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登鹳雀楼》教学案例及读后感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半里晨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小学《登鹳雀楼》教学案例及读后感(共含13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半里晨昏”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小学《登鹳雀楼》教学案例及读后感

篇1:小学《登鹳雀楼》教学案例及读后感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意思是:太阳傍着西山渐渐落下,黄河向大海汹涌地奔流。要想看到千里之外,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字,却以千均巨椽,绘下北国河山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令人襟怀豪放。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

我想:站得高,应该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身体要站得高,二是思想要站得高。而思想站得高更为重要。

不是吗?我们敬爱的□爷爷在会见外国元首的时候,曾告诫他们要登高望远。只有登高望远,才能处理好国与国之间复杂的问题。

还有,前不久,胡爷爷在参加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也谆谆教导清华学子“要志程高远”。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将来才能大有作为。

我们从小要听胡爷爷的话,勤奋学习、志程高远。为了我们伟大祖国明天更美好,永远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只有这样,昨天的梦想,才能是今天的希望,并且还可以成为明天的现实。

篇2:小学《登鹳雀楼》教学案例及读后感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是:夕阳沿着山沉落,黄河向大海奔流。诗人写了登楼的感觉,景物壮阔,气概非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是:如果你想看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就请再登上一层楼吧。

现在人们在生活中也会常常引用这句古诗,比如说:有一次,我对我的同学说:我要取得更好的成绩应该怎么办?一位热心肠的同学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你想取得更好的成绩,就需要不断努力,勇于攀登。我点了点头,说:我一定会按照你说的去做的。以后我就更加努力地去学习,上课时一点儿也不马虎,就这样过了半个学期我在语文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写作方面,我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个大行家,

比如说你想要见多识广,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别人就常会来告诉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如果你想见多识广,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就需要不断努力,勇于攀登。

人生处处要用到这句千古名句,处处要有这句千古名句来教会别人做人的道理,处处要用这句千古名句来激励自己。

篇3:登鹳雀楼教学案例

教材说明: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廓、气象雄浑的意境,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学写生字。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设计思路: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看,(出示挂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游玩的地方,这座楼坐落在山西,楼有三层,前可望中条山,下可瞰黄河。那有没有小朋友知道这座楼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

2、对,你们真聪明,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3、指名读“登” (dēng),要求读准后鼻音。指名拼读“鹳”(guàn).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指导学生读准课题)

二、解题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谁登上鹳雀楼?(作者)作者是谁?

王之涣:唐代著名诗人。从青少年时起就勤奋读书,刻苦写作,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写的诗深受人们喜爱。

过渡: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向学生简单的介绍一下作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三、初读课文

1、你们想读这首诗吗?那先小声的跟着老师将这首诗读一读。

2、自己再读一读,把不认识的字用铅笔将它们画出来。

3、这次我们再大声地跟着老师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自己画出来的字的读音。

(先听老师范读,再跟着老师读,可以把握住对这首古诗的朗读,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自己找出不认识的字,为下一步的识字教学做一个铺垫。)登鹳雀楼教学案例

四、识字教学

1、小朋友读书读得很认真,很正确。(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2,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3、你们的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下面我们再来个读字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读的最好。(分小组读)

4、你能给这些生字宝宝找朋友吗?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这些生字的记忆。)

五、写字教学

1、过渡:我们在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后,如果会写它们那就 更好了。

2、观察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师范写。

4、学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掌握生字。并细致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体会汉字的形体美,从而认真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六、作业:完成《习字册》

第二课时

一、看图导入

1、出示图画,你看到了什么?

2、这就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鹳雀楼上看到的,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一)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

(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二)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

(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5、教师小结设问: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那么看着眼前的景象,诗人有怎样的想法呢?(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再上一层楼)诗人登高远望,写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板书:站得高看得远)这两句表现了诗人一种怎样的精神?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

(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朗读指导。

1、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

3、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三、小结。

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板书:

篇4:《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案例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间评: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如果回答不准确,老师再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习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间评:采用学生互相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诵有感情、节奏准确、吐字清晰的同学学习,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放录音)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间评: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自由学习、自由呼吸的学习空间,创设音乐、图画、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围,激发学生以各种方式表情达意。

