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语文《化石吟》教学教案设计(共含13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旎眚笑”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化石吟教学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节奏韵律之美;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拜访教师或专家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化石,写篇介绍某种古生物的小短文。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晋代葛洪《神仙传·王远》中写道:“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变为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地球的历史上,真的如此吗?如果真的这样,何以为证呢?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说话……它诉说善良……它讲述美好”石头真的会向我们讲述美好的传说吗?让我们怀着好奇共同来研读科学抒情诗歌《化石吟》。)
明确学习目标。
检查学生预习字词的情况。
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
1、学生体会,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及表达的主要思想感情。(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赞美了自然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2)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特点。
学法指导:
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探究研讨:
朗读3~6节,思考问题组: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e、从诗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仔细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或光盘等,并宣读自己撰写的介绍古生物的短文。
《化石吟》初三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的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关于科学方面的诗歌,对于文本的内容,学生很容易掌握,但对于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对课外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时应让学生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以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或放录音带、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听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的生字。
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
2、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第1、2节为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第3~6节为第二层,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第7节为第三层,回应第1、2节。结构上首尾呼应。
3、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两遍,体会诗歌的特点。
三、重点研讨
1、指名朗读3~6节,思考问题:(投影显示)
⑴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⑵ 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⑶ 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你是怎样理解的?
⑷ 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呢?(利用多媒体出示恐龙、猛犸的复原图片)
2、四人小组讨论以上题目,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作补充说明)。
3、齐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释疑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四人小组不能解决,提交全班讨论。若仍不能解决,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五、拓展延伸(可考虑教室直接上网,或让学生到电脑室里上网)
利用网络上网,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化石网站。
六、布置作业
自己收集化石图片、资料等办成手抄报,在班内交流。
【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理解,以及对课外知识的收集,增加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情。但是这也对老师和教学的外部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老师更应该了解各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水平。
七年级语文化石吟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体会赞颂之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本诗内容。
③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或向科学老师请教,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法、学法分析
本诗教学方法适合采用诵读与质疑相结合的方法。本诗是一首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的科学抒情诗,在教学本文时,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诵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同时,通过诵读,让学生搜寻自己脑中的疑惑点,经过师生共同研讨解决,从而深入理解本诗的内涵,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爱文学、爱科学的热情。
教学设计
一、精心导入
1、用音乐导入。播放音乐《木鱼石的传说》,教师解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2、出示课题,并析题:解释“什么是化石”。并播放化石图片,教师进行解说。
(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
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大多数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贝壳、骨骼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化石等。)
二、感知内容
1、本诗题目中的“吟”字有何含义,那么赞颂什么呢?请听课文录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赞颂科学的神奇。)
2、学生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请找出有关段落,并给诗歌分层,概括大意。
(诗歌在结构上是“总一分一总”;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并板书: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三、自主探究
1、学生齐读3—6节,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也可说说在读诗过程中碰到的困惑之处。
问题组例举: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c.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d.“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说明化石是地球历史的见证,这样设喻,生动形象,将抽象的事理具体化。)
2、教师提问:说说诗中第1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的修辞,通过连续的四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启了读者想像与联想的阀门。)
3、学生再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四、反思拓展
1.“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了(播放古生物重现图片),思考:同学们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2. 根据你所知道的或能设计出的科学技术,谈谈让灭绝的物种重生的方法。
3、你学了这首诗后,有何感想?(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板书: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五、布置作业
1、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2、熟读课文。
附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掌握“骸骨、腐朽、悄然、乌有、潜行、葱茏、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的音形义。
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赞颂之情。
