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趣的发现》说课稿(共含1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同时,但愿您也能像本文投稿人“酒理”一样,积极向本站投稿分享好文章。
一、教材简析: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记叙了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通过对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考察,发现了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表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探索的严谨作风,同时揭示了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有趣的发现”这一标题,中心词是“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它的含义是“发觉”,如发现大路上车来车往;在科学研究领域,它的含义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标题中的“有趣”,是用于修饰“发现”的,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或喜爱。学生的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要发达得多。在理解课文的时候,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可以起到深入理解书面文字的效果。
三、教学理念
1、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2、从“多讲”走向“多读”。根据二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3、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巩固10个生字、8个词语及1个偏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像达尔文那样仔细观察事物,学习他认真探索的精神。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列的道理,教师就必须创设情境,带孩子们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以体验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俗话说:情之萌生离不开“境”,要解作者之情,首先必须入文章之“境”。
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出示昆虫图片,配以悠扬的乐曲,之后我请孩子们想想自己想做岛上的哪种昆虫,为什么。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我通过音乐、图画、语言描绘等手段,强化了学生的感受,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烈的情绪。在热烈情绪的带动下,学生便被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从而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
(二)以情育情,引发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学时,我和学生一起逐步深入地挖掘课文的情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表情朗读,表达抒情等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情感,用课文的情感培育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一旦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便会形成巨大的内驱力,驱使学生冲破现有时空束缚,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他们带到更加遥远的意境中。
在《有趣的发现》的教学中,理解“考察”一词时,我请学生一起观看达尔文在岛上观察昆虫的图片,让学生说说他在干什么?他是怎样做的?这样,学生就能熔入到那一场景中,更好地领会词语的意思。
(三)情感的升华
根据二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安排了一个环节:看谁能把达尔文感到奇怪的感觉读出来,一次又一次的诵读,在孩子们的情感和课文情感多次发生共鸣之后,孩子们已经完全置身于情感世界,和达尔文一样充满了好奇之心。
(四)结合板书,指导复述。
经过两课时的学习,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已经有了较深刻的印象,在第三课时中,根据板书的提示,指导学生复述课文就不再困难了。
(五)课外拓展。
布置学生课后搜集阅读科学家的故事,可安排一个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
补充一点:本课的生字是穿插在前两个课时中进行教学的。
板书: 有趣的发现,营造氛围,体验悟理
翅膀大 生存
没翅膀 风
翅膀小 消失
《有趣的发现》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在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考察,经过认真观察,反复比较,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段简单介绍了达尔文。第二段点明了“有趣的发现”是什么,用“要么……要么……”的句式讲清了岛上昆虫翅膀的特点,并且指出达尔文看到这一现象后感到十分奇怪。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先介绍了达尔文发现这一现象后的做法——“捉来许多昆虫”、“反复比较观察”,接着用三句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讲清了造成这一有趣现象的原因,即岛上经常刮大风,昆虫翅膀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它们是否能顶住大风,适应环境,得以生存。最后一段点明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以后的科学研究(提出生物进化论,揭示适者生存的科学规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题目是眼睛,是全文的核心。这个“有趣的发现”是谁发现的?发现了什么?有趣在哪儿?这个发现有何意义?这些都是阅读本文从基本层面上需要解决的问题。细读文本,我们不难看出其实达尔文的发现有两个层次:一开始是发现一种现象,后来是经过研究发现这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大自然中的本质规律。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普通人,如果没有像达尔文这种对自然执着的爱,那样敏锐的观察,那样寻根探底、深入细致的研究精神,可能会对这种想象熟视无睹,或是认为这很寻常,不值得研究。所以,我认为本课教学在引导学生读书上,不能光停留在阅读一个科学故事,搞清最基本层面的几个问题上,而是要引导学生深入读懂达尔文究竟发现了什么现象和规律,他怎么会有这个有趣而重要的发现的。
