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小学生观书有感(共含15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gogo阿力古”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最近看了一些有关祖国的文章,记忆如洪水般涌现出来。一发可收拾。
小时候,记得第一堂地理课和历史课,我都是在惊喜和兴奋中度过的。老师告诉我,我们的祖国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广阔的疆土,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有声振寰宇的四大发明,有饮誉四海的中华文化,有漫山遍野丰富的宝藏,有三山五岳秀丽的风光……我睁大眼睛使劲地想,九百六十万,那,该有好大好大,五千年,那该有多长多长……不是吗?你看:我们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有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开辟古代中外交往的丝绸之路;有在世界独树一帜的中医中药;有长城、圆明园、鸟巢等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有许许多多驰名世界的瑰丽的艺术奇葩。
历史不会是清一色的朝霞、丽日,也会有乌云压城、雷霆万钧之际。因此,在我感受到华夏的骄傲,文明古国的光辉,太平盛世的温馨的同时,也不能不清醒地看到:中华儿女也曾有几多哀愁,几多屈辱,几多痛苦!比黄河还要曲折,比大海还要苦涩…….那遍野的饿殍,那黄河边上难民,那“烽火连三月”的日子,那“百年魔怪舞翩跹”的岁月,黄浦江上的外轮,颐和园中的八国联军。那整箱、整箱的鸦片,那一个接一个的烟馆,那一群一群在烟雾中浑浑噩噩吸毒的枯槁的长辫男人.小脚女人……我惊呆了,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我美丽的山河时,当闪亮的刺刀正刺向我父老兄弟的时候,我脸上流着泪,我握紧了拳头。悲哀啊!痛苦啊!愤怒啊!只要是有良知,有骨气的中国人,谁能忍受?谁还不拍案而起!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换法的人……”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在痛苦中期盼,在屈辱中抗争。“虎门销烟”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历史的序幕。销毁鸦片的熊熊烈火,燃出中国人志气,烧掉了侵略者的淫威。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不可辱!太平天国的旗帜,戊戌变法的惊雷,义和团战士的大刀,辛亥革命的枪声,无不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表现了中国人民寻求解放和真理的坚强意志。“五?四”运动的呐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人民的革命又开始了崭新的里程。星星之火可以燃原,从南湖到遵义,从井冈山到延安,中国人民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出一个崭新的天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我们的祖国,母亲即将迎来她60岁华诞。
60年过去,“弹指一挥间”。60年,祖国的天,“萧瑟秋风今又是,有换了人间”;祖国的大地,“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祖国的儿女啊!“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60年的励精图治,60年的上下求索,我们的祖国挺立在世界的东方,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会主义的航船正乘风破浪,昂首前进!此时此刻,祖国的亿万儿女都心向北京,大家携来北疆的风雪,带着边陲的传奇,捎来东海的渔火,奉上南国的祝福,一同献给你啊,祖国60华诞。此景此情,怎样表达我们这一代的激动之情呢?一位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人感慨地说:“在我看来,中国的月亮才是最大、最圆、最亮、最亲的!”一语道出了儿女们对母亲浓浓的深情。
月是故乡明,祖国是母亲。我们是母亲的骄子,是时代的宠儿!风华正茂的这一代,怎样用钢筋铁骨支撑起共和国的大厦?怎样迈开跨入21世纪那坚定的步伐?我和你,和他,和大家,都来刻苦求知识,潜心学习文化,把满腔爱国的情和对母亲炽热的爱,化为报效祖国的力量,献给我亲爱的中华——母亲啊!我的中华,我们一定能把您建设得更强大!“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我们要向全世界宣告:“我们最强!”
