住他们每个人的名字,在上校反对的时候,她坚持为孩子们做衣服,不是让他们穿着古板的水手服。在她的眼里,孩子们的生气都被扼杀在那些规矩里。
她教学形式多样化,不拘一格。无论是寂静的山坡草地,还是喧闹的城市小镇,都可以变成她的课堂,孩子们的身心得到了释放的同时也很快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并且培养了她们的交际能力,锻炼了胆识。
她富有想象力,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刚开始教音乐得知他们一窍不通时,她运用她丰富的想象力把音符教的通俗易懂,把抽象的东西与实际相联系,方便了年龄参差不齐的孩子们理解并记忆。在教学的过程里,她无时无刻不把音乐融入生活,融入自然里。她多运用启发式,并不是生搬硬套,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想象力。
她让每一个孩子参与她的教学,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戏,一起演出木偶戏,让他们体验成就带来的快乐,让他们了解认识自己,更加有自信。
她还有很多优点,她平易近人,有爱心,善解人意,体贴孩子,让孩子们具有安全感,爱好广泛,能歌善舞。这些都是让她成为一个好老师的优点,我觉得好老师是天生的,什么技能都可以培养,而一颗有爱的心却是不能的。玛利亚之所以是好的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她懂的爱别人。
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也能真正用心去爱,去了解我们的孩子,我想我们的孩子也会更加喜欢我们、接受我们,从而像爱妈妈一样地爱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优秀教师的标准都可以在她的身上得体现,这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和目标。
[音乐剧《音乐之声》的观后感]
不久前,我又重看了一遍《音乐之声》。虽然这是部老片子,但是每次看还是会有新的感觉。
故事发生在维也纳。善良活泼的修女玛利亚被修道院派到退役海军上校特拉普的家中,给他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玛利亚刚来时,孩子们并不欢迎她,因为他们觉得:谁都没法跟自己的妈妈相比。玛利亚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做游戏,逐渐成为他们的好朋友,最终她不但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可,也赢得了特拉普上校的心,他们成为了一家人。他们与纳粹军官斗智斗勇,在修道院修女们的帮助下逃出国境,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这部影片不仅画面美,最打动人的地方是它的音乐。孩子们为欢迎男爵夫人的到来,唱起了玛利亚教给他们的歌《音乐之声》。上校无法相信这歌声会是孩子们唱的,自从他们的妈妈去世后,家里的气氛全变了,不再像以前一样充满欢笑,整天死气沉沉,就像一座军营。是玛利亚改变了一切,家里那久违的歌声和温馨又回来了。一曲歌罢,一家人紧紧拥抱在一起。看到这个场景,谁不为之感动?
玛利亚初次离开修道院时,对未来很迷茫。她给自己打气: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他又会在别处开一扇窗。这句话触动了我,我们在困难面前,不要胆怯,不要轻言放弃。玛利亚面对感情的困惑,逃回修道院。院长嬷嬷鼓励她,要勇敢地面对自己的情感:翻越每一座山,上溯每一条溪,追寻心中的彩虹!玛利亚重新回到上校家中,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披着洁白的婚纱,随着音乐的脚步,玛利亚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幸福。幸福要靠自己去追求!