理清结构,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本诗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教学难点
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精心导入
1、歌曲激趣。
教师解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许会想疑问,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2、出示课题,并析题:解释“什么是化石”。
教师展示化石图片,学生谈对化石的认识。
明确: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大多数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贝壳、骨骼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化石等。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已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情感。请听配乐朗读。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1、本诗题目中的“吟”字有何含义,那么赞颂什么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请找出有关段落,并给诗歌分层,概括大意。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赞颂科学的神奇。
2、诗歌在结构上是“总一分一总”;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板书: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3、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三、研读赏析
【教材简析】
1、《化石吟》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单元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而《化石吟》作为第一篇课文,应是引导学生走进科学宫殿的前奏。它以诗的形式写科学的内容,也正是许多学生所喜欢的。所以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
2、《化石吟》也是一首语言优美的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感情丰富。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由衷的赞美之情,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文学的热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揣摩语言,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音律之美。
2、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关于教法】
1、朗读法:
诗歌教学首先应重在朗读吟诵,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象法:
科学的探索同样需要丰富的想象。依据现存的化石推测逝去的世界,依据科学的分析想象神秘的故事,在合理的联想想象中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3、讨论点拨法: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
2、结合生物课了解生物的进化,化石的形成。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语文教学设计化石吟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这一科学知识的兴趣,进而主动认识化石的神奇作用,激发学生在课外进一步了解化石、探究人类进化、学习科学的热情。
2、在学习中能了解化石的基本知识,掌握一点阅读科学诗的方法,能运用阅读的学习方法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美。
3、养成在朗读中学习诗歌的习惯,能有感情、有韵律的朗诵,能品读诗中的关键词语,能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习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倾向,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式】
1、引导学生把握诗歌内容时,应该以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进行。
2、引导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和想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造。
3、利用多媒体介绍有关化石的知识,或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参观,或走进大自然搜集实物。
【教学过程】
一、激趣
看化石实物或图片,激发学生关注化石的作用,为体会诗歌中赞美化石的情感作铺垫。
二、朗读
1、自读,力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听录音,进一步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3、分组读,再次体味,思考、讨论并交流:题目中的“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从诗中的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诗的3、4、5节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吟咏、赞颂化石的的作用的?
三、品读
1、再次有感情的齐读。
2、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词语或字有哪些?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四、联想
结合下边的两种情景要求学生说话:
1、诗中说“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看图片及文字。
假如我们就是那一枚小小的化石,沉睡地下亿年后,刚刚苏醒,你要向世人讲述怎样的故事、诉说怎样的心声呢?
五、整理
试将你所讲的故事整理成文章。
【文本解读】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全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奇幻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吟”是古诗的一种名称。在文中有“赞颂”的意思。教学这首诗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理解诗的内容和感情,二是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学情分析】
这首诗便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因而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想去说,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教学中适合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音乐美和情感美;还要联系自然科学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想象远古生物世界那奇幻的景象。
【三维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及诗歌中的生词的音、形。
2.认识三个多音字:“壳”、“载”、“悄”,学习区分读音的方法。
3.学习押韵的概念,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
4.了解化石所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通过多种朗读方式,体会并学习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3.通过小组研讨式学习,理解诗歌中较难理解的句子。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结合起来学习的意识,培养其对生物进化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索精神,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多种方式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象远古生物世界那奇幻的景象。
【教学难点】
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联想和想像,理解诗歌某些词句含义。
【教学方法】
1.多角度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非诵读不能体会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乐美。
2.合作探究法:通过给学生展现神奇的生物进化知识,激发学生科学兴趣,调动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基本掌握生字词,查找有关资料。
2.教学多媒体课件。
【授课用时】
共计2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同学们,每当我们走进自然博物馆,或看到介绍古生物的画册,面对复原的古生物时,思绪总会把我们带进那个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洪荒世界,而引发我们这种无限遐想的,却是一块块冰冷坚硬的化石。是的,正是化石在为我们演绎着远古的生命故事,叙说着亿万年前那些奇幻的神话,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这首赞颂化石的科学抒情诗——《化石吟》。(板书:文题与作者姓名)(PPT显示化石图片)
〖诗题解析〗
那么什么是化石?有谁查过资料,可以为大家介绍一下吗?(鼓励、点评)(PPT显示“化石”概念)化石在科学研究中有什么作用呢?大家请看屏幕。(PPT显示恐龙、猛犸等生物复原图)好,我想找一位想象力比较丰富的同学来说说化石的作用。(鼓励、点评、小结)(生物复原、生物进化、环境演变、预测未来)好,题目中还剩一个字,“吟”,有谁提前查阅过资料,请为我们解释一下。(鼓励、点评)(PPT显示“吟”的相关知识)好,赞美化石,让我们一起来看诗人是如何赞美的吧。
