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减法塔》教学反思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给峩﹁支煙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上册《减法塔》教学反思(共含13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给峩﹁支煙”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三年级上册《减法塔》教学反思

篇1:三年级上册《减法塔》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减法塔》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按要求构造三位数,会摆出三位数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

2. 能读和运用流程图做减法塔。

而对学生而言,虽然他们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接触了有关于“流程图”的知识,但在理解和具体应用上还较依赖于教师的枚举和讲解。所以,在一开始时,我让学生先尝试看懂流程体,并利用自己做的数卡摆一摆,试一试,在以例题为例,让学生真正理解流程图的意思,扫除理解上的可能遇到的问题。

同时,在减法塔的具体计算中,我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用5、8、7构造减法塔,学生发现这是一个四层塔,接着,又尝试发现6、7、8三个数构造出的是一个五层塔。这是我让学生自己任选三个数,在试一试,想一想通过这三个减法塔的构造你有什么发现?

果然,孩子们有了一下发现

1、每次计算,十位上的数字一定是9,且最后一层塔的三个数一定是9、5、4,结果是495;

2、好像三个数构造出的减法塔最多是五层;

3、每次计算结果各个数位上的和一定是18。

其中第一个发现,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他们也找到了其中的道理。即,给三个数字,要把它摆成最大数和最小数,那么十位上的数一定是相同的;而且最小数的个位数一定大于最大数的个位数,这样在减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退位,所以得到的差的十位数必然是9。

对三年级学生而言,往往他们需要在尝试、讨论、在尝试、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创造性地解答实际问题。因此,我决得,给孩子从足的时间和思考的空间,是十分有必要的。

到这里为止,似乎这堂课已经完成了教学目标,而我却又顾弄玄虚:“你们知道吗,只要你们报出三个数,我就知道他会是基层塔!”学生们兴奋不已,急切地抱着数字,我都一一回答。速度快的,还进行了验证。他们在兴奋的同时,也皆且得像知道其中的秘密。我这时告诉他们

1、其实减法塔的层数都与9的分拆有关。即;

9(8-1)(五层塔)

9(7-2)(四层塔)

9(6-3)(三层塔)

9(5-4)(二层塔)

9、5、4,这三个数为一层塔。

在计算时可以将三个数中的最大数-最小数-1即相当于它相对应的层数。

2、三位数最多是五层塔,三位数和四位数有书本上流程图所揭示的特点,但五位数就没有这样的特点了。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更加觉得,让学生在游戏、尝试的.活动中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远远比直接告诉他们更有意义;其次,这样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有用,但对于一些牵涉到数论的知识,可不求甚解,无需面面俱到。但教师可有意识地告诉他们一些有趣的规律,让他们享受拿来主义的快乐。但这对矛盾的解决则有赖于教师对教材的更好研究。

篇2:三年级上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第四课时,教学内容是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其实就是同分母分数加减法。通过本次教学,一方面自然是让学生能进行的正确的计算,另一方面,也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同时,在本节课中锻炼学生运用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分数的简单加减法虽然知识点比较简单,但是对于我们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也是初次接触分数加减,所以在教学时我还是应当从直观入手,借助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加减法的实际意义。通过学生对能具体感知的事和物的.分析,来抽象出分数加减法的方法。同时在后面的练习中,我也将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与实际生活脱节的数学是没有用的数学,注意到这一点,所以在这堂课上,我不是单纯的讲分数的加减计算,而是尽量多地把加减法赋予了实际的意义。比如,通过吃蛋糕的情境引入教学,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提炼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且从这些数学信息中,主动地提出相应的加法和减法问题。而且在后面的练习中,也结合实际小朋友和爸爸吃月饼,用布做衣服等来结合练习。因为有了这样的安排,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农,学习效果也不错。

