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缘读后感1000字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狗三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半生缘读后感1000字(共含12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狗三”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半生缘读后感1000字

篇1:《半生缘》读后感1000字

红尘中,浮沉多少个梦?太匆匆,转眼又是一个秋。回首半生,恍如一梦,何处停留?迷蒙中,化作一只风筝,在天涯尽头,擦身而过,注定的结果。

顾曼桢是张爱玲笔下鲜有的几个没有戾气的女子之一,外表看似柔弱易碎,实则坚实勇敢,与世钧的爱情像缓缓流淌的乐章,沁人心脾,也像陈年老酒,愈沉淀愈香醇。秋日,在世钧目光中,踩着落叶甜蜜地离开,缠满绒线的红宝石戒指就是一生的约定,原本以为这就是她全部的故事,平静,浪漫,温馨,怎奈何,阴错阳差的一个转身,天翻地覆,空余半生缘,半生泪。

提起曼桢,不得不提起曼璐。虽说曼桢是曼璐的牺牲品,可是对于曼璐,实在不忍多说什么。醉生梦死,流光溢彩的大上海,永远是强者的天下,卑微的人在强势的压迫下战战兢兢,如蝼蚁般生活着。一个没有文化,没有背景的女孩子,声色场所陪舞卖笑,迎来送往,辛苦支撑着一个庞大的家庭。直到错过了最好的年华,才猛然惊觉韶光已逝,美人迟暮,像盛极的花渐趋凋落。当年美好的初恋成了心口的朱砂痣,挥之不去,亦无可奈何。这不是她能选择的。贫苦人家的女儿在冲突与矛盾的年代又能怎样做?曼桢可以理解她:“她没有错,是这个不合理的社会逼得她这样的。要说不道德,我不知道嫖客和妓女谁更不道德。”可那些自诩正派的人会理解她吗?道貌岸然的人太多,能设身处地为他人想的人太少。后来的她陷入癫狂又悲哀地死去,她最美好的时光定格在与豫瑾约会的晚上,紫色旗袍,青春明媚,只是这终究还是抓不住的过往。

其实,早就怀疑就算没有曼璐的“借腹生子”,曼桢与世钧就能走到一起,厮守一生吗?社会地位的差异新式青年可以不管不顾,世钧家人能接受吗?世钧的母亲,一个中产阶级的贵太太,表面上是正室,风光无限,却在与姨太太的争宠斗争中输得一败涂地,内心渴望丈夫回归却强作满不在乎,将全盘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尽管物质生活富足无忧,人性早已扭曲,自私,虚伪,贪婪。一方面拼命制造自己的豪门优越感,另一方面竭力讨好大户石太太,这样的人能接受来自贫寒之家、有个舞女姐姐的曼桢吗?就算进了沈家门,曼桢又该承受多少压力与白眼?阴晴不定的寡妇大嫂,势利眼的下人,哪一个是好惹的,哪一个不想看她的笑话?长此以往,夹在其中的世钧不会厌烦吗?

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畸形社会下悲剧酿成的催化剂,一抹很重的底色,渲染了卑微、可怜的生命。充满着高尚与卑鄙,新潮与顽固的年代,嫖客可以一边花天酒地,一边一本正经地大谈时局政治,一边接受别人的谄媚与敬重;而妓女就只能永远背着沉重的道德枷锁,受人歧视,祸及家人。当新式青年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时,借腹生子,门当户对的旧习俗旧观念却硬生生冲散了原本相爱的人们,曼桢与世钧,翠芝与叔惠,他们挡不住的是命运的翻云覆雨还是内心的怯懦与退让?如果当初能勇敢一点,决绝一点,是不是就会不一样?可惜早已没有如果,没有了当初。

十四年后,兜兜转转再次相见,早已为人父母,结局已定,只能叹一声:我们,回不去了,无悲无喜。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结束,世钧继续着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曼桢守着当初心花无涯的惊艳,耐得住寂寞终老。十四年物转星移,不复当年模样,各自需寻各自路。半生匆匆,就当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梦,梦醒了,泪干了,曲终人散,天各一方。

篇2:《半生缘》读后感1000字

“半生缘”中展现了旧上海的一类人的生活。故事 以世钧与曼桢的情缘为线索,记录了他们相识、相许、分离和相遇的过程。故事快结束时,他们相遇话别。

在对的时间 遇见对的人是幸福的,在错误的时间遇见对的人只有放手。“他们回不去了。”读完很为他们的情缘感到悲哀。

作品中没有我喜欢的女性,一个人也不喜欢。

作品中我认为最可气的人是曼桢的母亲。不论一个母亲有没有文化,她都但当着家庭统帅的责任。特别是曼桢的父亲不在了,母亲便是家中唯一的统帅。

而这个“统帅”允许她的长女曼璐去当歌女,来供养全家及弟弟妹妹们读书。读书重要吗?比起做人,读书是可以放弃的。如果曼璐是一个丑女,也许只能像曼璐的佣人阿宝那样当一个小保姆,那么曼璐的人生或许会好一些。起码这样的工作可以在阳光下说起。英国 的王妃戴安娜17岁时也给他人做过保姆。夺得全国模特大赛桂冠的阿根廷 女孩妲妮拉曾经是一个捡垃圾的女孩。若生活还是无法继续,那么把孩子送他人抚养,送一个无子女的好人家去生活总比让一个子女去做见不得人的事情要强。

我想多数成家的男子都不会希望在自己消逝后,儿女去过那样的生活。这样的母亲我不赞同。曼璐天天在做什么,她知道,曼桢被囚禁在曼璐家她也知道。她可以忍受曼桢被囚禁那么久而不见。她听大女儿的,也怕大女儿。我认为她在花曼璐那样获得的钱开始,她便在儿女面前矮了一大截,也就开始怕儿女了。我心里在想,这样的母亲,不如把孩子送人吧!