这部片子比我爸爸年龄还大,里面的歌曲都特别优美,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之情的《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无限深情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以及调皮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我都特别喜欢。
好的影片历久弥新,有机会我还会重温这部电影的。
在我大二上学期的时候,我们的英语教师给我们播放了《阿甘正传》和《音乐之声》两部电影。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美国音乐电影《音乐之声》,观后感受启发颇深。一是剧中优美而又熟悉的音乐旋律,令人陶醉,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是修女玛利亚的教育理念,异常是她跟七个孩子和家长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迪,令我受益匪浅。给我此刻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忙。下头我就从这部电影中得到的教育感受谈谈自我的体会:
一、信任是沟通的基础。作为教师,首先应当得到学生们的信任,有了信任,才会得到孩子们的尊重,也才能让孩子们理解你的教育思想,包括理解你的一切。剧中玛利亚尽管没有理解正规的专业理论的教育,可是她能够经过自我的语言、行为让孩子们信任自我,并且使孩子理解自我。从玛利亚第一次和七个充满个性的孩子见面开始,我们就看到了她那独特的教育态度,应对孩子们的恶作剧,既没有当面指责,也没有当着家长揭穿,而是去了解孩子们恶作剧背后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们的捉弄后,面带微笑的说:“我要感激各位今日放在我口袋里的礼物,你们使我感到欢乐和温暖。”经过这件事情的巧妙处理,让孩子们自然地把她当做一位慈祥而又容易接近的朋友、长辈看待。那里不但看出教育机智的重要,并且其实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取得孩子们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
二、家校沟通是做好教育的重要环节。作为教师,异常是班主任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方方面要讲究方法和技巧。影片中,玛利亚没有一味地听取家长要求对孩子们严格管理的意见,而是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委婉而坚决的反对家长的做法,经过自我的行动赢得孩子和家长的喜爱和尊重,每一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作为教师应当让孩子们在学校里欢乐的度过每一天,发现并鼓励孩子们做他们想做的有意义事,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经过孩子们的发展变化,感化家长,赢得孩子和家长的'认可和信任。这样家长才能放心的把孩子交给我们。
三、恰当合理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剧中七个孩子由于长期的军事化管理,自由、童心、个性、甚至梦想都被压抑和禁锢,玛利亚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个性特点,阻止他们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启了他们的心灵,放飞了梦想,异常是在郊外草地上教唱歌曲时边舞边唱的游戏场景,无疑为我们供给了游戏教学的最好范例,这一点对于我们寄宿制学校来说启示十分大,我们的孩子们如果一天到晚在教学区和生活区,久了就会出现烦躁,所以我们应当经常带领孩子们走出校门,多参加户外活动,使他们欢乐的学习、生活,更好的挖掘孩子们的潜能,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本事。
作为教师应当充满爱心、耐心和童心,相信自我,进一步挖掘自我的潜能,仅有真正到达一专多能,用自我的行动、学识和品格引领学生,分析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在美丽的萨尔斯堡风光之中,玛丽亚在山岭间的草地上高声地唱着《The Sound Of Music》――――影片的开头就是这样明丽而欢快。
女主角玛利亚是位年轻的修女,大自然的熏陶和简单的生活背景,造就了她乐观、单纯的性格,前一刻还在担心无法胜任家庭教师一职,下一刻就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她天生的乐天派性格,不得不让修道院的修女们担心她的未来。
初见时上校时,上校也觉得她是个爱惹麻烦的家伙,而正是她这样的乐天派性格,让生活时时充满了正能量。
玛利亚并没有和上校一样用严厉的家教去管束孩子,而是选择用自己开朗的人生观去影响孩子。当孩子们情绪低落时,玛利亚引导他们多想想开心的事物,并用歌唱的方式表达出来,她用最简单的心理疏导方式,教会了孩子们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很快,孩子们就在她的带领下,找回了童心,获得了童年应有的快乐生活,他们去郊游、去划船、去爬树,并一路高声吟唱,在柔和的画面中,他们宛若置身天堂,七个孩子如同天使一样跳跃欢唱,草地上、树林间、小河边、市场里处处留下了她们的莺歌笑语,彻底摆脱了母亲过世后,上校军事化教育造成的沉闷的家庭生活,玛利亚的热情开朗给这个家带来了一缕阳光,给了孩子们温暖和活力,也渐也感染了上校,同时也让他冰冷的心开始融化了。
上校与孩子们齐唱《雪绒花》的片段,旋律优美动人,代表着这个家庭的转折点,上校重新感受到了温暖,走出了心中的阴影,开始重新拥抱爱情、拥抱生活。
在最后时分影片的主题升华,面对德国法西斯的强权威胁,特拉普一家毫不妥协,坚决拒绝为纳粹服务,最终在众人的帮助下,翻山越岭,奔向自由,这是一种追求和平、美好的正能量。
影片从始至终,都以爱与自由为主线,让人们感受到了发自内心的快乐和爱带给人们的力量与支持,爱的伟大与珍贵,并告诉人们,爱要从内心流淌,它可以感染身边的人,从自己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和一个个亲人爱起,最后便会演绎成为一种大爱,一种对国家的爱,一种对整个世界的爱,或许这就是这部影片历经几十年而不衰的秘诀,不论是平凡的生活正能量还是整个世界正能量,在社会之中都永不会过时。
这是我第二次看《音乐之声》了,第一次是在大学的时候,那时我看了这部片子以后就已经被它深深的吸引了。而现在在工作的时候了、再来欣赏这部经典老电影,又给了我不一样的启发。
1、玛利亚的温柔、善良、耐心以及她的坚强、勇敢和无私纯洁的爱!
