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读书心得800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来自62f的狐狸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常识读书心得800字(共含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来自62f的狐狸”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常识读书心得800字

篇1:常识读书心得800字

书名曰《常识》,正如梁氏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比起许多同行同道,我的环境比较宽松,我的信息来源比较多元,我冒的险比较小,我怕的事也比较少。”

“只有一种情况能使时事评论不朽,那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嘲讽了。任何有良心的评论家都该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是总有现实意义,那是种悲哀。除非他那作者的自我要大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志趣;江山不幸诗家幸。”

以前中国人辩论是很温柔的。你看陆象山朱熹鹅湖辩论,好得不得了,明明南辕北辙,问题是大家态度很好,不像我们今天在网上特别多批一个作家,那个书一上来不同意几句骂得他狗屎不如,大家怎么那么狠呢?特别今天的态度,你刚才讲不敬畏不谦虚,我个人经验,我记得我小时候读书读不明白、不同意、你会先觉得是不是我有问题,是不是我能力不够,是不是我学养不够没读懂,今天一本书没读懂,作者什么玩意儿写的什么东西?

时评作者叫聂以真,这个人太逗了,前一阵子看他写过的文章,在大陆肯定发不了。他是一个经济学家,他讲共产党作为一个组织来看它的成本效益怎么样。他说世界上原来最大规模的组织宗教不算就是共产党,他有八千万人,这八千万人花了多少钱?能够做到多少事。算一下得出的结论,世界上成本效益最低的一个组织。这就是经济学家,这种东西我们不会做,我们不懂也没这么想过,但是他就会这么搞。香港是一直有这个传统,文人论证的传统,后来经济学家论证的传统。你当然就会受他的影响看他们的东西,很好玩。

我特别喜欢张-五-常老师的文章,文笔又好,娓娓道来。

两次短期出家,真剃头,但是头也不用太怎么剃,换一个袈裟过那种沙弥的生活,在寺院呆九天十天。因为我学南传佛教所谓小乘,他们这些国家泰国、缅甸很习惯年轻人都去当几天和尚,很常见的。

篇2:常识读书心得800字

其实,读完梁文道的《常识》已经有一段时日了,我有些读后感的习惯,但这次,却迟迟不能下笔,主要的原因是自己的知识浅薄,见识颇少,很多社会时事都没有很好的掌握,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很难有自己的见解,从而来发觉了自己在这些方面缺乏,有些惭愧。但,今天,还是想写点什么,说是浅读,那自然也给自己留了后路,写的东西也是泛泛。

认识梁文道是在锵锵三人行,一个戴着黑色边框眼镜的睿智男人,这是我对他的影响,后来,因为moss经常提起,并表示对他的欣赏,我也在网络上对他的进行了了解,梁文道,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多种工作,属于自由职业者,而我更愿意把他看成一个时事评论者,很多关注他的朋友告诉我,说,对于梁文道,总是带有一种挑剔的眼光,觉得他颇为自大,对大陆事情的发言颇有隔阂,当然我不否认,长期居住香港,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对难理解我们大陆发生的事,而且看问题的眼光也有所不同。但,在看了他所写的《常识》之后,我倒觉得,梁文道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或者说是强烈的在场感。

梁文道所说的“常识”当然不是我们广泛意义上的“常识”那么简单,还只是以谦虚的说法,来论一些当今社会所发生的时事政治问题。而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这话颇有几分讽刺,这个时代常识并不绝少,只是人们的认识角度有所改变,把本为常识的问题看成了更为复杂或者不知所谓的问题,常识其实是很启蒙的东西,但对于我这一代人来说,缺少的正是这种理性地看待事物的方式和眼光,或者索性说是头脑。

