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竖起的红风衣美文摘抄(共含3篇),欢迎阅读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leem”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竖起的红风衣美文摘抄
车子还没有停稳,一位身着红色风衣,留着披肩发的小姑娘就跳上来了。就这身打扮,在这寒冷的冬天已经很引人注目了,再加上她肩上斜挎的那个小巧玲珑的真皮红包,给了无生机的车厢增添了许多暖色,一下子将车上所有人的目光吸引过去了。只见她目不斜视,站在车门边。
“唉,这不是小玲吗?你去哪儿?快、快、快来,快来坐这儿”。随着话音,一位40多岁的汉子站了起来。
只见小姑娘微低了一下头,看了看问话的人,眨巴了一下眼睛,便从那鲜红的嘴唇中硬硬的挤出了一句话,
“到县上去”,就再也没有搭理他。
让座人尴尬的坐了下去,又好像不甘心。于是又问:“这么冷的天,你怎么也挤班车啊?小李不在吗?”
“小李和我爸开会去了,要不然我早到县上了!”
“这是谁家的孩子”?另一个声音出现了。只听刚才让座的人说:“这是我们黄局长的千金”。
小女孩更神气了,刚才还眨巴的眼睛一下子睁得更大了,使得她那白脸蛋显得更白了。
“你在哪儿上学?”刚才搭讪的人问道。
“我没有上学”,小姑娘头也没有抬就说话了。
“小玲已经参加工作了”,让座人说。
“这么小的'孩子就参加工作了”。
不知是激动,还是冷的缘故,小女孩刚才逐渐泛红的脸色又变白了。
“什么工作?”
“我们单位的会计”,让座人说道。
“唉,黄局长为什么不让这么小的孩子上学?”不知谁说了一句。
“其实小玲念书挺好的,但初中一毕业就遇上我们单位招工,于是就上班了。”让座人又说。
“话虽说也对,的确这几年人才已经饱和,大学生都没有工作,早日上班家长省心,但人没有真本领还是不行啊!你看我们单位老局长的儿子上班后,随着他爸爸的退休也下岗了”,不知谁又说了一句。
车上的乘客随着话题一下子说开了,气氛活跃了,人们也从刚才寒冷的空气中解放了,但小姑娘却一个劲地拉紧自己的红风衣,刚才还泛白的脸蛋不知从什么时间开始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整个人也好象变成了竖起的红风衣。
梦中的那件红风衣美文
一直都梦想着有一件红风衣,玫瑰红的颜色,高竖的领子,一条松束的腰带,两个可以斜插的口袋,再配上一条牛仔裤,雪白的毛衣。风起的日子,红色的风衣如秋天飘落的枫叶,在秋风中轻舞飘扬,飘雪的日子里,如雪中的玫瑰,灿烂夺目,浪漫而又飘逸,在暗色的天空里如同奔跑的火焰在燃烧。然而少女的梦想却只能被家境贫寒现实的条件灰飞殆尽。
那年冬天,寒潮似乎来得特别快,一场小雨过后,同学们都换上了厚厚的冬装,那天周末的上完最后一节物理课后,我抱着书本瑟瑟地走下教学楼,远远地却见父亲站在楼下在四处张望,父亲那天显得有点高兴,说是在家做了笔小生意赚了点钱,然后来城里办点事,问我想要什么都给我买,说那话时显得特别豪爽,一幅很富有的样子。
其实那间叫“风衣情结”的店子里的那件红风衣我已看过很多次了,但每次经过都只能是停下脚步或频频回头,我多想告诉父亲我想要那件红风衣呀,抬眼却望见父亲干枯的双手冻得不时地在发抖,他们瘦弱的身躯只穿着单簿的洗得发白的旧衣服,一时所有念头在我的心里全部烟消云散,后来父亲临走时还是给我留下了一百块钱,但我始终也还是没要那件风衣,而那一百块钱却做了我一个月的生活费。那时我暗暗在想,参加工作有了工资后第一件事一定要买下那件红风衣。
毕业后,我去了南方城市工作,当双手颤抖地接过第一份工资时,梦里的那件红风衣却已不适合在那个没有秋冬季的城市里穿了,每次去买衣服,总有那种“三春过后芳菲尽”的茫然,又有那种“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失望,于是开始怀念冬天,怀念下雪的日子,怀念那件飘逸的红风衣。
四季总是在坚守承诺,阴寒的天气随着深秋渐渐飘至,这一年的冬天,我回到了县城上班,终于可以穿到自己钟情已久的风衣了。然而当我再次想去找寻当年我看的那件红风衣时,却怎么也找不到当年的那件风衣了,当我把我想要的红风衣跟别人说时,别人都在笑着说:“你太老土了,现在哪还能找到你说的那种是过时几百年的衣服了,现在哪还流行红色的.呀”。一种失望骤然涌上心头。
终于有一天,我在一个小巷子里的一家服装店看到了我曾经钟情已久的红风衣,心情有些莫名的激动,不过看上去好像是好长时间没卖出去的样子,店主见我有想要的意思赶紧跟我说三折成交。然而当我再穿上那件衣服时,已全然感觉不到想象中飘逸的感觉,同事们笑我说:“你这是哪年代的衣服,土得掉渣了,穿起来跟个“”红苕”似的”。
虽然时光流转,却改变不了钟情的经典,每次再见那件放在衣柜里很久的那件红风衣时,我的情感瞬间就丰富起来―――有些沧桑,有些凄凉,有些感慨,风衣于我,已不仅仅是一件衣服,它是一种情调,是一种情思,因为它已然成为了一个过去的梦想,也许不会再有那种曾经沧海的感叹,却仍然会有除却巫山的情素。
人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梦想总是美好的,只缘我们当时无法得到,而真正得到时,一切早已成为过眼烟云,其实一切不过而已,再普通不过。然后我们会想,那些最普通不过的东西当时怎么就那么美好呢?最后我们才醒悟,是时光流逝太快,生活改变太快,那只不过是我们年轻时逆风飞扬的冲动,是少女时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与梦想!