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读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用“要么……要么……”练习说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科学道理,鼓励学生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研究的精神。
课文二、三自然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达尔文这个有趣的发现是什么,而难点则是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科学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说教法和学法
我试图通过独特而又富有童趣的情境创设,以“发现”为切入口,从生活中的“发现”,谈到课题中的“发现”,进而探究课文中的“发现”,最后又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发现”,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兴趣,又让学生在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昆虫在大风中的各种遭遇,从而突破难点,使学生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
三.说教学程序
(一)营造“发现”氛围,初涉课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课时中,我营造“发现”氛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可以是教室里的布置,可以是同学头上的发卡,也可以是大自然的变化。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揭题,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质疑,学生就会提出“这个‘有趣的发现’是谁发现的?发现了什么现象?有趣在哪儿?”这些基本层面的疑问。
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轻松的谈话交流,真实的内心疑问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此时即可趁热打铁,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整体感知。
要让学生走进文本,离不开充分的初读,从一个个抽象的文字符号到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痕迹,生成感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这个环节,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激发学生反复读,读字词,读句子,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自行解决“这个‘有趣的发现’是谁发现的?发现了什么现象?”两个疑问。
设想进行以下几步:
1、借着刚才质疑的兴趣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先不提什么要求,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因为一遍课文读下来,学生会感到欲望内心的满足,但也遇到了生字词的障碍,此时老师再提要求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2、再读课文,明确要求:(1)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想想刚才的疑问有哪些自己读明白了。
3、 检查初读:
(1) 一查词语的认读,识记并初步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百多年 达尔文 反复 比较 生存
容易 研究 著名 考察 因为 淹死 而
在读准确的基础上,重点指导:①提醒“因、文”为前鼻音②“存、研、较”的偏旁和笔顺③用说近义词、反义词的方法理解“容易、比较、著名”④用动作示范的方法理解“反复”
(词语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初读环节,不仅要让学生读准音,同时也要相机进行形、义的教学指导)
(2)二查分段读课文,要求学生仔细倾听是否通顺流利,并思考每段主要讲了什么。(这是注重了学生仔细倾听的习惯培养,每段内容不要求回答)
4、之后交流初读所得,相机出示第一段,解决“谁发现”这个疑问,说说读了以后对达尔文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转换句式,用“达尔文是_______”来介绍一下达尔文的身份。
(三)营造“探究”氛围,体验悟理。
第二课时先从解决“发现了什么现象?”入手,让学生再读课文,画出文中的.有关语句 “他看到……要么……要么……,感到十分奇怪。”请学生读读句子,说说达尔文发现了岛上昆虫的什么现象,和其它地方的昆虫相比有什么奇怪之处。从而理解“要么……要么……”的句式表示只有两种情况的存在,再让学生用这个句式练习说话。
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再读这段话,引导质疑反思:难道这就是课题中指的“有趣的发现”吗?这是全文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此时要求学生再次走进文本,细读课文,思考:根据这个现象,达尔文找到了什么原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他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的?
在学习交流第三段第2-4句的内容时,以“岛上经常刮大风”为突破口,让学生想象一下刮大风时翅膀小的、没有翅膀和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在风中会如何表现,并让孩子们演一演,试着用语言进行描述,创设大风吹来的情境,采用随机采访的形式问一问几种“昆虫”的不同感受。在近似游戏形式的朗读体验结束后,再去找课文是用怎样的语言把这三种情况介绍清楚的,学生找出“由于、因为…所以…,由于…便…”等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之后,本文的难点已经突破了:昆虫只有适应岛上的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反之则自然淘汰。
达尔文为什么会有这么有趣的发现呢?怎么别人就发现不了呢?这个追问再次把学生引进课文,学生仔细阅读,找到“考察、十分奇怪、许多、比较、认真观察、终于”等词句,体会达尔文这一发现的必然性,那是他热爱科学,深入研究的结果。读到这里,学生对这个发现的认识更加清晰,对达尔文的认识更加深刻,内心涌动着对达尔文的敬仰、佩服,崇拜之情油然而生。这时因势利导,让孩子们夸夸达尔文,说说自己的感受就水到渠成了。课文内容的感悟就在再次得到了深化,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结合板书,指导复述。
经过两课时的学习,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已经有了较深刻的印象,在第三课时中,根据板书的提示,指导学生复述课文就不再困难了。
(五)课外拓展。