我觉得原来那十二个家教为什么没有最后留下来的原因应该是他们没有耐心、他们并不真心喜欢孩子们、他们并不真正了解孩子们,而玛利亚正好相反,能理解这些孩子去用无私的爱去爱他们,并藉着那优美动听的音乐让这个缺少爱的家庭,又重新有了活力和欢乐!她从一开始就喜欢这七个个性不同的孩子,并用心地去了解他们、爱护他们、教导他们,用心地去爱他们,所以最后孩子们从心里接受了她,从心里喜欢她,并在她与上校结婚后亲热地喊她“妈妈”。所以我们作为一名幼儿园的老师,也应像玛利亚一样对孩子要有耐心,只有真正的喜欢孩子,理解孩子,孩子也会把我们当成“妈妈”一样爱我们。
2、歌声代替叙述。
电影中很多地方由歌声代替叙述,每首歌都恰如其分地安排在剧情中,每句歌词都弥足珍贵地向人们讲述着人生路上要不断坚信的道理。比如对初恋的珍藏,不要执迷于年轻时一时的感觉,要耐心等待;比如修女院院长告诉玛利亚,修女院不是用来逃避现实的地方,对于人生路上遇到的迷茫、困惑和问题只有勇敢的面对并想办法去解决才能获得心灵的安静、平和和精神上的舒畅。
3、幽默的歌表演。
电影中许多歌曲都是以歌表演的形式进行了巧妙幽默的编排,如:《do,re,mi》是按照孩子们个子的高矮和跳楼梯的形式来形象的表演。《晚安,再见》最小的孩子是随着楼梯边往上坐边歌唱,也很幽默。又如孩子们躲在爸爸高大的背后探出头来伴唱,也融合了一种游戏的形式。这些在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引用,相信孩子们肯定也会非常喜欢。《音乐之声》带给我的不仅仅是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更多的是孩子们和玛利亚歌表演时的一种幽默、有趣的歌唱形式,值得我在歌唱教学中运用。
“Doe, a deer, a female deer. Ray, a drop of goldensun……”每当这首熟悉的歌萦绕耳畔,我总会想起《音乐之声》中玛利亚和七个孩子们玩耍的情景。
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音乐之声》这部电影吧。音乐之声曾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配乐和最佳音响。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玛利亚本是一个修女,可是她太热爱大自然,不适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被院长介绍去冯·特拉普上校家照看七个孩子。到了那儿,玛利亚通过努力,让孩子们接受她,并重新让那个家充满音乐和快乐。上校爱上了玛利亚,并把她娶为妻子,一家人其乐融融。这是,战争来了,让这个和谐的家紧张起来。没办法,他们想到了离开奥地利。在修女们的帮助下,上校一家人藏在了墓碑后面,躲过纳粹的追踪,然后他们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了奥地利。
《音乐之声》是一部成功的音乐剧,所以在这部影片中,诞生了许多世界名曲:《Edelweiss》、《Sixteen Going OnSeventeen》《The Lonely Goatherd》、《So Long,Farewell》等。最著名的是《Do—Re—Mi》。
听着这一首首动听的歌儿,幻想着那一幕幕和谐美丽的场景,我的心不禁在问:是什么让孩子对玛利亚的态度有如此之大的转变呢?(从捉弄玛利亚到认玛利亚做妈妈)答案就是:爱的教育。是爱让孩子们有了这样大的变化和爱心的回报。设想:假如玛利亚也像前十二位家庭教师一样对孩子们,那么结果不难想象——她也会被赶走,成为第十三位失败的教育者。可是,她并没有那么做,相反她对于孩子充满爱心:当孩子们用癞蛤蟆和松球捉弄玛利亚时,她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理解孩子们;当丽萨从她的窗户外爬进来的时候,她不但没有责备丽萨,还为丽萨作“掩护”……她没有批评孩子们,却让孩子们一个个心怀悔意,后来竟被感动的哭了。看!这就是爱的教育!是玛利亚的努力换来了孩子们对她的依赖,上校对她的信赖以及上天对她的眷顾。如此可见,爱的教育是多么伟大!
