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读后感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还我田园脆鸡堡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思》读后感(共含1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还我田园脆鸡堡”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秋思》读后感

篇1:秋思读后感

开学的第一天,下课了,我在教室里,怀着好奇的心情翻开语文书,看到了一首古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哦,原来是唐代诗人张籍所写的《秋思》。看着,我眼前突然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初秋,诗人张籍在这没有亲人的洛阳。秋风瑟瑟,张籍望着满天的秋叶,叹了口气,回到住处,给家人写起信来。那信里,有张籍对家乡的怀念,有张籍向家人的诉苦,还有张籍对家的慰问……捎信的人要走了,张籍又打开了那封写好的信,久久地看着,修改了几处,再次封好,双手交给捎信的人。张籍望着捎信的人,直到他消失在天际……看完这首诗,我想起了弟弟的家乡。

弟弟的家乡在原阳,弟弟爷爷奶奶住在那里,那里有一个大院子,里面种了各种蔬菜,长了各种果树,还有满院子乱跑的鸡群,时不时还会从角落蹦出几只野猫。

每年暑假,我和弟弟都会去那里玩。我还记得我们躺在小山似的玉米粒堆上,闭上眼睛,让阳光温暖我的脸庞;我怀念我和爸爸妈妈来到红薯地里,兴奋地抱着红薯;我记得我和伙伴们爬上柿子树,一边吃着柿子一边说笑,朝下面的大人做鬼脸;我怀念我和弟弟追赶着鸡群,争论者哪只鸡跑的快……

但是,我已经一年多没去原阳了。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多,仅剩的时间也没法去原阳。不过妈妈告诉我,我们马上就能回去了,我的心未免有些激动。

常回家看看,这是每个人最好的心愿。

篇2:秋思读后感

张籍秋思的诗意

《秋思》

作者:张籍

原文: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

1、意万重:说不完的情意。

2、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3、临发:快要出发。

4、复恐: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

5、开封:打开信封。

诗意:

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

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

心事永远说不尽,无奈太匆匆,

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

检查有没有说全自己的心事。

赏析: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了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应该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如江夔的“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的《秋思》又属一例。当然他见秋风而想的不仅是家中的美食吧?否则怎会“意万重”呢?同是起乡思,张翰“命驾”而归,张籍却不能,恐怕这里又多了一份不能归乡的惆怅和无奈吧!

篇3:关于秋思读后感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哦,原来是唐代诗人张籍所写的《秋思》。看着,我眼前突然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初秋,诗人张籍在这没有亲人的洛阳。秋风瑟瑟,张籍望着满天的秋叶,叹了口气,回到住处,给家人写起信来。那信里,有张籍对家乡的怀念,有张籍向家人的诉苦,还有张籍对家的慰问……捎信的人要走了,张籍又打开了那封写好的信,久久地看着,修改了几处,再次封好,双手交给捎信的人。张籍望着捎信的人,直到他消失在天际……看完这首诗,我想起了弟弟的家乡。

弟弟的家乡在原阳,弟弟爷爷奶奶住在那里,那里有一个大院子,里面种了各种蔬菜,长了各种果树,还有满院子乱跑的鸡群,时不时还会从角落蹦出几只野猫。

每年暑假,我和弟弟都会去那里玩。我还记得我们躺在小山似的玉米粒堆上,闭上眼睛,让阳光温暖我的脸庞;我怀念我和爸爸妈妈来到红薯地里,兴奋地抱着红薯;我记得我和伙伴们爬上柿子树,一边吃着柿子一边说笑,朝下面的大人做鬼脸;我怀念我和弟弟追赶着鸡群,争论者哪只鸡跑的快……

但是,我已经一年多没去原阳了。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多,仅剩的时间也没法去原阳。不过妈妈告诉我,我们马上就能回去了,我的心未免有些激动。