母亲了解自己未成年的儿女天天在做什么,这是必须的,管不住自己孩子的母亲,将不被儿女所尊重。

作品中曼桢的悲哀也有她自身因素在里面。厄运来了,躲不掉了,那么就应该用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命运赌一场,可以笑着让姐姐看自己绝食而死,或许曼璐会妥协放了曼桢。而不应该是最后曼桢妥协嫁给她姐夫。

每一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我曾经和好友玩笑时说过:“如果我们是小鼠,前面来了一只老猫要吃掉小鼠,最好的办法是把自己变成一只有毒的老鼠,笑着向那老猫走去,吃下,必死。”这只是一句玩笑话 ,因为我的世界里没有恶势力,也就不用把自己变成一只小毒鼠。

“半生缘”反映的是旧上海一类人的生活。现在的社会比那时要好很多。

现在的社会中,也少不了母亲这一角色。让我们女性人人都做一个好母亲吧。在丈夫和儿女摇起生活的船桨之时,我们捧起号角用力吹起,为他们加油!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篇3:《半生缘》读后感1000字

我读书向来是囫囵吞枣,可能看完一整部书还不知道主角到底叫什么名字,可半生缘的文字构思是很有感染力的,她不需要你去多么费脑筋,一字一句里的画面像电影一样一帧帧的刻在脑海里。看之前就了解到《半生缘》是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于是我这样感情丰富的人,总是无尽的想象沈世钧和顾曼桢会是怎样惨烈的分开,而我读完整个文章后感慨,这不只是30年代爱情里的悲惨,也是现今爱情里面的无奈。

世钧在爱情里是有些小自卑的,我也总是像他一样,念着一个人,却总是三人行。曼桢的生活是有“神秘性”的,这是叔惠和她共事以来的主要评价。世钧和曼桢的每次见面,都将周边的环境个曼桢的衣着有详细的描写,我想这样的用意是将世钧“一见钟情”刻画的更深入吧,毕竟我对他一见钟情那一刻的环境依旧刻骨铭心。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世钧的爱情终是得到了回应,他见到了那个富有神秘性的家庭,尽管曼璐的身份让曼桢一家有“蒙羞”的外罩,但是她对这个家庭的付出和牺牲让外来者世钧觉得同情。世钧和曼桢在衖堂的第一次牵手,是那么美好,“他只管催她走,可忘了放掉她的手,所以她走不了两步路,又被拉回来了,两人都笑起来了。”这两个普通的人啊,在那样普通的环境谈着现代人都不敢随意触摸的爱情。

“无如一个人一有了钱,就有了身分,就被自己的身分拘住了。”张爱玲老师的文笔总是这么的有魔力,简单的一词一句,就能将整个故事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心理描写的淋淋尽致。祝鸿才和顾曼璐是造成这个故事里所有悲剧爱情的核心人物,他们自私狭隘得太过真实,鸿才着了曼桢的“香气”,在我看来他为了靠近曼桢,才和曼璐在一起,当然他骨子里的极度自傲和自卑,让他在曼桢的身上束手束脚。而曼璐在那些声色场合的浸染下,已经将现在拥有的当做是所有一切了,没有孩子的她,将所有希望寄托于自己那所谓的丈夫,终也走向了黑暗。“曼璐面对着那漫漫长夜,好象要走过一个黑暗的甬道,她觉得恐惧,然而还是得硬着头皮往里走。”这黑暗不止吞噬了她也吞噬了故事中的爱情。

那个时代的母亲们总是“因为对自己的感情一向抑制惯了,要她们不动声色,假作痴聋,在她们是很自然的事,并不感到困难。”她们依旧扮演着黑脸的角色,为故事里的恋人们升起了隔挡。曼桢是坚强的,即便昏天暗地的生活了一年,即便爱人和别的人结婚生活了,她还是奢望能见到世钧来拯救她,能和他述说自己的遭遇和不甘。可那个自卑的世钧啊,错过了个父母坦白的最好时机,在曼桢走近黑暗的那个晚上负气而走,又在找寻曼桢的路上被自己的臆想打败,他们的错过不只是环境和时代的原因吧。

曼桢和世钧的爱情是值得一生挂念的,而世钧和“青梅竹马”翠芝的婚姻却是常态,即便翠芝为叔惠悔婚,也打不破上海和南京的格局和执念的,她和世钧的婚姻是很平静的。“这些年来历经世变,但是她的心境一直非常平静。在一个少奶奶的生活里,比在水果里吃出一条肉虫来更惊险的事情是没有的了。”想想现代人的婚姻,又何尝不是将错就错,有人依靠就行呢?