在我们身边发生了许多事,国际上的,国家的,还有个人的,比如奥运火炬,家乐福,范跑跑事件,毒奶粉事件,等等,梁文道在书中一一作了个人的评论。这些不管是涉及到那个层面上的,其实在我们的思想层面上来说,都是常识性的问题,不断的提及,是希望我们每个人有所坚持,坚持自己的观点。梁文道的这本书,其实写得并不十分深奥,他所评论的都是当下最热门的一些事件,也可以说是普罗大众都在关注的问题,他在文中是纯粹的就事论事,当然有些看法也未必一定是每个人心中所想,算是一家之言。但还是十分喜欢他的表述方式,用开阔的眼光看世界,是很值得效仿的。我记得以前在博文中写道过,较大陆的谈话类节目,我更喜欢看港台的,一方面他们的言论自由程度高于我们,敢说一些我们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再者,就是生活在香港台湾的评论人受到的教育和接受的信息,以及看待事物的态度和我们有所不同,这也是作为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来看世界,和问题,有人说,梁文道有着亦正亦邪的剑客形象,这个说法很风趣,但看起来也有些意思。

梁文道,我始终认为他是一个睿智的评论者,充满智慧,有趣,幽默,很难说,他的文采有多好,可他也并没有说自己是一个作家,写他自己所认为的事情和观点,又不是小说家,要笔下生花,文采华彰,所以看常识是对自己看待事物的一个提示,也是学习的一个过程,从中的收获不小,可谓是受益匪浅。

篇3:常识读书心得800字

这本1776年1月由署名“一个英国人”托马斯.潘恩的小册子《常识》号称世界上第一本畅销书,虽然全文很短,但却写的铿锵有力、以无法辩驳的坚定语气告诉读者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愚蠢所在,北美大陆的独立之意义。潘恩号召大家摆脱和解的想法,尽快动起来,因为北美的情况独立再合适不过了,一定要和英国脱离关系。他通过分析英国的政体、英国对殖民地的态度、英国的军事能力、北美的军事能力和资源,来论证:

北美不需要国王,法律才是北美的国王;

英国是不可能让北美拥有自己的海军,英国国王会否决一切让北美强大起来的法律;

英国也不会真的庇护北美,只是为了贸易利益而为之;

英国的军事能力让人望而生畏,但实际并未如此;

北美人少地广,纵使负债进行独立战争,也可以通过卖地偿还贷款;

北美有逶迤的海岸线,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做军火生意完全可行;

北美人口正正好,这些人口好团结,也足够军事武装。

以上结论均指向“现在独立是最适宜的时候”这样的结论。

当然潘恩还设计了北美的政体,并始终强调政府的作用是“自由和安全”,如果一种机制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感,那它就会带来灾难,应该摒弃。英国之所以存在君主立宪,不是因为君主立宪制多么的先进,更多的是英国人的民族自傲感,英国人对君主立宪的自豪感来自于下议院的共和制度,而不是来自他们的国王。他的很多说法都是来自圣经,把圣经的故事加以解读,告知人民国王是人们自作自受的结果。还有世袭制,更是愚蠢之极。

篇4:常识读书心得800字读后感

我一直自诩比较喜欢杂七杂八的东西,对喜欢的东西也从来不深挖,最多在最爱它的时候做一点了解,因此了解的多半是一些浮光掠影式的东西,豆瓣网,知乎网和果壳网是我经常逛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在不间断更新一些零碎的小知识,这非常合的我口味。初看到梁文道先生的这本名为《常识》的著作时,我以为它是各种生活冷知识、普及各种科学常识的书,但是看了简介才发现,这本书刊载的内容是梁文道先生近两年来撰写的时评文字结集,谈及整治、民主、民族、教育、新闻自由、公民道德等诸多方面,因此是一本时评集之类的文章。文字风格犀利,文章主旨清晰,论述简洁有力,往往一针见血命中问题之要害,其文字在带给读者阅读快感之余,非常催人深省,正如梁氏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那什么是常识呢?梁文道反复说过,比如说三聚氰胺的时候,人人都在大谈造成奶粉业丑闻的是“企业责任”,这是很荒.唐的。因为我们不能下毒嘛!不能下毒,不能去害人,这本来就是一个极其基本的常识嘛,怎么把这些基本的都忽视了,而去对莫名其妙的“企业责任”大谈特谈呢?

