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4K修复版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心得精选(共含10篇),希望大家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安东尼”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正在全国院线上映的电影《海上钢琴师》首周末获得6400万票房。今日曝光“斗琴大战”正片片段,这一幕被无数观众奉为影史经典片段:1900遭遇爵士乐大师杰利的挑战,双方连战三个回合,指尖燃烧帅到飞起。
时隔,《海上钢琴师》以4K修复版形式来到中国,4K修复版采用先进数字技术,分辨率大幅度提升,使得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被完美呈现。观众在大银幕上品味细腻美好,更加能够看懂1900“永不下船”的人生故事:“海上钢琴师的伟大,不仅仅是因为他弹出了天籁之音,更是因为他对内心、对音乐的无比执着。”
影史传奇《海上钢琴师》正在全国影院热映。
正在全国院线上映的电影《海上钢琴师》首周末获得6400万票房。此前淘票票想看数高达43万,豆瓣参与评价的人数高达92万,其中超63万人给出五星。官方今日曝光“斗琴大战”正片片段,这一幕被无数观众奉为影史不朽桥段:1900遭遇爵士乐大师杰利的挑战,双方连战三个回合,指尖燃烧帅到飞起。电影11月15日上映以来,观众们共赴4K修复版朝圣之旅:“这是一部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电影。”
“斗琴大战”名垂影史 1900疯狂琴速惊艳众人
《海上钢琴师》“斗琴大战”片段堪称影史经典。爵士乐大师杰利听闻天才钢琴师1900的存在,特意从美国赶到欧洲登船挑战。双方连战三个回合,起初杰利占尽上风,琴声优美动人不负盛名。而处于世俗之外的1900,却由于不理解斗争的意义所在,“消极”对抗,甚至完全模仿起了对方的即兴音乐。直到最后一轮,他被对方的傲慢真正激怒,上演了一段热血沸腾的神手速演奏,最后用滚烫的琴弦把香烟点燃,彻底震撼了所有观众。
时隔21年,经典佳作以4K修复版形式来到中国。影迷们被无与伦比的观影体验征服:“斗琴实在精彩,在影厅里的视听效果更加震撼!完美!”不少观众表示“在电影院看看到了许多曾经看不到的细节,4K修复不仅带来视听震撼,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电影上映之际,影迷对于4K修复表示非常惊喜,“有生之年系列,4K体验绝佳”。
4K修复版视听美轮美奂 引发中国观众真挚共鸣
《海上钢琴师》11月15日上映以来,首周末获得6400万票房,淘票票评分9.5分,充分证明了中国观众对于这部殿堂级作品的喜爱之情。
4K修复版采用先进数字技术,分辨率大幅度提升,使得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被完美呈现。观众在大银幕上品味细腻美好,更加能够看懂1900“永不下船”的人生故事:“海上钢琴师的伟大,不仅仅是因为他弹出了天籁之音,更是因为他对内心、对音乐的无比执着。”更有观众感叹:“这是我最喜欢的电影。有些人看似孤独却并不孤独,他们有自由的精神世界。”不少观众看完电影都纷纷泪目,“曾经看不懂1900,现在终于看懂了他,却不再是过去的自己”、“有生之年系列,去大银幕看才不会留下遗憾”
影史传奇《海上钢琴师》正在全国影院热映。
《海上钢琴师》观看体会
自电影诞生之日起,世世代代留下太多经典电影,它们宛如光影打磨的五彩记忆,散落在时光的河床上。
曾有人质疑:老片已经过时,还有必要回温吗?
当然有。
因为一部好电影必然反映着人性的光辉与睿智的哲思,而这两点无论古今中外都是共通的,所以,经典老片不仅永不过时,而且常看常新——《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经典的意大利老片。
《海上钢琴师》由著名意大利导演吉赛贝·托纳多雷执导,上映即获好评无数,其精妙的编剧、古典的摄影、唯美的配乐曾分别荣获意大利金球奖、欧洲电影奖、美国金球奖。
11月15日,《海上钢琴师》4K修复版穿越时光与国界于我国首映,上映三天票房持续位居单日票房前三甲,甚至超越了好莱坞大片《霹雳娇娃》,足见影迷对经典的喜爱。尽管如此,电影浓厚的文艺气质与深奥的仍令很多观众难以理解。
下面就分析下《海上钢琴师》到底讲得是什么:
|1900背后的隐喻之一:意大利移民潮
首先要提一个大家习惯性的误区:
由于《海上钢琴师》有着浓烈的艺术色彩,以至于影迷们喜欢单从艺术的角度来分析《海上钢琴师》,却忽略了历史背景,这其实是不妥的,任何脱离现实的电影作品都很难成为经典,而将幻想与现实不露痕迹的结合,恰恰是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
表面看《海上钢琴师》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大海上,与世无争的故事,但却暗含深刻的时代印记与家国情怀。
比如,影片一开头便出现这样的场景:一艘客轮缓缓驶向纽约,当风尘仆仆的乘客们看到远处的自由女神像后纷纷欢呼;
再比如,男主降生在世纪之交,取名为1900——为什么叫这么一个奇怪拗口的名字?很显然,这是蓄意为之。
了解意大利的历史就会知道上述两件事共同指向一个历史事件——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意大利移民潮”,这就要简单谈谈意大利的历史。
对于意大利人来讲,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意大利有着璀璨的文明,尤其古罗马时代、文艺复兴时期,其文化、经济曾在欧洲各国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但到了十五世纪末,法国和西班牙争夺亚平宁半岛斗争激化,导致了持续数十年的“意大利战争”,使意大利受了比较严重的内伤,之后,掀起“意大利复兴运动”,直到1870年,才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
长年战乱使得意大利的资本主义文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发达国家,以至于大批居民受不了国内落后的经济环境而背井离乡,纷纷移民至美国、阿根廷、加拿大等国,其中移民数量最多的当属美国,截至19,仅美国纽约就有多达二十万的意大利人。
在异国打拼并非易事,这其中有着太多不为人知的辛酸与血泪。影片开篇便提及这段历史,明确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为理解影片提供了线索。
|1900背后的隐喻之二: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质疑
可如果单纯地将影片理解为纪念“意大利移民潮”就又错了,影片的格局远比想象中宏大,上述事件只是一个引子,影片的矛头指向的却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整个动荡的资本主义世界。
电影开篇反复出现“自由女神像”,但“她”却隐没在远方的雾气中,若即若离,给人一种不安的感觉,这是一个单纯的镜头,还是想借此表达什么?