像一面明镜,那半亩见方的池塘,
里边移动着云影,也移动着天光。
我问池塘为什么如此清澈、明亮,
因为源源不断的河水向这里流淌。
从这首诗的题目看,诗人是“观书有感”而发的。他旨在 说明读书时,当脑中豁然贯通的时候,书中那精辟的见解、高深的理论,都被自己理解了。为什么会豁然贯通?就是因 为善于思索,勤于学习,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对这样的体会,诗人不是讲道理,发议论,敷陈其事而 直言之——那将写出一篇新的 《劝学》; 而是从自然界中捕 捉到具体可感的形象,寓哲理于形象之中。
首二句,诗人通过深入的观察,描绘了方塘中水的清澈 明净,以及映现出的天光云影。“半亩方塘”虽不很大,但诗 人用“一鉴开”的生动比喻,突现出了水的清澈明净,从而不 仅能映现出“天光云影”,而且反映出它们“共徘徊”的细微 情态。反之,如果塘水既浅且浊,就不会有这样奇妙的反映, 至少反映得不会是这样的准确。塘水何以这样既深且清,单 看方塘本身,是找不到正确答案的。于是,诗人放开眼界,寻 找“源头”。原来从那里源源不断地流来了“活水”。三、四句 好像只是揭示了塘水既深且清的原因;但“清如”既是对前 两句的概括总结,补充了前面所描绘的感性形象,又在结构 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尤其是“问渠那得”和“为有”的呼 应,化铺叙陈述为自问自答,使诗句更为生动有趣。
朱熹是理学家,这首诗尤其是后二句绝不是单纯的写 景抒情之作,而寓有很丰富的哲理意味。但是,读来却感到 它并不是“语录讲义之押韵者”,而是一首形象生动,能给人 以美感的好诗。原因就在于诗人不是运用逻辑思维,化形象 为抽象,讲道理发议论——那是思想家的任务;而是将哲理 意味融入自然界鲜明生动的形象中。这种形象又不是哲理 的附庸,它不仅生动逼真,具有完整的意境,而且大于哲理 本身,读者自可作多方面的联想,本文开头所阐发的寓义, 只是其中一种。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曹文轩伯伯写的《草房子》,使我受益良多,书中既有好笑的内容,也有让人感伤和思考的内容。
金色的麦地、古朴的房子、苦味的艾叶、寂静的池塘……这就是油麻地。那里生活着顽皮的桑桑、秃顶的陆鹤、不幸的杜小康、执着的秦大奶奶和文静的纸月……他们给油麻地带来了不一样的六年,也给桑桑的脑海里留下刻骨铭心的小学经历,让他载着那一连串不平凡的故事告别了这座他朝夕相伴的草房子。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桑桑,他是一个调皮可爱又聪明的小男孩,他善于动脑,把家里的蚊帐改成鱼网,把碗柜为鸽子做了一个舒适温暖的窝,却遭到父母的责备,他很有正义感,当板仓小学的坏孩子欺负纸月时,他毫不忧豫的冲过去帮助纸月。他也特别勇敢,当他得了一种怪病时,脖子上肿了一个很大的包,要用一根烧的通红的针,从包上扎进去,他却不喊也不叫。我觉得他实在太可爱了,我也要像他一样聪明、勇敢。打针的时候我再也不哭了。
陆鹤是桑桑的同班同学,因为长着一个秃顶,同学们都笑话他,叫他秃鹤。在嘲笑声中,他的性格变得很内向。虽然同学们瞧不起陆鹤,但他并不记仇,在一次表演中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在平常,我们不能以貌取人,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
白雀是一个十分漂良的姑娘,她有一副好嗓子,不洪亮,不宽阔,但银铃般清脆。她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美。她没有爸爸妈妈。只有一个又当爹,又当妈的慈祥的奶奶。为了不让奶奶为自己担心,当板仓小学的男生欺负她时,她没有告诉奶奶,只是自己默默流泪。直到桑桑帮助她把板仓小学的男生打跑后,默默无闻的她才露出一丝微笑。善解人意的她话不多,却总能帮助别人。不要认为内向是一个缺点,有时,默默无闻却是最可爱的。这就是真正的美。
我喜欢《草房子》,因为它教给我许多人生的道理、希望大家都来读一读,你也一定会有所感悟和收获的。
在我们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内,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了怎样做人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连这些都不会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是一个不具备健全人格的人。大人们常说,要想成才得先成人,所以,作为一名中学生,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合格人才,需要学的很多很多,不只是学习。这是我刚刚观看完《中小学生人格教育》的感触。
