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厚重清明-美文欣赏(共含4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gem2002”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厚重清明-美文欣赏
的清明节是四月四日。在之前的清明,纸钱是烧给祖辈的。而这个清明之后,父辈也列入其中。怀念父亲的这种情感。在襟怀的拓展中,一点点的放大。是对生死的认知有了变化?是对生命的理解有了升华?现在还真不确定。生与死,看似一道鸿沟。其实,是一种传承,或者是一种依托。其中包含了太多对生命本身的觉悟和确认,人生走到哪个阶段,理解和确认,总会更新。
已经离我而去却时常入梦而来的父亲,于满是际问的心头慢慢的系成一个结。温暖、柔软,但还有许多坚强和陌生。之所以选择“陌生”这个词素。实在是源于那种敬爱而想知道更多细节,却实在不容易明晰的惶惑。俗话说:知子莫如父。如是有人反过来说,知父莫如子。会让人难以肯定是确切的。父亲的言谈举止,性格习惯。耳熟能详。而父亲的内心世界和铸造他内心世界的那段时光,我们作为儿女的,究竟知道多少呢?时间从何时成为历史,我应该怎么样去定义?
父母亲偶尔兴起的回忆,过去的老相片,以及从父亲同龄人支离零碎的讲述中,儿女们能不能,或者说愿意不愿意,用这些碎片和点滴,相对完整确切的拼出父亲立体鲜活的真实原貌。
农耕渔牧,是人类社会和存在的本质生态。让人始料不及的是,无论是现在、还是百年之前,或者更早时期,农耕子弟的最大愿望,就是脱离这个生态,去寻找不同的天地。燥动和喧嚣,注定会比平静更富引力,尤其是青春活力四溢的小伙儿。在那个数千年封闭、经久压抑的时代,一个新颖而隐约的政治主张,一个简约而有几分道理的说教,甚至于一个动荡的契机,便可以形成极大的诱惑。方刚的血气激越着朴素的理想。于是,众多热血男儿,从田野,群山,河岸,从养育他们的柴棚茅屋中,迈开脚步,朝向朦胧却充满新鲜气息的世界奔赴。他们饱含希冀的相信,世界一定会改变满身乡土气息的自己,那时的他们或许全然没有想到:正是他们的奔赴,确确实实的改变了这个世界。
从求学到从军,看起来好像是父亲的青春轨迹。然而,当你进一步深入的知晓一点近代史,尤其是民国史和抗战史,就不难发现:这绝对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如父亲一样的个体轨迹。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庞大群体的相同轨迹。有资料表明: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财政极其困难,但仍然将巨款投向了教育,对大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费,甚至提供食宿,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二位。加之,四方强梁自立自主,轮番施展自己见解和主张。办学!极其符合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和当时社会的利益目标,民意所向,多重认可。尽管有着兴学内涵的不尽一致。各种力量都对办学堂,招学生。看重而认真,不仅有“战时教育需作平时看”理念引导。而且有“生源即兵源”的客观现实要求。
如今,择校难,学费昂贵的泱泱学子,以及不堪重负的家长们,或许不敢想,或许想不到。上个世纪,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曾经是:不仅不收学费,还得攀比对学生的免费伙食质量,更有甚者,会给学生发点微薄的零花钱。父亲恰恰是在那种无意的取舍中,进入了“抗大”的淮宝分校。再从学生济身军旅。加入了新四军四师,担任卫生员。师长就是大名鼎鼎的彭雪枫。
1944年9月的一个夜晚,部队所有的卫生员,被集合在一起,连夜急行军,去执行一个重要任务,行至泗洪的半城,突然宣布任务取消。尽管一切秘而不宣,然而将星殒落。依然会让士兵心头阴影笼罩。
从新四军的.江淮北上,到东北四野的大军南下,从抵御外族侵略,到国人内部纷争。动荡起伏的大回转,也使父亲的脚步,从陆地迈向海洋。打开的不仅是局面,一定还有眼界和胸襟。
当我们能够用客观从容的心态,去感受父辈们的青春时代的生活背景,在纵横交错的线索脉络中,努力的确认那星星点点真实信息。不由地会生出太多感叹!父亲的生命轨迹,与那个烽火动荡时代紧紧的连在一起。寻找父亲的足迹,踏上寻根的路程,面前展开的是硕大无朋的历史场景。演绎着壮烈、激越、还有残酷、铁血。父亲和他们那一代人所经历的烽火硝烟,剧烈变革,注定了他们的背影的不凡和伟大,无论他们那一代人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以及过了许多年之后的结局与宿命。他们的人生,实在是可歌可泣,无法湮灭的。传导给我们的不仅是震撼和敬畏,还有更多的思考和感叹。
一代人对上一代人的理解,真的需要时间的磨砺和校正。父辈们的人生经历,形成了他们对世界,对生活,以及种种境遇的态度,或者淡然、或者无视,或者粗放,有时候甚至近于木讷,和愚朽。让自诩精明的后辈们,难以理解。其实,激情经过搅拌封酿之后,慢慢地沉淀。对世界本色的深切认识,对生命本质的通透知晓,呈于父辈们的神态,绝不可能是那种狡黠的媚笑和做作的夸张。宁可缄口不语,也不言不由衷。宁可承受误解,也不落井下石。比如,对那些明摆着有借无还的钱物借用,父亲依然会借出,路边菜农卖不出去的落脚菜,他依然会买回。我们只看到父亲一次次的“上当”,何时真正读懂了他内心深处的那份饱含着生命质感的怜悯与慈悲?