若想找到答案,让我们再看看当时的历史:
1900年前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世界市场大一统。
在这种形势下,欧美大部分国家的城市迅速发展起来,尤以美国为最,当时的纽约街头巷尾充斥商业气息,马车渐渐被汽车所取代,一片繁荣景象。
二十世纪初美国纽约街头的繁荣景象
但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导致对资源的争抢,殖民战争、经济危机接踵而至,世界处于水深火热中。
这就不难理解“自由女神像”的隐喻,暗示着资本主义文明的虚假繁荣,也预示那些前往美国的移民者们惨遭梦碎的悲惨命运。
美国二十世纪经济危机爆发后的求职者
除了巧妙的隐喻外,影片还通过对话以及精心设计的桥段展现船外世界的动荡局面,比如:
“爵士乐发明者”杰利·罗尔·莫顿向男主发起挑战,影片刻意丑化他的形象,让他身上散发着浓厚的铜臭味儿;
有个唱片公司的商人慕名来船上录制男主的钢琴曲,扬言将唱片卖到世界各地,让男主拥有梦寐以求的财富。
这两个人一副奸商嘴脸,实则影射时人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再有,就是通过对话,让我们了解到当时的世界正处在战乱中。所以,真心佩服导演的独具匠心,将故事设置在一船之上,但世界却已尽收眼底。
通过男主的种.种反常表现,能看出导演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质疑:
第一个反常表现:面对“爵士乐发明者”杰利·罗尔·莫顿的挑战,男主完全不将打败他当作一回事儿,而是放松地欣赏对方的音乐;
第二个反常表现:男主对唾手可得的财富丝毫不感兴趣,宁可违约把唱片送给一见钟情的女乘客,也不愿同商人合作。
还有一个最反常的表现是:
男主从出生开始就没离开那艘船,内心深处对城市充满排斥。
有一次,男主为追求爱情终于打算离开客船,可他停留在舷梯上,思考良久,最终却又返回了船舱——这是电影最经典、也最令人难以理解的一段:明明离开船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何却选择留下?
是因为懦弱吗?
答案绝非如此简单。
男主在影片最后有一段意味深长的独白:
“阻止我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吗?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
“那个世界好重,压在我身上。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里结束,你难道从来不为自己生活在无穷选择里而害怕得快崩溃掉吗?”
“我是在这艘船上出生的,整个世界跟我并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携带两千人。这里有欲望,但不会虚妄到超出船头和船尾。你可以在有限的钢琴上表达出无限的快乐,我已经习惯这么生活。”
这段独白究竟在表达什么?
我认为不能单纯从表象来理解,因为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明显不真实的故事,充满荒诞的色彩,这点只要是普通人都看得出来:
首先,不可能有人会永远住在船上而不上岸,尤其在船舶报废之后,如果钢琴师不下船,吃什么、喝什么?
可电影没去表现这些东西——是剧本逻辑有问题吗?
当然不是!
导演就是希望用这么一个极为荒诞的故事来影射现实,所以,我们不能以正常人的视角来判断男主的行为动机——“海上钢琴师”实则隐喻着那个漂泊动荡的年代,寄托着导演的哀思: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排斥,对古朴、自由、文艺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然而,时代的轮渡绝不会为谁而停止,所以,废旧的客船最终被引爆,钢琴家和他的理想世界也最终化为尘埃,沉入无边无际的大海。
|自由相对论
虽然,影片离我们比较遥远,且鞭笞的是资本主义文明,但对我们而言也有着可以借鉴的启迪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在这种形势下,一方面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足,追逐物质的热情高涨,但同时忙碌的工作也使人们失去了太多的乐趣,甚至顾不得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
很多人抱怨:生活压力大,各种不自由,却不知道“快乐”与“自由”更多是精神层面的。
影片中,钢琴师虽蜗居在小小的客船上,但他陶醉在热爱的音乐中,心灵无比快乐而自由,可陆地上那些为欲望绑架的芸芸众生反而没有这份惬意。
所以,不妨学习一下钢琴师,适当减少一下自己的欲望,在忙碌的生活中偶尔停歇,旅旅游,听听音乐,哪怕静看云卷云舒,只要能为自己营建一个栖息的精神后花园,那便是极为美妙的事情。
经过4K重新修复后的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自11月15日登陆大银幕以来,现已在国内上映三天,并持续位居单日票房三甲。这与此前部分经典电影修复后重新上映却未能实现较好的票房表现形成鲜明反差,并不禁引发人们对《海上钢琴师》打破老片票房魔咒的期待。
作为曾获得欧洲电影奖、美国金球奖等诸多奖项的《海上钢琴师》,自今年9月宣布将引进国内后,便受到观众的高度关注,想看人数迅速攀升。终于在11月15日,该片正式在国内亮相,无论是票房、排片占比、上座率等数据,均在同档上映影片中较为领先。
据猫眼专业版显示,11月15日上映首日,《海上钢琴师》共实现累计票房1437.41万元,位居单日票房排行榜第三位,随后在上映第二日,该片的单日累计票房进一步增长,达到2742.55万元,同时排名也上升至排行榜第二位,而在11月17日,截至17时40分,《海上钢琴师》的单日累计票房达到1739.44万元,与单日票房位居首位的《大约在冬季》仅存在100万元左右的差距。
在票房实现较强竞争力的同时,《海上钢琴师》的上座率更是出现反超《大约在冬季》的情形。数据显示,《海上钢琴师》自上映以来,上座率分别达到6.8%、12.7%和8.6%,而《大约在冬季》的上座率则分别为7.6%、9.1%和6.1%,后两日均不敌《海上钢琴师》。且现阶段《海上钢琴师》的豆瓣电影评分已达9.2分,远超《大约在冬季》、《霹雳娇娃》、《决战中途岛》等影片。
《海上钢琴师》只是近年来重返银幕的老电影之一,随着电影修复技术的更新、迭代,近些年来的一批经典电影通过修复技术再战大银幕,试图借助“怀旧”跳板实现二次吸金,且在业内人士看来,从商业利益的角度看,老电影没有拍摄制作成本,只需要考虑修复、发行等,所以只要有一定的上座率就可以实现盈亏平衡。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仍有不少老电影的票房表现难言乐观。以上映的《新龙门客栈》为例,尽管堪称国语片经典制作,但上映后该片重蹈覆辙,最终仅斩获644.2万元票房;而登上大银幕的《英雄本色》4K修复版,则实现累计票房3262.4万元,也未破亿元。鉴于该背景,使得《海上钢琴师》更加引发业内对打破老片票房魔咒的期待。
影评人刘贺指出,老电影在展现作品本身内容的同时,也代表着一个时代,因此具有自身独特的市场价值,但同时也不可否认,老电影的故事情节逻辑、拍摄技术等方面或许难以受到当下年轻观众的青睐,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票房收益,无法实现较高的收入回报,这就需要片方在前期的宣传营销、对接观众等方面制定出更适合自身的方案,并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抵御一定的市场风险。
《海上钢琴师》观看感悟
一片海,一架琴,一个人……19《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上映后风靡全球,影片中钢琴天才的传奇一生更是给人们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回忆。
影片讲述了一位钢琴天才的悲喜一生:1900年,一个孤儿被遗弃在豪华游轮的头等舱,由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取名1900。
1900有着非凡的钢琴天赋,船上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
爵士乐鼻祖杰尼听说了他的高超技艺,专门上船和他“斗琴”,最终也只能自叹不如。
然而,1900从来不愿离开大船,踏上陆地,直到有一天,他爱上了一个女孩……
从此,他的人生是否会改变呢?
看过电影的观众朋友们早已知晓了答案。时隔,《海上钢琴师》于11月15日以4K修复版首次登上内地大银幕,回忆杀再次戳中泪点。
《海上钢琴师》曝定档预告,11月15日4K修复版传奇上映
从未离开过游轮的1900追寻着自己执着的人生,这一次伴着美妙浪漫的琴声,银幕前的你将感受到的究竟是坚定、迷茫、孤独,还是震撼呢?
I think land people waste a lot of time wondering why. Winter comes and can't wait for summer, summer comes and you never can wait for winter. That's why you never tire of traveling or chasing some place far away, where it's always summer. Doesn't sound like a good bet to me.