篇5:登鹳雀楼读后感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古诗出自王之涣的作品。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意思是:夕阳沿着山沉落,黄河向大海奔流。诗人写了登楼的感觉,景物壮阔,气概非凡。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是:如果你想看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就请再登上一层楼吧。

现在人们在生活中也会常常引用这句古诗,比如说:有一次,我对我的同学说:我要取得更好的成绩应该怎么办?一位热心肠的同学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如果你想取得更好的成绩,就需要不断努力,勇于攀登。我点了点头,说:我一定会按照你说的去做的。以后我就更加努力地去学习,上课时一点儿也不马虎,就这样过了半个学期我在语文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写作方面,我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个大行家,

比如说你想要见多识广,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别人就常会来告诉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如果你想见多识广,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就需要不断努力,勇于攀登。

人生处处要用到这句千古名句,处处要有这句千古名句来教会别人做人的道理,处处要用这句千古名句来激励自己。

古诗是人类知识的源泉,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吧!

篇6:登鹳雀楼读后感

小朋友,你曾念过‹‹登鹳雀楼››这首古诗吗?如果没有,我就来背给你听: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这是唐代的伟大诗人王之涣所作的。

我读了这首诗仿佛看见了这样一幅美丽情景——一天傍晚,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见了太阳依偎在连绵起伏、无穷无尽的山边,渐渐地收起了刺眼的光芒,慢慢地落下去了,显得十分壮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不息着、咆哮着流入了一望无边的大海里。看到这里,他想如果想看到更多的东西,更远的地方,必须再上一层楼。

俗话说得好: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我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篇7:《登鹳雀楼》读后感

在夕阳的西照下,看着远处的青山和脚下奔流的黄河,诗人想要看到更美丽的景色,就要再上一层楼。

就如我们的学习一样,想要取得好成绩,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实现。

篇8:《登鹳雀楼》读后感

鹳雀楼,在儿时的梦中。感谢王之涣那首千古名作,让我多少次吟诵,多少次向往。

鹳雀楼,亦称鹳鹊楼,是北周宇文护镇守河东时修筑的瞭望台。《蒲州府志》里描述:“鹳雀楼旧址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目睹北周烽火狼烟,历经大唐盛世繁华,捱过五代战乱纷争,熏染两宋金风细雨,淹没于元初剽悍铁骑,直至公元9月26日得以风采重现。这一天新修复的70余米高的鹳雀楼落成庆典,在数十响的礼炮声中,楼名牌匾被款款揭起。欢呼声中,鹳雀楼现出一种风骨,一种气度,一种浴火重生后的大气芳颜。

穿过厚重的门墙,偌大的盛唐广场在松柏老树和古典建筑的环绕中,唱和着大唐的音韵,带着历史的光影,令人眼界豁然顿开。楼从人面起,拔地凌空的鹳雀楼赫然矗立眼前。

台基高陡,登而生怯。《中庸》里曰:“君子之道,如远行,必自迩;如登高,必自卑。”先哲所言,断无所错,而今躬身亲行,俯首赞同。爬至正门,腰膝酸软,但兴致不减,这或许就是名楼的魅力所在吧!门楼上竖着“文萃李唐”的大匾,左右立柱上刻着由中国书协主席沈鹏先生题写的楹联:“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黄河第一楼。”俯视前方,绿野平畴,隐现在薄雾轻纱中。微风徐起,楼檐角上的风铃叮当作响,抑扬顿挫,似在吟诵那首千古名作,激起游客遐思飞扬。

更上一层,登至楼中厅堂。一尊尊蜡像活灵活现,形象生动:女娲补天,嫘祖缫丝,舜陶河滨,大禹治水,盐池卤盐,化铁铸器,臼米滤酒……薪不尽火益传,华夏五千年文明从河东沃土摇曳而来。

出顶楼厅堂,穿过雕梁画栋,楼台信步。西南隅,伫立着王之涣的铜塑像。诗人左手持卷,右手挥毫,胸胆开张,神态豪放,似乎不费沉吟就写就千古绝唱。“诗因楼出,楼因诗名。”崔颢之与《黄鹤楼》,范仲淹之与《岳阳楼》,王勃之与《滕王阁序》等,无不是名诗与名楼的珠联璧合。在王之涣与《登鹳雀楼》之间,王之涣是诗之魂,楼之魂,正如洋溢在他身上的才华和气魄,王之涣造就了这座北方名楼的灵魂诗句。江南名楼泱泱,谁能与其映秀?唯我黄河之畔鹳雀楼,河东人引以为豪。诗人将尽收眼底的景象拢收笔底,将万端意象和万千胸臆融入诗句,目力望穿千里,心力穿透千年,笔力荡开遮断望眼的片片浮云,用凌空的诗句豪迈跨越古今千年……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感谢你那次登临,引来千百年追寻的脚步;感谢你那次激动,激起多少人豪情万丈;感谢你那次吟诵,携着千古名楼永生!

