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易中天读书笔记心得(共含18篇),欢迎大家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军旎晶”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部三国史,记载了无数英雄驰骋沙场的睿智与骁勇。没有三国演义的传奇色彩,品三国以朴实的语调为读者掀开真实三国的帷幕。易中天教授对三国人物的独到见解是最让人着迷的。曹操、刘备、孙权如何从无到有经营自己的政权,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事实上,很多企业家以及领导者喜欢读三国,正是其中有许多难得的领导的智慧。而正是这种智谋的交锋,才成就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领导的先决要素当然是领导人的素质,离开领导人谈领导是无稽之谈。三国的领导人主要是谁,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董卓,袁绍都是三国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董卓野蛮跋扈,结果被下属吕布杀了;袁绍刚愎自用,后来惨遭背叛,兵败官渡之战。这两个人后来都没有好下场。反观曹操,他攻打张绣时轻敌,结果损兵折将,于是自罚,没有推卸责任;曹操北征乌桓险胜,他并没有得意忘形,反而嘉奖阻止他征站乌桓的谋士,明明白白赏罚,结果成为中原北方的霸主;再看刘备,以义证天下,与关羽、张飞坐则同席,寝则同塌,名为君臣,实为兄弟,于是雄踞于荆州;少主孙权,谨慎隐忍,招贤纳士,用鲁肃、纳吕蒙、收陆逊,使吴国人才没有断流过,最后临江而治,与魏国、蜀国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从中不难发现,领导人的素质是吸引人才的关键,董卓和袁绍是祸起萧墙,相比之下,曹操、刘备和孙权吸引了一大批人才,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
有了领导人还不够,还必须有战略方针,才能建立企业的框架。深谋远虑的曹操早已与他的谋士顾问制定了长远的路线:首先奉天子以令不臣,然后夺取北方政权,进而趁势沿江南下,统一全中国。然而理想并不总是和现实完全一致,但这并不能否认曹操战略的正确性;与此同时,为了阻止曹操扩张的.野心,刘备和孙权分别在诸葛亮和鲁肃的建议下几乎同时确立了三分天下,联合抗曹的路线,刘备甚至早已在隆中与诸葛亮草拟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首取荆、益,联吴抗曹,三分天下,待天下有变,三路分兵,一统中原。曹操、刘备、孙权有了自己的战略,于是每踏出一步都有根有据,风险降低了,心里自然踏实。最后到了落实处,还需人才才给力。不难发现,魏蜀吴三方阵营均人才济济: 魏国方面,荀彧,贾诩,程昱,张辽;蜀国方面,关羽,张飞,诸葛亮,法正;吴国方面,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三方阵营的对抗不相伯仲。事实上,人才在关键时刻往往起着扭转局势的作用,赤壁之战,蜀国吴国危在旦夕,周瑜、鲁肃、诸葛亮力挽狂澜,最终才能够化险为夷;另一方面,蜀国后期的衰亡,也正是因为人才匮乏导致的。
第二章,五侯争霸。齐襄公被堂弟公孙无知谋杀后,随后公孙无知也被谋杀,小白继位,成为齐桓公,不但不记仇,而且对管仲委以重任,齐国在管仲的改革治理下,迅速强大起来,于是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对迅速扩展的南蛮楚国发起攻击。当时的中国,既是中央之国,即华夏,东西南北分为南蛮,东夷,西戎,北狄。楚国为当时的霸主,甚至把自己看作与周朝平起平坐,完全不把共主放在眼里,而且楚人五次伐郑,郑文公甚至打算向楚国投降。后来齐桓公出手,联合鲁、宋等八国准备攻打楚国,但是楚国与齐国迅速达成结盟,不战而霸,葵丘之会是齐国称霸的标志。晋国也因打败狄军保护了周文王,迅速成为霸主,宋国原来依附于楚国,三年后改依附晋国。而且在城濮之战打声楚国,在践士之盟中正式成为霸主。秦国的秦穆公由于犯了严重错误,介于霸主和非霸主之间,可以称为准霸主。因此,占据世界舞台中央的,是晋国和楚国。
