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五首教学反思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蒹葭遇风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词五首教学反思(共含14篇),欢迎阅读与借鉴!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蒹葭遇风”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词五首教学反思

篇1:词五首教学反思

在往日的古诗词教学课堂上,教学模式单一、死板,学生只是机械的翻译,辛苦地背诵,缺乏与诗人、诗情的共鸣,无法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经过这次培训,我有了新的认识,因此,上周在上《词五首》时做了一些新的设计,希望有所突破。

一、重组阅读,展开比较阅读。

将五首词作重新安排,按婉约派和豪放派分成两部分教学。同时为了避免多篇教学和比较阅读容易变得零碎混乱的问题,我做了一些引导,比如,对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比较;三首爱国词的朗读处理;三位爱国者形象的体会,这样让学生既有明确的方向,又能自由发挥。

二、以读带品。

诗词教学切忌只究词句而忽略诵读。在本课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的大声自由朗读,想象画面朗读,教师的动情朗读等多种诵读方式,以读带品,尽可能让学生读出诗意,读出诗情,读出诗境。不过很多学生在朗读时虽有感情,但处理方式稍显单一,且个人诵读时还比较害羞,放不开。( 励志天下 www

篇2:词五首教学反思

教学这一课,我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比较、赏析《武陵春》与《望江南》;第二课时、第三课时:比较、赏析《江城子》、《渔家傲》和《破阵子》;改写练习,深入理解,提高表达能力。

目前我与学生一起学习了两课时,预定的任务已完成,学生表现得还不够踊跃。

第一课时学生的课堂表现比较好,对于文本的解读比较深刻,尤其是朗读时情感的把握较之开学初有了明显的进步(也许朗读教学可以成为我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的突破口)。这节课上我设计了两个环节:读——品;提出了两个问题:1、这两首词分别写了什么?请用一句话说出你的理解。提示:谁+干什么(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表达了什么感情? 2、根据你对词的品读、理解,你认为这两首词中的哪一个女子的愁更深重些?为什么?

起初学生很沉默,于是我将原定教学设计的第一步的“读”改为了“听”:我播放了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三首词《如梦令》(学生七年级学过)、《武陵春》、《醉花阴》(九年级上册附录:课外古诗词)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在听时注意朗读者是怎么读出感情的,简而言之就是注意语速、语调、语气、停顿。听完第一遍后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反应并不热烈,于是我对李清照的三个创作阶段及作品作了大致的介绍,分析了这三首词中蕴含的不同感情,并要求学生在听第二遍时不仅要注意朗读者是怎么处理语速、语调、语气、停顿的,而且要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读。听第二遍时学生明显更认真了,有的还拿出笔在书上圈点着,批注着。接着,我进行第二步:读。我先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朗读《望江南》和《武陵春》,并根据语速、语调、语气、停顿四项互相评分。然后,我采取了齐读、分组读、个别读、示范读、评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读。这一读,课堂的气氛明显热烈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更重要的是他们体会到了学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接下来的第三步“品”,学生终于“动”了起来,虽然愿意举手发言的学生并不多,可是愿意在小组内交流的学生明显多了,这让我看到了希望。更为难得的是学生在比较阅读这两首词时,对于主人公的动作品析得比较准确。如:“倚”——有的说等的时间长,很累;有的说不仅是身体累,更重要 是心累了,因为很失望。“倦梳头”——连梳妆打扮都没有心思了,所以说很愁。“欲语泪先流”——还没说就先哭了,表明她心里都是不高兴的事,一天到晚都想着这些愁事,所以情不自禁。我因势利导:“表达人物的感情,动作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大家刚才的分析准确而全面,我非常佩服你们敏锐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我想请大家再想一想,表达感情除了可以通过动作以外,还可以通过什么?”学生反应很快:“心理活动。”“环境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大家对于阅读知识掌握得很全面,这表示大家以前的语文学习很认真。我相信有了这份认真,我们没有做不到的。下面请大家从刚才这些方面再去体会主人公的感情,比较谁更愁一些。”接下来学生就从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和环境的描写分析了人物的感情,最后一致得出结论:“李清照的愁更深重一些。”这个时候,我觉得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熏陶了:“是的,同样身为女子,李清照不仅愁自身命运的多舛,她更愁家乡的沦陷,国家的灭亡,百姓的疾苦,所以她的愁很重,重得超越了时空,千古流传。所以说,只看到自身悲苦的人让人同情,而能够推己及人,胸怀国家与百姓人让人敬佩。”最后,全班同学再一次齐读了这两首词,学生读得荡气回肠,尤其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和“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读得低回婉转,余音袅袅。