常回家看看,这是每个人最好的心愿。

篇4:关于秋思读后感

唐代大诗人张籍曾写过一首流传千古的《秋思》,其中所流露出的对家乡亲人的浓浓思念之情不知打动了多少人。每当读到这首诗,我总是会不由得想起我的舅太公。

舅太公是我太婆唯一的亲弟弟,定居在台湾,年事已高,我并没有见过他。听妈妈说,舅太公年轻的时候被国民党反动派抓壮丁,强迫去当兵,一走就是几十年没有音讯,家里人都以为他早已经死了,太婆也不知为他哭过多少次。后来收到他的辗转来信,才知道他随战败的国民党军队去了台湾。在台湾生活的日子里,舅太公无时无刻不想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可当时海峡两岸还没有通航,他只能苦苦压抑自己的思乡之情。后来,两岸关系缓和,舅太公不顾自己多病的身体和儿子的劝阻,孤身一人返回故乡。他满心盼望着能和自己的姐姐再续亲情,可迎接他的却是一座冰冷的坟墓,当年的分别已成为永别!在坟前,舅太公像孩子一样哭得撕心裂肺,妈妈他们的眼圈也都红了。

在古代,人们与亲人的分离大多是因为交通不便;而在现代,骨肉同胞的割舍却是由人为造成的。难怪台湾诗人余光中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同为炎黄子孙,我们衷心盼望团聚那天的到来!

篇5:关于秋思读后感

秋的美——读《秋思》有感 今天我读了一篇短文,它描绘出了秋的美。这篇短文名叫——《秋思》。从这篇短文中我体会到秋天有她自己特殊的美,会引起人们的遐思。然而我今天读的关于秋的短文和其他的关于秋的短文是不一样的。这篇短文对秋的描写是很富有激情的文字抒写了作者所见闻的`秋实、秋色和秋声。

短文写的两首诗。一首是马致远写过的《秋思》,另一首是《红楼梦》中林黛玉写过的《秋窗风雨夕》。然而,诞生于不同时代与环境的“秋思”与《秋窗风雨夕》所带给我们的截然不同的情景与格调。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作者在秋天时,来到了盛产苹果的南口农场,吃了南口农场的苹果,不禁感慨不觉。作者听着秋雨的声音,想起了林黛玉写过的《秋窗风雨夕》。作者早上起床,远处的黛青色的群山,朦朦胧胧,看不分明;空中已没有了乌云;那绿色缀红的苹果林,被朝霞所笼罩。

作者愿我们的祖国像着金秋一样美丽吧。这篇短文最能突出现在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如果马致远到现在,一定会重新谱写“秋思”的。林黛玉要也到现在这里的“八大关”,肯定会不禁感慨万分,因为“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从这篇短文中,主要是讲了作者所见闻写的秋实、秋色和秋声。秋天是收获过是最佳季节,它会让劳动人们硕果累累,金钱万挂。秋天的景色也是最美的。

树叶像蝴蝶一样飘落下来,让人们踩上去心里像兔子一样,开心得不得了,也让们有点不忍心。听,听,秋风把大树的“孩子”吹乐了,它们开心的一边“沙沙”的叫着,一边飘下来落在地上,人们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地声音。那些收获,那些美景,那些希望,组成了秋的诗,秋的画。一切都是那样美好。现在已进秋,我一定要到大自然去,亲自领略一番金秋时光。

篇6:关于秋思读后感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了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应该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如江夔的“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的《秋思》又属一例。当然他见秋风而想的不仅是家中的美食吧?否则怎会“意万重”呢?同是起乡思,张翰“命驾”而归,张籍却不能,恐怕这里又多了一份不能归乡的惆怅和无奈吧!

篇7:天净沙秋思读后感800字

我们学习了《天净沙》这首诗,学完这首诗,看着这图,仿佛一切都活生生的展现在我的面前。我不禁幻想起来,仿佛和作者站在一起。

枯死的藤满杂乱的堆在草丛边,几棵早已枯干的只剩下枝干的老树歪歪斜斜的站在小路旁,在昏暗的灯光的照射下显得苍老无力,几只觅食的乌鸦也飞回窝里。

溪水缓缓的流着,留下的只有无尽的忧愁与惆怅陪伴着作者,远处有一户人家,屋顶上升起袅袅炊烟,因该是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正围着餐桌吃饭,一边说着一天的趣事呢,多想我的家啊,但是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呢?

