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酸碱的复习》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包子它老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常见酸碱的复习》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共含13篇),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包子它老大”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常见酸碱的复习》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1:《常见酸碱的复习》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常见酸碱的复习》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新课标对常见酸碱的要求和过去大纲相比,有了很大的调整。从内容要求来看,该部分内容的学习要求整体降低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内容的要求是:

1.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2.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根据上述要求,结合近年中考要求可知:上述三个方面的要求都是中考的重点要求。因此,复习教学时,如何有效地根据这些内容标准,有效实施教学,是本人教学设计必须关注的重点。

从《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点内容来看,前面两点是重点,而且考试要求相对高一些;后面一点内容通常以选择或填空的形式出来,突出学生明确化学与生产、生活等的关系。于是本人的教学设计又重点关注在前面两点上。

如何有效实施教学,从而使学生掌握前面两点内容呢?这是本人教学设计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设计时,我认为重点要突出酸碱性质的复习与归纳之上。又由于中和反应是新教材突出的一个方面,它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因此,教学设计时,必须充分强调中和反应这一内容。

我们知道,复习教学要实现三个方面的功能:一要使学生对相关知识清晰化;二要通过复习,使相关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三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标准》的知识要求和复习教学的功能,笔者通过认真思考,决定采用如下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

一、注重设置问题情景,将裸露的化学主干知识情景化。即采用合适的情景“包装”要复习的知识,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研究常见酸碱的性质,并进行归纳;然后再将酸碱的知识应用到新的问题情景中,去分析解决问题,实现酸碱性质的迁移应用。

二、通过“问题(情景)——知识归纳(总结)——迁移应用”的教学流程,实现复习教学的三个方面的功能。

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组织等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问题讨论、方案设计、表达交流,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育,同时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获取成功的体验,体验化学知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习化学的情感等。

根据这样的设计思路,本人在搜集有关教学素材的基础上,采用以下的素材和流程进行教学:

第一:呈现有关水污染的图片,让学生感知环境污染的问题及其危害。然后呈现有关环保部门将实验室废水纳入环境监管的新闻背景,让学生感知实验室废水也必须进行处理后方排放,从而体验到保护环境必须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第二:通过呈现学生进行酸碱检验(用酚酞)的实验情景,让学生明确酸碱与指示剂作用的性质以及中和反应等相关问题,同时明确酸碱废水的危害等。进一步巩固酸碱的性质和酸性、碱性废水的处理方法。

第三:改变问题情景,要求学生在不限定试剂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试剂、设计合适的方案,进行酸碱(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检验。不仅巩固实验设计方案的要求,而且通过交流与探讨,归纳总结酸、碱的有关性质,形成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第四:根据酸碱之间的相关性质,突出中和反应原理。为使学生明确中和反应的原理和有关应用,设计了与此内容相关的问题,促使学生体验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第五:基于上述设计,在学生明确酸碱性质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关于食盐和纯碱的鉴别问题,突出酸碱性质在盐鉴别中的应用(有关教学设计见附件)。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本人和同行们一致认为,本节教学基本达到预期的目的,很好的实现教学设计的要求。大家认为,本节教学及其设计较好的符合复习教学要求和新课标课堂教学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新”上:

一、内容处理“新”:本课教学不是仅为复习酸碱的性质而复习,不再简单的列举酸、碱的几条性质,而是将有关的知识置于具体的问题情  景之中,将“裸露”的化学主干知识进行包装,将知识置于具体的'问题情景之中。

二、教学模式“新”:本课教学打破过去复习惯用的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逐一回顾酸、碱的主要性质,而是呈现问题,在问题中隐含相关知识;同时教学注重“敛、散”结合——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充分的思考与讨论,再讨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相关的性质;并将有关的性质迁移到新的问题情景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方式“新”:知识的复习归纳,不是通过逐一回顾而得到的,而是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体验、归纳、总结相关的化学知识(酸碱的性质)。这种教学很好的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体验、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和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

由于本人第一次实践新课程、首次接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考复习教学,尽管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上作了努力的尝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本人认为至少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教学关注“预设”还是“生成”的问题。由于教学课时紧、内容丰富,因此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关注教学任务的执行与完成,即关注“预设”的目标。而对于课堂中“生成”性的目标、内容,则挖掘不够。这是本节教学的最大不足。