竖起梦想的桅杆美文摘抄
黄浩量是厦门松柏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自小就对电影情有独钟,每次看完电影后,他都能将其中的剧情和细节讲给爸妈听。电影带来乐趣的同时,也给了他无限的文学滋养:他小学时写的作文,就获过全国大奖;上初中后,竟然自己动笔写起了小说。
2014年寒假,他萌生了拍“微电影”的想法,爸妈得知后立即呵斥道:“‘微电影’只能自掏腰包,况且你马上要中考了,怎能有闲心做这些?学习、备考才是最紧要的事!”他再三向爸妈保证,绝不会利用上课的时间,绝不影响学习。禁不住他的软磨硬泡,爸妈终于给他买了单反相机、长焦镜头、遮光板等,然后他邀请同学来做演员,用自己的压岁钱买来服装和其他道具,仅用三天的时间,就拍摄完成了他的首部“微电影”——《爱在鹭岛》。哪知道该作品竟然获得了厦门市中学生电脑制作活动一等奖,厦门市微拍大赛二等奖,并在台海网络电视台进行了展播,这让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对“微电影”的热爱也日甚一日。
中考过后,黄浩量整天泡在电影里,几乎每天看十几部,挑选的.影片大多是青春题材、文艺片和各种获奖影片。可是中考成绩一揭晓,他的考试成绩远远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分数。爸妈看着情绪低落的儿子,心想:“既然他对电影如此痴迷,就随他吧!”于是,趁着暑假,爸妈杷他送到杭州的艺校进修了一个半月的编导专业。在那里,他认识了来自杭州的高三毕业生项逸妮和潘思越。项逸妮在高二暑假时就曾有拍“微电影”的想法,但因多种原因没有做成。那天,黄浩量和项逸妮、潘思越在一块儿吃饭,他说道:“我在初二时曾写过一篇小说,自我感觉很好,我想把它编成剧本,然后拍成‘微电影’。”项逸妮和潘思越一听马上赞成,三人一拍即合,决定将这篇小说改编成剧本,合拍一部较为大型的青春题材“微电影”。
要拍好一部“微电影”,首先要将剧本写好。为此,黄浩量没少耗费时间看电影,甚至连吃晚饭的空隙他也会看上一部影片,从影视剧中汲取“养分”,寻找创作灵感。编写剧本时,他大多时候用手机的写字板来创作,有时在纸上写。几易其稿,人物形象逐渐丰满,故事情节的冲突感也越来越强,名字就定为“迷雾青境”。
再好的剧本也需要演员的鼎力配合和投入演出,没有演员,他就在网上招募。不少人看到消息后赶过来报名,可一听说唯一的报酬只是请演员吃一顿饭,立马闪人了。最终只有七名女生和两名男生加盟剧组。这些人中,有人正在参加暑假补习班,几个扮演成年人的演员又要工作,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演员的时间调度成了一大难题。黄浩量尽量利用下午五点以后下班和放学的时间来拍摄。当时节目里需要两位演员来客串,可怎么也找不到合适的,于是黄浩量将姨妈和班主任邀请过来,在电影里客串了家长和老师的角色。
没有资金包场拍摄,也没有难住黄浩量,他就地取材。需要拍摄游泳场地时,他就去免费的游泳馆;需要餐馆场景时,他躲开就餐高峰时段进行拍摄;他还从网上淘来了血袋、假点滴设备、文身贴等道具。由于拍摄器材简单,只有单反相机和补光灯,大部分时间他都是手持拍摄。有一天,他和他的团队为了一个镜头,竟然拍了39次,从早晨八点一直坚持到凌晨一点,渴了喝矿泉水,饿了吃泡面。
经过21天的劳苦奔波,黄浩量终于成功地完成了拍摄,也顺利地走进了高中的大门。由于这部电影充满“韩国风”,剧中不少角色的形象,会让人联想到许多热门的影视剧角色,一经播出,就得到了众多年轻网友的好评。最终,《迷雾青境》作为屈指可数的未成年人导演的参赛作品,参与角逐了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学院奖短片大赛。
如今身处高中校园的黄浩量对未来充满信心,《迷雾青境》获奖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给了自己的青春浓墨重彩的一笔。梦想的桅杆已经竖起,他目前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夯实基础,朝着梦想的方向努力前行。
★ 美文摘抄
★ 美文摘抄.
★ 秋枣儿红美文
★ 短篇美文摘抄
★ 励志美文摘抄
★ 初中美文摘抄
★ 美文摘抄读后感
★ 《读者》美文摘抄
★ 高中美文摘抄
★ 美文片段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