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的说课稿

|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作者:飞雪歌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共工的说课稿(共含15篇),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飞雪歌”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共工的说课稿

篇1:共工的说课稿

说教材: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选取的是关于探险的文章,重在体会人类对未知的探寻和对自身的挑战,学习英雄的伟大精神。《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则神话故事,文章篇幅短小,仅46个字就完整地讲述了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塑造了共工“坚强不屈”“勇于挑战”“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文章的体裁是神话,教学中让学生回顾神话特点,感受远古人民丰富的想象力,领悟神话曲折地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界的巨变这一深刻内涵。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我设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理解掌握文章的主旨;积累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翻译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古代人民认识、探索大自然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说学情:

初中生积累的文言知识并不多,对文言文的理解还有些难度。部分学生认为文言文枯燥无味,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畏惧心理和抵触情绪。但这篇文章是一则短小精悍的神话故事,对学生较有吸引力,可抓住神话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氛围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说教法、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结合当前语文的教学理念,本文的教学可采用诵读教学法、激发想象法,探究讨论法。

诵读教学法:根据课标要求,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学生在诵读中积累文言知识,体味故事的深刻意蕴。

激发想象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想象中丰富了神话的内涵。

探究讨论法:采用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活跃思想、开拓思维,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说教学流程:

预习作业:发挥想象,讲述这则神话故事。

篇2:共工的说课稿

课前作业采用“任务诱导法”来实现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的目的。讲故事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想像力,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学生要讲述故事必定要先理解课文,在这过程中学生会自主解决文中字词,疏通文意,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一、情景导入:

神话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西方有上帝创造世界,中国有盘古开天辟地。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神话世界。

导语设计根据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快进入课堂氛围。

二、展示资料:

1、学生代表介绍《淮南子》。

2、教师补充说明共工和颛顼的相关资料,更进一步理解背景内容。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听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和句子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看谁读的好,指名学生读(读-听-评)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参考课文注释,初步理解文意,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四、拓展延伸:

1、课文内容理解之后,你认为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正面:

反面:

让学生讨论并归纳共工的人物形象,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人物,让学生能够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正确的、全面的看待事物。

2、“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结尾含义?

讨论并归纳: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运用联想和想象,描述以下场景。

共工与颛顼为帝之后,大怒,心中十分不甘,请描述共工发怒的 情状。(提示从心理、语言、动作、神态)

(教学预设)

共工心想:周为帝后之子,凭我的本能足以治好天下,为什么一 个奸诈的颛顼能夺取天下,他越想越气,脸气得煞白,青筋暴出,他 巨嚎一声奋力一击,重重撞在不周山上。

此部分设计旨在让学生掌握人物描写方法,复习学过的心理、神态、语言、肖像、动作等描写方法。

五、比较阅读

你认为共工和夸父有什么共同特点?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神话人物的特点,更深的理解神话的特点。

六、背诵课文。

七、课堂小结:

共工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在自然面前显得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结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八、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课文,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2、完成课后练习三。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篇短小的神话故事,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了解神话,积累文言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联想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篇3:共工的说课稿

说教材: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选取的是关于探险的文章,重在体会人类对未知的探寻和对自身的挑战,学习英雄的伟大精神。《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则神话故事,文章篇幅短小,仅46个字就完整地讲述了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塑造了共工“坚强不屈”“勇于挑战”“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文章的体裁是神话,教学中让学生回顾神话特点,感受远古人民丰富的想象力,领悟神话曲折地反映了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和自然界的巨变这一深刻内涵。

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XX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淮南子》等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熟读课文,弄懂文章大意;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弄懂词句的含义和全文内容;通过出示资料,了解作品及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远古人民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改造自然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了解一些相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共工怒触不周山》

2. 难点:多角度讨论分析,理解文章的内涵。

说教法、学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结合当前语文的教学理念,本文的教学可采用诵读教学法、激发想象法,探究讨论法。

诵读教学法:根据课标要求,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在多层次诵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学生在诵读中积累文言知识,体味故事的深刻意蕴。

激发想象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想象中丰富了神话的内涵。

探究讨论法:采用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活跃思想、开拓思维,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 学生预习时,注重诵读:字音要读准,朗读要流畅;

2. 对照注释及工具书,基本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大意。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出示幻灯图片——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为我描述下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生:(略)

(师补充介绍:此人是共工,此山为不周山)板书课题:共工怒触不周山

师: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

生:(略)

师:带着刚才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共工怒触不周山》。

二. 走近作者: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三. 走入文本:

1.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把握好节奏)

2. 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标记:你觉得需要注意的字词以及不理解的词句。

3.全班释疑词句,提出需要注意的字词。

4.齐读。

师:声音响亮,感情有所欠缺。我想最大的障碍还是没有很好地理解文本,那么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哪个同学知道?

生述。(可合作交流)

师点评,借助幻灯片,补充(共工败)这一情节。

四. 析:

1、师:也就是说这是一场帝王争夺之战,为什么争夺呢?文章并没有具体介绍,传说(讲述故事背景)??而本篇文章写的正是这场战争。与我们以往了解的战争描写有所不同,它没有写战斗场面,没有写战争规模,甚至没有写战斗过程,那么本文主要抓住了战争哪一角度,共工哪一方面,即文中的哪一字来写的呢?

生:怒。

师:“怒”反映了共工怎样的心理状态?

生:不顺心。

师:从“怒”中,你看出了什么?(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设计思路:

a.从“怒”看其表现——“触”

b.从“怒”看其后果——天柱折 地维绝

c.从“怒”看其战斗过程——激烈

(文中并没有写,但是从“怒”中,我们不难看出共工的心不甘,且造成了如此破坏性的后果,如此神勇,想想他与颛顼的争斗的激烈程度,自可不言而喻。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一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斗场景究竟是怎样的?可小组交流,注意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把握神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d.从“怒”看其人——你觉得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勇敢、豪气、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2、再读感悟

在朗读时,应读出共工的那种心不甘,那种愤怒之情,那种地动山摇只势!

a.自由读

b.指名读

c.男女竞赛读

3、我们从共工身上学到了什么?面对挫折、困难时,我们应该如何应付呢?(挑战精神)

五. 主题思想探讨:

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a.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b.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六. 背一背。

七. 作业:针对七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我布置的课堂作业是:

“共工怒触不周山”时激烈的战斗场景。

八、板书设计: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篇4:共工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短文两篇》中的第二篇。本单元以探险为主题,丰富的题材,多样的文体,引人入胜的情节,精美的语言,旨在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学习英雄的伟大精神,从而达到新课标对于语文培养学生人文性的基本要求。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则神话故事,文章篇幅短小,仅46个字就完整地讲述了共工与颛顼相争为帝的故事,塑造了共工“坚强不屈”“勇于挑战”“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简练的语言,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主义是本文最大的特色。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心理和智力水平,以及知识经验和情感的需求,我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文字词,了解神话特点;培养学生想象与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读、加感叹词、情景对话等在层层推进中细读文本,解读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培养学生的英雄情节。

教学重点:在层层推进中细读文本,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在这之前,我们已学过一些文言文,学生对于文言文知识已有基本掌握,有了较明确的学习方向;但在文言文学习方法上掌握不够,翻译能力不强。基于以上教学思想和学情的分析,本课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激学法: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讨论探究法:新课标十分注重学生的思考、探究、合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我采用讨论探究法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点拨法: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进行必要的引导与点拨。

4、激发想象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想象中丰富了神话的`内涵。

(二)说学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结合学生特点本课拟用如下学法:

1、诵读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字词,培养语感,达到熟读成诵。

2、圈点勾画法: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找重点语词语句理解课文。

3、讨论探究法: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活跃思想、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学会积极主动的阅读与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预习:(1) 学生预习时,注重诵读:字音要读准,朗读要流畅。(2) 对照注释及工具书,基本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大意。 2.组织上课:以4或6个人为一组,把全班分成若干组。这样有利于课程的进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精神的培养。)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现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这样两位神奇的神,他们长着?(出示ppt1:图片)

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的思维纵横驰骋,凌空翱翔,飞进神话的王国,去感受共工怒触不周山带给我们的思考。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要求注意字音、节奏、语调等。

(2)学生个别读,并请生从字音、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

(3)小组展示朗读,学生评价。

(4)齐读课文。

2.疏通文意

(1)学生小组内相互说说课文的意思,把不懂或重要的词句在书本上圈点出来,并派一位代表写到黑板上去。

(2)请一生做小老师跟大家一起学习交流,若有其它词句可继续补充在黑板上。 重点字词:绝 (断 )潦 (积水)维 (绳子) 西北(向西北)故(所以)

重点语句: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学生若没提到,教师可追问、补充,并让学生把重要字词解释记在书本上。

(三)层层推进,细读文本

过渡:解决了字音,读通了文意,下面让我们请出主人公。这两位神奇的人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1.品读“争”

(1)问题:共工为什么要争夺帝位?板书:争

(2)小结:传说共工有一颗爱民心,他一心想为人民做事,为了人民的利益才去争地位,

愿以偿了吗?文中哪个字可以看出他不服。

2.演读“怒”

(2)为什么 “怒”

(3)再读“怒”

① 读“怒”

A、个别读; B、一组男生读 C、所有男生读 D、全班读

E、皱起眉头,加上手势读

②创设情景对话: 颛顼当上皇帝后,与共工狭路相逢,想象他们的对话:

过渡:同学们听到这样刺激的话,共工受得了吗?是啊,我们仿佛听到了共工内心的那一声呐喊。

3.细读“触”

(1)加感叹词

让我们带着这种近乎咆哮般的愤怒再读这一句。

我们似乎感觉到共工的心在流泪,哦,不,是在流血啊!

