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阿智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共含6篇),欢迎阅读!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阿智”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篇1: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东窗事发”这个成语比喻密谋败露。它的缘起是基于一个传说。

宋代大奸臣秦桧,为降金国,尝与其妻王氏,于东窗下密谋定计,以害民族英雄岳飞。

据传,桧先于帝前诬飞谋反。时有几位大臣,如大理寺卿薛仁辅、枢密使韩世忠,皆为岳飞鸣冤,使之有所顾忌。

一日,桧独坐于东窗之下,为害飞之事,踌躇不定,委决不下。王氏适至,问曰:“夫君为何事愁眉苦脸,犹豫不决?”桧遂告以此事,并与之商议。王氏自袖中取出一柑,以手掰之,将一半递与桧,曰:“此柑一掰即分,有何难哉?君不闻古语云:‘纵虎易兮擒虎难’乎?”桧一闻此言,其意遂决。

不久,岳飞父子便遇害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卷四曾经这样记载:“桧归,无何而死。未几,子熺亦死。王氏设醮,方士伏章,见熺荷铁枷,问:‘太师何在?’熺曰:‘在酆都。’方士如其言而往,见桧与万俟卨俱荷铁枷,备受诸苦。

桧曰:‘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大概意思是这样的:秦桧夫妇把岳飞害死在**亭之后不久,秦桧就死了。其妻王氏便给他做道场,叫道士到阴曹探访。秦桧便对道士捎话说:“东窗事发矣。”

篇2: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先发制人为三十六计中的一个计策,“发”发动;“制”控制。原指在战争中的双方,先采取行动的往往处于主动地位,可以制伏对方。后来泛指先下手采取主动。

秦朝未年,为了反抗暴政,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其中又以陈胜和吴广率领的百姓起义声势浩大。当时有个叫殷通的会稽郡守也想趁机推翻秦朝,所以就请来当时在吴国避难的项梁和项羽叔侄俩人共商大事。

项梁和项羽在当地广结了许多知名人士和有才智的人,加上俩人本身熟悉兵法,因此很受当地百姓的敬仰。项梁对殷通说:“现在各地义军纷纷起义,所以现在正是消灭秦国的最好机会,当然先起义发动的人旧可以得到先机,我们应该早点起义才是。”项梁看出殷通性格胆怯,难成大事,于是就叫项羽把他杀死,并收服了他的部下。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征集人马,壮大军队,并且打出灭秦的旗号。而项羽就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

篇3: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其典故

【成语典故】:哀兵必胜

【成语拼音】:āi bīnɡ bì shènɡ

【成语解释】: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成语出处】:《老子》:“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反义词】:骄兵必败

【成语英译】:an army burning with righteous indignation is bound to win.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用作褒义。

【成语造句】:不,~!不要乐,要哀,何小姐能弹《易水吟》的谱子吗?(《啼笑因缘续集》一0回)

【近义词】:师直为壮

【成语典故】:哀感天地

【成语拼音】:āiɡǎntiāndì

【成语解释】:形容极其哀痛,使天地都为之感动。

哀感:1.谓悲伤感动他人。2.悲伤的感情。

天地:1.天和地。指自然界或社会。2.犹天下。3.指天地神灵。4.犹境界﹐境地。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第一卷:“王闻失声号恸,哀感天地。”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形容极度悲伤。

【成语造句】:小名心爱的狗死了,哀感天地。

篇4: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其典故

【成语典故】:阿猫阿狗

【成语拼音】:ā māo ā ɡǒu

【成语解释】:指任何不值得重视的人。

【成语出处】:鲁迅《我的第一个师父》:“这和名孩子为阿猫阿狗,完全是一样的意思。”

【近义词】:阿狗阿猫

【成语英译】:the cat and the dog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造句】:这个职位~都可以担任。

【成语典故】:哀哀父母

【成语拼音】:āi āi fù mǔ

【成语解释】:可哀呀可哀,我的父母啊!原指古时在暴政下人民终年在外服劳役,对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