曼桢和世钧再见面,就是对过去的放下了,即便解决了中间所有的误解,也终将是回不去了。毕竟那样的'恋爱一生只有一回,且有一回就够了。曼桢问世钧“你幸福吗?”而世钧要计较回答的尺度了,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这么想着,已是默然了一会,再不开口,这沉默也就成为一种答复了,因道:“我只要你幸福。”

篇4:半生缘读后感1000字

少年时读张爱玲的小说,不喜欢她所写的大部分结局。读下来,就故事本身而言,能接受的也只有一部《倾城之恋》,因为够圆满,而且对白都很俏皮,读起来感觉没有压力。

这次重读《半生缘》,感觉又是不一样。从前读的时候,是安徽文艺出版社那个版本,题目还称为《十八春》。那个时候,看到曼桢住到她姐姐家那一天,被她姐姐设计,她姐夫用强占有了她。。。我就不愿意看下去了。很心痛。这次读下去,心里还是堵着一口闷气,不得舒缓,连长气也不得出一口。前后跳跃着看,还是断断续续看完了。

即便不喜欢故事的结局,还是十二分佩服张在故事情节方面的布置。她是有技巧的,牵住读者的心起伏不定。她对世事一点也不天真。懂得铺陈,巧妙布置冲突。而且,通过细部的描写,将人物的性格刻画得很好——本性是难移的,而性格决定命运。世钧和曼桢的感情那么好,简直就快要步入结婚境地了。硬是插入一脚祝鸿才,将花好月圆的感觉破坏殆尽。可追究起来,便知不是一时起意。前文已经交代过,多年前祝还不是曼桢的姐夫的时候,他就开始对曼桢开始居心叵测。只是那个时候对她的姐姐曼璐还有些新鲜感吧,不至于有所行动。后来,和曼璐结婚了,也腻了,在外面花天酒地不说,对自己的小姨子也终于按捺不住了。可一般的姐姐怎么会推着妹妹入火坑。曼桢的亲姐姐,心里也不是一朝一夕变态的吧,她是从火坑中爬出之人。压抑和变态的内心,抵不住恶魔的呼唤,硬生生将妹妹送上炼狱之境。还有,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和鼓舞。让曼桢和世钧,来不及告别就已然“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曼桢和世钧不断错身,渐远而去的那些个章节,看得我最是伤心无语。眼见着他们要错过了,那种心情,就如少年时看本班足球队踢球时的感觉一般。要看着球要朝着球门奔去,怎么就偏离了呢。而且不止一次机会。角度好的任意球,球踢飞了。好不容易有个机会,躲过对方守门员和后卫,飞身一脚下去,球还是偏了。那种心情,是多么焦急而又无奈啊。

曼桢和世钧的爱情,似乎就要印证《倾城之恋》里借着范柳原的口,说“死生契阔”那一段。

——柳原不耐烦道:“知道你不懂,若你懂,也用不着我讲了!我念你听:'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的中文根本不行,可不知道解释得对不对。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 ——真真无比悲呛。可张写出了这样的句子,还是抵不住要与子偕老的诱惑吧,她与胡兰成的婚书上不也写上了如此这般的句子?“与子偕老”几乎是女人的梦想,是男女之间最好的甜言蜜语,最后是否兑现,他们又何需负这个责任。一句话“我不爱你了”或是“我爱上其他人了”,可以将人打到十万八千里之外。很多好话,也不过是情动或者欲动时,说来好听罢了。

倘若当初他们没有错过,世钧娶了曼桢,又该如何呢。这个假设也是不成立的,结婚也未必是最圆满的结果。婚前婚后的人,心长得也不会完全一样。世间不如意事,十有_。留下个一二做甜头,只是让人好有点追寻,不至于内心太过虚空。

篇5:半生缘读后感1000字

若半生缘分不过惊鸿一瞥。

我总是说某一刻在你手上的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是要看缘分的。我不喜欢有计划的去找书来读,去到图书馆,碰到顺心的就借回宿舍,或者刷豆瓣的时候看到某一本书突然很想要了就去卓越当当或者京东买了来。

前几日读完《半生缘》,读得磕磕绊绊难受异常,有好几次合上书页想要就此作罢,却又总是深深叹一口气之后从新拾起。我从前一直未认真的读过张爱玲,总觉得这个女子太过悲伤,看事情又太过透彻,但是女人一旦遇到爱情就会变得不理智,会失去自我。不知道看过多少人感叹她和胡兰成的爱情,我总是觉得她错在遇上一个不对的人,大约是命定的劫难,每个人都逃不掉的罢。所以对于她的作品总是怀着一种莫明的情绪,似乎一直没有准备好。那日在图书馆,想来如果不是因为快到上课时间,而我眼前正好出现一本《半生缘》我也是不会这么草率的借出来的吧,所以我才说一切都是要靠缘分的,读书亦如是。

这两日心境平和下来,翻了翻写下的读书笔记,不免又有一番愁绪。

我记得合上书页之后我给李小稳打了个电话,语气极其不好,他在电话的彼端小心翼翼的问“你又不开心了么?又到情绪倦怠期了么?还是我又做了什么莫名其妙的事情让你不高兴了?”我声音哽咽顾左右而言他的闹了半天的小情绪后才说是因为看了《半生缘》,觉得难受。觉得人世无常,未知的以后让我惶惑。他终于舒了一口气说“小说都是虚构的嘛,让你少看点言情小说你不听,每次都哭得一塌糊涂的,让我在这边担心得要死。”

似乎只有他能够这样忍受我的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缘由的小脾气。

是因为太感性,每每看到动人的小说或者电影都会忍不住流下泪来。

《半生缘》让我难过的地方并不是最后结局,而是那些人生中所经历的种种无能为力的事情。生老病死、聚散别离一一经历过方才是人生。张爱玲一直笔调冷漠,没有对任何一个人物有一丝的偏爱,大约是因为她一直是一个悲伤的女子,所以她写的这些小人物,最后都归于寂静悲哀之中。