《化石吟》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初中一年级
2、学科:语文
3、课时:1
(一)、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或向生物老师请教,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骸骨、腐朽、悄然、乌有、潜行、葱茏、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的音形义
2、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二)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赞颂之情。
2、理清结构,展开联想和想像,理解本诗内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三、教材分析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质疑探究法
本诗教学方法适合采用诵读与质疑相结合的方法。本诗是一首节奏鲜明、声调和谐、音乐性强的科学抒情诗,在教学本文时,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反复诵读,感受其中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同时,通过诵读,让学生搜寻自己脑中的疑惑点,经过师生共同研讨解决,从而深入理解本诗的内涵,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爱文学、爱科学的热情。 五、教学过程
一、精心导入
1、歌曲激趣 播放音乐《木鱼石的传说》
【百度MP3】歌曲《木鱼石的传说》
教师解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许会想疑问,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2、出示课题,并析题:解释“什么是化石”。
【百度图片】
教师展示化石图片,学生谈对化石的认识。
明确: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大多数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贝壳、骨骼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化石等。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已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情感。请听配乐朗读。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多媒体投影出示)
1、本诗题目中的“吟”字有何含义,那么赞颂什么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请找出有关段落,并给诗歌分层,概括大意。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1、“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由此赞颂科学的神奇。
2、诗歌在结构上是“总一分一总”;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想象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把握内容,体会化石向人类讲述的那份大自然的奇幻。
2.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进一步认识自然的奥妙,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象,认识科学的神奇。
教学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激趣:利用电教媒体放映多种恐龙的图片,并配以恐龙的模拟声音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质疑:距今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前的恐龙早已灭绝,我们看到的恐龙模样是怎样再现出来的?
3.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猜测,保留同学们的奇思妙想。
4.阅读:网上搜索“猛犸冰封3万年遗体完好眼睛至今仍透明(组图)”。
5.小结:正是这些沉睡亿年的化石裹藏着昨天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套珍贵的密码,人类才得以把思绪带进曾留下生命辉煌的远古世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化石吟》。
6.解题:
(1)理解“吟”的意思。
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2)化石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一组图片就知道了。
①欣赏化石图片(网上搜索)。
②定义化石:动物或植物死亡后的残体经过长时间而没有腐烂,有机体自身保存完好,或在沉积岩中形成印模,或保留生存时留下的痕迹,漫长时间后成为地壳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
二、课内探究
1.自主学习
(1)师范读课文,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评价)
重点生字词。
骸骨 潜行 思绪xù 不朽xiǔ 躯qū壳 裹guǒ藏 档dàng案 葱茏lóng 幽yōu雅 卓zhuó越
( 2)开火车分小节诵读。其他同学注意诵读者的读音是否读准,节奏是否掌握恰当。
(3)带节奏齐读。
2.合作探究
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进一步感知、思考(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作铺垫。
3.研读赏析,精读课文。
1.学法指导:我们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后,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段落、句子、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有节奏地、反复地吟诵感悟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重点字词需要用心体会,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2.学习第一层、第三层并结合理解第5节。
①师引入:哎呀,读了第一节真是感到奇怪!最早的鱼儿没下巴,最早的鸟儿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竟然没有腿,最早的树又不开花,这些最早的动物、植物所具有的特征人类是怎样知道的?(是化石告诉我们的)
②小结:对,是沉睡亿年的石头告诉我们的,是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告诉我们的。
③对照了解前后呼应。(幻灯片演示诗歌第二节、第七节)
A?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请问同学们,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B?(学习方法同前)演示第二节,师指读问: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演示第七节,师:第七节又做了回答,齐读。
师引导学生齐读: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C?对比着读后,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层问、第三层答)
D?小结:第一层问第三层答,第三层就是对第一层的呼应,进一步赞美化石的神奇、大自然的奇妙、科学的伟大。这就是写作手法中的前后呼应。我们在今后的作文中也可以用到这种方法,使文章结构更完整、紧凑。
E?再读一遍。(一、二组读第二节,三、四组读第七节)
(3)深入学习结合理解第5节。
①这两节中的“逝去万载、沉睡亿年、长眠地下”这些词语说明什么?(说明化石所讲述的故事是非常非常遥远的。)
②诗歌中哪一节很能说明这一点?(第五节)
③齐读第五节。
④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一:年代久远。
提问:
A?“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指谁?怎样理解这句话?(“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外表的样子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
B?“海枯石烂,斗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说明什么?(说明不管时间过多久,成千上万年以后,生命仍然在不断地延续、发展)
⑤过渡:多么遥远的故事啊,可正因为遥远,它所讲述的神话才会怎么样?(奇幻、令人神往、惊讶)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奇幻的神话。
④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化石的特点之二:生命的信息。
7000万年前的骨头还“活”着
美国古生物助理教授玛丽?施魏策尔宣称,已经成功从距今7000万年前的霸王龙腿骨化石中分离出软组织。被分离出的软组织不仅几乎是完好无损的:仍旧透明和具有柔韧性,而且显微镜下看起来像血管和细胞的内部结构仍旧存在。科学家宣称,恐龙化石分离出活性组织,有望复活恐龙。
⑤小结:真是不可思议!可它就有这么神奇。
小学语文《化石吟》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和积累一些重要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结构,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把握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情感。
学习难点: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方法:小组探究
课前预习案
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张峰:当代科普工作者。著有诗《军规》、《围城》等。
2、何谓化石?化石是怎样形成的?
