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中的励志名言精选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烤布蕾蕾子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东周列国志中的励志名言精选(共含1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烤布蕾蕾子”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东周列国志中的励志名言精选

篇1:东周列国志中的励志名言精选

东周列国志中的励志名言精选100句

1. 君不忘有功之臣,父不忘有力之子。

2. 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3. 志士不忧其身之死,而忧其道之不行。

4. 天之所废,虽贵必贱;天之所兴,虽贱比贵。

5. 忠臣不忧身之死,明主不掩人之义。

6.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7. 国君而骄人,则不保社稷;大夫而骄人,则不保宗庙。

8. 水无本则竭,木无本则折,人而无本,能令终乎?

9. 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

10. 良材不终朽于岩下,良剑不终秘于匣中。

11. 君有诤臣,不亡妻国;父有诤子,不亡其家。

12. 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13.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重者身危。

14.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15. 龙之在渊,没人不可窥也;及其离渊就陆,童子得而制之。

16. 计之不精,由于多心;心之不一,由于多视。

17. 贤人,社稷之卫也。

18. 贤不肖之间,父子不相及也。

19. 父子之罪,不相及也。

20. 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多在阵前亡。

21. 善人富,谓之赏;淫人富,谓之殃。

22. 礼,国之干也。杀有礼,不祥!

23. 父不父,则子不子矣!

24. 不能舍己,必将取人,取人必多怨,亡无日矣。

25. 伯者之服诸侯,闻以德,不闻以宫室。

26. 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

27.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舟浆空长,终为水役。

28. 善仕者不但择君,兼欲择友。

29. 为将者,受命之日,即忘其家;临君约束,则忘其亲;秉枹鼓,犯矢石,则忘其身。

30. 安妻子之乐,不尽事君之义,非忠也;怀室家之爱,不能除君之患,非义也。

31. 凡以寡胜众,以弱胜强者,必先明于劳逸之数。

32. 小人知其过,谢之以文;君子知其过,谢之以质。

33. 护嘉苗者,必去莠草。

34. 居不幽者志不广,形不愁者思不远。

35. 古之圣贤,皆遇困厄之难,蒙不赦之耻。

36. 哲妇不嫁破亡之家,名贤不官灭绝之国。

37. 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

38. 虎卑其势,将有击也;狸缩其身,将有取也。

39. 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泉之鱼,死于芳饵。

40. 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国之物。

41.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42. 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

43. 无报人之志,而使人疑之者,拙也;有报人之志,而使人知之者,危也。

44. 天之将亡人国,先逢其小喜,而后授之以大忧。

45. 惊翔之鸟,相随而集;濑下之水,因复而流。

46. 小不忍而酿大患。

47. 良马不在形之高大,所贵者力能任重,足能致远而已。

48. 欲成大事者,不矜细行。

49. 有大才略,必有大规模。

50. 成大事者,不恤小耻;立大功者,不拘小谅。

51. 抱大节者,不拘小谅;有远虑者,岂固近谋?

52. 幸人之灾,不仁。背人之施,不义。

53. 仁者虽怨不忘亲,虽怒不弃礼。

54. 若要不知,除非莫为。若要不闻,除非莫言。

55.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56. 孝子杀身以事其亲,忠臣杀身以事其君。

57. 蛟龙失势,比于蚯蚓。

58. 要为天下奇男子,须历人间万里程。

59. 人生如白驹过隙,苟可适志,为必他求?

