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们回家》有感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ghexxx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我们回家》有感(共含1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ghexxx”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读《我们回家》有感

篇1:读《我们回家》有感

读《我们回家》有感600字

《我们回家》是作家曹文轩的作品之一,他还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根鸟 》等,这些文学作品都是我们小孩子的最爱。

《我们回家》这本书由:《街灯的秘密》、《唱给奶奶的歌》、《我们回家》、《神秘的鬼谷》、《细马的红楼梦》、《痴鸡》、《荒原草屋》、《红葫芦》几个小故事组成,整本书都以“回家”为主线。在这些小故事中,我最喜欢读的是《细马的红楼梦》,它写的是一个叫细马的男孩(他的父亲是邱大爷),被过继到叔叔邱二爷家,他不适应邱二爷家的生活环境,到他努力去适应邱二爷家生活,再到离开邱二爷家这么一个过程。最后细马又回到了邱二爷的家里,这样一个曲折的感人故事。它塑造的是细马这个人物形象,从他的经历中展示这个人物的性格、心理。人世百态,乡下风情,人情冷暖,都在文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本文最大的成功是塑造了细马这个人物形象,让我们明白了人生一个重要的意义:善良、诚实、担当。这些品质是我们少年儿童必须学习,必须传承的优良传统。

可是,当我看到“回家”这两个字时,总感觉心里酸酸的,自己就像一只无家可归的小鸟,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让我没有安全感,没有归属感。三年前,爸爸妈妈因为一些琐事经常闹矛盾,他们不在一起生活,妈妈回了外婆家,爸爸一个人常年在外打工,给我和妹妹挣生活费,每个周末我回家都见不到爸爸一面,妈妈把我接到外婆家,很多时候我连和爸爸见面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回家,每天晚上躺在外婆家,想到爸爸孤零零一个人在外,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痛苦。在外婆家看别人的脸色过日子,还要经常挨妈妈的骂,甚至挨打。我多想有个温暖和睦的家,可是父母的事情,我们小孩子且能阻止得了。

今天,看了细马的故事,细马的遭遇和我差不多,他能坚强勇敢的留下来,想尽一切办法照顾好自己的二妈,他是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孩子,他的勇敢坚强鼓舞着我,让我变得坚强,变得勇敢。我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改变我的命运,改变我的家庭,为自己、为家人创造一个幸福美好的未来。

文:者东镇中心校六(3)班  普龙会

指导教师    陶彦梅

篇2:读《回家》有感

读《回家》有感300字

“回家”一词在我们耳中听过了许多次,在嘴巴里也说过多次,但是我们有没有真正体会到这样一句话对一位叫海子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吗?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这篇感动人心的'文章《回家》吧!

《回家》一文中,主要讲了:海子家里很穷,每到星期六他都会坐着公共汽车回家看望父母亲,但因为种种的原因都让海子不要回家在学校留宿,但是海子没有放弃回赤家的欲望,而是利用各种方法或途径来回家。有一年海子很想回家看父母,因为没有钱坐公共汽车,而在冰天雪地中着双脚回家,他的父母们看了,开心地哭了出来,因为他们知道儿子变乖了会回来看望父母了。

在现实的生活中,不会比以前的交通.经济问题而被障碍去看望父母亲的一颗会的心。像海子一样,他为了看父母而赤着双脚,在冰天雪地的天气中跑回家,无论流着鲜红的血,还是把双脚冻成了又红又肿的脚,他也不惜代价去看望一直以来养育自己的父母。我们也要好好学习海子那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有一颗一直孝顺的心。

最后,让我们从想在起孝顺自己的父母亲们吧!