第二课时,我也采用比较赏读的方式同学生一起学习了《渔家傲》和《破阵子》。这一节课上,学生又归于先前比较沉闷的状态。我想原因有三:第一,我心太急了,又想保证教学进度,又希望学生自主、探究,要求太高了,使学生步子迈得太大了,一时达不到要求,产生了学习的失败感;第二,我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不够具体,只给了他们方向,但没有告诉他们具体路线,他们摸着石头过河,自然费时费力;第三,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讲,自己听、抄”的教学模式,暂时还不不知道怎么去自主探究。

篇3:词五首教学反思

1、在词的教学中,要充分营造诗体环境,避免唯主题论,应着眼于词本身所反映出来的各种理解因素,继续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并继续支持学生讨论与探究。

2、问难解答环节,课前通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已大致掌握了学生知识性的错误,通过这一环节,在课堂上及时给于纠正,大大加快了教学进程。佳句赏析环节,让学生对感兴趣的诗句进行赏析,使学生能独立地、有个人见解地理解词的含义,并支持学生进行讨论与探究,无形中教给了学生赏析古诗词的不同角度和方法。

3、课容量安排太大,课堂各环节之间时间安排不科学、不精确,导致授课时间紧张,拖堂严重。由于主、客观双方面原因,没有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课堂的科技含量不高。今后在教学中应再增加学生的活动时间,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篇4:《词》教学反思

《词两首》教学反思

翻看去年写的这篇课文的教学随笔《心境决定一切》,记得是我的数学科代表问:“‘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有意思吗?美好吗?”于是,课堂上有了对李清照这同一首《如梦令》进行不同心境的朗读。

如今,我依然坚信,心境决定一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预习单上要求学生去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学生知道了李清照年轻时与年老时的人生经历,于是,学习《如梦令》的时候,孩子们很容易走进诗词的意境。

酒不醉人自醉,醉的是什么?是“溪亭日暮”的美景,是“误入藕花深处”的快乐,是“惊起一滩鸥鹭”的窃喜,是“兴尽”的自娱自乐的心情……接着再出示了李清照另外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诗是去年《人文经典》一起诵读过的,孩子们齐声背诵出来,我倒是很欣慰。往黑板上一写,学生就发现与书上的.《如梦令》如出一辙!如两个“争渡”,两个“知否”,如都有“醉”、“酒”。我问:同样是酒,却为何大不相同呢?孩子们很快悟出来,一个是“酒不醉人自醉”的快乐,一个是“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残酒,心境不同,再来读一读两首词,味道完全不同。

再看张志和的《渔歌子》,多美呀!“斜风细雨”都不想归去!原来,张志和也是个画家!那五彩缤纷的颜色是大自然调出来的,更是张志和笔下画出来的。与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向比,又比出不同来!同样是独钓,张志和是绿肥红瘦斜风细雨地相伴着,自己乐在其中,不须归了;柳宗元却是鸟飞绝人踪灭的境地,浓浓的孤独,从天中从江面从心里侵袭而来,孤舟、独钓,此中是何等的悲苦孤独的心情呢?

学生在书上写下了“心境决定一切。”,还在后面用上破折号,写上我的名字,王老师的专语!

希望,无论何时,心,总能找到快乐的一方。

篇5:《词》教学反思

《词五首》是从“余晖脉脉”、“长烟落日”的自然景色,从“城外狩猎,沙场秋点兵”的生活场景,从独倚危楼,无语泪流的举止神情去与古人作一次心灵的对话,去感受古人的离愁别绪、壮志难酬。

中学阶段,是学生各种情感迅速发展的时期,开始关注自然,反思生活,感悟人生,这无疑是学习本文的良好条件,但我们也应看到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遥远。作者经历的复杂,使得词中所描述的景与情与学生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学习中详细掌握与了解每首词的背景材料,就显得非常重要。本科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住诗歌特点,指导学生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诗歌的语言高度凝练含蓄,形象生动,强调意境美、语言美、音乐美、音韵美和节奏美。只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才能研读赏析出作品的深刻内蕴,领悟其精妙。故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我给老师评一评)师范读,生评老师读的如何。2.(我跟录音学一学)听录音,生跟读,掌握字音和节奏。3.(我和同学比一比)谁背得最快。生各自找PK对象比赛背诵。4.(我给同学讲一讲)根据资料,用一句话概括每首诗歌大意。