(3)换字品读

过渡句:他是用头(撞)不周山,而不是用手移,也不是用肩扛,能换成“移”吗?为什么?

(5)触的“结果”

过渡:唉,(皱起眉头),现在你们觉得他还是英雄吗?

板书: ?

(四)小组合作,讨论探究

(2) 个人发言

填空:共工是

(五)主题思想探讨

过渡:其实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即去掉文中的想象和夸张)这则神话故事实际反映了哪些内容?

1.(1)远古时期原始部落间的激烈斗争。 (2)先祖对自然界的巨变的认知。

2. 主题思想:文章反映了远古部落间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勇敢、坚强、颇具挑战精神的共工形象,从神话角度向人们 解释了天倾西北,河向东南流的自然现象的原因。从侧面反映了远古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

(六)作业布置

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突出本课内容及学习目标,结合这些我设定了下面这个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板书设计:

争 英

怒 ? !

触 雄

本文的文言文特质注定了教学应以灵活多变的朗读来带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情感的领悟。因此,我以读为主线,紧扣文本,从积累文言字词入手,引导学生理文意、品人物、悟情理,突出了学习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从而达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谢谢大家!

篇5:祝融战胜共工

远古时代,世上一片荒凉,只有许多森林,人们连毛带血地吞吃着打猎得来的禽兽。这时,昆仑山上有一座光明宫,光明宫里住着一位火神,名叫祝融。祝融很慈祥,很有同情心,看到人们生吃禽兽,就传下火种,教给人们用火的方法。人们从光明宫里取来火种,把打来的野兽放在火上烤熟了再吃,这样不仅好吃,而且还能不生病,所以,大家非常崇拜火神祝融。

这样一来,便触怒了水神共工。共工住在东海里,性情很暴虐。他说:“世人真可恶,水与火都是人生活需要的东西,为什么光敬火神、不敬我水神呢?”他由气愤转为嫉妒,最后终于和火神打斗起来。

那共工率领着水族,向祝融居住的光明宫进攻,把光明宫周围常年不熄的神火弄灭了,搞得大地上一片漆黑。这一下把火神祝融惹怒了,他驾着一条火龙出来迎战,那火龙全身发光、烈焰腾空,把大地照得通明,光明宫里的神火又复燃了。

共工抵挡不住,退到大海里,祝融骑着火龙直冲大海;共工慌忙又逃到天边,回头看看,祝融已追上来了,便一头撞在不周山上,只听轰隆隆一声巨响,不周山竟被他拦腰撞倒了。那不周山原是根顶天的柱子,上端顶着天河,山一倒,天塌了个窟窿,天河里的水哗啦啦流到地上,这样一来,人间从此就有了大灾害了。

篇6:中学语文说课稿共

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7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首先,我们来说一说教材。

第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本单元所学习的几篇课文都是以人和自然的关系为主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是一篇报告文学,主要通过写罗布泊过去的物种繁盛、现在的荒漠无垠,从而警示人们要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虽然这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但是它在整个单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学生学习说明性的文章具有示范性。学习本篇课文,能够提高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能够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将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预习和自主阅读,掌握并积累文中“干涸、吞噬”等重要的词语,同时,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中相关重要语句的含义。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结合资料和课文注释,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能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以上教学目标的设计,我坚持依据新课改的相关理念,坚持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说教学目标)

说完了教学目标,下面我来说一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我确定为让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教学难点我设置为理解文中相关重要语句的含义。教学重难点的设置是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来进行的。我们知道,这是一篇报告文学,想让人们树立起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因此,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当中的一些句子变得不容易理解。除此之外,我还依据学生的学情来设置教学重难点。我们知道八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经过了一年半的初中学习,但是他们的行为习惯还不够彻底,生活中尚且存在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我将以上两点确定为本篇课文的重难点。(说教学重难点)

说完了教材,我将说一说教法。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首先就是提问法,教师针对本文的内容预设一些问题对学生进行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我还将采用点拨创新教学法,点要害,拨疑团,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另外,我还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的使用能够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下转移到课堂上来,这是符合心理学的注意规律的。初二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课文的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感知教材,主要运用了以下学法:首先是预习法。在上课之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的背景知识,预习生字词,预习熟读课文,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是符合新课改的理念的。同时,我还将让学生采用讨论法来学习。我们知道,教师不是权威,而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针对疑难问题,教师不能满堂灌,应当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实施发现学习,在学生的思维中激荡起头脑风暴,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让教法和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过程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步,导入新课。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曾经说过:”好的导语就像一记重锤敲打在学生的心上,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因此,我将导语设计如下:”同学们,大家在大屏幕上所看到的图片其实是同一个地方,这里过去时物种繁盛,水草丰茂的,而今天却是一望无垠的荒漠,这个地方就是罗布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来探究其中的原因。“这样的一个导语设计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从课下转移到课堂上来,用直观的图片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之后的第二步,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新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语文教学应重视朗读,培养语感,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文章大意。因此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朗读和整体感知。具体可以这样做:先让学生自由地放声散读,划出自己喜爱的语句;再请学生谈读后的整体感受;然后请学生进行表演朗读,师生共同评价;最后全班齐声朗读。(整体感知)

新课程理念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因此,在朗读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重点研讨。在这一部分内容中,我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让学生进行质疑,教师相机点拨和引导。同时,为了落实课堂教学,防止重点内容滑过,我还预设了以下问题作为课堂生成的问题的一种辅助。因此,我预设了这样的几个问题①”‘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将塔里木河抽干了……“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问题相对比较简单,因此我会请一些平时语文学习不是特别优秀的学生来回答,这样,可以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真正做到关注全体学生。②”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一句话中”肋骨“和”肌肤筋骨“分别指什么?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让学生合作讨论,同时,教师也不应当闲着,而是走进学生中间,相机辅导,实现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重点研讨)

落实了重点以后,接下来我将说一说难点探究。在这一部分内容中,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造成罗布泊消逝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自己应该怎样做。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探究,我们知道,罗布泊消逝的.直接原因是”四盲的破坏“,而根本原因是环保意识的缺失。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赛式的讨论,归纳总结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并作出评价。这样便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这样也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难点探究)

最后,教师对整堂课进行课堂小结。为了锻炼学生总结概括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对这堂课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教师再进行点评、补充和反馈,鼓励学生良好的表现,希望学生继续保持。因为我们知道,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及时反馈和适时表扬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之后,布置作业就非常必要了。作为课堂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我将让学生针对现在的一些破坏环境的行为提出解决的策略,写成500字的小短文,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也是符合教育学的巩固性原则的。(布置作业)

俗话说,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的教学设计,本着简明扼要、清晰直观的原则,我对板书作了如此设计。

好,以上便是我的全部说课,欢迎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篇7:中学语文说课稿共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的散文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特定角度的背影去写父子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的相怜相爱的感情。在新版教材课本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1)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认识家庭成员间的美好感情。第二单元都是以爱中心话题的,阿长与《山海经》、《台阶》、《老王》等,都从不同角度去赞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选入第二课,更有利于后面几篇课文的学习,培养他们对真善美的学习和鉴别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2)本文描写人物特征细致,中心与段落的关系很典型,学习本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应用语文的能力。

(3)本文语言朴实,饱含情感,而且贴近生活,又位于第二课,有利于学生小学知识与中学知识的衔接。

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本教材的地位、作用,结合实际,我将素质教育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关键语句表达特殊的感情;