梁文道说,这就是缺乏常识的表现。他把他的这本文集命名为“常识”,是因为世上的荒.唐事,多是由于常识稀缺。一切似乎都有了一个既定答案,便不去多想,便理所当然。然而可贵恰恰在于对一件事的反复思考,甚至挖掘其本质,尽量减少认识盲点,才能使自己不至于愚昧,而不是一旦认识,便欣然接受。这一再需要挖掘的东西,其实就是常识本身,说简单,也并不简单。因为最真实的东西总要被层层迷雾笼罩,就像《革命之路》里所说:“人们从来没有忘记真相,只是更好地学会撒谎。”当撒谎成为习惯,即使知道真相,也很难把它们拎出来,认真地当回事。

常识之后应该提倡什么?大概是独立思考的能力吧?两者谁应该在前,谁应该在后,这也是个问题。我们要仔细那些总是热心地想把他的“常识”(其实也包含着他的价值观)兜售给我们的人,他们往往是想让我们变成跟他一样的人。因为常识很快会变成共识。有了这样的共识,在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人群很容易就被割裂成一个又一个的小圈子,彼此诋毁,老死不相往来,最终走向自恋的尽头。

篇5:常识读书心得800字读后感

《常识》至今仍被奉为经典,乃美国奠基档之一。而我读的是梁文道的《常识》,作者梁文道说去这个名是为了向前人致意,归宗于这种公共知识分子的传统。除此之外,作者所说的“常识”也有着丰富意蕴。

本书的“常识”也许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却不会有多少人在意,甚至对那些错误“常识”已经深入骨髓却毫不知情,这种错误的“常识”比那些错误的“生活常识”、“健康常识”更危害人,这种危害深入内心甚至会慢慢渗透到表面,这种危害不止给个人带来危害,更会使整个社会开始陷入危难之中,是整个国家陷入灾难之中。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对处在这个社会中的我们一个大大的警醒!

关于时事的评论应该是人们最快遗忘的文章,因为时事发生的实时性,可是却有一种情况让时事评论不朽,看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比如几年发生的矿难,评论家煞费苦心地分析它的成因,推介善后的处置,指出杜绝它再度发生的方法。结果它不只没有消失,反而更加频密地发生。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讽刺了。而我们就是处于这样的时代,一个时事评论能成为不朽的时代,于是梁文道发出了“江山不幸诗家幸”的感慨。

这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解当代中国的七十张关键切片”,下篇为“窥视世界的局部角度”。上篇让我认清中国现状,下篇让我了解世界格局,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上篇。

在《自虐》这篇文章中,写到了这些年常发生的事,就是总有些人冒充日本人的口气在网上发表各种日本人优于中国人的观点,可就是有那么多的网友不管其言论是否真实,还在继续添油加醋。我们不只可以看见人对偏见的执着,还会发现这种情绪表达方式的怪异。它分明就是一种自虐,我们硬是想证明日本人对我们有多歧视,似乎在寻找着一种残酷怪异的快感。为何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作者分析说这是自信心的欠缺,似乎得不到预期中的彻底道歉、真诚拥抱,我们就永远无法停止这种近乎自虐的荒诞行为。要想停止这种自虐行为,就必须自信起来,要对自己国家自信,对自己民族自信,才能抛开所谓“日本人优于中国人”的思想。