化石: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或生活痕迹(如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类似石头的东西。
二、重点生字词
奇幻(huàn)骸(hái)骨潜(qián)行裹藏(guǒ)葱茏(lóng)
躯壳(qiào)猛(měng)犸(mǎ)卓(zhuó)越
奇幻:奇异而虚幻。日转星移:形容时间的变化。
乌有:没有。叹服:赞叹而佩服。
葱茏:(草木)清脆茂盛。幽雅:幽静而雅致。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腐烂,多指经历了极长的时间。
三、朗读诗歌,感知内容
1、读过诗歌之后,你知道了什么?
2、简单的了解诗歌的文章结构: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习自测:
1、《化石吟》是一首赞颂________的__________诗歌,写科学家通研究化石,展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赞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粗的字注音。
奇huàn( )guǒ( )藏cōnglóng( )zhuóyuè( )
骸( )骨潜( )行躯壳( )档( )案猛犸( )
3、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 )
③称赞而且佩服。( )④(草木)青翠茂盛。( )
⑤奇异而虚幻。( )
⑥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 )
(3)在下列横线上选填恰当的修饰词语。
_____的神话____的真理_____的骸骨
_____的密码____的魔法师__的雕刻家
【学习反思】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从学习方法上的收获是:;
或人生感悟:。
反思: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不要局限于语文的小圈子里,放开让学生去说。
《化石吟》语文教学阅读训练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
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
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
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
你讲的'故事多么令人神往、惊讶!
1、诗歌的开头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开头有什么样的作用?
答: 。
2、诗歌的最后一节与第二节有什么样的关系?它们能否互相调换?
答: 。
3、请根据下列例句仿写一句话:
例句: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答: 。
【参考答案】
1、排比 通过连续的问句,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2、最后一节照应了第二节,第二节用问句的形式,引人深思。在结尾时,用陈述的语气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3、略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诗歌结构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化石、现代诗歌等;通过朗读的方法,熟悉文章内容、掌握结构特别、品味诗歌语言;通过竞赛、启示点拨、讨论等方法来相互充实古生物学方法的知识,增长见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
把握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
学习难点
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方法
诵读教学法
资源利用
网络资源
导学设计
师生自由空间
学习笔记、学法指导等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一.水滴石穿,夯实基础
1.你能给画线的字注上拼音,或根据拼音写出对应的汉字吗?
潜( )行 档( )案 躯壳( ) 卓( )越 幽( )雅 háī( )骨 猛mǎ( ) cōng( )茏 思xù( ) guǒ( )藏
2.解释词语
(1)腐朽:
(2)化为乌有:
(3)潜行:
(4)海枯石烂:
(5)葱茏:
(6)叹服:.
二.整体感知,成长心灵
3.用简练的文字填写课文的结构图。
发问求答
揭示了真相
自然的重现
合作探究,交流碰撞
吟哦讽诵
1.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脉格梳理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并回答: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语言品析
3.“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中的“你”指代什么?这一句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4.“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回答了什么真理?
5.“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皱纹和化石是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皱纹?
6.“长眠在地下刚苏醒的化石”一句中“苏醒”是什么意思?
拓展延伸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读了本诗,假如你是文中的一块化石,你能向我们讲述怎样奇幻的神话?
