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李白》读后感(共含1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placebo”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静夜,我独倚寒窗,借一盏明灯,抿一口香茗,铺一本书卷,静阅这本久不铺展的《李白传》,回顾李白的荣耀人生。
窗外,一轮明月遥挂于墨蓝夜幕之上。皎皎如水的月光下,我似跌入一个深黑的无底洞,却在眨眼间瞥见一白衣少年。莫不是太白,又怎会如此熟悉?也罢,就这番简短地观其一生吧。
少年时的李太白,山一程,水一程,锦绣玲珑……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山间清泉叮咚,碧空飞鸟掠过,一派好风景。李白仍是一袭白衣,头上一顶竹笠,肩头一箱书籍,跋山涉水,一路奔波,上那戴天山,寻那老道。这戴天山上犬吠不止,如若浸泡在水中一番,响彻整个山岭。桃花浸满露珠,灵动娇美。林子里枝繁叶茂,不时有白鹿穿梭其间,令人流连忘返。瀑布高悬于绝壁之上,可谓是“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啊。李白来到一座小小的道观门前,轻叩大门,无人应答,只得留下一首《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满心失落,下了山。
中年时的李太白,梦一生,念一生,飞花落红……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年的李白不知是荣是悲,他中年时诗作如山,篇篇为绝唱。只可惜,三首《清平调词》断送了他的荣耀仕途。仕途坎坷,他却始终隐忍了下来。只因他不明白,一世荣华富贵,便一世提心吊胆,一世不敢放纵感情。他满怀希望地回家,却始终是失望至极。妻子许月病卧床榻,苍白的.面庞已无半点生机。不下十日,纵使太白再多哭喊,那榻上佳人也无法再睁眼拥他入怀。他不知流了多少泪。有一天,他止住了泪水,他的心不再疼痛,这颗心随着许月的离去行将就木。纵使仕途多舛,但仍可以重来;即使丈夫哭喊,佳人不再重生。一首《蜀道难》,愈了他仕途之伤,却愈不了佳人之死。她就像落花,永远辗尽他的心。
晚年时的李太白,荣一世,悲一世,荣耀青松……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与宗姬相别离多年,太白被无罪释放,却已年过花甲。太白与友人一道乘舟回乡,两岸绝壁,树枝生侧,时不时有一两声猿啸。快马加鞭,太白终于回到宗姬身边,总算过几天清闲日子。苦长乐短,不久之后,李白因过度劳累又年事已高,在病榻上缓缓阖上双眸,一代诗仙就此陨落。李白辞世百余天后,唐代宗李豫的诏书传来,请他入宫为官。只可惜了这大好人才。
周围仍是盏明灯,眸中却噙满泪水。我叹道:“人生可如此繁华,却终归如此廖落。纵使荣耀又如何,还不是……”
不,绝非如此。荣耀,永远是荣耀,一身莲之君子气,纵使陨落又如何,不还是可以在人心中重生?
时光潋滟,岁月荏苒。漫溯历史的川流不息,穿越千年低吟浅唱。那就在书中,在《李白传》中,与太白一同与风云长啸,作诗唱曲,鄙人不才,见笑。人生几何怅苦短,孰能弃妄谈笑间。
看淡人生坎坷,看破世俗红尘,就像这大唐的荣耀,超然脱俗,做一朵荣耀青莲。
《李白之死》系闻一多先生就学清华学校时所作,是诗人早期创作的长诗之一。诗歌以“李白捉月骑鲸而终”这一民间传说为基础,加以诗的提炼与生发,写来慷慨激昂又哀怨动人。
比起常被当作标签而贴在李白大叔身上的“狂”和“醉”,闻一多更加强调的是李白身上若隐若现的另外一种东西——孤独。正是这种排遣不掉的孤独,驱使李白神思飞扬但又迷醉于幻想之境而不知返,终于在幻觉中沉江而死。与“孤独”比较起来,“狂”与“醉”不过是派生的情感表现,是诗人试图驱散孤独的努力。
本诗先以华宴已罢、杯盘狼藉、风流云散的画面开篇,烛光已残,灯火将熄,李白烂醉如泥,半梦半醒倒在餐桌上,面前还留着各样的盘碟杯盏,满屋残余的辉煌与正漫延开来的冷寂产生了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气氛更冷的令人打颤。“天下无不散的宴席”,热闹总是暂时的,繁闹过后剩下的便是无尽的孤独——长诗一启篇即描绘了李白欲挣脱孤独而不得的失败景观,从而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基本的情绪基调──哀婉、凄清、迷离。