德育目标:领会本文表现的父子间感情,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情感熏陶:感受父子间的浓浓亲情,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3、教学重点:

(1)重点文段的阅读,学习文中的细致描写,体会其中深沉的父子情。

(2)理解其中关键句的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饱含的深情。

4、教学难点:

中心与段落的关系,尤其二三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

5、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听读、朗读训练、语汇积累、整体阅读、文章大致内容的理解、把握;

第二课时:重点文段的阅读、关键语句的品味、中心与段落的关系、德育教育。

二、说教法

学生情况分析:我们的学生是刚从小学升上来的山区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差、尤其体现于学 法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根据我们学生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

3、采用比较阅读,形象的图例,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突破本文难点;

4、同时采用朗读、讨论、质疑、课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为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效率,采用幻灯、投影、播放录音等媒体。

三、学法指导

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老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校学生的情况、素质教育的要 求,在学法方面我采用”导—思—点拨—练“的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

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父子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加以积累、运用,加强语文基础;指导学生注意文中抓住人物特征的细节描写,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平。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解释下列词语:踌躇、蹒跚、琐屑、颓唐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设计意图:反馈、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

(二)分析第二课时内容:

1、重点研读第五段:

(1)朗读第五段,紧扣”背影“找出其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两个”黑“、三个”布“”蹒跚“、”肥胖“ ”走“、”探“、”攀“、”缩“、”微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时注意文中形容词、动词的作用,通过讨论、筛选,教师点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会如何进行细致描写。)

(2)作者为何看见这个”背影“,眼泪很快流下来,又为何赶紧拭干了泪?(突破:让学生联系上一课时分析的家庭背景,紧扣上面的动词和形容词,来体会理解父子深情。)

(3)父亲为什么”扑扑身上的泥土,感到很轻松似的“?(突破:让学生联系文中的句子”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结合上面的词语来理解,进一步体会父子深情。)

(4)第五段中父亲说了几句话?从文中找出来。体会理解其中饱含的深情。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边没人。

(突破: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父母亲对他们的关爱进行理解。)

(设计意图:(1)—(4)都是紧扣父子深情来设计的,让学生体会、理解朴实语言中的父子深情。)

2、关键句的品味:

(1)前面我们通过第五段的阅读,体会父亲对儿子的一片疼爱之情。那么,文中还有哪些句子表现了这种感情?

A、第二段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B、第三段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送我去”

C、他嘱我路上要小心……

(2)作者是否一开始就体会到了父亲的这种朴实疼爱之情呢?找出句子来说明。“唉,我现在想想,那时我真是太聪明了。”

(3)练习(幻灯)(设计意图:通过启发性的设问方式,让学生带着理解自主找出关键句、思考,结合生活实际,通过作业,理解其中含义,体会朴实语言中深沉的情感。)

3、讨论中心与段落的关系:

(1)2、3段去掉可不可以?(突破:放幻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2、3段的作用)

(2)第四段为何不详写作者在南京与朋友的游逛?(突破:通过幻灯中的图例,帮助学生理解,突破难点。)

(三)小结: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用朴实的语言,通过细致的描写,表达父子之间深沉的情感。(伴以板书,加深学生对全文整体结构的掌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细致的描写)

(四)作业:

(1)“可怜天下父母心”,你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感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份特殊的礼物,也许是……请你叙述一次让你最为感动的事。

(2)背诵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段文字。(设计意图:对文中的知识进行迁移,激发他们热爱家庭、体谅父母的情感)板书设计父子情深难忘背影——点题家境:祸不单行、父亲疼爱儿子描写背影别前:细心关照,儿子体谅父亲买橘子(黑、布、蹒跚、肥胖、走、探、攀、缩、微倾):体贴周到再现背影——思念

篇8:中学语文说课稿共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

《竹影》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通过阅读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竹影》的作者是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文章描写了作者幼年时与小伙伴们在月下看天看月看竹影的游戏及作者对中国画的认识,充满了童真、童趣。孩子们的游戏在成年人的眼里也许不屑一顾,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吧。《竹影》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也会让我们获得人生的真谛。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因此,我确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为: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趣活动中,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七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问的特点,我确立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确立的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在老师恰当提升引导下,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前两点侧重能力目标,后一点侧重学习方法。全文通过生动地描写,着重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因而定为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七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好问,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求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因此,我决定在教学中本着启发式原则,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朗读教学法:“教学千法读为本”,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活泼风趣,很适合朗读。因此采用朗读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内容,为全文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美点追踪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品评文章的美点,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品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同步提高。

引导感悟法:学习了作者的童真童趣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受,说说对本文的感悟,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三、说学法

自主探究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为此我为学生设计以下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法: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自由品评,突出重点,注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朗读欣赏法:“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形美、意美,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散文的重要方法----朗读法。

圈点勾画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让同学们搜集整理丰子恺先生的资料,课堂上让几个同学介绍丰子恺的情况,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方面的创作成就非常出色。听学生介绍完情况以后,老师提问:丰子恺先生为什么会取得这么高的成就呢?其实,这和他的童年是分不开的,丰子恺先生早在童年时期就对艺术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那么他是如何体验的呢?这次经历又让他懂得了什么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竹影》。

(设计思路: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第一: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情况,课堂上不再浪费时间;第二,能紧扣文章的主旨即童真时的体验和经历可以影响今后的人生,从而为下一步问题的设计做好铺垫。)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让同学们自由朗读,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设计思路: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最真切地感知,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掌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概括课文是为了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真童趣呢?请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并试着说明理由。

(设计思路:《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语言生动形象,很多语句都用到了修辞手法。)

例如一:门口一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

这里用了生动地比喻,这个比喻把孩子华明活泼机灵、蹦蹦跳跳的样子形象地写了出来,充满了童趣。

再例如:天空好像一盏乏了油的灯,红光渐渐的减弱。(比喻)

那红光一跳一跳的沉下去,非常微细,但又非常迅速而不可挽救。(拟人)

像这样的句子,学生们会在课文中找到很多。作为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对学生的朗读要多鼓励、多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品析语言的能力。

(四)品味赏析,重点突破

教师设计问题: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写到:我回到堂前,看到中堂挂着的立轴----吴昌硕描的墨竹,似乎更有意味。这幅墨竹画在作者家里一直挂着,他已经很熟悉了,那么为什么他此时会觉得更有意义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点拨。(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同学们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答案,一是因为这些小伙伴们通过玩画竹影的游戏,对竹子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二是因为通过父亲的讲解和启发,能够更加理性的去欣赏画,欣赏美了,他们对中国画有了更深的了解。总而言之是欣赏美的能力提高了,从而也就觉得更有意味。

能得出这个答案从而也就回答了一开始导入的那个问题,即作者的成功和他童真时的这次经历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样设计前后呼应,使思路更加严密。

(五)拓展迁移,感悟生活

教师设计问题:丰子恺先生从他的童趣中品味到墨竹的美和中国画的美,提高了自己欣赏美的能力。其实,我们的语文学习也是在享受一种美,这是语言文字的美,是文学艺术的美,那么我们如何提高自己欣赏这种美的能力呢?(同学们畅所欲言)

设计思路:美术和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由文中的图画美到生活中的语言美、文字美,这是一种升华,也是对学生一种非常有益的启示。让学生自由发言,既能开拓他们的思路,也能对他们学习语文有所帮助。

篇9:小小的船说课稿共

一、教材分析

㈠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小小的船》它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美妙精巧的儿童诗。这首诗形貌的是在明朗的夜晚一个小朋侪瞻仰一弯明月所看到的景象,显现了孩子飞上玉轮、翱翔太空的优美愿望。全诗共二句,第一句生动地刻画了月儿“弯弯”“尖尖”那种引人喜好的形象;第二句由“小小的船”睁开想象,写小朋侪坐上玉轮这条小船所看到的无边的蓝天和天空中闪耀的星星。全诗形象柔美,韵律调和,满盈了儿童情趣。

本课的教学就是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把美丽的星空“移到”黑板上,把月亮“搬进”教室,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使他们走入情境学习,让他们坐上“月亮船”,面对“美丽的星空”自由想象,自由表演,自由体验,自由诵读。

㈡教学目标

新课标明确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结合,是学科课程目标的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根据这一基本理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田字格内4个生字,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认不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体会诗句所描写的夜晚的天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获得阅读的乐趣和美的熏陶。

