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手》读后感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hfkj88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萧红《手》读后感(共含13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hfkj8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萧红《手》读后感

篇1:萧红《手》读后感

看过伤痕累累的手,每一道疤都诉说着一个血腥的故事;看过冻得通红的手,每一根肥大的手指都禁锢着流动的血液;看过爬满皱纹、皲裂的大手,每一条裂缝都记录着飞逝的岁月。但,这一次,我又看到了一双铁黑的手。

而王亚明,正因为有这样一双手而在学校备受排挤。同学们嘲笑她,没有人愿意跟她睡同一张床。校长呢?虽然收了她,却也用她的冷嘲热讽剥夺了她的权利。她停了王的早操,要她躲开来学校参观的人,最后还劝她退了学。是她,亲手剥蚀了王那点可怜的自尊和坦然。刚开始的王即使是遭到同学的嘲笑也一点儿不感到慌乱,态度十分安然。因为对她来说贫穷和那双黑手都不是什么可耻的事。但这位校长真是一位成功的教育者!就在那么短短的时间内便教会了学生悲哀!苦难的生活要王学会坚强,但这位校长却成功地揭了她的疮疤,让她明白了什么是耻辱。而王也用自己的眼泪证明了她确实明白了。从此以后,她读书的喉咙变得窄小了,两边摇动的肩头也显着紧缩和偏狭,背脊已经弓了起来,胸部却平了下去。这不仅仅是这位伟大的校长的功劳,还有爱炫耀的舍监、势力的校役的份。她的周围一片寒冷,没有人想到要来关心一下这个可怜的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圣诞节之夜冻死了。但她在火柴微黄的灯光中看到过温暖的生活画面,她是在满足中死去的,即使那只是幻想的满足。而王亚民呢?她没有死,而且必须活下去。贫苦潦倒的人被生活压迫着仿佛已经失去了选择自杀的权利。他们的生活没有“勇往直前”这样冠冕堂皇的词,但却比任何人都更勇敢地坚持着。她不会沉浸在悲哀里,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人没有时间悲哀。

《屠场》的女主角玛利亚和王是不同国度的人,但作为贫穷人的命运却是相似的。玛利亚因为没钱而得不到救助,一个人躺在草地上等待死神的降临。王的母亲也同样因为没钱而被拒之门外。而王亚民的悲剧命运的根源也就在于贫穷。如果王家里富裕的话,她也不会去帮忙染布,她也不会又这样一双黑手,最终她也不至于连自尊和自信都丢掉了。都说“一肥遮百丑”,那么如果拥有这只黑手的主人是个有钱人,那么她还会是这样的待遇吗?

贫穷,一个很多人都避之不及的词。但它却无法消失。王亚明那么努力地学习,不分白天黑夜,只要有光明的地方就有她的身影。她知道笨鸟先飞的道理,但还没来得及飞就先被折断了翅膀。那么奋力地挣扎,却还是没有飞上蓝天的机会。“不是每只丑小鸭都能变成美丽的白天鹅,那只是童话而已。更多的丑小鸭只能在地上仰望。”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同桌那绝望的眼神。我不知道该说什么来安慰她。“只是时间问题!你要相信只是时间问题!”这是我想出来的唯一能安慰她的话。但时间又证明了什么呢?只靠一个人的奋斗且不用说要付出比别人跟多的努力,而且还要忍受寂寞和不断袭来的挫败感。“摆在我面前的仍旧破败不堪。”这股悲观的洪流淹没了我们,沉默着让时间从眼前流过,最好。

不是每只丑小鸭到最后都能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为什么要向往白天鹅的生活呢?没为什么,因为只要是风筝都会向往又一片自己的天空。只是结果不同罢了。有的风筝翱翔在空中,有的从半空中掉落,而有的,则连飞的机会都没有。

篇2:萧红《手》读后感

《手》是萧红1936年3月创作,主人公是农村娃去县城求学的王亚明,她的手是“蓝的,黑的,紫的”是冬天没手套冻肿,因为特殊的手在点名时被同学取笑,因为特殊的手在上英语课被老师点名批评,因为特殊的手而没有跑操机会。她父亲将肥大的'手套给她,但是仍旧被同学嘲笑,带上手套遮住“特殊的手”也无法参加晨操。