编辑推荐:

更多读后感作文进入读后感大全:duhougan/

【1】 【2】

篇3: 读《回家》有感

都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那我和我爸的前世肯定是闹掰了,所以今世的我们大概是记着前世的仇,彼此忌恨着对方。

我六岁那年爸妈回来了。在六岁之前我的脑子里并没有关于父母的一点信息,只有爷爷和奶奶。我们生活在一个安详、古朴的小渔村里,那里没有城市的繁华,却有一份城市没有的宁静。所以当那个与我们格格不入的人声称是我的父母时,我并没有什么感觉。

六岁以后我就和我的父母住在了一起。我深深地记得第一次来到这个家时的情景,我茫然地看着周围的一切,不知所措。

之后,我妈告诉我一些我不知道的东西的名字。她很温柔,说话的声音温柔,笑容也很温柔。但我爸似乎不怎么样,他不会像妈妈那样细心地告诉我哪些东西能碰,哪些东西不能碰。通常都是我把热水瓶打碎以后他才会大声地告诉我:“热水瓶不可以碰!”他也不会像妈妈一样关心我的心情。我不高兴了,妈妈会拿一些东西分散我的注意力。而我爸只是淡淡地扫一眼,连问一句“怎么了”都不会。在我的记忆中,我爸对我似乎总是那么冷漠。

但其实我忽略了很多事情,当我十二岁时才恍然大悟。我爸手机里有很多我的照片,从一百天到十二岁的都有。有的连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拍的。我忽然能够想到我爸翻看这些照片时的表情,他应该是笑着的,手里拿支烟,眼睛眯着,就像每天放学他站在巷口接我时的样子,就像我拿到奖状捧到他面前的样子。

我一直以为我爸不会关心我。早上帮我挤好牙膏,准备好鞋和袜子的是妈妈。但当有一天我莫名其妙地起早了时,我看见我爸在帮我拿袜子,他正在踮起脚去够那双袜子。我愣在那儿,倒是我爸镇定地看了我一眼,淡淡的说了句:“起那么早?”然后把袜子递给我,自己回房了。

我猛然觉得我爸就是《回家》中的父亲,与女儿分隔两地,思念着女儿,却又见不到。我爸或许也会翻着我小时候的照片,也会像文中的父亲一样忽而微笑,忽而忧伤沉思,忽而满脸泪光……我一直觉得我爸不懂得如何去爱,其实是我忽略了他的爱。不过万幸的是我已经看见了他的爱,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会让他看见我的爱。爸爸,您的女儿已经长大了,不会像以前那么不懂事了。

篇4: 读《回家》有感

昨天的时候,我读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回家》。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中学生,家里很穷,他只有星期六才能回家。那时候乘车要一毛两分钱。到了星期六,他高兴地乘着车回家了。爸爸说:“我们家里很穷,乘一次汽车都要一毛两分钱,如果乘两次就要两毛四分钱,所以你以后还是不要回家了。”过了几个星期,他十分想念自己的爸爸妈妈了,就跑了回去。妈妈说:“这样还是不行啊,平常你可以半年穿破一双鞋,如果你一直跑回家,几天就得穿破一双鞋了。”过了很久,他实在太想家了,就光着脚回来的,忍不住流了眼泪。后来他长大了,做了一名警察。因为工作很忙,为了给祖国作贡献,他就不能经常回家了。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知道了以前的人生活是多么艰苦,现在我们简直就像是生活在天堂。所以我们要节约每一分钟,节约每一滴水,节约每一度电,养成一个节约的好习惯。珍惜资源,不浪费,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

篇5: 读《回家》有感

读了《常回家看看》,我心中涌出了许多爱的浓血;脑中像幻灯片一样把爱的记忆浮现出来;眼中落下一颗颗珍珠般大的感动水珠。

《常回家看看》写了作者回到奶奶家,和奶奶一起谈谈话,在奶奶的帐本里,作者才知道奶奶多么渴望自己的儿女能少挣点儿钱,带着孙子孙女,常回家看看,吃顿饭,一起聊聊天。

因此,我感悟到:每个老人家都像小孩一般,让家人疼爱、关心,不想孤单。

如果我早几年读到这篇文章该有多好啊!几年前,由于四个舅舅十分疼爱我和弟弟,并且四舅是书记,能够方便让我们一家上广州生活。四个舅舅就问我和弟弟喜欢不喜欢,“好!”我和弟弟异口同声回答,奶奶听了,刚才的笑容就像闪电一样马上收回了,我们根本不懂得奶奶的心。 几个月后,我们离开了奶奶,来到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花都。每当父亲打电话回去时,总听到奶奶的牵挂的哭声,又回想到奶奶和我们的快乐时光,恨不得抽自己俩耳光。