㈢教学重点难点

以识字、朗读、背诵为重点,以借助画面,通过想象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获得阅读的乐趣与美的熏陶为难点。

㈣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㈤课时处理

根据本课的学习目标和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我安排二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习课文中9个生字,会认会读;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图文结合,体会诗文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田字格内的生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法分析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儿童诗的特点,教学时应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采用以情境教学法、激趣引读法为主,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互评等合作形式,达到情景的统一与交融,使学生在互助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三、学法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明显优势,学习诗文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交给学生一些学法:讨论学习法、尝试自学法、自主学习法、表演学习法等。

四、教学程序

下面我主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程序。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往、沟通合作、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这一新的理念,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有针对性地设计这节课的教学程序,安排以下四个学习步骤: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朋友,你们喜欢晴朗的夜空吗?(学生可能会说喜欢)那你们知道夜空有什么呢?(生自由说)你们喜欢月亮吗?你们看,今天老师把月亮带进了教室。(播放课件)有时候月亮是这样的(出示圆月的夜空)有时候月亮又是这样的(再出示新月的夜空)我趁机提问:这是什么样的月亮?弯弯的月儿像什么?课文中小朋友为什么觉得弯弯的月亮像小船?你们看着这弯弯的月儿,想不想上去呢?今天,我们就把它当成小小的船,一起来学习《小小的船》(板书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我与学生朋友般的交流,把天上的月亮搬进教室,蓝蓝的星空移到孩子们的面前,通过设置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将会看得认真,听得专注,会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快地进入到诗文的意境。

第二步: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阅读主体,应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地位。”因此,我设计以下阅读环节。

1、一年级学生的朗读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我先范读课文。这样,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学生就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真正受到熏陶和感染。

2、再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可以自找学习伙伴,组成小组。告诉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用借助汉语拼音、请教同学和老师等办法读准字音

3、多媒体出示带汉语拼音的生字(船、弯、坐、只、看、见、闪、星、蓝)学生认读,教师及时纠正读不准的字音。

4、多媒体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学生认读。

5、教师打乱生字卡片排列顺序,学生认读。

这一环节由扶到放,符合认知规律,意在反复强化认读,巩固识字,逐渐建立字形与字音之间的联系。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克服困难的信心,相信学生的认读兴趣会更加浓厚。

第三步:感情朗读,体会感悟

㈠学习诗文,引读激情

1、现在,谁再来说说弯弯的月儿像什么?(简笔画板书月儿,板书弯弯、船)这条小小的船真特别。你们看它的两头(让学生观看课件理解“尖尖的”,这时,学生可能会说小小的船两头尖。板书尖)哪位小朋友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教室里的这个“月亮”?(学生自由说)再指导学生读好第一句诗。

2、小朋友,谁想来坐一坐这小船呢?你坐上后会怎么告诉大家已经坐上了小船?(引导学生自由表演说:“我在小小的船里坐”板书:坐)那坐上小船要上哪儿去呀?(学生可能会说太空)好呀,小朋友坐稳了,我们现在就出发,可要注意看呀,你在航行中看见了什么?(播放课件,学生兴趣盎然,)我伺机指导说: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简笔画板书星星,板书闪闪、蓝蓝)指导学生读好第二句诗。

这样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现课文情景,指导学生朗读,培养学生语感,学生将会受到情感熏陶。

3、接着,我启发学生:弯弯的月儿除了像小船之外,它还像什么?(学生小组讨论,想象说话,创设更大的思维空间)我再启发学生:你坐在船里除了看见星星和蓝天,还看到什么?(学生可能说如果往下看会看到夜景中的城市和乡村等)

这样不会把学生的思维定位,诱发学生的多向思维,大胆放飞学生的想象,从而使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㈡多形式朗读,体会感悟

1、以读为本,即兴表演。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表演是儿童思考、再现生活的基本方式。因此,我设计这样的演读方式:自由演读、个别演读、全体演读。具体做法如下:

小朋友,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吧!大家可以站起来,先想象你就是文中的小朋友,再美美地读一读,最好能用上你喜欢的动作来演一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习)再请个别学生上台演读,学生互评。最后全班一起模仿较优秀的学生边读边演,教师也作为其中一分子,这样,教师角色转化为学习伙伴角色,师生互动来带动生生互动,学生将会入情入境,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2、激趣演唱,情感升华。

如果现在是夜晚,我们一起坐在院子里,抬头看天空,蓝天上有星星、月亮,这弯弯的月亮多像一条小船呀!(放音乐)现在大家闭上眼睛,随着音乐轻轻摇摆。想想你是不是好像飞上蓝天,坐在月儿上了呢?(播放课件,让学生睁开眼睛)我们好像已经飞上蓝天,()坐在小船里了,让我们轻轻唱起《小小的船》(放歌曲)伴随歌声,学生将会进入美妙的境界,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促发他们欲飞上月亮船的美好心愿。

3、在太空中飞行的感觉真好,看到这样的夜空,你想用什么话来说说你的感受呢?(学生此刻将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体验夜空的美丽和心情的愉快)是啊,大自然的美使我们心情这么愉快,我们可得热爱它,才会有更多美的享受。(这样来渗透思想教育)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理解内容、体验情感,都要以学生的充分阅读为前提,因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尝试读好的基础上对文中的情感因素有着各自不同的体验,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第四步:鼓励质疑,拓展延伸

1、质疑: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还有哪些不懂?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合作解决。(照顾中下层生)

2、小结:今天的收获真不少,大家向课本、同学和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在生活中,到处蕴藏着知识和智慧的宝藏;在大自然中,到处蕴藏着科学的奥秘。我们应从小热爱科学,长大后不断发现大自然中更多的奥秘。

3、拓展延伸:课后抓住“月儿”“星星”“蓝天”这几个词用自己的话把你想象中的美景说给你的家人听,或把它画下来。

感悟体验诚可贵,迁移运用价更高。这样不失时机地总结和拓展知识,也拓展学生的思维,强调了新课标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体验、感受、情感”,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引路人。

五、教学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表现新课程革新理念,将本身定位于各学平生等的互助者,在充实恭敬学生及其奇特体验的底子上,使自主探究、互助交换的学习方法落到实处,让学生在讲堂中学得轻松、痛快,造就学生的想象本领、头脑本领和创新意识,到达教学目标。但由于本人程度有限,在备课和说课的历程中,仍有不敷之处,还请列位赐与指正。

篇10:小小的船说课稿共

一、说教材

《小小的船》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描绘出晴天夜空美丽的景象。文中写了—个孩子把新月看作小船,联想自己坐到月亮上去,在蓝天中航行,驶过星群,看望星星,表现孩子喜悦的心情。这首儿童诗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通过本文的感情朗读,落实《小语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听说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本课教学时间安排为二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中“蓝蓝、闪闪、弯弯”等词的意思,运用“我看见……”的句式说话。

2.技能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大自然美景的情趣。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力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二、说学生

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句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较多地积累了不少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

三、说教法

从本课儿童诗的特点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时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

四、说教具准备

课件出示一张《晴朗的夜空》图,圆月和新月图各一,幻灯片,多媒体。

五、说教学流程

本课教学时间安排为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进行生字教学。

下面就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程序,主要设置四个环节。

1.复习检查。

通过检查生字词的掌握以及课文个别朗读的情况,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2.创设情境,理解课文。

众所周知,教师通过图画、音乐和文学语言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就会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较快地把学生带入智力最近发展区。情境法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能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能力,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既观察、感受又思维、表达,使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为充分挖掘大脑潜力创造了条件。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安排以下几个步骤:

(1)图画展示,创设情景。

(教师出示图画并用语言描述)小朋友,看这晴朗的夜晚,闪烁的星星,要是月亮挂在蓝天上,那该多美呀!(教师出示圆月),有时候月亮是这样的(出示新月并粘上)。有时候月亮又是这样的。教师趁机提问:

a.这是什么样的月亮?诗人把它说成什么?弯弯的月儿像什么?

b.课文中小朋友看弯弯的月亮为什么觉得像小船?c.你看着弯弯的月儿,想不想坐上去呢?