二是如何有效处理学生活动与提高教学效益的问题。本节教学设计和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虽然已经注意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问题。但是,由于教学理念还没有完全转化,还未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过于关注活动的频度,而没有充分关注学生活动的效度问题,从而影响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通过本节研讨课的教学,本人深深体会到: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理念、把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要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只有用“心”去研究、体会、感悟,才能符合提高复习教学质量。

篇2:《酸碱盐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酸碱盐部分的知识因其知识点多,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紧密而成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难点,而和酸碱盐有关的考题又在中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考题中有不少题型都需利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学生在做酸碱盐的题目时,不懂得利用酸碱盐的性质规律分析题目,做题时与物质的性质又联系不上,即使做出来也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没有清晰的解题方法和思路,全凭做题经验套解习题。所以这节酸碱盐的复习课首先要让学生识别物质类别,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之中,总结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体会酸碱盐的化学性质的应用。旨在帮助学生梳理酸碱盐部分的知识点,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然后通过学案的例题分析,引导学生在解题时能将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应用在解题中。在解题时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二、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

2.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总结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归纳总

结的能力和学习方法,学会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归纳推

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的过程和乐趣。

重点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及应用

难点引导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利用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判断反应的发生,对物质进行鉴别、讨论离子共存问题。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

意图

发给学生复习课的学案,

展示教学情境一的内容:

将提供的物质按类别进

行分类整理。回忆所学的

酸碱盐知识,将

各物质类别进

行分类整理。复习物质分类,辨认物质所属类别

组织学生讨论,展示教学

情境二内容,然后完成学案的内容:填写鉴别稀硫酸和石灰水的方法。完成填充,复习酸、

碱的性质复习酸碱盐

的化学性质、

培养从一般

到个别的演

绎能力

组织学生讨论教学情境三,然后完成教学案的内容:填写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内容。

完成填充,复习

复分解反应发生

的条件。复习利用复

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培养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能力

组织学生完成反馈练习引

导学生总结出解题时的思路。思考并完成反馈练习然后讨论总结出解题过程中的思路,小结解题方法陪养学生自觉利用酸碱盐的性质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布置课后练习。巩固练习

篇3:《酸碱盐复习》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入:

一日三餐,我们离不开食盐;改良土壤酸性,少不了熟石灰;化学实验,常用到酸,碱,盐。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酸碱盐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环节

问题情境一:【学习方式:先自主思考,再全班交流】

实验室桌面上放有:①铁钉、②铜丝、③稀盐酸、④氧化铜、⑤氢氧化钠溶液、⑥稀硫酸、⑦碳酸钠溶液、⑧石灰石、⑨酚酞溶液、⑩氧化铁、⑾石蕊溶液、⑿石灰水。实验老师让小华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指示剂进行分类整理。(溶液按溶质进行归类;混合物按主要成分进行归类)

请你也来试着进行一次整理。(填序号)

单质:;氧化物:;酸:;

碱:;盐:;指示剂:。

问题情境二:【学习方式:先组内讨论,再组间交流,后概括性质】

小华同学发现桌上有两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溶液,回想起应该是稀硫酸和石灰水,她想给这两瓶溶液贴上标签,请你帮助她,取用什么试剂采取什么方法可以把两瓶溶液区分开呢?【学生讨论解决方法】

方法一:;

方法二:;

篇4:《酸碱盐复习》教学设计

方法三:;

方法四:;

方法五:;

方法六:;等

【教师点拨】在这次物质鉴别中,你一定应用了酸、碱的多种化学性质,请你归纳一下。

1、酸在溶液中均能解离出离子,所以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性质有:[各举一例,(2)--(5)可用化学方程式举例]

(1);

(2);

(3);

(4);

(5)。

2、碱在溶液中均能解离出离子,所以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其性质有:[各举一例,(2)--(4)可用化学方程式举例]

(1);

(2);

(3);

(4);

3、盐的化学性质?(可用方程式表示)

(1);

(2);

(3);

(4);

小华进行归纳完以后,又对以上归纳进行了验证和思考,提出了以下一些疑问,你能帮小华解决吗?

有些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但没有明显现象来判断是否确实发生了反应,他想设计一些实验来帮助他做出判断,你能帮小华完成吗?

