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语寓言故事:罄竹难书(共含12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米占”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成语寓言故事:罄竹难书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罄竹难书》
隋炀帝杨广的残暴统治,导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农民起义。
李渊在太原起兵以后,自任为大将军,积极地向隋军进攻。这个时候,突厥的力量很强,李渊既担心突厥坏自己好事,又想借用他们的悍马,于是,听从他人建议,与突厥的始毕可汗谈和。最终,双方约定:“若得攻入长安,民众土地归于唐,金玉缯帛归于突厥。”
李渊为争取人心,还大开粮仓,救济灾民,且乘机招募义兵。然而,这些义兵都是乌合之众,没有经过检阅练习,所以率领他们打起仗来很是辛苦。
此时,瓦岗农民义军首领之一的李密,在现在的河南省东部,拥有极大的力量,而且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声讨隋炀帝,其中的名句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书写不完隋炀帝的罪状;用东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清隋炀帝的罪恶。以后我们形容罪状之多,写都写不完,称之为“罄竹难书”,这就是此句成语的由来。
这篇文章一出,立刻在全国引起了轰动,人们争相传阅,李密的声势更加浩大,各地反隋的领袖如窦建德和徐圆朗等纷纷上表,劝请李密即天子位。不过,李密认为洛阳城还未攻克,不必急在一时。
李渊这边呢,倒是很想拉拢声势浩大的李密,便遣使通书。但李密自以为力量雄厚,要求李渊率领步骑数千到河南来,当面缔结盟约,由李密担任盟主。李渊不敢得罪李密,却又不想去河南,笑着说:“李密这个人如此骄傲自大,我正准备进兵关中,如果一口回绝他,等于平白又多了一个敌人,不如拍拍他的马屁,使他更为骄傲,然后再慢慢观看鹬蚌相争,我来坐收渔翁之利。”
于是,李渊命令温大雅回了一封书信给李密,信上说:“天生万民,必有司牧,当今能为司牧,作为天子者,除了你还有什么人?老夫已经五十岁的人了,没有那个野心,我愿意跟随你。”李密见到信,看得眉开眼笑。从此,对李渊深信不疑。
——《旧唐书·李密传》
【罄竹难书是什么意思】用尽竹子也难以写完。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罄,尽;竹,指可供制成竹简的竹子;书,写。
【活学活用】纳粹分子希特勒的罪恶,~。
【妙语点拨】对骄傲自大的李密,李渊投其所好,对其大说恭维之词,一方面说得李密是心花怒放,并解开防备之心;另一方面,又巧妙地掩盖住了自己的勃勃野心。真是一石二鸟!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想赢得好人缘,也要善于称赞、恭维他人。特别提醒一点,说恭维话时,最忌敷衍了事、不着边际,一定要充满真诚,发自肺腑。这样听者才会越听越舒服。
《擢发难数》
战国中期,魏国有个很有才学的人,名叫范睢(jū)。尽管他学就匡世治国之才,却得不到重用。一次,魏国派“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也叫范睢加入随员队伍,以壮声势。
谁知到了齐国后,齐襄王久慕范睢的大名,就派人赐他十斤黄金,还有牛酒,但被范睢委婉地拒绝了;而齐襄王对须贾等人则迟迟不予接见。为此,须贾妒而生疑,以为范雎与齐国有私通。回国后,就在国相魏齐面前,说了范睢的坏话。魏齐信以为真,便以里通外国罪,将范睢打得奄奄一息,范雎惨遭一顿毒打后装死,结果被扔进厕所里。范雎央求看守使计得以逃脱,更名为张禄,逃往秦国。
不久,范雎的才能便得到秦昭王的重用,秦昭王四十一年被封应侯,任相国。
后来,魏王听闻秦国将东伐韩国、魏国,惶恐不安,便派须贾出使秦国,向秦昭王求和。范睢获悉消息后,便约须贾私下见面,须贾见到范雎大惊失色,他以为范雎早已死去,没想到他在秦国活得有模有样的,便送东西给范睢,希望在范睢的引荐下,见秦相张禄一面。
范雎为使须贾弄清真相,爽快地答应了。须贾来到秦相府后,才发现范睢就是张禄。于是,惊恐万状,敞开衣服,爬行到范雎面前,一个劲儿地磕头谢罪说:“擢(zhuó)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意思是说,将我的头发都拔下来计算我的罪过,都还不够数的。
范睢当面历数须贾三大罪状,然后报告给秦昭王,秦昭王下令将须贾赶走了。
——《史记·范睢列传》
【擢发难数的意思】拔下的头发难以数清,比喻罪行很多。擢,拔。
【活学活用】他犯的罪~,受到千刀万剐都难以抹平人们心中之痛。
【妙语点拨】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魏国高层统治者偏听须贾的一面之辞,便认定魏国贤士范雎与齐国有私通关系,痛下毒手,可谓是昏庸至极!还好范雎足智多谋,逃过一劫。终于因为才华出众,被慧眼识珠的秦昭王委任相国一职。有道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日后,须贾有事求见秦相,居然发现范雎就是自己要求见之人,无异于当场给了自己一个耳光!最终范雎网开一面,给须贾留了一条小命,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近义】罄竹难书
《鞭长莫及》
春秋时期,楚庄王派申舟访问齐国,途中必经宋国。按理来说,经过宋国应事先通知宋国,可是,楚庄王自恃楚国为超级大国,并没把宋国放在眼里,因此也就没有通知宋国。
宋国国君知道这一情况后,非常气愤。于是,差遣手下把申舟扣留下来。
大臣华元对国君说:“楚国事先未有通知,便是把我国当作已亡,领土已归属于他。我们必须维护独立主权的尊严,不能受这种侮辱!就算楚国要发兵进攻,大不了就亡国。但我们宁可战败,也不能承受这种屈辱!”