还有一篇文章让我醍醐灌顶,这篇文章开头讲的是李连玉书记开完十七大返乡全市,全市举行盛大欢迎仪式的盛况这件事在网上受到了网民的热烈批评,但批评的字眼都是几乎离不开“土皇帝”和“劳民伤财”等词。但是在作者却发现了一个更根本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会是件“喜事”?看媒体在报道代表们投票的场面,也循例有欢乐的音乐当,与一般国家的国会要不喧哗闹腾,要不鸦雀无声的情况大异其趣。但我们似乎都忘了人大会议应该是件正事,不是结婚生小孩一类的喜事。人大会议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本身是庄重严肃的,用“喜事”二字会贬低了它的真正意义。像李连玉书记这样的代表去参加会议是他分内的责任,就像一个学生去上学,一个工人去上班,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他们的家人有必要在家门口放鞭炮恭贺上课成功上班成功吗?于是我们发现,李书记的根本问题是他已经忘记了代表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诉说要求的,我们何时看到主人为了仆人做了该做的事就放鞭炮烟花来庆祝的呢?这是作者20年的观点,可是在现如今却发现仍然适用,每到人代大会还能发现许许多多纯粹作秀的提案,一些无意义的花边新闻,俨然淹没了会议的严肃庄重。

这本书虽然都是时事评论,我却读了这么多遍后仍觉得使用于这个社会,这个浮躁的喧闹社会,“毒牛奶”事件、“地沟油”、“有毒蔬菜”等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上海高楼火灾”、“甬温动车事故”、“河南矿难”等事故反映着各个政府部门职能的缺失;“郭美美”事件、“上海高楼火灾善后作假”事件、“卢美美”事件等揭露着这个社会的贪婪与罪恶……时事评论的不朽是这个社会的讽刺。

读完文道先生的《常识》以后,先生洞察事件的能力,可望不可即,但却让我拥有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我们曾经固执的见解和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部分的感知能力,并同时乐于这种损失,至少换取了社会大众的理解。“常识”的标签,往往能使我们变成“皇帝的新衣”中的成年人,而不再拥有小孩的那种畅所欲言。所以,我们并不缺乏常识,但是其中有太多倍标签化的“常识”,于是我们总是被所谓的“常识”引导、也期待这种引导,而忘却了其原义。

篇6:常识读书心得800字读后感

最初认识梁文道来自凤凰的《锵锵三人行》,那标志性的寸板头,一副中式的着装,具有极高的辨识度。与其着装成鲜明的反差的是其欧化的思想和言论,与带着上海人特有狡黠的徐子东构成了的铁三角让这个节目内涵不止停留在嬉笑怒骂中。

梁文道除了在凤凰做节目还经常写书著评,《常识》一本主要就是收集其发表于报端的杂文集,篇篇千余字数,短小精悍,针砭时弊。由于很多是时评,所以近期的热点爆点都一网打尽,读起来代入感还是很强,大呼过瘾。看他的杂文很容易联想到另外一个人---鲁迅。两人不仅在外貌上有相似之处,对于针砭时弊,敢说敢写也是一脉相承。所以梁文道在后续中出现感谢出版社的老师的勇敢,居然愿意出这部书的话语。但是与鲁迅的字字见血,毫无情面相比梁文道无疑温柔了很多,带着传统文人的某些中庸之道。很喜欢的另外个作家陈丹青也这样说过“我不主张继承这种精神,因为谁也继承不了、继承不起,除非你有两条以上性命,或者,除非你是鲁迅同时代的人。”

《常识》全书有364编短文构成,洋洋洒洒,涉及的内容也是方方面面,下到社会热点上到国际形势,从体制到愤青,从范跑跑到奥巴马,从足球到《京都议定书》。由于都是时评,文字显得通俗易懂,当然作者的本意也非如次,在每篇的简短的文字中巧妙的将现代文明的常识暗含其中,让普通读者阅后也能恍然大悟或者若有所思。比如《自虐》一文,对于网上网上一边倒的反日倾向做了佛洛依德式的分析,原来编撰日本人歧视中国人的传说,可以看出是自信心的的缺乏。在文《文化入侵》故宫星巴克的伪命题中剥开层层面纱还原事情的本质,我们终于看清楚这并非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个定位问题---管理者的定位问题。在《低俗》---为什么当官者得人品味特别好,我们看到关于媒体低俗化中政府的“保姆行为”。在《幽默》---为什么我们笑不出中,中国人的笑脸去哪了呢,恶搞难道是我们的第二张脸?