“特殊的手”背后特殊的农村背景让王亚明的求学之路异常艰辛。因为“特殊的手”让她格格不入,她内敛羞涩,分宿舍时候辗转几个宿舍也没有一个人愿意与她一起,再加上不知情下在同学煮饭的锅里煮袜子,让王亚明求学之路举步维艰。不断“冲突”下,校长取消了她的考试资格,说:“考也是考不上的。”如此轻巧冷不丁的一句话断送一个人的梦想,父亲寄予的希望瞬间破灭,可悲在于连考试的门票都没有。

作者讨厌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阶级禁锢,现在的时代相对而言是幸运的。高考公平和你可以很有能力也可以去展现你的能力,在相对公平的社会的大背景下,更深的体会是王亚明求学之路适应新环境整个事件,我能从她的言行举止看到些许影子―内敛羞涩与内心的自卑。

如果从王亚明与其他同学存在不同而言。

在王亚明身上发现最深的一点是贫穷下的自卑,看惯了别人脸色说话,以至于想过得潇洒一下都会有些不习惯。

篇3:萧红散文读后感

初看萧红的散文集是两年前,感动于她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跟着一无所有的萧军四处漂泊,身患重疾没钱看病,饥肠辘辘风餐露宿。但最终萧军没有忠于爱情,她英年早逝,为她感到惋惜。欣赏她的洒脱和坦然,不拘于现实的条条框框,忠于内心,活出真正的自我。当我看着她的散文,特别心疼她,越看越难受,越难受越想看,因为她的文字很纯净。干干净净真真实实的文字跟她这个人很像,没有华丽文字的堆积,文字如行云流水,流畅又给人启发。

《欧罗巴旅馆》中描述他们租住的旅馆,连个喝水的杯子也没有,就用脸盆。实际上从小生活在大院的萧红没有受过这般苦痛,但她坚信真爱可以战胜一切。虽然每天忍受饥饿,但她内心还是幸福的。冬天租住旅馆,他们连被褥都租不起,爱情的力量真是伟大的。

《家庭教师》中萧军为了维持生计,当家庭教师,他们靠着微薄的收入活着。生而为人活着不易,当冬天萧红在屋里饥寒交迫的时候,我就在想人的一生所经历的每次磨难跟性格是息息相关的。如果萧红不怀孕,不遇见萧军......可能她的人生又会重新谱写。和她相比,我的人生完全是在我母亲的安排下,有条不紊进行的,和什么人相亲,什么人合适结婚,都在母亲的安排下。我觉得我的人生缺少说走就走的勇气,母亲一切都是为了我好,如果再不听取她的意见,就以死相威胁。最后我没有挣扎,一毕业就催着我从郑州收拾行李回到许昌。在郑州上大学的四年是我最开心的四年,那四年过得无拘无束,真的为自己而活。考好考坏也没有人唠叨,但我总拿奖学金。想学就学也没有人说你状态不好,但我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背单词,十点跑步,生活过得充实而开心。结婚了离爸妈比较近,步行三分钟的路程。基于此我一直欣赏萧红,喜欢她的洒脱,她的敢爱敢恨。

但在最后的特别心疼她,生病没钱看病,肺结核一直咳,没钱吃饭。无法体会她的孤独和无助,说她孤独,是因为最后萧军把她一人放在农村养病,说她无助因为无人支援。最喜欢看她的《呼兰河传》和《生死场》,小时候学的她的《火烧云》记忆深刻。

萧红的命运是不幸的:孤寂痛苦的童年,漂泊无定的流浪生涯,一再受挫的感情生活,贫困和疾患造成的身心折磨,都使她备受煎熬;萧红又是有幸的:她在文学道路上起步不久便有了知音者,在她奋力攀登之时就得到了新文学旗手鲁迅的亲自提携与栽培,其后左翼文坛对她一直关怀有加,使她的创作在短短的几年间获得了长足的进展。萧红的文学之旅即使从1932年起步时算起,总共也不过短短的9年,但她的成就和影响却使许多在这块园地上辛勤劳作数十年的耕耘者自愧不如。萧红作品的艺术光彩至今熠熠生辉。从这一点来说,她甚至是值得自豪的。

