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谁选择了他们》说课设计参考(共含3篇),希望您能喜欢!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ksj11888”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谁选择了他们》说课设计参考
一、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自然选择(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不同,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
2、认识人工选择,人们根据需要培育生物,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
过程方法:
培养同学读图、读文的能力,对资料内容归纳提炼,获得认识。
(因自然选择漫长,同学考察条件有限,不可能亲力亲为,只有通过资料才获得认识。因此,对资料的研究利用,获取有用信息是本节课要求同学达到的重要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2、意识到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二、重点
通过阅读――读图、读文字,分析资料,对问题寻求适当的解释,了解自然选择
三、难点
指导同学理解自然选择的基础:生物个体都不相同,存在着差别。
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但很多同学没有这样的知识基础。对于随着环境的改变,生物的形态也发生改变,大多数同学会认为是生物主动改变自身去适应环境,其实是生物个体微小变异经自然选择长期积累的结果。这与同学原有的知识经验相抵触,同学较难理解。
四、目标达成
1、知识目标达成
①通过阅读教材P84图和文字,明确自然选择
②指导同学阅读补充资料,加深自然选择的认识,感受自然选择在大自然中普遍存在。(ppt)
③指导同学观察几种北极动物的相同点和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同种动物形态上的不同点,丰富自然选择的认识。
④引导同学搜索生活经验,例举人工选择的例子,感受人工选择丰富了生物物种。
⑤介绍袁隆平爷爷。作为中国人应该了解使我们不再忍饥挨饿的袁隆平爷爷的丰功伟绩,并协助同学了解人工选择为改善人们的生活所起的作用
2、能力目标的达成
①指导同学阅读资料的基本方法,先读文,再读图,图文结合理解资料的含义。
②阅读资料后,要求同学用自身的话说出来。引导同学对资料内容归纳概括,转化成自身的认识,并在小组中交流,获得表达修正的机会。
3、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
① 本课三次出现资料、图片,引导同学观察、交流,从阅读、讨论中逐步感受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② 本课最后拓展反思活动:引导同学考虑――人类是生物吗?自然会不会选择人类呢?使同学在讨论交流中感受环境与生物的密切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五、难点突破
要使同学认识到每个生物个体都不相同,存在着差别。我首先引导同学读图,从图中看到青蛙的后代形态都有差别,体色各不相同。一代,两代是如此,延伸到所有后代都如此。
然后,在教师提供的资料中,也特别强调了达尔文的考察情况:即使是同一种生物,没有哪两个是完全一样的,并以老虎和马德拉岛上的甲虫为例加以说明。使同学逐步理解到生物个体之间原本就各不相同,经过自然选择,能存活下来的基本上是能适应环境的,而不是都像变色龙那样可随意改变形态去主动适应环境。
六、备课体会
1、目标的确立
刚开始,我们对人工选择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教参上说人类根据自身的`需要,改变着生物,造就着生物的多样性。我们却认为人类砍伐、杀戮了那么多动植物,使很多物种灭绝,怎么能说是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呢?
后来经常莉梅老师的指点,明白了人工选择是通过人工方法保管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和淘汰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以改良生物的性状和培育新品种的过程。我们现在吃的很多瓜果蔬菜都是人工培育出来的,它的确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而人类的砍伐、杀戮动植物的破坏行为不能界定为人工选择。
2、提供给同学阅读的资料如何出现
① 精简资料
达尔文自然选择的例子很多,有动物的,还有植物的。曾经想选取植物的例子,这样自然选择的范畴更全面。但《物种起源》里植物的例子比较复杂,有些植物都不知是什么样的。提供给同学很难建立起直观的形象。所以就选取了反差比较大的花斑虎和白虎,残翅甲虫的例子提供给同学,同学比较容易理解。
②达尔文著作的论述专业术语多,假如原文提供给同学,同学是很难看懂的。因此我提供给同学的资料都是在坚持原意的基础上用更通俗的语言改写的。
③供同学观察的图片出现梯度。纵看,比较北极动物的相同点,观察它们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生活具有什么优势;横看,观察同种动物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态不同,更深一步理解自然选择。(ppt)
④在展现袁隆平爷爷培育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时,提供了一个数据――6000亿公斤。这个数据同学知道很大,但大到什么程度?可供一亿人吃,同学就能理解感知了。
3、关于大而圆的体形降温慢的验证实验
①我们亲自做了这个实验,尽量满足“同时放入同温度热水”的实验条件,但这实际上很难达到。实验前我们要把同温度的水分装进三个烧杯,再同时倒入容器中。分装近三个烧杯时温度就有了大概0.2℃的误差,我们三个老师同时往三个容器倒水,都有快慢的分别。因此实验开始时三个容器的温度有0.2℃的差异,不可能做到起始温度一样才开始实验。
②我们反复做了四次实验,所采集的数据是真实的。实验时间也延长到了45分钟。45分钟后,量筒550毫升水降温的速度比小烧杯300毫升水的快,分别是44.5℃ 51℃ 45℃。说明似球形的体形的确降温慢,哪怕体形小一点。
③这节课实验不作为重点,只是给同学展示一下。是否可让同学当堂验证,可考虑单设一课,从设计、完善实验方法开始,指导同学亲历实验,验证推测。
4、关于本课可挖掘的教学资源
本课是科学课六上四单元7课,根据单元目标:引导同学体验、研究生物的多样性,定位本课目标展现教材编写意图,供大家研究。
随着学习、考虑的深入,发现围绕“谁选择了它们”还有更多可挖掘的教学资源,例如:
①我们可以深入认识自然选择,提供更多实例,引导同学讨论达尔文关于长颈鹿进化的经典解释,渗透科学家为验证推测所经历的曲折和求实证的精神。
②就是如前所述,求证大而圆的体形真的降温慢吗?设计公平实验并亲自验证,培养同学的实验能力。
③假如时间允许,小朋友们感兴趣,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基础,还可引入遗传变异的学习研讨。
关于《谁打碎了花瓶》的说课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理解,引导学生体会列宁打碎花瓶后的心理活动,学习列宁知错就改、诚实的好品质。
3、借助拼音给姑妈写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列宁打碎花瓶后的心理活动和诚实的好品质。
2.体会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言
1、同学们,在我没来上课之前,我们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想让我在咱们班做个小调查,你们愿意接受调查吗?(生说)那大家听好了,有谁做过错事,用什么方式承认错误的?谁能用虽然但是的句式说一说?