二、放手学生,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预习时就布置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课上交流。课堂上分小组探究内容,再集体展示讨论收获。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回顾。整个环节中,老师只起导学作用。学生在小组探究中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在展示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在回顾中落实所学,体现了新课标“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个性,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的教学理念。

篇6:《词》教学反思

《词五首》教学反思

这周的周二,我检查了早就布置的《词五首》默写,整个默写过程大家奋笔疾书,紧张有序。突然,我发现高长伟同学在那儿不慌不忙,左顾右盼,“这个捣蛋鬼肯定又没背过”,我思忖着朝他走去,高看到老师过来了,装作正襟危坐,装腔作势的又写开了。我围着他转了一圈,别的同学都拿了一张纸,而他下面却有一摞纸,肯定有什么猫腻,“是当场揭发呢还是……”我犹豫不决。“如果让他当众颜面扫地,他可能会破罐子破摔……”

于是我不动声色的观察着,等到默写完了,我发下高把下面早写好的那张交上了。收毕,我开玩笑的说:“有的.同学善用兵法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不过,用在学习上可不行,老师的火眼金睛可不容啊,是谁,找老师切磋切磋啊。”

果不其然,午饭空里,我正在做饭,高长伟来了,“老师,我是来和你说明原因的,其实我真的背过了,只是很多字不会写,老师,我再不敢了。”“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你应该知道学习容不得半点掺假,明天再默写给老师看,行不行”我笑着说。

周三,高长伟的默写又快又好,我为自己没有粗暴的处理此事暗自庆幸。

篇7:《词》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是由两首词组成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词人李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表达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渔歌子》是唐代词人张志和所作,描绘了春天秀丽的水箱风光,塑造了一位渔翁形象,赞美了渔家生活情趣,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这两首词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它们在写作上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融情与景,以景写情,情景相生,让人读来回味无穷。 两首词都有唯美的图画,美好的意境,因此,在教学中,我带领学生感悟画面美,领悟意境美,体会情感美,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带领学生抓住景物,感知画面美。教学《渔歌子》时,我让学生眼睛看着文字,脑海中构成相应的形象:郁郁葱葱的西塞山、振翅飞翔的白鹭、尽情盛开的桃花、肥美悠闲的鳜鱼、戴笠披蓑的渔翁……学生抓住了这些景物,脑海中就容易自由组合,整体感知出作者所描绘的美好画卷。

其次,我带领学生展开想象,领悟意境美。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让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者,像作者一样,因为沉醉二迷失了回家的.方向,解雇闯进了荷塘的深处。迷迷糊糊之中,展现在眼前的,竟然是朵朵娇艳的荷花和片片碧绿的荷叶……此时此刻,你是不是也陶醉其间了?

再次,我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情景美。两首词多描绘的自然景物和相应意境,绝非为了描景而绘景,为了创意而设景,而是在所描绘的景物中,在所创设的意境里,寄托作者的意向,赋予相关的情思。张志和《渔歌子》中的渔翁,他那里实在垂钓肥美的鳜鱼,而是在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的景象、悠闲地感受大自然无限的生机。不过,作者融寄于景物于意境之中的情感,有些事只可意会而无法言传的。因此,我带领学生反复诵读,体悟作者融寄于景物于意境之中的情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当然,上完课,我也觉得有不少遗憾之处:首先,我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得不够到位,学生读得不好时,教师就应进行示范读。其次,对于画面的理解,我觉得学生想象的还不够深入,教师应该进行引导,让学生想到更多更美的画面,而不是只停留在对字面的理解上。