由浅入深的提问,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激发学生飞上月球的愿望,体会诗的意境。

(2)综合运用图画、语言、幻灯片、音乐再创情境。

(教师描述)如果现在是夜晚,我们一起坐在院子里,抬头看天空,蓝天上有星星,有月亮。这弯弯的月亮,它多像一艘小船呀!(放音乐)现在人听着音乐轻轻摆,慢慢地大家可以闭上眼睛。想着,想着,你是不是坐在月亮上了?是不是飞上蓝天了?(此时学生会情不自禁说自己已经飞上蓝天,已经坐在月亮上了。)

当学生睁开眼睛,(师打开投影,放上幻灯片,左右移动幻灯片并描述)哈,小朋友现在我们已经飞上天了,已经坐在小船里了,让我们在月亮上愉快地唱起《小小的船》(师放歌曲小小的船)),伴随着歌声的响起,学生就会进入美妙的境界。

教师随即出示句式:我看见( )。引导学生说出:宇宙飞船上天,航天飞机登上月球等。接着再用“蓝蓝的天”进行说话训练。例如蓝蓝的天上有什么?我在蓝蓝的天上干什么?不难看出,在理解重点句子时,根据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学生往往为此而兴奋不已,学生情绪为之高涨,进入一个高潮。此举极大地丰富了课文内容,学生的学就乐在其中,悟也在其中。

3.朗读训练。

—年级学生的朗读往往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朗读训练的第一步就是教师的范读,即范读指导。

接着进行引读激情。在这里引读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教师采用逻辑引读。

(1)弯弯的月儿像什么?

(2)小小的船儿怎么样?

(3)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什么?

针对小朋友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赛读夺星”这一小环节,使教学再进入一个小高潮。

比赛的规则是:感情朗读要把闭着眼睛的小朋友仿佛带上蓝天。再通过个别、小组、大组赛读,激发参与的积极性,满足求胜欲望。

此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即兴演读。演读是一种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读方法,可以再现课文情景,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演读使学生通过理解课文的文字符号,借助教材的直观在大脑中建立鲜明的表像联系,而且实现表像的外化,那就是把头脑中的表像运用外显的形体动作和语调音色表达出来。

在这较复杂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从而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就不只围于“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境,而且也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具体做法是:

a.自由演读b.个别演读c.全体演读

自由演读,按学生的个性差异,内化的程度不一而进行。

在自由演读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联想,运用外显的,自身喜欢、掌握的形体动作,来更好地表现并体会到诗的意境。

在自由演读的基础上,再请个别学生上台演读,通过评比,感情是否投入,动作是否和谐,从而让其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较深的印象。最后全班学生一起模仿演读较优秀的学生,边读边演,这时学生会置身于那诗的情境之中,其中在全体演读时,教师也可以成为其中一分子。

4.创作想像画

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着眼,从发展学生扩散性思维出发,采用此环节。

作画内容是二十年后,我在太空旅游。

要求:把自己想到的用画描绘出来。

作画时,教师可用上音乐喧染气氛,此时学生会进入未来世界,幻想着遨游蓝天的情景,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二十一世纪的太空美景。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许多的不足:

一、课堂时间把握不好。

原定的教学任务虽然完成,我想教学过程中,自己过于追求学生回答参与面广而没有控制好时间,其次生字教学的时间太短,还可以挤出些时间来多教学生字。

二、激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课堂教学机智还有待于提高。

篇11:牛津初中英语说课稿共

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这单元是9B的最后一个单元。以Great people为话题展开学习,该话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讨论兴趣。在welcome to the unit 部分,学生已初步学习了一些有关伟人的知识。Reading 是一个单元的核心部分,它承载着众多的教学任务。我将reading部分分作二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为阅读课,第二课时为语言知识学习课和练习巩固课。根据教材的安排及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我详细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基于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To grasp some important language points.

2、To understand English idoms.

能力目标: 1、To guess general meaning from keywords and context.

2、To skim text for overall meaning and scan for details.

情感目标:To learn spirit from great people.

3、教学重点与难点:

To identify true or false statements based on the reading passage.

To extract relevant information from the reading passage.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

通过形象生动的图片及相关资料,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从细节分析课文,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及其情感等方面整体发展。

2、采用小组学习法,扩大教学范围。

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也可以自由组合,让他们在互动中启发思维。同时注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培养学生与伙伴合作的意识和策略。

3、运用操练法,拓宽学习渠道。

把大部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在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的灵活操练过程中拓宽学习渠道。

三、学法指导:

四、教学过程:

一 Skim the text, answer questions:

1. Why is Neil Armstrong famous?

2. Are there any aliens on the moon?

3. What award did he get?

二 Para 1-3: Before he walked on the moonName

Neil Armstrong

Date of birth

on________________

Place of birth

in_________________

Experiences

at 6_____________________

at 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t 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 1949 _____________________

when he moved to California ___________________in 196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n 196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Para3:Read and complete the passage:

In 1962, he ____ _______ ____become an astronaut.

In 1966, he and David R. Scott _________ ___ join two spacecraft together for the first time in space. But when the spacecraft began spinning ____ _____ ________, Mission Control thought it was _____ ____ ____ _____ _____ ______, so they _______ Armstrong ____ cut the flight short, and he succeeded.

四 Para4-5: Walking on the moon

Read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1. When did Armstrong land on the moon?

2. Who did he come to the moon with?

3. What are the famous words?

4. How long did they walk on the moon?

5. What did they collect for further research?

6. What did the whole world do when Apollo 11 returned?

五 Retell the two paragraphs with the help of the six questions above:

六 Para6-7:Reports about aliens on the moonRead and judge T or F:

1. It is said that Armstrong and Aldrin saw alien spacecraft.

2. The alien spacecraft is very small.

3. When Armstrong was on the moon, the aliens were very friendly.

七 Para8:Award for Armstrong

1.What is the Medal of Freedom for a US citizen?

2. What did Armstrong do for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八 Read the passage together and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right words:

Neil Armstrong took his first f_______ at six and received his pilot’s ________(执照) at 16. In 1949, Neil j_______ the navy and worked as a p_______. He was s_________ to be an astronaut in 1962. Four years later, he m__________ to join two spacecraft together in space. On 20th July 1969, he _______(着陆) Apollo 11 on the moon with Aldrin __________(成功)。Neil said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________’。 Armstrong got the highest a_____ that a US c________ can receive. He is the pride of the world.

九 Retell the text

Name: Neil Armstrong

Date of birth: 5th August 1930

Place of birth: Ohio, the USA

Major event: at 6: was interested in flyingat 16: got his student pilot’s licence

In 1949: joined the navy

In 1962: became an astronaut

In 1966: joined 2 spacecraft together for the first time in space.

On 20th July 1969: walked on the moon

Famous word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Award: Medal of Freedom

What do you think of him: our pride — make us realize…Homework:

1.Recite the text.

2.Finish some additional exercises.

篇12:牛津初中英语说课稿共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 2 School Life的Reading第一课时。对于这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 说教材

本课以school lives为话题,以学习life in a British school and in an American school为载体,以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British school and an American school为任务。为了使学生对这一话题更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教学模式设置情境,有效地将单词、句子和情景相结合,达到语言点的灵活运用和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目标:能听懂,会说,会读,会拼写单词mixed,subject,sew,tasty,hero,close,taste and article.能根据关键词和上下语境猜测课文大意。

重难点:本课是Reading的第一课时,主要为了完成这样一个任务,即通过阅读理解文章主题,通过设计一些如true or false questions, answer questions, fill in the blanks, line the words等练习题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由于新课程标准要求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大意就成了本课的重点。通过对文章的理解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相关内容,这就是本课的难点。

二 说教法

1. 直观情境教学法:本课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置语境,使学生体验语言的真实、自然,从而培养学生组织和表达语言的能力。

2. 任务型教学法:根据任务型教学的原则设计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学生体验、参与、合作、交流、探究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3. 活动式教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采用跟读、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将书本知识融入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的吸收、内化所学知识。

4. 循序渐进,达到目标教学法:英语毕竟是一门外语,学生缺乏语言环境。要掌握本课内容不能一蹴而就,可以将重点难点分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为学生搭建一个坡度合适的台阶,帮助他们一步步实现目标。

5. 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学法:为了实现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目标,必须建立体现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因此,教师应引进一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其形成自主学习的评价体系,多角度及时准确地评价学生,使他们感受成功,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 说学法

1.“发现---探究---创新”学习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引导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得出结论。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2.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给学生以足够的空间,参与的机会,充分展现个性和创造性。

3.主体归位促创新学习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标更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摆在了重要的位置。教师应该把主动权归还给学生,努力为学生提供缤纷的舞台,成功的机会,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尝试。

4.注重过程,教给方法学习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比直接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接收、处理、保存、运用英语信息的过程,即“输入---转换---输出”的过程。

