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有蒿读后感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落樱芬菲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呦呦有蒿读后感(共含4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落樱芬菲”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呦呦有蒿读后感

篇1:呦呦有蒿读后感

呦呦有蒿读后感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读《呦呦有蒿――屠呦呦与青蒿素》有感

苏青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100863

年10 月5 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首先发现和解释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原理,找到了有关疟疾的新疗法,与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和日本学者大村智一道,共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月11日,科学普及出版社推出新书预告:将于10月中下旬出版《呦呦有蒿――屠呦呦与青蒿素》一书。喜讯连连,欣喜之余,不禁感慨万千: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疟疾是全世界广泛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历史上它不仅曾给人类造成过重大危害,至今仍在全球一些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非洲广泛流行。人类对付疟疾的最有力药物均源于金鸡纳树和青蒿两种植物提取物。18,法国化学家皮埃尔・约瑟夫・佩尔蒂埃和约瑟夫・布莱梅・卡旺图合作,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疾成分――奎宁,并于1850年左右开始大规模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以此合成了氯奎宁,并在战后成为抗疟疾的最重要药物。之后,奎宁和氯奎宁因大量应用而逐渐产生抗药性,迫使人们开始寻找具有耐抗性的治疗疟疾特效新药。

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退热功能;明代医药专家李时珍在其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则说,青蒿能“治疟疾寒热”.20 世纪60 年代,越南战争爆发,为帮助北越部队解决因疟疾流行导致战斗力大减的急难,毛泽东、周恩来指示有关部门紧急研制抗疟疾新药,“523 项目”(1967 年5 月23日,总后勤部和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抗药性恶性疟疾防治全国协作会议,将防治抗药性恶性疟疾定为一项援外战备紧急军工项目,并以开会日期为代号,将该项目称为“523项目”)研究团队遂开始了历时近20年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科研攻关。

研制青蒿素抗疟疾系列药物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在中国特定时代下“全国一盘棋,科研大协作”科研模式的一个成功范例。该项目集中了全国的科技力量联合研发,组织、动员了60多个单位的500多名科研人员参与,有近10位科技人员做出了突破性的重要贡献。屠呦呦更是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 项目”组,第一个提取出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100%的青蒿素,第一个做青蒿素抗疟临床实验,并由此先后获得了拉斯克奖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等国际医学大奖。

对屠呦呦是否应该获得这些重大奖项,业界和坊间一直没有中断过争论。这些大奖的评选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鼓励科研工作的原创性,奖励第一个发现者或发明者。曾庆平教授在《呦呦有蒿――屠呦呦与青蒿素》一书的“科研的思路何其重要”文中指出:“屠呦呦的创意有两个:一是改‘水渍’为‘醇提’,因为青蒿素为脂溶性而非水溶性,适合用有机溶剂提取;二是改‘高温乙醇提取’为‘低温乙醚提取’,因为高温能使青蒿素失效。”在曾庆平看来,“屠呦呦发明的青蒿素低温萃取法不仅是一种方法创新,更是一种思路创新”,这对研制项目最终取得成功至关重要。屠呦呦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些大奖,主要就是基于她对青蒿素的最初发现,基于她的方法创新和思路创新。当然,庆贺屠呦呦荣获诺奖,并不意味着否认其他科技工作者在青蒿素研究中所作出的成绩和贡献。对此,我们理应抱以平和的心态。

科学研究从来都是一件老老实实的事情,来不得半点投机和取巧。饶毅在总结青蒿素科学史经验教训时曾指出,青蒿素的科学史在今天最大的启示就是扎实做事。发现青蒿素的工作不是天才的工作,屠呦呦和她的小组成员以及参与“523 项目”的科技工作者都不是天才,但他们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做研究,当机遇来临的时候,能够把握并把工作做好,而不是简单放弃。饶毅一语可谓道出了所有成功者的共同奥秘: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长期以来,饶毅教授一直关注青蒿素的科学史研究, 年曾建议他的一位研究生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后来这位研究生做记者去了,没能实现他的愿望。 年回国后,他与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院长张大庆合带研究生黎润红,专门研究青蒿素科学史。《呦呦有蒿――屠呦呦与青蒿素》一书就是由饶毅、张大庆、黎润红师生3人共同编著的,前4章为青蒿素科学史研究,通过详实的史料忠实记载了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科技工作者发明青蒿素治疟新药的攻关历史,热情呕歌了广大科技人员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第5章分析、总结了青蒿素治疟新药攻关历程的成败得失,客观评价了屠呦呦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作出的重大科学贡献;附录列出了“523 项目”大事记,以及青蒿素研究大事记。全书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史料性和可读性,是对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的很好献礼。

