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怎么写【5篇】
曹操。说曹操就太复杂了,不知如何说起。在曹操时代,许劭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有两层意思,一是如果生在治世就是能臣,如果生在乱世,那就是奸雄。二是如果曹操想治世,就是能臣,如果曹操想乱世,那就是奸雄。当代易中天的评价是:可爱的奸雄。我的评价:这是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评价一个人好与坏,那是小孩子做的事。一定要分出是非黑白,才好行事。而人本来就是复杂的。我不喜欢说这个人怎么样,然后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因为这样会显得片面,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不全面。而以此人是否有益于社会作为标准,就显得更有意义些。这个人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曹操至少统一了中国北方,避免了大分裂,这就是最大的功劳。
刘备。刘备有个特点,做事每每与曹操相反,就成功了。如果有曹操是真小人,那么刘备就是伪君子了。如果说徐州是陶谦主动相让,让有能者居之,正所谓功成不必在我。那么荆州就有很大的问题了。明明是想要,刘表也愿意给,但就是硬得推掉,搞到后来有向孙权借荆州一事,间接地害死关羽。如果当时就要到手了,孙权就没有正当的借口进攻荆州了。而夺取益州刘璋的基业,那也是牺牲了庞统的生命,才换来正当的借口。在当时的乱世,谁的拳头硬,谁就有话语权,才不管你道德不道德。刘备阵营本来人才就不多,还要牺牲掉这么有用的大才,确实是不应该。
孙权。孙权继承的是父兄开创的基业,只不过在孙权手中,把基业进行了巩固。孙权不能开创基业,但能坐稳江山,属于守备型人才。好比如果你是富二代,而你刚好又非常适合理财,那么你就像孙权一样,有非常好的运气。
诸葛亮。诸葛亮高卧隆中,等着刘备来求才,一出场架子就非常大。故意放出风声,说自己如何了得,搞得刘备不得不亲自前来,还一而再,再而三。放在现在,就是求职者高卧家中,老板亲自前来。其实,一次就差不多了,搞三次就有点过分了。虽然刘备没有明说,但心里肯定不爽,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刘备要与孙权开战时,诸葛亮怎么劝都没用。刘备想,难道没有你诸葛亮,我就搞不成事了。事实是,确实如此。以诸葛亮的才能,到曹操或孙权阵营,都有非常好的表现,为什么选择刘备呢?很简单,因为到刘备这里,我的才能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让世人知道我的才华。表演是需要舞台的,哪怕你的表演才能多么厉害,如果没有足够大的舞台,那也没用,表现不出来,也就没人知道了。可惜,诸葛亮遇到刘备时,人对时不对,所以最终结果是不能成功。
小说和电视剧中,水镜先生都讲了这句话:“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但是,都没有进行详细解释,故弄玄虚。其实,这句话理解起来也不难。所谓人对,就是诸葛亮跟刘备是对的,跟曹操孙权都不对。而时不对,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早点认识刘备,诸葛亮和刘备是可以做成大事的,打下江山或守住江山,都不是大问题。因为早点出山,曹操、孙权都不算强大,军阀割据严重,这时出来混水摸鱼,是能摸到大鱼的.。而如果再拖下去,晚点出山,那么诸葛亮出山的意义就不大了。刘备也不会再请诸葛亮了。请出来也没用了,天下已经被瓜分完了。当时大势就是,大汉已经是个空壳子,兴复汉室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门阀与军阀。简单讲,门阀就是红章,是文的代表,象征着文化的力量;军阀就是枪杆子,是武的代表,象征着武力的力量。和平年代,门阀比军阀重要,大家都讲道理,做人做事更多是以理服人。如果要办事了,只要象征权力的红章,就好办。只要我把红章一盖,文件一发,事情就办好了。
战争年代,军阀比门阀重要,大家都讲武力,做人做事更多是以拳头说话,谁的拳头硬,谁就有话语权。谁要是不听话,军队开过去,事情就摆平了。正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在表面上,大家都还是大汉王朝的臣民,奉天子诏。但是,私底下,就是不执行。正是阳奉阴违,奉诏而不执行。因为谁的实力强大谁说得就算,所以大家都很忙,忙着抢地盘,扩大军队,攻占城池。
家庭教育的普遍失败。这是三国中一个非常经典的教训,由于没有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导致自己辛苦得到的事业变成为他人做嫁衣裳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大家都很忙,要攻城掠地,整天工作都忙得累成狗,哪里还有时间做好子女教育呢?而当时的妇女,恪守三从四德,更是无法正确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下面用实例来说明。