60. 剑老五芒,人老无刚。

61. 有其君者,必有其臣;有其臣者,必有其君。

62. 运到时来,铁树花开。

63. 圣臣能使其君尊,贤臣能使其君安。

64. 大凡做好事的心,一日小一日;做歹事的胆,一日大一日。

65. 为将者,有勇不如有智,有智不如有学。

66. 惟有德义者,方能恤民。能恤民者,方能用兵。

67. 胜敌者,一时之功也;全信者,万世之利也。

68. 赏罚不明,百事不成;赏罚若明,四方可行。

69. 主忧则臣辱,主辱则臣死。

70. 死而不义,非勇也。

71. 贱不能临贵,贫不能役富,疏不能制亲。

72. 夫非常之人,必待以非常之礼。

73. 兵贵于精,不贵于多;强于心,不强于力。

74.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也。

75. 不知贤,害霸;知贤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复以小人参之,害霸。

76. 君臣以义合。君待臣如手足,则臣待君如腹心;君待臣如犬马,则臣待君如路人。

77. 君臣之间,以礼相交,不可戏也。戏则不敬,不敬则慢,慢则无礼,悖逆将生。

78. 贤君择人为佐,贤臣亦择主而辅。

79. 依人者危,臣人者辱。

80. 士之立身,忠信为本。

81. 入虎穴者,必操利器。

82. 仁者不乘危以邀利,智者不侥幸以成功。

83. 任独者暗,任众者明。

84. 上人不好,下人不要。

85. 进嘉言于愚人之前,犹委珠玉于道也。

86. 德为本,威济之。德而不威,其国外削;威而不德,其民内溃。

87. 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

88. 仁不恶君,智不重困,勇不逃死。

89. 善盈而后福,恶盈而后祸。

90.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91. 君子不居危国,不事乱朝。

92. 机不密,祸先发。

93. 人臣无将,将则必诛。

94.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95. 一日纵敌,数世贻殃。

96. 斩草留根,逢春再发。

97. 水来土掩,兵至将迎。

98. 爱子者,教以义方,弗纳于邪。夫宠过必骄,骄必生乱。

99.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100. 利器入手,不可假人。

篇2:东周列国志名言

东周列国志名言

1. 君不忘有功之臣,父不忘有力之子。

2. 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3. 志士不忧其身之死,而忧其道之不行。

4. 天之所废,虽贵必贱;天之所兴,虽贱比贵。

5. 忠臣不忧身之死,明主不掩人之义。

6.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7. 国君而骄人,则不保社稷;大夫而骄人,则不保宗庙。

8. 水无本则竭,木无本则折,人而无本,能令终乎?

9. 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

10. 良材不终朽于岩下,良剑不终秘于匣中。

11. 君有诤臣,不亡妻国;父有诤子,不亡其家。

12. 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13.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重者身危。

14.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15. 龙之在渊,没人不可窥也;及其离渊就陆,童子得而制之。

16. 计之不精,由于多心;心之不一,由于多视。

17. 贤人,社稷之卫也。

18. 贤不肖之间,父子不相及也。

19. 父子之罪,不相及也。

20. 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多在阵前亡。

21. 善人富,谓之赏;淫人富,谓之殃。

22. 礼,国之干也。杀有礼,不祥!

23. 父不父,则子不子矣!

24. 不能舍己,必将取人,取人必多怨,亡无日矣。

25. 伯者之服诸侯,闻以德,不闻以宫室。

26. 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

27.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舟浆空长,终为水役。

28. 善仕者不但择君,兼欲择友。

29. 为将者,受命之日,即忘其家;临君约束,则忘其亲;秉枹鼓,犯矢石,则忘其身。

30. 安妻子之乐,不尽事君之义,非忠也;怀室家之爱,不能除君之患,非义也。

31. 凡以寡胜众,以弱胜强者,必先明于劳逸之数。

32. 小人知其过,谢之以文;君子知其过,谢之以质。

33. 护嘉苗者,必去莠草。

34. 居不幽者志不广,形不愁者思不远。

35. 古之圣贤,皆遇困厄之难,蒙不赦之耻。

36. 哲妇不嫁破亡之家,名贤不官灭绝之国。

37. 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

38. 虎卑其势,将有击也;狸缩其身,将有取也。

39. 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泉之鱼,死于芳饵。

40. 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国之物。

41.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42. 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

43. 无报人之志,而使人疑之者,拙也;有报人之志,而使人知之者,危也。

44. 天之将亡人国,先逢其小喜,而后授之以大忧。

45. 惊翔之鸟,相随而集;濑下之水,因复而流。

46. 小不忍而酿大患。

47. 良马不在形之高大,所贵者力能任重,足能致远而已。

48. 欲成大事者,不矜细行。

49. 有大才略,必有大规模。

50. 成大事者,不恤小耻;立大功者,不拘小谅。

51. 抱大节者,不拘小谅;有远虑者,岂固近谋?