李碧华曾说过好看的小说无非八个字“痴男怨女、悲欢离合”。想来《半生缘》真是一字不差的应了这八字箴言。

世钧与曼桢、叔惠与翠芝,都被命运捉弄,大约很多时候我们做太多努力都抵不过人世无常。况且沈世钧与许淑惠并未做过太多的挣扎与努力。我始终都觉得这两个男人有些软弱,免去不了旧时知识分子身上的酸腐之气,若然再坚决一点,不去顾虑那许多,或许结局就不一样,至少许叔惠与石翠芝能成一对佳偶也说不定。然他们处在那样的时代,性格难免被环境所影响,这也是无可奈何事情。

感叹于张爱玲总是用看似简单的话语来构建一个充满透骨凉意的世界,你看她那样轻描淡写的一句“我们回不去了”带着多么深重的叹息,仿佛以前经历的一切都如过眼云烟转瞬即逝。然而所有人都明白这一切带着多少无可奈何的愁绪,而看似平静的表面下又是怎样一颗波涛汹涌的心?

张爱玲是多么吝啬,她写曼桢与世钧的爱情一直是那么平淡,没有什么小浪漫连甜蜜在今天看来都算不上,前半部分尽是生活的琐碎,后半部分虽然跌宕起伏两人却已经相隔甚远了。彼时两人的世界早就翻天覆地,一切人事早已面目全非了。她写他们的生活,客观而直接的描绘,写人性的软弱也只是点到即止,写战争亦是笔墨简单。就连她笔下的坏人亦可敬可爱之处,如曼璐之前为家庭所做的牺牲,着实让人钦佩,如祝鸿才对着曼桢时的那种小小的害怕的心情,总是让我一联想到那样的场景就轻轻的哂笑出声来。她从来不把感情渲染到极致,但是就是这样吝啬的表达总能在读者心中掀起轩然大波。

然而她又是何其残忍,开篇就给人闷头一棒,沈世钧多年以后回顾自己曾经的岁月,也许记得的只是当时的那份心情,是多么简单的一份感情,在他多年以后回忆起来估计早就忘却很多的细枝末节,现下想来倒觉得无所谓了,他可还记得有那么一个坚定执着的女子曾经写过“世钧,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一个人。”年少时的爱情,总是带着未知的因素,谁不曾渴望天长地久,但是谁又能做到如沈世钧多年以后回忆起来只当一切云淡风轻?恍惚中那些年的记忆不过可有可无,而与曼桢的相守也不过惊鸿一瞥。不过是究竟是张爱玲太残忍了罢,你看小情侣去看电影,是多么能表达情绪的一件温柔的事情,可是她写豫瑾看电影,写翠芝和叔恵看电影,偏偏就是不写曼桢与世钧看过电影,他们两个一直是这样不咸不淡的,直到最后在许家重逢“她往后让了让,好看得见他,看了一会又吻他的脸,吻他耳朵底下那点暖意…….”然而曼桢最主动表达情感的这一次,过后就是诀别了。

我始终觉得沈世钧不够爱顾曼桢,或许他爱她,只是完全没有了解她,所以爱得不深。不然他不会在豫瑾一出现就满心猜测醋意横生,也不会在曼桢如坠地狱般的那段时间里对她一直心生怨恨,总归是他不够了解她,对她坚定执着的心意不了解罢了。若真爱一个人到骨子里又如何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哪怕一个轻微的眼神也应该知道对方的想法才是。如深爱一个人到骨子里,对他应该充满信任才是吧。

张爱玲这个惊世才女,她写透世态炎凉、悲欢离合。她在偌大的世界兜兜转转,不过是求一方安静,一张书桌-----不停的书写,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然而而人生苦短,她自己却看不透彻。

篇6:半生缘读后感1000字

“随便看见什么,或是听见别人说一句什么话,完全不相干的,我脑子里会马上转几个弯,立刻就想到你。”

——张爱玲《半生缘》

顾曼桢写这段话给沈世均的时候,两个人还处于你侬我侬的阶段。恋爱中的人都是这样,说遍所有动听的情话只为讨对方开心,似乎将世界搬到对方眼前都不为过。可是等到分开,经年累月之后,再看到当年的只言片语,那种隐秘而不可说的细微情绪在耳边生活的吵杂中已然变得遥不可及。

书里有这样一段,世均的太太翠芝拿着从书里不小心掉出来的信笺,尖声尖气地念着很多年前曼桢写给世均的情话,一边念一边取笑,语气夸张地活灵活现,仿佛自己是话剧台上的演员。我不知道是不是人总会遇到这样的时刻,原本美好的回忆非要有人跑出来毁给你看。我想从那以后,沈世均再看到这张信笺,除了能想到曼桢之外,也必定能想到他太太翠芝那种洋洋得意的挖苦样子。甚至后者把前者毁了,那张信笺变成了再也拾不起来的东西,连回忆都散淡了。

之前曾经有个想法,嫁人之前一定要把原来那些少女心思的东西统统都烧掉,免得留下来,被人取笑都是小事。不过现在,我倒是还能洋洋得意地装几年小女生情怀。

很久之前从某处看到那句“我们都是寂寞惯了的人”的时候,还曾拿来用了好久的签名档,只道是张爱玲说的,却没想到出自这里,出自顾曼桢之口。读到彼时情景,已是十四年后曼桢和世均的相逢,蓦然觉得人世苍凉,身心交瘁。暗自庆幸我没有这样一个如此遗憾的人, 但却又不得不承认,很久以来头一次觉得那种从骨子里发出的疲倦。