科学普及出版社历来就有捕捉热点选题迅疾出版的好传统,得知屠呦呦获诺奖的当天,社长秦德继和党委书记辛兵遂即决定出版屠呦呦的图书选题,并迅速组建由社领导牵头的策划小组、编辑小组和营销小组。社长助理杨虚杰早就得知饶毅、张大庆、黎润红等学者一直在从事青蒿素的科学史研究,并与相关人员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她所带领的团队当晚即拿出图书编写方案,第一时间与作者接洽,并很快得到作者的授权和首肯。由此可见,天道酬勤,机遇还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严格说来,《呦呦有蒿――屠呦呦与青蒿素》书名与书中的内容并不十分贴切,明显带有夺眼球、抢市场、争营销的功利意图。但是,瑕不掩瑜,在欢庆屠呦呦作为中国大陆科学家首获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同时,出版这样一本由一流学者撰写、反映一流科学成就的学术科普图书,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同样值得庆贺。

篇2: 《屠呦呦与青蒿素》的读后感

生命,虽说无处不在,但也十分珍贵,每个人一生都只有一次生命,有些人就是在默默守护者它,他们都是最神圣的人。自从我在一本书上看到过屠呦呦的成就后,颇有体会。

从前,疟疾肆虐人们,屠呦呦所带领的团队,开始研究起对抗青蒿素的物质。屠呦呦疯狂的在古籍、以往的资料中想找到问题的原因,还走访了老医师,甚至连群众的邮件也一字不落的仔细阅读。没过多久,终于在古籍上找到答案,于是就开始了那废寝忘食的实验。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百九十次的失败,屠呦呦的团队终于换来了一次成功。

看到屠呦呦的伟大事迹,我就会情不自禁的想起那个从前的我。

有一次,我回到家中,看见家里没人,就自言自语道:“咦!人呢?”刚走到卧室里,家里的座机电话便响了起来,原来是妈妈,她说:“我今天就不回来了,你自己先睡觉吧。”我随口回答:“好吧!”说着便坐到床上。

过了一会儿,就到睡觉的时间了。我开始整理被子,可是突然感觉被子很重,我试着拽了几下,被子还是纹丝不动。这让我感到非常烦躁!生气的我把被子踢开草草的睡下了,也不管待会儿会不会着凉。

就这样到了第二天早上,我得把被子叠好,可被子还是和昨晚一样我无法拽动。一股无名火又在心中燃起,我索性就不管被子了。这时候,妈妈恰巧回来了,看到这一幕和我说:“你呀,太心急了!做一件事情要有方法和耐心。”只见妈妈先把被子放平,然后托着被子的一边往里对折又对折,几乎就在一瞬间被子就被毫不费力的叠好了。看着叠好的被子我不禁羞愧起来。

我永远忘不了《屠呦呦与青蒿素》这本书上的一句话:“成功,在一百九十次之后。”然而如果在第一百九十次就放弃了,那还能成功吗?

篇3: 《屠呦呦与青蒿素》的读后感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会拥有波涛澎湃的气势;一棵树只有扎根丛林,才会有参天耸立的丰姿;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才会拥有所向无敌的威力。

屠呦呦与她的团队,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它如一个魔鬼,在一年中使两亿人饱受折磨,它还肆意地夺去了百万余人的性命。屠呦呦临危受命,与她的团队开始奋斗。她们起先编辑了以以640万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集方集》,然而,并没有结果。整个团队不气馁,她们又继续努力着。终于,她们发现了青蒿,在经历过190次的失败后,她成功了,她的团队成功了,她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集体的荣誉与成功靠每一位集体成员的努力,个人的进步和成长也离不开集体的帮助。这次发现青蒿素,屠呦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集体的每一个人都功不可没。屠呦呦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过:青蒿素研究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她深知:没有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是你自己一个人能完成的。