四 说教学过程

Step 1 Warming-up

First let’s enjoy an English song! 同时屏幕上出现我们平时上课、课间活动及用餐时的照片,这些照片都与同学们平时的生活息息相关,很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课的内容产生了随意注意。

Step 2 Lead in

利用多媒体呈现本课涉及的一些学校生活:Reading Week,driving lesson,Home Economics class,lunchtime,Buddy Club and softball game,要求学生6人一组,互相讨论合作描述图片内容。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安排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而且体现“直观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境,活跃课堂气氛,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Step 3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1) 将课文中出现的第一幅图片投影在屏幕上,同时提出两个问题:Who wrote the first passage? What activity does the school have every year?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第一段录音。

(2) 布置学生自己朗读课文,根据上下语境理解文章主题,完成教师设置在屏幕上的“true or false” questions.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采取抢答式,小组间进行竞争。

设计意图:这两部分的教学安排体现了“任务型教学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用同样的方式学习课文第二段的内容。

(4)跟录音朗读课文,老师在旁指导并纠正语音。

(5)把学生分成4人小组,要求学生分段细读课文,互相合作探讨找出课文中出现的新单词和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句子,并尝试根据上下语境理解其意思,完成教师设置在屏幕上的fill in the blanks and line the words练习题。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安排体现了“合作学习法”和“发现---探究---创新学习法”,符合新课标所提倡的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交流、合作、实践、探究等方式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

(6)在大部分同学能正确把握课文主题和生词意思的前提下,要求学生合上书本再次听录音,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Q1 Which subject is John’s favourite?

Q2 What can John cook now?

Q3 What can John do during the Reading Week?

Q4 What did Jim do in school last year?

Q5 How does Nancy go to school every day? What does she think of it?

Q6 What do the students do in the Buddy Club?

Q7 Why does Nancy say Julie is her hero?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程度以及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如果学生脱离书本并不能很好表达出以上几个问题的答案时,教师则有必要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讲解,直到学生完全弄懂为止。

Step 4 Activity

将学生分成6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要求他们充分发挥个性和创造性,在life in a British school和life in an American school两个主题中任选一个,用自己的语言去改编课文,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同学上台展现成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结束学习,使他们自始至终保持积极的态度,高效率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Step 5 Homework

(1) 要求学生用第三人称改写课文内容,向好朋友介绍一下美国和英国的学校生活。

(2) 要求学生多渠道地调查一下世界各地的学校生活,可以上网查询,可以向亲朋好友打听,也可以翻看报纸杂志等。

教学评价:对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效果应及时地给予适度的评价,主要采用激励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竞争的形式,对于优胜组则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充分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水平,更注重过程性评价。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积极以新课标为指导,以活动为方式,变课堂为生活,运用直观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等使学生以生活为课堂,逐步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方法。

篇13:牛津初中英语说课稿共

Good morning everyone. I’m ____ I’m from____. Now I’ll say junior Oxford English 8B Unit 1 Comic strips and welcome to the unit. I’ll prepare to say the lesson from four parts.

Part On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一) Status and Function

This is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unit. Such a topic is related to daily life so it is helpful to raise learning interests of students and it will be also helpful to improve their society sense. It can help students to attain “four skills” request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herefore this lesson is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二)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 Knowledge objects

To learn the vocabulary about the traffic at different times in Beijing.

2.Ability objects

(1)To introduce the grammatical concept of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

(2)To act out the comic strips .

(3) Moral objects

To get the Ss to love their present life.

(三) 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1. Key points

To master the words about the traffic at different times in Beijing.

2. Difficult points:

To learn the use of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

Part Two The Teaching Methods

1.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

2. Audio-visual teaching method

3.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Part Three Studying Ways

1. Teach the Ss how to be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s.

2. Let the Ss pass ”Observation-Imitation-Practice“ to study language.

3. Teach the Ss how to master dialogues and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Part Four Teaching Procedures

I’ll finish the lesson in four steps.

Step1.Lead-in

Have a free talk between T and Ss about some changes to our life.

Step2.Presentation

1.Look at the pictures in part A on page7 let Ss talk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s of transport in Beijing. Then show them on PPT.

2.Ask Ss to fill in the blanks and practice reading them again and again.

3.Show 4 pictures on page6 to the Ss then play the tape. Ss listen carefully and repeat.

4.Act out the dialogue in front of the class.

Step3.Ptactice

1.Retell the dialogue and act out the dialogue with the partner.

2.Do exercises on PPT then check the answers.

Step4.Homework

1.Recite the new words and useful phrases.

2.Finish off the exercises in workbook. That’s all thank you.

Good morning everyone. Now I’ll say junior Oxford English 8B Unit 1Reading part A Times have changed. I’ll prepare to say the lesson from four parts.

Part On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一)Status and Function

This is the second lesson of the unit. The lesson aims to introduce the changes in Mr Chen’s hometown. Such a topic is related to daily life so it is helpful to raise learning interests of students and it will be also helpful to improve their society sense. It can help students to attain ”four skills“ request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herefore this lesson is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二)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Knowledge objects

(1)。 To learn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2)To learn and ge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ssage.

2.Ability objects

(1)。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reading skills.

(2)To be able to search some information about Sunshine Town.

3.Moral objects

(1)。 To get the Ss to love their present life.

(2)。To arouse the Ss’ interests in English.

(3)。To build up the Ss’ confidence.

(三) 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1. Key points

(1)。 To master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2)。To grasp the useful expressions.

2. Difficult points:

(1)。 To understand the specific information and think about related points.

(2)。To retell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Part Two The Teaching Methods

1.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

2. Audio-visual teaching method

3.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Part Three Studying Ways

1.Teach the Ss how to be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s.

2.Let the Ss pass “Observation-Imitation-Practice” to study language.

3.Teach the Ss how to master the conversation and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Part Four Teaching Procedures

I’ll finish the lesson in four steps.

Step1.Lead-in

Have a free talk between T and Ss about some changes to our life. T: Wh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our life Do you want to know the changes to the Sunshine Town Work in pairs say sth about it.

Step2.Presentation

1.Ask Ss to skim the text quickly on their own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2.Check the answers. And play the tape for the Ss to listen and repeat. Then get Ss to do true or false questions.

Step3.Ptactice

1. Ask Ss to read the conversation in pairs and do the exercises on PPT.

2. Explain some important language points.

3. Ask some able Ss to retell the passage.

Step4.Homework

1.Read and recite the text.

2.Remember all the new words and useful language points.

Good morning everyone. Now I’ll say junior Oxford English 8B Unit 1 Vocabulary. I’ll prepare to say the lesson from four parts.

Part On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一) Status and Function Teaching contentsThis is the fourth lesson of the unit. The lesson aims to introduce about opposites. It’s very easy but It’s important to master the knowledge. From this Ss can also extend their vocabulary. Therefore this lesson is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二)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Knowledge objects

(1)To learn the new words.

2 To learn the opposites.

2. Ability objects

To use appropriate adjectives in context to express positive and negative meanings.

3. moral objects

To get the Ss to love their present life.

(三)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1. Key points

To understand the word-formation

2. Difficult points:

To know and grasp the negative prefix

Part Two The Teaching Methods

1.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

2. Audio-visual teaching method

3.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Part Three Studying Ways

1. Teach the Ss how to be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s.

2. Let the Ss pass ”Observation-Imitation-Practice“ to study language.

3. Teach the Ss how to master the suffixes and how to correct the mistakes.

Part Four Teaching Procedures

I’ll finish the lesson in four steps.

Step1.Lead-in

Show some pictures or draw some pictures on the Bb. Get Ss to say the opposites. e.g.big-small tall-short happy-unhappyStep2.Presentation

1.Show some sentences with pictures or flash on PPT. Underline some adjectives and get Ss tofind out the opposites.

2.Explain the opposites. Some are regular others are irregular. We add some prefixes like in-un-im- dis-il-ir to form negatives.

3.Read and remember the opposites.

Step3. Practice

1Show some exercises on PPT let Ss finish them.

2Finish off the exercises on page12then check the answers.

Step4. Homework

Try to remember all the adjectives and their opposites with right prefixes.

Good morning everyone. Now I’ll say junior Oxford English 8B Unit 1GrammarAampB. I’ll prepare to say the lesson from four parts.

Part On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一)Status and Function Teaching contentsThis is the fifth lesson of the unit. We have learnt about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in unit1.This period continues to talk about the use of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and the time expressions with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It’s very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From this Ss can also extend their knowledge. Therefore this lesson is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二)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Knowledge objects

(1)To learn the use of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2) To learn the spelling of the past participles of some verbs.