奶奶,对不起!我会抽空回家的。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篇6: 读《回家》有感

寒假里,我读了著名的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写的一篇文章,篇名叫《小蚬的回家》。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一个小男孩看惯了大人剖鱼的事情,便想自己动手尝试一下,用虾来代替鱼,杀死了一只小虾。后来经过“我”对他的一番教育后,使他认识到动物也有可贵的生命。于是在他再一次获得一只小蚬后,没有用它来做新的尝试,而是把小蚬放回了河里,让小蚬回家去了。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我渐渐地陷入了沉思,我懂得了不单单只有我们人类有情,也不单单只有我们人类有爱,就如文中所说的“虾有、螃蟹有、蟛蜞有、杨梅有、桃子有、荸荠有、甘蔗有……”一样,什么东西都有爱、都有情。现代科学研究发现,植物也能通过生物电来相互传递信息。我们要把动物啊,植物啊当成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我突然想到了自己。那天早上一只漂亮的小鸟儿从窗户飞进了我家厨房,爸爸看见了就把窗一关,把小鸟儿关在了厨房里,还得意洋洋地对我说:“看到没有?爸爸厉害吗?”我却皱了皱眉头:“我知道你抓这只小鸟儿,是为了让我开心,我也本来就非常喜欢小鸟儿,可是我却不喜欢囚禁小动物,让他们失去自由!”说完,我走进厨房,打开了窗户,想让小鸟飞出去。可是小鸟却在另一扇关闭的窗户前直扑楞翅膀,我没了办法,就想用手抓它,然后放了它,可没料到它灵巧地一躲,找到了“出口”,飞了出去。令我感动的是小鸟在窗外转了好几圈,还不停地“叽叽”直叫,像在感谢我,让它又得到自由。

世间万物皆有情!让我们善待身边的每一个小生灵!

篇7: 读《回家》有感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要求我们从小具有良好的公共道德。眼前无数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是人心的向往,社会的呼唤,时代的要求。

我在小学《公民道德建设》读本中,读到这样一个故事――《爬着回家的校长》,讲的是在美国犹他州的一所小学,校长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在大会上说:“学期末,如果大家的阅读量达到15万页,我就从学校爬回家。”到了期末,学生达到了校长的要求,不巧的是放假那天下起了大雪,校长竟真的在厚厚的雪地上爬行回家,短短的三英里路爬了三个多小时。

“做人不能言而无信!”这位校长一句朴实的话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读到这里,我的脸阵阵发热,我不禁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

那天中午,我正在家里吃午饭,一位老奶奶在敲对门李伯伯家的门。“他们不在家。”我想起李伯伯一家回李市老家去了,就打开门对那老奶奶说。“噢!”老奶奶转过头来,满脸的失望。“我能帮您什么吗?”我问,“孩子,我不识字,你能帮我写张字条留给李老师吗?”“好嘞!”我爽快地答应着。

我连忙拿来纸和笔,帮老奶奶写留言条,可是她年纪大,又是外地人,说话不大清楚,我写了十来分钟还没写完,可急了――我和同学有约在先,下午一点十分到教室下飞行棋。这时已是十二点四十六分,我的午饭还没吃完呢!

“孩子,等一下,我有事下去一趟就上来。”说完,老奶奶扶着楼梯栏杆颠颠地往下跑。天哪!等一下?这“一下”是多长时间?五分钟?十分钟?还是二十分钟?我的时间多宝贵呀!和同学的约会,一个练习的数学课外作业,英语课前的单词复习……呀!没时间多说了。我冲进家门扒下最后两口饭,飞奔下楼,推出自行车向学校奔去。

今天想来,我羞愧难当。为了在同学面前守信,为了快乐的飞行棋,我曾毫无歉意地丢下无助的老奶奶!不错,和同学有约应该守时,可我也诚心地答应帮助老奶奶呀!