第三章,南方崛起。楚成王是楚国第三个王,春秋早期参与了各种大型战争,无奈却因为欲另立储君而被太子商臣杀害。商臣继位,称楚穆王,在位十二年开疆拓土,将霸业交给了其儿子楚庄王。楚庄王继位后,三年骄奢淫逸,不理朝政。但三年之后其犹豫九头鸟一样,一鸣惊人,继续开疆拓土,根本不将周定王放在眼里。齐桓公是不战而霸,晋文公是一战而霸,宋襄公是战而未霸,秦穆公是战而半霸,楚庄王是屡战屡霸,血站而霸。读书笔记·晋国是霸主,文公创霸,晋襄公继霸,厉公复霸,悼公定霸,伴随其走完春秋。邲之战,成为楚国霸主的标志,奠定了晋楚争霸的局面。吴国在巫臣帮助下迅速崛起,而楚国随着楚灵王夺位后,骄奢淫逸,装横跋扈,国内乱党射死太子,楚灵王也上吊自杀。楚平王夺位后,楚国继续**。尤其是楚人伍子胥帮助吴国崛起,在吴国的攻击下楚国几乎灭国。吴王阖闾称霸不足十年,因为其刚愎自用,好大喜功,又多次灭越国而没行动,最后被勾践杀害。勾践是第一位越王,勾践称霸后,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越国的历史就是勾践的历史,因为勾践之前越君没有称王,勾践之后,诸王毫无建树。勾践灭吴后,范蠡逃离了越国,而文种却留在越国,被勾践赐死。
第四章,礼坏乐崩。
春秋的争霸可以分为两段,前半段是北方的时代,公元前651年,齐桓公称霸,公元前632年,晋文公称霸,公元前594年,秦穆公称霸,后半段是南方时代,公元前594年,楚庄王称霸,公元前5,吴王阖闾称霸,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称霸。h后半段南方国家之所以能够称霸,在于蛮族初生牛犊不怕死,没有呢么多清规戒律,所以希腊被马其顿征服,马其顿被罗马征服,罗马则被日耳曼征服,越王勾践能够灭吴就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春秋各国中只有晋国是两周文明、华夏正宗和传统文化的代表,连接黄河长江文化的,是晋国和楚国,春秋前期一百年间是晋国和楚国轮流坐庄。公元前546年的弭兵大会是黄河流域难移到长江流域的标志。在南方国家崛起的时候,北方也在政变,郑国的子产改革,鲁国的三桓也在政变,对鲁昭公毫不客气,以至于鲁昭公居然死在越国。齐国也在发生政变,田陈氏也因为收买人心,被周天子册封为诸侯,齐国从此不姓姜而姓田或陈。而晋国,则被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灭亡。
第一章,祸起萧墙。
春秋史以郑庄公和其亲妈、亲弟弟翻脸开篇,原因在于郑庄公的弟弟合谋其母亲欲偷袭谋反,夺取政权。郑庄公作为春秋最早的雄主,也是西周最后一个封国,掌权四十三年,隐忍了二十年,纵容其弟弟不断招兵买马,扩大势力范围,最终以谋反之罪,使其永无反抗之力。同样在卫国,庄公的大儿子叔段继位后,曰恒公,小儿子州吁将横跋扈,被桓公罢官,后来州吁脱出国都,在外拉帮结派,经过十四年的经营,推翻了桓公的政权,成了卫国的首领。这时候的周天子,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后来州吁在陈国被就地正法,后来卫人另立公子晋为君,为卫宣君。鲁国惠公去世后,由鲁桓公继位,因为鲁桓公年纪小,由鲁桓公的同父异母大哥隐工摄政,摄政数年后,欲还政于鲁桓公,却被该国的羽父设计刺杀。一年多后,宋国国君宋襄公也被华父督杀害,立冯伟国君,为宋庄君。这时候,鲁国和宋国内讧和内乱,周平王驾崩后,周桓王继位,年少气盛的周桓王,不把郑国放在眼里,对郑庄公毫不客气,出兵攻打郑国,春秋第一例有天子御驾亲征唯一一例,公元前720,周桓王摔中军,攻打郑国,无奈被郑国打得落荒而逃,史称长葛之战,周王室至此威风扫地,成了战败之国。周朝实行邦国制度,产生了天下,国、家,家是大夫的,国是诸侯的,天下是天子的。春秋时期,邦国只有半独立半主权,而战国时期则拥有完全独立主权。在西周,至尊和志强是合一的,在这之下,次尊和次强,则是诸侯。春秋半个世纪,郑国齐国都兼并了一些小国家,周王朝势力已经式微,霸主即将诞生。