因为这节课内容比较简单,而我选择的也是引导孩子进行学习,并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进行自主学习。可能是新教师吧,不敢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这也是在今后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必要的时候要引领学生去主动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如果这样的设计的话,就改变了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传统做法,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解决自己提出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与成功的乐趣,能更加有效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后来通过比较使学生最终达到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能够直接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让孩子自己去总结同分母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方法。

篇3:沪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减法塔》教案及反思

从课本的内容安排来看,例1第一小题要求用1、2、3、5、7、9六张数卡摆的三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并计算它们的差。第二小题则是构成另两个三位数求差,交换数卡位置后再求差。例2要求从1、2、3、4、5、6、7、8、九张数卡中选六张摆两个三位数求差,最小差,及根据固定差摆算式。

我个人认为:用数卡摆三位数并求差学生并不困难,上学期数学广场——加与减学生已学会构造三位数,而例2既让学生从多张数卡中选出六张,又要能得到差、最小差来摆算式,则是很困难的。本节课的侧重点应是理解差变大变小的规律。因此,在教学例1时,就可以通过数卡的位值变化,让学生初步领会差变大变小的规律,从而根据规律得到差、最小差。在领会的基础上,然后学习例2,从多张数卡中选择,这样降低了难度,也起到了巩固的作用。流程图为学生造数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充分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自主探索新知,学会看流程图,初步会构造减法塔,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获得成功体验的学习过程。这一环节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减法塔的构造,理清思路,并为下一层次探究规律作铺垫

学生对造减法塔这个环节很感兴趣,因此学生掌握得很快。这一层次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鼓励他们自己发现规律,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得到发展。同时这一环节也是难点所在,我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初步感知即可。并通过观察,思考和比较,让学生学着归纳小结,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接着我将减法塔转化为单纯的竖式,并告诉学生“高斯数学的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上课始,我先请学生们说说生活中你见过什么塔,它们使用什么建造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今天的减法塔是怎样的呢,引导学生探究的_。

其次,我请学生读懂减法塔的流程图,理清思路。我通过电脑示例,教师板书,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开始——选数字——数——最小数——求差——数字相同否——是(结束),不是(再来)。然后学生尝试练习,选择书上的任一题操作。通过操作,投影仪展示,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易错的地方。如:第一次是挑选三个数中的三位数和最小三位数相减;第二次是挑选第一次差中三个数的数和最小数相减。

再次,学生通过自己操作,会发现规律。如:相减的差十位都是9;百位和个位相加等于9;造到最后一层塔的结果都是495,减法塔最多造5层等。我的三个班级情况各有不同,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进行深入探究。

最后,请学生总结。这堂课你有何收获,学生提及了减法塔的意义,减法塔的组成,相减查的规律等等。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不同程度地引导。

希望同学们学好知识,今天建造减法塔,将来为祖国建造更美丽的塔。

篇4:沪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减法塔》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减法同向变化的能力培养。

过程与方法:

1.

观察题包规律,发现减法同向变化的规律,学习用数学语言表达。

2.

能用将减数转变成整十数的巧算方法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算法多样性和优化性的学习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减法的同向变化。

教学过程:

一、观察引入

1.

师出示题包一组:

85-70=

84-69=

83-68=

82-67=

81-66=

80-65=

师:观察这组减法题包有什么规律?

生:被减数一个比一个小1,减数也一个比一个小1,差不变。

师:84-69=?你会把它变成哪一题进行巧算?为什么?

生:85-70,因为减数变成整十数,不退位计算方便。

2.

揭示课题:减法巧算

二、探究方法

1.

思考:73-59可以怎样巧算?

生:把59转变成整十数60。

2.

还可以怎样算?

3.

比较: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哪种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生:都是把一个数变成整十数。第一种方法比较好,转化成不退位减法。

三、巩固练习

1.

填空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56-28=(

)-30

66-28=(

)-(

)

42-19=(

)-(

)

42-19=(

)-20

71-16=(

)-(

)

42+19=(

)+(

)

93-78=(

)-80

32-18=(

)-(

)

34-17=(

)-(

)

41-27=(

)-30

92-77=(

)-(

)

34+17=(

)+(

)

师:先把什么变成整十数?谁来说一说减法巧算的方法?加减法混在一起时,小朋友一定要看清什么?