宋国国君听完臣子的一番话后,毫不犹豫地处死了申舟,并随时迎战楚国的进攻。
楚庄王得知消息后,果然派兵进攻宋国,并将宋国的都城团团围住。双方相持了好几个月,楚国也未能将宋国都城攻克。
第二年春天,宋国派大夫乐婴向晋国求助。
晋景公准备出兵助宋国一臂之力时,晋国大夫伯宗劝阻道:“‘虽鞭长,不及马腹(鞭子再长,也不能打到马的肚子上)’,我们又怎能管得了楚国呢?”
——《左传·宣公十五年》
【鞭长莫及什么意思】马鞭虽长,但打不到马肚子上。原意是说即使有力量,也使不得,因为马肚子不是鞭打的地方。后比喻力量达不到。鞭,马鞭子;莫,不;及,够得上。
【活学活用】我们做事要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有些事是~,就不要过分强求了。
【妙语点拨】晋景公义薄云天,准备出兵援助落难的宋国时,大夫伯宗出面劝阻,对国君晓之以理,表示两国距离遥远而无力相助,希望晋景公量力而行。他遇此良臣,可谓三生有幸。事实上,无论做什么事情,智者往往量力而行,愚者则常常奢求做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其实,做自己能力所能涉及的范围内的事情才是最适合的。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近义】爱莫能助、力所不及
【反义】触手可及
【拼音】: qìng zhú nán shū
【解释】: 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事实多得写不完。
【出处】: 《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举例造句】: 沦陷区的同胞在抗战中所表现的奇迹,真是所谓罄竹难书。 ——邹韬奋《抗战以来》
【成语故事】:
汉朝武帝时候,有个叫公孙贺的人,因为他的夫人是皇后的姐姐,所以非常受宠,从左将军迁升为朝廷的丞相。
公孙贺的儿子叫公孙敬声,作着太仆的.官。因为姨娘是皇后,有靠山,所以十分骄奢蛮横。他擅自动用军款一千九百万,被朝廷发觉了,将他逮捕下狱。公孙贺想方设法解救儿子,可是没有机会,恰巧这时皇帝下诏书捉拿朱安世,朱安世是京师的大侠,谁也抓不到他。公孙贺便乘机请求皇帝,让他抓来朱安世替儿子赎罪。皇帝答应了,公孙贺果然把朱安世捉到了,可是他毫不惧怕,笑着对公孙贺说:“丞相的罪太大了,祸及宗族。我要告发你,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意思是说我把终南山的竹子都砍下来,做成竹简,也写不完你的罪状,把斜谷地方的树木全伐下来,做成桎梏,也不够夹你家的罪犯用。后来,朱安世果真从狱中上书,告了公孙敬声与汉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私通。于是公孙贺父子死在狱中,全族遭到灭门之祸。
边读边想:这个故事记载于《汉书·公孙贺传》,后人便从中概括出“罄竹难书”这句成语,用以形容罪恶极多,说不完,写不尽。
罄竹难书的成语解释
【注音】qìng zhú nán shū
【出处】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旧唐书·李密传》
【解释】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事实多得写不完。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事情等
【近义词】罪大恶极、数不胜数
【反义词】微乎其微
【押韵词】老蚌生珠、死有余诛、滕屠郑酤、窸窸窣窣、剖蚌求珠、看碧成朱、深入浅出、相女配夫、罪不胜诛、进进出出、。。。。。。
【成语故事】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残暴统治,荒淫无道,大兴土木,造成民不聊生,迫使农民揭竿而起,越国公杨玄的手下李密参加瓦岗起义军,取得了领导权,他在讨伐杨广的檄文中称:“即使用尽南山所有竹子制成的.竹简也写不完杨广的罪过。”
【成语示例】沦陷区的同胞在抗战中所表现的奇迹,真是所谓罄竹难书。 邹韬奋《抗战以来》
【成语例举】
(《一个宣誓》)"把所有的纸笔都用尽了都写不完"就是"罄竹难书"。
美帝国主义和吴庭艳集团在南越犯下的罪行是罄竹难书的。