曼桢的姐姐曼璐死的凄凉,连场景都没有就被草草带过。但谁也不能否认,她成就了曼桢却又毁了曼桢。曼桢苍凉的下半生和烂漫的前半生,皆是她姐姐一手所促。书里有这样的句子“那天晚上真不知道是怎么过去的。但是人既然活着,也就这么一天天的活下去了。”我至今仍旧无法想象曼桢那种像是抓着一株救命稻草一样的逃亡,和那种劫后余生的绝望。张爱玲的句子虽然不会像鲁迅那样凌厉扎人,但读到这里,还是觉得此后的曼桢有点“行尸走肉”的味道。

一直到整本书读完,才发现,之前曾经勾下来的一段句子竟是曼桢日后悲凉的伏笔。

“他们在沉默中听见那苍老的呼声渐渐远去。这一天的光阴也跟着那呼声一同消逝了。这买豆腐干的简直就是时间老人。”就是这里,这其前,曼桢和世均刚刚对婚事达成一致,决定无限期推后。而这之后,曼璐生病,曼桢前去探望却使得曼璐和祝鸿才都动了自己的小心思。只这两句,将曼桢的人生就此分割。

其实若说起来,沈世均并不见得就是良配,他内向又有点懦弱,甚至偶尔带点小孩气的小心眼,但因祝鸿才这个大反派在,他于是也被衬得优秀了。我猜不出在那个年代的人是不是都是如此纠结而别扭的存在着,但沈世均其人,在我眼里真的算不上是个不错的人。其实最后孑然一身的曼桢和叔惠,倒其实是最好的结局,沈世均那束缚在婚姻套子里的结局也其实是宿命使然。

曼桢写给世均未完的情信里有这样一段话:“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这是被无数张迷奉为经典的句子,可是只有你结结实实在文章里读到,你才能懂,它到底经典在哪里。

曼桢一直在等,可惜世事不让她等。

而那个她一直想着念着的沈世均也没有让她等。

所以曼桢最后等来的不过是自己内心的平静,和一隅的偏安。

篇7:张爱玲《半生缘》小说读后感1000字

回首半生如梦,何处停留,住在心里的那个人,藏在泪中。回首半生匆匆,恍如一梦,你像风来了又走,我心慢慢留空。

“世均,我们回不去了。”

多少的激动,多少的情感,多少的过往,在此时竟只化成了这一声回不去的叹息。我的心被深深揪紧了,多么盼望两人能在历经劫难之后,重新牵起对方的手,重拾那份纯真的爱,然而我无法否认,命运中的他俩,只有半生缘分。

曼桢与世均相识的那一幕,平平淡淡,只透着些微的局促,但命运的齿轮却在此刻开始转动。他们坚持着对爱的信仰,甚至规划着久久远远的未来,他们仿佛可以永远这么幸福下去,但总有些事不会尽如人意。

曼桢的姐姐曼璐,仿佛是一个梦魇,硬生生的将他们的爱情折断,我不知道该以怎样的心情来对待曼璐。说她是一个可怜人吧,她的确是,为了家,她牺牲了自己的名声与爱情,沦为一个妓x;然可怜之人自有可恨之处,为了丈夫,她可以狠心将自己的妹妹推入火坑。但她最终得到的是什么呢?只是一个人孤苦的病死在床榻而已。

曼桢撕扯着喉咙喊着救命,渴望冲破这黑色的牢笼,冲进世均的怀抱,向他诉说着害怕与愤恨。她将窗户打破,却只伤了自己的手而已,黑暗依旧笼罩着她,渐渐夺去她所剩的希望。多年以后,曼桢就是在世均发现她手上这道疤痕的时候,向他讲述自己的经历的。她的语气很平淡,仿佛那是别 人的记忆。但曼桢不朝他看,仿佛看见了他就说不下去似的,那些岁月怕是已经深深地裂开在她的的心底,无论多少年也无法抚平了吧。

我那时竟是气狠狠地骂着世均,骂他软弱,骂他为什么不能去救出曼桢,却跟另一个女人结了婚,也许后来的世均也是这么深深自责的吧。我现在也不那么偏激地一味站在曼桢的角度去想了,站在世均的角度想想,其实他也没什么错,他的家庭给予他的压力,使得他不得不放弃在外的工作而是回家继承祖业;使他不得不顾虑曼桢的姐姐是妓x这件事,而因此引起两人的争吵;使他在多年以后重遇曼桢却再也回不去了。他也是这么莫名其妙的被曼璐欺骗了,说他笨也好,说他无能也好,却始终无法改变他是一直爱着曼桢的事实,爱情中没有对错,只不过他们的爱情中多了许多错过而已。那是命运给他们安排的不得不走下去的爱情悲剧。

我只叹命运捉弄人,人世间有多少段姻缘竟也是就此散了。人世间的许多东西,都值得我去感慨去深思,就如命运这东西,我却是无论如何也摸不透的啊!