满刻着岁月的小道上,作者骑着一匹瘦骨嶙峋的`马,心中满是惆怅和悲凉……夕阳渐渐西沉,作者感到心中更加思念家乡和亲人,太阳、乌鸦、甚至小溪里的水都有自己的家,自己的归宿,而我的家又在哪里呢?作者在天涯,家乡却在海角。作者无不希望快点回去,顿时。浓烈的思乡之情包围了我……

学完天净沙这首诗,我体会到作者的思想之情,作者通过最简单的景物,却体现出了强烈的思乡之情与内心亲情,同时我也更能流利的背出这首诗,也加深了印象。

篇8:渔家傲秋思读后感600字

宋朝虽然军事实力很弱,但文化达到令人惊叹的地步,在许多的词人中,我最欣赏范仲淹,而在他最著名的宋词中,我最喜欢的便是《渔家傲·秋思》了。

整首词如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上片重在描写塞下秋景,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就点明秋日边塞的风景已绝不如从前,最后一个“异”字更突出塞下的“惨状”;第二句是“衡阳燕去无留意”,燕子飞走了都没有人在意,可见当时环境之差,要战士们在这种环境中战斗,实在是太可怕了。而在后一句“四面边声连角起”中,“四面”、“连角起”都写出战事紧迫,刻不容缓。而“千嶂里”写出此处山峦极多,战士十分难归乡。而“长烟落日孤城闭”又写出当时无法破敌,士卒都十分无奈的情形。

下片主要写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第一句“浊酒一杯家万里”写离开家乡之遥远,只得借酒消愁,士兵们真是无可奈何啊!下句的“燕然未勒”写出治国平天下的壮志未酬,边疆战事也不停,“归无计”也更写出难归。第三句的霜满地也写出士兵疾苦,秋霜都落了一地啊,“人不寐”也写出战士们无人能睡着,整夜翻来覆去,辗转反侧,想着战斗,想着家人。最后一句“将军白发征夫泪”更突出战士们的愁苦之情与感叹,“唉,战争何时能结束呢?”

这首词虽然没有一个愁字,但却用极妙的手法和优美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战士心中的愁,真不愧是我心目中的第一宋词啊!

篇9:渔家傲秋思读后感600字

原来秋天已经到了,这西北边疆的秋景与中原比起来真是大不一样啊。我站在这廖无人烟的土地上,看着天空中的大雁,成群结队地向南方飞去,丝毫没有留在这里的意思。我又何尝不想回到家中看看自己的亲人呢……

夜半时分,个个都没有一点想睡的意思。大家围坐在一起,倒上一碗陈年烈酒,豪气地碰杯直入深喉。大家互相靠着取暖,说起家乡,每个人都禁不住地落下泪珠。是啊,远征多年,已经多久没回去家里看看了,亲人们都还好吗,长辈们是否都健康。但纵然万分思念,边疆的战事不断,士兵们也还没有建功立业,现在正遇到敌人进犯,正是建功立业的机会。若是无功而返,我又怎么有脸面面对国家,面对君主,面对亲人!他日班师回朝,一定要带功而返,风风光光地回到家乡。这是我和将士们的最大心愿。

回家的时间遥遥无期,我该如何度过这许多个漆黑寒冷的夜晚,我一定要带领将士们建功立业,早日踏上家乡的归路。

寒冷的北风侵袭着我和战士们,风里夹杂着战马嘶鸣,羌笛悠扬的声音,号角在军中随之吹响。那声音响彻山谷,久久不能停住,战士们强迫着自己打起十万分精神,准备出兵与敌人殊死搏斗。烟雾弥漫,笼罩着这片大地,沙尘飞扬,但这丝毫阻止不了战士们坚定前进的步伐。落日朦胧,照射着我们。四野荒芜,远远望去一座伫立在边境的城池紧紧关闭。

悠悠的羌笛声环绕着军营,雪花纷飞,为大地盖上了一层棉被。将士们时不时地高举酒碗,宣泄着自己的思乡之情。就这么持续了好久好久,有的人思乡过度,一夜之间长出了白发,有的则是留下了思乡的泪水……

篇10:秋思

经历了四个月的无休止工作,终于在八月的最后一天决定休息一段时间,也许是一个星期,也许是一个月。于是给自己做了一页纸的计划,想着好好地享受一下这个即将逝去的夏天,要去的地方有很多,要读的书也有很多,想象着能穿着泳衣在沙滩上晒会儿太阳,然后在温暖的清晨跑跑步,带着这些对未来期望却迎来了无比的落寞。