布置学生课后搜集阅读科学家的故事,可安排一个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
补充一点:本课的生字是穿插在前两个课时中进行教学的。
板书: 有趣的发现
,营造氛围,体验悟理《有趣的发现》说课标签: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说课大全,营造氛围,体验悟理《有趣的发现》说课,
翅膀大 生存
没翅膀 风
翅膀小 消失
苏教版二年级语文有趣的发现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有趣的发现》这篇课文记叙了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通过对海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的昆虫的考察,发现了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表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探索的严谨作风,同时揭示了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有趣的发现”这一标题,中心词是“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它的含义是“发觉”,如发现大路上车来车往;在科学研究领域,它的含义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或找到的事物或规律。标题中的“有趣”,是用于修饰“发现”的,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或喜爱。学生的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要发达得多。在理解课文的时候,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可以起到深入理解书面文字的效果。
三、教学理念
1、从“封闭”走向“开放”。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2、从“多讲”走向“多读”。根据二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3、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巩固10个生字、8个词语及1个偏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像达尔文那样仔细观察事物,学习他认真探索的精神。
五、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列的道理,教师就必须创设情境,带孩子们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以体验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俗话说:情之萌生离不开“境”,要解作者之情,首先必须入文章之“境”。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出示昆虫图片,配以悠扬的乐曲,之后我请孩子们想想自己想做岛上的哪种昆虫,为什么。语文课程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我通过音乐、图画、语言描绘等手段,强化了学生的感受,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烈的情绪。在热烈情绪的带动下,学生便被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从而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
(二)以情育情,引发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教学时,我和学生一起逐步深入地挖掘课文的情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表情朗读,表达抒情等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情感,用课文的情感培育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一旦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发生共鸣,便会形成巨大的内驱力,驱使学生冲破现有时空束缚,张开想象的翅膀,把他们带到更加遥远的意境中。在《有趣的发现》的教学中,理解“考察”一词时,我请学生一起观看达尔文在岛上观察昆虫的图片,让学生说说他在干什么?他是怎样做的?这样,学生就能熔入到那一场景中,更好地领会词语的意思。
(三)情感的升华
根据二年级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特点,教学中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朗读,去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安排了一个环节:看谁能把达尔文感到奇怪的感觉读出来,一次又一次的诵读,在孩子们的情感和课文情感多次发生共鸣之后,孩子们已经完全置身于情感世界,和达尔文一样充满了好奇之心。
一、说教材
这是苏教版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英国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在太平洋的一个小岛上考察,经过认真观察,反复比较,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段简单介绍了达尔文。第二段点明了“有趣的发现”是什么,用“要么……要么……”的句式讲清了岛上昆虫翅膀的特点,并且指出达尔文看到这一现象后感到十分奇怪。第三段是全文的重点,先介绍了达尔文发现这一现象后的做法——“捉来许多昆虫”、“反复比较观察”,接着用三句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讲清了造成这一有趣现象的原因,即岛上经常刮大风,昆虫翅膀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它们是否能顶住大风,适应环境,得以生存。最后一段点明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以后的科学研究(提出生物进化论,揭示适者生存的科学规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题目是眼睛,是全文的核心。这个“有趣的发现”是谁发现的?发现了什么?有趣在哪儿?这个发现有何意义?这些都是阅读本文从基本层面上需要解决的问题。细读文本,我们不难看出其实达尔文的发现有两个层次:一开始是发现一种现象,后来是经过研究发现这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大自然中的本质规律。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普通人,如果没有像达尔文这种对自然执着的爱,那样敏锐的观察,那样寻根探底、深入细致的研究精神,可能会对这种想象熟视无睹,或是认为这很寻常,不值得研究。所以,我认为本课教学在引导学生读书上,不能光停留在阅读一个科学故事,搞清最基本层面的几个问题上,而是要引导学生深入读懂达尔文究竟发现了什么现象和规律,他怎么会有这个有趣而重要的发现的。
