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孙子兵法之军形第四读后感(共含5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卡西法”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孙子兵法之军形第四读后感
我今天要给大家说的故事是《孙子兵法之军形第四》的一个代表性战例,讲的.是袁崇焕固守宁远。
明朝末年,后金皇帝努尔哈赤亲率大军进攻宁远,消息很快传到了宁远,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宁远城中人心惶惶。袁崇焕决定坚守孤城,他告诉士兵和百姓说:“后金军队一向残忍,向来是城破屠城,不管他们来多少人,我们都必须拼死一战,只要宁远城不被攻破就还有活的希望。何况后金军队也是人,是人就会死,何况我们也已经运来了11门西洋大炮,一炮过去就能炸死他们一大片。”他又把库房打开让士兵们看着里面的金银说:“谁要是杀死一名敌人就可以得到一两银子。”于是全城将士都斗志昂扬,集思广益,想出了许多杀敌的好办法,最后击退了后金军队,取得了固守宁远的胜利。
这篇故事讲的是:善于用兵的人,能够加强内部的团结,确保法则制度的贯彻执行,所以就能够掌握胜败的决定权。
《孙子兵法》军形篇心得
近来,不是很愿意看小说了,就顺手翻翻《孙子兵法》,倒觉得挺有感觉的―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意思指是否会被别人打败在于自己,而是否可以战胜敌人在于对手的失误。这句话与我们常规的想法不同,我一直觉得被别人打败是因为对手太强大,而可以打败他人,是因为自己够优秀。然而,孙子却认为,我们真正失败的原因不是敌人多么的强盛,而在于自己是否够努力,是否全力以赴;而我们有时战胜敌人,没资格骄傲,那只不过是敌人的失误罢了。“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指所谓善于打仗的人,总是战胜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意思也是提醒我们,不要轻狂,之所以能够战胜他人,取得一点成就,并不能证明自己是最强的,只不过运气好遇到弱敌。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善战者,百战百胜的将军,必须确保自己有足够的筹码、资源、优势,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放过任何一个击败敌人的机会。对于现在的我们或者企业,何尝不是需要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得自己或企业难以被替代,拥有话语权,从而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呢!
看书,实际上是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思维方式。诚然,我们可以从孙子的军形篇中领悟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很多大学生都不愿意去看中国名著,因为生疏古文,但也许只是我们懒惰的借口。我们不仅越来越懒惰,而且眼高手低,没有好好珍惜学习时间,却寄希望于一个光明前程。殊不知,“胜可知而不可为”。胜利可以预见而不可以强求。光明的前途,是需要我们此刻的积累,强求不来。
“守则不足,攻则不余。”防守是因为存在不足,需要养精蓄锐,厚积薄发;进攻是因为有过人之处,抓住机遇,一展身手。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采取卑下、保守的姿态正是因为此时抵不过吴国;一旦时机成熟,则进攻,一举拿下吴国,洗脱十年冤屈。因此,孙子又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孙子兵法军形原文及译文
原文:
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译文:军形
孙子说:以前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使自己不被战胜,其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敌人能否被战胜,在于敌人是否给我们以可乘之机。所以,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够使自己不被战胜,而不能使敌人一定会被我军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却不能强求。.敌人无可乘之机,不能被战胜,且防守以待之;敌人有可乘之机,能够被战胜,则出奇攻而取之。防守是因为我方兵力不足,进攻是因为兵力超过对方。善于防守的,隐藏自己的兵力如同在深不可测的地下;善于进攻的'部队就象从天而降,敌不及防。这样,才能保全自己而获得全胜。预见胜利不能超过平常人的见识,算不上最高明:交战而后取胜,即使天下都称赞,也不算上最高明。正如举起秋毫称不上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上视力好,听见雷鸣算不上耳聪。