李渊自从在太原起兵以后,自任为大将军,积极地向隋军进攻,
这个时候,突厥的力量很强,李渊因为一方面担心突厥坏事,一方面又想要借用胡人剽悍的胡马,所以听从别人的建议,向突厥的始毕可汗谈和,双方约定:“若得攻入长安,民众土地归于唐,金玉缯帛归于突厥。”
李渊为争取人心,大开粮仓,救济灾民,并且乘机招募义兵。然而,这些义兵都是乌合之众,没有经过检阅练习,所以带领起来万分辛苦。
此时,李密在现在的河南省东部,拥有极大的力量,而且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檄文声讨隋炀帝,其中的名句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写不完炀帝的罪状。罄是用尽的意思。用东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完炀帝的罪恶。以后我们形容罪状之多,写都写不完,称之为“罄竹难书”,这就是此句
自从这一篇檄文一出,海内轰动,人人传阅,李密的声势如日中天,各地反隋的领袖如窦建德和徐圆朗等纷纷上表,劝请李密即天子位,李密却以为洛阳尚未拿下,还不必急在一时,
李渊不敢得罪李密,却又不想跑到河南去。他笑着说:“李密这个人如此夸矜自大,我正准备进兵关中,如果一口回绝他,等于平白又多了一个敌人,不如拍拍他的马屁,使他更为骄傲,然后再慢慢观看鹬蚌相争,好来坐收渔利。”
于是,李渊就命令温大雅回了一封书信给李密,信上说:“天生万民,必有司牧,当今能为司牧,作为天子者,除了你还有什么人?老夫年逾知命 知命为五十岁 ,没有这个野心了。愿意跟着大弟你,攀鳞附翼。”
李密见到信,看得眉开眼笑,乐不可支。从此,对李渊深信不疑。
【出处】 《旧唐书·李密传》:“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释读】罄:空,尽。竹:指竹简。书:写。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古人写字用竹简。竹子是制竹简的材料)。
【出处】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旧唐书·李密传》
【解释】罄:尽,完;竹:古时用来写字的竹简。形容事实多得写不完。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事情等
【近义词】罪大恶极、数不胜数
【反义词】微乎其微
1、殖民统治罪恶滔天,其后遗症更是罄竹难书,殖民者实行的“以夷治夷”的卑劣手段直接造成不少非洲国家今日的民族矛盾,作为多民族的肯尼亚自然难以幸免。
2、尽管如此,不论有啥不可告人的阴谋,她都不应该把主叫当成谋杀的对象,大主教济世爱民,丰功伟绩、罄竹难书。
3、而中国的大中城市,更是同仇敌忾,举行了万人空巷的大游行,强烈谴责日军罄竹难书的种种暴行。
4、一审判决书曾指出,陈哲男深受倚赖,但不知“爱惜羽毛”,贪图私欲,还说他败法乱纪,罄竹难书。
5、谢亚龙那里问题不断,已经被媒体炒到罄竹难书的程度了,没想到他的前任,阎世铎也被牵扯进来了。
6、日军对北平的武装侵略和残暴统治,阻遏了北平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造成巨大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其杀戮、破坏和掠夺的暴行令人发指、罄竹难书。
7、方今圣明在上,固已兴利除弊,泽溥苍生,矧兹理财之要图,可不速加整顿以纾吾民之积困乎?子潜氏日:厘金之弊罄竹难书。
8、“罄竹难书”是指,用来比喻罪状多到写不完,相反词是“丰功伟绩”。
9、主编太山与责编饼干两位老大,你们对我,真心的不错,私下里,我说过,我要开单章专门感谢你们,但觉得,如果这个单章要开,会是几万几十万,也“罄竹难书”。
10、他们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罪行,判十次死刑都不嫌多。
11、日本人给我们带来的罪恶,真所谓是罄竹难书。
12、日本侵华战犯的罪恶,罄竹难书。
13、他长期在乡里间作威作福,罪行罄竹难书。
14、这伙暴徒奸淫劫掠,无恶不作,其罪行罄竹难书。
15、这个歹徒罪行累累,罄竹难书。
16、如果你觉得这值得一书,那真是罄竹难书了。
17、汽车对城市犯下的罪真是罄竹难书啊!