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读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用“要么……要么……”练习说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科学道理,鼓励学生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研究的精神。
课文二、三自然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达尔文这个有趣的发现是什么,而难点则是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科学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二、说教法和学法
我试图通过独特而又富有童趣的情境创设,以“发现”为切入口,从生活中的“发现”,谈到课题中的“发现”,进而探究课文中的“发现”,最后又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发现”,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的兴趣,又让学生在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的过程中,身临其境地体验到昆虫在大风中的各种遭遇,从而突破难点,使学生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
三、说教学程序
(一)营造“发现”氛围,初涉课文。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一课时中,我营造“发现”氛围,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可以是教室里的布置,可以是同学头上的发卡,也可以是大自然的变化。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揭题,让学生根据题目来质疑,学生就会提出“这个‘有趣的发现’是谁发现的?发现了什么现象?有趣在哪儿?”这些基本层面的疑问。
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轻松的谈话交流,真实的内心疑问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此时即可趁热打铁,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整体感知。
要让学生走进文本,离不开充分的初读,从一个个抽象的文字符号到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痕迹,生成感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这个环节,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激发学生反复读,读字词,读句子,读课文,大概了解课文内容,自行解决“这个‘有趣的发现’是谁发现的?发现了什么现象?”两个疑问。
设想进行以下几步:
1、借着刚才质疑的兴趣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文,先不提什么要求,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因为一遍课文读下来,学生会感到欲望内心的满足,但也遇到了生字词的障碍,此时老师再提要求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2、再读课文,明确要求:
(1)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想想刚才的疑问有哪些自己读明白了。
3、检查初读:
(1)一查词语的认读,识记并初步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百多年 达尔文 反复 比较 生存
容易 研究 著名 考察 因为 淹死 而
在读准确的基础上,重点指导:①提醒“因、文”为前鼻音。②“存、研、较”的偏旁和笔顺。③用说近义词、反义词的方法理解“容易、比较、著名”。④用动作示范的方法理解“反复”。
(词语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初读环节,不仅要让学生读准音,同时也要相机进行形、义的教学指导)
(2)二查分段读课文,要求学生仔细倾听是否通顺流利,并思考每段主要讲了什么。(这是注重了学生仔细倾听的习惯培养,每段内容不要求回答)
4、之后交流初读所得,相机出示第一段,解决“谁发现”这个疑问,说说读了以后对达尔文的认识,还可以让学生转换句式,用“达尔文是_______”来介绍一下达尔文的身份。
(三)营造“探究”氛围,体验悟理。
第二课时先从解决“发现了什么现象?”入手,让学生再读课文,画出文中的有关语句“他看到……要么……要么……,感到十分奇怪。”请学生读读句子,说说达尔文发现了岛上昆虫的什么现象,和其它地方的昆虫相比有什么奇怪之处。从而理解“要么……要么……”的句式表示只有两种情况的存在,再让学生用这个句式练习说话。
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再读这段话,引导质疑反思:难道这就是课题中指的“有趣的发现”吗?这是全文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此时要求学生再次走进文本,细读课文,思考:根据这个现象,达尔文找到了什么原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他为什么会有这个发现的?
在学习交流第三段第2-4句的内容时,以“岛上经常刮大风”为突破口,让学生想象一下刮大风时翅膀小的、没有翅膀和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在风中会如何表现,并让孩子们演一演,试着用语言进行描述,创设大风吹来的情境,采用随机采访的形式问一问几种“昆虫”的不同感受。在近似游戏形式的朗读体验结束后,再去找课文是用怎样的语言把这三种情况介绍清楚的,学生找出“由于、因为…所以…,由于…便…”等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之后,本文的难点已经突破了:昆虫只有适应岛上的环境才能生存下来,反之则自然淘汰。
达尔文为什么会有这么有趣的发现呢?怎么别人就发现不了呢?这个追问再次把学生引进课文,学生仔细阅读,找到“考察、十分奇怪、许多、比较、认真观察、终于”等词句,体会达尔文这一发现的必然性,那是他热爱科学,深入研究的结果。读到这里,学生对这个发现的认识更加清晰,对达尔文的认识更加深刻,内心涌动着对达尔文的敬仰、佩服,崇拜之情油然而生。这时因势利导,让孩子们夸夸达尔文,说说自己的感受就水到渠成了。课文内容的感悟就在再次得到了深化,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结合板书,指导复述。
经过两课时的学习,学生对于课文内容已经有了较深刻的印象,在第三课时中,根据板书的提示,指导学生复述课文就不再困难了。
(五)课外拓展。
布置学生课后搜集阅读科学家的故事,可安排一个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
补充一点:本课的生字是穿插在前两个课时中进行教学的。
板书: 有趣的发现,营造氛围,体验悟理
翅膀大 生存
没翅膀 风
翅膀小 消失
在奇妙的大自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我就在一次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
记得一年冬天,我写完作业想喝水,可纸杯都用完了,我只好用冰箱里的装菜碗接水喝,可,我刚倒进开水,只见“砰”的一声,碗居然爆了,我吓得“哇”的一声就哭了出来。爸爸来了,问事情的经过,问完后哈哈大笑:“儿子,来,爸爸帮你,碗准不会爆。”我在心里暗暗的想:我爸要干什么?