我以为岸上的人往往因为纠结疑惑而浪费了太多光阴。冬天来了,却迫不及待地想要入夏,夏天到了,却害怕冬天的降临。这就是为什么你们从不厌倦旅行,追寻一个遥远,四季如夏的地方。这不是我的选择。
In all that sprawling city, there was everything except an end. There was everything. But there wasn't an end.
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没有尽头。
Take a piano. The keys begin, the keys end. You know there are 88 of them and no-one can tell you differently.
拿钢琴来说,琴键有始,也有终。一共88个键,错不了。
They are not infinite, you are infinite. And on those 88 keys the music that you can make is infinite.
它们是有限的,而你是无限的。在这88个琴键上,你所创作出的音乐是无限的。
You played out your happiness on a piano that was not infinite. I learned to live that way.
在有限的钢琴上弹奏出幸福的曲调,我过惯了这样的生活。
But if that keyboard is infinite there's no music you can play. You're sitting on the wrong bench. That's God's piano. Christ, did you see the streets? There were thousands of them! How do you choose just one? One woman, one house, one piece of land to call your own, one landscape to look at, one way to die. All that world weighing down on you without you knowing where it ends.
可是如果键盘是无限的,就再没音乐可言了。你坐错了位置,那是上帝的琴。你看到街道了吗?成千上万的街道!你如何只选择一条?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属于你的土地,一片风景,一种离开的方式。整个世界压垮了你,而你却不知尽头在何方。
I was born on this ship. The world passed me by, but two thousand people at a time.
我生在这船上。世界从身边掠过,每次有人与我并肩。
Land is a ship too big for me. It's a woman too beautiful. It's a voyage too long. Perfume too strong. It's music I don't know how to make.
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太美的女人,太长的旅途,太浓烈的香水,是我不会弹奏的音乐。
I can't get off this ship. At best, I can step off my life. After all, it's as though I never existed.
我下不了这艘船,我宁可放弃我的生命,就像我从没存在过。
Forgive me, my friend. But I'm not getting off.
原谅我,我的朋友,我不下船了。
关于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心得1
一个人,没有父母,没有名字,没有任何能证明他存在的法律文件。他在婴儿时期被遗弃在一条叫“维珍尼亚号”的蒸汽船上,然后一生在船上度过,不曾踏上过陆地一步。他的职业是“维珍尼亚号”上的钢琴师。当“维珍尼亚号”废弃的时候,好友前来的劝解未能改变他与船共存亡,同船一起在海面上毁灭的决定。记录了他曾活在这个世界的唯一痕迹,是一张他弹奏的唱片模版。当然,唱片中的琴声绝大多数人听不到,即使听到也不知道琴声的另一边是谁。
音乐,是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不用解释,就能打动人们的心弦。与生俱来的天赋,造就了这位海上钢琴师。他是一位天才,一位在钢琴领域才华横溢的天才。而一场震耳欲聋的爆炸场面,不仅仅让我们震惊和深感遗憾,也使世界失去了一份奇迹。天妒英才,用在这位海上钢琴师的身上,我不知道合适与否?但人们总说上帝是公平的,他拿走你些什么,总会还给你些什么,就当关上了一扇门时,他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如此看来,上帝也是方圆有度的。
小学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就告诉我们“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天赋。”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很重要,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还要重要。”至今为止,我们可以十分确定我们都还不是天才!我们没有如这位海上钢琴师般的天赋,但很庆幸的是我们有一个健全的身心。“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音乐,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他喜欢做他能轻松应对的事,他觉得陆地上的太多的未知他无法应对,会使他崩溃。他选择了怯步,停下的踏向陆地的步伐,为心灵加上了一把枷锁。回忆一下,爱迪生为人类开启电灯时代做了多少次的尝试!生命因尝试而勇敢,人生因尝试而更加富有意义。这位钢琴师没有让音乐离开他的身边,未能用自己的琴音点亮别人的世界。如果多一点尝试,多一份勇敢,也许他就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不一样的世界。
一声轰响,巨大的火花在海上开放,他带着他尚未奏完的乐曲飞升至天堂。故事到此完结了,但我们生活还在继续。疲惫的奔波于这个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世界,拷问自己灵魂的深处,我们为了什么而活,我们怎么活,又是什么支撑着自己,我们是否能像这位钢琴师做到忠于自己的价值观,不被利益所左右呢?虽然很遗憾,但不得不说,这是一位值得尊敬得艺术家,他有着真正艺术家所拥有的高贵的自尊。人生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坚持了不该坚持的,放弃了不该放弃的。或坚持,或放弃,如当我们取舍有道,则常足!
关于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心得2
除了船之外,他的另一个心锚是钢琴。沿途的风景,过往乘客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过去未来以及他们到过的地方,涌入他的视线、脑海,而他转头又用一种奇特而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那就是钢琴。船可以说是他物理、位置上的锚,而钢琴则是他心理、精神上的锚。船是他的家,钢琴是他的存在方式、立身根本。他把心安放在船上和钢琴上,所以他能心无旁骛,专注于弹琴,享受弹琴的乐趣,并不分贵贱向各色乘客演奏,让他们深受感染。
在这样的心性之下,一九〇〇的钢琴弹得如何呢?为了彰显电影主题,表达电影创作者的价值倾向以及对于这种心性的赞许,电影里特地安排了一场钢琴对决,由一位号称“爵士乐之父”的岸上首屈一指的钢琴家向一九〇〇发起挑战;结果自然是这位钢琴家败北,而一九〇〇酣畅淋漓的胜利,让大家看到他纯粹心性之下所能达到的高超技艺。这场对决也算是电影的一个小高潮,让观众着实“爽”了一下。
上述种种让我联想到康德,一九〇〇的船和钢琴,就如同康德的葛底斯堡小镇和哲学,令人仰慕不已。
当时,凡是戏剧都少不了冲突。一九〇〇的心性也遇到过挑战和考验。他在邂逅一位让他心动的姑娘后,就想过要下船,去追随这位姑娘。但是他在下船的舷梯上看着岸上,踟蹰良久,最终还是没有走下舷梯。电影在这个时候没有向我们展现他没有走下船的原因,而是在最后船要被炸毁、一九〇〇面临生死抉择这样尖锐冲突的时候才说了出来,让我们对一九〇〇的坚持有了更深的体会,也因此把电影推向高潮。这个高潮部分一九〇〇说的话,简直可以当做格言,我以前就温习过很多遍:
当年,我踏上跳板,不觉得困难。我穿上大衣,很神气,自觉一表人才,有决心,有信心。
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看见的,而是因为我所看不见的。岸上连绵不绝的城市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
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也有终,只有88个键,这并不是无限的。而此时你就是无限的,在有限的琴键上,你能演奏出无限的音乐。我喜欢这样,我应付得来。
一旦走过跳板,前面的键盘有无数的琴键。这无限大的键盘,凡人根本弹不出任何音乐,这是上帝才能弹的。
上了岸,何从选择?如何选一个女人,选一间房子,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选一处风景,选一种死法。所有这些问题向我压过来,漫无止境。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么过?