是啊!经历过枪林弹雨,面对过死亡考验;权术上的那点伎俩,算得了什么?仕途上的那点坎坷,算得了什么?人情世态的那点炎凉,算得了什么?钱财上的那些散失,更算得了什么?
什么才是热爱?什么才是真爱?什么才是大爱?决不是那种震耳欲聋的口号,决不是那些衣冠楚楚的演说,而是脚踏实地的作为,而是默默无闻的付出。能够给贫贱予尊重,给落寞予信心,给平凡予宽宏,给弱小予不屈。这才是爱之体现的真实所在。对比于我们的父亲,倒是我们这些后来人,显得卑微可怜。可怜的不仅是碌碌无为,贪图安逸。还有目光如豆,主见贻失,更可悲的是爱心渐泯,良知渐无。
清明时分,春光透过暖洋洋的大气,于天地问回旋。在父亲厚重的墓碑面前,柱香轻点,纸钱幻化,清风徐徐而来,季节的生机,畅然勃发。而我依然淡淡的觉得:愧对祖先。
美文欣赏:清明怀故
清明,是一个充满怀念的日子,她把对故人的怀念,约定俗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祭祖风俗;清明,又是一个沾染了沉重的日子,她用一注清泪,帮人们去追忆那些生离死别的故事。由是,每到清明节,这种怀念和沉重,总会催动着人们祭祖与怀故的脚步,从天南地北返回故里,从四面八方涌向墓地,为一座座坟头添一抷新土,斟一杯清酒,点一炷新香,献一束鲜花,深情寄托活着的人对故去的人的哀思……
这是一种流着血脉温情的情感,也是一种十分传统而又善良的情感宣泄方式。从古到今,人们一直都在用这种纯朴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也许,只有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奔波的心灵找到一个寄托哀思的机会;也许,只有亲手捧一捧黄土,亲自撒到亲人的坟头上,才能让那些远在天堂里的亲人们,过得平安,度得安康。
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沐浴在亲人的阳光雨露里。亲人们,用宽厚的胸膛温暖着我们的躯体,让我们茁壮成长;亲人们,用坚强的臂膀,为我们遮风挡雨,让我们无忧无虑。他们坚韧的秉性、坎坷的经历和特有的勤劳,构成他们伟大而又平凡的人生品格。当儿子儿孙们成家立业的时候,他们却悄悄然地离去,只把想念留给了后人。
站立在他们的坟头前,会让我们想起已经过去的点点滴滴,最深沉的去体味那段被生养、被呵护、被教育的悠悠往事;默守在高拱的青冢旁,垂首哀思,会追忆起逝者的音容笑貌,让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感受到人类生存并积蕴起的.人生精华,知道怎样善待生命,无愧生命,珍爱生命,学会感恩。
也许,对故人的怀念,不需要用过多的语言和文字来表述,因为再华丽的词藻和激昂的语言,都无法替代情感的无边孤寂和心底的无限怀念。也许,冷酷无情的时光,会把逝者的轮廓变得越来越模糊。但是,怀故的心绪却会一直留在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的心田里,永远不会被泯灭……
怀故,是一种情结。我们需要通过清明怀故,重温逝者的无私奉献和拳拳爱心,更好地把握现在,面向未来;需要通过清明怀故,学习先人的无私,铭记生命的意义,坚守做人的准则,把持美好的情感;需要通过清明怀故,深刻对生命的感悟,用一种淡泊名利的心境,珍惜活着的人生。
这是对故人的最好纪念。向先祖致敬!向逝者致哀!