袁绍的家庭教育,废长立幼。导致袁氏三兄弟成见太深,袁绍死后,兄弟自相残杀,最后被曹操各个击破,袁氏政权退出历史舞台。
刘表的家庭教育,废长立幼。本来刘琦继位,联合刘备还可以抵抗曹操,结果传位于刘琮,刘琮又被母亲和舅舅蔡瑁控制,结果蔡氏投降曹操,把刘表的事业拱手让给了曹操,刘表退出历史舞台。
曹操的家庭教育,本来长子曹昂是最好的继承人,可惜因为曹操攻打张绣时,调戏了张绣的婶婶,张绣觉得没面子,投降了又叛变,导致曹昂死了。一起死的还有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说明好色不是好事。接下来就是曹丕和曹植了,相比曹植,曹丕更合适,但也不是最好的继承人。没办法,有总比没有强,就让曹丕继承了。曹丕继位后,马上就推翻了曹操的法家路线,选择了九品中正制,直接导致了曹氏政权的覆灭。
刘备的家庭教育,这个就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扶不起的阿斗刘禅是也。虽然也有种说法,刘禅是装傻,其实是在韬光养晦,是种权宜之计。但普遍看法,还是说刘禅能力不行,不是说几个反例就能说明问题。毕竟看一个人,要看大多数时候的表现。后来,邓艾一打过来,就投降了,把刘备辛苦打下来的江山拱手让人,连反抗都懒得反抗下。
孙权的家庭教育,前期表现还可以,后期表现却很差,一是老了,听不见意见了;二是年轻时受的戾气太多了,被大臣们说来说去,听得都烦,童年经历不愉快。所以,等到自己真正掌权了,可就不那么好说话了。结果就是孙权的子孙自相残杀,最后一个皇帝孙皓还是暴君。孙氏政权覆灭。
家庭教育比较好的两个人,一个是孙坚。培育了孙策和孙权。孙坚死后,传位给长子孙策,这属正常。孙策死后,传位给孙权,而不是自己的儿子,这是很难得的,孙策是为了大局考虑,因为守江山孙权更合适。就连敌方阵营的曹操也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也。”说明孙权适合当儿子。可惜,不适合当老子。
还有一个就是司马懿。培育了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懿夺取政权后不久就死了,然后司马师和司马昭共同执政,司马师死后,就由司马昭执政了。这些都为西晋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这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创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等等。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活剧。
这样的心机,在如今又和偿没有。商家绞尽心机,赚消费者的钱;骗子费尽心思,骗取他人财物。人们可以看见:贪欲和权势欲如何主宰了社会中兄弟、夫妇、朋友等关系。人们甚至为了钱财,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偷取,杀害。所以奸诈狡猾的有心机的人,必将成为权势的佼佼者。但是,心机是需要无心机来衬托的。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奸诈狡猾,世界怎会太平呢?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国演义》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局面。自从董卓被杀后,整个朝廷就乱了套,大家都争着当皇上,刘备、关羽、张飞为了恢复汉室,请来了诸葛亮,有了诸葛亮的帮助,他们一连攻下了荆州、南郡、襄阳等城池。孙权一心要得到荆州,就千方百计去抢,诸葛亮识破了一计又一计,使孙权赔了夫人和大将周瑜,又打了败仗。可好景不长,不久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被曹操害死了,很快,诸葛亮也死了。这时,地盘已被晋军占领。
我想:刘备的志向是远大的,他的行动也是迅速的。他只要找到了目标,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都要达到目的。我联想到了中国的“体操王子”李宁,说起李宁人们总说他是个不平凡的人,但李宁自己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认定方向后决不动摇的普通人。他相信,凭着顽强和汗水,心态和适应能力,无论做什么都能取得成功!退役后,李宁转向了新得事业:组建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有人问李宁:“经商和体育,哪个更轻松,更愉快?”李宁说:“要做好,哪个都不轻松,不过我总是很愉快。”不错,无论在那里,李宁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英勇善战,我应该学习;诸葛亮的机智,我应该学习;刘备的定了目标不放弃,我更应该学习!