篇8:张爱玲《半生缘》小说读后感1000字

半生情缘,尘埃而已,只是依偎于尘埃落定时,生命的轮回中,太多的巧合和误会,情缘的迷离疏散在其间演绎了各种缺憾的人生。

三十年代的上海,世钧和曼桢是同一个工厂做工的恋人,曼桢早年丧父,家庭生活靠姐姐曼璐当舞女维持。后来曼璐沉醉于糜烂的灯红酒绿的生活,失去了节操,当了妓女,最终嫁给了有妇之夫祝鸿才。为了保全自己的地位,不能生育的曼璐以一种怨毒的心态于夫合谋,令其欺负了妹妹,曼桢为姐姐、姐夫生下了一子,却葬送了自己与世钧的爱情。

姐姐死了,得世钧结婚后,面临崩溃的曼桢选择嫁给自己的姐夫,十多年后,世钧与曼桢再度重逢,当世钧希望再续此段半生缘时,曼桢却静静地向他诉说此情不再,并且为了自己的儿子和姐夫结婚已是难改的事实。从此,怕是回不去了。 读到这里,我的心随着曼桢的决绝而落定,相识,是一种缘,分离,又何尝不是一种缘分。世钧与曼桢终有分开,几次命运的捉弄,几次擦身而过,或许他们已经注定了只有半生的情缘,却要用一生的情来记忆。《半生缘》是我唯一读过的爱情故事,让人感动,他们虽然只有半生的缘分,却用一世的情分,这是何等高尚的爱情啊。可惜这样的爱情没有根基,一个个消失在当时的制度中,泯灭在当时的世俗中,可叹又可惜。

他和她,步入命运的迷宫,走进现实的迷谭,就此错过了。认识的时候,相爱的时候,分开的时候,连代价都没有计算过,喜欢的时候,怨恨的时候,都那么不顾一切。曼桢,一个有新思想的女性,一个自食其力的女人,一个对爱执着的女人,去一再被现实所逼迫,这是多麽可悲的事情啊。 我们常说缘分是天注定的,可有多少爱依照缘分而来呢?又有多少原以为缘分而等待?缘这个东西,猜不透,看不穿,错过了,就不在了,人生如戏,看戏的人围得密密麻麻,他依然觉得孤单,即使是喜剧,她也能从别人的美满中看出泪花,他用前半生换来了那段缘分,却用后半生惘然。

半生情缘,尘埃而已。

篇9:张爱玲小说半生缘读后感1000字

张爱玲的小说常常从第一句开始就展现出天才的一面,读完王安忆《长恨歌》后紧接着读《半生缘》,对比之下尤其有这种感觉。相比王老师的匠气,“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这样的开头已经足够显示出张爱玲的灵气。《半生缘》里“蚊子血朱砂痣”那样惊艳的句子不多,但局部依然细腻,而整体上又拥有一种氤氲的氛围,张同学不愧是天才型选手。

人物上,世钧确实懦弱,但曼桢后半段的表现也有点匪夷所思,还是缺少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另外,和《长恨歌》里的王琦瑶不同,曼桢不只牵扯在爱情和男人当中,曼桢更具独立人格,颇符合现代独立女性的特质。这种独立也表现在曼桢和世钧的恋爱过程中。

张爱玲的小说里表现年轻人认真地自由恋爱好像不多,要么像《倾城之恋》里情场高手斗法,要么像《红玫瑰与白玫瑰》里既要红玫瑰又要白玫瑰,要么像《金锁记》里人格扭曲,总之很难舒舒服服谈一场光明正大的恋爱。《半生缘》前半段里,感情在主角和配角们的一次次散步、交谈、吃饭、出游中滋长,作者细腻的细节处理又助长了这种温馨,甚至在后半段还能闪现一下,比如世钧保留的曼桢写的信。作为人情小说,《半生缘》多少有点《红楼梦》的影子:前半段越美好,后面打破的时候才越刻骨铭心。

《十八春》以十八章十八个春天串联故事,结构颇为精巧,改成《半生缘》之后,减少一章,情节局部重组,结构不如之前考究,但无论人物关系还是情节线索都比张以往的短篇作品复杂得多。张爱玲难得有长篇小说,甚至有人因此说张根本不会写长篇。作为长篇小说的《半生缘》虽然拥有和张的短篇作品类似的精神内核,但其实还是不乏拓展的。

比如五十年代之前张爱玲的小说大都写上层社会,到《半生缘》里顾家竟要靠长女牺牲尊严做舞女来支撑。再看大约同时期的《小艾》等,张氏小说中主角的身份似乎在逐渐下沉。但是顾家毕竟是长期用着佣人的,大概瘦死的骆驼总是比马大些。

究竟张爱玲是因为身处大陆迫于政治压力附和了时势让主角们参加革命,还是在台湾为了书顺利出版违背本意修改成《半生缘》,已经成为悬案。很显然《十八春》结构更出色,但我还是更喜欢《半生缘》,因其删去政治内容后,人情更加突出。

《十八春》最后一句话是“世钧惘然地微笑了。他是全心全意地为他们祝福。”“惘然”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失意的样子”,世钧既感失意却又要全心全意祝福前女友和情敌,很别扭不是吗。不敢相信天才又学霸的张同学会用词不当,况且张曾经考虑过《惘然记》作书名,那就只能把革命那一套理解为障眼法,“失意”才是作者真实的表达了。

张爱玲作品里主人公善终的不多,《倾城之恋》已算难得的圆满结局:两个个人主义者无法在兵荒马乱的社会容身,可他们最后还是找到了容身之地。而《十八春》中,也是一群无法安身立命的年轻人,作者却让他们通过革命改造后才获得立足之地,总感觉有点黑色幽默。