这艘船每次只载客两千,既载人,也载梦想,始终超不出船头到船尾的范围。在这有限的钢琴上,你能演奏出幸福快乐。
岸上?对我来说,岸上就像一艘太大的船、一位太美的女人、一段太长的航程、一瓶太浓的香水,一支我弹不出的曲子。
我没法舍弃这艘船,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
最终,一九〇〇以这种决然的方式坚守了自己的初心。
关于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心得3
有人说,这是一个悲剧。而我却以为,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如果1900下了船,不外乎两种结局。一是彻底地被这个肮脏的世界同化;二是迷失了挚爱的方面、郁郁而终。而无论是哪一种,远没有死去幸福。
惟有海洋这般广大的胸怀方可容得下他惊世绝艳的才华。即使陆地上有大把大把的金钱,有形形色色的美人,有灯红酒绿的生活,1900却不属于那里。不属于一个地方的人硬是待在那里,这才是个悲剧。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没有人可以说水里和地上哪个更好,鱼属于水,人属于地,只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
与MAX道别的时候,1900说:“原谅我,我的朋友,我不下船了”,不是不想下,而是他不知下了船该如何活下去。记得他决定下船的那一幕:1900在舷梯上站了很久,最后把帽子扔进大海,人却很坚定地走回了船。他不是没尝试过,终不能战胜他的内心,只因那里太纯净。他说他看到无数条街道,却不知道路该往哪里走。
看到这里,应无人再指责他的懦弱了。所谓“不懦弱”的人们会在这个肮脏的世界上很圆滑地活着,他们或是有钱,或是有权,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然而他们终究无法纯粹地活,因为爱而活。1900的“懦弱”令他保全了一颗完整而干净的心,令他的音乐永远流淌着纯净的气息。
影片的末尾,1900对MAX说:“两条右臂能弹出什么音乐,希望天堂有钢琴。”我想,1900终是不属于人间,即使在这里,他获得过无数掌声。然而,他需要的不是这些。如果可以的话,他宁愿一个人,一架钢琴,就这样一直弹下去。天使不应在人间。正如1900最终选择与船一起炸毁,如此,海上会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曾经有个天才的钢琴师,他的音乐令所有人为之折服,他始终没有离开过大海,然而他的心却已到达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关于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心得4
电影是我休闲时光不可缺少的伙伴,一部好的电影不仅可以陪伴你打发时间,更能给你以启迪。曾经朋友给我推荐了《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但因无暇一直未看,昨天晚上终于有空闲,坐下来好好欣赏了这部电影。
影片全部内容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人们就叫他1900。从此后,他留在弗吉尼亚号,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不是他不愿意去追寻梦想,而是这艘轮船是他人生的起锚地,是他生命的载体,也是他的安全港,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舍弃所有登陆的机缘。
在他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那就是1900弹奏出来的。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但是他有惊人的音乐天赋,那是一种超忽常规的能量,以超强的观察力去审视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内心去感悟人生百态,可惜的是他最终无法脱离自我圈定的人生枷锁。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海上钢琴师就是我们身边那些生存在自我空间里的人们的缩影。他们熟识于一如既往的生活圈,热衷于弹奏属于自己的音乐,一旦环境有变,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与周遭的一切格格不入,他们需要时间、精力来重新适应,或者无法适应。他们在自我封闭中要么颓废无功,要么创造奇迹,用自己的方式来排遣内心的孤寂落寞,展现心灵深处一直向往的世界。
试想,如果1900放弃所谓的坚持,那他的人生是否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呢?当然,一个真正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一定会选择与命运抗争,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不是选择逃避,放弃生命,走向绝望。
人生的旅途很短,短暂到有如那一段段跳跃的音符,转瞬即逝,我们只有敞开心扉,包容一切,去努力适应一切,才能演绎出精彩乐章。
关于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心得5
海上钢琴师是一年前我美国的一位网友推荐给我的,当时我问遍了吉林市的音像商店,没有一家有。前几天无意中发现了这部电影的光盘,迫不及待地买了回来。其实我很少看国外的大片,所以也无从比较。这部电影没有《十面埋伏》宏伟漂亮的场景,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也没有《天下无贼》的轻松搞笑的氛围,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部电影一无是处。。可以说这是一部寓意深远的悲剧,连这里发生的爱情都那么短暂和凄凉。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名字叫1900,因为他是19一位船员在船上捡到的,他无父无母,无名无姓,在这个世上没有任何能证明他是存在的证据。故事情节是由1900的一位朋友以回忆的方式讲述的。1900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从未离开过那艘船。他小时候就有很高的音乐天赋,无师自通,他能用音乐去描述他见到的任何事。
在所有人的眼里,如果他离开了那条船,立刻就会拥世人所羡慕的一切,因为他是音乐奇才。为了追寻让他心动的姑娘,他曾下过决心要走下船去,但是在他走到船梯一半的时候,他又回来了。
1900和他的朋友关于他为什么放弃下船的想法的对白可谓经典。大概意思如下:“这艘船不只是载人,它也载着梦想。我在有限的琴键上能演奏出无限的美好乐章,自得其乐。如果离开了这艘船,就如同面对着无限大的键盘,面对太多的选择,我会无所适从,我会思前想后,总有一天我会精神崩溃的。那个世界太大了,不是给凡人的,是给上帝的。反正世间无人记得我,我永远也下不了船了。”最后那艘船报废了要被炸掉了,他最终也没有被朋友说服离船而去,而是选择了被6吨半的炸药炸成碎片。