老校长在洁白的雪地上爬行的身影,像一个巨大的惊叹号,催我猛醒。

是啊,诚信如同道德百花园中的一簇鲜花,她的绽放需要我们每个人的辛勤浇灌和耕耘。

篇8:读《回家》有感

有这样一个字最能打动人心,那就是家;有那么一群人最能让你牵挂,那就是你的亲人们。周日时光,手捧一杯暖意直流的奶茶,我品读了一篇文章《等你回家》。故事讲的是一个父亲去戒毒所看望正在那里戒毒的儿子。去的路上,父亲一直抱怨,说媳妇,房子都给他准备好了,他却干这事。你无法想象,当一个父亲说出“如果可能,我真想和他同归于尽”的悲愤。然而,当车在半路上出现故障,去探视的时间可能会被耽误的时候,父亲此时是毒么的着急,他恨不得直奔过去,好在最好赶上了探视的时间。来到戒毒所,父亲见到了久违的儿子,“他瘦了,人也憔悴了”,父亲的强悍一瞬间也变得心软,他们没有进行语言沟通,两个人就面对面的对视,最好几秒中,父亲在纸上匆匆写下这温馨的六个字“等你回家,儿子”。

曾经的我认为家只是个固定的住所,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然而,当我看到这篇文章,我觉得家的概念在我的心中彻底发生了变化

我忽然发现,原来家的地位在我的心中是那么的不可动摇,我所有的亲人对我来说,都那么重要,他们曾经给予我的温暖至今我海记得,他们对我的关爱和教育让我健康成长。写着写着,便很想对他们说一声“至亲们,我想你们了!” 《等你回家》篇幅很短,但每一个文字都值得我去好好品读,父亲的六个字让儿子迷途知返,发誓出来后要好好做人。或许这就是家人的力量吧。家的强大的感召力让我深深折服。我想无论是身在他乡的游子还是整天忙碌的都市人,对家都是很眷恋的,他们或许在为家打拼而没有时间常常陪伴家人,但我还是希望人们能在有限的时光中,让亲情无限撒下去

家,一个很温馨的字眼;梦,一个最美好的名词。这两者结合,我们会更加努力。

篇9:读《回家》有感

“一位老人和他的小孙子站在一座小山上,远处有几缕青烟,几处红点缀在绿叶上,后面还有一栋栋民族竹屋——这是老人的家乡,也是他孙子的家乡。老人正兴致勃勃和孙子讲述故乡的历史。但是,孙子却对着骚之以鼻,还不以为然的说:“我家不在这,人根本没有几个,爷爷,快走吧!”老人心中酸楚,不禁老泪纵横。他决定让家乡重整雄风,但是日月如梭……”这样的情景就出自于《回家》。其实与其说是“回家”,倒不如说是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回忆,尽显纯真与童真的地方,最原始的归宿……

老一代人的叹息,来自回不了家的乡愁和年轻人对家乡的漠然无知以及骚之以鼻。即使回到家乡,也会感受到环境的冷清和内心的酸楚!后悔自己曾经抛下这个可爱的地方,后悔竟然都不来看看家乡,新时代的家,越来越温馨、幸福,但是此时的乡愁与对家乡的向往却越来越少!家乡虽然已经陈旧,但它是存着你的童年记忆和小时候美好的憧憬,令人难以忘怀。与其把大块的闲暇时间用在游玩、交友、等事,倒不如“常回家看看”,打开童年封尘的美好记忆,也让家乡好好端详你……

每个节假日,我都会回老家陪伴爷爷奶奶,陪伴我的小菜园,陪伴我可爱的动物朋友们。但是因为只有我们一家三口还有爷爷奶奶,所以总觉得冷清了些。有一次,我回到老家过年。恰好,在国外工作的叔叔家和姑姑家都回家乡过年,再加上邻居家的亲戚带着小孩也回来过年,所以家乡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年味儿也越来越足了。随着一声爆竹响起,大人们一桌,小孩们一桌,大家都凑在一起开始吃年夜饭,饮酒鸠糇侯新春。“唉,在外奔走了这么多年,还是家乡的年夜饭好吃。”叔叔一边大口吃着奶奶做的千张肉,一边感叹道,“可惜这生意做的越来越多回家的时间也就少了!唉!”奶奶的眼睛都笑得眯成了一条缝,高兴不过来似的,哪管叔叔这些话。她一边乐呵呵的给大家夹菜,一边对叔叔说:“今儿个是大喜团聚的日子,你还说这些。快别说了,多吃点菜。你看看这个酸腌菜,自家腌的,好吃的紧!”我非常高兴——今年过年,突然来了这么多小伙伴,我们家乡真是越来越热闹了!天色渐渐晚了,气侯渐渐冷了,一家人坐到炕上,亲切的唠家常。旁边萤火的烛光渐渐闪耀着,更凸显出后面福字的色彩。这灯昼夜闪着,一直闪到了正月十五。正月十五之夜,大家都告辞而去,准备迎接明天的工作。此时有些人眼中甚至有了泪花,在萤火的掩映下更加显眼。明亮亮的泪花,滚落了脸颊,滚落了衣衫,滚落到了家乡的土地上……临走的时候,有些大人不停的嘱咐还对这个地方茫然无知的孩子说:“记住了,这是你的家乡。”当时幼稚的我想:可能这就是所谓的乡愁吧!

