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我的同桌是班长》读书心得感触(共含5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夢は夜ひらく”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因为一个仅九岁的孩子居然能做出常人很难做到的事情,按理说,这9岁的年龄是只会向父母撒娇,与小伙伴尽情玩耍的年龄;也是一个什么事情都需要父母和老师关心和帮助的年龄,但是这个9岁的孩子却与其他的孩子有所不同。
他叫林浩,是汶川县映秀镇中心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好,一直是班上的班长。
这次汶川特大地震改变了林浩的美好生活。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班上正在上数学课,林浩刚到教学楼的走廊里,就被楼上跌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地。当时,垮下来的是楼板,有许多的同学被压在下面,大家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因为大家从来没有遇见这样可怕的事情,有一个女同学在不停地哭,当时林浩也相当紧张,但是他知道如果大家都这样的话,一定不能顺利地逃出去的。他想到了歌声能够缓解紧张的情绪,于是他就告诉这位女同学:“不要哭,我们一起唱歌吧,唱歌大家就会有力量了。”于是,就在那个阴暗的楼板下面,就在所有的孩子都紧张得不知道是什么情况的时候,这些小学生开始唱老师教的《大中国》。歌声给了他们力量,给了他们勇气,在歌声中,他们暂时忘记了恐惧,忘记了悲伤,唱完后,那个女同学就不哭了。
小林浩不但让这些同学都冷静了下来,他还救出了两名学生。
读完这篇文章,我想到了自己。我比林浩大1岁,却什么事情都得依靠大人,没有自理能力,更别说碰到地震那样的大事情。难怪林浩能出现在奥运会上,与姚明并排走呢!
更多应届毕业生求职网【读书笔记】推荐阅读:
我的同桌是班长
我的同桌,是位班长,他性格腼腆,大家都喜欢他.
这位班长可漂亮拉,很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一张樱桃小嘴,特别是那白皙的皮肤,就连老师都没他白.
这位班长能说会道,读起课文来阴阳顿错,我读起课文来也不比他差,于是,同学们都一制认为我们俩是“朗读搭档”.一说起这名字,他的脸又红了.
你可别以为他十分温柔,其实啊,他是个”人格分裂小恶魔 ”(看过美美姐姐写的“单翼天使不孤单 ”就知道了),一会儿而凶,一会儿温柔,搞得同学们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性格.而且,他一见漂亮女孩就脸红,那样子可笑极了,就好像一个熟透的苹果.
和他坐过的女生,性格会变得和他一样害羞,大概那些女生还不理解他的性格吧.
他,上课也会分心.有一次,我捡到一根铁丝,便把它放在我的桌子两边夹住,他见了,便说:”把那根铁丝放在我们桌子靠边的那些缝隙中夹住吧! ”"好的. ”我答应了他.我们规定好了,一人只可以放5支笔,但因为我是这铁丝的主人,我便可以随便放几支.上课时,坐我后面的那个女生大概是吃醋吧,她就把她的一支笔放在我和他的笔的`中间,只因为她是我的好朋友,我便答应了.可她的笔挂不稳,一下就掉了,我就向她解释,她偏偏认为是我不让她的笔放在中间,于是就说了我一大堆的坏话,可我却不明白,好学生原来也会遭人吃醋.
你可别认为我说的班长是为女生,他是男的,他的名字叫----保密(嘻嘻)!