篇8:词教学反思

词两首教学反思

《如梦令》这首词配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如何理解词义,我带领学生把关注点聚焦在这幅插图上。细细观察这幅插图,无论是人物,还是景物,都能用一个“美”字形容。整幅图展示了三个画面——“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三个画面把整首词串联了起来,细品之下,我们不禁身临其境,羡慕词人李清照的悠闲自得与美好心境。抓住了这幅图,我就让学生把文本内容与画面有机结合,细微之处引导学生重点想象,如:荷花池中荷花的姿态、惊飞的水鸟纵身飞起的身姿、词人李清照沉醉于美景中的情态、词人不知归路的着急心情……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立刻凝聚成了一部美轮美奂的影像。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虽然描写的季节不同,描绘的景物不一样,但是词人怡然自得的形象却是栩栩如生,几支鲜艳的桃花,一条舒适的小舟,展翅高飞的白鹭,远处透着轻舞的淡淡的西塞山,加上流水中不时冒出头来的肥美的鳜鱼,此情此景,怎不叫人心动?词人淡泊名利的情怀和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在短短数字中尽显无遗。学习诗词,语言文字固然要品,但是如能切身走进诗词描绘的画面,那才是真正的品!

篇9:顾况——《宫词五首》

禁柳烟中闻晓乌,风吹玉漏尽铜壶。

内官先向蓬莱殿,金合开香泻御炉。

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

月殿影开闻夜漏,水精帘卷近银河。

玉阶容卫宿千官,风猎青旂晓仗寒。

侍女先来荐琼蕊,露浆新下九霄盘。

九重天乐降神仙,步舞分行踏锦筵。

嘈囋一声钟鼓歇,万人楼下拾金钱。

金吾持戟护新檐,天乐声传万姓瞻。

楼上美人相倚看,红妆透出水精帘。

作者:

字逋翁,海盐人,肃宗至德进士。长于歌诗,性好诙谐,尝为韩滉节度判官,与柳浑、李泌善。浑辅政,以校书征;泌为相,稍迁著作郎。悒悒不乐,求归,坐诗语调谑,贬饶州司户参军。后隐茅山,以寿终。集二十卷,今编诗四卷。

注释:

玉楼:华丽的高楼,指宫嫔的居所。

笙歌:泛指优美的音乐。

嫔:宫廷女官,泛指宫妃。

赏析:

玉楼上,笙歌笑语何其欢;帘幕内,独有宫女愁无限。

篇10:初中语文词五首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1、掌握吟诵词的技巧与方法。

2、指导学生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

3、鼓励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4、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学生背词导入。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学生简介,教师补充五位词人创作的不同风格和词作的背景。

三、学生吟诵,教师引导

1、学生自由读五首词,相互讨论节奏与语气,教师点拨。

过尽千帆/皆不是

将军白发/征夫泪

八百里/分/麾政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2、听录音跟读,感受诗词的朗读节奏。

3、展示教学课件、听教师范读、学生边欣赏边思考词所描绘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学生体验,教师点拨

让学生谈谈词所描绘的情境与景物,感情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对词中与体验相关的.重要部分作启发式点拨。

如《望江南》中的“独”、“肠断”写出忧愁失望。

五、品味语言

让学生品析名句、关键词

如《望江南》中的“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的频洲”;

《渔家傲》中的“异”、“泪”;

《江城子》中的“亲射虎,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等典故的含义;

《武陵春》中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破阵子》中的“醉”、“梦”。

六、联想感悟

根据五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发挥自己的想像,搜索记忆中与此相关的诗词名句,联想方法点拨:

1、此诗联想到彼诗。

2、由词的内容联想到实际生活,联想到人生社会。

如:过尽千帆皆不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长烟落日孤城闭→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七、质疑反思

1、为什么在下词中运用典故?

2、为什么有的词有题目,有的却只有词牌名?

八、根据理解再读五首词

九、背诵巩固

板书设计

读词方法:

诵读→理解→品味→联想→反思→诵读

篇11:初中语文词五首教案优秀

学情分析

古诗词教学一直是阅读教学的难点。九年级学生在之前已学习过一些词,如《天净沙秋思》、《苏幕遮》、《浣溪沙》等,已经有了基本的诗词语言感受能力,在课本注释及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基本上能够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但是,古诗词的语言高度凝练,创作讲究竟境的深远,学习古诗词不能仅满足于背诵、翻译和简单理解,因此,在教学古诗词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在想象中进行分析、品味、赏析古诗词。鉴于学生的欣赏能力较低,想要品读出这首词的精妙之处,还是需要下功夫琢磨的,因此,在本课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注意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分析,由浅入深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领悟词中的思想情感,体会悠远的意境,学习精妙之处,。