除此,影片的开头和结尾都是以大自然中一望无际的青青草地和碧绿的蓝天做背景,而玛利亚天性快乐无比,令人回味无穷。细细品味,这不正是表达了一种向往和平、向往爱的感情吗?
以后,每当我看到有关和平与爱的主题作品,总会不由地想起玛利亚和孩子们唱着歌,奔跑在草原上的情景。这时,我总会被爱所感染,变得欢快起来……
《音乐之声》清新有致,雅俗共赏。既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在各国的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其中流传最广的几首经典音乐,如表达玛利亚对大自然热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轻松愉快的《孤独的牧羊人》;特拉普上校演唱的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大方的《哆口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都成为人们记忆中最值得珍惜和细细回味的艺术佳作,被视做人类最珍贵的永恒佳品。
许多人都曾问过我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可能他们认为我作为功夫名星,应该喜欢那种带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说出来或许会很让人奇怪,我最喜爱的电影既不是史泰龙的枪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这部影片让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松。
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如此深入人心,不但里面的角色、情节、人物经历家喻户晓,主题歌曲也被广为传唱,由它带来的影响面之广、覆盖面之大、被感染的人之多可谓空前绝后、独一无二,它就是来自著名的阿尔卑斯山脉的《音乐之声》。
《音乐之声》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它以乐抒情,以乐动人,到处充满阳光气息与温馨浪漫,它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和谐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虽然里面的主要角色都被刻意美化,但丝毫无损主题和形式上的出类拔萃,幽默的对白和情节,更把观众逗得前俯后仰,乐不可支。《音乐之声》称得上是电影史上绝妙的神来之笔,是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它甚至超出了艺术作品的范畴,从艺术史、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角度来衡量都值得研究和借鉴。
《音乐之声》是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典之作。有趣的爱情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发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美好的瑕思。
歌曲《音乐之声》是影片中的点题之曲,影片开始时由玛利亚在山顶独唱。上校赴维也纳期间,玛利亚把这首抒发自己对故乡、对大自然、对音乐的无比热爱的歌教给了7个孩子,让他们在男爵夫人到来时为她演唱。上校长久禁锢的心被这家中久违了的美妙、纯真、动人的歌声融化了,他从原来那位不苟言笑的上校变成了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和7个孩子拥抱在一起……
《音乐之声》以音乐剧的形式塑造了一群各具清晰性格特色的人物形象。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玛利亚的修女在修道院表现过于反常而受到其他修女的一些双重评价,有时很好笑,有时会惹麻烦。最后,院长把她派到了一位名叫特拉普的海军舰长家做一名家庭教师。
女主角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在玛利亚之前,孩子们已经气走了七位家庭教师。在她刚开始接触这几个孩子的时候也充满了荆棘,玛利亚克服了重重困难,教孩子唱歌,跳舞,做游戏,逐渐成为他们的好朋友,让他们的爸爸懂得如何去爱他们,如何去教育他们。
玛利亚没有接受正规的专业理论的教育,但是她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行为让孩子们信任自己,并且接受自己。从玛利亚第一次和七个充满个性的孩子见面开始,她独特的教育方式就显现出来,面对孩子们的恶作剧,与玛利亚相比,他们的父亲对他们的教育是长期的军事化管理,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通过一定的指令,循规蹈矩,孩子们的天性、童真、自由也因此被禁锢。而玛利亚根据孩子们的个性特点,带领他们走向自己的内心,走进大自然,解放了他们的天性,开启了他们的心灵。