52. 幸人之灾,不仁。背人之施,不义。

53. 仁者虽怨不忘亲,虽怒不弃礼。

54. 若要不知,除非莫为。若要不闻,除非莫言。

55.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56. 孝子杀身以事其亲,忠臣杀身以事其君。

57. 蛟龙失势,比于蚯蚓。

58. 要为天下奇男子,须历人间万里程。

59. 人生如白驹过隙,苟可适志,何必他求?

60. 剑老五芒,人老无刚。

61. 有其君者,必有其臣;有其臣者,必有其君。

62. 运到时来,铁树花开。

63. 圣臣能使其君尊,贤臣能使其君安。

64. 大凡做好事的.心,一日小一日;做歹事的胆,一日大一日。

65. 为将者,有勇不如有智,有智不如有学。

66. 惟有德义者,方能恤民。能恤民者,方能用兵。

67. 胜敌者,一时之功也;全信者,万世之利也。

68. 赏罚不明,百事不成;赏罚若明,四方可行。

69. 主忧则臣辱,主辱则臣死。

70. 死而不义,非勇也。

71. 贱不能临贵,贫不能役富,疏不能制亲。

72. 夫非常之人,必待以非常之礼。

73. 兵贵于精,不贵于多;强于心,不强于力。

74.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也。

75. 不知贤,害霸;知贤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复以小人参之,害霸。

76. 君臣以义合。君待臣如手足,则臣待君如腹心;君待臣如犬马,则臣待君如路人。

77. 君臣之间,以礼相交,不可戏也。戏则不敬,不敬则慢,慢则无礼,悖逆将生。

78. 贤君择人为佐,贤臣亦择主而辅。

79. 依人者危,臣人者辱。

80. 士之立身,忠信为本。

81. 入虎穴者,必操利器。

82. 仁者不乘危以邀利,智者不侥幸以成功。

83. 任独者暗,任众者明。

84. 上人不好,下人不要。

85. 进嘉言于愚人之前,犹委珠玉于道也。

86. 德为本,威济之。德而不威,其国外削;威而不德,其民内溃。

87. 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

88. 仁不恶君,智不重困,勇不逃死。

89. 善盈而后福,恶盈而后祸。

90.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91. 君子不居危国,不事乱朝。

92. 机不密,祸先发。

93. 人臣无将,将则必诛。

94.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95. 一日纵敌,数世贻殃。

96. 斩草留根,逢春再发。

97. 水来土掩,兵至将迎。

98. 爱子者,教以义方,弗纳于邪。夫宠过必骄,骄必生乱。

99.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100. 利器入手,不可假人。

101. 投鼠者当忌其器。

102. 子不能为父分忧,即为不孝;臣不能为君排难,即为不忠。

103. 欲人勿恶,必先自美;欲人勿疑,必先自信。

104. 天下之事,理胜力维常,力胜理为变。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

105. 凡举事必先有所奉,然后成。

106. 有奇淫者,必有奇祸。

篇3:东周列国志中的名言

2. 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3. 志士不忧其身之死,而忧其道之不行。

4. 天之所废,虽贵必贱;天之所兴,虽贱比贵。

5. 忠臣不忧身之死,明主不掩人之义。

6.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7. 国君而骄人,则不保社稷;大夫而骄人,则不保宗庙。

8. 水无本则竭,木无本则折,人而无本,能令终乎?

9. 国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强,不可以摧敌。

10. 良材不终朽于岩下,良剑不终秘于匣中。

11. 君有诤臣,不亡妻国;父有诤子,不亡其家。

12. 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13.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重者身危。

14.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15. 龙之在渊,没人不可窥也;及其离渊就陆,童子得而制之。

16. 计之不精,由于多心;心之不一,由于多视。

17. 贤人,社稷之卫也。

18. 贤不肖之间,父子不相及也。

19. 父子之罪,不相及也。

20. 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多在阵前亡。

21. 善人富,谓之赏;淫人富,谓之殃。

22. 礼,国之干也。杀有礼,不祥!

23. 父不父,则子不子矣!