这是于丹老师为我们的讲座,在这次的讲座中分成的四个主题分别是:1、父母应怎样认识孩子,如何拟定合理的人生目标。2、孩子不听话,爱发脾气,作为家长应如何正确引导教育。3、怎样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师、懂得感恩。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义。
关于这四个主题,于丹老师都用了几个小故事来引导启发我们。其中这个故事,让我感触良深——发脾气就会在别人的心上钉钉子,钉子孔会永远留在别人身上的。
有一个小男孩,因为他的亲人很爱他,所以他就娇纵,很爱对人发脾气。为使他能改掉爱发脾气的坏毛病,他父亲让他每发一次脾气就往篱笆墙上钉个钉子,随着每天钉钉子的数量有30多个到5个,3个,直到没有,小男孩慢慢的.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改掉了爱发脾气的毛病。但他父亲却让他把所有钉子拔掉,并指着篱笆墙上密密麻麻的钉孔对他说:“孩子,你改掉了爱发脾气的毛病,是好样的,但你看看这针孔就像你每对人发一次脾气在别人心中留下的伤痕,永远留了下来。”
因为我又何尝不是总爱乱发脾气,甚至有时候受了委屈,把气撒在家长身上。如果说每对别人发一次脾气,就会在别人的心灵上创伤一次,那我不知爸爸妈妈的心灵,是否已因我而遍体鳞伤,但他们依然一如既往地对我好,关心爱护我。
于丹老师在人格教育中还为我们强调了一点:在我们中小学生所要完成的必修课中,不仅仅是学习。我们还要懂得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于丹老师为讲的这一堂课让人受益匪浅。从前,我以为,学习第一,所以爸爸妈妈尽量的给我腾出大量的时间供我学习,除了学习,家里的任何一件事我都不用去做,任何一件事都不用我去操心。爸爸妈妈把什么事都安排的井井有条,等着我去享受他们的劳动成果。甚至让我误以为这都是他们应该做的,我只要学习就行了。但现在我知道我错了于丹老师讲了孔子的弟子问孔子孝是什么?孔子只说了两个字,色难。意思是千难万难都要给父母一个好脸色看,可现在我呢?正好相反,成了父母千难万难到要个我一个好脸色看。可将来的社会上,你已经有了习惯,爱发脾气,可昔日的父母已经变成了同事、上司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他们可不会将就你。
另一个重要的道理便是抵抗挫折。于丹老师她女儿喜爱的花篮破了,她女儿号啕大哭起来。于丹老师把破篮子用彩纸补起来,竟比原来更好看。她女儿破涕为笑,并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哭是最无能的表现。也是我明白的道理。遇到挫折不要紧,可灰心丧气是很可怕的。就算遇到天大的挫折也不算是末日,而是像蝉一样,是蜕变的开端。蜕变尽管十分疼痛,但却可以换来自由飞翔,挫折又何尝不是这样!
作为一中学生,我不仅仅要在学习上让父母放心,在平常的小事上,我更应该不让父母为我操劳过度,“百善孝为先”,《中小学生人格教育》——令人终生难忘的一个讲座!
《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庆元二年(11),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朱熹在山村里读书,兴味正浓。他悠然自得地抬头一看,眼前是一方半亩大小的池塘。这本是最平凡不过的景象,在中国南方的村落中,这样的池塘随处可见。但到了朱熹的笔下,它却独有一种深刻的寓意。在朱熹眼中,“方塘”最大的特点是清澈,他用了一个比喻,那就是“鉴”,也就是镜子。在文学的角度上,这个譬喻并不出奇,但在理学的思想体系中,它却具有深刻的哲理内涵。在儒家看来,人生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要面对种.种诱惑与干扰,而君子的道德修养就是要不被外境所惑,清晰明了地把握生命的方向,也就是孔子说的“知者不惑”。这种境界仿佛一面明镜,它能够照见人间的各种事物,而不落一丝一毫的灰尘。“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物来不乱,物去不留”,便是这层含义。
看着眼前的池塘,朱熹体会到内心世界的清晰明朗,便犹如明镜一般。镜子虽小,却能照进整个天地。因此,这区区半亩的方塘,竟也有了湖海般的气象——“天光云影共徘徊”。尽管它小,却能倒映出长天无垠、云影悠悠。在这里,美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观赏事物的心灵境界。写这首诗时,朱熹正处在人生的逆境,他在小山村中读书讲学,不过是为了避祸而已。尽管如此,他的内心世界却是充实而自信的,在他胸中包含着人间万象,惦念着天下苍生。正因为这种博大的胸襟,眼前这方小小的池塘,却也吞吐着宇宙万象。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俗话里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老话,意思是只有不断接受新事物,积极改革才能使自己的观点保持正确,想要先进首先要对不断变化的事物有正确的理解。这个道理被朱熹从书中悟出,于是借这一池清水写了出来。可以说这首诗其实也是一首即景至作。(个人推断)