2.

比一比

67-38(

)67-40

51-39(

)52-40

42-29(

)42-30

22-9(

)22-10

32-18(

)34-20

56-28(

)58-30

34-15(

)34-20

91-38(

)93-40

23+47(

)26+50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引导学生用规律来比大小。

四、总结提高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减法的巧算和加法的巧算有什么不同?

篇5:沪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减法塔》教案及反思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页、27页例题及做一做,第28页练习五第

3、

4、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使学生知道减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减法来解决。

2.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差和减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3.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减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老师这买来了3个乒乓球放在盒子里,老师从盒子里拿出来了一个,你们猜一猜盒子里还有几个?

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体会。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3-1

1、(教师出示3个乒乓,再慢慢拿走1个)。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交流体会。

2.老师引导学生得出用减法计算,用“-”号表示去掉,去掉后剩下是几就用数字几表示,也就是得数是几。教师边说明边板书等式:3-1=2。(学生体验减法的含义,也可用摆图片操作,并表述含义。)

3.学生试读算式。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其他能用3-1=2表示的事例。学生举例说说其他能用减法表示的事例。

(二)、4-1

1、教师出示4只气球,慢慢放走1只气球,还剩下几只气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尝试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说出4-1=3的含义,齐读算式。

(三)、教师引导学生看图思考,体验减法含义。

第26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看图表述含义。

(四)、5-2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树上有5只小松鼠在玩耍,跑走了2只。让学生叙述情景,并试着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出“树上还有几只松鼠?”的问题。学生提问题时教师应多给与鼓励。接着问: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5-2=?教师提问:5减2得几?你是怎样算的?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学生分组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让不同想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算的过程。 (3)、汇报、展示、交流。不论是点数法还是用数的组成计算,教师都给与鼓励。接着提问:如果不看图,不数指头,你会算吗?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来计算: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第27页做一做让学生说出减法算式的含义

2.出示课件1,动态显示:荷叶上原来有4只青蛙,“扑通”跳到水里1只。草地上原来有4只羊,一会儿跑走2只,草地上还剩下几只羊? 学生说说题意,再列式,交流算法。

3.出示课件2,学生说图意:

1、架上原来有4只丝瓜,摘下2只,架上还有几只?

2、消防池里有5把铁楸然后学生列式完成,小组交流订正。

4.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5只纸鹤,你能用这5只纸鹤,摆出几种不同的减法算式吗?摆摆试试,看谁摆的多。 5.联系生活,丰富联想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减法算式表示。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说一说这节你都学到了什么?

教师结合学生表现对本课作小结。回家想一想,看一看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减法

板书设计:

减 法

3-1=2 减号

3减1等于2 4-2=2 5-2=3 教后反思: 在本次课中,我首先设计了三个让学生动口、动手的对口令活动,学生很有兴趣,积极参与,复习了5以内数的组成,为本次课运用数的组成计算5以内减法做好准备。然后我用语言描述,并用纸鹤演示:“湖里的3只鹤飞走了1只,还有几只?”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

篇6:《减法塔》教学反思

《减法塔》内容的教学包含了构造三位数,求三位数中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以及能读和运用流程图制造三位数减法塔。

学生对于自己利用所给出的数字造一个三位数,并且能造出其中最大的三位数和最小的三位数,掌握得很快,学习兴趣也很浓。

求最大差和最小差是培养学生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求最大差,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掌握。在求最小差这一环节上,由于求最小差的规律没有像求最大差的规律来得明显,许多学生显得十分困难。尽管教学中让他们先自由去设想,然后通过交流确定正确答案,再归纳出规律,许多学生在反馈时仍然无法独立求出最小差。

在下一教时的教学中,还要通过练习让学生在感知中体会对方法的运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要求。

篇7:四年级上册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描写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励我国少年儿童努力增强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另一个目的就是进一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上课文前,我先让学生阅读“阅读提示”,看看课文主要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阅读提示”要求我们:认真默读课文,看看讲的是件什么事。再想一想:乌塔这样做好不好?

