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十岁那年读后感(共含1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泥娃”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十岁那年》是世界范围内、当代作家中为数不多的以诗歌体裁创作的小说,作者是越裔美国人赖清河。它不似诗集有饱满到外溢的澎湃激情,也不像普通的小说,可以用大的篇幅来铺陈情节。看这本书就像是听一个孩子讲心灵成长的故事,语言直接、干净、简单。读完全书,我难抑激动,为故事中的主人公面对困境所展现出来的坚强而感动。
书中的主人公叫河,是一个10岁的越南小女孩,因为战争,妈妈带着她和三个哥哥一起逃到了美国的阿拉巴马。在这里,河克服了困难与挫折,适应了新的环境,并融入到新的生活之中。
这本书共有四个部分,分别为“家园”“在海上”“阿拉巴马”和“从现在开始”,正是她从家园逃到阿拉巴马,并接受新生活的过程。河用她的视角来讲述她的幸福与哀愁,比如战争之前家乡的美丽、战争来临时人们的恐慌、逃难过程中家人的苦楚、移民成功后寄人篱下的凄凉、在学校被同学欺负的无助,以及终于在亲朋好友的帮助和鼓励下自强的满足。虽然语言简单,也没有渲染痛苦,但读到这些故事的时候,还是让我感受到战争对河的伤害。
看完这本书,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首先我庆幸自己身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没有战争的祖国是如此美丽。我也庆幸自己始终都有家人的陪伴和守护,而不像可怜的河,很小就失去了父亲。其次我也很佩服河的坚强,在面对生活中的如此坎坷的时候,还能够重新振作起来,找回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最后我觉得我真的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勇敢地面对未来不可预知的困难,始终相信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
我很幸运能够读到这本书,也很幸运能够同河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
《十岁那年》的作者赖清河出生在越南,随父母迁居到美国。看了这本书我有许多的感慨分享给大家。
主人公河是一个10岁的小女孩,家乡有她所熟悉的生活和各种传统,她的木瓜树和那些热情的朋友。但这一年,战争的硝烟使河的一家不得不离开美丽的家园,搬往美国。这一次意料之外的出行让她的人生从此天翻地覆。然而,适应新的环境是那么困难,新的食物、新的邻居、新的同学,一个全新的城市。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困难,河的3个哥哥和母亲在美国找到了工作,河也继续上学。
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感到极大的震撼和痛心。河和我年龄相仿,而我们一直在祖国的保护下和父母的关爱下健康成长。而河和她哥哥们在战争的硝烟中和子弹的飞舞中成长。要知道,河的一家在船上逃难的过程中,食物是多么的紧缺。最好的时候,早餐、午餐和晚餐只有一个硬邦邦的饭团和一口水。对于逃难的人来说,有饭团吃已经是上帝给他们的恩惠。
记得,我小时候不喜欢吃饭。有一次不想吃饭,就偷偷去阳台把饭倒掉一半。那时候我还小不懂事觉得没什么,现在回想起来就感觉很惭愧。对比河他们的处境,我们现在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丰衣食足、无忧无虑。可想而知,战争几乎催毁了一切。孩子失去父亲,母亲每天担心受怕,年长的哥哥各有各的打算,最小的女孩心中充满了迷惑。而且,小女孩还要看别人脸色行事。像那个年龄不是应该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玩耍吗?是的,但是战争破坏本应该美好的生活。
作者用自己童年的事迹告诉我们,战争带来的是痛苦,但在战火中的人们是坚强、乐观和善良的。我要向河学习,学习她乐观面对生活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今年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奇怪的书――《十岁那年》。这本书奇怪之处在于里面不是文章而是诗歌。