鉴在文字发展史上一开始确实就指的是镜子,镜子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是用来正衣冠,端形止的。半亩方塘一鉴开,第一感觉,眼前一亮。这里有个暗示,这首诗是在写一个池塘,却也是要写明白一个和观察研究事物有关的道理。天光云影共徘徊,五彩缤纷,复杂多变,这好比千变万化的事物表相。事物的表面如此匪夷所思,那么怎样才能鉴别分析明了呢?后一句就告诉了读者一个方法“为有源头活水来”,什么意思,其实就是想要看清事物的本质,就要不断观察接受新的观点,新的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这样自己才不会被错觉迷惑,才能正确得分析事情,解决事情。当然这里面的哲学道理我还不能更深刻的分析,但是对于人类来说求新创造的精神在什么时候也不能丢掉,人只有不断改造自然才有空间生存下去。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家,他常把自己的观点隐喻在作品里,想使读者明白他的想法,这首诗也不例外。
诗的可读之处还在于氛围的营造。像天光云影共徘徊就使人的眼界开阔起来,刚才还是半亩方塘,现在却海阔天空,视觉上有种透明的效果,云彩的飘渺增加了这种效果,有时我觉得这前一句的魅力竟影响了我去理解诗本身隐含的哲理。前一句过于漂亮,而后一句又过于平淡。读诗,我常常真的很难做到全面,往往仅仅局限于片面化的极致,好诗的内容却总是丰富的。所以我不敢说自己的观点总是对的,错误在所难免,就算生搬硬套原诗的文字意思,也还是常出错。不过,错多对也就慢慢多了。如果让我说,这首诗所用的一个天上一个地上的素材,通过对比加深说理的逻辑性的手法,都给我留下了突兀的印象,还有在心理上也感觉有些意料之外。这或许是因为我的文学素养太差吧。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意思就是说:只有不断的接受新的事物,并且积极的改革才能使自己的观点保持正确,而且要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使自己做事不太死板。而这个道理则被朱熹从书中所悟出,于是借这那一池池水写了出来,可以说这首诗也是一首即景至作吧!
诗中,描写了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的读上几遍,会觉得无比明丽!你看,半亩方圆的池塘好像一面镜子放在地面上。而天空和云彩倒映在上面,云彩在天空中飘荡着,映在池塘上,好像阳光和云彩在互相追逐徘徊。真的是“天光云影共徘徊”啊!
“这池水为什么如此的清澈呢?”朱熹高兴地自问自答:“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其实我们都是普通人,并不是人们口中所说的”天才“与”弱智“的比例。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掌握现在,赊取未来。只有不断地吸收新事物、不断地充实自己,我们的心中才会有永不枯竭的“方塘”。
书中那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已经令人读完后清晰明确。但是更让人拍手叫绝的还在后面呢!一看标题,是观书的感想,顿时美的意境升华了,把池水与读书相辅结合,更是锦上添花。
我很佩服朱熹。因为他以一首小诗,说理了: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的思想“年轻,”情操高雅!简简单单的字字句句居然有这么大的道理,并且给人的启示也回味无穷!
今天,我学了一首古诗,它是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未有源头活水来。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牢牢记住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未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一生都要按这两句去做:要一生勤于学习,就有“活水”源源不断。回到家,我就问妈妈这首诗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妈妈说,方塘半亩空间皆有限,但天光云影却空阔辽远无边。你看天空有多高多远,多么深邃辽阔啊!