只见爸爸重新从冰箱里拿了一个碗,可他没有直接到开水,而是先用温凉水泡一泡碗,再倒入开水,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倒完了,可碗没有爆,我高兴极了,一口气将水喝完,问:爸爸,这是怎么回事啊?爸爸笑着说:冰箱温度低,碗就开始“缩”,你突然一倒开水,它一“涨”,便爆了。我是先让它适应一下,再倒水就没事了!
是啊!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点滴,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今天晚上我和妈妈正往家走,我无意间抬头看见黑漆漆的天空中几乎没有星星,只有一个孤零零的月亮挂在空中,月亮圆圆的,好像还发着红色的光。我仔细看了一下,咦!月亮是挂在东面的位置,只知道太阳是从东方升起,难道月亮也是从东面升起吗?我赶紧问妈妈,可是妈妈也不清楚月亮到底从哪里升起的?带着疑问,我们回家的速度也加快了许多,想马上知道答案。
回到家,我们赶紧求助电脑,查到的资料是:
月亮从东边升起 的说法是不够严密的。准确地说,以我们地球为参考点,月亮是自东向西移动的。升起的位置是不固定的。
以地球为参照系,太阳和月亮都是自东向西移动的。但是二者的周期不同,太阳运动一个周期为1天,月亮则不必须是1天了。这样就会出现如下情况:月亮在东方时,恰好赶在白天,太阳的光线太强,我们看不到月亮。而当太阳坠落西方的时候,月亮的位置因农历日期的不同而不同,有时在东方,有时候(例如农历的初三)可以不在东方,而是接近西方。这后一种情况,就相当于月亮在西方出现,或者叫作升起。月亮升起的位置从月初开始逐渐东移。当到月中的时候,升起的位置又从东逐渐西移。
中秋节了,到时的月亮会月亮大致在每个月的上半月(阴历),从初三开始从西边升起(大约在太阳落山后不久)这时的月亮弧面在上面(东面),称“上弦月”(也可以理解成“上半个月的月亮”)。然后每天升起的时间都提早一点,所以到初七、八左右会出现“日月同辉”的现象,即太阳还没下山月亮就已经升起来了;到阴历十三开始就很明显的从东边升起来了,十六以后月亮渐渐消瘦,弧面朝西边,称“下弦月”,(也可以理解成“下半个月的月亮”)。
看了这些资料后,我和妈妈都明白了,原来月亮没有固定升起的方向,这是和月亮转动的周期有关,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
几个月前,爷爷从花鸟市场买了几包含羞草的种子,种在花盆里,竟然发芽了,渐渐地,它长大了。
一天,我蹦蹦跳跳地到阳台上,想去欣赏风景,却被含羞草吸引住了。听说,手摸一下含羞草的叶子,它的叶子会合拢!真的是这样的吗?我带着好奇心,伸出了手指,快速地摸了一下叶子,含羞草竟然真的合拢了!太神奇了!正当我在感叹时,含羞草的叶子又奇迹般地张开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心中有个大大的.问号,我带着这个问号走进了书房,打开电脑,想知道含羞草的奥妙之处。
我轻轻点了几下,含羞草的介绍映入眼中。原来,是因为含羞草中有许多的水分,我们用手摸,它的水分就会流到旁边,然后合拢,这是含羞草为什么会合拢的奥妙。
我又查阅了其他资料,发现含羞草还会预报天气,天晴时,含羞草的叶子合拢快,张开却很慢,要下雨时呢,就会合拢慢,张开快。原来,含羞草还可以预报天气呀!
我继续查阅,又发现了含羞草的奥秘,它能预测地震!在强烈的地震来临之前,对外界触觉敏感的含羞草会突然萎缩,然后又立刻枯萎。在正常情况下,含羞草的叶子白天张开,夜晚合闭,含羞草的叶子如果出现白天合闭,夜晚张开的反常现象,便是地震来临之前的征兆,原来如此!