篇4:萧红散文读后感

读过的第一部萧红的作品是她的《呼兰河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呼兰河边的故事。通篇文字透着一种洗尽铅华的平淡,又因为在写作过程中融入了诗歌的特点,使整部作品更具艺术的魅力。被誉为诗化小说。在那些看似寻常的文字下,隐藏着女作家对生命独特的感悟和体认。有人评价这是一部不会随岁月老去、永远年轻的作品。

最近只偶尔翻过些散文,想写写看过《蹲在洋车上》、《失眠之夜》和《同命运的小鱼》后的感想。

萧红是那种以全身心投入写作的女性,文字便是她灵魂的自传。在她的作品里,看不到炫耀、卖弄、制造的成分。有的是一种与大地相连的美好品性。创作的素材也大多来源于她的真实生活体验。

《蹲在洋车上》讲述的是一个童年的故事。作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对儿时的生活流露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

“我眼看着那个驴子飘飘地不见了!我的心魂也被引了去。等我离开窗子,祖母的斗篷已经脱在炕的中央,她嘴里叨叨地讲着街上所见的新闻。可是我没有留心听,就是给我吃什么糖果之类,我也不会留心吃,只是那夜的车子太吸引我了!太捉住我小小的心灵了。”

在《失眠之夜》中,女作家对自然的那种朴素的颖悟,使得文字中充满了许多细致优美的抒情。“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的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

可又有谁知道,出生苦难的萧红,在她的内心深处,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她将自己浸透着个人身世之感的悲剧感,与生活中弥漫着、浮荡着的悲恋剧气氛相融合,从而传达出深远的人生悲凉感。

所以在《失眠之夜》中她这样说道:“家乡这个概念,在我本部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萧红写出的都是生活,她笔下的人和事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她非常懂得人性中的贪婪和漠不关心,也懂得人间的爱与温暖。

“我后悔,为什么要出去那么久!为什么只贪图自己的快乐而把小鱼了。这是凶残的世界,失去了人性的世界,用暴力毁灭了它吧!毁灭了这些失去了人性的东西!”

作家给予脆弱的生命以人文角度的关怀,直抵心灵深处温软的部分。同样也可延伸到她笔下所关注的沉默的绝大多数人群。她把自己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真诚地融入笔下的艺术世界,把自己的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通过审美沉思转化为作品的情感基调和美丽的诗魂。

在她的笔下经常出现的不是她自己,也非狭隘的权利富贵阶层。而是那些被忽视的涌动在社会最底层的话语缺席者。那些饱受磨难、牺牲的灵魂。并“与欢乐的人同欢乐,与忧伤的人同忧伤”,设身处地地与对方享有同样的感情。

《失眠之夜》的最后,“在炮声中,我也听到了一声声和家乡一样的震抖在原野上的鸡鸣。”正是这种在一个喧嚣的时代能始终保持灵魂的.高度,使她的作品保持了思想的高度和一个超越性的关照空间。

这是一种真诚的对生活负责的写作。

由此想到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所应该达到的一种境界。是一味地沉浸在个人情调中,顾影自怜,还是应该突破自身的角度,放眼更宽广的社会和未来。去关注和书写那些苦难与不幸的人们。

萧红那些质朴而让人感动的文字,皆出于她发自内心的同情心,传达着真实的生活和灵魂。这种用心灵和生命写就的作品已经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成为全人类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由此我便明白了,为何有人评价说萧红的作品永远不老,永远年轻的真正涵义。

篇5:萧红散文读后感

读书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一天不读书,心里不舒服。

昨天是世界读书日,吃过晚饭,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安静地读起书来。我读的是大作家萧红的《散文集》。

读这本书的原因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祖父的园子》文章的语句生动活泼,很接近孩子的生活,后来在老师的推荐下,选择读过她的《呼兰河传》。