登鹳雀楼不朽!

篇9:《登鹳雀楼》读后感

其一

我一遍遍地吟诵着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眼前好像浮现了一幅壮观的画面。一轮落日正金光夺目,在连绵起伏苍苍莽莽的群山西面缓缓落下,落下,终于隐身到西山背后去了;脚底下的黄河流水,波涛滚滚,哆嗦远去,远去,为投入大海的怀抱而奔腾不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的前两句中,诗人仅用了十个字,就描写出了天,地,山,水,画面壮阔雄浑,令人心旷神怡。使人不得不发出感叹,多么雄浑的景象,多么壮阔的大自然!

但是诗人知道,大自然实在太大,自己的眼界还很狭小,要想进一步地开阔视野,眺望那更远更壮观的世界,还需要登上更高的地点,于是发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想,当我再一遍地诵读《登鹳雀楼》,仿佛看见诗人正攀登上了鹳雀楼的顶端,向更高处眺望更远更美的景色。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诗人登楼过程中的具体感受,但它给予我们的启示却深刻得多。站得愈高,看得愈远,人生也是这样,只有不断攀登,不断进取,不断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辉煌。我突然想到自己的学习,要想获得更好的成绩就要更加地努力,不满足于现在,才能攀得更高,看得更远,获得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多的本领。爱迪生靠着永不放弃的精神,尝试了上千种材料,翻阅上万本书籍,最终发明了电灯,造福人类。贝多芬在耳聋的精神挫折下,不放弃对音乐的执着和追求。他勇于挑战命运,从而留下了惊天动地的伟大乐章。作为三年级的我,被这种可贵的精神深深震撼,更加懂得了“登高望远”的精神。我就想起了老师常说的一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其中蕴涵了许多深奥的道理。

其二

从王之涣《登鹳鹊楼》这首诗中,让读此诗的人都能很快的领悟到一种磅礴的气势,诗人开阔的胸襟给了读者以开阔的视野,这种气势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一个萎靡不振、意志低沉的人,在鹳雀楼,又读了这首诗,他肯定会有所悟的,这是自然给人的力量和人总结的一种启迪;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之所以喜欢这首诗,是因为诗般整体都有我下的东西,或者是追求的东西.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样这是如此美妙的一个景观,太阳快要落山了,它似乎又在留恋些什么,流连在山峰之巅,群山,天空中的落日,还有落日在天空中所呈现的颜色,这三者是足以构成一副大气的摄影作品,摄影家会为了这样一个镜头,而在一个恰当的地方蹲上一天,去等类似镜头的出现,而且还觉得挺值得的.但不仅如此,在这,还能在高处目睹黄河的壮观,黄河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河,其壮丽是可想而知的,而群山,天空中的落日,黄河、落日在天空中所呈现的颜色,还又偶尔的鹳雀光临,这样的景色是许多摄影师所去追求的.而这一切的美,在鹳雀楼,在登高后,在一个天时地利人合的点,这就能捕捉到.因此,盼望有一天我也登上鹳雀楼,去体味王之涣当时的感受,并用相机,把它定格在历史的'瞬间,给我的登高人生一点“留言”.所以,登高是机遇.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用十个字给我们一种生活哲理的启迪.这句话再很小的时候,就有长辈激励我们:只有登的高,才能望的远,我想也许就是这句话的诠释吧?

事实也是这样的,每一个高度,必然有一定的视野范围,就像温度一样,每一个高度有其自身的温度,每一千米就有8摄氏度的差异.在鹳雀楼,“欲穷千里目”还是可以“更上一层楼”的,它有楼梯啊,有一条明路,可是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人还是有上进心,进取心的,但是他们的路需要自己去开拓,要经过自己的努力,踏实地去走出来地,这样地“登高”似乎比等鹳雀楼难多了!