九月初,北方的清晨已经不像前几日那样温暖,雨下了一场又一场,晚上天也早早暗了下来,没有几日天是放晴的,而我只能躲在家里,一本又一本的看书,稍有些不甘心,一直不想承认其实立秋早就已经过去,而我所想珍惜的那个烈日仲夏也已失去了它原有的样子。我把那些要做的事情,要去的地方统统撕掉然后扔进垃圾桶,沉默了好一会儿。外面渐渐开始下起雨来,是那种细细的毛毛雨,雨点打在身上却也感觉不到什么重量,于是穿上一件连衣裙没有带伞,想着既然夏天已经回不来了,就好好地淋淋初秋的雨吧。走在街上,来来往往的人,有的打伞,有的没有,作为选择将自己暴露在这绵绵细雨中的一个,我在思考为什么那些人要打伞,雨是大自然的一个产物,我们也是,那些动物、昆虫也是,为什么不能将自己融入进去,让雨水落在皮肤上,不去管它,让它随意蒸发、落下。远古时代的人们不也是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开辟了一个又一个大陆,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可我们却那么不争气,淋一下雨就会感冒,什么时候人类变得这么脆弱?(以上这些就当成计划失败后的小牢骚吧!)

秋天,一个令人焦虑的季节。

回家开始收拾房间,将该扔掉的和没用的废物全部清理出去,想留自己一个清静的空间,收拾累了,就坐在窗边看看天上的云和街上的人,疑惑为什么人们一提起秋天就想起了悲伤,除了那些颜色带给人的视觉感受,人自己呢?其实秋天给我最大的感受是焦虑,漫长的夏天过去了,转眼又开始穿上厚重的大衣,是秋天的短暂让我感到焦虑,让我感到不知所措,叶子一落,冬天就来了,就像那些即将毕业的青年,大学四年间就像漫长的夏日,那些流汗流泪的日子总是沉长却充满回味,但一转眼,便要进入社会,开始下一个漫长的拼搏,只是更加辛苦,就像是冬天连出去倒垃圾都觉得身心疲惫,而中间的一段时间,很多人迷茫,看不清未来在哪儿,这段时间说短也不短,说长,看看人生长河这只不过是一个点大小的时间度数,而秋天就是这样,人们焦虑、迷茫,从而感觉到伤感,悲凉,就像那些转瞬即逝的东西总是会夹杂着点儿悲情色彩。

泡了杯柠檬水,继续收拾屋子。

已是夜晚,发现还有一半没有收拾完,放下,明天再说,躺在沙发上,听着时钟的声音,想起一些事来。

自从父亲离开这个家以后母亲一人将我抚养长大,她用最直接的方式让我懂得了女人当自强的道理。从我记事起,母亲总是将她坚强的一面表演给我看,怎么说呢,她并不是一个好演员,常常被我看穿她的真面目,有些时候甚至会在夜晚一个人默默哭泣,我从未在她面前提起我父亲,每次和她走在街上看见别人的父亲带着自己女儿玩儿有说有笑时,我便会搂着她和她撒撒娇,其实我很想多看两眼,因为我不知道那种滋味是什么样的,说不上是羡慕,就像看戏一样,觉得好玩儿,但还是转向母亲试图引起她的注意。我心疼她,但也感觉到了自身作为女儿的无力,因为有些情感只能有一些特定的人来提供,譬如父爱,又或是丈夫对妻子的爱。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女人对命运的不公永不低头,勇敢面对生活的精神。当我年龄再大一些时我们会经常讨论一些关于两性情感的问题,比如她经常对我说:你必须自己有一定的高度你未来的丈夫才会更优秀的理念,我总是觉得母亲是一个女权主义者,至少她从不会干预我与男生的关系,她觉得男生和女生是一样的,所以经常在一起也实属正常,于是在我青春期泛滥的十八岁的时候,喜欢上了一个男孩儿,先声明,我有很多男性朋友,但只有他是个例外,开始我不知道我喜欢他,只是享受和他聊天时的感觉,有一次我们聊了七个小时,又有几次聊到两个人困了睡着了,当时正是有一个很重要的考试,我们俩报的是同一天,而我们是在考试前三个星期认识的,为了这次考试我付出了四个月的时间复习,可情感这东西,你说不准,来了就是来了,它不会管你是不是要考试,它也不在乎你有没有准备,像很多痴情少女,那些天行为举止都多少有些不正常,最后被我母亲发现了,于是在一个夜晚,她找我聊了聊关于人生、理想,那些对话我至今还铭记于心,她很尊重我,让我自己决定。