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有些学生读完以后,马上抑制不住地想要表达自己对乌塔的看法:“乌塔真是一个大胆的女孩子”;“我真羡慕乌塔,能自己一个人旅游”;“乌塔是一个勇敢的女孩”;“乌塔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女孩”;“乌塔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孩”;乌塔是一个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并很勇敢的女孩”;“我觉得乌塔一个人去旅游是错的,那多危险啊”……嗨,有些没读完书的学生也加入到谈论中来了。看来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是放到后面去交流吧。

篇8:四年级上册乌塔教学反思

在课中,我抛出这样一个话题。当我今天想独自体验海滩上捉螃蟹的乐趣,家长么你会怎么做?孩子们活灵活现地描述,可能会百般阻止,可能会去市场买几只螃蟹来替代。可见我们中国家长的爱近乎溺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我询问,你在希望获取这种体验的同时,你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孩子们摇摇头。可见,我们中国孩子的独立性也是比较欠缺的。

最后老师给学生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面对乌塔,面对一个我们的同龄人,你们想说些什么呢?”虽然下课铃声响了,但我们知道,这节课留给学生的不是困惑,而是心灵的震撼,是无限的思考。

用好教材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研究的问题,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如何使用教材将直接影响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影响到语文的感染作用。因此,我们应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用好教材,灵活疏导,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篇9: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第一节新课结束,学生们能熟练地用“Hello, Miss Wu!”跟我打招呼招呼。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对英语的热情似乎很高。我更希望在刚开始的好奇与兴趣之后,学生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掌握英语单词和基本的对话,维持学英语的持久兴趣。

Unit 1 hello 第二课时

篇10: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针对小学生好动、好奇、喜欢亲身经历的心理特征,本课教学中可能多的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亲身体验,充分运用各种感官,让学生在说说、唱唱、跳跳、画画、演演中学英语。这节课Zoom是主角,在黑板上画出Zoom的大概轮廓,让学生给他贴上四肢和五官,学生非常感兴趣!我建议学生课下也可以进行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学会新词,还能提高绘画能力,一举两得。

Unit 2 Look at me 第五课时

篇11: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发挥集体力量。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将不同的知识加以交流、综合、提高和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本课时的学习依旧延续之前的方法,不过引导者从教师变成小组长,有人画画,有人对话,有人加上五官四肢,再进行小组展示,评出最优小组,以提高学习兴趣。

Unit 3 Let’s paint第一课时

篇12: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这节英语课几乎上成了美术课,学生拿起自己的画笔,将part A B两个部分的颜色的单词一次性学完,并能拿着彩色笔教其他同学进行read,小老师当得很过瘾,当然,有部分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单词多了,不一定能全部接受,所以我将任务分配到各个组长那里,希望课下能帮助他们补缺补差,减轻课上教学负担。

Unit 3 Let’s paint第二课时

教学反思:在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师生进行交流,缓解矛盾冲冲突。随着学习的单词及句型越来越多,学生积累的'东西出现冲突,有些孩子上课不太敢举手回答问题,怕跟老师进行交流,所以英语课上,还要多鼓励学生开口,不管说的好不好,对不对,敢于开口说就是进步!

Unit 3 Let’s paint第三课时

篇13: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通过复现和新授来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但无论从学生的口语或笔头上来说,掌握得并不是很牢固,经常要与It’s与is混淆,反复强调,错误仍很多.mouth的发音不到位学生很多,需要继续强调,纠正。

Unit 4 We love animals 第一课时

二年级上册退位减法教学反思

道士塔教学反思

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数学三年级教学反思上册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三年级上册《减法塔》教学反思(通用13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三年级上册《减法塔》教学反思,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