而酩酊中的李白在孤寂当中又想起了那永远纯净、永远皎洁、永远温良、永远不背叛自己的月亮。纯净的月亮已经成了诗人孤寂中唯一的慰藉,月亮在李白的眼中才是真正的知己,真正的“人”。于是李白才会把这种超脱不得的怨怼转移到月亮身上。而由于长时间的对月凝思,李白的幻觉出现了,他是这样的深爱他唯一的知己,以致于在他瞥至湖面时,居然产生了月亮落水的错觉。于是,在酒精和孤独的冲击下,在丧失了理智的迷幻中,李白不顾一切地入水营救月亮——营救他的知己——营救他心中这唯一的寄托……最后终于力竭而亡,沉于水底。
在这里,闻一多故意改造了传统的民间传说,赋予了潇洒的李白以潇洒的结局。可这看似潇洒的结局背后却被诗人隐藏了孤独可悲,在细细品味思考中,我忽然感觉——李白献身于自己的理想,而这一理想又只是虚幻的假象。月亮其实永远不会掉入水中,它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这对于一位真诚的精神探索者而言,这不就是最可悲哀的结果么?
《李白之死》运用了十分现代的写法,却又力避出现现代的术语,全诗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基本骨架,其中又不时穿插众多的历史史实及李白本人的诗句,这样就在虚幻的躯体上成功地披上了一件史实的外衣,从而使历史与现实虽然互相矛盾但又能互相解释,实为玅绝。
对于此诗,有许多名家的赏析曰:此诗反应了闻一多“超脱于封建伦常秩序与价值观念”“追求个人理想的坚定”“对于西方文化气氛的隔膜”等。这些大而深的意义,对于一个还尚无人生阅历的学生来说甚为高深。不过我能从此诗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李白内心中深不见底的“孤独”,还有借李白之口转述“孤独”的闻一多先生内心的“孤独”。而闻一多先生的“孤独”也在李白先生的“孤独”中得以转化与释放…。
暑假,于琐事之余,闲暇之时,有心出游,不如读书。余读李白传,感其宏伟,叹其狂傲,哀其孤寂,仰其光辉,千载即逝唯李白一人。
他是唐代诗人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给后世留下了数不清的文化宝藏。他本身也为世人所探究:他的生世,他的籍贯,他的一生...... 都是一个令后人困惑不解的迷。虽然不能完全解开,但我们还能,在这位伟大的诗人身上发现珍宝。
自古以来,凡有志气之士,有理想之士,皆有成为侠客的梦想。仗剑天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兄弟二肋插刀。可叹,许多人都被残酷的现实困扰后击败。李白也是一位豪杰。他出生于中亚碎叶城五岁时牵至蜀地彰明县青莲乡。幼时李白和小伙伴们在桃树下舞动桃木剑厮杀,行侠仗义,除凶杀恶是李白自小以来的梦想,从:
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
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
由来万夫勇,挟此生雄风。
托交从剧孟,买醉入新丰。
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
羞道易水寒,从令日贯虹。
的《结客少年场》到杀掉江二太岁的《侠客行》:
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与名。
无一不体现了李白的侠客精神。实际上李白的一生漫游都在拜师访道学艺练剑,而且剑术有极深的造化。所以李白最可爱的地方莫过于他的侠客性。侠客的高洁孤寂让他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侠客的洒脱,让他畅意挥毫写下了“人在世间不顺意,明月散发弄扁舟”。侠客的自信让他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千古名句,涌现了一个侠客的不凡洒脱之气。
其次是李白的家庭性。如果单从家庭本生上看,李白是失败的甚至是极不负责的人。从第一任妻子许氏开始说起。许氏可谓是名门之秀,但是李白拜师出游,游览名胜,一去就半个月一年多,照顾孩子操持家事全归许氏一个人操管。再加上堂兄欺人太甚,最后一病不起,撒手离世,直到临终也没等到丈夫的归来。第二任鲁女虽无名分,但甘愿为李白照顾孩子,可最后等来的却是李白与宗氏结婚。好在李白的三任妻子都非常理解李白,通情达理。呜呼!如果非要找个理由的话,或许伟大的人物总要牺牲家庭来换得成就。哀哉!