稀盐酸和稀氢氧化钠溶液;

问题情境三:【师进一步引导,生总结】酸碱盐化学性质除了涉及到酸碱盐的性质,还涉及到酸碱指示剂、金属单质、氧化物的性质。请大家将这些物质的性质及反应条件进行总结一下:

(1)指示剂

(2)金属:(①金属+酸….

②金属+盐)(置换反应)

(3)氧化物【①金属氧化物+酸(是复分解反应)

②非金属氧化物+碱(不是复分解反应)】

(4)酸碱盐(复分解反应)

酸+碱→盐+水酸+盐→新酸+新盐

(可溶)碱+盐→新碱+新盐(可溶)盐+盐→两种新盐

【提出问题】是所有的酸、碱、盐之间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吗?酸、碱、盐之间发生反应的规律是什么?请你快速判断下列物质间是否发生反应?说明理由。

(1)、氧化铜和稀硫酸(2)、碳酸钠和稀硫酸

(3)、氯化钙和碳酸钠(4)、氯化铵和熟石灰

(5)、氢氧化铜和稀硫酸(6)、氢氧化钠和硫酸铜

(7)、石灰水和氯化钠(8)、碳酸钡和硫酸钠

能反应的是:;不能反应的.是:;(填序号)

[归纳小结]:请你归纳:

复分解反应能否进行,需考虑的因素:

三、[知识拓展与延伸]:反馈训练:【先自主思考,后全班交流--说思路、方法、根据、注意事项】(投影)

通过对以上情境知识的学习,请同学们想一想如何判断哪些离子不能共存?

【师点拨化学反应实质】

1、常见的离子反应

酸:H++OH-=H2O 2H++CO32-=CO2+H2O

碱:2OH-+Cu2+=Cu(OH)2

盐:Ag++Cl-=AgCl Ba2++SO42-=BaSO4 Ba2++CO32-=BaCO3 Ca2++CO32-=CaCO3 2、离子共存的判断(判断的依据)

【投影学生思考后回答】

例1:下列各组离子中,能够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的是

A、CO32-、H+、Na+、NO3-B、H+、Ag+、Cl-、SO42-

C、K+、NH4+、Cl-、OH-D、OH-、NO3-、K+、Na+

例2:在PH=1的无色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A、Cl-、CO32-、Na+、OH-B、NO3-、Cu2+、Cl-、Fe3+

C、NO3-、SO42-、K+、Zn2+D、SO42-、NH4+、Ba2+、Cl-

【直击中考】

1、下列离子能在pH=2的无色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SO42-、Fe3+、Na+、OH-B.K+、SO42-、Cu2+、NO3-

C.Cl-、K+、SO42-、Na+D.Ca2+、Cl-、CO32-、Na+

2、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Fe2+、Ca2+、CO32-、OH-B.Na+、SO42-、Cl-、OH-

C.Ba2+、H+、Cl-、OH-D.Ag+、NH4+、NO3-、OH-

3、下列各组物质,能共同存在于水溶液中的是()

A.BaCl2、Na2SO4、Ca(OH)2 B.MgCl2、CuSO4、NaNO3 C.AgNO3、BaCl2、K2SO4 D.CaCl2、K2CO3、NaNO3

四、课后作业

1、在甲、乙两种溶液中,共有H+、Ag+、K+、Ba2+、OH-、Cl-、NO3-、CO32-八种离子,两种溶液中所含离子各不相同,已知甲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溶液呈蓝色。则乙溶液中所含的离子应该是。

2、在A、B、C、D四种物质的溶液中含有Na+、Fe3+、Ag+、Cu2+、SO42-、Cl-、OH-、NO3-等八种离子,现将这四种物质的稀溶液两两混合,有如下现象产生:

⑴A+B→蓝色沉淀⑵D+C→白色沉淀(此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⑶B+D→红褐色沉淀

根据上述现象,推断并写出各物质的化学式

A BC D。

五、学生谈本节收获、教师留课后作业

来源:(-《酸碱盐复习》教学设计_初中化学工作室_新浪博客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

篇5:《酸碱盐的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酸、碱、盐、氧化物概念的复习进一步掌握有关物质分类的知识。