一篇文章《记忆中的鲁迅先生》这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一口气把这篇散文读了两遍。文章中把鲁迅先生和他的夫人许先生的平时生活详尽的描述,在我们的面前展现的是一个刚正不阿的老人,一个善良的老人,和我们读过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很多的记叙是一样的,鲁迅先生的关爱穷人,先生的认真,每次写完文章,都要把笔纸摆放整齐,不可以随意堆放,读书经常要读到很晚,很是勤奋。

记得鲁迅先生的格言:“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图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今天的读书,让我再次感受到时光流逝的无情,生活中,要我们珍惜去努力的事情太多,平时在学校的学习中,自己总是凭着头脑聪明,学习偷工减料,所以导致每次的学习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今后,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真对待,还要学会珍惜当下的时光,才能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我们爱读书。

篇6:萧红散文读后感

在《同命运的小鱼》中,对一条小鱼命运的关注,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一些细节方面的内容。

“小鱼两天都是快活的,到第三天忧郁起来,看了几次,它都是沉到盆底。……敲一下盆沿,小鱼走动两步:再敲动两下,再走动两步……不敲,它就不走,它就沉下去。

我招呼郎华不要动它,小鱼在养病,不要打扰它。

亮天看它还在休息,吃过早饭看它还在休息。又把饭粒丢到盆中。我的脚踏起地板来放轻些,只怕把它惊醒,我说小鱼是在睡觉。”

从这些详细的细节描述中,作者对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生命发自内心的怜悯和关注之情可见一斑。

最后小鱼不幸死了。

“我后悔,为什么要出去那么久!为什么只贪图自己的快乐而把小鱼了。这是凶残的世界,失去了人性的世界,用暴—力毁灭了它吧!毁灭了这些失去了人性的东西!”

作家给予脆弱的生命以人文角度的关怀,直抵心深处温软的部分。同样也可延伸到她笔下所关注的沉默的绝大多数人群。她把自己对生命的体验与感悟真诚地融入笔下的艺术世界,把自己的孤独与忧伤、寂寞与怅惘,通过审美沉思转化为作品的情感基调和美丽的诗魂。

篇7:萧红散文读后感

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以残害同类,践踏同类,为乐。在萧红的《生死场》中,我深刻体会到人性的缺点,同时也感受到生命的挣扎和灵魂的呻吟。

我很喜欢读萧红的作品,因为她用自己独特的笔法写出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在《生死场》里,萧红采用散文式的结构,共有麦地,菜场等十七个片段。以十年为界,前面表现的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后面的则表现中华民族和日本侵列者之间的矛盾。中国农民从来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忍辱负重,逆来顺受。

小说很真实地表现了他们在苦难面前的对于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小红用一个女子的细腻,热镇和坚强望着世间,她的忧郁深情的目光总是落在最扣人心弦的角落,让人警醒。

读完萧红的《生死场》,我很难过,似乎总觉得有一只小虫在一步步吞噬着我的内心,好想哭一场,为这些生生死死的农民们。想到我们生活着的这片土地,没有饥饿,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更不会有战争,我们是如此的幸福,难道我们不应该去珍惜吗?或许,那个年代的动荡已经离我们好遥远,很遥远了,但是,不可否认,我们要从历史中寻找道路。

我刚开始读《生死场》时,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叫《生死场》,它的内容是什么,当我读完后,我才明白他讲述的是农民们的生生死死,以及,他们在生死之间的挣扎。在《生死场》中,有句话:在乡村,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在生死之间,又是什么呢?是生存。他们可以为了生存把亲情,爱情抛掉。在菜场中有一个片段:母亲以往是这样的,很爱护女儿,可当女儿败坏了菜棵,母亲便去护菜棵了,农家无论是菜棵,或是一块茅地,也要超过一个人的价值。这是很真实的,庄稼是农民的生命,而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生存,是命。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乡村农民的生,如胡风所说蚊子似的活着,糊糊涂涂的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或许,这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一切生死都没有什么可高兴的,也没有什么可悲哀的,因为那都是时代的特性。而我们所要做的,是在这个和平时代出个性,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萧红在《生死场》中,不但写出了愚夫愚妇的悲欢苦恼,而且还写出了蓝天下的血迹模糊的大地和流在那模糊血土上铁一样中的战斗意志。在文中,一开始我就挺欣赏赵三的,因为他敢于参与到镰刀会中与地主对抗,虽然后来因为一些意外而放弃,但他却有勇气起来反抗。在最后,赵三变成了找三爷,他老了,但依然鼓励年轻人起来反抗,去参加革命。还有二里半,他在最后毅然决定去找革命军,他们的精神代表着那个年代人们不屈的一致与反抗日军的斗志和民族气节。