最后是李白的政治性。李白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入仕为官,清除天下的恶人恶事,扫除大唐的乱臣贼子,精忠报国。可是无奈“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偌大的大唐帝国竟没有李白的容身之所,或许是生世使然,或许是造化所为,最后几经周折弄了个翰林待诏之职。虽受人羡慕,礼遇,但李白是思想主义者,希望把理想框架搬到现实中来,又怎么可能不碰壁呢?他总是认为自己是诸葛亮、管仲这类贤才,所以总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李白感到,纵使宫深似海,也容不下李白一人,于是主动请辞。
李白终究是孤寂的,只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最后在湖中捞月溺水而亡,“相期邈云汉”了。李白死后,他的诗句为世人世代传诵,成为千古绝句。李白也被世人誉为诗仙。也许这是对李白和他的家人最大的眷慰。
他桀骜不拘,他放荡自如,他不是一个不求上进的纨绔子弟,他也曾满怀壮志,力求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无令管与鲍,千载独留名”,他在事业顶峰,曾有贵妃捧墨,力士脱靴之待遇,但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终究让他与世俗格格不入,而被众人排挤,从高处跌入谷底,他就是李白,一位浪漫主义的诗歌大家。
李白的一生跌宕起伏,这也为他提供了写作大量诗歌的情感,有人说,李白不适合那个时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等的豪放之情是旧时封建王朝的所认可的,也许李白能在充满活力的盛唐崭露头角,但盛世转衰,封建制度的丑陋面展现出来的时候,李白只能成为时代的弃儿,颠簸流离,最后抱憾病逝。李白注定不是周转于官场的世俗之人,他是诗仙,是游离于整个时代甚至是超凡脱俗的佼佼者。
世人不懂李白,“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的李白才能在仕途不顺时尽情在自然美景中游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夸张手法更彰显李白写诗时思绪的开阔,用词的奔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显示出了李白超凡的想象力和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通过诗句描绘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等等,李白的诗中酒是个永恒的话题,李白爱喝酒也爱写酒,他曾经自诩为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酒和诗歌一样对于李白来说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酒可以使李白暂时忘却坎坷的仕途,暂时不去管人间琐事,而能翱翔在他自己建立的梦想世界当中,符合他追求浪漫主义的一生。
李白的个性在他的作品中展露无遗,他热爱祖国山河,踏足五洲;他重视友情,赠友怀友之诗无数;他思绪活跃,想象丰富,梦幻神游。他写下了多少千古流传的名篇让无数后人吟诵,他用诗歌描述了自己极富传奇色彩的一生,用诗歌谱写了一个时代的点点滴滴,当我们现代人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的同时,也为他乐观的人生观,豪放不拘的性格所折服。反观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虽说我们一向自诩人类的文明在不断的进步,但现在又有多少人能活得像李白那么潇洒自如,爱憎分明呢,李白是位大家,飘逸的诗篇,洒脱的人格。
这几天在家拜读伟大诗人“诗仙”李白的诗作,心中颇有感触焉。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他在诗坛上是诗坛泰斗般的地位,诗歌出盛唐,盛唐出李白,一句话,他是诗坛上的老大,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般的存在。所以他的名字和他那些鬼斧神工般的诗歌一起万世流传,永垂不朽!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食粮。
做为一个中国人,我对李白非常崇拜。记得读小学时学的第一首诗就是李白的《静夜思》,那时很小,对诗中包含的思乡之情根本无法理解,只是觉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爱读。后来陆陆续续学了他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等,终于牢牢记住了这个名字。到了上中学又开始学他的诗,在我的印象中,只要我在上学,我就无法避免地读到他的诗,这时才感觉到原来他的诗那么重要,但说实话,不知是年龄问题还是缺少生活感受,我不是很能体会他的诗歌中所蕴藏的情感和精髓。
现在自己长大了,参加工作十来年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咸都尝过了,人情世故也稍微懂点了。这时我再来读李白的诗,我突然有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感觉。边读他的诗,他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立体丰满起来,不再是遥不可及、模糊的影子。他的不平凡曲折坎坷的一生,满腹才华、满腔热情、满腔抱负却始终无法得到施展,得不到重用而郁闷惆怅、愤懑难平的心情始终相伴一生,让他只能借酒销愁。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当我读到《行路难》中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时,我眼前浮现出诗人拔剑四顾,心里无比茫然,不知自己今后的路在何方,连自己最爱的美酒都没有兴趣了,这时我的心中一酸,眼中差点涌出泪花,我心痛啊!这样才华横溢的诗人却得不到重用,只能惆怅地离开长安。离开长安后,他开始了十多年的四处漂泊的生活,居无定所,四海为家,想寻找一个门路,实现自己为国为民的抱负理想,而始终不得。诗人越来越失望,越来越惆怅。发出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感慨。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白头发,是谁让我满头白发?是愁绪啊!是愁白了头啊!