登鹳雀楼,只要你地脚愿意走,就可以去登高,可以去望远.现实生活中,不是人人想登高望远就能做到地,其外界地影响因素还有很多,所以,有成功的人,他们可以坦然地站在高处,欣赏他们不同视野,宽阔视野,所能望见的,而有许多人总是在平地徘徊,甚至还喂了排除那些阻碍的因素而努力,登高更无从谈起了,他的眼见就只有在平地所能看到的范围了.所以,登高还是要机遇帮助的.

登高望远有多少人是不想去做的,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的,原因就是很多人在等待机遇,而有少数人在“制造”机遇.有句话说:机遇总是青睐于那些有准备的人的,而这里的“制造”就是指为机遇而做准备,有许多人正在做“守株待兔”的事,“守株待兔”,仅仅是偶遇,他们就是在低处所见到的视野,所能做出的行为动作就只有如此了.

我自己的登高也会有或多或少的阻碍因素,但我知道,我不能去等待机遇,而要去“制造”机遇,在“制造”机遇的基础上去排除阻碍,搬走登高路上的石头,或跨石而过,我才能更好地,更顺利地登上新的高点,去领略新高度带给我的新视野!

我向往着!我也努力着!

篇10:王之涣《登鹳雀楼》教案案例

王之涣《登鹳雀楼》教案案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认识“黄、更、层、楼”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2、简单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出示鹳雀楼的图片,问:你们看这是什么?你们觉得怎样?教师简介鹳雀楼: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的永济县。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做鹳雀楼。楼一共三层,在楼上可以望见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当地的名胜。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做王之涣,他登上这座鹳雀楼后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章:《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那么,诗人登上了鹳雀楼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古诗《登鹳雀楼》,描绘出万里山河雄浑壮丽的景象,揭示了“站得高,看得远”这一哲理,表达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教学中通过自读质疑,强调学生自学、自悟、自得,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辅以重点点拨,引导学生从诗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领会奋发向上的精神。板书设计层次清晰,说明诗句前两行为作者所见,后两行为作者所想。

附录:《登鹳雀楼》诗歌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但其含意深远,耐人探索。“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发表议论,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周复纲说,这首诗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美和哲理的统一,是客观与主观的和谐,是伟大的艺术再现和创造。

篇11:登鹳雀楼读后感作文

古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遗产的瑰宝,它以丰富的内容,动人的意境,和谐的韵律,完美的形式,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好,形象思维强的特点,将琅琅的诵读、动人的诗画带入课堂,让学生体会诗歌的神韵和美感,在经典的陪伴下快乐成长。

对对子——读诗悟意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里面的对仗非常讲究,许老师从对仗入手教古诗,别具匠心,教学新鲜又有趣。课堂中许老师从鲁迅小时候对对子的故事导入,让学生了解了对对子是怎么回事,激发学生对对子的兴趣,并趁热打铁让学生连线对对子,拍手读对子,在感受了对子的节奏和韵律的基础上读古诗,感受读诗的乐趣。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古诗意就自然显现了。

简笔画——披文入境

唐代大诗人王维说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副动人的画卷,一个形神兼备的艺术作品。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字里行间的情意呢?许老师用简笔画的形式以画代讲,摒弃了繁琐的分析感悟。在对诗歌内容了解以后,许老师借势引导: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自读思考的过程中发现诗中描绘了“白日”“山”“黄河”。怎么画出这山这水这一轮红日呢?诗中的哪个字告诉我们了?学生在读诗感悟中又发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 流,教师就这样带领学生边研究古诗边画画,根据学生的指导画出诗人登鹳雀楼看到的美景。此时再让学生看图反复诵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在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黄河水滚滚东流的磅礴气势,太阳依山而落的壮美。

送祝福——拓展延伸

几个轮回,壮观的黄鹤楼美景已印在学生的`心中,融入了琅琅的诵读之中。当然学古诗不仅要了解字面的意思,表达的意境,还要和诗人对话,看透诗人内心蕴藏的动机。“更上一层楼” 表面上是说诗人还想进一步看尽远方景物,就再登上了一层楼,实则表现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有了这层铺垫,许老师把学习延伸到了课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让学生用“更上一层楼”来祝福他人。学生在这个语言环境中练习说话,想象表达,对图片中的人物送祝福,对老师送祝福,把古诗学习的外延扩大,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古诗教学要充满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注重古诗的拓展和延伸,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把古诗教活教美。