【成语出处】:《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成语用法】: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指父母可怜。

【成语造句】:咱人有子方知不孝娘,岂不问~情肠!(《元曲选外编》·无名氏<小张屠>第一折)。

篇5: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其典故

《史无前例》

成语现解: 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指前所未有。 成语古解:清·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卷十二牢落文章第一人,天门垂翅竟何因?百年记注无前例,万事枢机有要津。”

《虚应故事》

成语现解: 故事成例。照例应付,敷衍了事。指用敷衍的态度对待工作。 成语古解: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一回他既自己情愿,你们代我著实重打,若再虚应故事,定要狗命。”

《半信半疑》

成语现解: 有点相信,又有点怀疑。表示对真假是非不能肯定。 成语古解:三国·魏·嵇康《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苟卜筮所以成相,虎可卜而地可择,何为半信而半不信耶?”

篇6: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其典故

【成语典故】:阿谀逢迎

【成语拼音】:ē yú fénɡ yínɡ

【成语解释】:阿谀:用言语恭维别人;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奉承,拍马,讨好别人。

【成语出处】:北宋.程颢、程颐《二程全书·伊川易传一》:“以臣于君言之:褐其忠诚,致其才力,乃显其比君之道也,用之与否,在君而已,不可阿谀奉迎,求其比己也。”

【成语造句】:其时京师有一流棍,名叫李光,专一~,谄事令孜。(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

【阿谀逢迎的近义词】:阿谀奉承、阿其所好、阿谀趋奉、阿谀取容、投其所好、曲意逢迎;

【阿谀逢迎的反义词】:刚正不阿、守正不阿、不卑不亢;

【成语英译】:greasiness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讨好拍马、讨好他人。强调“逢迎”,表示迎合别人的心思,常与“巧言令色”连用。

【阿谀逢迎的故事】:“齐宣王好射,悦人之谓已能用强弓也,共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石引之,中关而止,皆也; 此不下九石,非王,其谁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 ,岂不悲哉"?”这是秦国人吕不韦写的一篇《九石弓》,生动的描述了一个阿谀逢迎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齐宣王臂力平平,充其量只能拉开三石弓,但是他喜欢别人夸耀自已能用强弓,他身边的那些阿谀奉迎之徒正好投其所好,曲意奉承,使齐宣王自以为可以拉开九石弓而洋洋得意,被人耍了却一辈子也不明白。就好像《皇帝的新装》中哪个没穿衣服的皇帝一样,可悲亦可笑,官做大了,掌握了一定的实权,身边的阿谀之徒就会越来越多,他们像苍蝇一样粘在你的身边,把主子逢迎的满心舒坦,堪称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负荆请罪

渑池会结束以后,由于蔺相如劳苦功高,为赵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说:“我是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况且相如本来是个平民,我感到羞耻,在他下面我难以忍受。”并且扬言说:“我遇见相如,一定要羞辱他。”

相如听到后,不肯和他相会。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没过多久,相如外出,在邯郸城回车巷远远看到廉颇,他命车夫把车驾到路中,丝毫不给蔺相如空隙,蔺相如却掉转车子回避。

于是蔺相如的门客就一起来直言进谏地说:“我们所以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就是仰慕您高尚的节义呀。如今您与廉颇官位相同,廉老先生口出恶言,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您怕得也太过分了,平庸的人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身为将相的人呢!

我们这些人没出息,请让我们告辞吧!”蔺相如坚决地挽留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厉害?”回答说:“廉将军比不了秦王。”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却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怕廉将军吗?

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邯郸城,就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在呀,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为了要把国家的急难摆在前面,而把个人的私怨放在后面。”

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出自历史典故的歇后语

独善其身成语历史典故

悲喜交集成语的历史典故

按图索骥成语的历史典故

成语张冠李戴的历史典故

成语物以类聚的历史典故

来自历史的成语典故

成语高山流水的历史典故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及解释

成语典故

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集锦6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