那个年代动荡不已,在萧红悠缓的调子下,我看到的是一种生生死死,生的坚强,死的挣扎,正是这种生死反映出人的最内在最本质的东西。在生生死死中,有一种美永恒的东西,实际上不是生命,生命一定是生生死死的,但这种生生死死中,渗透着大悲,大喜,大爱,大恨。

人生来这个世界,不是为了死而来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其实,或者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追逐,在追逐与被追逐的人群中完成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升华,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如此幸福的时代,有足够大的舞台让我们实现自我价值!

篇8:萧红散文读后感

第一次翻开萧红作家的书,我是带着崇敬的,崇敬里还夹杂着一丝喜悦。当看到第一行字时,我便被这高妙的文笔深深吸引。我看的《呼兰河传》是分两大事件的。《生死场》便把我引进了我从未经受过的地方。

细腻的文笔勾勒出一个又一个人物。丑陋却朴素的面婆,粗使却善良的二里半,美丽却可怜的月英……太多的人物了,有些人的性格特点并不突出,但却无疑是最真实人的写照。最使我感慨的还是月英。她是村里最美丽的女人,她家也最穷,她是如此温和,生就是一双多情的眼睛,每个人接触她的目光,好比落在棉绒中那样愉快和温暖。可是上天却赐给了她最悲惨的命运,她患上了瘫病,并且一个月比一个月重。起初丈夫还为她烧香拜佛,悉心照料。但渐渐的却不在管她,她就像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她瘦弱柴,甚至臀下都腐了,小蛆虫在那里活跃,她的身体变成了小虫们的洞穴!读到这时,我曾潸然泪下,这些乡村的女人哪个不是命苦,可怎么会仅仅只有这些呢!日本鬼子的来临使她们雪上加霜,最后,这村里的人们战死的战死,惨死的惨死,只剩下几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渐渐走远……这些看似虚幻的故事有哪个不是旧社会真实的写真?萧红,你以细腻的文笔像我们展示了历史的长河,怎能不令人敬佩!现在的我们翻阅岁月的史书是何等惭愧!

很难以置信的是第二篇《呼兰河传》,你却以另一幅新面孔展现在我们眼前。童年的你任何人都不疼爱,却偏偏祖父对你疼爱有加。你在世外桃源里是玩得如此愉悦,令我看着也深深被感染。最吸引我的是你摘玫瑰和祖父开玩笑的故事。童年想必是任何人都爱的吧,你真大胆,摘了几十朵玫瑰花悄无声息的插在了祖父的帽子上,于是便不断笑。祖父也是童心未泯啊,竟还傻傻地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我看着也笑得合不拢嘴。“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快乐的日子总是不长久的,祖父去了,快乐也去了,那些难忘的往事只能成为回忆,离别总是痛苦的,正如她所写:“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仿佛上天真的是不尽人意的,萧红还这么年轻却已去了,也许人们都在惋惜,但我认为,她是快乐的,她此时定然在和祖父玩耍,她是毫无忧愁的。

人生会有那么多往事莫过于那些难忘的人。

篇9:萧红散文读后感

读过的第一部萧红的作品是她的《呼兰河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呼兰河边的故事。通篇文字透着一种洗尽铅华的平淡,又因为在写作过程中融入了诗歌的特点,使整部作品更具艺术的魅力。被誉为诗化小说。在那些看似寻常的文字下,隐藏着女作家对生命独特的感悟和体认。有人评价这是一部不会随岁月老去、永远年轻的作品。