2.Ability objects

(1)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and the simple past tense.

(2) To understand adverbs of time and use them with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3. moral objects To get the Ss to love their present life.

(三) 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1.To use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to talk about events that started in the past and are connected tothe present2.To understand adverbs of time and use them with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correctly.

Part Two The Teaching Methods

1.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

2. Audio-visual teaching method

3.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Part Three Studying Ways

1.Teach the Ss how to be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s.

2.Let the Ss pass “Observation-Imitation-Practice” to study language.

3.Teach the Ss how to master the grammar and how to use it correctly.

Part Four Teaching Procedures

I’ll finish the lesson in four steps.

Step1.Lead-in

1. Review the important sentences in reading A . e.g1 How long has Mr Chen lived in Sunshine Town2 When did Mr Chen get married3What has the center the of town becomeStep2. Presentation

1.Explain the use of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Help Ss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and the simple past tense.

2.Encourage Ss to conclude the structure of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from the model sentences.

3.Teach Ss how to write the past participles of verbs. Help them conclude the rules.

Step3. Practice

1Do the exercises on PPT to get the Ss to grasp the rules and the structures.

2.Finish off the exercises in their books.

Step4.Homework

1. Review grammar A.

2.Recite the past participles of verbs on page14 in the book.

补充:GrammarB:

Step1.Lead-in:

Revise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we have learnt last class.

Step2. Presentation

1.Show some model sentences on PPT.

2.Tell Ss that we can use adverbs of time with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such as already ever yet never since and for. Ask Ss to learn Part B.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adverbs of time.

Step3. Practice

1.Ask Ss to make some sentences with these adverbs in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2.Do the exercises in PartB.

3.Give more exercises to consolidate.

Step4.Homework:

1.Review grammarB.

2.Recite the table on page16 in the book.

Good morning everyone. Now I’ll say junior Oxford English 8B Unit 1 Integrated skills. I’ll prepare to say the lesson from four parts.

Part On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一)Status and Function

This is the seventh lesson of the unit. It continues to talk about the changes .It put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together with comprehensive drills. It can help students to attain “four skills” request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It can also improve the Ss’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using English. Therefore this lesson is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二)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Knowledge objects

(1)。 To master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2)。 To master the important language points.

2.Ability objects

(1)。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getting information from listening and reading.

(2) To train the S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3. moral objects

(1)。 To arouse the Ss’ interests in English.

(2)。To build up the Ss’ confidence.

(3) To get the Ss to love their our world.

(三) 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1. Key points

(1)。 To master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2)。 To master the language points.

2. Difficult points:

(1)。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getting information from listening and reading.

(2) To train the Ss’ abilities of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Part Two The Teaching Methods

1.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

2. Audio-visual teaching method

3.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Part Three Studying Ways

1.Teach the Ss how to be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s.

2.Let the Ss pass “Observation-Imitation-Practice” to study language.

3.Teach the Ss how to improve their “four skills”. and how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Part Four Teaching Procedures

I’ll finish the lesson in four steps.

Step1.Lead-in

There have been many changes in Starlight Town 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the changesStep2.Presentation

Show the pictures of Starlight Town’s past and present.

1Talk about its changes.

2 Listen to the tape and complete the list in part A1.

3 Listen again and check the answers.4Finish off partA2 according to listening.

Step3.Ptactice

1.Let Ss talk about the changes between the past and present around their life.

2.Listen to the tape about Millie and Sandy’s conversation in partB then answer some questions3.Practise reading part B again and again then make dialogues like this.

4. Act out the dialogue in front of the class.

Step4.Homework

Recite the dialogue in part B and practice making a dialogue with the partner.

Good morning everyone. Now I’ll say junior Oxford English 8B Unit 1 Main task. I’ll prepare to say the lesson from four parts.

Part On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一)Status and Function

This is a very important lesson. It’ a good chance for the Ss to practice writing. Such a topic is related to daily life so it is helpful to raise learning interests of students and it will be also helpful to improve their society sense. Therefore this lesson is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二)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Knowledge objects

(1)。 To master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2)。 To learn to select organize and present information.

2. Ability objects

(1)。 To describe and explain the experiences and feelings.

(2) To be able to write a report about changes to your hometown.

3. Moral objects

(1)。 To arouse the Ss’ interests in English.

(2)。To build up the Ss’ confidence.

(3) To get the Ss to love their present life.

(三) 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

1. Key points

(10. To master th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2)。 To master the language points.

2. Difficult points:

(1)。 To write a report about changes to your hometown.

(2) To use the present perfect tense correctly.

Part Two The Teaching Methods

1. Communicative teaching method

2. Audio-visual teaching method

3.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Part Three Studying Ways

1 Teach the Ss how to be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s.

2 Let the Ss pass ”Observation-Imitation-Practice" to study language.

3.Teach the Ss how to write a report about changes to their hometown.

Part Four Teaching Procedures

I’ll finish the lesson in four steps.

Step1.Warm up

Free talk about changes around your life. Do you want to know the changes to Moonlight TownStep2.Presentation

1. Show the pictures of Moonlight Town’s past and presentlet Ss say sth about them.

2. To complete part A3 according to part A2 then check the answers. Practise reading it.

Step3.Ptactice

1. Use the report in part A3 as a model let Ss say out the changes to their hometown.

2. Let some Ss talk about their hometowns to the whole class.

Step4.Homework

1. To recite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2. To finish off the report.

篇14:小猫钓鱼说课稿共

小学音乐说课稿:《小猫钓鱼》

课 题:《小猫钓鱼》第二课时

使用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三年级上册(湖南文艺出版社)

教材分析:

《小猫钓鱼》是一个儿童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它是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课文。本课以这个儿童寓言故事为情境主题,安排了音乐童话剧表演。《小猫钓鱼》是一首根据上述故事创作的,有简单的情节,幽默风趣的叙事歌曲,充满了儿童情趣,孩子们易学爱唱,又宜于表演。通过歌曲演唱和音乐童话剧表演,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懂得做任何事情都不能三心二意,否则一事无成。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某件事发生兴趣,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并且会很快、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中,如果把音乐和生活联系在一起,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课堂会表现得活跃、开放。

设计理念:

把音乐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让生活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学习世界。倡导学生自主参与,交流合作,探索发现,让掌握这首歌曲。结合不同的情节进行歌表演,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音乐。

教学目标:

1、积极参与音乐童话剧表演活动,并从中得到乐趣和教益。

2、从音乐表演中体会到一心一意和三心二意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音乐童话剧《小猫钓鱼》的表演与创造。

难点:音乐童话剧《小猫钓鱼》的动作设计.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安定情绪。

2、首先让我们来模仿下小鱼是怎么游动的:

小鱼游

1=C 2/4

‖:5 i 53 ‖ 5 i 3 1 ‖2 2 ‖45 42 ‖45 42‖45 72 ‖i i :‖5 0 3 0‖5 0 3 0‖5 0 5 0‖3 0‖5 0 3 0 ‖5 0 3 0‖ 5 0 5 0‖ i 0‖

⌒ ⌒

3、把4组学生分别分成4个半圆,围着半圆坐,模仿在池塘边的情景.

⌒ ⌒

[设计意图:让学生模仿小鱼的游动,为下面的表演做好铺垫.]

二、掌握

三、师:今天我们学习《小猫钓鱼》第二课时,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会演唱这首歌,那么今天我们要来表演这个童话剧.

1、说一说

简单的把这个故事说一遍,故事中有哪几个场景?

[设计意图:学生讲述时轻声播放《小猫钓鱼》的音乐,让学生融入自然的音乐氛围之中。这样的设计,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情感,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的逻辑性。]

2、让我们跟着简单的音乐动话唱一唱这首歌.

3、下面我们来简单的把这个音乐剧来表演一下,组与组之间进行一个比赛,看看哪组的同学表演的好.老师为今天表演最好的那组准备了小小的奖品,大家要加油哟!

(引导学生演唱时很好地体会歌曲各部分的情趣:a、风趣;b、着急、伤心;c、自信;d、高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现。)

4、分组讨论、排练.

(1)选择自己想要表演的角色.

(2)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角色,设计衔接语言,排练表演过程.

(3)边唱边演

(4)学生评价,老师肯定.

[设计意图: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既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又能挖掘每个人各方面的才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新理念。]

1、根据原音乐,设计表演角色,故事情节,表演道具.