第五章,商鞅变法。春秋与战国之间,隔了好几十年。战争是3春秋和战国都有的,然而春秋时期的战争史荣耀的,也是体面的,是君子的事情,一旦决出胜负,绝不赶尽杀绝,像越王勾践把吴都一围三年,为正人君子所不耻。战国的开始,是从战争的不文明开始的,比如屠城。公元前4,周威烈王册封晋国大夫为诸侯,也因此,周朝分裂为东周国和西周国,不在称王,而是叫君,各个诸侯国成为独立国王,有了独立主权,从此没有了天子。战国初期,最有活力的是魏国。与孟子和庄子同时代的商鞅,本是魏惠王的公孙痤的家臣,公孙痤本想让商鞅代替自己担任宰相,无奈魏惠王一言不发。公孙痤说:如果不用商鞅,则一定要将他杀掉。后来在公孙痤病故之后离开魏国,投靠了秦国,魏惠王最终醒悟却迟了。商鞅到了秦国,秦孝公非常重要商鞅,行霸道,变法度,重新编组,废领主制,行地主制;废封建制,行郡县制;废世袭制,行任命制,实则是加强中央集权,从此由西部小国秦国逐步强大,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胜出。而商鞅本人因为得罪了秦孝公的太子,即时秦惠王,被车裂而死。商鞅死后五年,张仪入秦,苏秦担任六国纵约长,士阶层纷纷登场。
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易中天品三国》这本书,三国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三国大家都很熟悉的吧!不用我介绍了,可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并不真实,而这本书则结合各种有关三国的记载、演义来告诉我们真正的三国。这本书真实地写出了三国时代的种种迷案,告诉我们一个个历史真相。
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原来是想当一个忠臣,可后来由于一些原因没有当成,便想当一个乱世英雄,却因为自己的贪婪当了一个乱世奸雄。有一段时间,诸葛亮并没有受到刘备的重用,法正则是那个时代的“诸葛亮”,刘禅其实并不笨,刘表和刘璋都很软弱,只想守住自己的“一亩地”,可惜他们的地盘都被别人占领了。刘备拿下荆州和益州没有半点犹豫,孙权能守住江东是因为他重情义。曹操用人靠智慧,孙权用人以感情,刘备用人靠义气。诸葛亮用人以法则。用书上的话说“操以智,权以情,备以义,亮以法”曹操的朝廷像沙龙,刘备的朝廷像帮会,孙权的朝廷像家庭。想知道有关三国的别的知识吗?如:为什么他们都被晋统一了,那就自己去书的海洋里去寻找吧!
劝大家如果有时间去看一看这本书,特别是爱看《三国演义》的同学,演义不是历史,想知道三国真正的历史,那就看看《易中天品三国》吧!
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的《百家讲坛》是我喜欢看的一档节目,在这个节目中我认识了易中天和他的《品三国》,初听的时候就觉得有意思,异常是他常用现代的一些俗语和事例来解释三国中的人物和典故,通俗易懂,感觉挺新鲜还很趣味:比如他把刘备这一帮人比作一个集团,认为刘备集团好比一个很有前途得民营企业,可惜缺少一个能干得CEO,搞不清自我得主打产品和营销路线,所以生意做得平平淡淡。诸葛亮好比一位超一流的职业经理人,能够让企业起死回生,但没有自我的公司,他自我也不想当老板,所以他们两人就一拍即合了。可惜因为要上班,所以只是断断续续的看了几回。
那天在校长办公室看到《品三国》这本书的时候,禁不住就拿起来看了一下,然后就向校长借了来,带回家慢慢研读了。
刚刚翻开《品三国》,就被它的开场白吸引了――大江东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我喜欢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读起它,就感觉到一股磅礴的气势,让人觉得胸襟豁然开朗。
再看下去,又发觉有很多与我原先认知的三国并不一样,比如说刘备这个人物,从电视剧中了解的刘备是个重义气,会用人的好领导,而易中天先生却认为“他跑得比兔子还快”,让人感觉他并不仗义,其实我对他也没什么好感:懦弱、无能、耍心眼、一遇事就明白哭,全靠一般忠心耿耿的弟兄们帮他撑着门面。有时也替这些英雄们不值啊!