这一次,我又增长了知识,知道了含羞草的那么多作用,心里像吃了蜜似的甜。
大自然就像一个万花筒,在我们的身边不时出现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自然现象,但最有趣的是我知道了蝉脱壳的秘密。
夏天到了,蝉又开始歌唱了,我和姐姐去捡蝉壳。有的蝉壳躺在地上,有的趴在叶子上,还有的挂在树梢上……蝉壳数不胜数,我们累得精疲力竭、汗流浃背。看着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的蝉壳,我想:为什么蝉会脱壳呢?我跑去问姐姐。姐姐告诉我:“蝉脱壳是因为蝉长大了,就要脱皮,就像我们长大了也要买新衣服一样。”我又问:“那我们拿走蝉的衣服,蝉会不会生气呢?”“不会的。那衣服已经比蝉小了很多,蝉都穿不下啦!”姐姐笑着回答。“那蝉壳脱下来就没有什么用了吗?”我又问。姐姐说:“这个我不知道哟。”我回家又问妈妈,她说:“你自己劳动才有收获,自己去查吧!”于是我打开电脑上网查,终于找到了答案:蝉壳可以制成中药,能治疗多种疾病。我的心情又激动又兴奋,就像打了胜仗的士兵一样。
原来,只要我们细心观察,都会有惊奇的发现。你觉得我这个发现有趣吗?
暑假到了,爸爸打算带我们全家去重庆游玩。我和哥哥高兴极了。
到了那天下午,我们打算去买火车票。突然,我看到外面下起了细细的雨丝,过了一会儿,变成了倾盆大雨,大雨哗啦啦的下着,好像在大声的哭喊。看到外面的天气,我的心情感到很不愉快。真没想到这次的旅游好不顺呀?今天这雨不停,我们去重庆旅游可就泡汤了。我过上一会儿,趴在窗户上看看,雨停了没有?可是雨还是淅淅沥沥的下着,好像不知道停似的。
到了下午七点多,雨终于停了,我跑到他*的跟前问妈妈:雨停了,明天还会下雨吗?妈妈笑着说:明天不会下了。我好奇地问:妈妈,你是不看天气预报了,妈妈笑了笑指着西方的天空让我看,我看到西边的天空红彤彤的,把周围的云彩都染成红色了,壮观极了。接着妈妈又说句谚语: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太好了,我们明天可以在重庆好好玩一天了。
看来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可真多呀!我以后要做一个爱观察的学生。
每当回家时,一推开门,热烈的叫声响了起来,我知道,一定是热情的波比在欢迎我回家,波比是我们家的小狗,每次我回家,它都会对我边摇尾巴边欢叫,我疑惑不解,为什么它会摇尾巴?带着这个疑问我查了一下资料。
我翻开了《中国孩子最想知道的动物之谜》,书上是这样说的:很多动物都用摇尾巴表达自己的感觉,狗摇尾巴是表示它很高兴。狗遇到朋友,不能像人一样用语言表达,只能通过摇尾巴来散布气味,传达对朋友的好感。通过这次查阅,我终于知道波比为什么对我那么热情了,原来是它喜欢我呢!
我最喜欢周末的时候带波比去散步了,有时候我追着它跑,有时候它追着我跑,每当我跑到满头大汗的时候,我就看见波比伸出舌头喘粗气,真奇怪:波比为什么从不出汗呢,它很累的时候就伸出舌头喘粗气。我从《儿童百科全书》中发现,原来吐舌头是狗的身体从外散热的唯一方式。人和动物的身体表面都有汗腺,可以把体内多余的热量发散到体外去,但狗的身体没有汗腺,而狗为了维持身体正常的温度,就只能伸长长的舌头来散发身体内多余的热量了。不仅在夏天,只要狗跑热的时候它就会伸出舌头来调节体温。
大自然真是无所不奇、无奇不有啊,“狗的习惯”的发现真令我大开眼界,解开了我的疑惑。是啊!大自然中还有很多很新奇的东西等待我去发现去探索呢!