24. 不能舍己,必将取人,取人必多怨,亡无日矣。

25. 伯者之服诸侯,闻以德,不闻以宫室。

26. 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

27. 秤砣虽小,能压千斤;舟浆空长,终为水役。

28. 善仕者不但择君,兼欲择友。

29. 为将者,受命之日,即忘其家;临君约束,则忘其亲;秉⒐模犯矢石,则忘其身。

30. 安妻子之乐,不尽事君之义,非忠也;怀室家之爱,不能除君之患,非义也。

31. 凡以寡胜众,以弱胜强者,必先明于劳逸之数。

32. 小人知其过,谢之以文;君子知其过,谢之以质。

33. 护嘉苗者,必去莠草。

34. 居不幽者志不广,形不愁者思不远。

35. 古之圣贤,皆遇困厄之难,蒙不赦之耻。

36. 哲妇不嫁破亡之家,名贤不官灭绝之国。

37. 亡国之臣,不敢语政;败军之将,不敢语勇。

38. 虎卑其势,将有击也;狸缩其身,将有取也。

39. 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泉之鱼,死于芳饵。

40. 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国之物。

41.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42. 忧在外者攻其弱,忧在内者攻其强。

43. 无报人之志,而使人疑之者,拙也;有报人之志,而使人知之者,危也。

44. 天之将亡人国,先逢其小喜,而后授之以大忧。

45. 惊翔之鸟,相随而集;濑下之水,因复而流。

46. 小不忍而酿大患。

47. 良马不在形之高大,所贵者力能任重,足能致远而已。

48. 欲成大事者,不矜细行。

49. 有大才略,必有大规模。

50. 成大事者,不恤小耻;立大功者,不拘小谅。

篇4:《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卜世虽然八百年,

半由人事半由天。

绵延过厉缘忠厚,

陵替随波为倒颠。

六国媚秦甘北面,

二周失祀恨东迁。

总观千古兴亡局,

尽在朝中用佞贤。

没错,这就是《东周列国志》的开篇词,讲的是整个东周列国的整体情况。《东周列国志》是明代著名小说家冯梦龙写的一部长 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主要讲了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故事,并且在每一章故事后面都有一个人物介绍,生动而又传神。

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是《卧薪尝胆终吞吴》。在这个故事当中,吴王夫差为了给父亲阖闾报仇,去攻打越国,并战胜了越国。但夫差不听大臣伍子胥的劝告,没有杀掉越王勾践,而是把勾践放回了越国。勾践回国后,没有顾着享受荣华富贵,他时刻激励自己,天天睡在柴草堆里,吃饭睡觉前都要去尝一尝挂起来的苦胆,以此鞭策自己不忘战败的耻辱。过了几年,越国慢慢强大了,于是勾践带领训练好的兵士,大举进攻吴国,打败了夫差,为自己报了仇雪了恨。这就是卧薪尝胆的故事,被后人广为流传。

看了《卧薪尝胆终吞吴》这个故事之后,想起了蒲松龄的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篇5:《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荆轲刺秦王”这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故事,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吧。自从台湾游学回来,我对“荆轲刺秦王”便有了极大的兴趣。

在台湾游学交流中,我们所表演的舞台剧“荆轲刺秦王”与真正的历史记载有什么区别呢?

战国末年,燕太子丹十分憎恨秦王,于是招揽了许多勇士。太子丹经过田光先生的指点和引荐,认识了一位叫荆轲的勇士。为了得到秦王的信任,便想出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和督亢的地图去见秦王,达到近距离刺杀的目的。

樊将军知道此事后,毫不犹豫的拔剑自尽,太子丹悲痛万分。易水河边,乐师高渐离击箸,荆轲唱歌,看到这里仿佛场景再现,让人不由得悲壮万分。

荆轲和副手秦舞阳来到咸阳宫。荆轲将人头和地图献给秦王并按计划实施刺杀行动,不料行动失败,秦王用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最后,守卫进殿,将荆轲杀死。