然而现在的教师都是接受过正规专业理论的教育,却并不能做到像玛利亚一样,在教学上有自己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很多老师喜欢成绩好的学生,对表现差的学生很多时候采取忽视甚至批评,没有想过去寻找学生落后的原因,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看待学生,使得很多学生越来越消极的对待学习。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角色,学生有几乎一大半的时间是跟教师在一起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教师应该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的考虑学生的需要是否得到了合理的满足。就像玛利亚在遭到孩子们的恶作剧时既没有当面指责也没有当着他们的父亲揭穿,而是去了解他们恶作剧背后的原因,尤其是在受到孩子的捉弄后,还开心的对他们说:“我要感谢各位今天放在我口袋里的礼物,你们使我感到快乐和温暖。”前几位家庭教师对他们的调皮行为挖苦训斥,他们的性格得不到正常发展,不能怪罪他们。她的这种方式让孩子们接受她愿意去接近她,给她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老师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然而现实生活中并不如此,教师只是教,学生只是学。很多情况下学生害怕与老师讨论,害怕出错,这种现象很多情况是老师造成的,对学生的错误只是一味的给予批评,而不是加以正确的指导和解释。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学生害怕问题,导致问题的积累。教师应该与学生有良好的交流,放下教师的架子,以学生为中心,目的只为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玛利亚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她从来没有把自己当做孩子们的家庭教师,而是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与他们相处,在得知丽莎早恋时没有责怪她而是和她谈心,丽莎失恋了她又宽慰开导她,在他们害怕的时候给他们温暖的拥抱,带着他们唱歌跳舞做游戏,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心里,正因为她的这种尊重和真诚的理解使得她能够与孩子们入朋友般融洽相处。尊重并理解学生的情感才能和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才能洞悉他们内心的世界,才能给予他们及时的建议和指导。
陈鹤琴说:音乐是儿童生活中的灵魂。中国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应试教育,一切只为分数,只要分数高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尤其是中学生要面对中考和高考,基本上没有机会接触文化课程以外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也都成了套路。这种教育方式导致了教师教学目的、方向的偏移,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思维得不到发散,仅局限于所学知识的条框中。我们都知道无论学习什么,只有对其感兴趣才能学得更好,但是中国式的教育却不容学生跟着自己的兴趣走。就像电影中孩子们的父亲,孩子们只能按他的条条框框来做事,不让他们学习音乐,无视他们对音乐的喜爱。这样的做法导致了孩子对他产生恐惧,不敢犯错误,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的脸上丝毫没有儿童该有的欢快,童真。而玛利亚充分了解孩子们的爱好和内心的渴望,带着他们接触大自然,接触自己内心所喜爱的东西,用最简单的语言和方式,把音符生动化变成孩子们熟悉可以感知的东西,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进行知识的迁移,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心情也变得开朗,笑容在他们脸上绽放。
玛利亚用自己的善良和智慧化解了孩子的恶作剧,幽默风趣的解决了遇到的难堪,她的友善坦诚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尊重、喜爱。她的教育法给教师和家长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我想,她的教育法值得所有教师和家长的思考和理解。
前不久看了一部美国音乐影片《音乐之声》,电影情节丰富,高潮迭起,有高扬、轻快的节奏,也有紧张、压抑的插曲,有美丽、浪漫的憧憬,也有扭曲、报复的人性。最让人不能忘怀的当然是女主角玛利亚了,她用单纯、快乐,热情、活泼的性格,让一个本来了无生机的家庭逐渐散发出生气和活力,她的歌声让孩子们打开心扉回归天性,逐渐喜欢她、依赖她、不能离开她;她的坚持她的倔强她的才艺和对孩子们的爱将一个冷酷的男人的激情也重新点燃…..一个好女人是一粒火种,是一本好书,是一首温馨的音乐,是淡淡而持久的芳香,是得体温柔的笑厣,是耐人寻味、引人追随的一股力量。而玛利亚正是这样的一个女人,让我敬佩、欣赏!