暑期中我又重读了《三国演义》。又有了些新想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乎是那个年代的一个旋律,战火连天,硝烟弥漫。《三国演义》为我们生动活现地演绎了一个历史故事。小说离不开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先说说曹操给我的印象。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总是觉得作者有意识的贬低这位乱世枭雄,一看到曹操败走了,无论是字里行间,还是电视银屏,都给人一种欢快的感觉;同样的,每当刘备取得胜利时,那些听评书的观众也情不自禁的拍手叫好。显然,无论是观众还是作者,都对里面的人物有偏向性,那是因为,正统思想的观念在当时已深入人心,所以会对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代奸雄一再的贬低。可我觉得,曹操的出现在那时是具有很重要意义的,平定了北方,当时中国最为繁华的地方,某种意义上也对统一中国出了一份力。当然,曹操还有他的其它过人之处,出众的文采,豪迈的诗篇,是我认识了一个更为独特文人形象。是的,他的诗篇在我们的课本上也可以见到,可见他的文采也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再例如,他的军事才能、政治才能,在当时也是天下皆知。
事实上,曹操也很懂得笼络人心,在军师的帮助下,前来投奔的不计其数,由此更加壮大了实力。当然,来投奔的人不仅看到曹操的雄厚实力,当然在平定北方的时候,袁绍的实力要比曹操更加强大。这里有一个故事,宛城的张绣,就是差一点将曹操摆平的那个,他的军师贾诩同时收到了来自袁绍和曹操的结盟请求,但是张绣并不在,是贾诩做主接受了曹操的使者,而赶走了袁绍的使者。张绣知道此事后,疑惑地问:“贾诩,你是怎么想的?我并没有说要赶走袁绍的使者啊!况且袁绍的实力比曹操要强大啊?”贾诩说:“现在看是袁绍强大没错,但以后呢,年年呢,如果以长远眼光来看,就要选曹操!他一定会超过袁绍!当然,曹操还说,以前的仇恨都一起消散了,光凭这样的度量,袁绍就比不上,所以我才会如此决定!”可见,很多的.有识之士之所以相信未来曹操能成就大业,无论是他的才能还是他对人才的重用,都是他成功的重要基石。
《三国演义》还让我学到:要善于听取好的意见,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战为什么会败?我觉得还是因为没有听信好的意见,面对新来的庞统这个外人,他却毫不犹豫地相信了他的“连环计”,而面对另一个臣子对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说的是:“若敌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现在这个季节,不会刮东南风,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烧他们自己的营了”。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这个气象专家能知风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议,曹操也应该有所警觉呀,不然也不会败了。另外一次就是刘备在一片靠近水的树林中安七百里连营,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议,说敌人如果用火攻怎么办?但他没有接受,致使后来真的被陆逊七百里火烧连营。所以,能否正确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最终成败。《三国演义》中,还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研究历史的规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败原因。_就曾经读了五次三国演义,原因大致也在这吧。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的作者是明朝小说家罗贯中。这本书写成后,经过了数次修改才形成现在的版本。该书主要围绕三国中的蜀国进行描写,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把人物和历史故事描写得十分生动,是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佳作。《三国演义》凭借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始终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这本书的故事始于东汉末年,由于此时的皇帝宠幸宦官,轻视忠臣,导致天下大乱,爆发了著名的黄巾军起义。这时,故事的主人公刘备、关羽和张飞出场了,三人在偶然间聚在一起,又因为有着共同的志向而结拜为兄弟,共同为铲除黄巾军而积攒力量。