教材分析

《望江南》是中晚唐词体初兴时的一篇名作。作者温庭筠,有“花间鼻祖”之称。他的词作内容以闺情为主,风格浓艳精巧,音律和谐,在词有较大影响。

这是一首闺词小令,表现了一位因爱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全词不足30字,但言简意丰,景物层出,情感起伏,用语质朴而含蓄,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并准确默写这首词。

2.抓住意象理解词中表达的情感,体会词的意境。

3.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婉约细腻的词风,领会其艺术感染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抓住意象理解词中表达的情感,体会词的意境。

2.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婉约细腻的词风,领会其艺术感染力。

教学方法:导入——诵读——感悟——赏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小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菩萨蛮》(《甄嬛传》插曲),自然引出本课题作者:同学们,听着动人的歌曲,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娇柔的女子在对镜梳妆,精致的装扮掩不住幽怨的眼神,内心那份孤独寂寞道不出,言不尽……这首曲子的词作者是一位有名的词人——温庭筠。

二、作者简介(学生根据所查资料回答,教师补充)

温庭筠(yún)(约812 —约866),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汉族,太原祁(今天山西省祁县)人,晚唐时期诗人、词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jiàn)助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监(jiàn)助教。

篇12:《词五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本文内容包括五首词,都是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望江南》写一位思念爱人的女子的忧伤之情。短短27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从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显示了它高度概括、凝练的特点。

《渔家傲》一词慷慨悲凉,表现了范仲淹抵御外患、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这首词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范仲淹以其守边的实际经历首创边塞词,一扫花间派柔靡无骨的词风,为苏辛豪放词导夫先路。

《江城子》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武陵春》是词人晚年避乱金华期间,时在绍兴四年(1134)金与伪齐合兵南犯以后所作。其时,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历尽乱离之苦,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破阵子》这首词是辛弃疾写给他的朋友陈同甫(陈亮)的。由现实生活写到梦,从各个角度来想象抗金军队的雄壮军容和自己为国家立下不朽功勋。结句是梦醒后的叹息,表达了雄志未酬而年纪已老的境况。这首词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辉,情调激昂,描绘生动,形象鲜明,用词精炼,艺术造诣很高。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脉脉(mò)    白蘋洲(pín)千嶂里(zhànɡ) 燕然未勒(yān lè)

人不寐(mèi)    右擎苍(qínɡ)锦帽貂裘(qiú)    千骑(jì)

鬓微霜(bìn)    舴艋舟(zé  měnɡ)载不动(zài)  麾下(huī)

五十弦(xián)    的卢(dí)

二、词语释义

脉脉:诗中形容阳光微弱。

塞下:边地。

边声:马嘶风号之类的边地荒寒肃杀之声。

嶂:像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

长烟:荒漠上的烟。

勒:刻石记功。

报倾城: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会:当。

尘香:尘土里有落花的香气。

拟:准备。

舴艋舟:小船。

麾下:部下。

炙:烤熟的肉。

翻:演奏。

塞外声:雄壮悲凉的军歌。

三、语句解读

1.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从“希望是”到发现“不是”,写出了女子一次次从希望到失望的过程,让人为之心碎。夕阳余晖斜拂江面,绿水悠悠而去,人不见,景依旧。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直道将军战士之感伤,并点出他们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雨的感伤之情,表现边地的荒寒和将士的劳苦,流露出师老无功、乡关万里的怅恨心声,

3.“鬃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4.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词人却把它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前一句抒写词人一生中的事业和抱负,后一句抒发无尽的感叹。表达了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与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相比,同写久经军旅的老者,英雄之心尚在,不同的是,辛弃疾哀伤较重。

四、作家作品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间派的重要作家。

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我们学过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写于他密州作太守时,表达了政治上不得意的感情。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本词是她后期的作品。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有《稼轩词》,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斜晖脉脉(    )   白蘋洲(    )

人不寐(    )     右擎苍(    )

锦帽貂裘(    )   鬓微霜(    )

舴艋舟(    )     麾下炙(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老夫聊发少年狂(    )

千骑卷平冈(    )

会挽雕弓如满月(    )

也拟泛轻舟(    )

五十弦翻外声(    )

马作的卢飞快(    )

3.将相对应的项用线连接起来。

《望江南》    范仲淹     南宋

《渔家傲》    苏轼       唐

《江城子》    辛弃疾     唐

《武陵春》    温庭筠     北宋

《破阵子》    李清照     北宋

4.默写填空。

⑴过尽千帆皆不是,______             。

⑵老夫聊发少年狂,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    ,______     ___  ,______     ___   。

⑶风住尘香花已尽,______          。物是人非事事休,______                。

⑷醉里挑灯看剑,______        。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       ,______       。

5.请指出下列分别是哪位作家的号。

⑴青莲居士(     )  ⑵东坡居士(     )

⑶柳泉居士(     )  ⑷易安居士(     )

⑸六一居士(     )  ⑹香山居士(     )

二、整体感知

1.《望江南》中表达作者盼望之且、相思之苦、忧愁之深的句子是什么?