下面是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不一定正确。其实在每个人的生活领域都有船和陆地之分,你所在的城市、生活的圈子就好比是船;你所不在的城市、不属于你自己生活档次的圈子就好比是陆地。但世人很少会有1900的想法,世人总认为自己生活的那条船太小,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华,不能让自己拥有想拥有的一切;如果下了船踏上陆地,就会宏图大展,大有作为。所以太多的人会迷失在没有尽头的陆地上,终生在寻找在追求,直到躺在床上等待死亡时还心有不甘,恨不得向苍天再借五百年来活。这样的人生自然没有满足感,所以根本也就没有快乐可言。
大多数人都有离开生活的小城市到大城市工作生活的念头,这无可厚非,毕竟是人往高处走。但是千万不要只是为了大城市的大而去。比如说你在飞机正飞过一座城市,从高处看,下面到处灯火辉煌,一片光明,所以你一无反顾的直奔它而去。但当你真正走进这座城市时,在你面前的只是一排排的路灯和窗口透出的灯光而已,毫无生气,毫无感情,与你充满的热情想象毫不相关。
向往大城市的人会找出千百个他现在生活的城市的不好的理由,比如环境不好,人们观念落后。可滑稽的是当人们到大城市以后,他们会找工作,买房子,天天只走常走的几条街道,会有几个知心的朋友,实际上他们是在大城市中圈出一块小城市来生活,更可笑的是每到晚上也会和他嘲笑观念落后的小城市的人看同一个电视频道,同一部电视剧。
但愿人们都能有所见有所不见,能在有限的键盘上弹出无限的乐章来,这也许才算是最大的成功。
影片全部内容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人们就叫他1900。
从此后,他留在弗吉尼亚号,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不是他不愿意去追寻梦想,而是这艘轮船是他人生的起锚地,是他生命的载体,也是他的安全港,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舍弃所有登陆的机缘。在他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那就是1900弹奏出来的。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但是他有惊人的音乐天赋,那是一种超忽常规的能量,以超强的观察力去审视这个世界,用自己的内心去感悟人生百态,可惜的是他最终无法脱离自我圈定的人生枷锁。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海上钢琴师就是我们身边那些生存在自我空间里的人们的缩影。他们熟识于一如既往的生活圈,热衷于弹奏属于自己的音乐,一旦环境有变,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与周遭的一切格格不入,他们需要时间、精力来重新适应,或者无法适应。他们在自我封闭中要么颓废无功,要么创造奇迹,用自己的方式来排遣内心的孤寂落寞,展现心灵深处一直向往的世界。
试想,如果1900放弃所谓的坚持,那他的人生是否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呢?当然,一个真正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一定会选择与命运抗争,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不是选择逃避,放弃生命,走向绝望。人生的旅途很短,短暂到有如那一段段跳跃的音符,转瞬即逝,我们只有敞开心扉,包容一切,去努力适应一切,才能演绎出精彩乐章。
1900,这个海上的天才钢琴师已经第三次在我的电脑屏幕上出现,第一次,有所感触却难以表达,第二次,只为重温这经典之作,却不想,被当中动人的音乐深深吸引,确切地说应该是被片中人们那种被音乐陶醉的表情所吸引,是什么样的音乐能让人如此沉醉?于是,伴着对影片中音乐的解读文字再一次观看了它。 最后,眼前那个穿着礼服演奏,那个坐在滚动的钢琴前滑过大厅,那个站在废墟当中仰头看着他的朋友,谈着关于两只右臂的问题的1900,渐渐地、渐渐地幻化成画中那个踩在云端撑着一把洋伞的孤独、坚毅而执着的背影,逐渐清晰、清晰。。。。。
我知道那是一个我们世界之外的“世界”,闯不进也走不出,他是在云端的舞者,有着对自己理想的执着追求,所以他不是孤独的,他的内心比我们任何人都强大。同时,他也是矛盾的,他无法脱离于这个社会而独立存在,所以他选择了逃避,选择了湮灭于漫天的火光之中而得到永生的自由。
而我们,众多的人不都处在这样的矛盾和孤独中吗?但我们为什么不会像1900一样选择永生?因为,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这个“外面的世界”,清楚地看见它的混乱,却因为某一瞬间体验到的那些温情,那些无以伦比的美好,而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它所给予的伤害。我们勤恳、踏实,我们从坚硬和纯白开始,学会圆滑,学会世故,最后就是现在这般丢掉了个性,只能在无数的经典中得到共鸣,借助艺术寻找同感。
进而敬畏,理解!
目送他一步一步,轻轻踏上云端……
好的电影里总是会有好的音乐作为背景,收藏了片中的几支曲子,《playing love》是1900留下的唯一首曲子,那个时候、那个女孩,还有1900那一刻的陶醉,与一个叫“爱情”的词语有关。差一点,1900为了这个女孩踏上陆地,可惜的是最后踏上陆地的还是只有那张刻有《playing love》的碟片。
还有片尾1900那段经典的台词,共享:
偌大的城市,绵延无尽。
并非是我眼见的让我停住了脚步,
而是我所看不见的。你能明白吗?
拿钢琴来说。
键盘有始亦有终。
你确切地知道88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
它们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
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付。
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
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
我又怎能在这样的键盘上弹奏呢?
那是上帝的键盘啊!
你看到那数不清的街道吗?
如何只选择其中一条去走?
一个共渡一生的女人,一幢属于自己的屋子,一种生与死的方式~~~~
你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一想到这个,难道不会害怕、会崩溃吗?
我在这艘船上出生。
世事千变万化,然这艘船每次只载20__人。
这里有着希望,但仅在船头和船尾之间。
你可以在有限的钢琴上奏出你的欢欣快乐。
我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陆地?
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
太漂亮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烈的香水,无从着手的音乐。
我永远无法走下这艘船,
这样的话,我宁可舍弃我的生命。
毕竟,我从来没有为任何人存在过,不是么?
音乐是他对人生的感悟
他的一生是无根的,终生都在飘泊的维珍尼亚号上,至死也没有踏足陆地,他的一生就是一艘船与音符所组成。与他最不可分隔的就是音乐,他用率性而为的灵感,谱出最有情的音乐去解读人生。