寒假里,我读了许许多多的书,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的妈妈是精灵》这本书了。
这本书讲了主人公陈淼淼在一次偶然中,发现了她的妈妈竟是精灵这一秘密。女儿知道真相后,原本一直在“演戏”的爸爸便提出要和精灵妈妈离婚,这让陈淼淼很不解,因为她觉得妈妈是精灵没有什么不好的。虽然陈淼淼在好友李雨辰的帮助下做了很多的努力,暂时阻止了爸爸妈妈离婚,但是在发现妈妈偷喝青蛙血这更大的秘密后,妈妈最终和爸爸离了婚,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去。
从主人公陈淼淼身上,我看到了孩子的淳朴、天真,也学到了坚持不懈的宝贵精神;从精灵妈妈身上,我读到了作为一个母亲对女儿无私的爱。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陈淼淼的好友李雨辰。知道了陈淼淼的父母可能会离婚后,深知生活在离异家庭的痛楚的李雨辰一次又一次帮助好友,为她出谋划策,在陈淼淼觉得希望渺茫,想要放弃的时候,依旧鼓励好友坚持下去,并帮助好友收获了成功。
可贵的友谊帮助陈淼淼收获了一次小的胜利,我想在我们身边,友谊也总会给我们力量,助我们前行。我也有一个好友,是我在上舞蹈课认识的,她叫刘丽。可以说是因为她我才能坚持学习舞蹈。我并没有学习舞蹈的天赋,所以每次学习新的动作我都特别慢,一开始的时候我总感到我跟不上其他的同学,这让我很沮丧。那时候刚认识的刘丽看出了我的处境,便主动帮我在休息的时候练习动作,就这样在她的一次次帮助下,我没有落后于别人,也重塑了学习舞蹈的信心。我从心里感激刘丽,我也告诉自己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要向她一样,帮助自己的朋友,给他们前行的力量。
《我的妈妈是精灵》内容丰富多彩,读完后受益匪浅,值得一读。
最让我感觉到失望的是蓬勃的理想火焰被时代的洪水扑灭,心里猛地一沉,突然想到自己曾经拥有的理想是多么的不现实,说过的那些大话是多么的可笑,而置身于时代的洪流之中的人们,是多么的渺小。
矛盾的《子夜》,无疑是一部民族工业资本的社会命运悲剧,在那个1930年式汽车咆哮着奔驰过飘散着“共产主义”传单的混乱街道的时代,在那个军阀混战,革命镇压乱作一团,经济跌荡起伏毫无规律的年代,一个刚强有为的民族工业巨子在帝国主义和军阀政治的双重挤压下,又在工农革命的夹击中,一路奔突,一败涂地。看完之后,盘踞在我心头的诸多疑问和重重忧虑,像春日沉闷的乌云一样,久久不能散去。雄心勃勃的民族资本工业的发展失败,买办金融资本家的回回得手,富家子弟的无所事事和铺张浪费,实在是让人看了触目惊心。
魁梧刚毅,紫脸多疱的吴荪甫,曾经游历欧美,见多识广,用尽了他的心智想要实现他伟大的梦想,但是因为身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是没有免得失败的命运,实在可悲。撇开时代背景等其他的因素,他在发扬民族工业上的努力和决心是不可否认的,虽然他也有剥削工人的一些表现,但是国际丝价一路下跌,作老板的也有苦衷,既然我们恨的是剥削的行为,就不要去恨那些同样被现实逼迫的人,他们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而已。他在厂里奖罚分明,重视人才,又能合理规划,也确实是位不错的领导者。然而在公债市场上,他又被机智狡诈的赵伯韬逼上了绝路,又是由于他贪心不足。如果老老实实办厂,因为上海的工潮此起彼伏,当然不会容易,但是至少不会一夜之间倾家荡产,毕竟时代接受有能耐的人啊。气派威风,不可一世的他在数月之间厂房、银行、公馆全没了,最后的结局静悄悄的,灰溜溜的。是因为罢 工风潮搅乱了他的实业,金融魔王卷走了他的一切积累,革命军队打开了他老家深院的大门,还有他公馆里那一群成天游手好闲的女人和青年们,把他一步步拖向衰亡。
不光是工业人,当时知识分子的生活也不好过。吴公馆的常客李玉亭是当时上海的一位经济学教授,必然是学识渊博,见多识广而受人尊重的人,但是他习惯于资产阶级闲适奢华的生活,看到共产主义革命的一步步成功,整天忧心忡忡,唯恐世界末日就要到来。其实无论是怎样的时代,有知识的人都是受人欢迎,被人需要的,他的杞人忧天与杜家大少爷杜新箨的毫无忧患意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书中形容杜新箨总是一副“什么都看不惯,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那就是他从法国学回来的“巴枯宁主义”,当李玉亭在他耳边重复着现在面临的危机时,他却能不以为然的把视线投向遥远的海外:“不要紧!至少明天,后天,下星期,下一个月,再下一月,都还不要紧……再不然,日本,法国,美国,总该不至于要紧!供我们游乐的地方还很多呢,不要紧!”即使“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的言语也不能刺激这种人奋发上进,那他花了那么多人民的血汗钱到国外去学了什么呢?真正可恨的是杜新箨一类人,他们才是真正的剥削工人的人!