【知识扩展】王之涣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人物生平: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年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则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8年)。

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当时名门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因此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虽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年龄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他少年时豪侠义气,放荡不羁,常击剑悲歌。到了中年,他一改前习,虚心求教,专心写诗,在十余年间,诗名大振,与王昌龄、高适等相唱和。后来,他曾一度作过冀州衡水县主簿,时间不久就被人诬陷。于是,王之涣拂衣去官,在家居住十五年,晚年任文安县尉,在任上死去。

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色,大气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色跃然纸上。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辑入《全唐诗》中。

因史料关系,后世对王之涣身世所知甚少,但他作为一个名诗人,却几乎尽人皆知。他那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正好有10多个梨园伶官和四位著名歌妓也来此会宴,他们三人便在旁边一面烤火一面观看。王昌龄提议说,我们各擅诗名,究竟谁胜于谁,今天我们可看她们所唱谁的诗多,谁便为优者。第一个歌妓唱的是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在壁上为自己画了一道。第二个唱的是高适的“开箧泪沾臆”,高适也为自己画了一道。随后王昌龄又添得一道。王之涣说,这几位为普通歌妓,唱的都是下里巴人。应看那位最佳的歌妓唱的是谁的诗。若唱的不是我诗,刚终身不敢与你们二位争衡了。待那名妓唱时,果然为王之涣之诗,三人不觉开心笑起来。诸伶因他们大笑而见问,知是王之涣等,非常高兴,即拜请他们人席。旗亭画壁,遂成典故。元人还编成杂剧上演。从此可见当时王之涣诗名之盛。

篇12:幼儿园《登鹳雀楼》读后感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喜欢古诗,因为古诗中短短几句话就能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或激发人们昂扬的斗志。今天,当我读起《登鹳雀楼》这首诗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太阳缓缓的'落下山去,黄河奔腾着流入大海。如果你想看到更远处的景色,就要站到更高的地方去。尤其是最后两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当作励志的佳句而广为传颂,时时刻刻的激励着每一个人。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

记得有一次,姥爷带我去“白朴公园”登文笔塔,起先登到第一层的平台,我可以看到整个公园秀丽的景色。可是我发现停留在第一层的人并不多,人们都蜂拥着往第二层爬。我也随着人流来到了楼梯口,看到长长的楼梯盘旋而上,通道很窄,只能容一人,而且又立又陡,我想这样爬上去一定很累吧,于是就开始打退堂鼓了。这时姥爷在一旁鼓励我说:“既然这么多人都往上爬,上面的景色一定更美,你不想去看看吗”我正犹豫中,姥爷就推着我往上爬了。终于,我气喘吁吁的来到了第二层。站在围栏边放眼四望,县城的美景尽收眼底,一座座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每一条街道都看得一清二楚。远处是蜿蜒曲折的黄河和连绵起伏的群山。抬头望去,湛蓝的天空好像也离我们更近了。让人感觉心旷神怡。这时姥爷发出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慨。是啊,只有不怕困难,努力攀登,才能看到更美的景色。

这首诗不仅在生活中激励着我,在学习中也时时鼓舞着我。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家做作业,突然遇到了一道不会做的数学题,因为爸爸妈妈都不在家,我就自己拿出《全解》查找了起来,果然在上面找到了同类型的题,上面还有详细的解答过程。认真读了几遍后,我的思路豁然开朗,不一会儿我就完成了这道难题。为了加深记忆,我又把同类型的题做了几道。这使我明白了在学习的征途中也像攀登高峰一样,会遇到不少困难,但只要不怕困难,努力学习,这些困难都会一 一克服,从而让我在攀登知识的高峰上更上一层楼。

这首古诗不仅让我欣赏到了优美的景色,更激发了我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我希望大家都来读懂它。

【知识扩展】

登鹳雀楼

唐代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翻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篇13:《登鹳雀楼》读后感作文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二年级语文下册《登鹳雀楼》教学案例及反思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小学古诗《登鹳雀楼》 教学实录

登鹳雀楼翻译及赏析

登鹳雀楼 古诗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古诗

古诗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的教学反思

小学《登鹳雀楼》教学案例及读后感(精选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小学《登鹳雀楼》教学案例及读后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