最近只偶尔翻过些散文,想写写看过《蹲在洋车上》、《失眠之夜》和《同命运的小鱼》后的感想。

萧红是那种以全身心投入写作的女性,文字便是她灵魂的自传。在她的作品里,看不到炫耀、卖弄、制造的成分。有的是一种与大地相连的美好品性。创作的素材也大多来源于她的真实生活体验。

《蹲在洋车上》讲述的是一个童年的故事。作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对儿时的生活流露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

“我眼看着那个驴子飘飘地不见了!我的心魂也被引了去。等我离开窗子,祖母的斗篷已经脱在炕的中央,她嘴里叨叨地讲着街上所见的新闻。可是我没有留心听,就是给我吃什么糖果之类,我也不会留心吃,只是那夜的车子太吸引我了!太捉住我小小的心灵了。”

在《失眠之夜》中,女作家对自然的那种朴素的颖悟,使得文字中充满了许多细致优美的抒情。“在家乡那边,秋天最可爱。蓝天蓝得有点发黑,白云就像银子做成的一样,就像白色的大花朵似的点缀在天上;又像沉重得快要脱离开天空而坠了下来似的。而那天空就越显得高了,高得再没有那么高。”

可又有谁知道,出生苦难的萧红,在她的内心深处,深藏着难以排解的无家的悲凉感。她将自己浸透着个人身世之感的悲剧感,与生活中弥漫着、浮荡着的悲恋剧气氛相融合,从而传达出深远的人生悲凉感。

所以在《失眠之夜》中她这样说道:“家乡这个概念,在我本部甚切的,但当别人说起来的时候,我也就心慌了。虽然那块土地在没有成为日本的之前,“家”在我就等于没有了。”

萧红写出的都是生活,她笔下的人和事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她非常懂得人性中的贪婪和漠不关心,也懂得人间的爱与温暖。

由此我便明白了,为何有人评价说萧红的作品永远不老,永远年轻的真正涵义。

篇10:萧红传读后感600字

历经汪恩甲(真是讽刺的名字――忘恩,不但忘恩还是甲等忘恩)的叛离,领略萧军的男权暴力,忍受端木的懦弱淡漠,委身骆宾基的怜悯陪伴。这个力图用生命来诠释女权主义的孱弱女子,终究逃离不开命运张牙舞爪的抓手,飞蛾扑火,为了温暖――卑微,为了光明――悲壮。

一生都在追求与追逐里忙碌,忙着爱,忙着恨,忙着寻找,忙着挣脱。忙得忘了取悦和爱惜自己。

萧红是矛盾的,一面渴望独立,一面渴望呵护。可是,岁月偏偏没静好,现世从来不安稳。她的矛盾来源于爱的荒漠化,萧红的人生根基不是坚实的,她的心理地基里充斥着冷漠、压迫、欺凌和残忍,母亲的疏离,父亲的无视,后母……这样的心理背景一方面催醒了女性意识,一方面在她内心蛀蚀了一个需要用爱去填的无底洞,既然说是无底洞,自然是填不满的。萧红对爱的需求像饕餮,是病态而囫囵吞枣的,不去论质量和纯度。更是盲目如蝙蝠,在黑暗里发着声波随意接收和碰撞。如此形容也许失之温和却也恳切。因为她每一次的爱情都是在被抛弃并且落魄无奈之时,她本身就无多大的选择权,来了便觉得对了,这也是她终其一生起起伏伏却无法找到真正的爱的原因,因为她首先从来没真正找到过自己。纵然后来幸遇鲁迅关怀赏识,的确算是人生一抹暖色,可是她抓紧这一丝暖意,不管不顾他人(许广平)困扰,实在是落魄之极的灵魂终于有了口人间珍馐。

萧红自身的脆弱是她无法践行意识里觉醒内容的重要原因,也许萧红回馈给别人的不是爱不是付出,是无尽的索取和让人窒息而恐惧的掌控,所以人人叛逃,人人离弃。可是,这可怜可悲的人自己何曾又因此好过了,自憎和流浪大概充斥了她一生。可是她就这样,不管不顾,把自己放逐进荒漠里,去苦闷,去燃烧,用尽力气。