然而资产阶级家庭出来的青年也未必各个如此,这让我们还不至于绝望:吴芝生、杜学诗都是典型的代表。杜学诗“国家的铁掌应该强制人们在丝业上压倒日本”,吴芝生与同学柏青一起走入“五四”游 行团队,不都是他们对未来积极的表现么?他们的出现,就像正待勃发的春草,可以染绿整个田野。
然而这部著作的中心还在资本家之间的斗争,公债市场上的残酷斗争。股票就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公债也不例外,大人物在里面做手脚,谁最后接到那谁都不想要的“花”谁就倒霉。虽说我这样的评论十分幼稚,但是这种智商上的游戏实在太残忍,完全就是在那些利欲熏心的人之间玩的一场在他人头上妄加噩运的游戏,这样的游戏太不人道,太急功近利了。在我的概念里,那些单纯用经济来衡量社会进步的手段太片面,也太自私。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是什么?是某些人毕生的追求,是他们灵魂的最终归属吗?我一点也看不出其中的奥秘,是我的知识太欠缺了也罢。但是所谓股市、公债不都是以赚钱为目的,以损人利己为表现形式的无聊勾当么?那些为此疯狂的人有没有想过有些人还在饥饿的魔爪下挣扎,那些赢家的心里有没有一点对自己手下败将的留意——他们或许会变为危害更多无辜的人的冤鬼。
有没有一种行业是真正造福于社会,能让人们共同享受幸福,共同进步的?答案当然数不胜数。认认真真地做好实业,让人们共同富裕起来,并不是什么很难的事,然而正是因为资本家的贪心,造成了这一系列的悲剧。
读完这本书,我的收获真的很多,也许正如作者矛盾所说“显不出中国革命进行的伟大气魄与最后必然胜利的前景”,但是我相信忧患是激励人前进的最大动力,我会因此而更加明确今后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如今已是二月初,深圳的天气总是与凛冽的寒风擦肩而过。独自凭窗阅读,轻掩书卷,喟然长叹。阖上双眼,眼前闪过的却是一幕幕《寒夜》中的情节,以及那体弱多病的汪文宣,装束入时的树生,老妈子一般的汪老太太……
无须写出轰轰烈烈的生活,不必描绘凄凄惨惨的境况,只用轻描淡写就显示出抗战时期的艰辛。无须豪门富翁的奢侈生活,不必穷苦百姓的惨淡境况,只要描写一个经济相对稳定的中等家庭就可以记叙中国家庭走向崩溃的过程。这也许只是巴金先生才有的能耐,难怪《寒夜》是巴老最满意的作品……
汪文宣与其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大学毕业,追求爱情与理想的统一,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和勇气。由于贫困与疾病的折磨,特别是在长期仰人鼻息的社会环境中讨生活,他们的理想都发生了巨大扭曲。
汪文宣成了一个可怜的小公务员,懦弱、多病。曾树生则凭着美色当了资本家银行的“花瓶”。这种贫困以及心理的沉重负担给家庭带严重危机。加之汪文宣的母亲的加入,婆媳不和使原有潜在的感情矛盾进一步复杂化,终于陷入无以自拔的悲剧。最终,曾树生随人而去,汪文宣在吐血中身亡。
中国封建社会中,媳妇必须遵从三从四德。汪家恰好处在旧新社会相交的民国时代,汪老太太作为缠过脚的旧社会媳妇,而曾树生则是近乎新社会的媳妇。汪老太太脑中充斥着旧社会的规条,所以对于曾树生追求自由的行为非常厌恶。而曾树生,这个试图让自己过上一些应得的好日子的女人,的确找到渴望已久的自由,却在归“家”之时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比自由更珍贵的很多东西——丈夫汪文宣病逝,汪老太太和儿子小宣不知去踪。而小说的最后却是这样一句震撼人心的话——“夜的确太冷了。她需要温暖。”那个烽火连三月的时代,烽火连天,饿俘遍野,的确需要久违的温暖。而她寻求到温暖,却要重新找回温暖。这,是对矛盾人生的一种哂笑,还是对中解放的一种讽刺?
汪文宣作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巴老赋予他的却是懦弱和体弱多病。对于抗战胜利的遥远,以及肺病的折磨,汪文宣唯一能做到的就是等待抗战胜利再给家人过好的生活。但,他意想不到的却是,当别人在庆祝抗战胜利时他却因肺病折磨而英年早逝。更意想不到的应是,抗战胜利之后的生活与之前丝毫未变。生命到达尽头,梦也支离破碎。巴老笔下平淡的生活却使人心中荡起一阵阵的涟漪。最难忘记的应是汪文宣病逝前不能说出话来的情节,但仔细一想,即使汪文宣能大声说出自己的不满,那个时代也不允许。普通的一个情节却震撼人心,让人心酸。
思绪飞扬,阅读时的感受已不在,惟在脑海中拾起那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