夏志清谈及张爱玲小说里的悲剧性:“表面上是写实的幽默的描写,骨子里却带一点契诃夫的苦味。”张是善于把她的悲哀融化在字里行间的,在缱倦的气氛里写尽生老病死、炎凉世态。《半生缘》里“世钧,我们回不去了”的结局,和角色们去政治化的个人表达,更符合张一贯的风格和我的阅读期待。有读者评论,《半生缘》“道尽了爱情的百转千回;道尽了生活的阴差阳错;道尽了生命的抑扬顿挫。”不管1950年前后张爱玲的实际想法怎样,我更喜欢读她的冷眼看世界。(周旻哲)

篇10:张爱玲小说半生缘读后感1000字

总觉得很多人都是一样的,无论在年轻时曾怎样张扬肆意过,渐渐都会被岁月磨平棱角,融在人群中,成为他们最鄙夷的样子。

张爱玲的小说结局总是悲哀的,连着将她的全集读完,便也大抵对她故事的结束有了预测,即便早已料到必是个凄凉的结果,还是无法停止读下去。《半生缘》前几日读到一半,一切都突然急转直下,我对着曼璐与鸿才咬牙切齿,看着曼桢和世钧生生错过,一时放下书竟不敢再拿起。固然作为上世纪的作品,其中的桥段已不算新奇,然而每一个转折还是牵动着我的心。张爱玲笔下的主人公基本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人物,生活在琐碎的日常中,和我们所有人都一样,怀着这样那样难以启齿的心思。

那时的曼桢和世钧还是处于他们最好的时间里——人生比起仅有的十年青春是那样漫长,仿佛人活一世也只有那短短十年是为自己而活——他们有未来,有彼此,哪怕家累重重,他们都并不觉得灰心。曼桢是坚强、有活力、有新思想的那样一个讨人喜欢的典型的人物,最终也失去了眼睛中的亮光。她身边的亲人加之于她的伤害成了把利剑,砍掉她所有的尖角,与世钧误会的分离加之生活艰难将她打磨成一个普通的麻木的中年人。她攒了那十几年的想要告诉世钧的话,到了可以倾诉的那一天,也就成了两人自此之后清楚明白的永别。

他们再也回不去了。想想十几年前的彼此,仿佛伸手便可触及,却已隔了一道鸿沟。小半生过去了,他们也终成了对生活妥协的中年人。

对时间,我常抱有一种未知的恐惧,因为它太过庞大,太过神秘,没有人知道它会带给我们什么。我不知道,等到数十年后,我是不是也会成为庸碌生活的人们中的一个。我现在还这样年轻,很容易对世事忿忿不平,希望自己可以改变这个世界(起码是这个世界的一小部分),总忍不住有些怜悯被时代落下的人们。多少人都曾像我现在这样年轻过,未经历多少生活的艰辛,抱着激昂的梦想,又归于平静。我怕我会失去对事物的敏感,每天牢骚满腹。

张爱玲的小说读完,便有凄凉的情绪在胸中扩散。看着他们一点点被生活吞噬,将恶循环加至下一代身上,我觉得恨又无可奈何。《半生缘》中的人物最后都因为他们的妥协而错位了,那些错过的都成了念想,身上却一辈子都套着枷锁。

篇11:半生缘读后感

总觉得很多人都是一样的,无论在年轻时曾怎样张扬肆意过,渐渐都会被岁月磨平棱角,融在人群中,成为他们最鄙夷的样子。

张爱玲的小说结局总是悲哀的,连着将她的全集读完,便也大抵对她故事的结束有了预测,即便早已料到必是个凄凉的结果,还是无法停止读下去。《半生缘》前几日读到一半,一切都突然急转直下,我对着曼璐与鸿才咬牙切齿,看着曼桢和世钧生生错过,一时放下书竟不敢再拿起。固然作为上世纪的作品,其中的桥段已不算新奇,然而每一个转折还是牵动着我的心。张爱玲笔下的主人公基本都是再平凡不过的人物,生活在琐碎的日常中,和我们所有人都一样,怀着这样那样难以启齿的心思。

那时的曼桢和世钧还是处于他们最好的时间里――人生比起仅有的十年青春是那样漫长,仿佛人活一世也只有那短短十年是为自己而活――他们有未来,有彼此,哪怕家累重重,他们都并不觉得灰心。曼桢是坚强、有活力、有新思想的那样一个讨人喜欢的典型的人物,最终也失去了眼睛中的亮光。她身边的亲人加之于她的伤害成了把利剑,砍掉她所有的尖角,与世钧误会的分离加之生活艰难将她打磨成一个普通的麻木的中年人。她攒了那十几年的想要告诉世钧的话,到了可以倾诉的那一天,也就成了两人自此之后清楚明白的永别。

他们再也回不去了。想想十几年前的彼此,仿佛伸手便可触及,却已隔了一道鸿沟。小半生过去了,他们也终成了对生活妥协的中年人。

对时间,我常抱有一种未知的恐惧,因为它太过庞大,太过神秘,没有人知道它会带给我们什么。我不知道,等到数十年后,我是不是也会成为庸碌生活的人们中的一个。我现在还这样年轻,很容易对世事忿忿不平,希望自己可以改变这个世界(起码是这个世界的一小部分),总忍不住有些怜悯被时代落下的人们。多少人都曾像我现在这样年轻过,未经历多少生活的艰辛,抱着激昂的梦想,又归于平静。我怕我会失去对事物的敏感,每天牢骚满腹。

张爱玲的小说读完,便有凄凉的情绪在胸中扩散。看着他们一点点被生活吞噬,将恶循环加至下一代身上,我觉得恨又无可奈何。《半生缘》中的人物最后都因为他们的妥协而错位了,那些错过的都成了念想,身上却一辈子都套着枷锁。

半生缘读后感(二):一世惘然半生缘

夏小燕

喜欢张爱玲的大气,对生离死别的大气眼光。昨天还耳鬓厮磨的小情人,转眼遭遇罪恶的磨难几乎永世不得相见,他们茫然、挣扎,妥协退让,他们满怀希望,顺其自然,得过且过。他们不知道竟然遭遇了这样那样的生活,他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挺过去。终于,后来他们又相见了,哭又何妨?那份爱变了吗?就算那爱变成了撕心裂肺的惋惜和悔恨,那还是爱。回不去了又能如何?难道他们回去了,人生就会顺风顺水一辈子吗?