与此同时,曹操已成为将军,也在打击黄巾军。这时的朝廷也是十分黑暗,奸臣当道,臭名昭著的董卓掌握了大权。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的实力逐渐衰弱,汉朝的土地被大大小小的势力分成小块,其中袁绍、吕布和曹操的势力较大。后来,吕布势力也遭到铲除,刘备、关羽和张飞一直在袁绍和曹操这两大势力之间摇摆,三人投靠了不同的势力,造成兄弟分离,然后就有了关羽为了找到刘备和张飞,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虽然袁绍拥有可以与曹操匹敌的势力,但他的才华不如曹操。所以,曹操的势力逐渐壮大,甚至控制了皇帝,最后消灭了袁绍势力,刘关张三人不得不形成自己的势力。此时,江东地区被孙权占领,形成东吴势力。
后来,刘备知道了诸葛亮才华出众,三顾茅庐,终于得到了诸葛亮给自己出谋划策。刘备看到孙权的势力已经很大,就投靠了孙权,和孙权一起击败了进犯的曹军。但是,辅佐孙权的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试图击败他,不过自己的阴谋却被诸葛亮靠草船借箭破坏了。之后,周瑜在战斗中负伤,而诸葛亮又三次使他火冒三丈,最后因为过度生气,伤口崩裂而死,这就是有名的“三气周瑜”的故事。周瑜死后,刘备离开了孙权,在四川建立蜀国。由于在荆州的归属上和孙权对峙,刘备和孙权的关系逐渐破裂。
与此同时,曹操的势力逐渐增强,多次入侵蜀国,虽然几乎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但还是给蜀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这时候,曹操已自立为魏王,完全掌控了朝廷,皇帝的一言一行都要听从曹操。蜀国势力虽然屡次遭到曹操的进犯,但依然在壮大,到后来,曹操的每次入侵都以惨败告终。但是,蜀国还面临着东吴的威胁,孙权经常派兵进攻。随后,刘备又遭到了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打击,关羽被杀,张飞也被叛徒杀害。痛失兄弟的刘备不顾曹操的威胁,大举入侵吴国,却被陆逊用火攻击败,还损失了黄忠这位大将。蜀国在这次战役后元气大伤,刘备在不久后就病死,临死前嘱咐诸葛亮,要好好辅佐蜀国的下任皇帝刘禅,完成光复汉室的大业。此时,曹操的儿子曹丕已经篡夺皇位,建立魏朝。
诸葛亮为了打败曹丕,进行了多次北伐,但从未成功。先是南蛮领袖孟获造反,诸葛亮不得不回国迎敌,然后又遇到了马谡失街亭的重大失败。由于劳累过度,诸葛亮最终病死在五丈原,把光复汉室的重任传给了将军姜维。然而,姜维发动的北伐也没有成功。魏国看到蜀国逐渐衰弱,发动大军侵犯蜀国,这一次,蜀国再也没有诸葛亮可以迎敌了,魏国的大军长驱直入,最终攻下了成都,俘虏了刘禅,蜀国就此灭亡。蜀国灭亡后,魏国内部也发生了权力斗争。魏国的司马氏家族控制了魏国皇帝,后来还逼迫魏帝让出王位,建立晋朝,魏国消失。三国中最晚消失的是吴国,但它也逃离不了灭亡的命运,最终被晋国消灭。
《三国演义》不仅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还栩栩如生、血肉丰满地刻画了多位重要的人物。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赵云。这位著名的常胜将军为蜀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曹军击败刘备的军队时,赵云只身冲进战场找到刘禅,带着刘禅杀出曹军的包围圈,把刘禅安全送到刘备身边。当几十年后曹军再次进犯,赵云一个人对抗五个曹军猛将时,赵云面无惧色,凭一己之力斩杀了五位曹军将领,声名大振。我觉得赵云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出色将领,他能够做到临危不惧,不管在多么困难的情况下也能完成任务,这是非常可贵的。
曹操作为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人们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是奸臣。曹操的优点当然是显而易见的,他懂得重用人才,对手下赏罚分明,以身作则。不管手下的部队遭到一次又一次失败,曹操总能重新鼓舞起士气。同时,曹操深谋远虑,是一位十分成功的军事家。正是因为曹操具有这些优点,他才能够积攒起如此大的力量,能在强者如林的乱世中立足。但是,也有很多事例可以说明曹操是个奸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劫持汉献帝,自立为魏王,还通过控制皇帝来号令诸侯,把实权都抓在手里,这说明曹操也是个十足的野心家。曹操生性多疑,曾因为听见隔壁有人杀猪而杀光了隔壁所有的人,最后他也因为误杀了神医华佗而病死。我个人认为,曹操虽然是一位统一了中国北方的伟大政治家、军事家,但他还是犯下了劫持皇帝并获取实权这样的罪行,是一位奸臣。