作为一名教师,通过观看这部影片给我的启示也比较多,让我在今后的教育工作有了更多目标和方向。
一、首先要与学生有更多更好的交流,是师生更像是朋友。影片中的女主角玛利亚虽说是一名见习修女,但性格热情、奔放的她,在和七个孩子见面开始,我们就看到了她独特的教育态度,既没有指责孩子们的恶作剧,也没有当着家长的面揭穿它,而是尝试去了解他们恶作剧背后的原因。当她发现,孩子们是因为得不到父亲的关爱,所以才想着捉弄看护以吸引父亲的注意,于是她决定帮助他们。这无疑让孩子们对这个新的家庭教师有了不同于以往那些家教的认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同样,不能只看重他们行为的错与对,要认真分析背后的原因,这样才能更好地深入他们的内心去交流,渐渐地贴近他们的心里,与他们成为朋友。
在影片中玛利亚还为孩子们准备了外出服,还在野外上了她的第一节课,就是唱歌。这种边游戏边学习的方式使孩子们很快学到新的知识,并且更乐于接受。虽然每天都采用这种教学,就我们目前而言,是不太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经常开展一些户外活动,以引导孩子们学会自主学习。
二、通过孩子建立起与家长的互通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掌握跟家长之间的沟通技巧也是非常需要的。我们不能一味的以家长单方面的想法,去压迫学生做他们不想,甚至是厌恶的事,同时也不能只是和学生玩乐,而忽略家长望子成龙的夙愿。我们应该以教育为最终目标,使家长和孩子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既能使孩子得到很好的发展,也能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你。
总之,《音乐之声》这部电影是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影片。
《音乐之声》出自1965年,被誉为有电影以来最成功的一部音乐歌舞片。影片里美妙的音乐至今仍被全世界传唱,影片也被翻译成了3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上映。影片曾获得1966年奥斯卡8项提名5项大奖,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音效和最佳剪辑。女主角朱莉叶安德鲁斯曾三次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该片被好莱坞的电影评论家、《时代周刊》以及民意投票一致选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十大电影之一”。已经过去了40多年了,算是部很陈旧的电影了。但当我欣赏完这部电影时,再次证实经典是不会随时间而改变的。
玛丽亚,本是一个天真、活泼开朗、自然、大方、喜欢音乐、爱唱歌、有爱心、充满快乐与欢笑、爱孩子的女孩,却呆在一个与尘世隔绝的修道院里做修女。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她,带给了修道院院长和修女们快乐,即使迟到了,好像上帝都不忍责备她。后来她离开了修道院,因为院长认为她应该到社会中去感受那种丰富多彩的生活,来到一家上校家做家庭教师。上校在妻子去世以后,一直以军队的生活方式管理孩子们,因而缺少了笑声、缺少了快乐,有的只是一种规则式的生活方式。玛丽亚的到来,改变了这个家庭的生活气氛,带给了这个家庭快乐,歌声、笑声不断,也彻底地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后来,奥地利沦陷,希特勒统治下政府要求上校为新政服务,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上校没有答应新政府的强求,以一首一直流传到现在都经久不衰的歌曲《雪绒花》作为向祖国、向人民的诀别。最终,在朋友和修女们的帮助下,离开了那个沦陷的国度。