当堂检测
1.填空
(1)《化石吟》中的“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在这里是 的意思。
(2)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从 中窥见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语言,富于。
(3)“叹服大自然”,这是作者由衷的赞叹,大自然是 。
(4)全诗运用 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来称呼,显得 。
2.对下列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比喻)
B.黑色的躯壳裹藏着没有生命的信息。(拟人)
C.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排比)
D.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对比)
3.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说明什么是“返祖现象”。(不超过35个字)
什么是“返祖现象”?生物在绵长的历史进程中,因为客观条件的影响,身上的器官逐渐发生了进化或退化的现象,这种变化也一代一代遗传下去。但是,在千千万万次生育中,也可能有一次,本来已经退化了的器官却突然重新出现;仿佛某种长期被掏了的微弱遗传因素,突然又强化起来。这时,某个生物就出现了一部分不同于一般状态的现象,这就叫“返祖现象”。
重读课文“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高明的魔术师,卓越的雕刻家”这部分文字,回答问题。
4.所选这几节紧承诗的第二小节中
,《化石吟》导学案
一句展开。
5.第一节中“造物主的存在”是什么样的理论?“平凡的真理”是什么意思?
5.所选部分的第二小节是什么意思?
7.从选文看,诗句发展到第 小节时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是诗人由衷的赞叹。
布置
作业
1、课外作业:
2、书面作业:
精品教案设计:化石吟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设想:
教学时要注意诗的韵律,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思想感情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要联系生物学知识,充分调动思维活动,要注意把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课前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走访有关专家,请教生物老师,或通过图书馆和因特网,查找有关古生物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化石了解多少?(学生回答)看来大家对化石有一定的了解,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等。面对化石我们会产生许多遐思,今天让我们走进张锋的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看看作者面对化石抒发了什么感情?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裹藏(guǒ) 骸(hái)骨 潜(qián)行 躯壳(ké) 猛犸(mǎ)
①安静美观而不落俗套。( 幽雅) ②形容寂静无声的样子。(悄然)
③称赞而且佩服。(叹服) ④(草木)青翠茂盛。(葱茏)
⑤形容经历的时间极长。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海枯石烂)
2、、听配乐范读,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3、根据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4、小组内一听一读式交流。
5、朗读展示。
6、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理解题目的'含义: “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内容多有悲愁慨叹之意,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从结构与内容上看文章是如何展开的呢?
示例:本诗共七节,可分三层来理解:1、2节是第一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3、4、5、6节是第二层,为诗的主体部分,具体抒写遐思的具体内容。最后一节为第三层,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
三、问题探究:
学生自己根据对课文的整体掌握提出问题,教师加强引导。
预设:
1、你觉得第一、二节作者采用问句的形式有什么作用?
提示:诗歌1、2节,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问句(排比),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体会第3节中“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在行文中的作用。
“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是表现作者思路的句子,是紧承问句之后引出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
3、为什么第3节中用“你”这一人称?
“你”指代苏醒的化石,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
4、你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示例:“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我们打开了探索生命科学的大门。
5、化石重视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发挥想象说一下)
生命的起源。大约在46亿年前,地球刚刚形成。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天空中赤日炎火,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溢。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后来,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雨降落到地面上,这些有机物又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海水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生物进化的历程。原始的生命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一部分进化成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植物,另一部分进化成为没有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这些藻类植物和原始单细胞动物就分别成为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人类的出现。人类和类人猿都起源于森林古猿,最初,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过着树上生活。后来,地球上一些地区,气候变得干燥了,森林减少了。在这些地区生活的森林古猿,被迫下到地面上来寻找食物,经过漫长的年代,它们就逐渐进化成了现代的人类。仍然生活在森林里的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有的灭绝了,有的就逐渐进化成现代的类人猿。
6、齐读课文,思考:诗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赞美了科学的神奇和人类的伟大。
7、你学到了那些写作技巧?
示例:开篇采用问句的形式,引发遐想;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它,显得自然亲切等。
课堂小结: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能吟,能唱,琅琅上口,又便于记忆等优点。作为说明文的一种表述形式的科学诗是借助诗歌向人们传播知识和信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又焕发了艺术性。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给人深深地教育和启迪,如何尽可能地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稀动物,而不是让后世的人们在博物馆去慨叹、遐思,这更多地需要全人类珍爱我们生活着的这个星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作业:1、积累本课所学字词。
2、化石的故事令人神往、惊讶,阅读全诗请选择一种化石,合理想像,写一段故事,体裁不限。
★ 化石吟教案设计
★ 化石吟课文教学
★ 化石吟公开课
★ 化石吟教案
★ 化石吟课件
★ 《化石吟》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