萧红像一名勇敢的战士,终生为爱而战,可是爱哪里是打仗得来的,可是烈火如她,不懂得也不甘于黯然等候和惨淡经营。虽轰轰然战败了,可是,如果给她一个明天,她还是自己的堂吉诃德,纵然桑丘已去,瘦马无力,她仍敢和风车作战,与天地为敌,也要追爱。

篇11:萧红传读后感600字

世间最难说清原由的应该就属缘份二字了,我与萧红作品的缘分也正是如此,早几年喜欢看林徽因的作品时就知道萧红是民国才女之一,也曾想要读读她的作品, 借来她的《呼兰河传》没看几页属实读不进去又原样还了回去。究其原因细想是来自我对她名字的一种偏见,萧字无端给我一种萧条悲凉之感,所以会对她的作品产生抗拒。正所谓无善无恶心之体,我承认普通人的烦恼绝大多数是来自于自己的执念。今天来读萧红传,不是因为放下我执只是因为孩子读完了我需要与她交流讨论,带着这样的任务,我走进了萧红的泪雨飘零的世界。

如果说杨绛是上天的宠儿,那萧红只能说是上天的弃儿,宠儿给出人生的评价尚且是“人生实苦”,论到萧红更是苦不堪言了。她年幼丧母,年少丧家,被父亲开除祖籍,接踵而来的厄运,让这个瘦弱的女子成为无根的草,连同她的生命,注定漂泊。易经中有个上上卦叫地天泰,与它一卦之隔的下下卦叫天地否,由泰入否只需一卦,而想否极泰来却要经历63卦,易经总共也不过64卦呀。萧红这一生否泰转化的艰难历程,实非我等常人能够体会。萧红的父亲早早为她选定一家与之门当户对的人家,为了逼迫萧红结婚,断了她的学费供给,倔强的萧红在表兄的帮助下逃离家门,可是父亲的势力实在非同一般,逼迫表兄的家长也断了表兄的生活供给,两个半大的孩子几乎流落街头,无奈向父亲低头回到家中的萧红,备受家人的冷落与白眼,不堪精神痛苦的萧红又一次只身出逃,为生活所迫,这一次她竟然与先前死活不肯嫁的汪家公子哥同居在了一起,转了一圈,收获的只有数倍的困难,无可预知的未来,如果当初选择顺从命运,今天或许就不会承受这样多的痛苦了,这究竟是命运的残酷还是自己的任性,亦或是这些所有的难都是难逃的劫,无论你以什么方式,终究是绕不开啊。

命运要想折磨一个人,那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怀着身孕的萧红,因为先前逃婚的种种行为被夫家认定不耻,坚决不许她再进家门,汪公子也无力抵住压力悄然离去,只留给已是身无分文的萧红一笔巨额债务。衣不御寒,食不果腹的她,家人近在咫尺去没有伸出援手的,任他是死是活。都要活不下去的萧红只能写信给报社求救,命运又给她安排了一见遇见,虽然遇见的结果令她心碎到肝肠欲断,可是这样一个真心爱她,她也真爱的男人的出现的确算是命运的一次厚待。纵使那个男人是个决绝之人,爱的时候,舍尽生命地待她好,当爱逝去,他却不留半分情分。容若说:人生若只如初见,然而当初见成为回忆,依靠燃烧记忆温暖自己,那点热度或许只能把泪水烘干,泪痕红绡透的心情谁人能知?

萧红,历尽一生跋涉,穿越生命荒寒,她的生命定格在31岁华年,永远地沉睡在烟雨民国,她的灵魂却是穿越万水千山,穿过幽幽时光,她的生承受了淋漓尽致的苦,在她走的时候,我说了一连串的“身先死,不甘” ,“身先死,不甘” 。

篇12:萧红传读后感600字

萧红,一个出生于呼兰河,亦是出生于乱世的女作家。她的出生并未给那对重男轻女的父母带去一丁半点的喜悦,只有祖父喜欢她!所以,可以断言她是一个缺爱的孩子。而正是因为这样,才让她在后来爱情的道路上苦不堪言……

因为缺少,所以珍惜!因为全心投入,所以伤得最深!和她有关的三个男人,都被她拼尽全力的爱过,尤其是萧军,才是真正被她刻在心上最深的印记,她本叫张乃莹,而后改作萧红,也就是同萧军一个姓氏!