《音乐之声》是一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电影,无论从哪个标准来评,它都是美国音乐片的经典之作。有趣的爱情故事、悦耳的歌曲、活泼的孩子、温馨的人情、天真无邪的笑料,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生活画卷;动人的音乐、优美的风光、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发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美好的瑕思。
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爱、对孩子们的爱、包括她和上校的爱,时时感动着剧中的每个人,也感动着剧外的我们。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爱满天下”,我想一名教师所能带给孩子们的最大的影响便是“爱”,用博爱的心去爱孩子,并且教会孩子去爱人、爱身边的一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以后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对学生充满爱。
我想,无论何时,我都要像玛利亚那样,让自己成为充满爱与快乐的人,把自己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传递给每一个人,就像剧中饰演玛利亚的演员珍妮弗所说:“我必须向剧中人物玛利亚那样挑战自己,不断在充满爱的道路上成长。”
愿世间充满爱和快乐……
个月前提前买好的票,抱着期待的心理等到了今天。4颗包子为了庆祝晚上观看《音乐之声》,还专门去吃了个烤鱼大餐。
but,我想,还是有些许失落的。
说在广州上演的绝对原汁原味,但实际却是删节版,上校和玛丽亚草地上的“雪绒花”居然被省略掉?!于是上校和MARIA的恋情在整个剧中便失去了应有的味道。错过了两人眼神的交会,即便后来两场“深情地吻”也并不能使这段感情看起来顺理成章的。
里面ElsaSchraeder的演技,也还是……有点点令人觉得不甚舒服,整一个玛丽莲梦露的装扮出场。
修女在他们结婚那场里面,居然穿了个大话西游唐僧的衣服出来了。GOD。
当然,broadway的音乐剧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的。音乐很动听,演员的唱腔各方面都很好,曲目也很是经典。
不过,稍嫌不足的……唔……也可以说是我自己的英文水平不高好了,演员的美语Www.GuaZe.Com瓜泽网,我只能听到个70%,纪念堂的字幕是浓缩型的中文版,这令我有点点郁闷。于是,只能瞥一眼字幕,再去听他们唱什么了。听不懂的时候告诉自己说:没关系,欣赏唱功就可以了。
但单单从音乐剧来看的话,这场演出,也差强人意了。
因为错过了《猫》,心中本有遗憾,可是婷说《猫》的背景很丑,完全不是我们在光盘上看到的版本。小人心理开始作祟,居然窃喜。
于是,跟包子檩开始期待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的到来。
经常觉得广州缺乏像北京上海那样的艺术氛围,感叹好的演出都不在广州上演。
但是,心里依然觉得广东不是没有文化,而是广东人并没有好好地去将这些文化发扬并传承。以前在戏曲频道的时候,天天剪粤剧片子,虽然不是很懂行,但是也觉得很好。里面的故事都体现了广东的风土人情,以及习俗。古代的礼仪、文化在一些经典的粤剧片子里都能看到。除了粤剧,就还有雷剧、客家山歌等等方面的一些戏曲类型。,全省高举保护非遗的旗子,于是轰轰烈烈了那么一年半载;现在风头一过,就不再提起。80后的小朋友们基本上是一听到粤剧就觉得是老土、过时的东西。
广东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本土文化被外来文化冲击得遍体鳞伤。于是端午节不过了,重阳节不过了,中秋吃块月饼也就算了,估计以前说的在中秋一定要抬头看见月光才能幸福的说法也已经被淡忘了。情人节、圣诞节大家过得轰轰烈烈。
我可能没有什么资格一直说文化很重要这样的话,但是,很是希望不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的手上断掉了。
以前在念书的时候,老师经常看着我们的设计图说:“不要全盘西化!!”过去总觉得英文的排版很好看,所以做的设计图都不写中文。工作以后,就一直在想,什么是国际化?不是一味迎合外国的品味,加上英文就是国际化了。应该用中国的传统的文化元素去体现。中国红难道会比国际蓝要难看吗?故宫的柱子用的18层红油层层不同色彩透出的庄严能比国际蓝差?