生命再是比死可怕,也比死可爱。即便生命变得那么糟那么糟,即便每个生命有那么多无法释然的事,有那么多血淋淋的伤痕,活下去的,那份坚强和沧桑,总是美丽的。

小时候听长辈讲故事,索命的恶鬼叫无常,却一直没想过问一下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经历了一些事情后回忆起来,这两个字还真是让人恐惧。倘若在前面再加上世事两字,就更是有了一种绝望的力量。

那么相爱的两个人,却终究未能一起。这算是个悲剧。可张爱玲那样温情而冷漠的笔触,却每每在绝境里给人希望。慕瑾是爱着曼桢的,曼桢对于他,似乎也并不单单的是对兄长的敬重,两个人在最后的结合可能让很多人叹息,可也未必不幸福。这也是我重读了许多次才得出的感觉,犹疑的在文字间找寻证据却并没发觉,可还是固执的相信。

初读时觉着沈世钧很可怜,又觉得有些可爱,带着些懦弱的书生意气。人对于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总显得特别苛刻,好像是害怕被他们重新粘到身上似的。而这次重读,对这个男主角却是无话可说,倘若真的从文字里走出来站在我面前,我也只能像曼桢似的,用最平淡的口吻去问好,询问他们这些年来的故事。

顾曼桢是我一直很喜欢的女性形象,自强,坚定,即使在嫁了祝鸿才之后消沉了一段时间,可是马上又振奋起来,总是在努力寻找和验证着生命的价值。这样的女孩子爱上沈世钧那样的男人,甚至让我有些觉着不平。不过事情好像还真是这个样子,活泼的女孩子大多挎着一个稳重的大叔,而那些看上去文质彬彬的女孩,却大多喜欢和许叔惠这样的男性交往。这样也不错,有些互补的样子。倘若爱情真的是神创造的话,也一定花了不少心思来琢磨。

和主角的暗淡相比,小说里的其他人物,虽然很多只是寥寥的几笔,形象却既真实又丰满。譬如沈啸桐,寥寥的几句话,便勾勒出一个旧时代商人的形象,说起来,现在的'很多父辈还是如此。大谈时局的见解,拙于表达感情等等。

曼璐和祝鸿才,应该算是小说里的反面人物,祝鸿才自不必说,作者已经给定性了是坏人。可是曼璐,张爱玲在她每做一件事的时候都细细的描绘了心理,最后借曼桢的口把她的罪孽归结于时代。虽然她所做的事情不可原谅,可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的人,应该也都有让人可怜的地方吧。

世钧惘然地笑了,他是全心全意地为他们祝福。

看完这句话,我也是惘然的笑,可是笑了也是惘然,大时代里几个年轻人的故事到此为止,三十万字,二十年的岁月,上海,南京,末尾到了沈阳。大部分小说里,政治都是作为一样污秽的背景存在的,可是在这个故事里,几个人的生活却是因为政治的变革而出现转机。张爱玲用这样带着点讥诮的笔锋,把自己那些女性独有的冷漠和温情包容在故事里面。

看的时候感触颇多,可是这样的写下来,却觉得很多感想不免牵强。或者这就是名著的魅力,虽然故事依附于三十年代的上海,但是其中却自有一种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东西。时间,地域,人种,都不会成为障碍。

篇12:《半生缘》读后感

从书名上隐约就能看出这是一出不完美的爱情故事。之前总是想只要两个人相爱应该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两人在一起的,看了这本书后使我相信了有缘无份的真实存在,大概命运的捉弄是谁也摆脱不了的,怪不得时常听人说要尽人事听天命。

故事是说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你侬我侬,但遭人算计,包括亲人,当彼此再相见时已经是物是人非,套用书中的话是“再也回不去了”。

书中还有一对阴差阳错的婚姻,我不禁想人们对于自己的爱有时是那么的不自信,那么的不勇敢,这也就由不得要受上天的愚弄。似乎只有到了事情无法挽回时才能真正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这是为什么?

别人三分话只可信一分,真是有道理的。如果真的去验证自己所怀疑的,就不至于被别人欺骗,男女主人公就不会有那不该有的误会,那结局大不一样了。说到这里,还要说道坚持的重要,去调查重要,更重要的是不能浅尝辄止,要做到水落石出才行。

两个人相爱如果能在一起,就要感谢老天的眷顾,应当彼此珍惜才是。想想有的人明明爱的死去活来,最后还是得分道扬镳,这种痛苦谁愿意承受?

《半生缘》随笔

张爱玲小说《半生缘》读后感

半生缘有感精选

半生缘,不了情诗歌

半生缘800字作文

读半生缘有感精选示例

《半生缘》学生的读书心得

上课不说话检讨书1字

论文提纲样式:《十八春》和《半生缘》的比较

缘的诗歌

半生缘读后感1000字(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半生缘读后感1000字,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