纵观李白的一生,是郁郁不得志的一生,是愁苦的一生。原因何在呢?他自身也有原因,因为他太狂放不羁,太单纯,太直率,不懂得人情世故,不懂得察言观色,不懂得溜须拍马。这是他的性格问题。性格决定命运!要是他世故一点,圆滑一点,可能他还是前途无量的!但我觉得最关键的是他生不逢时!他生在唐玄宗晚期,朝政最的时候。君王沉溺于杨贵妃的美色中不可自拔,宠信奸臣,任用奸相李林甫。朝野黑暗,有志之士报国无门!要是他生活在现代,凭他这样惊世骇俗的才华,会成为享誉世界的大文豪,也许会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为我们中国人、中国文人争光,那该多好啊!
在我眼里,李白是个很聪明的人。他10岁就会背四书五经;别人要背一天的文章他一小时就会背了。可他却很贪玩。有一天,他看到一个老奶奶在用一根很粗的铁棒磨绣花针,在老奶奶的点化下,他领悟到了“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的道理。从此,他就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了一代诗仙。
在我眼里,李白是个剑客。他出生在胡地,父亲是个商人,在经商途中经常会遇到强盗,所以从小父亲就教他练剑,以后又拜师学艺,练就了一身好剑术。后来,郭子仪因打抱不平被关进大牢时,李白仗义将他救了出来。
在我眼里,李白又是个朋友满天下的人。他一生就是在饮酒、作诗、交朋友中度过的。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他总是慷慨解囊,伸出援助的手去帮助别人。
李白的一生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李白的一生又是浪漫的一生。李白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诗篇,还给我们留下了他那传奇的故事。
李白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倾向的个性,还使他能更深入地开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美。这里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如《子夜吴歌》其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有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如《秋浦歌》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所有这些诗篇,都无不是以理想的光轮使日常生活题材焕发出诗意的丰采。
李白实在是中国诗人中的游侠。这位伟大的漂泊者用他的双脚和诗笔丰富了大唐的山水他的大笔横扫,狂飙突进,于是,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浩荡江河,全都一下子飞扬起来。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像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像原野上的奔驰的骏马。在诗里,诗人一扫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豪气义气,他的漂泊,全都达于极端。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有这样一篇名人成才的故事,题目叫《铁杵磨针的少年李白》。这篇名人成才故事同学们看过,尤其是主人公——李白。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有“诗仙”的美称。故事讲:有一次李白的父亲要出远门,叮嘱他要努力用功学习。李白读着读着,读到不懂的地方,头脑发涨,便跑到外面去玩。等父亲回来后,把他关进了私塾。有一次李白坐不住了,偷偷趁先生不注意时跑回家。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一位老婆婆要把一根铁杵磨成针。心想:要磨到什么时候呀?老婆婆对他说了一些道理,李白一听恍然大悟,于是加倍努力勤学,不论先生留下多少作业,他都按时完成。最终,由于李白的勤奋努力使他成为了著名的大诗人。
我们应当记住老婆婆的话: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只要功夫用到家,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天天不停地磨,铁杵虽然粗,总有一天会磨成针的。这句话好比是读书,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不要辜负了父母亲的期望。我们坚信,只要功夫深,什么事都能做好。
这本书用童话的方式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李白的一生以及他的诗词,让我们身临其境。全文以楚杏白爷爷陷入绝境,需在虚拟世界破解李白密码为线索,一环扣一环,带我们游历了李白跌宕起伏的一生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且写的十分生动详细,深入人心。
文中,我最敬佩米多,他遇事沉着,会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化解困难,胆大心细,会用身边的东西保护自己和同伴。为人开朗,十分有礼貌。当发现有人控制自己和同伴时,没有慌乱,而是冷静分析并继续破译密码。一路上,他们历经了无数困难,都是团结一心,共同化解。通过米多对李白古诗的分析与总结以及对李白密码的理解,大家才救出了楚杏白爷爷。