2.通过对酸、碱、盐、氧化物性质的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3.巩固有关重要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某些化学反应的规律。学会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学会运用酸、碱、盐溶解性表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4.运用各类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

1.物质的分类。

2.各类物质的通性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综合利用本章知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总结物质的分类、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课时:综合运用本章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方法。

教学过程

一、物质的分类

(提问)请学生小结有关物质的分类(具体见板书设计),并复习有关的概念。

(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并将其分类。

氢氧化钠、氧化铁、硫化锌、盐酸、硫酸钠、胆矾、氢氧化铜、三氧化硫、生石灰、硝酸、碳酸氢钠、碱式碳酸铜、氢氧化钙、硫酸亚铁。

二、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提问)请依次说出酸、碱有哪些通性?盐有哪些化学性质?氧化物有哪些化学性质?

(教师)可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用图示法找到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具体见板书设计)

(练习)请学生对每一个具体反应举一个典型的化学反应。(口述)

三、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正确书写金属跟酸、金属跟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1)Mg+H2SO4

(2)Fe+HCl

(3)Ag+H2SO4(稀)

(4)Zn+HNO3

(5)Zn+CuSO4

(6)Ag+ZnSO4

(7)Cu+AgCl

(8)Cu+Hg(NO3)2

(讨论)可进行分组讨论,并小结置换反应能否发生的条件。

(小结)

1.金属跟酸: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的金属可置换出酸中的氢,排在氢以后的金属则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因此(1)、(2)可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而(3)则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2)金属跟硝酸起反应时,由于硝酸的`氧化性很强,一般不生成氢气。如(4)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2.金属跟盐: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因此(5)、(8)可以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新的金属。而(6)的反应中,Ag排在Zn的后面,反应不能发生。(7)的反应不能发生是因为AgCl不溶于水。

篇6:酸碱盐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酸碱盐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酸碱盐是初中化学知识体系中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部分,该内容涵盖面广,上升空间大,教师要深刻思考“双基”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探索解决学生基础知识与能力提高之间有效衔接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才能适应当前改革和中考要求的.

作 者:杜悦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附属中学,江苏南京,210011 刊 名:化学教学 英文刊名:EDUCATION IN CHEMISTRY 年,卷(期): “”(4) 分类号:G633.8 关键词: 

篇7:《与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整理和复习及练习十第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笔算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笔算加法、减法的计算方法及验算方法的归纳整理过程,使学生体验归纳、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和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能运用三位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会选择适当的计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法。

学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学习就要结束了,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二、复习过程,练一练。

1、教材P47 第1题,课件展示。

(1)哪些算式中的个位相加不需要进位?哪些算式中的个位、十位都需要进位?

(2)、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然后回答第一个问题,同位互说第二个问题,最后结合具体的题目指名汇报,说计算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2、教材P47第 2题,课件出示。

(1)哪些算式中的个位相减不需要退位?哪些算式中的个位、十位相减都要退位?

(2)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板演,然后回答第一个问题,同位互说第二个问题,最后结合具体的题目指名汇报,说计算的过程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3、从以上加法和减法题中各选一题进行验算,并说说验算的方法。

4、教材P47第 3 (3)题,课件出示。

两个问题选择的计算策略是不一样的,问题1可以使用估算,问题2使用精算。

学生上黑板计算,集体订正。

三、作业设计

1、课件出示,判断题。

认真思考,集体回答。错的说出原因。

2、连一连,课件出示。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指名回答,全班订正。

3、教材P49第6题,课件出示。

第1问采取估算的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内交流方法,汇报结果。 第2问先让学生自己将要买的商品打上勾,再列算式计算。

4、比一比,看谁算得快。课件出示。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再小组交流讨论有什么巧算的方法么?汇报结果。

四、板书设计

第十课时 整理和复习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笔算加法时,哪一位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3、计算减法时,哪一位不够减要从前一位退1,在本位加10再减。

篇8:《与复习》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整理与复习》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个方法进行相关计算。

2、使学生能分辨清楚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3、引导学生准确地找到单位1,并能熟练地解答一步和二步的乘法应用题。

复习重点:

引导学生找准单位1,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复习难点:

让学生正确、独立地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复习过程:

一、复习分数乘法

1、学生独立计算P26第1题,并思考式子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2、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是什么?(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或表示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2)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分数乘整数:把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把整数与分子相乘,分母不变。

(2)分数乘分数:同样把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4、练习:练习七第1题。

二、复习计算及简便计算

1、复习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复习乘法的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3、观察P26第2题,说说这三题适合运用什么运算定律?为什么?然后学生独立完成。

4、练习:练习七第4题。

三、复习分数乘法应用题

1、复习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步骤:

(1)找到题目中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

(2)根据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求出所要求的部分量。

2、P26第3题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

(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3、练习:练习七第6题。

四、复习倒数

1、复习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征?(分子、分母的位置刚好颠倒位置)1的倒数是多少?0有没有倒数?