2.《渔家傲》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作者“日晚倦梳头”的原因是什么?

4.由“也拟泛轻舟”可联想到词人《如梦令》中写泛舟的词句是什么?《武陵春》中作者泛舟的目的是什么?

5.《破阵子》一词的最后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理解。

三、课内阅读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怎样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怎样的豪情壮志?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3.写出猎时装束威武和气势之盛的句子是哪句?

4.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抒写自己出猎时的豪情壮志的句子是: _____              ,_______________,                。

5.借用典故表明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哪句?(3分)

6.表明自己的坚定信念和报效国家的宏愿、伟大气概的句子是:

四、拓展阅读

渔家傲

记梦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这首词开头展现了夜空中的景象,写出了               ,        ___       。这境界具有一种朦胧的美。

2.这首词由实入虚,你认为词中的梦境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绪?

3.词中用了《楚辞》和《庄子》中的“路长嗟日暮”“九万里风鹏正举”,你是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的?

4.比较这首词和《武陵春》给你的不同感受。

☆写作小练笔

试将其中的一首词,运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扩展为一个200字以上的片段。

一、1.mó  pìn  mèi  qíng  qiú  bìn  zé   huī  2.姑且、暂且/一人一马称一骑/定将/打算/奏/像……一样  3.略  4.⑴斜晖脉脉水悠悠;⑵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⑶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⑷梦回吹角连营;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5.⑴李白  ⑵苏轼  ⑶蒲松龄  ⑷李清照  ⑸欧阳修  ⑹白居易  二、1.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2.展露了词人功业未成和思念家乡的复杂心境。3.物是人非、国破家亡。4.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为解国恨家愁。5.可叹壮志无法实现,只能听任白发增生,抒发了词人的伤感和悲愤之情。三、1.密州出猎  渴望报效国家  2.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表达上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3.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4.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四、1.云海迷茫,闪烁着星星的星河斜转。2.写出了词人既为自己的才华自负,有乘长风高飞的豪情,但才能难以施展,只有在梦中寻求精神寄托之情。3.“路长嗟日暮”写出了实现理想之艰难,“九百里风鹏正举”写出了自己的才华和豪情壮志。4.这首词运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运用丰富的想象,体现了豪放的风格。《武陵春》细腻的刻画了内心的浓重哀悉,描写具体形象,体现了凄婉的词风。

谭义专

[《词五首》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篇13:《词》的教学反思

《如梦令》

在教学时,我抓住一个“醉”字切入,从词中去逐层感受“美酒”、“美景”、“美丽的意外”带给词人的深深的`醉意。让学生根据词语联想画面,“日暮溪亭”“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在这些词语的引领下,让学生的脑海中出现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画面有声有色、有人有景、有静有动,充满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这一板块设计,试图唤醒学生所有的器官感受词: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诵、用脑想象、用心灵感受,打开身体所有通道接收词的信息,进入词境,使学生学词的过程成为愉悦身心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上我的美好愿望并没有实现,因为好多学生并没有进入词的意境,没有充分展开想象,这一环节只是成了少数优秀生的殿堂。

篇14:《词》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1 出示学习目标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课堂上就出现了这样的镜头:许多学生急急忙忙地拿出“课课通”之类的参考书,把诗词的解释等抄录在课本上,忙得不亦乐乎。交流的时候,多数学生的“学习成果”就来源于“参考书”。

这种情形值得警惕,学生的“自学”过程,只是当了一回“搬运工”的角色,并没有多少真正的思考。如何指导学生自学?这是教师很重要的工作,值得深思。

李清照词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反思

人教版初中古诗五首教学设计

短诗五首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

诗词曲五首

九年级语文上册词五首教案精选范文合集

词教学方案

词五首教学反思(精选14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词五首教学反思,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