这个历史故事,让我看到了太子丹的仁慈,不愿伤及无辜;看到了樊於期的豪迈——拔剑自尽;看到了荆轲的神勇、毫不畏惧。看到了秦王的武功高强,独自面对荆轲。

令我记忆深刻的人物非荆轲莫属。在他身上体现了以弱小的个体反抗强暴的精神,他的勇气和甘为高尚的政治价值观献身的牺牲精神,将千古流芳。

此外,我还看到了历史和剧本的差距。比如说:剧本编写高渐离推荐的荆轲,而历史却记载田光举荐的荆轲。又比如说:剧本上描述高渐离是燕国的大臣,而历史却记载高渐离只是击箸的乐师。再比如说:剧本上写了秦王刺杀了荆轲,而历史上却记载守卫杀了荆轲。历史剧的改编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而真正的历史却不能篡改,我们要尊重祖辈的记载。

这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故事,已铭记在我心里。

篇6:《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东周列国志》是一部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作者:冯梦龙。该书主要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跨越的年份很长,从西周末年一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内容及其丰富。其中有《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重耳复国兴霸业》、《蔺相如完璧归赵》等众所周知的故事

其中《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周幽王为了讨宠妃褒姒的欢心,竟然听从一位大臣荒唐的建议:点燃烽火台,戏弄各路诸侯。各路诸侯被戏耍多次,非常恼火,等到敌人真正入侵,烽火台再次被点燃的时候,大家都以为是周幽王又在和褒姒取乐,所以他们决定不出兵。最后周朝灭亡,周幽王惨死。

这就是著名的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丢了江山。一个君王荒废朝政,每日琢磨的不是百姓疾苦、国家强盛,而是用尽心机只为美人一笑,那么这个君王对国家的统治必然不能长久。一个君王戏耍诸侯,用欺骗来取乐,结果必然被灭亡。为了减轻周幽王的过错,褒姒就被称为妖姬,被后人不停的唾弃。事实上没有褒姒也有周姒、王姒……这是周幽王好色、不喜朝政的本性所决定的。就如夏桀、商纣丢了江山,就不是因为妹喜、妲己。

《东周列国志》作者文笔非常好,把一个个故事写得生动形象,人物刻画得入目三分。通读全书,让我对西周、春秋、战国、这段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丰富了历史知识。看着一个个国家慢慢兴起、慢慢强盛、慢慢衰弱。最后灭亡,我发现国家兴起和强盛一般都是君王勤政、广纳贤士的时期,国家衰弱和灭亡一般都是君王昏庸、荒废朝政的时期。

诚信、勤奋、进取是让我的学习和生活更上一层楼的法宝,这就是《东周列国志》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

篇7:《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我在这个暑假读了一本由明末小说家冯梦龙著的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这本书主要描写了从西周宣王期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一部跨越最长、人物最多的一部历史小说。

其中《争王位郑国四易主》带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这个故事背景很复杂,写到了很多个国家,其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

故事主要讲述的是在周朝周恒王时期,郑庄公去世后,公子忽、公子突几人争位之事。争位之时得到了宰相祭足的支持,也遭到了宋国宋在公以及郑国大臣高渠弥的祸害。最终他们一个死于高渠弥的毒手,一个出逃于蔡国。宰相祭足便立公子仪为国君,子仪没有辜负众望成为一代明君,从此郑国国泰民安,成为楚国的附属国。

祭足带给我的印象很深。他足智多谋,明辨是非。在郑庄公想立子突为王的时候,他推荐了为郑国立了许多大功的子忽;在宋庄王来催他们交出金银时,他巧妙回信缓解了交易;在说不通打不过时,他懂得联合其他国家,强大自己的实力击退宋国;在知道高渠弥对公子忽的毒害后,使用计谋为子忽报仇。

宋庄王是一个贪心和野心非常大的君王,他不仅要求郑国给他们一百双壁玉,千吨黄金,甚至还要每年给他三万锤粮食!他一直预谋要让子突上位,以达到吞并郑国的目的。

高渠弥心胸狭窄,记仇,心狠手辣。因为公子忽曾阻止他封为上卿,与公子忽不和,使用阴谋鬼计下毒手把他杀了灭口,想辅佐另一位公子上位以达到他自己的私心和野心。但是,最终还是死于齐国君王的手下。