本书讲述的一场蜕变的旅行,主人公河是一个十岁的短发女孩,家乡有她所熟悉的各种传统,她的热情的朋友,还有那些木瓜树。但是这一年,一场意料之外的旅行却让她的人生从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河和三个保护她的哥哥还有亲爱的妈妈被迫离开了家,搬往美国南部。然而,适应新生活很难,但却没能难倒这个坚强的孩子。面对现实,她深深地懂得长大了的她不能再依靠妈妈,这场变故使她变成了一个坚强的孩子。
看完这本书,我想到了我自己。我从小就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爸爸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永康打工创业,我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有一次,爷爷开着三轮车连人带车从高处翻下,我被狠狠地甩了出去,脸上被荆棘扎得到处是血。这一次的经历使我变得胆小内向。妈妈知道后非常内疚,可是生活所迫,她还是没法和我生活在一起。为了锻炼我的胆量,可谓是煞费苦心。今年六一节,我所在的美术社团有一个展示节目,我被老师选中参加。一听到老师宣布我的名字,我害怕极了,但又不敢跟老师说我不想去。晚上和妈妈视频时她见我闷闷不乐,就关切地问我是怎么回事。我对妈妈说出了我的顾虑。妈妈就和我谈起了《十岁那年》里的河,慢慢的,我放松了紧张的心情,立志像河那样勇敢地去面对困难。
六一节那天,我勇敢地走上舞台,大方地完成了美术作品展示。走下舞台的那一刻,我明白了:只要你勇敢面对,不逃避,积极向上,那么任何事情都有解决的方法。
暑期里第一眼看到《十岁那年》,我就被它的名字深深吸引。我今年刚好十岁,我无忧无虑地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爸爸妈妈非常爱我,还有一个可爱的小弟弟。这本书的主人公也是十岁,十岁那年怎么了?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这本书。
《十岁那年》是越裔美国作家赖清河写的。故事的主任翁是河,她是一位十岁的'小女孩,她生活的家乡有各种传统习俗,她有热情的朋友,还有那棵木瓜树。
河十岁那年,家乡发生了战争。河的爸爸是海军,他在战争中失踪了,随后,河的一家跟随爸爸的朋友宋叔叔来到关岛,多亏了河的哥哥,河一家才有了个担保人,全家来到了阿拉巴马。但是在这里的生活并不是很顺利,河在学校经常被别人欺负,还好有哥哥保护着她。通过她自己不懈的努力,河的生活渐渐好了起来,新邻居慢慢接收了她,她的可爱和阳光使得她在学校里也交到了好朋友。
不幸的是,突然有一天,河的妈妈得到了噩耗:河的爸爸去世了,妈妈伤心不已。妈妈因为不想孩子们有效的心灵收到打击,她选择独自承担这份痛苦,但河还是知道了爸爸的事情,她祈祷爸爸在新的地方开开心心的生活,希望妈妈能有更多的笑容。
看完这本书,我感慨万千,战争太残忍了,一场战争的发生会夺去无数鲜活的生命,会摧毁美丽的家园,会破坏人们幸福的生活,我更加感动于河的家人之间相互理解与支持。
河是让我敬佩的,经历了那么大的波折,她没有放弃,而是勇敢坚强地面对一切,重新找回了自信。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河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鸟欲高飞先展翅,人求上进先读书。闲暇时,我看了一本书,名叫《十岁那年》,它是越裔美国作家赖清河的著作,其中一篇《在海上》我特别喜欢。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生活在越南的十岁小女孩,名叫金河。在1975年,越南南北发生战争, 战争摧毁了她的家园, 金河和她家人为了避难不得不离开家乡,她和哥哥在母亲的带领下坐船前往美国。在海上漂泊的日子里,因为逃难船只的简陋,她们大多数时间都要呆在黑暗无灯的船舱,并且缺乏生活用品,每天每人只有一个又黑又硬还带有霉味的饭团和一小杯淡水,同时船上还没有厕所,天啊!真是难以想象。只有到了入海口,才能补充食物和淡水,才能吃上新鲜可口的白米饭。小金河平日特别爱吃零食,她特别思念锅炒椰子脆、香蕉酥角酱……但是狭小的船上又哪有这些美食。过了一段痛苦的日子后,小金河和家人们凭着对新生活的憧憬,积极为未来做准备,她每天向光哥哥学英语、向武哥哥学习武术……痛苦但坚强的生活着,终于到达了她们心中的天堂-美国。