“家乡,即使不能常常回去,也会时时想念……只要房子不倒,人不消散,家乡就还在。”但是一间老宅,一个老人,这样冷清的家乡和那样繁华的家乡却是不一样的,要想达到那样的繁华热闹,就必须归去来兮,不忘本……

篇10:读《回家》有感

以毕业生为题,是因为在我看这本书时,围绕我的都是毕业二字。这两个字儿代表的含义不仅仅是离开学校,更多的毕业大学生的迷茫与挫败。

小时候不知道梦想和方向是何物,因为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活得很开心。上初中时,懵懂的我们知道人生要有目标,那个时候我们最大的目标就是考上一个好的高中。上高中时,老师和父母告诉我们,只要考上大学,就什么都有了。高中的我,想要的很多,想象着自己将来会有一份多么让人羡慕的事业,金钱就是随手拈来,想什么有什么,可以尽情买买买,也可以随时随地环游世界。这是一份幻想,我知道。但是那时候的我坚信,只要上完大学,只要努力,一切都会成为现实。

可是当我大学毕业后,一切都不是我心里想的这般美好,实习工资少得可怜,连吃饭都成问题。而我一直坚持的原因只是因为没有方向,不敢轻易放弃一份工作。现实告诉我,什么金钱,什么旅行,一个月挣两三千都是多么不易的事儿。每次看着远方的美景,也只能默默地叹息。没办法实现梦,我想要的生活,我现在连一丁点儿都没有实现。

尽管如此,我身边还有没有找到工作的小伙伴正处于水深火热中。我的一个舍友,在我大一时因为想跟我学打乒乓球,所以一直叫我师傅。她是一个想做的很多,但行动很少的人。在毕业之际,每天都在感叹现在无解的生活,问自己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总觉得自己干什么都不行,但又对任何事望而却步,没有真正的迈出脚步去行动。每天最多的就是无限的人生感叹,没有勇气去做任何决定。我想不仅仅是她,大多数处于毕业期的人都是这个状态吧。

我也曾有过这段时期,只是较早进入实习,现在已经慢慢开始接受现实,接受工作。是小鹏的书让我的心能在路上,给我平淡、无力的工作生活抹上一些理想的色彩。人活着还是需要一些念想。

篇11: 读《回家》有感

最近几年,在欧美和日本背包旅行的浪潮影响下,中国的旅游家也越来越多,相关的作品也就如过江之鲫,再加上一些专业作家的游记,像是毕淑敏的《藏在这世间的美好》等,以及诸多的旅游指导类书籍,比如大名鼎鼎的LONELY PLANET系列,旅游类书籍开始从小众走向大众。

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书籍虽多,但良莠不齐。除了专业作家的游记外,很多作品文笔都比较差,更像是一本个人的旅行流水账,与文学作品相去甚远。本书的作者是小鹏,一个曾经的专职旅游家,出版过两本游记《背包十年》和《我们为什么旅行》。小鹏可以算是中国较早一批的背包客了,20几岁已经环游了世界,完成了人生的一大理想,着实令人羡慕。但是他的前两本书写的却比较一般,尤其是第一本《背包十年》,文笔一般,思路也比较混乱。经过两本书的历练,写作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虽然还无法和作家相比,但俨然已经是一部文学作品了。