《三国演义》是一杯浓浓的咖啡,《品三国》让我让我感受了沁人心脾的甘醇。
《品三国》让我们了解到鲜为人知的历史,也让我们明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道理,如果你对三国也有点兴趣,那也来读一读《品三国》吧!
对百家讲坛上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品三国的系列讲座的不屑来源于师长师兄们的影响,历史当作玩艺,人物成了Boss和CEO等,简直是在拿历史、历史人物开玩笑。
可终究好奇还是占了绝对上风,我倒不会傻B兮兮每天爬在电视机前看那一叹三涌,就直接买来一本《易中天品三国(全集)》来看了。这不看不要紧,一看啊!还谈不上敬佩,但不屑全打消了,易中天绝对称得上一个学者,也让电视,准确地说,也就是这个百家讲坛更深刻了。易中天先生由人物牵出历史事件、牵出时势格局,而三国时代又岂是容你孑然独世的时代,于是从曹操谈起,揭起错综复杂的一张网,将三国众英雄一网打尽了。这与刘心武先生由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似有同曲同功之妙。再说,易中天先生是否扭曲历史或者言过其实,我看未必,最起码比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或者过于偏袒蜀汉的陈寿的《三国志》要更可信一些;不过说起来易中天先生可是偏袒曹操的,冠他以“可爱的奸雄”,新秩序的建立者加寒士加改革家等等,连诸葛亮也是下意识地继承了曹操的方向,曹操成了一个大大的代表历史一定方向的创新家了。
这一点,我倒觉得曹操只是出身(低贱),性格(暴而疑),经历(艰辛)决定的,而不是说他就承担了什么历史使命,即使承担了,那也是历史发展强加给他的,要不他早就当上魏帝了,还能等到曹丕。读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脑中原先模糊的三国的复杂统将清晰了一起,一张人物事件谱让它越发清晰;朋友说,别用你易中天的理论和我谈三国,看,他还在不屑呢!我倒认为,品出来的三国,更吸引人兴趣啊!
“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一首《曹操》掀起了三国热;随之,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也登台亮相。三国是乱世,但乱世出英雄。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渝,坚韧不拨的刘备……演义出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而这一段段扑朔迷离的历史的背后,往往有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贼。在戏剧中,他也只有一个白脸奸臣的形象,让人想起“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可我读了《品三国》后明白了这不是对他公正的评价。《品三国》说:“曹操是为奸雄!
”其实做一个奸雄,是因为当时正处于乱世,是逼出来的。而曹操又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比如:经过战争洗礼中原地区出现了“白骨蔽原野”的惨景,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而曹操采用“屯田方针”,富民强国。曹操还是一个大气的人,他颁布《求贤令》,主张“唯才是举”的政策:不管出身如何,生活作风有些小缺点什么的,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量才任用,形成了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为他今后夺取天下打下了基础。
《品三国》中易中天教授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如庞统的死是刘备与诸葛亮合谋的,关羽的死也跟诸葛亮有莫大的关系等等,这让许多“亮迷”们十分气恼,说易中天有意抵毁诸葛亮,其实这只算学术之见,历史是客观的。而易教授却有着一种敢于打破延续已久的观念,敢于创新的精神,所以,我们既要向历史人物学习,也不仿学学在我们身边的像易中天这样的人!