一天清晨,我从甜梦中醒来,走到阳台上呼吸新鲜空气。突然,我眼睛必须,咦,那是什么?一个用泥巴做的小泥窝在我眼前呈现,它小小的挂在三角梅的一根小枝上,就只有指甲那么大一点。“这是啥啊?”我心里纳闷着,开始了调查。经过我仔细的观察,我发现这窝的主人有两颗豌豆那么大,穿着黑黄的格子衣服,有两双透明的大翅膀,屁股上还长着一根小小的、细细的、不仔细还看不见的尖刺。原先是一只大黄蜂啊!
从那以后我每一天都细细的观察这新来的客人,发现这个窝一天比一天大。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哇”,一个像鸭蛋般大小的小窝做好了!这窝的样貌就像一个鸭蛋,下面再挂着个圆筒,呵呵,也很像一个纺锤呢。大黄蜂呢,每一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的工作着。
在那里,我还要给你们一个小提示:不要看大黄蜂表面友善,其实它是一个表里不一、笑里藏刀的小昆虫噢!你要是去惹它,它但是会给你刺上一刺,很疼的哦。
大自然真是奇妙啊,竟然有这么可爱搞笑的动物!
你知道海洋球是怎样生长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海洋球也叫长生豆,七彩水晶球,外形类似于玻璃珠,外观绚丽多彩、晶莹剔透,酷似水晶果冻,颜色有玫瑰红、玛瑙红、葡萄紫等多种颜色。放进水中能迅速生长,一离开水就迅速收缩。身体十分柔软,拿在手里的感觉像牛皮糖.它很神奇,起初只有绿豆那么大甚至更小,然而它的成长速度特别快,只要在水里养一养,就会变得越来越大,直径能超出二厘米呢!
有一天早上,我起来观察海洋球,发现海洋球生宝宝了,而且数量也增加了许多,看来,海洋球真的会生宝宝呢!这些可爱的小宝宝像一颗颗透明五彩的玻璃球一样,我忍不住,就去摸了一下,滑滑的,很舒服。它们的颜色也是五彩缤纷的:绿的像翡翠,白的像水晶,紫的像葡萄……好看极了。
我心里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海洋球会生宝宝呢?我就去问同学忙完,可他们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我不甘心,于是,我就去问爸爸,爸爸说:“这些海洋球是化工品,打球里面本身就有微小的球,它们遇水后就会膨胀,于是把里面的小球挤了出来。”我这才明白。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有趣的发现
暑假的一天,我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我看到一群蚂蚁在搬家,我想书上说蚂蚁搬家要下雨,我就飞快的跑走了。
一会儿,天空果然下起了大雨,我好奇的问:为什么蚂蚁搬家要下雨呢?,我查了许多资料,最后终于找到了。原来,天气变坏时,空气中水蒸气增加,泥土反潮,蚂蚁巢特别潮湿,蚂蚁难以安居。动物能预感空气湿度,当它感觉湿度过大时就会知道要下雨了,蚂蚁的窝是通入地下的,所以下雨会把它的窝完全淹没,因此它们要搬到地势更高的地方。
留心处处皆学问,这句话讲的不错,果然是这样的。
老师满脸笑容地走进教室,手里拿着一打纸。这时,同学们很好奇,老师拿来这么一打纸来干什么呢?我们都带作文本了。
老师说:“今天我们要做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游戏。”同学们认为很奇怪,用纸怎么能做游戏呢?只见老师用双手分别夹住两张相同的信纸,放在嘴边。老师说:“你们猜一猜,我用力在纸中间吹一口气,纸会怎么样?”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当然会往两边飞了。”还有的人说:“这还用猜啊,很明显是往两边飞了。”于是老师吸了一口气,然后猛地一吹,纸却合在了一起。老师看到大家疑惑不解的样子,说:“同学们可以自己试一试。”同学们拿起纸,按照老师的样子一吹,纸真的向中间飞去。同学们带着疑问去问老师,老师说:“在我们周围充满了空气,空气是有压力的,当我们用力向两张纸中间吹气时,空气被吹走了,压力也变小了,而纸外的压力不变,会向中间挤压,所以两张纸会粘在一起了。”
通过这次有趣的发现,我懂得了生活中有许多看似简单的事情,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它。
★ 有趣的发现日记
★ 有趣的发现范文
★ 作文:有趣的发现
★ 有趣的发现作文