《常识》一书,在我看来书中最宝贵最打动我的东西还是梁文道的“人文关怀”,虽然这个词已经被用滥了,可我一时真的想不到更合适的词。我所说的人文关怀就是能够关注这个世界芸芸众生中最普通最大众的那部分人,关注他们的价值和尊严,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另一面,他在文中让授人以渔的用心良苦,让我们每读一片,都会感叹这些逻辑思维,或哲学伦理或是现代文明的常识为何我们离开我们太久,这些常识我们都还远远不识,这一点,梁文道和这本《常识》殊为可贵!

篇7:常识高中读书心得800字

书名曰《常识》,正如梁氏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对人的绝对尊重是我们的常识底线

“比起许多同行同道,我的环境比较宽松,我的信息来源比较多元,我冒的险比较小,我怕的事也比较少。”

“只有一种情况能使时事评论不朽,那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嘲讽了。任何有良心的评论家都该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是总有现实意义,那是种悲哀。除非他那作者的自我要大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志趣;江山不幸诗家幸。”

以前中国人辩论是很温柔的。你看陆象山朱熹鹅湖辩论,好得不得了,明明南辕北辙,问题是大家态度很好,不像我们今天在网上特别多批一个作家,那个书一上来不同意几句骂得他狗屎不如,大家怎么那么狠呢?特别今天的态度,你刚才讲不敬畏不谦虚,我个人经验,我记得我小时候读书读不明白、不同意、你会先觉得是不是我有问题,是不是我能力不够,是不是我学养不够没读懂,今天一本书没读懂,作者什么玩意儿写的什么东西?

时评作者叫聂以真,这个人太逗了,前一阵子看他写过的文章,在大陆肯定发不了。他是一个经济学家,他讲共产党作为一个组织来看它的成本效益怎么样。他说世界上原来最大规模的组织宗教不算就是共产党,他有八千万人,这八千万人花了多少钱?能够做到多少事。算一下得出的结论,世界上成本效益最低的一个组织。这就是经济学家,这种东西我们不会做,我们不懂也没这么想过,但是他就会这么搞。香港是一直有这个传统,文人论证的传统,后来经济学家论证的传统。你当然就会受他的影响看他们的东西,很好玩。

我特别喜欢张-五-常老师的文章,文笔又好,娓娓道来。

两次短期出家,真剃头,但是头也不用太怎么剃,换一个袈裟过那种沙弥的生活,在寺院呆九天十天。因为我学南传佛教所谓小乘,他们这些国家泰国、缅甸很习惯年轻人都去当几天和尚,很常见的。

主持人:我觉得这也是对日常生活的一个算是难得的醒察的机会。

梁文道:很舒服的,你想想看在那个状态底下,没有电脑,不能发电邮,没有手机,还不准说话,要静语,不能看书,不看电视不看报,停止跟外间世界一切联系全断了,就清清静静,早上四点多就起床,一天到晚去坐禅过午不食,吃饭吃的特别少。你很干净很舒服,我很向往那种生活其实,真的生活很好很好。

为人的评价:

他会双手给路人递名片

哪怕成名之后,他第一次致电给人还会自我介绍:“你好,我姓梁,我叫梁文道。”有人夸他,他听完总是说“想不到我写的这点东西都会有人看,真感谢你”。梁文道在见面会上给十几岁的小朋友们名片,也都一一双手递过。

他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

《开卷8分钟》片尾处,梁文道说完就走,那种潇洒自信和戛然而止绝尘而去的感觉为粉丝津津乐道,彷佛一个好电影的结局。他自己说,这不是表演,节目都完了还坐在那里假装看书才是表演。

他坚持观点但没有戾气

人们都批评王朔时,只有梁文道说大家误解了王朔。全民禁烟时,他公开表示欣赏抽烟。哪怕在《一虎一席谈》这种气氛白热化的辩论节目里,只有他依然能保持慢条斯理。你甚至忍不住想要挑战,这个人情绪底线会在哪里?