2、分组在一次讨论,发挥想象,认真排练,让我们把小猫的动作、表情夸张化,注意小猫的不同时刻的心情,a、风趣b、着急、伤心 c、自信 d、高兴,

3、现在根据原音乐完美的表演自己创编的音乐童话剧《小猫钓鱼》.

4、评出表演最好的那组,发送奖品.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充分尊重音乐教学的多样性,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自由的空间里尽情发挥,使学生在情境活动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更好地表现自我。]

(五)小 结

师: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呢?

现在,让我们拿着战利品----小鱼儿,高高兴兴的回家去吧!

五、下课

自我评析

本课教学设计,我尽量把每个环节都安排贴切学生的生活实际,上课伊始,我就让学生模仿鱼的姿态,投身于教学活动,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习这首歌表演设好铺垫。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去创造和表演,并巡视指导,参与到其中。创作、表演是一个非常好的环节,平时应多一点开展这样的活动。

篇15:小猫钓鱼说课稿共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小猫钓鱼》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了解儿童的认数、数数情况,以及1——5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小猫钓鱼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理解0的含义,即0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学会读、写0。教科书的编排是先认识0的意义(什么物体也没有时),再学习书写0,最后认识、理解0的其他含义,并将知识拓展到课外,寻找生活中用到0的地方。根据一年级新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使学生乐学、爱说。

学情分析

对0的认识,许多学生只把0理解为什么都没有,对0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点)基本没有接触过,因而对0的集训,单独安排一节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0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可以认识到一个数所表示意义的多样性,体会答案的不惟一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理解0的意义,知道0和1、2、3.....一样,也是一个数。指导学生规范写0,培养学生书写能力,使学生初步知道生活中0所表示的几种常见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观察图,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

1.初步知道0的含义,0在数中的顺序,会读写0.

2.指导学生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难点

理解0的不同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鱼形卡片,直尺,温度计。

课型

数的认识授新

教学时间分配:

见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 谈话: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幸福的家,你们看!(出示课件)小猫也有自己幸福的家,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猫爷爷带领着他们一家人外出钓鱼,说一说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2看图讲故事。

学生可能回答:

生a:有4只小猫,他们一家去钓鱼了。

生b:猫爷爷钓到了3条鱼,猫爸爸钓到了2条鱼,猫妈妈钓到了1条鱼,小猫一条鱼也没有掉到。

生c:小猫一条鱼也没有钓到很不高兴,其他的3只小猫钓到鱼了很高兴。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你们知道《小猫钓鱼》的故事吗?故事中的小猫在钓鱼时一会捉蜻蜓,一会捉蝴蝶,结果蝴蝶蜻蜓都飞走了,它什么也没抓着。故事的结果大家都看到了,小猫一条鱼也没有钓到。你们喜欢故事里这只三心二意的小猫吗?

由此可见,今后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专心,不能像小猫那样,结果什么也得不到。 3导入:小猫一条鱼也没有钓到,这一个也没有该用哪个数表示呢?

(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可以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告诉学生“一个也没有”就用0表示,如果学生答出来,教师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数字0.(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用亲切的语言,采用学生熟悉的故事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以趣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故事情节和教师的问题中去,“0的认识”自然引出。

二 观察画面,探究新知

1 认识0(0的意义)

师:同学们看图说得非常好,我们再来看看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呢?看猫爷爷钓了几条鱼? 请一名同学拿老师事先准备好的鱼形卡片在黑板上摆出相应的条数。并在田字格里写一写。 师:猫爸爸没有猫爷爷技术高,只钓到了2条。再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摆一摆,写一写。 师:那么猫妈妈的技术如何呢?钓到了几条?

请同学拿鱼形卡片在黑板上摆出相应的条数,并在田字格里书写。

师:你认为他哪写的好,哪还需要改进呢?(学生互评,老师小结)

提问:同学们,小猫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用哪个数字表示呢?

引导学生小结:小猫一条鱼也没有钓到就用数字0表示,0和1、2、3都一样,也是一个自然数。

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一些例子,并根据学生的回答一一进行展评。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认识0的含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进一步体会0的含义以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 学习0的写法

师:小猫一条鱼也没有钓到就用数字0表示,那么0怎么写呢?注意看老师写。

(讲解:0是一笔写成,起笔在右上边线中间偏上一点,向上碰到上边线,再向左下写,写到横竖中线焦点的地方,与竖中线接触,然后向右下拐,到下边线中间偏左的地方与下线接触,再往上拐到中线附近,与右边线接触,再继续向上,收笔处与起笔处相连接.) 请学生说一说0像什么?

刚刚同学们看了老师是怎么写0的,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的田字格里描一描,写一写。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请几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学生互评,老师将学生在书写时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重点提示。 小结: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一个也没有的时候可以用数字0来表示,0也是一个自然数,并学习了0的写法。

【设计意图】通过本教学环节让学生养成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3 0的另外意义

师: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数字0,你们看(拿出直尺),能从这把直尺上找到0吗?这个0表示什么?

请同学拿出直尺,先自己独立找一找0在哪,再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然后集体交流。 生:直尺上最左边的数是0

生:直尺上的0表示开始 ......

师:对,以后我们学习用直尺测量铅笔.练习本等有多长,就从0 开始。

师:你在你们家的电话上见过0吗?

生:电话机上有数字0,和其他数字123....一样用来拨电话号码的。

师(出示温度计)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知道它的名字和作用吗?

学生答不出,老师介绍:这个叫温度计,它可以显示每时每刻的温度。

师:在温度计上也有0,谁知道到0摄氏度天气会怎么样?

师:0度是水变成冰的温度,当温度下降到0度时水就开始结冰了.

提问: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见到过0?

门牌号上有0,汽车牌上有0,电视机里......

(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合理,教师就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直尺上的0,电话上的0,温度计上的0,丰富对0的认识。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用“0”表示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到0不仅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起点”或“分界线”。

4 巩固练习

师:刚才大家在生活中找到了0,现在稍微放松一下,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出示课件。(教材第10页第3题)

师:谁能看图给大家讲一讲图中的小故事?先在小组里讲一讲,可以互相补充,然后讲给大家听。

学生在小组里讲,教师深入到小组进行指导。

组织交流,引导学生讲明白:小白兔原来有5个胡萝卜;过了一天后,小白兔吃了一些还有2个胡萝卜;又过了一天,小白兔又吃了一些,只有一个胡萝卜了;到了最后小白兔把胡萝卜吃完了,1个胡萝卜也没有了,就说有0个胡萝卜。

最后让学生把每幅图中胡萝卜的个数写在图中的田字格里,注意占对格、写漂亮。

0的书写有其规范的笔顺,对此学生在第一次书写时,要对学生说清楚0这个数字的启闭与收笔,要让每个学生清楚0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对个别学生不正确的书写要及时纠正。 【设计意图】借助小白兔吃萝卜的有趣情境,用运动的观点,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物体个数从有到无的变化过程,从中让学生知道“没有”可以用数字0表示,知道0所表示的物体个数比1 2 3.....要少。

三 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有什么体会?还有哪些疑问?

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知道了一个也没有就用0这个数字来表示,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见到0.直尺上的0表示从0开始,温度计上的0,表示的是一个基准.....我们还学会了0的写法。课下希望你们能留心观察,相信你们充满智慧的双眼会发现更多与0相关的问题。

【设计意图】这样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学生数学的热情。

总之,本节课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化、活动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板书设计

小猫钓鱼(

0的认识)

教学反思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采用动手实践等方式,完成教学,并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创设“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以趣导入,设悬引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所有学生都被有趣的故事所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到故事情节和教师的问题中去,“0的认识”自然引出。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里,开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2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认识0的含义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直尺上找到0的位置,然后再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体会0还可以表示开始。

3 密切联系学生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已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揭示完0的第一个含义(表示什么也没有)后让学生举出一些在生活中0表示什么也没有的例子和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到过0。发现学生对于0的认识是很丰富的,学生们说出了在很多地方看到过0,比如在车牌、手机上、电视里等等地方看到过0,这足以说明我们的学生平时是很关注生活中的数的,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能及时肯定他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培养学生有一双“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

4 评价方式多样化

教学中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如师评,学生互评,掌声,小奖品等多种形式表扬或提醒学生,控制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祝融战胜共工

共工怒触不周山翻译

共工怒触不周山阅读答案

共工怒触不周山文言文赏析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赏析

王维工

读书笔记共

暑假工辞职信

厂工辞职报告

共工的说课稿(共15篇)

欢迎下载DOC格式的共工的说课稿,但愿能给您带来参考作用!
推荐度: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推荐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猜你喜欢

NEW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