3、复习写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交换原来分子和分母的位置(注意强调如果是整数要先把它写成分母为1的分数,然后在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4、练习:练习七第7题。

五、练习

练习七第2、3、5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讲评时让学生说清是怎样思考的)

篇9:与复习教学反思

讲了这么久的课,把复习课作为公开课来讲这是第一次,复习课应怎么上呢?在生本教学中,复习课还是对旧知识整理,,使之更加逻辑和系统,仅仅是学生对一部分知识理解吗?突然间,有点找不到北了。

我们知道,复习课是最难上的一种课,是最能代表教师水平的课。我认为不能很好地体现生本教学的理念,关键是体现数学思想的一个高度,是构建数学知识的一个逻辑框架,具体操作可按下列步骤:首先要确定复习课的教学目的,其次要精心选择练习,第三是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最后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否能真正体现某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进行修正。但在教研会上,各个教师都给与了很高的评价,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我反思了以下几点:

1、确定教学目的,对一节课而言,我只是把教学目的缩小为一个教学目标来实现,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

2、习题千千万万,有难有易,就象散落的珍珠,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的类型,围绕一个主题,精心筛选,然后再串成一条线,为主题服务。可以个个是简单题,可以是由易到难,也可以只由一个难题而展开。因此,我们要求数学教师胸中要有无数题,而且对每道题的结构了如指掌,落实到课上只有几道题的原因。

3、复习课不只是为了提高解题能力而安排的,就题教题,永远也不会成为好老师。就题教题只能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厌烦情绪,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了!因此,在复习课中,要让学生自练、自得、自悟,自己得出解题技巧。

任何一堂课总有多多少少的遗憾之处。在我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说:复习除法算式的意义时,没有渗透总数,份数,每份数之间的关系;在复习解决问题时,没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而是将时间用在了提出不同问题上,耽误了时间,错过了机会。从这些小的细节中可以看出我在教学中还要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的完善自己,才能不断的取得进步!

篇10:与复习教学反思

时间过得真快,六年级的孩子们马上就要毕业了。为了让他们在这最后的两节课里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并对自己六年的学习做以回顾总结,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活动:

背唱歌曲。首先让孩子们回顾以下这六年来印象最深刻的歌曲或乐曲,选择一首自己最喜欢的且唱得最拿手的来复习唱一唱,然后背唱。在背唱的过程中,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演唱形式和表演形式。在此活动中,有的孩子背唱了一年级的第一首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有的唱《两只老虎》、《小燕子》、《卖报歌》等一、二年级学唱的歌曲;还有的背唱了聆听歌曲《欢乐颂》、《两颗小星星》、《守住一片阳光》等。有的独唱,有的齐唱;有的模仿美声、爵士通俗唱法;还有的拿腔作调,尽最大努力模仿童声来演唱歌曲(好多孩子正处于变声期)。形式多样、精彩纷呈演唱,使得课堂变成了歌唱的音乐会。

音乐知识。我首先引导学生从认识的第一个音乐符号开始,分类复习巩固。比如:装饰音、音符形式、力度标记、休止符等,然后以书面形式进行测试。如:标记符号名称;写出学过的音符形式、节奏形式、拍号及其含义等。另外,通过聆听不同乐器的音色来区分西洋乐曲中的弦乐器和管乐器,民族乐器中的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及打击乐器等。

通过以上形式,既能够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了解他们在这六年的时间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同时也为我以后的教学提供宝贵素材。

朝夕相处的六年就这样过去了,祝愿他们未来的道路阳光灿烂、幸福健康!