书中的故事虽已完结,留给我的却是思绪万千。我不禁想到现在因新冠肺炎病毒横行而自觉隔离在家的我们和作者当时的处境有好多相似,同样每天只能待在狭小的家里,每天吃的最多的就是萝卜白菜,不能上学,不能和好朋友一起玩耍,但是我们听国家,听老师的话,在家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在家每天坚持锻炼,自己学习做饭,自己学习洗衣等等,我们和小金河相比,不知幸福多少倍,起码我们不出门就能知道外面的事,起码我们还有新鲜蔬菜,起码我们还有老师通过网络每天辅导我们学习……
勿谓寸阴短,既过难再过。我今年已经十二岁了,十岁早已过去,不会再回来,看到小金河的经历,我更觉得要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充实的过好每一天。
我有一大堆书,其中我最喜欢《十岁那年》这本书。看了一遍还想再看一遍,故事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在河十岁的时候,一场意料之外的旅行,让她的人生翻天覆地。河和家人被迫离开了美丽的家园,搬往美国南部。然而河总是不能融入到这个新的世界来。我仿佛在河的眼睛里看到了悲伤和希望。悲伤――她的故乡不在了。希望――她的爸爸快些回来。可当她知道她的爸爸走了以后,她的心情是如何的?我只记住了谁也不愿意听到的话“完了,家园完了。”
这本书我读了好多遍,也没能悟出个道理来。那灰白的图片,加上淡淡的油墨味,很是让我喜欢,但是,我很不明白:为什么上帝对河一家如此不公平啊,我现在的生活多么美好啊!我要是能穿越时光把河接到我们国家来生活该多好啊!可惜,这一切只能作为幻想。
我读书,我收获,我成长。大家好!我是四(3)班的林奕昕。今天和大家分享《十岁那年》阅读心得体会,它的作者是越南籍美国人赖清河。与其说这是本书,还不如说是一集诗篇,因为这本书以诗意的写作手法和简洁纯净的语言,讲述了一个美丽而坚强的女孩在面对完全陌生的生活环境时,所经历的心灵成长和蜕变。
小说的主人公河是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家乡有她熟悉的生活与各种传统,有她热情的朋友,还有一课木瓜树。但是这一年,一场因战争而起的旅行却让她的生活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河与家人被迫离开了家园,搬往美国南部。然而适应新环境让河遇到了许多困难。最终,河融入了新世界,重新变得聪明和自信。虽然,河的十岁经历了许多困难,被新同学嘲笑,还失去了爸爸,但她没有绝望,没有万念俱灰。她开始学着勇敢起来,接受事实,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处理与同学的小纠纷,而不再总依赖妈妈。河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坚强的孩子。
和很多名著放在一起,也许《十岁那年》就像海洋里的一朵小浪花,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它却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了战争来临时人们的恐慌,逃难过程中家人的苦楚,移民成功后寄人篱下的凄凉,在学校被同学欺负时的无助等等心理感受。
我庆幸生于一个和平的年代。感谢我的祖国,给我一片慰蓝平和的天空;感谢老师和同学,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翱翔;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陪我一起健康快乐成长。
“珍惜”这一词对我们来说很普通很熟悉,常常都能听见。可是如果有一样东西你没珍惜,可能你永远也看不到和听不到。这样你就懂得珍惜了。这本书是用诗歌的形式写的。
书的大意是:主人公河是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家乡有她所熟悉的生活和各种传统,热情的朋友,还有那些木瓜树,可她没有珍惜。但在这一年里,一场意料以外的旅行却让她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的家园被炸了,被迫离开了美丽的家园。她们在轮船上漂流了一个月,才搬到美国南部。适应新的环境是那么难,一切都变了:食物、邻居、同学、家……最后在她自己的努力下,有了自信,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律师。