历史故事中让我们看到了贪婪、狡诈、阴险的人最终还是达不到目的的。我们更多的应该学习古人的足智多谋,学习智者身上优秀的精神,学会辨别是非善恶,从古人的智慧里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

篇8:《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读懂了历史,就会获得前人宝贵的经验,使自己变得明理智慧。

《东周列国志》描绘的是西周灭亡后东周成立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历史故事。里面有许多各自为战的国家,有无数骁勇的将军,有能文能武的智者,也有许多昏庸和开明的君主。他们为了权力和土地的斗争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性格,善良与奸诈的嘴脸就像一碗搅和着许多人性佐料的汤,不仅再现了那个征战的时代,还留下了许多令我振聋发聩的惊奇和值得铭记的感悟。

《周幽王女色亡国》一章述说了周幽王因为女色而不勤政爱民,最后招致亡国祸事,八百年基业毁于褒姒。哎!这个悲剧固然可悲,警醒了后人和那些君主,在江山与女色面前要学会衡量,孰轻孰重自己心里应该有个数。我想周幽王为什么会亡国,不仅仅是褒姒的责任,他应该负全责,因为从他的故事中我看到他对自己没有自控力和束缚力,不懂得刚则柔,柔则刚,只是一味的柔,泯灭了上进心,消磨了意志。如果他本身有严于律己,修身养性,勤于国事的心,亡国之事便是天荒夜谈,即使褒姒再妖媚,也不可能主宰江山的兴亡。

历史总是和人连在一起的,诸多的感情就在历史的激扬文字中展现得令我感动万分。郑庄公因为母亲偏爱小儿子,帮助小儿子起兵造反而伤心。母亲的计谋失败后,被发配边疆,庄公有誓言“不到黄泉,永不相见”。但是后来因为思念母亲,派人迎回了她,母子两人一相见便抱头痛哭,尽释前嫌。读了这个故事,我十分感动,毕竟亲情是最重要的,即使母亲对不起自己,但是她也是对子女爱的初衷,才有偏爱。这是个错误,但我认为这也是因爱而错,谁不会在爱的旅途上犯错呢?我赞扬郑庄公能够把亲情放在隔阂恨意之上。亲人犯了错误,不应该一味的责怪,应该学会包容,这样在爱的融化下,有什么坎儿过不去呢!毕竟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十指连心的亲情。

这本书里许多地方让人感悟非凡,除了亲情,还有谦虚让位。鲍叔牙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如管仲,便为了齐国的强盛让位于他。这是鲍叔牙的宽阔胸襟与为国的中心。他在国家与自己的路上选择了国家。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这样。自己身居高位,但是我们的荣誉是国家给的,就要为国家着想。有能人强过自己,就要能者居之,谦虚的举荐,并且为了祖国可以让位,这样祖国在能人的带领下,一定会强大的。自己也会因为国强而获得自己的幸福。

成语严于律己:律:约束。严格地约束自己。如:宋·陈亮《谢曾察院君》:“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天治道。”又如:我们的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成语修身养性:修身:使心灵纯洁;养性:使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如: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贫道本是南阳一耕夫,岂管尘世之事 只可修身养性,贫道去不的也。”又如: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上了年纪就安安静静地修身养性颐养天年了。”

篇9:《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古人云:“乱世出英雄。”这本书可以我们认识许多豪杰。有雄心万丈.的君主;有经天纬地的能臣;有征讨杀伐的将士;还有各种能人义士……

这些鲜明的形象,将枯燥乏味的历史教科书,演变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书上的故事生动、感人,一读就能感受到古人特别的精神。如卧薪尝胆告诉我们: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报仇雪耻,要以超人的毅力刻苦自励。而退避三舍更反映出了古人在战场上不忘当年承诺。

总之,读《东周列国志》,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收获:一是励志,它激励我们胸怀宽广,目光远大,以天下事为己任;二是益智。从兼并战争和宫廷纷争中,可以学习了解到古人的政治谋略,提高警惕,防范奸诈小人和阴谋诡计;三是警示我们从昏君乱臣中得到启示,了解历史规律,增长知识;四是提高文化修养,从中可以学到很多成语及故事。我推荐大家也来读这本书。愿大家在读这本书时能收获快乐!