他有惊人的音乐天赋,那是一种超忽常规的能量,是一种超敏锐的洞察力,与灵歌之王雷·查尔斯不同,雷·查尔斯是用音乐来完成对生命的依托,而他却是用音乐去解读生活,感悟人生,虽然他们对音乐都有异乎常人的感悟力,但却有着不一样的执着,雷·查尔斯将一生都放在了音乐这个精神生活上,而对于1900来说,音乐就是他的语言。他用心灵演绎融入了世间百态的乐曲。
他是音乐演绎的天才,轻巧的手指流水般的滑过琴键,在他的指尖下所流淌着的就不仅仅是音符,而是对生活的真诚。深情飘逸的曲风,唯美、优雅的飞扬,他的音乐时而精巧,时而大气,时而细腻,时而磅礴,时而小心,时而大胆,时而激情,时而委婉。他以音乐来体现人物,用音乐来表达情感,用音乐来讲述人生,他用音符来代替语言来触及人们的心灵,听着他的音乐,就像是听着人生的经历,听着人生总总,他的手在键上,但是心如痴迷的乐者一样随着自已的音乐一起翱翔。我第一次强烈地感觉到音乐的世界是这么广阔,原来音乐讲述的世界是这么的迷人,这种音乐与人生的立体结合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对于音乐也有了另一番的认识。
孤独的寂寞与他的海上宿命
他一生都在海上,那艘客轮就是他的家,他的执着就是对海的依恋,海是他的宿命。
周而复始的人来人往、悲欢离合、人间万象,一幕一幕的在他面前上演,他似乎已看尽了人间的繁华、冷漠、凄凉与虚伪,也看尽了人生。
“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见……”。
在陆地上,他掌握不了自已的命运,他也无法操纵那幺多的选择,他的能力仅限于用88个键子所创造出来的世界,所以他选择了不变。船就是他保护自已,囚禁自已的地方,同时也是他与红尘隔离的地方。没有身份证,没有出生证明,这些都不是阻止他去陆地的牢笼,真正是牢宠却是他的心,是一个在他的心中永远的家。对于外界的不可知与不确定,他只有幻想、好奇与极大的恐惧。而维珍尼亚号才是他唯一的方向,在这里,他有时像个顽皮自在的孩子,有时却又孤独的叫人心酸,孤独的艺术人生与无尽的大海也就是他的宿命。
我本不信宿命,命由人改,但深思后醒悟,性格岂非宿命,决定人一生,性格就是宿命,而对于1900,他宿命的一生岂非正是他的性格所定。
他是纯粹的天才,他的个性是天才与幻想交融,他没有下船,他选择了他的幻想世界,他的懦弱似乎有些不正常,有些不可思议,但什幺是正常的?最起码,他选择了自已的路,为自已而活,而我们是不是还在为了一些遥不可及的所谓理想而奋斗,是不是还在为了压力、为了别人而活,对一些唾手可得的却没有珍惜,对这些身边的美好都没有触摸过。这岂非也同样不正常。
友情是世间赐予他的唯一的温暖
自从出现了光影的留念后,影片里就从来就不缺爱情,但偏偏这个海上钢琴师却没有这样的好运,对海的依恋,对选择的恐惧,使他错过唯一一次去爱的机会,他掰碎了那张记录了初恋的唱片,他也掰碎了那段没有结果的回忆。
还好,宿命在剥夺了他爱情的权力后,又给了他一段难得的友情。
这也是一个没有女主角的电影,影片就是随着胖子麦克斯的旁白开始,麦克斯也成了他主动与社会相关联的唯一钮带,而与胖子麦克斯的友情也是1900在影片中除了大海与音乐外的最重要的感情寄托,也正是由于这个老友的存在,我们才会觉得他这孤独的一生有了些许的温暖。
当胖子抱着唱机,播放着柔情似水的无名乐曲在即将炸毁的维珍尼亚号上寻找他时,随着影片的剪辑,胖子与柔情的音乐出现在了船上的一些旧地,这时与其说他的行为是寻找,倒不如说是缅怀,缅怀与1900一起走过的日子,缅怀对过去光影的留念。
你为什么晕船浪?这是两人多年后再次重逢的第一句话,这也是他们友情最开始的记忆。
胖子最终没有劝阻1900的最后决定,理解的面对他不归之路的选择,这是一种什幺深度的感情,换了是你,你会怎幺做,是自私的拉他下船还是放手让他达到灵魂的升化。当麦克斯默默地含泪离开即将炸毁的维珍尼亚号时,1900叫住了他,给他讲了一个不好笑、但动人的笑话,我也发觉男人与男人之间的倾诉竟也感性、如此动人,也如此伤感,这时我有了一种莫名的悲伤,是一种孤独的伤感。
吸引你眼球的影片灵魂
整部影片的气氛都是由这个男人来营造的,从来没有看过蒂姆·罗思这样的儒雅,从来没有见过他这样的朴实,他的表演是那幺的不着痕迹,洗尽铅华、浑若天成,骄而不躁。
他赋予了1900最大的生命力,并不年轻帅气的他,用了富有童稚化的表演,将与红尘疏远的海上钢琴师的无世俗、轻松、自然、雍容的性格进行了最有力的诠释。他的眼神,亲密而疏远,清辙且忧伤。他将人物进行细节的刻画,用点托起了人物,“隐”而不发的霸气,悠然自得的优雅气质,却又略带童稚纯真。
在他的演绎下,这个海之子,就像是一个惹人怜爱、顽皮反叛、随性而为的孩童,却又有着叫人伤感的孤独宿命。这会是一个不朽的角色,这会是一个真正的演者,至少是在我的心中。
影片透露出沉静的欧州风格,非现在一些狂轰烂炸的好莱坞影片可比,虽然有几段因要带出剧情的而设置的回忆也稍嫌突兀与冗长,但这些并没有影响我对影片的喜爱。它虽有看似稍有荒诞的剧情,但演员出色的表演赋予了影片太多,将你带入了故事,让人完全忘了这是一出戏,只是一个关于奇迹的传说。 当他平静的抬头望向天空,那清辙直透入人心灵的眼神至今叫我难忘,看着他随着爆炸的像涅盘一样的维珍尼亚号号沉入了海底,留下的唯有心酸与感叹。
从来没有一部片子能带给我这样的感伤,我想把文字写的伤感,细腻一些,奈何我生硬的文笔无法达到。这部影片的原声音乐应该是最有价值,因为每一段流水般的音乐都记录着他一生中的故事,精彩却不矫情,平淡却又不失回味,而他的故事就像是这部片子的直译名《1900的传奇》一样,这是一个奇迹,是一个海上传奇,伤感的。
看过《海上钢琴师》后,我有一种想要理解1900的冲动,那怕只是一点点。虽然隔着电视屏幕,隔着遥远的年代,隔着汪洋大海,所幸的是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清晰的看到1900纯净得如同婴儿般的蓝眼睛。演员蒂姆·罗斯的精湛演绎使我确信,真的有那样一个没有亲人、没有户籍和国籍的天才钢琴师曾在海上飘泊过。人世间的诱惑,功名利碌,他都视若无睹。即使是爱情,或可曾让他魂牵梦萦,但就算那样,他也只让毕生之爱凝聚在瞬息:舷窗外移动的少女的倩影,破碎的唱片上梦幻般轻柔舒缓的乐曲,三等舱里胆怯忐忑的一个轻吻。此外,便是钢琴、游船和大海,还有浪涛中的平稳与宁静。八十八个琴键上创造的无限的、美妙的、自由自在的音乐,充实了他有限而单纯的生命。
1900是优雅的男人。丝纹不乱的深金头发,纤尘不染的衣帽领结,风度翩翩的举手投足,才华出众的自信风采,纯净脱俗的天使面容。他的钢琴前曾有多少美女为他倾情?他一定是沉浸于自己的音乐而无暇为琴音外的事物分心。
1900的生活单纯但不乏人性之美。与养父间短暂的亲情,与偶遇的少女瞬息即逝的爱情,以及陪伴他最长时间的迈克斯的友情,都曾滋润过1900孤寂落寞的心。1900是感情细致而深邃的男人,他的精神和才情都倾注在钢琴的八十八个琴键上。谁能理解他的心声,谁能读懂他忧郁而温柔的眼神,谁是他不离不弃的爱人?惟有流淌于他指间的动人乐符。
若与俗世的生活来对照,影片中1900的言行似乎有不真实的地方。比如,他从未接触过钢琴和音乐,但当他的手第一次放在琴键上的时候,那些动人的旋律竟能天然一般流泻而出;他从未受过正统的教育,却能说出那么诗意而蕴涵丰富的语言;甚至最后,当朋友迈克斯在那条残破不堪的,显然已废弃很久的游船上找到他时,1900哪来的食物维持生命?
我想,也只能以一颗诗意而浪漫的心去理解这部影片和1900。影片有意撇开物质的喧嚷,而突出了1900灵魂与音乐的交融,同时引导观众与片中或精彩绝伦,或妙趣横生的音乐达到共鸣。
最后,当天上的一缕光线投射下来。1900仰起平静的脸,似乎在问上帝,天堂里有钢琴吗?