古代所谓善于用兵的人,只是战胜了那些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真正善于用兵的人,没有智慧过人的名声,没有勇武盖世的战功,而他既能打胜仗又不出任何闪失,原因在于其谋划、措施能够保证,他所战胜的是已经注定失败的敌人。所以善于打战的人,不但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被战胜的境地,也决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打胜仗的军队总是在具备了必胜的条件之后才交战,而打败仗的部队总是先交战,在战争中企图侥幸取胜。善于用兵的人,潜心研究致胜之道,修明政治,坚持致胜的法制,所以能主宰胜败。
兵法:一是度,即估算土地的面积,二是量,即推算物资资源的容量,三是数,即统计兵源的数量,四是称,即比较双方的军事综合实力,五是胜,即得出胜负的判断。土地面积的大小决定物力、人力资源的容量,资源的容量决定可投入部队的数目,部队的数目决定双方兵力的强弱,双方兵力的强弱得出胜负的概率。获胜的军队对于失败的一方就如同用镒来称铢,具有绝对优势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对于获胜的一方就如同用铢来称镒。胜利者一方打仗,就象积水从千仞高的山涧冲决而出,势不可挡,这就是军事实力的表现。
“兵之助,地之利”
一、兵法解析
孙子曰: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
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
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白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意思就是:
孙子说,军队在布置兵力和判断敌情时,应该注意以下原则:
通过高山时,要靠近山谷,驻在高处,,使前面视野开阔,这样,打高地战时不至于仰面进攻,这是军队在山地部署队伍的原则。
跨越江河,一定要远离江河,敌人渡水来向我进攻,不要在水内毙击他,要让敌人渡过一半再去攻击他,这样才有利,如果准备交战的,不要靠近江河与敌军交战,军队也要驻在高处,使前面视野开阔,不要面迎水流在江河下游安营扎寨,这是军队在江河水流处布置队伍的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要极速离开,不宜停留,如果在盐碱沼泽地中与敌军遭遇,必须要靠近水草,并且背靠森林,这是军队在盐碱沼泽地带部署队伍的原则。
在平原上要选择地势坦荡、地域开阔,利于战车奔驰的地方,要背靠高地,前低后高,这是军队在平原地带部署队伍的原则。
这四种军队布置原则的优点,就正是皇帝所以战胜赤、青、黑、白四帝的原因啊!
凡事驻扎军队,总是选择干燥的高地,而避开潮湿的低洼地,要选择阳面,而回避阴面,驻扎在便于生存和地势较高的地方,这样,军中各种疾病都不流行,这就是必胜的保证。在有丘陵和堤防的地方,一定要驻在向阳的一面,背靠丘陵堤防。这些用兵作战的有利措施,是借助于地利的结果。
古代用兵作战,主要是兵马、粮草和刀箭的较量,因此,在作战现场选择有利的地形,充分利用地形,则是很重要的。
依山、傍谷、依水、倚林,可以得水草之便利,易生存、易退守。
背靠山险,可以居高压敌。
不迎水流,可以防敌绝灌,投毒及舟战不便。
不利之地,则不宜久留,要选择向阳干燥之地,以免士兵生病,减弱战斗力等。
这些借助地形的有利措施,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
在明与后金萨尔浒之战中,明、后金双方的战略指导思想十分清楚:明军采取的是分进合击的策略,而后金采取的是各个击破的策略。从兵力总数上来看,明军占有一定优势,约有十余万人,而后金军约有六万人。但是最终的结果是后金军大获全胜,而明军几乎全军覆没。
究其原因,后金军胜在敌情判断准确,兵力集中而灵活,部队战斗力强;而明军则败在敌情不明,兵力能分不能合,互不协调,或者急功冒进,或者畏惧怯战,部队战斗力太低。
一般而言,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兵力应当而且必须集中,只有集中起来,才能在局部上形成一定的优势,才有可能将敌人各个击破。
但是,兵力集中起来之后,行动必须灵活,对敌情的判断必须准确,而且是必须善于捕捉战机,否则,仍然难以实现对敌各个击破的目的。
相反,若是在我强敌弱、我众敌寡的形势下,则应适当分兵,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对敌人形成合围包抄之势,才能使敌人陷入左支右绌穷于应付的窘境。
然而,分的前提是必须能合,如果不能合,就很有可能被敌人各个击破,还不如不分。
在上述故事中,明军统帅杨镐对这次战役的失败是负有主要责任的。
杨镐初期的作战计划,不能不说是颇为周到详审的,但当进兵之日,天气骤变,大雪阻路,却未能及时进行处置,此其一。
其二,大军既已出发,作为主帅应亲率总预备队,在靠近重点方向之位置,以便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及时作出决策,调度和协调各路部队。但是,此战杨镐不仅未留预备队,而且本人在大军既行之后仍然留在沈阳,等待后军。