2、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丰富而复杂的,尤其对于一个伟人来说。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一篇在列宁小时侯发生的一件事(板题)
3、齐读课题,这是一个疑问句,应该读出疑问的语气,再读一遍。
4、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语多读几遍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
2、刚才看同学们读的都很认真,大家想知道自己读的怎么样吗?请同桌互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看谁读的正确、流利,同时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3、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生说)我找五个同学分段读,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才华?在这五名同学读的同时,其他同学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发生这件事时,列宁多大?到底是谁打碎了花瓶?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2、列宁多大?谁打碎的?(生说)(板书)怎么打碎的?不小心三个字说明了什么?(不故意)虽然不是故意的,那大家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心情怎样?(生说)那列宁为什么不小心碰了桌子呢?当时他在干什么?(生说)
3、列宁打碎花瓶后,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谁能读一下自学提示?(生读)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自学第三自然段。
(1)表兄弟和表姐妹知不知道花瓶是列宁打碎的?(生说)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说)谁能给起劲换个词?
(2)姑妈听到声音以后进来,说了几句话?(生说)第一句说的什么?(生说)那列宁和表兄弟表姐妹分别是怎么回答的?(生说)大家看,两个不是我后面的`标点一样吗?(生说)为什么不一样?(前一个说的坚决、干脆、理直气壮,后一个心虚、声音很低,自己在说谎,不敢大声)列宁为什么低声说?(生说)可以看出列宁平时是个爱说谎话的孩子吗?(生说)大家试着用不同的语气读一读两个不是我。(指名读)我找四名同学分角色读。
(3)姑妈第二句说的是什么?(生说)想想姑妈为什么这么说?(生说)姑妈是从哪看出来的?(神态)
(4)听了姑妈的话,列宁和表兄弟表姐妹的表现一样吗?(生说)从哪知道的?(生说)列宁为什么没有笑?(列宁为自己说了谎话而羞愧,心里很不自在,所以没有笑。说明列宁认识到自己做了错事,是个诚实的孩子。)
4、列宁回到家是怎么做的?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时列宁认识到自己说谎是不对的吗?(如果没有认识到,不会告诉妈妈。)
5、列宁给姑妈写信了吗?(生说)那信上主要说些什么?大家想象一下?(板书)大家齐读姑妈说的话。
6、假如你是列宁的姑妈,你能用虽然但是这个句式说一说吗?
7、假如你是列宁,你想对姑妈怎么说?大家动笔写一写。(指名读)
8、大家想想列宁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板书)
四、总结:
的确,诚实,是一朵馨香的花朵,让他人快乐,使自己陶醉;诚实,是一首古老的诗,让他人品位,更让自己高尚。有句格言说的好,谎言的船开不远,诚实比珠宝更珍贵。让我们把这句诚实格言永留心间,时时鞭策我们做一个诚实的人吧!
板书:谁打碎了花瓶
打碎花瓶
列宁 诚实
勇于认错
小学科学《谁选择了它们》评课稿
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整体设计比较合理,注重学生的探究研讨。
2、开头简洁
从对学生见过的青蛙导入,从而引起学生思考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3、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学生观察讨论,在进行比较整理;
“北极狐和红狐”、“家猪和野猪”、“鲫鱼和金鱼”等对比,都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从而发现其中的`区别,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
4、联系当前的环境问题。
科学教学目的是什么?除了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外,另一个比较重要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次教学有了这个延伸。
建议改进的地方:
关键问题要紧紧围绕本节课的目标;
动物的哪些身体特点适合它们的生活环境,这个问题一定要明确的提出来。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寻找同种动物的不同身体特征,就不会出现后面汇报中动物的生活习性的问题了。
★ 《海燕》说课设计
★ 古诗说课设计
★ 《绝句》说课设计
★ 恐龙说课设计
★ 《观潮》说课设计
★ 惊弓之鸟说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