篇11:与复习教学反思

甘老师上的是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复习第二课时,在开头老师联系上一节课内容谈话:同学们,刚才老师已经和大家一起整理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的内容。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好,结构性很强,调理清晰。你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腻觉得那些内容比较难掌握,或者学起来比较麻烦的?充分重视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作用,实现有效的迁移,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通过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来奠定数学思想。老师很懂得利用学生的旧知识,学生根据前几个年级的学习,已经积累一定的关于数学复习的经验,要利用这些经验让学生自主复习。

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基础出发进行教学。新《课标》把学习方式作为学习数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的伊始,教师是逻辑地显露与教学有关的旧知,朝着既定的方向牵引,充分相信学生,放开空间,让学生调度各自已有经验走向新知学习,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归纳复习与整理的方法。整理过程中,鼓励学生用合理、简洁、清晰、有特色的形式进行整理,借此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品质和创新意识;在相互评价整理情况时,引导学生比较归纳总结出根据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整理的方法,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可以很容易沿着教师铺设好的现成道路,毫不费力地学习。

这样从整理和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方法、步骤,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甘老师的这节课环节非常的清晰,学生复习效果非常好。

篇12:与复习教学反思

今天,我上了一节复习课,复习课一直是困扰我的课型,我也知道,复习对学生的重要,但他们在反复做题中已对它厌倦了,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决心把自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针对这一阶段的内容制作一张《数学手抄报》。

《数学手抄报》分为四部分:知识仓储站、提示台、演示台、补给站四部分内容,其中知识仓储站是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提示台是这一单元易错的地方;演示台是根据知识点列举题型;补给站是对内容进行补充。当早上我走进教室,学生马上围过来对我说手抄报怎么样了,我望着孩子仰起的小脸,和手中那一幅幅精美的手抄报我肯定的点点头,课上我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交流补充,再全班汇报展示,没想到效果出其的好,学生对这一单元内容知识点抓得牢,题型出得全,而且平时枯燥的复习课学生也愿意上了,看来这张手抄报真是解决了很大问题。

下课了,看这孩子们还在意犹未尽的讨论着,我发现这才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教学。

篇13:与复习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的学习已至尾声,这是本册的一个教学重点,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于是在单元末,我引导学生们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了一个整理与复习。其目的在于:主要对整数加、减法笔算相关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通过解决应用问题,巩固计算,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解题步骤;体会计算与实际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在借助教材的同时,我在课前加入了“整理”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静静地在脑海里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回忆,虽然这一方法用起来还不很成熟,但我希望他们能慢慢地掌握,体会整理的好处,让自己在轻松而又安静的环境下学会整理已学过的知识。在学生汇报知识点后,我运用提问、填空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回忆在笔算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加法中关于“进位并不忘加”,减法中“退位”等易错的地方给学生和同桌提示,再次加深印象,更好地用于自己的计算中,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后半部分的“考考你”我设计的是教材上的两道应用问题,这类题目是我接手这学期后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的最弱点所在,于是每堂课的练习中,我就特别重视应用问题策略的引导。现在还处于初期,但能感受到的进步时:大部分学生学会了自己读题,能分析条件解决问题,有了一定的自主思维习惯,书写更规范了,从算式到单位名称,到答题,都显示出了我们之间的进步。只是这一过程将还很漫长,因为学生是存在差异的,理解能力与计算能力都大不相同,所以在今后的计算教学中,我仍要以应用问题为载体,重视应用问题的引导与讲解。

整堂课下来,学生们听得很认真,发言也很积极,看似较为枯燥的复习课有了效率,我和学生之间也越来越有默契了。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时,还有一题未处理完,但我心里却明显有欣慰与轻松。只是反思本节课,最为不足之处在于:

1、理论与实际运用的环节分得太开,应环环相扣,边复习边运用,这样不仅解决了作业问题,也能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体会并理解算法;

2、过重地偏向算法的理论文字,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算法,有了一定的理论体系,我把过多的时间仍花在了这一环节,导致还有一题未能完成。

3、看似学完的一单元,还得一节课用来处理作业中发现的差异与问题,教学需要等待!

《与复习》的教学设计

《与复习》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与反思

《复习一》教学设计及反思

历史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荔枝》教学设计与反思

背影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女娲补天》教学设计与反思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与反思

《常见酸碱的复习》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共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常见酸碱的复习》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