18、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肆无忌惮的掠夺我国的财富和资源,犯下了罄竹难书的滔天罪行。
李渊是唐朝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出身于北朝的关陇贵族,七岁袭封唐国公。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公元65月,李渊称帝,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成为太上皇。
李渊是唐朝开国创业的军事统帅,深谋多算、善于决断、既富远见、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纵观李渊的一生,他有着因势借力、先取关中、后图天下的兴兵起事思想;军政兼施、各个歼灭群雄、统一全国的战略指导思想;正确料敌、集智用长、先胜后战的作战指导思想;因势定制、严明赏罚、用人所长的建军思想。李渊于武德七年(624年)颁布了唐的官僚制度,基本使用了隋的制度。在农业方面他于武德七年(624年)颁布均田制;对税捐他也做了调节,减轻了受田农民的负担。在法律上他废弃了隋炀帝的许多苛政,颁布了武德律。李渊对唐朝的措施,为唐太宗“贞观之治”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为太上皇帝。
李渊自从在太原起兵以后,自任为大将军,积极地向隋军进攻。
这个时候,突厥的力量很强,李渊因为一方面担心突厥坏事,一方面又想要借用胡人剽悍的胡马,所以听从别人的建议,向突厥的始毕可汗合约,双方约定:“若得攻入长安,民众土地归于唐,金玉缯帛归于突厥。”
李渊为争取人心,大开粮仓,救济灾民,并且乘机招募义兵。然而,这些义兵都是乌合之众,没有经过检阅练习,所以带领起来万分辛苦。
此时,李密在现在的河南省东部,拥有极大的力量,而且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檄文声讨隋炀帝,其中的名句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写不完炀帝的罪状。罄是用尽的意思。用东海的滔滔大水,也写不完炀帝的罪恶。以后我们形容罪状之多,写都写不完,称之为“罄竹难书”,这就是此句成语的由来。
自从这一篇檄文一出,海内轰动,人人传阅,李密的声势如日中天,各地反隋的领袖如窦建德和徐圆朗等纷纷上表,劝请李密即天子位,李密却以为洛阳尚未拿下,还不必急在一时。
因为李密的声势浩大,所以李渊想要来拉拢他,遣使通书。李密自以为力量雄厚,要求李渊率领步骑数千到河南来,当面缔结盟约,由李密自任盟主。
李渊不敢得罪李密,却又不想跑到河南去。他笑着说:“李密这个人如此夸矜自大,我正准备进兵关中,如果一口回绝他,等于平白又多了一个敌人,不如拍拍他的马屁,使他更为骄傲,然后再慢慢观看鹬蚌相争,好来坐收渔利。”
于是,李渊就命令温大雅回了一封书信给李密,信上说:“天生万民,必有司牧,当今能为司牧,作为天子者,除了你还有什么人?老夫年逾知命(知命为五十岁),没有这个野心了。愿意跟着大弟你,攀鳞附翼。”
李密见到信,看得眉开眼笑,乐不可支。从此,对李渊深信不疑。
“罄竹难书”最早出现于《吕氏春秋》:“乱国所生之物,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也。”《汉书·公孙贺传》:“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辞,斜谷之木不足为我械。”本意都是“事端繁多,书不胜书”。
很多人只知道《新唐书·李密传》:“隋时李密移檄郡县,数炀帝十罪曰:‘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罄竹难书”解为“事端繁多,数不胜数”。
罄竹难书含义是什么
罄竹难书的'成语含义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这个成语的汉语拼音读作“qìng zhú nán shū”。
出自《列子 天瑞》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于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在别人的劝导之下,他又放下心,开心极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了。另外一个人物,开导杞人的热心人,他的解释虽然不科学,但是他关心他人的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
赵高想要叛乱(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
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或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 成语寓言故事
★ 寓言故事成语
★ 寓言故事的成语
★ 成语动物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