当然,王大威和舒娅也毫不逊色。他们共同努力,勇往直前,协助米多,一起对抗险恶小人。舒娅聪明伶俐,对李白的诗赋知道甚多,善于总结,机敏灵活,优雅大方,知书达礼,是米多的好帮手。王大威虽然不算聪慧,可他勇敢,努力保护同伴,敢于猜想,用尽全力帮助米多破译密码,重情重义,也帮助了他们不少。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知晓了李白跌宕起伏的人生和他那时而豪放,时而忧愁,时而欢愉,时而悲伤的诗篇。
它,是一本拥有着智慧,拥有着勇气,拥有着情义,当然,也拥有着让人身临其境的诗赋的书。
我一直很喜欢《唐诗三百首》,我喜欢诗仙李白,记得李白小的时候有一次,学习不用功,缺乏毅力,有一天,他读书读到一半,就不耐烦,干脆把书一扔,溜出门玩去,他连蹦带跳地跑着,突然听到“嚓,嚓,嚓”的声音,看见一位老奶奶正用力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很奇怪,问老奶奶为什么在磨铁棒,老奶奶告诉他自己在磨绣花针,只要不间断地磨下去,再粗的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的。李白听后,心想:“对,只有要恒心,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他转身就往家跑,拾起扔在地上的书本,专心致志地读起来。经过长期刻苦的学习,他打下扎扎实实的基础。后来,李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被后人们誉为“诗仙”。
李白的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等。尤其是他和“诗圣”杜甫是好朋友,两人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我们现代的小学生,要学习李白等先辈们的不断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还要学习他们热爱祖国,为国为民的伟大胸怀,将来才可以为人民、为祖国献出一份力量,做出应有的贡献。
李白的充满热烈的人生之恋。他的诗往往于旷放中洋溢着童真般的情趣,如:“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生活如同馥郁的浓酒使诗人心醉,这当然不是说生活中没有悲哀和痛苦,但诗人的乐观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战胜忧患意识,所谓“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登高楼”(《梁园吟》),“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襄阳曲》之四),就是他旷达心态的写照。
他永不安于寂寞和孤独,如《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只有充溢着生命活力的诗人才能发出如此的奇思妙想。
他有一首《短歌行》,诗中构想道:“吾欲揽六龙,回车挂扶桑。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富贵非所愿,为人驻颓光。”这里没有嗟老叹卑的哀惋,却用“劝酒”的天真想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无限依恋之情。这些诗篇以其纯真的情趣,感召着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没了的美好的人性,并因此而获得永久的魅力。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初看到李白二字,想到的便是这句诗。
李白有一个江湖。他的江湖里是侠义,是浪漫,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乐观,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自信,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的狂傲,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他就像金庸小说里的那些侠客,嗜酒如命,剑术超群,敢爱敢恨,豪迈洒脱重义气,更有“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才气,也正因如此,他到了如今还被无数人喜爱和赞颂,还被人尊称“诗仙”。他的自由和疏狂是每个人都渴望的,不单单是中国人。
这也正是我读《李太白集》的原因——我想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个儒士,这个道士,这个侠士,这个谪仙人——而不仅仅是背一背那些固定了的赏析和参考答案。我崇敬他,敬他的.浪漫,敬他的理想主义,敬他的才华横溢。
初识他其实是因为那首《静夜思》,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寥寥几句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让那时还是小学生的我无比敬佩又懊恼——写这么多诗,要背多少赏析啊!开始迷恋他是情窦初开时,羡慕他的“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喜欢他的“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情真意切——只要是真爱,那么点距离又算什么呢?于是开始试着了解他,看到了他的豪迈和狂傲。