我小时候学过这首诗,那时的我,不太懂妈妈的那番话。今天老师又重新教我们学习这首诗。让我改变了对这首诗的看法。学习,只有永不停止的学习,才是生活的源泉,才是滋润生命的“活水”。记得上三年级的一次语文课,老师让我们复习学过的知识和预习没学过的知识,下节课要测验。我回到家只复习了,没预习结果测验没得高分。那时我很不高兴,妈妈就问我是不是没考好?我漫不经心的嗯了一声。妈妈就告诉我只有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旧知识这样才能考好。我根本没听进心里。直到今天老师给我们讲这首诗的分析时,我才明白妈妈说的话。那到底什么才算是学习呢?作中遇到了难题,需请教他人是学习;查资料是学习;离职、在职进修是学习;观察生活是学习。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随后的章节详细地向我们分析了当今的电视节目的八个类型:分别是“电视新闻资讯节目”、“电视谈话节目”、“电视文艺节目”、“电视娱乐节目”、“电视纪录片”、“电视剧”、“电视电影”和“电视特别节目”。由于作为一个工科生,时间很紧张,所以阅读时间并不充沛,在大致浏览全书后,只详细地阅读了前两章。下面谈谈我对“第一章 电视新闻资讯节目”的读后有感。
“新闻资讯节目”并不完全等同于“新闻节目”,它是对过去定义的“新闻”的一种扩充,书中引用了界内的各种说法和定义来全面地说明什么是“新闻资讯节目”,并强调这是以“电视”为传播媒介的,具有综合性、及时性、传真性、参与性,并对我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产生了很多积极的影响。其中电视新闻资讯节目又分为七种类型:消息类、评论类、深度报道类、杂志类、谈话类、资讯信息类和直播类。
(在这里想问一下老师,“谈话类新闻资讯节目”和“新闻时事类谈话节目”的区别是什么?谢谢)
在课堂上,徐帆老师重点给我们解读了新闻资讯类节目,给我们放了很多段电视新闻资讯节目。其中印象深刻的是直播类电视新闻资讯类节目——浙江卫视的关于“格美台风”的专题报道,该次节目与中国电信合作,首次采用了全球眼技术进行报道,零时差、同步传播,非常具有冲击力,记录过程、传播过程与接受过程“三位一体”让人零距离感受到洪水的冲击力。还有老师在课堂上播放的美国电视新闻节目《60分钟》,它通过具体事件,探讨大的社会背景之下的重大问题。还有其酷似杂志封面的简约传神的`包装、鲜明扎实的报道风格、非常紧凑连贯的编排结构都深深吸引着我们。另外,我还想谈谈我们家乡的新闻节目,我特别喜欢湖南经视的《经视新闻》和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当时老师调查大家喜欢的新闻节目时,好多个老乡都写了这两个节目,呵呵,好自豪啊…),这两档新闻都很贴近生活,其中经视新闻以生动速递的权威资讯,及时播报的全球热点吸引观众;而《晚间新闻》又是另一种感觉的新闻,感觉琐事多却并不繁杂,幽默悬念的导语,通俗实在的正文,风味意趣的标题,自然且落落大方,让人感觉很舒服。
还有当今电视资讯节目的几个热点,比如民生新闻,方言播报、报摘类电视新闻、隐形采访等新闻节目形式的广泛被关注,老师都在课堂上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在这本书中有充足的例子和详细的讲解,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总之,我觉得老师的这本书规范了我们对电视节目类型的认识,让我们受益不少,谢谢老师的辛勤授课和撰书。
PS:关于这次网络提交作业的**,真的非常同情和感谢老师为了我们作业的提交默默承受了这么多非议。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要慢慢尝试和经历才能探索到更好的方案,现在不是挺好的嘛。希望老师不要因为这些难听的非议而感到难过。
作者: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庆元二年(11),为避权臣韩腚兄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其一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观书有感二首字词解释: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4.徘徊:来回移动。
5.为:因为。
6.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7.那得:怎么会。
8.那:怎么的意思。
9.清如许:这样清澈。
10.如:如此,这样。
11.清:清澈。
12.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13.“艨艟”:也作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14.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15.中流:河流的中心。
★ 观书有感
★ 观书有感朱熹
★ 观书有感范文
★ 观书有感古诗
★ 朱熹 观书有感
★ 朱熹观书有感
★ 观书有感朱熹
★ 观书有感读后感
★ 观书有感名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