本书中,作者先从自己的南美之行开始讲起,一路旅行下去,重走格瓦拉当年之路。单反、手机、信用卡,基本就是作者的全部装备。就是这些简单的装备支持着作者的环游世界之旅,无论是欧洲、北美还是东南亚,都留下作者的足迹,无不令人感叹年轻真好。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本书最大的意义就是这种旅行的精神与勇气吧。在他的上一本书中,就阐述过“我们为什么旅行”。其实旅行更多的时候完全没有什么目的,不是为了开拓眼界,也不是为了放松心情。就是想要去旅行罢了。就像那个登山家对登山目的的回答,“因为山在那。”

旅行就是这样一种态度。在年轻之时,说走就走。可以没有多少钱,可以不会几门外语,甚至连要去哪都不知道。这就是旅行,想到就去做,毕竟有些事情,年轻时不去做,以后就更不会了。

篇12: 读《回家》有感

这是他最后一次长途旅行,为了心中一个信仰、为了一种崇拜,去重走古巴革命者格瓦拉的《摩托日记》之路。

格瓦拉的这条路走完,找到了人生的信仰所在;小鹏的这条路走完,找到了回家的意义所在。

我能看出,这本书是一个已过而立之年的旅行者对自己十二年职业旅行的总结和回顾,也是一种告别,因为过去的梦想已实现,新梦想逐渐发芽长成,个人的成长也即将进入人生另一新阶段。

旅行并未停止,但梦想却有了更新更长远的变化。小鹏作为职业旅行者开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同时也告诉世人,成功并非只有一种可能,尽管他一定会低调地认为自己现在的状态也不是成功,但对于一个能够把兴趣、梦想和职业结合的很好的人来说,他做到了。

小鹏沿着格瓦拉的摩托日记之路,一路充满了历史性的巧合,无论是在瓦尔帕莱索阴差阳错地被市长接见,上了当地的报纸新闻;还是到后来见到了与格瓦拉当年并肩作战的老战友,听他回忆格瓦拉当年种种事迹;这都好似冥冥之中,开启了一扇通往他们之间心灵的大门。

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之地,我很幸运,找到了它,希望你们也能找到。”

他的人生虽不可复制,但读完这本书,对于一个精神上有些追求的人来说,或许有一些正能量的作用。

篇13: 读《回家》有感

12年末还是13年初才认识的小鹏,那是因为那本书《背包十年》。当时为了去西藏,把基本上自己能找到的有关旅行的书都看了,像《不去会死》、《迟到的间隔年》、《文化苦旅》、《旅行的艺术》、《走吧,张小砚》等等等,包括小鹏的另外两本《我把欧洲塞进背包》《莲花之上》,那时羡慕那样的人生,羡慕那样的生活,觉得那才是青春,那才有意义,后来出去玩了一个多月,也明白,那样的生活不能一辈子过,只能在朝九晚五的正常生活里偶尔体会一次,也知道在路上那是一种状态,需要自己去寻找,可是内心的平静,对于我们二十多岁的是否该过早的追寻?仍然是一个问号。

我也喜欢旅行,喜欢看花花世界,看它的美,看它的惆。有时低落,想想世界这么美好,我还没看呢,抬起头,努力奋斗,好让自己能有能力看这个世界,那似乎是一个动力,也激励着我锻炼身体,为了能尽可能的踏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小鹏的这本书,表面上记录着他追寻《摩托日记》里格瓦拉的脚步,实际上却是追寻内心平静的过程。每个人似乎都想要追寻内心的平静,也许对他那个年纪应该,可有时候我会想,对于我是否该如此?可是,回头一想,没几年也要步入三十,难道那是三十岁之后才要追寻的?我不知道。

回家?什么时候能够理解?什么时候才能够感悟?

梦想?别人总是告诉你要有梦想,可是却不知道该如何有梦想;别人总是说要做自己喜欢的做的事,可是却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事;别人总是说要坚持,可是连走哪里都不知道,谈何坚持。生活告诉你,要自己摸索,你才能体会别人说的,不急,是你所能安慰自己的。

读《我们永远不分开》有感

读《我们的汉字》有感

读《我们二年级啦》有感

读《我们的六年级》有感作文

读 有感

读有感

等我们回家作文800字

读《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有感

读简爱有感

读《背影》有感

读《我们回家》有感(精选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读《我们回家》有感,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