一个人若只是狂和傲,那也就一狂生,称不得“谪仙人”。含喜含悲,且狂且傲,有血有肉才是李白这谪仙人。于是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有了“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忧愁,有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忠义……
他是下凡的仙人,却得不到重用,所以愁。他幸运地生在了盛唐,却也是不幸的——因为他不愿为了名利奴颜婢膝,不愿向所谓权贵低头,所以离开了官场。我们这些凡人生活太平庸了,所以会对他的纵情肆意而艳羡——他是真正地痛快地活着。要说我读他的诗集有什么感受,其实很简单——我觉得我看到的是一个江湖,一个李白的江湖,一个承载了他思想的江湖。李白是一个侠客,更是我心中的神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名叫《李白》。
如果大家能被几首唐诗,里面肯定有李白写的诗。在我眼里,李白又是个朋友满天下的人。他一生就是在饮酒、作诗、交朋友中度过的。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他总是慷慨解囊,伸出援助的手去帮助别人。
李白又被人们称为诗仙、诗豪,写的诗十分有名。他和杜甫被称为大李杜。他通常作诗的时候喜欢喝酒,写出来的诗栩栩如生,所以人们喜欢他写的诗。
这本书中《思亲还家》这个小故事让我深有感触,这个故事主要写了李白思念家乡了想回家。他为了回家,连自己的官都不要了。看出了李白喜欢家乡,我也是和李白一样。
今天我拿出一本《李白名诗名句》,我读完后感悟很大。
李白是唐朝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他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在书中记载的诗句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望庐山瀑布》这首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多么简单的七言绝句啊,但是它却有着更深一层的魅力。诗人李白在诗中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对自然的无限热爱,表达了他开阔的胸襟、豪放的气势,抒发了他向往自由、热爱生活的感情。短短二十八个字却饱含了诗人的性情,真是无与伦比啊!
读了这首诗、这本书,我看到了李白的才华,我想只有他平常的用功刻苦才成就了他成为一位伟人的基础,所以我们现在应该要努力学习,以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他字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他一生放荡不羁,不为世事所困;他笔下的诗词豪放又不失细腻,受世人所敬仰。他,就是李白。
手中的笔狂舞着,一首首诗词流淌千年,成了世世相传的经典。“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笔落经风雨,诗成泣鬼神”都是李白的至交好友杜甫的评价。的确,李白作诗风格豪迈、清新飘逸,如月般温情,又如日般火辣,看似平庸的字却被他谱写成了千古佳句。
《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这些耳熟能详的诗词都出自李白笔下。有人说,他不是神却胜似于神,说他是诗仙当之无愧。在他手中,纸为地,墨为物,而李白就是手持灵笔的造物主,造就了一首首无与伦比的人间绝美。
人们把他捧得像神一样高,但他的一生也历经坎坷。多少次对夜独醉,向月倾诉自己的满腔苦楚。“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竟能将借酒消愁之事写得如此荡气回肠,托出他超凡脱俗、鄙薄富贵的傲岸精神。如此豪情,是只有李白才有的吧?
但,即使是放肆无忧的人生也有结束的时候。李白,一生留下了许多贤诗圣词,他终年六十二岁,留下了他在人世最后一首词――《临终歌》。寥寥几笔引得多少人潸然泪下,为李白之死痛感悲憾。人们只记得他留下的不朽文明 ,可又有多少人记得,他经历的心酸悲愤、痛楚忧肠?踏进青山西麓,石上刻着的字壮观却又悲凉。北风呼啸,一阵阵刺骨的寒意,伴随着滴滴雨珠打落在碑上。越下越大的雨,仿佛在为谁哀悼――“五花马 ,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岁月 悠悠,花开花落,流年似水,时光的年轮辗转千年,耳边的一首歌万般悠扬“对饮东篱三两盏,何妨轻佻?把酒问月娥可好……”
我 们不会忘记 ,大唐盛世,有那么一个人,挥笔成诗,流传千古千世。愿他,能够永生清乐。
他,把生命化作一曲乐章,乐章华丽的戛然而止后,动人的韵律却久久缭绕……――题记
年少气盛的他,提着一把剑,带着治理天下的狂气,告别了“万里送行舟”的故乡,来到了长安。
他的才情很快震动京城,皇帝把他留在身边作翰林。他以为自己的报国忠心很快就能实现,可皇帝只把他当成消遣是写诗的工具,他又一次沉醉在酒中。
一个春日的午后,他又在长安街的酒铺里喝醉了,几个宫里的人匆忙来找他,七手八脚的把她抬进轿子。他揉了揉双眼,见天子正微笑着磨墨,贵妃正亲自调着醒酒的羹,带着几分醉意,他请旁边的一个宦官帮他脱下靴子,便提手写道:“……莫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池月下逢。”天子贵妃大臣们相互传看无不点头称赞。
这三首《华清宫》却被小人当做把柄,他只得辞别了长安,虽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可他真的对政治生涯失望了。“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既然“人生在世不称意”,就去“散发弄扁舟”吧。
还是一把长剑,一身白衫,可心里有的却只是看透凡尘的念想。轻舟一日便飘过万重山的快乐,月下花间一壶浊酒的惆怅,汪伦踏歌送行的悲伤,见胡姬压酒劝客人品尝时的思乡,遇杜甫这位知音后的欣喜……站在盛唐风尖浪口的,不是帝王将相,而是他!