终于等到了我把《品三国》摊开这位演义一段非常历史的非常大师为我写下了三个柔中带刚令人荡气回肠的三个字:易中天。
作为一个铁杆“易迷”我被他的口才深深折服当然也希望这位语言大师能在编书上有更大的造诣。
让我细细读来。写的比讲的更生动!他解剖了各个军阀集团的实力其核心人物的性格和一些历史难题。就单讲曹操集团吧。曹操儿时家教不好是个花花公子但天资聪慧的他走上政坛成为一方军阀。他“奉天子以令不臣”有了正义的旗帜;他施行“屯田”有了粮食的丰收;他颁布《求贤令》有了建立精锐部队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他想大有作为想当个“治世之能臣”不久便与袁绍进行了官渡大战十万袁军灰飞烟灭。曹操乘胜统一了北方。
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曹操为何会奇迹般以少胜多呢?我认为主要原因就曹操集团人心齐而袁氏集团则正好相反甚至“窝里斗”。袁军进犯官渡有了天时;占领官渡两旁的白马和沿津有了黄河之险占了地利。但曹操也不是吃素的。他的文臣武将敬其如父互相之间都很友好。曹方有了人和真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正当袁军猛攻官渡时袁绍手下的官员都因为窝里斗而对袁绍失去信心投降了曹操。袁军片刻乱如散沙曹军全军出击大败袁氏家族。
现在看来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应该是振兴中华民族最大的动力而那些比如诸葛亮的“空城计”是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出的险招。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还有个现象那就是有些三国游戏崇尚“武将单挑”缺少团队合作精神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个人英雄”的“本色”。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英雄是人们团结一心组成的岂是“个人英雄”?
易中天的签名或许有这层意思。
三国,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后,我对三国中的英雄有了新的认识。
就说曹操吧!以前,我对曹操的印象是残忍、凉血、奸诈、霸道、大胆又有智慧的”奸雄“,是一个十足的”国贼“,其霸道和残忍程度,足以和狼戾贼忍、暴虐不仁的董卓相媲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充分的体现出了他的大胆;荀是曹操的头号谋士,想出过很多计谋,帮曹操打了不少胜仗,和曹操出生入死,后来因为反对曹操不忠于汉室的行为而被赐死,这足以说明曹操是一个忘恩负义、凉血和残忍的人;建安第十六年,曹操讨伐西凉马超,用离间计使马超内部起了内杠,害的韩遂的`手臂都被马超砍掉了,这不就说明了曹操是一个奸诈又有智慧的人吗?
但看了《品三国》之后,我对曹操的印象有了大大的改观,他幽默,他豁达,它洒脱,他不拘小节、率真风趣,《品三国》中说:曹操他常常穿薄绸做的衣裳,带着一顶丝绸做的便帽去会见宾客,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没有什么顾忌,有时说到高兴出,便笑弯了腰,一头埋在桌子上的杯盘里,弄得帽子上都是汤汤水水,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曹操的不拘小节,率真风趣,在他征讨马超、韩遂时,和韩遂在战场上约见,韩遂的士兵都争先恐后的看曹操,曹操便大声说:”你们是想看曹操吧?我和你们一样,也是个人,没有四只眼睛两张嘴,只不过多了点智慧!“这话说的很实在,也很可爱,体现出了他的幽默、豁达、洒脱。
我对三国里人物的重新认识还有很多,心中对他们的影响也有大大的改观,三国,这真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到底是为什么呢?易中天在这本书里做了分析。