篇10:《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今天我去啦哥哥家,看到啦这本书,我就好奇看啦几页,觉得很好看,爱不释手。我把它带回啦家。

我几天就把这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主要讲了:春秋战国,一个烽火不断、争雄称霸的时代,无论英明的'王侯、智慧的将相、果断的豪侠,还是昏聩的帝王、荒淫的诸侯、阴险的佞臣,同样活跃于历史舞台,演绎着惊心动魄的故事,他们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亡成败紧密相连。恍惚间,那些剑拔弩张的历史瞬间,那些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将我们带回那个精彩而遥远的时代。

这本书是中国十大名著之一。每个成年人的头脑中都有一些古典文学名著的印记。这些印记大多是在我们童年或青少年时代留下的。那些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活灵活现的典型人物对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产生了难以计量的影响,社会再发展,科技再进步,它们的位置也难以被取代。这是中国儿童教育研究所的陈勉说的,而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只要好好读书,多看书,就可以增长知识,希望大家多读书。

篇11:《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在以前也曾经是一个贪图享乐的人,但是他知错就改。在学校中,有许多同学知道自己错了,但是他绝对不改,这不是自欺欺人吗?所以,我们应该向楚庄王学习,做一个有错必改的人。《幽王烽火戏诸侯 》是一个让我很气愤的故事。

幽王是一个残暴的人,他为了让一个叫褒姒的姑娘笑,听信奸臣的话,带着褒姒到骊山游玩,骊山脚下有二十多座烽火台,点起了狼烟,附近的诸侯都以为犬戎来了,带着各自的士兵来作战,发现没有敌人,都回去了。

虽然褒姒高兴地笑了,但是这件事给幽王种下亡国的种子。后来,犬戎真的入侵了,再点起狼烟就没人来救援了。幽王最终被杀死了。结果是,君不是君的幽王因为戏弄了诸侯导致了亡国。我们应该引以为戒,不能向他学习。《东周列国志》这本书,忠实而精彩地记录了那段宝贵历史,包含很多知识,如用兵之法、出使应对之法……。是中国古典名著中引用成语名句最多的一本书,非常值得我们反复研读。

篇12:《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离思羁愁日欲晡,东周西雍此分涂”每当我读到这句诗时,我都会想到我看过的一本书——《东周列国志》,它令我百看不厌。

东周列国志是一本历史书,从昏庸无道的周幽王讲至秦始皇嬴政统一战国。中间有41个动人心弦的小故事,如:郑庄公掘地见母,齐桓公称霸诸侯,宋襄公仁义误国,楚庄王一鸣惊人,孔夫子周游列国,诸如此类。这里面的人物一个个被作者冯梦龙描写地栩栩如生,有雄心勃勃的秦穆公;荒淫无道的晋灵公;贪婪虚荣的楚灵王;变法富国的商鞅等等。东周列国志将这段历史生动的展现在我们眼前,使我叹为观止。

东周列国志中有许多意味深长的故事,而我最喜欢的还是《义臣智保赵氏孤儿》,这个故事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晋灵公武将屠岸贾因与忠臣赵盾不和,又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身为驸马,竟杀死赵盾家300于人,仅剩孤儿赵武被韩厥大夫救起。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就是为了杀死赵武,以绝后患。程婴与老臣公孙杵臼上演“偷天换日”之计,以牺牲公孙杵臼的儿子和妻子为代价,成功保住赵氏最后血脉。20年后,孤儿赵武长大成人,程婴绘图告之国仇家恨,赵武就杀了屠岸贾。

这个故事让我也想起了我们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就要像程婴与公孙杵臼那样,做善事却不求回报。我们要怀着一颗坦诚的心,要对朋友讲义气,遇到别人羞辱你的时候,要忍耐,找到适合的时机再发挥你的才能。这就是我读赵氏孤儿案的感言。

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是不是很想读一读《东周列国志》啊?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九百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900字

东周列国志100字读后感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500字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一百字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400字

东周列国志900字读后感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500字

东周列国志中的励志名言精选(精选12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东周列国志中的励志名言精选,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