1900举起双手在空中虔诚的弹奏,轻盈悠扬的旋律流水般在寂静的空气里回旋。顷刻间,一声轰响,巨大的火花在海上开放——1900带着他尚未凑完的乐曲飞升至天堂。
有人说,这是一个悲剧。而我却以为,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
如果1900下了船,不外乎两种结局。一是彻底地被这个肮脏的世界同化;二是迷失了挚爱的方面、郁郁而终。而无论是哪一种,远没有死去幸福。
惟有海洋这般广大的胸怀方可容得下他惊世绝艳的才华。即使陆地上有大把大把的金钱,有形形色色的美人,有灯红酒绿的生活,1900却不属于那里。不属于一个地方的人硬是待在那里,这才是个悲剧。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没有人可以说水里和地上哪个更好,鱼属于水,人属于地,只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
与MAX道别的时候,1900说:“原谅我,我的朋友,我不下船了”,不是不想下,而是他不知下了船该如何活下去。记得他决定下船的那一幕:1900在舷梯上站了很久,最后把帽子扔进大海,人却很坚定地走回了船。他不是没尝试过,终不能战胜他的内心,只因那里太纯净。他说他看到无数条街道,却不知道路该往哪里走。
看到这里,应无人再指责他的懦弱了。所谓“不懦弱”的人们会在这个肮脏的世界上很圆滑地活着,他们或是有钱,或是有权,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然而他们终究无法纯粹地活,因为爱而活。1900的“懦弱”令他保全了一颗完整而干净的心,令他的音乐永远流淌着纯净的气息。
影片的末尾,1900对MAX说:“两条右臂能弹出什么音乐,希望天堂有钢琴。”我想,1900终是不属于人间,即使在这里,他获得过无数掌声。然而,他需要的不是这些。如果可以的话,他宁愿一个人,一架钢琴,就这样一直弹下去。
天使不应在人间。正如1900最终选择与船一起炸毁,如此,海上会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曾经有个天才的钢琴师,他的音乐令所有人为之折服,他始终没有离开过大海,然而他的心却已到达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海上钢琴师》电影个人观后感心得
时隔,电影《海上钢琴师》以4K修复版的形式于11月15日登陆全国院线,在中国实现“首映”。“弗吉尼亚号”重新响起航行的汽笛,“1900”再次手抚琴键开始了他的永恒表演。这部公认的影史传奇,在技术修复后重新焕发出了光彩。上映以来,《海上钢琴师》展示出了其作为经典的魅力。目前累计票房近5000万元。
上映前影片发布了中国区纪念版海报,由著名海报设计师黄海亲自操刀制作。这不由让人联想起去年年末《龙猫》、今年暑期《千与千寻》上映前的“操作”,黄海也曾为这两部电影设计了中国版海报。虽然类型、国别不同,这3部影片还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位列豆瓣评分Top50阵营,是中国观众心目中的“经典影片”。
三部电影的号召力大的惊人,去年12月《龙猫》30周年重映取得了1.72亿的票房成绩,取得动画电影第7的好成绩;今年6月的《千与千寻》更是狂揽4.86亿的惊人票房,暂时位列进口动画票房第一;而从淘票票点映9.6分的成绩来看,《海上钢琴师》的内地票房至少也是1亿起。
近年来,随着数字修复和3D影像技术的发展,重映影片数量不断增加。电影重映到底是“捞金”行为还是“情怀”使然,值得鼓励还是应当规避呢?
电影重映的低成本
影片修复成本从几十万元到上千万元不等,票房却在几百万元到近2亿元的较大范围内浮动。首先它没有从头至尾的拍摄和制作费用,而是需要版权费、影片修复费以及宣发费。修复分为2D和3D版本两种,前者有2K、4K修复,随着技术日趋成熟,修复费用逐渐降低,加上宣发费用基本控制在200-500万之间;后者即为2D转制3D版本,费用相对较高,大型的《泰坦尼克号》《功夫》等高标准3D转制成本超过千万甚至更高。
一部重映的影片,票房达到1000万基本上就有望盈利了,其利润空间甚至超过了许多新片。所以在较低成本下,即使票房不高,小投资也能获得高回报。
无论中外,重映都是一门好生意
早在1987年,北美就重映了迪士尼动画《白雪公主和四个小矮人》,拿下4659万美元的票房。而中国,自重映《东邪西毒:终极版》后,便开启了电影消费的情怀经济。《新龙门客栈》《大话西游》《红高粱》等经典电影,收获在300万到4000多万不等。最为亮眼的要数重映的《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票房最终达到1.77亿,但这一数据在如今的电影市场,也并不出众。
从近年重映的海外电影看,大多是来自美国和日本的经典佳片,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可圈可点。适逢泰坦尼克号沉船100周年,3D版《泰坦尼克号》在全球重映,影片最终收获9.49亿的票房。上映的《侏罗纪公园》3D版延续了《泰坦尼克号》的辉煌,拿下3.5亿票房。
情怀撬动市场
情怀,是修复重映片的主打元素。经典影片重映天然具有情怀优势。不论是《红高粱》还是《英雄本色》《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等,修复重映的影片,多为20世纪80、90年代风靡一时的高质量影片,这类经典影片由于距离当下时间较近,胶片素材保存较为完好,修复成功率高。加之当年的拥趸犹在,他们被经典原作勾起回忆走进影院,情怀效应明显。
营销层面,重映片的宣传策略以借助经典IP打情怀牌为基础,重点在于吸引新的观影群体。90后、00后观众已经占据重映片观影群体的主力。
体验引领市场
重映电影可以视为一种再加工的体验经济。一部电影的重映,往往只需花费版权费、修复费和宣发费用,这与动则上千万的制作费用相比可算是小巫见大巫了。因而重映市场存在着一定的利润空间,出品方能以小搏大,何乐不为呢?对于媒介时代的受众而言,经典电影虽然质量上乘,但感官体验往往不佳。重映能够通过技术手段修复,呈现更加精致的内容、精美的画面和立体的视听效果,激发老电影的新生命,带给不同代际的观众一种现代化的再生体验。
重映它根植于人的怀旧情感,不仅焕发了经典的色彩,延续品牌价值的法门,也是一场燃烧粉丝情怀,弥补市场空缺,争夺最大利益的生意经。不过,如果重映片数量过多,亦会过度消费观影情怀。行业发展最终还是需要不断创造新作品。
《海上钢琴师》观看体会
10月25日,电影官方微博正式宣布4K修复版的《海上钢琴师》定档11月15日,电影上映之后,众多影迷慕名走进影院。作为一部已经存在了二十余年的电影,无论是话题度亦或是票房成绩都十分亮眼。
该片改编自亚利桑德罗·巴里克的文学剧本《1900:独白》,由朱塞佩·托纳托雷执导,蒂姆·罗斯、比尔·努恩、梅兰尼·蒂埃里主演,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与钢琴结缘,成为钢琴大师的传奇故事。影片中1900在弗吉尼亚号上为乘客们弹琴,声名鹊起。不久便招来了一位自称是爵士发明人的黑人的挑战。
根据1900的出生时间和当时的年龄推测,斗琴大致发生在20世纪20-30年代,这一时期正是爵士乐被广泛认为是音乐表达主流形式的时期。美国作家费兹杰罗将其1922年的一部短篇小说集冠名为《爵士时代的故事》以来,这一时期便被称为爵士乐发展的爵士时代,成为西方文化“咆哮的二十年代”的一部分。
影片中1900在弗吉尼亚号上为人们弹琴,被广泛接受而后声名鹊起,其实暗指了爵士乐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以来,在爵士时代的突破性发展与广泛传播。而这场斗琴则传达了非裔美国人的音乐与欧裔美国人的音乐之间的互相融合,这种融合成为爵士乐各种相对独立的、传统的流行音乐风格得以联结交流的纽带。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爵士乐吸收了来自于不同文化的不同音乐风格,逐渐形成了如今满目琳琅的爵士乐。
很多人觉得影片中1900赢了莫顿,其实艺术本身很难有高下之判,这种斗琴输赢的表现其实更多地暗示了爵士乐在发展过程中的融合与创新。毕竟影片中1900同样表达了对于莫顿的称赞与敬意,而莫顿在输琴之后也心服口服地黯然离去。这更是音乐的包容开放的交流与切磋。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黑人的原型就是爵士乐史上赫赫有名的杰利·罗尔·莫顿(影片中亦名为此)。杰利·罗尔·莫顿的原名为费迪南德·约瑟夫·拉莫特,他是美国散拍与早斯爵士乐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