作者是赖清河,是越裔美国人。她出生在越南,后跟家人一起移民到美国,在努力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她经历了和主人公一样的困境,最终她的工作是一名儿童文学作家。她写的《十岁那年》得了纽伯瑞儿童文学银奖、美国国家图书奖。
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懂得珍惜,要坚持不懈、要永不言败。学习别人的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
“越是弱小就越要发展证明我们自己已经成为中国强大。”这是《十岁那年》中主人公金河的心声。
我喜欢这本书。
刚拿到这本书是我被它美丽的封面所吸引,一个小女孩抱着树,远远地看着,她在想什么?我等不及要打开这本书了。
正如我所料,这个故事就像一块磁铁,吸引了我的眼球,我真的很佩服故事的主人公金河,她多么幸福啊,爱她的家人,有趣的同学,亲密的朋友,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然而,战争爆发了,一切都成为过去,金河一家被迫逃到美国,成为难民,从abc,我真的为金河感到难过,害怕她的悲伤,对世界失去信心。但我错了。Jinhe从痛苦中复活了。面对新同学,新老师,新环境,从不退缩,但更加努力向上,她是一个坚强的女孩,我想,我们应该像金河,面对困难,从不放弃,相信自己,克服自己。
当金色的河流啃食着船上散发着恶臭和坚硬的冷米球时,我在西餐厅吃了饭;当金色的河流在寒风中颤抖时,我在温暖的书房里静静地阅读。
没有进行战争的年代多么一个美好!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美好的日子,没有战争,不要像金河一样到处乱跑。面对困难,也要相信自己,相信天空永远挂着美丽的彩虹。
我喜欢这本书,也喜欢金河,她面对生活困难,勇敢、坚强的精神文化值得研究我们可以学习。
一缕清风拂过我的面颊,小鸟“叽叽喳喳”的唱着歌儿,周末的早晨总是那么的惬意。此刻,我正坐在书房的窗边,拿起这本《十岁那年》,慢慢的品读起来,渐渐地,我被这些优美而悲伤的文字吸引了。
“河”是一个十岁的女生,家乡有她所熟悉的生活,她热情的朋友,还有她亲手栽种的木瓜树。但是,这一年,一场战争打破了美好的宁静,她和家人逃难来到了美国。在美国,她无限憧憬的美好很快被击碎了,事实是她不太能融入这个新的“世界”,特别是语言不通,造成的沟通障碍,成了笑话。可是,坚强的她仍然百折不挠追寻自己的梦想,最终实现了美丽而坚强的成长蜕变。
“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深深的触动了我的内心,从家乡的幸福生活,再到适应美国的艰难处境,充分感受到她坚强的意志力,因此让我想到:在这个世界,任何有成就的人,无不是有着坚强的意志和持续向上的斗志。贝多芬双耳失聪,却创作出豪迈气概的《命运交响曲》;海伦凯勒双眼失明,写出了著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鼓励着多少生活在黑暗的人们看到的希望的光明;司马迁一生坦荡,却惨遭“腐刑”,之后,他闭门谢客,潜心研学,才著有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由此,我联想到自己平常的学习状态,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坚持性不够好,特别容易打退堂鼓,细致度不够,时常因为审题不够严谨失分,这都是学习中的大忌。还记得初学钢琴,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小节,繁杂的学习和弹唱,都让我感觉前路漫漫,没有终点,煎熬至极……。无数次的想放弃,无数次和妈妈闹情绪。现在想想,和《十岁那年》主人公“河”的坎坷经历比起来,我能够在和平盛世下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各项技能,真的是非常幸福的人了。“春花事好,为学须及早”,我想,我真的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来充实自己了。
在金色的夕阳下,我恋恋不舍的放下了这本书,书中的情节,书中主人公的智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震撼着我的十岁这年......