曹操的对手刘备具有可以与曹操匹敌的能力。和曹操一样,刘备也善于重用人才,这可以从他“三顾茅庐”的故事里看出。刘备在遭遇失败后不仅能够重新积攒力量,还能够吸取之前失败的教训,避免相同的问题再次出现。正是因为刘备也有这样强的能力,他才能在四川建立自己的根据地并与曹操对抗。但是,刘备在痛失兄弟的悲剧面前却变得缺乏考虑,不仅不顾大局去进攻吴国,还犯下了连续扎营这个严重错误,最后遭遇惨败,损失了无数兵马,如果吴国的军队没有被困在诸葛亮布置的八卦阵里,蜀国还有可能遭遇更大的损失。所以,虽然刘备具有很强的能力,有着光复汉室的雄心韬略,但他禁不起太大的打击,还导致蜀国开始走向衰弱。
刘备能够形成势力当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他手下的文官武将都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其中,诸葛亮起到了较大的作用。诸葛亮具有举世无双的才华,深谋远虑、足智多谋,能够在逆境中转败为胜,还能想出草船借箭这样的奇妙谋略。诸葛亮在出征前总是考虑周到,绝不留下任何漏洞。诸葛亮不仅是一位能力超群的军事家,还是一位聪明的设计师,曾设计出许多结构巧妙的机器。虽然诸葛亮有时也会判断失误,但他总能避免更大的损失。我认为,诸葛亮能够从高于常人的角度考虑问题,遇到失败能够保持冷静,是一位成功的战略家。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合上厚厚的《三国演义》,书中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却仍在我的脑海中弥漫,令我回味无穷……
五字品《三国演义》忠织席贩履却不忘报效国家。黄巾叛乱,独自望榜叹息,结识了羽、飞是他一生驰骋的翅膀。仕途不顺,没有泯灭他振国兴邦的志向,纵使是第9路诸侯也要铲除乱臣贼子;没有容身之处又如何,他依然为了兴复汉室奔波劳累;兵少将寡,他依然不与奸邪为伍,他毅然决然的守住徐州。三顾茅庐,那是他救民于水火的渴望,收取西川,北上伐曹那是他分内之事,因为他是汉室宗亲,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大汉皇叔刘玄德。
孝单福,一个虚假的名字,却不能掩盖住他的才能,初为刘备军师,便立下赫赫战功,破曹军八卦阵,不慎路出马脚。几天后他收到了家书,那是家母的信,言曹操将杀了她。那是封假的家书,可是身为人子,他不能见自己的母亲遭人祸害。自古忠孝不两全,却以百善孝为先。他辞别了刘备,走上了一条诠释善孝之路,这一去却害死了他的母亲,他用悲与疼缠裹着自己的才智,用一生的前途守着对母亲的孝。徐庶,一个在书中描写很短,但他是我经常想起的名字。
智“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身居卧龙岗,心知天下事。欲守明主,以展青云之志。隆中三策早已成竹在胸,火烧新野那是他初出茅庐的小手笔;舌战群儒,只是谈笑而已;火烧赤壁方显他的'才智。借荆州,气周瑜,取西川,定蜀中,又是何等的英雄。白帝城托孤,是刘备对他的信任,对他才能的肯定;居相府,退五路雄兵,七擒七纵,让对手心悦诚服;北上伐魏,七出祁山,是何等的毅力;木牛流马,是那个时代科技的曙光。空城计,更从心里上战胜了敌手;五丈原,是人们对他永久的怀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华大地出英才,千古智绝诸葛亮!
义结义誓言千古仿,铮铮铁骨无来者,桃园三杯酒注定了他要与两位兄弟同生共死。随刘备流浪毫无怨言,许都的锦衣玉食却无法掩饰思念兄弟的惆怅。汉寿侯爵又如何;闻兄河北不还是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吗!他傻不?不!那是他对人们叙说什么叫兄弟之义。华容道上立下生死军令状,誓斩曹操。可往日情分怎么能忘,座下赤兔马是曹操所赠,身上青蟒袍也是其所赐,他忆起当初被曹操围困,曹操没有杀他,而是礼贤下士,自己还斩了他六员大将……他心软了,在生与死的选择中,他还是放走了曹操。这是一个普通人能做到的吗?可他做到了,因为他是义神关帝爷。奸白色的脸谱中,透出阴森之气,一副奸诈模样,也许那并不是他的本色。宁为我负天下人,也不教天下人负我,那是他做人的信条,也是他内心的读白。刺董卓,拟矫诏足见其奸雄本色,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是他称雄的手段。官渡之战,成就他王者的垫脚石。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诗情才气不失男儿气概。爱才,他失了关羽,放了赵云,重才;郭嘉、典韦为他忠心至死,赤壁败了却没有击倒他征服天下的雄心,他依然重整旗鼓平定北方。曹操实不该用“奸”字来写,他应该再配一个“雄”字。他的诗中也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五字,不足以诉尽对《三国演义》的感慨,它的内涵与魅力概述了政治与军事的智慧,是我们中华民族一部经典巨著。
★ 三国演义读后感
★ 三国演义读后感
★ 读后感三国演义
★ 看三国演义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