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湖心亭看雪》读书心得(共含5篇),希望大家能够受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zgszmm”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在教学中遇到名篇既兴奋又惶恐,兴奋于可以再次和学生一起分享那情那景,惶恐于通过教学不能使学生体味出文中的真味。又一次与《湖心亭看雪》相遇,这次和我一起相遇张岱的是一群零零后。带着孩子赏赏西湖的奇景不难,和孩子一起谈谈白描的写法也容易,怎样让青春活跃的他们领悟张岱的太仓稊米之感,领略张岱阅尽繁华后的坚守,在教学之前,我再次陷入了惶恐之中。
课间,一学生和我闲聊时讲到了预习《湖心亭看雪》的困惑。他不明白,为何“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也不理解舟子所说的“痴”是何意。学生的疑问一下击中了我的内心,这两个问题不就是解读文本情感的突破口吗?迷雾顿时拨开。
课堂教学中,在疏通文本之时当学生将这两个问题抛出来时,大多数学生也称此处存疑。
针对这两个问题,我顺势组织了课堂讨论。在探讨第一个问题时,学生的想法各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是简约说,这是张岱和两个偶遇之人对话的一部分,为了文笔的简洁,不必要交代他们的姓氏,这样更省笔墨。
二是醉酒说,张岱当时“强饮三大白”,不胜酒力,只记住了这两人的籍贯。
三是地域说,古人重视出生地,这两位也许没有告诉张岱他们的姓氏,只告诉了自己的籍贯。
当学生各执一词之时,有一位学生提出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张岱为何要写到他们“客此”呢?当学生的探讨进行到这个时候,我告诉学生张岱是绍兴人,寓居在杭州,“客此”的不仅是湖心亭邂逅之人,也有张岱本人。在湖心亭之上,萍水相逢之人,虽相见甚欢,但此后也将消失于茫茫人海,给对方留下的只是茫茫大雪之中的一串脚印。这时,相忘于江湖也许是最好的选择。张岱不记对方姓氏,只记的他们是“客此”之人,实为传递出漂泊无依的孤寂之感。
为了解决文中“痴”的内涵,我请学生查阅了古汉语词典。古汉语词典对“痴”的解释如下:
1、痴呆,引申意为痴迷。
2、停滞不前。
结合语境学生一致认为舟子口中的“痴”为痴迷山水之意,学生认为舟子被张岱雪夜看雪的雅兴打动了。果真如此吗?我引导学生再次细读文本。
我引导学生从“喃喃”一词入手,“喃喃”可见舟子是自言自语,他说这句话不是为了夸赞张岱,完全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大雪三日之后的西湖,寒冷彻骨,夜间乘舟看雪恐怕不是寻常人之举,且张岱开篇就写到“独往湖心亭看雪”,去湖心亭的也许不是一个人,但“看雪”的只有张岱一人,一个“独”字写出了张岱决然于世外之感。湖中偶遇相谈甚欢之人尚且相忘于江湖,更何况舟子呢,看来舟子对张岱之“痴”是不解和疑惑,但在张岱听来确是自得和感慨。笔墨极为俭省的张岱将舟子的这两句话收入文中,恐怕大有深意。
在世人眼中张岱确为“痴”人,他出身仕宦家庭,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曾经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这里“癖”或许就是文中所说的“痴”吧,以有“痴”“癖”“疵”,为有深情,有真气,为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为有傲世刺世的锋芒。这“痴”舟子怎能读懂?何止舟子,芸芸众生也未必能懂“客此”之人的“痴情”之举。若不是看尽了繁华之后的苍凉,若不是饱尝了国破家亡之痛,张岱也许不会有这样深刻的太仓稊米之感。
对于茫茫宇宙,谁不是“客此”之人,谁不是“两三粒”之一?惟其不愿成为随波逐流的过客,张岱选择明亡后不仕,选择落魄后隐居山林,选择隐居时寄情诗文。痴迷山水是文人的孤寂,也是中国文人真情、真气的坚守。
张岱游西湖,不在暖春,不在月下。张岱看西湖,不看朝烟,不看夕岚。在“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的夜晚,张岱独步西湖,是“痴”但更是孤独之中的坚守,这是我和学生一起领略到的《湖心亭看雪》的滋味。
《湖心亭看雪》讲完了,然而我却久久不能平静,那颗被张岱深深地孤寂与落寞所打动的心依然沉浸在他那篇仅160余字的小品文所带给我的震撼之中。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谢道韫在《咏雪》中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以及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且指出它们都是从视觉来写雪,而张岱却从听觉上着眼,一个“绝”字,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声的森然寒意。
雾凇沆砀”的'景致,这句把大雪盖地的静穆与湖面上雪花、水气茫宕一片的景致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另外作者连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进行了总体描绘。