他永远很认真

据说梁文道每日睡五六个小时,有时候3天才睡10小时,所以才有办法做节目、开讲座、办免费杂志、写专栏,现在又出书,他对每件事都很认真。但最讨人喜欢的,还是他很认真和你说话、很认真听你讲话的感觉。

他懂得等待

窦文涛曾戏说,自己轻薄,许子东刻薄,梁文道渊博。粉丝也爱拿《锵锵三人行》三者作比较,偶尔会先“不忿”其他嘉宾喜欢抢话,接着便带出,梁文道总是耐心听完,再发表自己的评论

他是个明白人

知道和明白是两个境界。资深电视人王巍说:“中国公共知道分子和文化名人就五个明白人,王朔、陈丹青、长平、梁文道和80后韩寒。他们既不偏狭阴险,也不注水膨胀,在这个注定没有伟人和大师的年代,他们都是红太阳”。

他的语言直白

他熟练地掌握了与大众交流的技巧,不会故做晦涩,精英知识分子的专业用语到了他的嘴里就成了直白通俗的大众化语言,偏偏他关注的重点又是与公共生活、公共空间密切相关的问题,注定与公众有太多的相遇机会。

篇8:教育常识读书心得

拿到李政涛的新著《教育常识》这本书时,我原以为会是一本很枯燥的教育理论的书籍,但是仔细看过后才发现其实这本书不是一本理论的书籍,恰如“序言”中所表达的:“说到底,这本书所讲的教育常识,首先是我自己眼中的教育常识,它绝非教育常识的全部,可能只是其中极少且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甚至有些是他人眼中的‘谬论’。我要努力做到讲出我思考过、体验过因而确信过的教育常识,是在和已有常识的对话中‘自己讲’和‘讲自己’。”的确,这样的“常识”里带有浓厚的个人气息,但正是这种经过个人经历、体悟、思考、提炼、验证的常识,才显得真实,才富有人情味。

读了这本书,深切感受到李教授的每一个观点都是高度概括了教育的本质,对阐述的每一点都有深刻的体会。其中感受最深的两点,第一点,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方法。作为一名教师,每天面对是班级里不同的学生,学生之间也有很多差异,教师要针对自己班级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个就是因材施教!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的特点,要有利于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的训练和提升。这个就是最好的方法。 可见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的过程就是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过程

第二点也就是书上的第35条我也很喜欢:教师一句话,影响人一生。教育具有改变人生的力量。力量的源泉之一,是教师的语言,这种语言具有促进生命生长的力量。文章中所叙述的中国速算大师史丰收的故事对我促进很大。老师的一句很简单的一句话就唤醒了史丰收的探索、创造的热情和勇气。是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改变学生一生命运。就像卡罗琳・奥林奇所说的那样“哎,有些言语和行为能给人脆弱的心灵带来创伤,且这种伤痕会伴随人的一生。”相反,一些鼓舞、表扬的言语和行为能给人脆弱的心灵带来光明,并且这种光明照亮人的一生。

第三个观点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有人曾将教师喻为“灵魂的工程师”,我觉得我们更应该是“灵魂的唤醒者”,每位学生的灵魂都是等候着被唤醒的“种子”。说的真好,真正的教育是能深刻有力地唤醒孩子的灵魂,让其产生自我生长的力量,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也就是伟大的教育家杜威所说过的“教育即生长”,学生在和教师一起行走的漫漫路程中,他们的种种需求处处挑战着教师的知识储备、德行涵养和坚韧意志。我能够每天把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我的学生在我的教育下每天都能够有所收获和成长是我最大的欣慰,也是我做为老师最大的幸福感!

当然,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是我的良师益友。过去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无法理解教育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关系,如今读了这本书似乎明白了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联系。《教育常识》的读与思,远没有结束,还在继续……

读书心得800字

呐喊读书心得800字

读书教育心得800字

团员读书心得800字

五年级800字读书心得

我们仨读书心得800字

儒林外史800字读书心得

药读书心得800字

悲惨世界读书心得800字

传统美德读书心得800字

常识读书心得800字(共8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常识读书心得800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