多年来我母亲其实一直在扮演一位传教士,她传授给我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在我的脑海里,我并不排斥,也觉得母亲是为了我好,于是我用了一个周末思考,对我来说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我还是做出了决定,也不知道是哪一股冲动最终还是把内个男孩儿从手机中删掉了,同时从我的生活中删掉了,那天,我将自己的感情压抑了下来,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想起他,那时我懂得了时间确实是万能药,几个月之后,这件事也变成永远压箱底的秘密了。如今,我一直在想,是不是有一天我成功了,有了自己的事业,真的能也有一个完美的家庭呢?我真的会那么幸运吗?还是说我的命运会像这个夏天,从春天的时候开始一刻不停的工作、学习,当我再想享受这个仲夏的热浪时,它已经不在,只好将自己沉浸在秋天的无限回忆与叹息之中。

篇11:秋思

洛阳城里,秋风阵阵,秋意浓浓:秋风吹黄了树叶,吹谢了花朵。此时客居在洛阳的诗人张籍目睹了这一景象,心头不禁思念起亲人来。

张籍准备为远在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他拿出纸笔,可准备书写的时候,心里百感交集,充满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张籍的心中涌起了千愁万绪,有许多说不完,写不尽的事想与亲人倾诉、交流啊!可是,他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张籍静下心想了想,梳理了自己的情绪和想要写的内容,终于开始写了。他在这封信中写了自己在异乡过得怎么样;写了自己怀念家乡、思念亲人;还写了洛阳城的风景;问了家人过得怎么样……

这封信蕴含了孤身一人漂泊他乡且对家乡亲人身份怀念的信终于写好了。张籍小心翼翼地把这封信交给了送信人,并再三地托付他一定要亲手把信送到自己家人的手中。但是,就在送信人即将出发是,张籍又把信要了回来,匆匆忙忙地打开查看,生怕心中写漏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一连看了几遍,张籍才把手中的信交给了送信人。

送信人已经出发了,张籍望着他离去的背影,直至消失在自己的视线中。

篇12:秋思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洛阳城里已吹起瑟瑟秋风。秋天,是思乡的季节,张籍掐指一算,自己已经多年未回故乡了。想了想,自己也很久未写家书了,准备写封家书给亲人。

刚一提笔,想写的内容像流水般涌来,想表达的情绪让张籍居然不知何处落笔。写着写着,张籍的眼睛湿润了。突然,一片枫叶从窗口飘过,更让他的思想之情变得更加浓烈。

“叮!叮!”送信人来了,可是张籍的信却还没写完。

“快点!”外面的送信人已不耐烦了,张籍速速写完。

张籍一把信交过去,送信人就要走了,可是张籍连连叫唤”且慢,且慢啊!容我再看看!“送信人问了问:“一封信,咋让你……“张籍叹了一口气,说:”唉,一言难尽啊,我都已离开故乡多少年了,唉……“随后,张籍郑重的把信封好,交给送信人。

篇13:秋思_

秋天迈着脚步向洛阳城里走来,秋风乍起,落叶纷纷。

唐代大诗人张籍正在荒凉的大街上散步。看着周围空无一人的大街,他禁不住想起了远在家乡的亲人。张籍皱着眉头,朝家乡望去。张籍走走了一会儿,看见了结伴而来洛阳城的王兄,便上前问道:“王兄,好久不见,你到这儿来买什么呀?这么开心。”王兄答道:“我明天一早,就要回到家乡了。买点儿东西做个纪念,顺便带点儿补品回家让父母补一补身子。”听到王兄的话,张籍忍不住说:“可否为我带一封家书?”“好啊。”王兄的话音刚落,张籍就迫不及待地走回家,铺起纸,拿起笔,可想写的话太多太多,千言万语化作一封家书,把张籍的心远远地扯到了家乡。当他写好,往周围一看,早已青山隐隐,皓月当空了,便连忙上床睡觉了。他早早地起了床,骑上马,飞奔到王兄家去了。

等王兄起床时,张继早已等候多时了。当王兄准备出发时张继喊道:“等一等,让我再看一下!”他拿起书信,看了一遍又一遍。当王兄催促时,才依依不舍地把书信交给王兄。看着王兄离去的背影,张继已是泪眼朦胧......

天净沙秋思读后感

秋思诗歌

天净沙 秋思

《天净沙?秋思》

古诗秋思

秋思古诗

天净沙秋思

陆游:秋思

天净沙秋思教案

秋思人生作文

《秋思》读后感(精选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秋思》读后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