漫无边际的草地和蓝天相拥,棉花糖一般的云朵幻化着各种形状游走在天空,一棵清瘦的树和小女孩相互依偎着,我仿佛听到了树叶“沙沙”地哼着小曲儿,小女孩紫色的裙摆在风中舞动。我瞬间被书架上这本书的封面吸引。
《十岁那年》――这不禁让我想起自己的10岁:和弟弟一起各自戴着头盔舞着大铲子,妈妈气得眉头紧锁;在农村老家扔一个小炮吓得一窝鸡四处逃窜,爷爷在一旁笑着骂骂咧咧。书中的十岁是否也和我一样无忧无虑,我揣着好奇心翻开了这本书,结果却让我始料未及。
清河,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十岁未涉世的小女孩。她有一个英俊温柔却永远只在照片上的爸爸,一个坚强勇敢美丽的妈妈和三个性格各异的哥哥。她有熟悉的家乡,熟悉的生活和传统,熟悉的朋友,熟悉的木瓜树。
她应该和我一样,觉得童年就该是这样的吧!但战争摧毁了她生活中的一切。
战火摧毁了她美丽的家乡,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包括她挚爱的父亲。清河来到了一座新的城市,有了一个新的家,一所新的学校,一个新的班级,一位新的老师,这一切的“新”不是她满心欢喜的新生活,而是陌生的恐惧。十岁那年,她尝到了寄人篱下的苦楚;十岁那年,她被迫学会了看陌生人脸色;十岁那年,她完全告别了原来那个活泼开朗的自己。
《十岁那年》的故事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清晰的厌恶,也让我对家人爱的力量有了更深的`感触。最终,让清河重新振作起来,找回生活信心和勇气的,是家人和朋友的帮助。
小主人公清河从一开始在学校经常被同学们取笑,到有了华盛顿小姐无私的帮助与结交到新朋友。她渐渐适应了“新”的一切,也慢慢重新找回原来那个聪明自信的自己。看见书本封面上那个清河,自信地遥望未来,我松了口气,会心一笑。
十岁的我读着《十岁那年》,懵懵懂懂地体会到,原来幸福不一定是生活的常态,童年不一定都是糖果的味道。
十岁的我读完《十岁那年》,我的心如落叶般飘摇。原来,家人的爱才是治愈一切的良药。未来人生路上遇到每一次磨难,我想像清河那样,站在风中,坚定地向未来招手。
《十岁那年》这本书是一次考试老师奖励给我的,有太多的可能会让我不能遇见它,然而就是这个偶然,改变了我许多想法。
这本书是美籍越南人赖清河所写,讲述的是作者回忆自己十岁那年的辛酸故事:当1975年的新年钟声敲响,长大了一岁的“我”也变得更调皮、更倔强,但也更可爱、更活泼。正当“我”还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与对木瓜树的期盼时,战争,却悄无声息的来到了。一时间,“我”失去了爸爸,失去了幸福生活,也失去了家园。“我”被迫和光哥哥、武哥哥、魁哥哥和妈妈移民美国。在那里,“我”遇到了语言障碍和种族歧视。倔强的“我”发现自己已经不能像以前那样无拘无束了,为了生活,“我”也被迫成熟起来。当1976年的新年钟声响起,“我”却发现:一切都变了!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很可惜,一个正处在花样年华的小女孩,竟然被活生生地扼杀了自己的活泼、可爱,而是要为自己这个年纪不必想的事情而担心,而导致这个结局的罪魁祸首,就是战争!战争的气息是很难被孩子捕捉到的,所以即使战争已经来临了,小清河还是在到处施展着自己的调皮、活泼,她就像废墟上的一朵美丽的鲜花,那么显眼,那么动人。可就是这个罪魁祸首,不停地踩踏着这朵鲜花,虽然她也想要再站起来,却发现,自己越努力,这个罪魁祸首踩得越狠。
其实生活中,我们同学之间的“战争”也伤害过很多人。记得有一次,我在和刘星悦的争吵中不小心把她推倒了,没想到她的脸立刻就红了起来。这倒不是摔的,而是气的。只见她红苹果般的脸上立刻就落下了几滴泪珠,生气地跑开了。我一起没好意思说对不起,当我终于鼓起勇气说时,旁边的赵欣悦还说:“刚才怎么不说?现在晚了!”刘星悦也瞪了我一眼,似乎更生气了。或许她以为我是故意的,如果真是这样,刘星悦肯定回家后还在伤心,伤心自己美好的一天就被我给毁了。直到现在,刘星悦见到我时还耿耿于怀。真没想到,就因为一个争论和一个不小心,就让一个女孩子伤心了这么久。
有时候,两个同学之间闹矛盾,就经常和别的同学说:“你再和×××玩,我就不理你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同学,就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当我夹在两个人中间,而那两个人闹矛盾时,伤害最大的往往是我。所以,我们经常在与别人的“战争”中,不经意间就伤害了第三者。
所以,不管是两个国家之间还是两个人之间的战争,都会有无辜的人受伤,所以让我们一起远离战争,不让全世界的孩子都拥有文章中的童年,让童真的花朵开满全世界!
★ 十岁发言稿
★ 写在十岁
★ 那年作文
★ 那年情书
★ 十岁生日贺词
★ 做十岁作文
★ 十岁生日祝福语
★ 十岁生日主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