在赤壁之战前,鲁素和诸葛亮得知曹操要攻过来了,鲁肃便让孙权和刘备结盟,方可度过险境,于是孙权再三考虑终于和刘备结盟了。孙权给周瑜三万精兵再加上刘备的两万精兵加起来就是五万精兵一起去打曹操。因为当时曹操军心不定,虽然是“百万大军”,但周瑜还是把曹操打得落花流水了。但毕竟那是曹操也老了,他说,在赤壁之战那一年,孙权二十七岁,诸葛亮二十七岁,周瑜三十四岁,鲁肃四十七岁,而他却是五十四岁。这是在三国中有名的战争,后来用来形容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刘备能请到诸葛亮为他效力吗?易中天认为他有诚意,所以诸葛亮愿意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有两位结拜兄弟,一是关羽,二是张飞。他们一起打天下,出生入死了那么多回,但他们还是像磁铁一样吸在一起。诸葛亮也是帮助刘备打天下的重要谋士之一,他为刘备献出了不知多少条妙计,让刘备起死回生了那么多次,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还继续帮刘备支撑着,直到地盘被消灭以后。刘备他也十分听从各位谋士即将领的意见,这才使他一次次的化险为夷。他也十分爱将,有一次,赵云为了救阿斗,差点牺牲,刘备知道后反而把孩子往地上一扔,吼道:你几亏损我一员大将!赵云见了吓了一大跳。从这么多的分析中,我感受到了刘备是个十分重情重义的人。
刘备和曹操一样,都是三国中的传奇人物,只可惜他的儿子阿斗整天游手好闲,最后把刘备毕生的心血都给毁了。
“滚滚长江东逝去,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历史在分分合合的时间轨道中回旋,渐渐地拉开了三国的帷幕。
在这群雄逐鹿的过程中,隐藏着太多的谜团,而曹操却是其中最让人费解并且最富有争议的,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向我们介绍并分析了曹操其人。
三国是一个战火纷飞的时代,但乱世才能成就英雄,如雄才大略的曹操,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英武潇洒的周瑜,坚忍不拔的刘备……演义出一部恢宏的历史画卷。
曹操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奸诈小人,是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可我读了《品三国》之后,才知道这是对他不公平的评价,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发布屯田令,富民强国,同时曹操还很大气,主张“唯才是举”,只要有真才实学,不管有什么缺点,都可以不计前嫌,发挥自己的才能,形成了曹操手下猛将如虎、谋臣如狼的盛况,为他今后的问鼎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论功绩,曹操战功累累,破黄巾,杀袁术,攻袁绍,灭吕布,溃马腾,收刘表,败张鲁。虽然有赤壁惨败为曹操征战一生的最大的污点,但以现在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纵观三国,哪个人能及得上曹操这样的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华集于一身的呢?狂妄自大的袁术?有勇无谋的吕布?骄傲自满的袁绍?懦弱无能的刘表?当然不是。
论起三国群雄,诸葛亮没有曹操识人的眼光,孙权没有曹操身经百战的经验,刘备缺乏曹操的气魄,这样看来,曹操无愧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易中天中华史.中华根》读完了,完全颠覆范文澜、翦伯赞史书搞法,但以今说古的读史方法很值得阅读和借鉴。
今日偶尔发现网上质疑甚多,不妨传播一点读此书的诀窍。
名学者写史另类,肯定对反响有准备。不妨回头看看每编的后记,尤其是第一本《祖先》。易中天20_年5月12日“拜见了吴敬琏先生”,为何要“讨教一些学术问题”?
吴敬琏是经济学家,易中天中华史是历史散文著作,他料定吴老会说“怎么保证你说的历史是真实的”问题,这正是他最终需要的。而后,顺理成章回答这个问题——中华史面世后的质疑。读过第一篇后记的“出发点”“目的地”“北冰洋”“导航仪”“发现号”“处女航”,便能豁然了。顺带补充一句:这易中天之处女航正是你无法“证伪”与“证不伪”之间的海域。
能回答吴敬琏先生的问题,还在乎其他人质疑乎?
本人与易中天老师有过一面之交,也知道一点个性。他用讲课方式著文,对于那些并非硬伤的质疑,甚至仅为自以为是的硬伤,是不屑一顾的。说到“硬伤”,于是也就挑一点:商殷不应一笔带过。商殷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已被考古发掘所证明。立足于此,“周”小国灭大邦、蛮荒克文明,以德立国、以礼治邦,结束神明、开辟人本,就更明晰了。
一本站在学术的角度写给大众看的科普书籍。
原始时期的人类,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的史实,全凭后代的人的只言片语、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面对这些不辨真伪的猜测和推测更加考验一个人对历史的态度和把握。易中天先生本来就对历史有着很深刻的认识,在本书中又运用了王国维先生推荐的实物史实并重的治史之法。语言平实却丝毫不见一般史书的枯燥。很推荐。