莫顿是爵士乐第一位编曲家,他在即兴创作时可以保留自身的基本精神和特征。莫顿对于爵士乐的早期崛起和传播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被广泛认为早期爵士乐的关键人物。
莫顿和1900一样出生时没有出生证明,莫顿有着悲惨的家庭关怀和童年经历。他14岁便在妓院演奏钢琴为生,他的艺名便是源于这一时期的绰号“杰利·罗尔”(Jelly Roll),其实这一绰号是非裔美国人对女性生殖器的俚语,充满了侮辱和污秽。
不过莫顿表现出了对音乐的惊人的天赋,悲惨同样锻造了他。在长久的辗转的音乐表演中,他形成了强烈的个人风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爵士乐的发展,他的许多作品被认为是19代爵士乐的经典之作。
我一度怀疑影片中1900一角融入了莫顿的形象。不过莫顿如此傲慢以至自称是爵士的发明人,这引起了乐界和乐迷们的不满。影片中特意对此做了调侃,只不过莫顿在回复1900“你就是爵士的发明人?”的质问时得寸进尺地说道:人们是这么说的。
20世纪20-30年代以来爵士乐在乐界逐渐占据一席之地,许多年轻的极富创造力的音乐家争相涌现,百家争鸣。莫顿不得不淡出那个一度他所主宰的领域,正如影片中年轻的1900轻松夺过他的风头一般。他的时代结束了。一个新的属于年轻音乐家们的爵士的时代冉冉升起。
只是同样好景不长。战争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以及新兴爵士乐形式的崛起,亲手埋葬了传统爵士乐。这种传统的爵士乐如同1900与船一同被炸毁一般也被封存在了浩瀚的乐史长河中。不过它给那个时代的人们带来的欢愉和审美体验以及对后世爵士乐的奠基与启迪被永远地铭刻在了爵士乐的史诗中。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影片中1900“无法”走下弗吉尼亚号,因为这就是他的归宿。任何事物都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烙着时代印记的事物难免有时代局限性,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被新兴的更具生命力的事物所取代。如同中古时代被文艺复兴终结在15世纪,中国近代史被五四运动终结在20世纪初叶,那个根源于黑人传统的爵士时代被终结在工业时代的硝烟之中。
近日,有一部非常经典的电影上映了,它就是豆瓣Top250中排名13的《海上钢琴师》,想必大家此前一定也对这部影片有所耳闻,当年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就让不少观众感到非常震撼,因为电影的文艺性十足,同时非常深刻,让人看完这部电影后,依旧迟迟不能忘怀其中的剧情。说起来,主角1900最终没下船,确实是一件令人非常遗憾的事情。
这部电影改编自意大利作家亚力山卓·巴利科的戏剧作品《1900:独白》,是一个悲伤却非常浪漫的故事,无论是原作书籍还是电影作品,都影响了无数人,
它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婴儿被父母抛弃在一艘名叫维吉尼亚号的蒸汽客船,好在有一名船员收养了他,并且取名叫1900,由此开始了这个婴儿一生的传奇故事。
不幸的是,1900的养父后来意外身亡,但是他却发现自己有着非同寻常的音乐天赋,与船上的钢琴结缘,在这之后自学成才,在征得船长同意后,留在船上成为一名钢琴师。因为终年在船上演奏,因此他也被叫做海上钢琴师。
多年的轮船生活让1900渐渐开始向往陆地,尤其是在船上遇见自己一见倾心的女子帕多万后,更加坚定了他走向陆地的决心。对于1900的这个决定,船员们都非常认可,因为他们也希望能看到1900开始新的生活,而不是一直在客船这方小天地原地踏步。因此1900在轮船到岸后,准备下船寻找爱情。但是还没踏上陆地的时候,他转而回到了船上,爱情与客船之间,他还是选择了陪伴自己长大的客船。
后来维吉尼亚号遇到了战争,好在这艘船在战争中幸免于难,迎来了和平,但由于战争的侵袭以及时代的进步,这艘客船渐渐被淘汰,因此年久失修的维吉尼亚号即将被炸毁。在毁灭前夕,1900的好友上船找到了他,希望他能下船,但是1900还是选择与客船共存亡,就这样在爆炸中葬身大海。
这样荡气回肠的故事确实无比吸引人,但是这部电影在11月15日重映以来并没有得到非常好的成绩。据悉,这次重映的电影经过4K修复,在画质上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不过上映三天后,票房才仅仅突破5000万,从目前的票房走势来看,并没有像经典老片《泰坦尼克号》重映时那么火爆。
2012年,好莱坞经典爱情片《泰坦尼克号》3D重制版重映,最终拿下了9.5亿票房,同样都是豆瓣Top250排名靠前的电影,表现却相差了很多,真是《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有问题吗?
在小夏看来,其实无论是《海上钢琴师》还是《泰坦尼克号》,它们都是影史留名的优秀电影,同时也都是在大海上发生的故事。唯一不同的是,前者更偏向于文艺片,比较深刻,而后者主要讲述的是爱情,更加符合大众的口味。这并非是说文艺片不好,只不过相比于爱情片,一直以来文艺片的受众范围都更小,因此这次《海上钢琴师》的表现不出色,也是情有可原的。
在小夏了解下,自1998年这部电影第一次上映以来,广大观众了解到这部电影大多是通过活动组织放映,或者是被其高分吸引。而《泰坦尼克号》则不同,其本身有着超高的IP影响力,同时露丝和杰克的爱情故事,更是家喻户晓的存在,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海上钢琴师》作为一部质量非常高的电影,本身的受众范围确实小了很多。
因此虽然现在这部电影作为豆瓣Top250中排名13的电影,票房走势看来并不是非常理想,但也绝不能说明这个作品就此扑街了,毕竟电影种类不同,受众范围也不同,毕竟不是所有的重映经典电影,都能取得不错成绩的。我们只要知道,《海上钢琴师》是值得所有人一看的电影。
《海上钢琴师》观看感悟
海上钢琴师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部比较熟悉的电影了,因为已经上映很久了,而且确实非常经典,这一次在影院上映,我们也是比较期待的。
我们看到这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是9.2分!
我们看介绍,这部电影讲了:1900年,Virginian号豪华邮轮上,一个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由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取名1900(蒂姆罗斯 饰)。1900慢慢长大,显示出了无师自通的非凡钢琴天赋,在船上的乐队表演钢琴,每个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爵士 乐鼻祖杰尼听说了1900的高超技艺,专门上船和他比赛,最后自叹弗如,黯然离去。 可惜,这一切的事情都发生在海上,1900从来不愿踏上陆地,直到有一天,他爱上了一个女孩,情愫在琴键上流淌。他会不会为了爱情,踏上陆地开始新的生活,用他的琴声惊艳世界?他将怎样谱写自己非凡的人生。
这部电影在影院上映以后,我们看到票房也是不错的!好多人应该都和我想的一样了,原来不是在电影院看的,这一次可以在影院观看,也是非常期待。
我们也来看一下看过的网友的评价:
独特的人对待生活、生命,有着让人不可思议的理解和对待方式。我们不擅自强加定义和标签,我们对他们最大的尊重,就是怀着感恩目送,因为上帝带来这份独特的礼物,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
曾经看第一遍,就能感受男主最后选择回到海上,也不知道是我内心住着一个悲伤的自己吗?我觉得看完有种说不出的忧伤,但是又觉得这样的选择是最好的。
大二选修西方电影分析,老师让看托纳托雷最有名的三部电影,我偷懒了。今天去电影院补看了这一部,黑暗中疯狂流泪,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而哭,可能因为太真实了。
经典的电影让人又笑又哭,末了久久回味~以前只知道斗琴精彩,但最打动人的琴音还是主角生情而作的那首无名旋律。现在看特别能理解主角为何不愿上岸,太唏嘘了...
★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