清明时节,微雨纷纷。斜飞的雨脚,踏遍草色探头的原野。无须打伞,任细软如春天触角的微雨栖落肩头,漫步其中,人已清明,心亦清明。
花枝小院,烟火人家。每逢清明,为寄托一份对远逝亲人的哀思,这几日外婆烹调出的的饭食便留给人极其清淡而又隽永的回味。
取茶入粥,以茶之清新装点白粥之寡淡,以白粥之浓香配合茶之清苦,谓之素日茶粥。对于平日里最喜白粥佐一大勺砂糖的我,茶粥便显得清淡寡味。然而吃久了,便有另一番清新浓醇的感觉从心底升起,沿着经脉的小河流遍布周身,勾出一种积古的感觉,生出几声似有所得又怅然若失的叹息。
做茶粥需得冷水入米,文火慢熬。为使粥浓淡有道,必得以木勺不停翻搅。米味过淡,清汤寡水,觉不出味道;水味偏薄,米煮的烂糊,锅中唯余一片惨白。所谓粥,必得粒粒饱满却颗颗分明,同时稻米之香在其中也得以腾挪伸展,生成一种天然与人工的特有味道,一如苍翠山林中的一粒人,市井人流中的一脉香。
木勺陶罐,以文火慢熬。每至此时,外婆总会在脉脉米箱里给我们姊妹几个讲起她的家乡,那个青瓦白墙、柳拂石桥的家乡。婉转流动的吴侬软语里有着对家乡梦一般的怀念。久了,外婆口中的家乡,我们心中的江南便成了那霏霏烟雨中的旧梦,像那迷蒙雨帘中的几竿翠竹,影影绰绰中只见伶仃倩影。但那氤氲的烟雨却总是使人看不清那个像梦一样的背影。
但这时,外婆并不会停下手中的活计,将茶用水井水冲洗干净,再以热水烫至将舒未舒状,在白粥尚欠两三分火候时将茶叶放入与白粥一起用小火咕嘟着,打开盖子时,稻米的香味从锅中飘出热气蒸腾,看不清白粥已煮成何种样子,但从那清香中已能知其一二。
屋外,院中的石板被雨水洗的干净,那几竿竹子抱一树绿意,临风婆娑,空气里,有草木被雨水浸润的清新冷香。
粥熟了,取瓷碗木勺,盛上一碗,暖意冲散了口中的苦涩,只令人感叹那最普通的粥也能有如此乾坤。
粥已冷,情不散,烟雨柳下,烹粥煮茶。
一勺粥,尝过之后,人已清明,心亦清明。
公众号:曲一奏雅
喧闹的春节过后,村庄暂时安静下来。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陆续离开了家,去到外边的世界闯荡,像即将耕种的庄稼,并没有人知道会有怎样的收成。学校开学了,孩子们大多去上学,不管他们有着怎样的梦想和未来,都必须度过这一段美好的时光。留下的人们,守着庄廓,守着土地,开始一年之计的谋划。
清明前后,栽瓜点豆。不到清明,人们就上过了坟,祭过了祖先,按照各自早已尺划好了的计划,开始进入各种事务之中,忙碌了起来。
运粪的工具需要整理,粪筐,铁锨,锄耙,架子车等等,都要保证能用,好用。牲口的脖枷,笼嘴,犁铧,耱等等,都要拾掇利索,修理一新。通向每块计划播种的地的路,都要修补好,坑填平,踩压结实,保证通行顺畅。牲口要精心侍候,多加精料,吃好饮饱,要膘肥体壮才能有力气拉犁耕地。
谁都知道,季节不等人。到了该种的时候,就必须要种。想要收获,就不能错过农时。一些性急的人,雪融化掉不久,柳枝还没被春风抚醒,就一遍又一遍跑到地头,抓一把土,或者挖一铁锨,查看墒情,尺划着下种的时间。看着能种了,便早早地扬了粪,选好日子,一大早吆了牲口,驮着种子化肥,扛着犁铧,兴冲冲地去播种。
吆喝牲口的声音,突然打破村庄的宁静,从某块地上传出,响彻村子的天空。许多人走出家门,互相询问着,交换着各自对播种时机的判断和相关信息。村道上,田地里,地畔上,人和牲口渐渐影影绰绰,川流不息起来。
有人开了头,一年的农事正式开始。大清早,人们牵着牲口,担着种子化肥,从村子东西南北各个方向出发,走向不同的地里。有人开始散粪扬粪,有人开始扬种子,有人开始套牲口,有人开始耕种。一时间,兴奋的嘈杂声,牲口的欢叫声,吆喝声,甚至山歌乱弹交融在一起,惊得太阳发出金灿灿的光芒,直往大地上挥洒。一些鸟儿被惊得飞来飞去,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几只野鸡扑棱着翅膀,亢奋地叫着,好像明白了什么。
清明前后,整个村庄都开始忙碌起来。扁豆,红麻,燕麦,洋芋,荞,谷子,糜子等等庄稼,都被人们先后种进了地里。柳树,杏树,梨树,榆树,洋槐树等等树木,都争先恐后地发芽,开花,长出一树树碧绿的伞盖,装点着村庄。冰草,芦子,谷莠子,骆驼蓬,苦苣,灰条,股枝蔓等等杂草,都顽强地忙着争抢占领地盘,准备着一场场与人和羊的生死抗战。
清明时节,人们在生机勃勃的时光里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用犁铧和汗水,为春天举行着亘古不变的欢迎仪式,精心梳妆打扮着自己的土地。
公众号:黄河风文苑
★ 清明经典美文
★ 心情美文欣赏
★ 柔儿美文欣赏
★ 城市美文欣赏
★ 精彩美文欣赏If
★ 美文故事欣赏
★ 美文欣赏励志
★ “雨”美文欣赏
★ “青春”美文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