在本书中难能可贵的是,不仅仅是事实的堆砌,更有作者对原始人类精神的思考。从懵懂的混沌到渐渐有知,因何母系,缘何父系,整段石器时代的脉络被这样轻松画出。读者理解的更加容易,却也反映了作者的学术高度。与此同时,在本书中提出了诸多与大众认知相悖的一些想法。虽然历史已然尘封,真相不见天日。但是却不妨碍好奇的后人追逐真相的脚步。研究没有对错,在于它给后人的启示,其意义的价值远远大于结论。
总之,本书粗粗一读是一本可爱的历史科普小文,细品却大有乾坤。看您挖到哪一层了,无论深浅,总有收获。
我总结一下此书的几点特点,给大家做个参考。
内容上的宏观性。宏观性集中表现在第一二册以及总序言中。总序言中分析比较了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华夏文明三大文明体系,认为“只有中华、伊斯兰和西方现代,才代表了三代文明、三种类型、三个时代和文明三要素,同时具有世界性。因此,这三大文明有可能就是文明意志的集中体现,当之无愧地可以成为’第一世界’。也因此,我们民族必将被赋予新的使命,再次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这就是作者认为的中华文明的位置。另外,在《祖先》和《国家》两卷中,将中华民族的发源于其他古老民族和文明的发源做了比较,甚至互相印证,将中华民族的史前史放到人类发源的体系中去考察,互相印证,互为参照,梳理了华夏民族的祖先和国家的发源和演变过程,有不少新鲜的观点。要理解这种宏观性,必须首先具备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学、人类学的基础知识,才不会被作者跳跃的思维弄的一头雾水。
注重史观,脉络清晰,逻辑严密。如果想要通过阅读一本书,就了解了历史的全部,那几乎没有一本书能够到达这个要求。编写一本史书,必须要有自己的脉络和逻辑。如何勾勒历史,不失真、不偏颇,有自己的观点,是作者在下笔写作之前就要认真考虑好的问题
以上点足以证明易中天中华史是一部适合略有基础的但是又急需普及历史知识和观念的人群甚至也适合读书时间少的人,因为每卷书才十万字,文字也足够有趣。我一般用半天时间就能读完一本。
易中天写的关于三国的书我看了不少,从众所周知的《品三国》到《品人录》中的曹操一章,再到现在看的《易中天中华史》的三国纪,最后他却在三国纪的后记里面说“三国,不该这样被人瞩目”。
当初看《品三国》,特别希望他多讲一点诸葛亮和赵云,毕竟是三国时期最喜欢的人物,但赵云基本没怎么出现,比较遗憾,可事实上赵云甚至关羽在那个时候都不是最核心的人物,历史毕竟不是演义,也不该对他大书特书。至于诸葛亮的篇幅还是挺多的,但他的精彩却是从刘备去世才开始,而不是刘备去世前那些天花乱坠的奇谋妙计。“人们为他的‘出师未捷’唏嘘不已,对他的‘三顾乃见’羡慕有加,甚至让他穿上八卦衣,摇着鹅毛扇,从袖子里掏出锦囊妙计,并美其名曰‘智慧的象征’。诸葛亮的在天之灵,只能去咀嚼自己的孤独。”当一个人成为了一种符号,也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幸运的是成为符号说明你身上有特质,别人望尘莫及,且名声大噪,影响力扩大,不幸的是符号就是符号,那不是你,当人们更多的关注这个符号的时候,却不会去明白真正的你。当单枪匹马七进七出的赵云和多智近妖未卜先知的诸葛亮在台前大放光彩的时候,历史上也可圈可点并不乏味的他们也只能被埋没在后台。倒是想起周杰伦的一句歌词“所有关于我的传说,全都不对,全部是纸屑,全部要改写。”
还有点就是所谓的忠义,《三国演义》核心价值观的忠义。“忠是单方面的人身依附,义是多角度的任意解释。忠是不变的,义是多变的。结果,要么信口雌黄,周公恐惧流言日;要么弄虚作假,王莽谦恭未篡时。”道德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不是如忠义这般最终解释权归口才好的人所有(比如关羽,被罗贯中说成了演义三绝中的“义绝”,其实他在演义中做的事情义的同时也不义),而是和每个人切身利益相关的东西。如用这不靠谱的忠义作为核心价值观,最终只能是伪善,认不清是伪善的人被利用,为之赴汤蹈火还自以为做得很高尚,认清是伪善的人,不少都很难再相信善,哪怕是真善,却认为是骗人的东西,所以拥有真的经得起推敲的核心价值观是很重要的事情。这也是他反对人们如此关注三国的原因,演义中“术”的权谋风生水起,“道”的忠义却不堪一击,传术不传道则术的使用就会乱来。
★ 易中天经典语录
★ 读书笔记教育心得
★ 禁毒心得读书笔记
★ 物理读书笔记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