很想叫口号,但是
还记得,前不久,老师在音乐课上为我们播放了一部影片——《音乐之声》。看完后,我深有感触。
“许多人都曾问过我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可能他们认为我作为功夫名星,应该喜欢那种带有暴力色彩的影片,可是说出来或许会很让人奇怪,我最喜爱的电影既不是史泰龙的枪炮,也不是施瓦辛格的特技,而是充满温馨的《音乐之声》。因为在这部影片中,我所感到的是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这部影片让我的全身心都感到放松。”—— 成 龙
上面是国际武打明星成龙对《音乐之声》的看法,也是所有看过了这部电影的想法,这部历久常新的电影从头到尾不会引起观众有丝毫不安或尴尬的情形,而且能抓住小朋友的心,所有学音乐的和听音乐的,都不约而同地被这部电影所感动。它在里面所诉说的知真、向善、求美的故事,从中我们也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切都是在现在的影视作品,即便是那些上乘之作,都难以看到了。
《音乐之声》说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女主角玛利亚生性活泼率真,走出修道院投身世俗生活,大胆追求真爱,以童心,爱心去照料七个过早失去母亲的孩子,尽显生活之真;故事中人际的宽容与亲情的和谐,冯·特里普上校一家不畏纳粹爪牙高压的正气,宁可流亡不做亡国奴的爱国情愫,无不昭示了人类向善的意愿。
说到我对这部影片的美的享受有几个地方:
首先,当然是它里面的天簌之声。这是一部音乐剧,所以影片的开始便是由朱莉演唱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它充分地表达了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热爱。影片中,玛利亚教给孩子们的“哆来咪”无疑是一堂灰谐生动的音乐课,7个调皮苦闷的孩子爱上了音乐和玛利亚,他们一起唱出了怡人的“孤独的牧羊人”、激昂的“我最爱的东西”、睿智的“十六以后是十七”等,都给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享受。再也没有孩子们说“再见”比托普家的孩子们在其父亲的晚宴客人们面前说“晚安,再见”更令人感到乐趣横生了。
接着就是影片中的故事场景阿尔卑斯山麓的湖光山色,蓝蓝的天空,嫩绿的草原,清澈的湖水…… 这一切无不给我最美好的视觉享受,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小时侯所喜欢的一部动画片《飘零燕》,它里面所制作的动画画面和影片的场景几乎一模一样,想不到我儿时所向往的伊甸园真的存在,我想在有能力的条件下我一定要亲身去一趟的。
最后就从影片的所表达的深刻内涵上说说吧。第一感觉是玛利亚的教育理念非常的好,她会顺着孩子的发展规律去教孩子,孩子就是孩子,孩子就要活得像孩子,要孩子学到东西必先是孩子愿意去学,然后才是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去教。但这是我们现代教育都忽视了的方面,但恰恰这是最重要的方面。其次,我是被里面所表现出来的'爱所感动着,玛利亚对大自然的爱,玛利亚对孩子们的爱,孩子们对上校和玛利亚的爱,玛利亚和上校的爱,他们一家对祖国的爱……世界是不能缺少爱的,如果从我们自身来说,我们的一切言行举止更不能没有爱,教师所做的工作是影响一个,不,是更多的人的一生的工作,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经说过:爱满天下。作为教师他要具备的爱要比父母的爱意义更深,范围更广,是一种博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会孩子去爱更是应该给孩子上的最重要的一节人生的课。从影片中我得到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你必须先学会去爱你身边的一切,然后你的热情才能感染到孩子,而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你,爱就是这样传承了下来。这应该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最成功的教学方法了。
一部电影竟然能让你听到,看到和想到美,那我们还能说它不是一部成功的电影吗?难怪经历了多年它还是深受大众的喜爱,看完影片后的人几乎都是笑眯眯地,更有人会轻轻地哼起里面的悦耳的歌曲,我的观后感也以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首歌来结束吧。
★ 音乐之声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