之所以如此之深爱,最初可能只是因为他曾把她带离了水深火热之中,让她重新找到了希望,也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并且还是把她带入文坛的恩人,加之又有共鸣,又怎能不深爱?

篇13:萧红传读后感600字

认识萧红是从读《呼兰河传》开始的,萧红的作品受鲁迅影响,犀利深刻,大多写的是那个时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劳苦大众悲哀、愚昧、艰难、凄凉、贫穷的命运,这是让人内心很有感触的东西,作为一个女子,作为中产阶级家庭出来的萧红,她是怎样体会到人们的疾苦的呢,如果没有一颗悲悯的心恐怕是做不到的,如果不是敏感和感性,她更不可能看得那么透彻,如果没有极高的特殊天赋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她也不可能描写的那么深刻。这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人的性格上的刚毅和执拗。所以,我的感觉是萧红不是弱女子,相反的,她有着男儿的气度,任性,固执,嫉恶如仇,从不向人低头,对一个女子来说,感情里参杂了这些东西是很可怕的,导致数次的感情失败也是必然。爱情里没有谁对不起谁,只有谁不懂得珍惜谁,两个人的相处,不是你对我好我对你好那么简单的事,有时候往往外在的因素是造成感情失败的最大原因,还有性格上的问题,作为一个女子,在男子面前切记太过于强势,要适当的示弱,学会撒娇,在人格独立的前提下去依赖他,甚至去崇拜他,这样的女子往往才能让男人视若珍宝爱不释怀。周国平曾在《我眼里的好女人》中说:“我欣赏的女人,有弹性,有灵性。弹性是性格的张力。有弹性的女人,性格柔韧伸缩自如,她善于妥协,也善于在妥协中巧妙地坚持。她不固执己见,但在不固执中自有一种主见。”我想,萧红的灵性是有的,弹性还不够,至少她在处理感情问题上太过幼稚和草率,有些东西是天生的,学不来,性格决定命运,纵观萧红的一生,不得不让人感叹,一个在文学上面极富才华的女子,感情方面却是如此的懵懂无知,她追求炙热的爱情,却被爱情弄的伤痕累累。唯有文字可以疗伤,唯有文字才是可以倾其一生去爱的东西,也唯独文字成就了她短暂而鲜明的一生,因为文字才让后人记住了她的名字。所以,爱情跟一个人的信仰比起来算不得什么,萧红真正爱着的是那个时代的劳苦大众,真正让她疼的是旧中国的战争,疾苦,和满目疮痍。萧红不是个自怜自哀的弱女子,她是个让人敬佩的英雄。

燕儿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写到:“写萧红是因为我崇拜她的才华,倾慕她的美丽。但更确切地说,是为了祭奠我自己,因为我和萧红惺惺相惜,因为我们拥有共同的悲苦命运。但是,我又不如萧红幸运,她情缘坎坷,文学梦却顺愿逐心。她去过很多地方,阅历深,见识多,精神生活丰富。更重要的是她身体比我健康。”燕儿这段话里有对萧红的羡慕和对自己的无奈。我想说的是,燕儿,不要跟旁人比,你有你的优势,你能生活在这个年代就是最大的优越,你还年轻,今后的路会越走越宽,经验和阅历都会积累,爱情也会在不远处等着你,一定会有那么一个人,他不嫌弃病弱残疾的你,他会包容你所有的缺点,欣赏你的才华和亮点,给你一个幸福的温暖的家,成就你当一个母亲的心愿。

感谢燕儿给了我们这样一部精彩的作品,让我们在闲暇之余有一处心灵安放之地,享受文字给我们带来的宁静和愉悦,同时也衷心地祝福她早日实现自己的愿望。

萧红散文读后感

萧红:来客

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范文

萧红的散文集

萧红故居观后感

《奶奶的手》读后感

萧红的语录摘录

手心里的阳光读后感

《螳螂镰刀手》读后感550字

给萧红写一篇颁奖词

萧红《手》读后感(精选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萧红《手》读后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