我们大家会发现在这样一个时刻,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作者所乘的小船在缓缓行进,船桨划过水面,发出哗哗的响声,一切都是那么静谧,极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隐隐露出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好像淡妆的西子在向我们悄然走来,这对于看惯了西湖平日里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张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吗?恍惚中,作者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刚才坐得那一叶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觉得天地是那样的广大,而人又是那样的渺校面对着这样的奇景,怎能不让张岱思绪万千!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其景其情学生都有值得玩味的地方,我尝试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进入文本情境,以便学生更充分了解文本。以下是我的一些教学心得。
一、在背景提示性语言中让学生大胆想象揣摩
人教版该篇文章课下注释(一)有一段文字,我们老师在上课时很可能最容易忽视它,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此处可激发学生想象力,教会学生在背景中体验。比如,我上这节课时这样引导学生:你们从这段描述中能想象下张岱在明亡前他的心境以及他对生活的态度,还有他对自己未来前途的设计吗?学生马上能说出幸福、诗意、浪漫、充实、逍遥自在,乐观开朗;还有的学生认为有美好、单纯、心情舒畅等等的词语;学生还能体验到他当时生活的悠闲、未来的光明,成天沉浸在文化的滋养中,活得潇洒得意等等。然后我再顺势引导学生说说明亡后张岱的心情,学生会说:美好的生活不在,常常处于失落颓废之中,对曾经的美好生活总是停留在怀念和留恋之中;他整日孤独,落寞,对自己的前途感到茫然,总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忧伤和压抑成为自己生活的主流情感。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引导体验,学生在想象中就明白了张岱此时的心情。便于学生更好的了解文章,了解作者。从而更好的品读作品。于是我便想,语文创新阅读教学,创新不是形式的华美,而是实实在在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巧妙的帮助学生解读文字。
有了这个想象的基础,学生基本抓住了该文的情感基调,对于进一步解读文本有了很好的铺垫。
二、反复朗读,可激发学生想象力
文章有段对话很有意思,就是金陵人和张岱的对话。当金陵人看到“万籁俱寂”的西湖雪景中竟然也有像他们一样志趣高雅的人时,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时可引导学生朗读体验,金陵人此时什么心情?学生琢磨便回答说有惊喜,觉得意外,感到兴奋,还有一种急于相知的期待等等。反复朗读,把这些情感依次体验在朗读中。然后我在尝试引导,张岱此时会想些什么?学生通过想象回答:张岱也感到意外,也有一份惊喜;有一个学生说,张岱可能不愿意与他们交流,因为他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有学生说,张岱觉得尽管他们也是来此赏雪的,但是分享不了他内心的感受,更不能理解他此时的心情,所以张岱就没有回答金陵人。说到这里,我然后再指导学生一次次朗读金陵人的话语。学生更能进入其中的情景去品味这个人。我又赶忙引导学生,你认为张岱到底是个怎样的一个人。有学生说,内心孤独,痴迷于雪中风景的人,痴迷于领略这纯净世界的人,钟情于宁静的雪景之中,保持心中的那一份宁静的人,不愿意在喧闹的世俗中追逐繁华,可谓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一个人。只是相比而言,他和金陵人的区别是,他更多的还是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这些理解,都是在反复朗读中指导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的。
其实,所谓创新阅读,朗读体验是最真实也是最有效的创新,关键看老师怎么引导,怎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上。
还有一个内心独白的话,也是值得学生朗读品味的。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通过指导学生低声自问的方式朗读体验“喃喃”的语气,或者可以读得只能舟子本人听见,可以激发学生想象舟子此时的动作、神态等等,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舟子此时内心活动。想象舟子为何有这样的心里疑问?学生反复朗读,有学生说,舟子感到奇怪,疑惑不解,又不敢大声询问主人,只好自己琢磨,从这种不解的神情中,说明舟子根本不懂主人的心情,更不懂主人的经历给主人内心的`伤害以及人生影响。我接着引导学生想象,为什么舟子会有这样的心里呢?学生说,舟子主要任务是侍奉好主人,为主人服务好来维持生计,因此舟子是不解其中滋味的。
我在想想象力的培养,是语文创新阅读的一种方式,恰恰在于此,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进入语文具体情境中去,甚至在想象中可以让学生与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更有兴趣的创造文本。这不正是语文的最佳境界吗。
1、成功的地方在于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
2、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 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
《湖心亭看雪》浅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 29湖心亭看雪
★ 湖心亭看雪赏析
★ 湖心亭看雪课件
★ 湖心亭看雪翻译
★ 湖心亭看雪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