在运动会的接力赛上,是大家默契配合,一起挥洒汗水,才能取得好成绩。如果换成一个人去与一个集体对抗,那会怎么样呢?在拔河的赛场上,是大家的相互合作,齐心协力,才能拔叶允郑取得成功。如果换成一个人去与一个集体对抗,结果会怎样呢?在一艘不动的大船上,只有大家团结在一起才能把大船划动。如果换成一个人,结果又会怎样呢?其实,很多的事情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大家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一致,才能把事情做好,做成功。

个人与集体就像一对孪生子,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就像小溪不奔向大海,终有一天会枯竭,而大海容纳不下百川,也没有波澜壮阔的气象。没有谁是完美的,万能的。只有与人合作,融入集体,每个人才有可能成功。

篇4: 《屠呦呦与青蒿素》的读后感

这次试读的书是有关名人的,而且这位名人还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本书就是《屠呦呦与青蒿素》。非常感谢宝宝地带和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给的这次试读机会,让我和名人靠的更近了。说起名人,很多时候大家都是买了一些传记回来看,多数都是文字记载的.,读起来比较枯燥,对于小朋友来说是非常不喜欢的。这些年我们可以看到,出版社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改动,不但编写了适合青少年读的名人故事,每页还有插图。但是看到这种名人故事书,以漫画的形式呈现,我还是第一次,相信每个孩子都非常喜欢。

小外甥今年六年级了,记忆中小时候一直没有培养过阅读兴趣,以至于现在看到课外书就一脸痛苦的表情,每次看书不到半小时就看不下去了。比较另外的是,他从小就喜欢看漫画派对,还有机器猫之类的,都是图片形式的书。那天午饭后,拿起桌子上的《屠呦呦与青蒿素》,翻了翻,我还以为他会摇摇头放下,没想到坐在那里认真的看起来了。看来这种以漫画形式展现的书,还是很招孩子们喜欢的。

书的封面设计很有趣,和平时我们看到的书有一定的差别,是那种折叠式的,左上角还有奖章。拉开折叠页,可以看到屠呦呦和阿u正在玩,右侧是明信片形式,可以写一些寄语,把书当礼物送给别人。阿U是书里面讲解的主角,带着我们一起去看屠呦呦的出生,再到童年,大学,工作,再到发现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全书分为六章,前两章写的是有关屠呦呦的,她出生在江南,起名字的时候,屠爸爸按照男楚辞,女诗经给她起了屠呦呦这个名字。

小时候,屠呦呦在书房玩,看着爸爸专注的样子,觉得是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这为她以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战乱时期,即使生病的时候,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学业。

第三、四章介绍了疟疾。疟疾是世界三大灾难性疾病之一,可以和艾滋病和肺结核并列,听起来就挺恐怖的。世界每年与疟疾有关的疾病就占到一半。最初的时候,疟原寄生在蚊子体内,通过吸食人血进入人体体内,慢慢的人开始发病。第四章介绍了疟疾并非现在才有的病,康熙年间,他也得了疟疾,最后还是洪若翰神父带来的金鸡纳霜治好的。二战时期,这款药膏被日本和德国控制,美军因为疟疾死伤四倍,可见这款药膏的重要性。

最后两章,讲青蒿素的出现,以及屠呦呦得诺贝尔奖。和平年代的时候,屠呦呦开始致力于研究中药,研发抗疟新药。终于在跑遍了所有的中医诊所,收集了很多资料,刚开始研究胡椒,发现只能控制裂变,并不能根治,最后经过提取茼蒿的各种部位,才得以成功。青蒿素的发现,对疟疾遍布的非洲起到很好的的作用。

这样的一本漫画书,对小朋友来说,学习名人非常好的教材。图片和文字结合,看起来既不枯燥,还有吸引力,真心的希望出版社能再多出些这样的好书。

《屠呦呦与青蒿素》读后感

屠呦呦颁奖词

《黄花蒿》阅读答案

呦呦跳起来现代散文

屠呦呦获奖感言

蒿里行曹操-蒿里行赏析

中国之蒿阅读参考答案

屠呦呦颁获奖感言

藜蒿的营养价值是怎样的

屠呦呦获奖感言材料作文

呦呦有蒿读后感(集锦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呦呦有蒿读后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