一个月冷风清的晚上,他又醉了,一个人走到湖边,沿着湖前青青的蔓草,他恍惚看见月亮就掉在他眼前……民间都传说他是抱月而去,只有自称是“酒中仙”的他才配得上如此华美而又哀伤的离去。
他,就是李白。繁华的长安城不留他,他就归隐到山岳河川中;残酷的现实不留他,他就沉醉在酒之中。他本身就是盛唐最绮丽的乐章,是一首荡气回肠的歌!
醉人的乐音在人们心里缭绕着,缭绕着,已有千年了……
1.论语读后感
2.关于史记读后感
3.致教师读后感
4.窃读记读后感
5.《大学》读后感
《诗人李白》读后感
站在时代的顶峰上
唐代是中国古代最繁盛的一个时代之一,是一个令中华民族向往的时代。这个时代产生了许多诗歌方面的人才。据统计,唐代有名有姓的共有2536名诗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初唐“四杰”:王勃、洛宾王、卢照邻、杨炯
盛唐有著名诗人: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
中唐:柳宗元 孟郊 韩愈 白居易 卢纶 李贺
李益 刘禹锡 贾岛 张继 韦应物 李坤 元稹 张祜 杜秋娘 张籍 戴叔伦 顾况 晚唐:李商隐杜牧
李白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站在时代的顶峰上,一望四面辽阔,不禁扬眉吐气,简直是“欲上青天揽明月”了。1盛唐带给他豪情壮志,带给他解放的精神,带给他富于浪漫主义的思想,但是他同样也给盛唐带来了礼物,有人说读到李白的诗句就仿佛回到了盛唐,回到了那个气壮山河的年代,他自由的丰富的想象需要尽情的歌唱。站在时代的顶峰上,俯瞰我们的现实生活,总是能发现不如意的地方,“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他尽情的歌唱不仅是为了抒发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豪迈情感,更是为了人民提出自由民主的要求。他的浪漫精神也是人民的骄傲,他的诗歌不仅给了人民获得民主的自信,而且他还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向时代提出更高的要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这是对于现状不满足的有力的浪漫的呼声,这些都是对于封建统治者的抗议,对于时代更高的要求,把人生的矛盾激成惊涛怒浪的`壮观;它永远鼓舞着人们,让人们的脉搏跳得更急,人们的血液流得更快、更有力、更兴奋。2这样有力的呼声,这样奇特的比喻,这样强烈渴望追求自由民主,属于人民的歌唱,怎么可能不被世人传诵,不被世人称赞。盛唐给了他丰富的想象力,他用着想象力又为盛唐增添了一抹鲜艳的色彩,使盛唐的光辉更加广阔的洒向大地,洒向时代。
以前在中学读李白的诗的时候,先了解诗歌背景,再翻译句子,最后才讲诗歌抒发的感情,我们往往更加注意的是诗歌的背景,印象中总是送友人的诗更多一些,但是林庚先生的这本书中先介绍了李白诗歌的现实性,让我们从以前的思维定式中走出来,来体会李白这个伟大诗人的感情。将李白放在时代背景下,思考时代带给他的东西以及他回赠给时代的礼物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充满浪漫色彩的李白的诗歌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他的诗歌正如大家所说是浪漫的,但它不是虚幻的。虽然我们从他的诗歌中不能还原历史事实,但是从他的诗歌中我们能看到盛唐时代人民充满自信、要求解放、渴望自由的现实精神,这表现在他“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言壮语中。
★ 李白
★ 李白将进酒
★ 李白 蜀道难
★ 李白蜀道难
★ 李白作文
★ 李白 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