其三,从战争理念上说,杨镐好像是对敌人只做了静态之预测,而不做动态之判断,故其用兵呆板僵化,有部署而无指挥,有要求而无落实,有计划而无变化。
二、古今联想
孙子认为,兵力不在于越多越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能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必能取胜;而那种既无深谋远虑而又轻敌的人,必为敌人所擒。在他看来,兵贵精而不贵多。
在企业的技术开发上,所谓“兵非益多”就是产品或功能不在多,而在于是否有所谓的“拳头产品”。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名牌产品,进入市场不容易,占领市场更不容易。而如果缺乏市场,企业也就无法生存和发展。
因此,企业必须想法设法、不遗余力地去创造自己的名牌产品或者说拳头产品。
三、读后感
特殊,拳头,造神
企业打造产品如此,团队管理亦如此,运营项目亦如此!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一、兵法解析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以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意思就是:
士卒没有亲近依附之前就执行惩罚,他们就会不服,不服就很难使用。士卒已经亲附而该罚不罚,那也无法用他们作战。所以一手用宽仁的手段去怀柔,使他们知恩,一手用军纪军法的手段去管束,使他们畏威,这样打仗才能取胜。
平素能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重视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时命令能够得到贯彻执行,这表明将帅同士卒之间相传融洽。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文”指文治,用奖赏、道义等教育、管理士兵;“武”指军纪、军法,对违令者实施重罚。
意思是说治理军队要文武并用,刚柔相济,恩威并施。
孙子在这里一共讲了三层意思:
第一,要做到“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将帅必须以身作则,与士卒同甘共苦,这样才能使“士卒亲附”。“士卒亲附”才能加以管束,对违纪者施以惩罚;
第二,严明军纪要与宽仁厚爱相结合,赏罚并行,文武相济,是治军的长久之计;
第三,一支纪律严明、内务整肃有战斗力的军队,是靠平时严格教育训练出来的。“令素行”为的是“与众想得”,从而确保内部和谐统一。
当然“令之以文”,并不是一味地溺爱士卒,不加指责,除了教育、爱护外,还要用纪律约束士卒,要“齐之以武”,赏罚分明,方能保持全军统一。
在运用“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谋略时,要结合具体情形,该奖则奖,该罚责罚,审时度势,据情而定,否则难以收到良效,
二、古今联想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所以要用“文”即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用“武”的方法即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调,这样的军队打起仗来就必定胜利。
对于今天的领导者来说,就是要坚持不断滴对被领导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明之以理,晓之以义;又要采取必要法纪和赏罚措施来统一步调,这样才能够“是谓必取”,即取得预期的成功。
领导者借鉴孙子的“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育人思想,就必须掌握赏罚的艺术,做到赏罚分明,恩威并重。
三、读后感
这一篇主要从团队搭建及管理方面介绍领导者只有以身作则方能让员工亲附,既而才能在具体事情过程中审时度势进行赏罚。
补充几点:
1.亲附的程度到如何,《孙子兵法》中没有提及,需要每一个领导者在各种小细节去探寻,相信每一位成功的leader都有一套自己的亲附标准及方式,这套标准需要我们来拟定,以身作则只是孙子提及的亲附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具体还有什么其他的,看leader本事。
2.赏罚分明,意指工作结果及奖惩措施公正公开化,唯有这样,才可服众,唯有服众,方可统一步调,高效管理。
3.平日“洗脑”很重要,此处“洗脑”“非贬义词,意指多多与员工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给予与传达。
管理团队到最后你一定会发现,同等状况下,经常与员工交流的公司的员工离职率一定是低于为了做事而做事的公司的。所以为了避免此类状况,公司设立一个企业价值观。
俗话说,活在这个世界,要么你去改变别人,要么你被别人改变,管理团队也是,要么我把你“洗”了,要么我被你“洗”了!
★ 孙子兵法读后感
★ 孙子兵法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